期貨 風險 與 股市 風險
不一樣。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系。
期貨主要看貨物市場供求關系,更在意的是國際、國內、相關行業市場的需求和供給。
②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影響有限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表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花旗銀行經濟學家黃益平也表示,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同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鄭京平 8月19日 認為,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人民銀行的易綱當時(8月)也認為,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因為目前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還是比較好的。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說,次貸危機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向陽研究員(2007年底)就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和經濟放緩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從貿易來說,美國經濟如果降低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將會下降6個百分點,所以通過貿易這個渠道毫無疑問會產生重大影響。但通過金融領域的影響反而沒那麼明顯,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開放的步伐比較慢,所以還沒有分享到當初美國人搞房地產抵押貸款發行的各種各樣的有價債券帶來的好處。至於對中國金融領域的影響,許多人的觀點是影響有限。以中國股市(2007年8月)為例,分析認為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的影響並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美國經濟增長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來的最低谷,而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最高值;美國股市7月以來連續暴跌,而中國股市卻連創新高。 可見,在次貸危機發生後不久的幾個月里,大多數人持有比較樂觀的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進而對世界經濟影響有限,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就更加微弱。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的實際沖擊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不過,回顧一年來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經濟指標均超出人們的預想。首當其沖,美國經濟2007年全年僅增長了2.2%,為2002年以來最低(第四季度甚至僅增長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全年最樂觀的估計也在2%左右;歐盟預計增長2%,遠低於去年預測的2.4%的水平;最新預測,日本2008財年增長可能在1.1%,比2月份預測值又低了0.6個百分點。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創,半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DJI)下跌15%、日經指數 OSA 、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SES 跌幅均在20%左右。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已經造成了實質性危害。同樣,在此次浩劫過程中,中國也難倖免,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對中國貿易而且對中國金融也已經產生了實質性沖擊。 資本市場受到嚴重沖擊,股市大幅下挫 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一路走高,1月末上證指數只有2786點,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上證指數就突破5000點大關,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點的歷史高位,10月16日達到6124點,再創歷史新高。但此後,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證指數為3493點,下跌2500多點,跌幅超過40%,是今年以來全球跌幅最大的證券市場。我們認為,在本次大調整中,至少有40%與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有關,即至少有1000點跌幅與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關。隨著股指的大幅下挫,滬深股市總市值也急劇縮水。2007年11月5日,隨著中國石油(601857)的上市,滬深股市總市值一度達到33.6萬億元,但隨著股指一路下滑,目前兩市總市值約為23萬億元,縮水10萬億元,蒸發速度之快為世界罕見。半年來,大陸股指巨幅下挫,一舉推翻了此前有人認為的「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影響並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的觀點,讓社會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大陸資本市場的影響。實際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後中國大陸股市與世界股市關聯度已經達到了60%左右。 外匯儲備急劇增加,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影響,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上升。在次貸危機不斷擴散的過程中,美國不斷採取降息、注資、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防止經濟衰退,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更是無法阻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的步伐,使中國再次成為國際資本保值增值的避風港。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大陸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遠高於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25%,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僅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上漲了4.2%,很多人預計今年的漲幅在10%左右,這樣即使不做任何投資,國際資本只要把錢轉移到中國存進銀行,就能得到穩定的(低風險)高回報(收益10%以上)。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一季度宏觀數據的佐證。央行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682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9.9%,一季度國家外匯儲備增加1539億美元,同比多增182億美元。扣除外貿順差(414億美元)和FDI(274億美元)之後,一季度外匯儲備增量中不能被解釋的部分仍然達到851億美元,占外匯儲備增量比重的55.3%,這充分表明了目前中外利差倒掛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使得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由於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增加、美元走軟、預期增強等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速度明顯加快,直到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數據顯示,一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處於升值通道中,而且進入2008年以後,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截止到2008年4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首次跌破人民幣7.0000元,美元開盤報人民幣6.9920元。反過來,人民幣升值又激發了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沖動,使外匯儲備、資金流動性進一步增大,加大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使人們對央行加息的預期進一步增強,外資進入中國的沖動更加強烈。由此可見,央行加息、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增加三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形成惡性循環,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金融領域運行的突出特徵,使得央行多項貨幣政策處於兩難境地
③ 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的影響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影響有限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表示,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強勁,
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
花旗銀行經濟學家黃益平也表示,
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
同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鄭京平8月19日認為,
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
人民銀行的易綱當時(8月)也認為,
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
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
因為目前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資產質量還是比較好的。
北大教授林毅夫甚至說,次貸危機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認為,
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向陽研究員(2007年底)就認為,
美國次貸危機和經濟放緩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尤其是從貿易來說,美國經濟如果降低1個百分點,
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將會下降6個百分點,
所以通過貿易這個渠道毫無疑問會產生重大影響。
但通過金融領域的影響反而沒那麼明顯,
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開放的步伐比較慢,
所以還沒有分享到當初美國人搞房地產抵押貸款發行的各種各樣的有價債券帶來的好處。
至於對中國金融領域的影響,
許多人的觀點是影響有限。以中國股市(2007年8月)為例,
分析認為由於發展階段不同,
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的影響並不大,
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美國經濟增長目前已跌落至五年以來的最低谷,
而中國經濟的增速卻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最高值;
美國股市7月以來連續暴跌,而中國股市卻連創新高。
可見,在次貸危機發生後不久的幾個月里,
大多數人持有比較樂觀的觀點,
認為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進而對世界經濟影響有限,
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就更加微弱。
說法不一,
咱摘錄的這些只代表一家之言~~
④ 美國金融次貸危機對我們的影響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回顧一年來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經濟指標均超出人們的預想。首當其沖,美國經濟2007年全年僅增長了2.2%,為2002年以來最低(第四季度甚至僅增長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全年最樂觀的估計也在2%左右;歐盟預計增長2%,遠低於去年預測的2.4%的水平;最新預測,日本2008財年增長可能在1.1%,比2月份預測值又低了0.6個百分點。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創,半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DJI)下跌15%、日經指數 OSA 、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SES 跌幅均在20%左右。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已經造成了實質性危害。同樣,在此次浩劫過程中,中國也難倖免,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對中國貿易而且對中國金融也已經產生了實質性沖擊。 資本市場受到嚴重沖擊,股市大幅下挫 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一路走高,1月末上證指數只有2786點,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上證指數就突破5000點大關,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點的歷史高位,10月16日達到6124點,再創歷史新高。但此後,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證指數為3493點,下跌2500多點,跌幅超過40%,是今年以來全球跌幅最大的證券市場。我們認為,在本次大調整中,至少有40%與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有關,即至少有1000點跌幅與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關。隨著股指的大幅下挫,滬深股市總市值也急劇縮水。2007年11月5日,隨著中國石油(601857)的上市,滬深股市總市值一度達到33.6萬億元,但隨著股指一路下滑,目前兩市總市值約為23萬億元,縮水10萬億元,蒸發速度之快為世界罕見。半年來,大陸股指巨幅下挫,一舉推翻了此前有人認為的「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影響並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的觀點,讓社會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大陸資本市場的影響。實際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後中國大陸股市與世界股市關聯度已經達到了60%左右。 外匯儲備急劇增加,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影響,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上升。在次貸危機不斷擴散的過程中,美國不斷採取降息、注資、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防止經濟衰退,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更是無法阻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的步伐,使中國再次成為國際資本保值增值的避風港。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大陸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遠高於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25%,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僅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上漲了4.2%,很多人預計今年的漲幅在10%左右,這樣即使不做任何投資,國際資本只要把錢轉移到中國存進銀行,就能得到穩定的(低風險)高回報(收益10%以上)。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一季度宏觀數據的佐證。央行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682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9.9%,一季度國家外匯儲備增加1539億美元,同比多增182億美元。扣除外貿順差(414億美元)和FDI(274億美元)之後,一季度外匯儲備增量中不能被解釋的部分仍然達到851億美元,占外匯儲備增量比重的55.3%,這充分表明了目前中外利差倒掛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使得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由於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增加、美元走軟、預期增強等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速度明顯加快,直到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數據顯示,一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處於升值通道中,而且進入2008年以後,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截止到2008年4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首次跌破人民幣7.0000元,美元開盤報人民幣6.9920元。反過來,人民幣升值又激發了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沖動,使外匯儲備、資金流動性進一步增大,加大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使人們對央行加息的預期進一步增強,外資進入中國的沖動更加強烈。由此可見,央行加息、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增加三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形成惡性循環,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金融領域運行的突出特徵,使得央行多項貨幣政策處於兩難境地。 進口品價格持續走高,輸入型通脹成為推高物價的重要動力 由於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市場動盪,美國、歐盟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採取降息、注資等措施以防止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結果必然是全球流動性大幅增加,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陡然增加。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1-2月份國際初級產品價格漲幅達到44.1%。同時,美元貶值,使以美元計價的國際糧食、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根據商務部最新統計,2008年以來,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價格上升33.5%,礦物燃料類產品上升53.8%,煤類產品上升37.3%,石油類產品上升54.5%,天然氣類商品上升49.8%。這些進口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帶動了國內相關產品的價格提高。2月份我國RPI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 上漲9.7%,與此類產品進口價格迅速拉升有直接關系。 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直接增加了我國上游產業的生產成本,這必然會擠壓本產業內部的利潤,或者向下游產業轉移成本。我們認為,發生向下游產業轉移成本的可能性增加,從而引起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發生。根據最新數據,3月份CPI上漲8.3%,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PPI漲幅也達到6.9%,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傳導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雖然不能認為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國內CPI和PPI的大幅上漲都是由次貸危機及相關規避措施引起的,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美國次貸危機及其美元貶值確實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而增加了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加大了國內物價上漲的壓力。
⑤ 金融危機對期貨市場有何影響「
影響還是有的,比如經濟不景氣,導致流入期貨的資金變小了。但同時由於金融危機導致的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企業套期保值的需求更大,而且期貨具有雙向交易的特點。。。所以影響還是比較小的
⑥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隨著2006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華爾街金融風暴沖擊,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愈演愈烈成為全球金融危機!貝爾斯登破產,雷曼兄弟倒閉,美林證券被吞並,華盛頓互助銀行告急!AIG國有化!高盛進退維谷!次貸的蝴蝶效應已經令人難以想像!!美國政府注資7000億元挽救大市,美聯儲(Fed)和歐洲央行(ECB)在內的全球六大央行歷史性的合作,美、英、德、荷蘭、義大利、丹麥、台灣、韓國、澳大利亞,相繼公布沽空禁令……全球各地正加緊聯手應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風暴。對沖基金的英文名稱為Hedge Fund,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起源於50年代初的美國。當時的操作宗旨在於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對相關聯的不同股票進行買空賣空、風險對沖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和化解投資風險。1949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有限合作制的瓊斯對沖基金。雖然對沖基金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但是,它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並未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對沖基金才有了更廣闊的投資機會,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世界通貨膨脹的威脅逐漸減少,同時金融工具日趨成熟和多樣化,對沖基金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據英國《經濟學人》的統計,從1990年到2000年,3000多個新的對沖基金在美國和英國出現。2002年後,對沖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對沖基金的規模依然不小,據英國《金融時報》2005年10月22日報道,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對沖基金總資產額已經達到1.1萬億美元。
對沖基金的運作
最初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只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空該行業中幾只劣質股。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才被用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的理解逐漸深入,近年來對沖基金倍受青睞是由於對沖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賺錢。從1999年到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損失11.7%,而對沖基金在同一期間每年贏利11.2%。對沖基金實現如此驕人的成績是有原因的,而且它們所獲得的收益並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麼容易,幾乎所有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經紀。
被對沖基金所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權為例)有三大特點:第一,它可以以較少的資金撬動一筆較大的交易,人們把其稱為對沖基金的放大作用,一般為20至100倍;當這筆交易足夠大時,就可以影響價格(見圖1);第二,根據洛倫茲·格利茨的觀點,由於期權合約的買者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即在交割日時,如果該期權的執行價格(strike price)不利於期權持有者,該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這種安排降低了期權購買者的風險,同時又誘使人們進行更為冒險的投資(即投機);第三,根據約翰·赫爾的觀點,期權的執行價格越是偏離期權的標的資產(特定標的物)的現貨價格,其本身的價格越低,這給對沖基金後來的投機活動帶來便利。
對沖基金管理者發現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點後,他們所掌握的對沖基金便開始改變了投資策略,他們把套期交易的投資策略變為通過大量交易操縱相關的幾個金融市場,從它們的價格變動中獲利。
現時,對沖基金常用的投資策略多達20多種,其手法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 (一)長短倉,即同時買入及沽空股票,可以是凈長倉或凈短倉;
* (二)市場中性,即同時買入股價偏低及沽出股價偏高的股票;
* (三)可換股套戥,即買入價格偏低的可換股債券,同時沽空正股,反之亦然;
* (四)環球宏觀,即由上至下分析各地經濟金融體系,按政經事件及主要趨勢買賣;
* (五)管理期貨,即持有各種衍生工具長短倉。
對沖基金的最經典的兩種投資策略是「短置」(shortselling)和「貸杠」(leverage)。
短置,即買進股票作為短期投資,就是把短期內購進的股票先拋售,然後在其股價下跌的時候再將其買回來賺取差價(arbitrage)。短置者幾乎總是借別人的股票來短置(「長置」,long position,指的是自己買進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在熊市中採取短置策略最為有效。假如股市不跌反升,短置者賭錯了股市方向,則必須花大錢將升值的股票買回,吃進損失。短置此投資策略由於風險高企,一般的投資者都不採用。
「貸杠」(leverage)在金融界有多重含義,其英文單詞的最基本意思是「杠桿作用」,通常情況下它指的是利用信貸手段使自己的資本基礎擴大。信貸是金融的命脈和燃料,通過「貸杠」這種方式進入華爾街(融資市場)和對沖基金產生「共生」(symbiosis)的關系。在高賭注的金融活動中,「貸杠」成了華爾街給大玩家提供籌碼的機會。對沖基金從大銀行那裡借來資本,華爾街則提供買賣債券和後勤辦公室等服務。換言之,武裝了銀行貸款的對沖基金反過來把大量的金錢用傭金的形式扔回給華爾街。
另外:華爾街的金融風暴是次貸危機(房地產),不是對沖基金
著名的對沖基金
量子基金
喬治·索羅斯
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雙鷹基金由喬治·索羅斯創立,注冊資本為400萬美元。1973年該基金改名為索羅斯基金,資本額躍升到1200萬美元。索羅斯基金旗下有五個風格各異的對沖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個,也是全球最大的規模對沖基金之一。1979年 索羅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為量子公司。之所謂取量子這個詞語是源於海森堡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此定律與索羅斯的金融市場觀相吻合。測不準定律認為:在量子力學中,要准確描述原子粒子的運動是不可能的。而索羅斯認為:市場總是處在不確定和不停的波動狀態,但通過明顯的貼現,與不可預料因素下賭,賺錢是可能的。公司順利的運轉,得到超票面價格,是以股票的供給和要求為基礎的。
量子基金的總部設立在紐約,但其出資人皆為非美國國籍的境外投資者,其目的是為了避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量子基金投資於商品、外匯、股票和債券,並大量運用金融衍生產品和杠桿融資,從事全方位的國際性金融操作。憑借索羅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膽識,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場中逐漸成長壯大。由於索羅斯多次准確地預見到某個行業和公司的非同尋常的成長潛力,從而在這些股票的上升過程中獲得超額收益。即使是在市場下滑的熊市中,索羅斯也以其精湛的賣空技巧而大賺其錢。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為資產總值近60億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萬美元,即增長了3萬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經紀人朱利安·羅伯遜集資800萬美元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對沖基金——老虎基金攻擊英鎊、里拉成功,並在此次行動中獲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從此名聲鵲起,被眾多投資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資本此後迅速膨脹,最終成為美國最為顯赫的對沖基金。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節節攀升,在股、匯市投資中同時取得不菲的業績,公司的最高贏利(扣除管理費)達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總資產達到230億美元的高峰,一度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沖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資中失誤,從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間,俄羅斯金融危機後,日元對美元的匯價一度跌至147:1,出於預期該比價將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羅伯遜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賣空日元,但日元卻在日本經濟沒有任何好轉的情況下,在兩個月內急升到115日元,羅伯遜損失慘重。在有統計的單日(1998年10月7日)最大損失中,老虎基金便虧損了20億美元,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機上累計虧損近50億美元。
1999年,羅伯遜重倉美國航空集團和廢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兩個商業巨頭的股價卻持續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創。
從1998年12月開始,近20億美元的短期資金從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總共有50億美元的資金從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資者的撤資使基金經理無法專注於長期投資,從而影響長期投資者的信心。因此,1999年10月6日,羅伯遜要求從2000年3月31日開始,旗下的"老虎"、"美洲獅"、"美洲豹"三隻基金的贖回期改為半年一次,但到2000年3月31 日,羅伯遜在老虎基金從230億美元的巔峰跌落到65億美元的不得已的情況宣布將結束旗下六隻對沖基金的全部業務。老虎基金倒閉後對65億美元的資產進行清盤,其中80%歸還投資者,朱利安•羅伯遜個人留下15億美元繼續投資。
對沖基金投資案例
1992年狙擊英鎊
1979年始,還沒有統一貨幣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了各國的貨幣兌換率,組成歐洲貨幣匯率連保體系。該體系規定各國貨幣在不偏離歐共體「中央匯率」的25%范圍內允許上下浮動,如果某一成員國貨幣匯率超出此范圍,其他各國中央銀行將採取行動出面干預。然而,歐共體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財政政策根本無法統一,各國貨幣受到本國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時候,連保體系強迫各國中央銀行做出違背他們意願的行動,如在外匯交易強烈波動時,那些中央銀行不得不買進疲軟的貨幣,賣出堅挺的貨幣,以保持外匯市場穩定。
1989年,東西德統一後,德國經濟強勁增長,德國馬克堅挺,而1992年的英國處於經濟不景氣時期,英鎊相對疲軟。為了支持英鎊,英國銀行利率持續高企,但這樣必然傷害了英國的利益,於是英國希望德國降低馬克的利率以緩解英鎊的壓力,可是由於德國經濟過熱,德國希望以高利率政策來為經濟降溫。由於德國拒絕配合,英鎊在貨幣市場中持續下挫,盡管英、德兩國聯手拋售馬克購進英鎊,但仍無濟於事。1992年9月,德國中央銀行行長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歐洲貨幣體制的不穩定只有通過貨幣貶值才能解決。索羅斯預感到,德國人准備撤退了,馬克不再支持英鎊,於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證金方式大筆借貸英鎊,購買馬克。他的策略是:當英鎊匯率未跌之前用英鎊買馬克,當英鎊匯率暴跌後賣出一部分馬克即可還掉當初借貸的英鎊,剩下的就是凈賺。在此次行動中,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賣空了相當於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馬克,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凈賺 15億美元,而歐洲各國中央銀行共計損傷了60億美元,事件以英鎊在1個月內匯率下挫20%而告終。
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賣空泰銖,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港元便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其後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試圖狙擊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加上當局大幅調高息率,使對沖基金的計劃沒有成功,但高息卻使香港恆生指數急跌四成,他們意識到同時賣空港元和港股期貨,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獲利。然而,香港政府卻在1998年8月入市干預,令對沖基金同時在外匯市場和港股期貨市場損手。世界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核心
美國金融風暴最終的結果就是美元貶值
非美升值
全球經濟不和諧化
金融風暴囊括了很多領域
信貸危機 房地產危機等等
前後大約1000餘家小型銀行被迫破產
雷曼之所以破產則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應對信貸危機
連續三個季度虧損
股票下降值100%
雷曼是投資型銀行
美聯儲也不進行財政支持
一些其他大型銀行也不進行支持
沒辦法
只得破產
對於我國經濟來說
想必大家看到了在房地產領域的變化
受美國房地產危機的困擾
我國的房地產領域也受牽連
房價一降再降
中國經濟低迷
為了促發展
國家決定降低貸款利率
就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一.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國債券以及其金融機構的股票,一旦像雷諾兄弟那樣的公司垮台 中國持有的上述兩樣東西就變成0了...這里至少有數十億美元(如果變成華爾街的金融風暴持續 中國可能會有上百億美元消失)
二.投資者對於投資市場的信心大減,紛紛出貨 導致股價大跌 我們的上市公司尤其股價下跌 資金必然受到影響 那緊跟著 我們的GDP也會自然的減少
⑦ 金融危機對我國期貨市場的影響
美國的金融危機,這個話題幾乎家喻戶曉。但是,如何去認識這一演變過程,防患於其然,這雖然不是你我考慮的問題,而是中國管理層,央行研究的大事,也是全球各國政府反思的大事。但其中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有利於正確認識個人和單位今後的投資方向。
美國次級債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別設立於1938年和1970年,屬於由私人投資者控股但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機構。兩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抵押貸款公司、銀行和其他放貸機構購買住房抵押貸款,並將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後打包出售給其他投資者)其對象就是信用等級較差的美國公民,由於美國過渡消費習慣,這種只需付息就能住房的美國人群在房產形勢好的情況下很受青睞,規模相當大,而且次級債公司的債券和股票向全球開放,可以說是很多國家都多少有點。但是07年起,美國房市開始出問題了,次級債也隨之大幅縮水並逐漸演變成所謂的金融危機。 美國幾大投資銀行提供大量融資政府背景的房利美,房地美因此造成巨大壞帳。而次級債公司及幾大投行的股票應聲下跌,這樣一連串的問題馬上影響到全球。與此同時,國際投機資金又興風作浪先是惡炒有色,後又惡炒石油期貨(08年7月曾接近150美元/桶)等資源類期貨,最終又大肆做空(08年12月初不到35美元/桶),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也就一發不可收拾。金融危機的根本性的標志是創立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銀行在08年9月宣布破產,全球金融股集體跳水,世界一片驚慌。我們看到俄羅斯股票單日跌幅19%而表示擔憂時,沒幾天冰島股指單日跌幅高達75%,創造了世界歷史記錄,國家信譽也受到嚴重的打擊。回顧這一切的同時,我們中國也出現了中國平安投資歐洲富通集團238億人民幣造成巨虧,風趣的網民稱6000萬年薪的馬明哲投資水平比一般股民還要臭,當時投資損失高達95%;中信集團設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受澳元大幅貶值而在澳洲鐵礦石外匯合約上造成155億港幣巨大虧損(最近報導實虧99億港幣),國內的中國遠洋(浮虧53.8億),中國鋁業(140億美元對外股權投資力拓英國損失80%)、江西銅業等等一批上司公司在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翻船,美國雷曼兄弟銀行破產後,我國上市銀行08年9月披露的信息有:建行19140萬美元、工行15180萬美元、中行7562萬美元、交通銀行7002萬美元、招行7000萬美元…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債券,中行還貸款給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5320萬美元,我看形成的虧損將是很大的。另外,中國政府在美國的6200多億美元的國債似乎也成為美國人要挾中國政府的「銀質」,因此金融危機下,我國也不會獨善其身,直接損失會相當大,簡接影響還難以預測。
如今各國紛紛出台了以降息、減稅、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等救市政策,似乎金融風波暫告段落。其實我認為本次金融危機其實還未結束,前階段的國際匯率又開始燥動了,各國政府在這個復雜的政治、經濟利益中會運用貨幣杠桿來達到自身利益,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大戰必定會爆發,我看這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金融貨幣政策研究較深的朋友來說,又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目前我國政府通過大幅降息倒逼20多萬億元城鄉居民銀行存款余額進入消費和投資領域來緩解危機,其實危機的深化與否,看保障。如果居民沒有後顧之憂,沒有活下去的擔憂,沒有結婚的擔憂,沒有生孩子的擔憂,沒有教育的擔憂,沒有養老的擔憂,那麼,消費就不會萎縮得很厲害。相反,如果生老病死、教育和養育都要擔心,居民的消費水平一定是低下的,消費的萎縮就會更加嚴重。如果靠政府投資和消費來刺激,也只有短線之功,卻能引發更多社會矛盾。所以,發達國家面臨危機,首先一定要解決的就是保障問題。這也是二戰前的危機中發達國家國內相對穩定的原因。相反,那些缺乏保障的國家,卻更容易亂,經濟更容易有危機感。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⑧ 次貸危機對我國股市的影響
1、對海外「熱錢」的存量、增量、流向產生影響。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收緊,會對股市中的海外「熱錢」的存量、增量、流向產生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股市的走向。
2、使周邊市場繼續深度下跌,中國的投資者心態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3、出口企業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 對於外貿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國經濟來說,在內需的替代作用還沒有完全展開的情況下,如果有美國經濟衰退導致的世界經濟危機發生,中國很難獨善其身。
4、對企業的影響。金融危機的「寒流」,使虛擬經濟遭受重創之後,緊接著受影響的就是實體經濟。美國的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廠,因受銷售下跌、財務惡化、市場佔有率下滑和信用評級不佳等影響,已轉向美國政府要求紓困,否則將被迫破產。
(8)次貸危機對期貨的影響擴展閱讀: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
預防金融次貸危機,調控政策必須順應經濟態勢,符合周期性波動規律;應在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風險防範機制的基礎上推進金融產品及其體系創新;應抓住有利時機,鼓勵海外資產並購,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分散海外資產風險。
⑨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期貨市場有影響嗎
去年這個影響就已經產生了,下面鏈接就有文章說明:
http://www.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70823,001389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f2da701009nmi.html
⑩ 次貸危機對美國金融經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范圍將有多廣?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密切關注的問題。
從其直接影響來看: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這場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不少啟示。在金融創新、房貸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美國次貸風波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殤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來說,這場風波為我們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鍾。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事實上,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
在次貸風波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數年。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麼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
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
第三,政府不要輕易對危機提供救援。危機是對盲目投資和盲目多元化行為的懲罰,如果政府對這種行為提供救援,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滋生。本次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聯手注資,可能會催生下一個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