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的內容是什麼可以解釋一下嗎
按照凱恩斯的觀點,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具有兩種職能,其一是交換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價值貯藏。貨幣需求就是人們寧願犧牲持有生息資產(如各種有價證券)會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貨幣保留在身邊。
至於人們為什麼寧願持有不能生息的貨幣,是因為與其他的資產形式相比,貨幣具有使用方便靈活的特點,是因為持有貨幣可以滿足三種動機,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所以凱恩斯把人們對貨幣的需求稱為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動偏好表示人們喜歡以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的願望或動機。
㈡ 簡述凱恩斯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的構成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及其若干發展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在劍橋學派的貨幣數量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持有貨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導向了劍橋對人們持幣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劍橋理論的缺陷是沒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與劍橋的前輩不同,凱恩斯詳細分析了人們持幣的各種動機,對人們持幣的所得分析更為精確。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持幣的交易動機、持幣的謹慎動機和持幣的投機動機,相應地人們持幣的需求包括:貨幣的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謹慎需求由於不宜單獨分離出來,分別歸結到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之中,因此,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就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與收入Y相關的交易需求,L2(r)代表與利率r相關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現代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制訂中的核心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深化凱恩斯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發展也就構成了戰後至70年代貨幣理論發展的主流。 凱恩斯貨幣理論的首要發展是圍繞交易動機所做出的更加精細的研究。原則上凱恩斯認為人們持幣的交易動機主要取決於規模變數,雖然凱恩斯並不否認交易需求同利率有關,但他並未給出一個具體明確的關系。圍繞這一問題,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結合庫存的費用模型給出了一般的回答。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假定,人們持幣與否包括兩種相關的費用:持有現金的機會損失和處置有價證券的傭金支出,由於這兩種費用互為消長,個人決策將面臨選擇和權衡,並使得總費用最小,由此可導出鮑莫爾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筆交易的傭金費用,r代表有價證券利率。該式表明貨幣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彈性均為1/2,這意味著貨幣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層次的含義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貨幣總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勻,貨幣總需求就越低。 謹慎動機主要取決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如凱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動機持有之貨幣,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進貨時機。」但不確定性如何影響貨幣需求,凱恩斯的分析未見細致,致使後來的經濟學家分別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拓展和進一步規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賓的貨幣需求的象限分析,托賓巧妙地將謹慎需求和交易需求與投機需求置於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並將謹慎動機限定於利率的不確定性這一范圍之內。謹慎需求模型有關不確定性的其它發展是直接基於收入或支出的不確定性,如惠倫(1966)所提出的謹慎性貨幣需求模型就屬於這一類型。該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後的凈支出服從以零為中心的某種概率分布,σ為凈支出的標准差,通過設定適當的風險概率,惠倫導出了立方根律的貨幣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機動機是凱恩斯最為關注和重視的一個動機,它是凱恩斯貨幣理論區別於其它貨幣理論的一個顯要特徵,不過凱恩斯的投機模型是一個純投機性的貨幣需求模型,在該模型中,投機者面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藉助預期利率,個人要麼全部持有貨幣,要麼全部持有債券,個人是個盲目的投機家,而不是多樣化的投機家。為克服這一缺陷,托賓(1958)根據馬克維茨(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發展了凱恩斯的純投機性貨幣需求模型。這一理論可通過可分離定理加以說明。第一,投資者根據各種風險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確定資產的有效集或有效邊界,這一邊界與個人的偏好無關,引入無風險的貨幣後,投資者的有效集變為由原點出發與有效邊界相切的一條直線。第二,個人選擇直線上的哪一點作為最優決策點,取決於個人風險——收益的無差異曲線,個人的無差異曲線與直線的切點即為投資者的最優選擇,該點決定了在所有金融資產中貨幣所持的比例,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此比例確定。
㈢ 簡述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中的貨幣需求
按照凱恩斯的觀點,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具有兩種職能,其一是交換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價值貯藏。貨幣需求就是人們寧願犧牲持有生息資產(如各種有價證券)會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貨幣保留在身邊。至於人們為什麼寧願持有不能生息的貨幣,是因為與其他的資產形式相比,貨幣具有使用方便靈活的特點,是因為持有貨幣可以滿足三種動機,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所以凱恩斯把人們對貨幣的需求稱為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動偏好表示人們喜歡以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的願望或動機。
㈣ 關於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貨幣的需求又稱「流動性偏好」。所謂「流動性偏好」是指人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願望或動機。
我們都知道,人們如果以貨幣以外的其他形式來持有財富,會帶來收益。例如,以債券形式持有,會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會有股息或紅利收入,以房產形式持有,會有租金收入等等。那麼為什麼人們願意持有貨幣呢?按照凱恩斯的觀點,人們儲存貨幣是出於三種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
第一,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交易動機主要取決於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數量越大,為應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多。因此,出於交易動機所需的貨幣量是收入的函數。
第二,謹慎動機或預防性動機是指為了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謹慎動機產生於人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這一部分所需的貨幣主要決定於人們對意外事件的看法,從整個社會來看,這部分貨幣量和收入密切相關。因此,出於謹慎動機所需的貨幣量大致也是收入的函數。
因此,如果用L1表示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所引起的全部貨幣需求量,用Y表示收入,這種貨幣需求和收入的函數關系可以表示為:
(8-15)
或者:L1=kY,式中k是出於上訴兩種動機所需貨幣量同實際收入的比例關系,Y為具有不變購買力的實際收入。例如,若實際收入為1000萬元,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需要的貨幣量占收入的20%,則L1=1000×0.2=200萬元。
第三,投機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抓住購買生利資產例如債券等有價證券的有利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人們持有貨幣可以隨時抓住有利的投機機會,但是會損失利息。當利率較低時,持有貨幣所損失的利息就較少,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就大,反之則相反。因此出於投機動機對貨幣的需求量與利率成反方向變動關系。
用L2表示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用r表示利率,則L2與r的關系用函數關系表示為:
(8-16)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每張債券的利息是固定不變的,假定一張債券一年可獲得利息10元,若利率為5%,則它的市場價值為200元,因為200元在利率r=5%時放到銀行也可以得到10元的利息。所以債券的市場價值等於債息與利率相除得到的商值。同理,若r=4%時,債券市場價值為250元,若r=10%,則債券的市場價值為100元。可見,債券的市場價值和利率成反比關系。
凱恩斯指出,在任一時刻,人們心中存在著某種「標准」的利率(如年利率5%)。假如現行利率為6%,那麼他會預期利率將趨於下降。此時,他將按照166.7(10/0.06)元的市價用貨幣買進這張債券,以便日後利率下降到5%,債券價格上漲到200元時賣出債券,換回貨幣。反之,如果現行利率為4%,一張債息為10元的債券的市價為250元,此時,由於他預期將來利率會升回到5%,他將按250元的市價賣出債券,換回貨幣(這就構成了貨幣需求,即持有貨幣而不持有債券),以便日後利率上升,從而債券價格下降到200元時再買進債券。由此可以看出,出於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是利率的函數,兩者反方向變化,利率越高,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多。
當利率極高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等於零。也就是說,人們認為此時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說,債券的市場價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會將持有的貨幣量全部換成債券。反之,在利率極低例如2%時,人們預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債券未來的價格只會下跌,此時,人們必然賣出債券以持有貨幣,由此,貨幣當局在公開市場活動中收購債券所增加的貨幣供應量,必然全部被公眾作為貨幣保存在身邊,所以凱恩斯稱之為「流動性陷阱」,此時,投機性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無窮大,貨幣需求曲線在利率降低到2%時變成一條與橫軸平行的直線。如圖8.6所示。
r
10
8
6
4
2
0
圖8.6 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
在貨幣市場上,對貨幣的總需求是三種動機形成的總需求量。把L1和L2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全部的貨幣需求量。即:
(8-17)
貨幣的總需求與利率的關系如圖8.7所示。
r r
10 10
8 8
6 6
4 4
2 2
0 0
(a) (b)
圖8.7 貨幣總需求
圖8.7(a)中的垂線L1表示為滿足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貨幣需求曲線,是關於收入的函數,與利率無關,所以垂直於橫軸。L2表示滿足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曲線,它起初向右下方傾斜,表示貨幣的投機需求量隨利率下降而增加,最後為水平狀,表示「流動性偏好陷阱」。把L1和L2加總即貨幣的總需求量,見圖8.7(b)。
㈤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
一個較為直觀的角度供您來理解這個問題,首先,預期利率的上升並不是當期利率的上升,而是對於未來利率有上升的期望。在這樣的期望下,資金富餘方肯定希望能夠在利率上升之後再來出借資金,那麼當前已發行的債券將會變得更加沒有吸引力,不得不折價進行交易,導致其預期收益率下降。資金富餘方更願意持有貨幣等待利率上升,貨幣需求上升。事實上,由於已發行債券的票面利率是無法改變的,已發行債券的預期收益率與市場利率(在這里,市場利率是折現率)是成反比的。
㈥ 請從凱恩斯貨幣流動性偏好角度,簡要解釋持有貨幣的主要原因
流動偏好(又稱「流動性偏好」或「靈活偏好」),是指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裡傾向。
流動偏好這一概念是凱恩斯最先提出來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的流動偏好)之一。其目的在於說明利息率對投資量,進而決定就業量這一中心問題。流動偏好用曲線表示則為貨幣需求曲線,在圖形上呈向右下方傾斜狀至流動性陷阱的起點。
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種原因,其中提出流動性偏好概念。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如果資本邊際效率不變,投資決定於利率, 而利率又決定於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如果貨幣供給既定,那麼,利率則取決於人們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流動性偏好實際上表 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們對貨幣需求量的大小。
㈦ 關於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理論
按照凱恩斯的觀點,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具有兩種職能,其一是交換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價值貯藏。貨幣需求就是人們寧願犧牲持有生息資產(如各種有價證券)會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貨幣保留在身邊。至於人們為什麼寧願持有不能生息的貨幣,是因為與其他的資產形式相比,貨幣具有使用方便靈活的特點,是因為持有貨幣可以滿足三種動機,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所以凱恩斯把人們對貨幣的需求稱為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動偏好表示人們喜歡以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的願望或動機。
(1)交易動機(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貨幣的動機。他把交易動機又分為所得動機和業務動機二種。所得動機主要是指個人而言,業務動機主要是指企業而言。基於所得動機與業務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凱恩斯稱之為貨幣的交易需求。
(2)預防動機(Precautionary motive)
預防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不測之需而持有貨幣的動機。凱恩斯認為,出於交易動機而在手中保存的貨幣,其支出的時間、金額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確定。但是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未曾預料的、不確定的支出和購物機會。為此,人們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貨幣在手中,這類貨幣需求可稱為貨幣的預防需求。
(3)投機動機(Speculative motive)
投機動機是指人們根據對市場利率變化的預測,需要持有貨幣以便滿足從中投機獲利的動機。因為貨幣是最靈活的流動性資產,具有周轉靈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隨時進行金融投機。出於這種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稱之為貨幣的投機需求。由於交易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加上出於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構成了貨幣總需求。投機動機是指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
㈧ 什麼是凱恩斯陷阱的流動性偏好
流動性偏好陷阱或凱恩斯陷阱(Keynes trap):當利率極低,人們會認為這種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說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會跌落時,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被稱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西方經濟學認為,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偏好 (指人們想以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的願望)的報酬。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貨幣的供求,流動偏好代表了貨幣的需求,貨幣數量代表了貨幣的供給。貨幣數量的多少,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決定,貨幣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於流動偏好的作用,低於某一點的利率,人們就不肯儲蓄,而寧肯把貨幣保留在手中(參見圖)。
圖中,橫軸OM代表貨幣數量L (貨幣的供給),縱軸Or代表利息率,L1、L2、L3代表不同的流動偏好線(貨幣需求曲線)。當貨幣數量為L1 時, 與L1相交於E1 ,決定了利息率為r1 。當貨幣數量增加為L2 時, 與L2相交於E2 ,決定了利息率為r2 。這時,由於貨幣數量從L1 增加到了L2 ,因此利息率由r1下降為r2 ,表明貨幣數量的增加,可以使利息率下降。但是,如果貨幣數量增加到了L3 ,與L3相交於E3 。這時利息率仍然是r1 。這就說明,由於流動偏好的作用,當利息率降低到一定點後,無論貨幣供給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也不能下降了。在流動偏好線上的 以後便被稱為流動偏好陷阱。
補充:這是凱恩斯貨幣供求曲線在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出現的一條直線,它說明,利率已經下降到人們認為的最低點,不可能再降,而人們都認為利率將會上升,這個時候,持有貨幣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於是,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在手中,這就是凱恩斯陷阱。另外要注意,「利率下降」和「預期利率下降」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實際發生的,後者其實是說利率比較高,只不過人們預期它會下降,所以很多考題都在這里出坎,請注意
㈨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理論與傳統的貨幣數量論有何異同
比較凱恩斯與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異同
1.需求理論的前提假設:
相同點:
凱氏與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設:
1) 資本市場或金融市場極為發達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場利率來表達,不斷變化著的市場利率是公眾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2) 無論在時段上還是在時點上,貨幣與實物資產是替代品。公眾的投資發
生額越大,貨幣需求量便越少。
3) 生產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產單位面臨同一技術水平。
不同點:
凱氏:1)短期分析-價格不變。凱氏的宏觀經濟理論是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問世的,因此理論上側重於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產能力被迫閑置的問題。
2)貨幣定義在M1層次上-貨幣無收益,仍較注重貨幣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長期分析,價格起作用,而且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也起作用,側重於解決通貨膨脹、「滯脹」問題。
2)貨幣量的層次為M2,即包括貨幣和准貨幣。
2.貨幣需求理論模型:
凱氏:1)凱氏對貨幣需求理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貨幣需求動機的分析:
貨幣需求動機分為:交易動機、營業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其中貨幣的交易需求強調的是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取決於人們的收入水平,與人們的收入水平正相關豬場;貨幣的投機需求,強調的是貨幣的貯藏手段功能,貨幣的投機需求與市場利率負相關。綜上所述:貨幣需求與收入正相關,與市場利率負相關。
2)「流動性陷阱」假說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大膽的假設,當利率已降至某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時候,貨幣需求會變為無窮大,貨幣需求量的增加一利率無關,此時的貨幣政策失效,能適用的是財政政策。
3)凱恩斯模型與「馬歇爾的k」
將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簡單化-寫成線形形式Md=aY-bi,聯立Md=kPY,得k=a-bi/Y.通過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函數算出來的貨幣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過此時的k不同於「馬歇爾的k」,而是一個變數,一個函數。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論特色有:採納了凱恩斯視貨幣為一種資產的核心思想,利用這一思想把貨幣數量說改造成貨幣需求函數;基本上可定了貨幣數量說的長期結論,即長期中,貨幣量變化隻影響物價、名義利率、名義收入等,不能影響就業、實際收入、實際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費者選擇理論」對貨幣需求進行了邏輯推理,消費者在諸多商品之間進行選擇時,一般會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效用、收入、機會成本。而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數量主要受持有貨幣的成本跟持有貨幣的收益(這與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有些相似)影響。
3)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函數可以表示為:Md=f(P,Y,Rb,Re,Rm,gP,w,u) 其中: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P表示價格指數,Y表示恆久收入,Rb表示債券的預期名義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預期名義收益率,Rm表示貨幣的預期名義收益率,gP預期價格變動率,w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的比例,u表示其它隨機因素。此理論函數可以簡化為:Md=k.Yr.P(類似與劍橋派的貨幣數量方程式) 或Md.V=P.Yr (類似於費雪方程式) 。不過弗里德曼的「新貨幣數量論」的持幣率k或貨幣流通速度V已不再是常數,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函數。
4)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函數的最終簡化式為:Md/P=f(Yr,i) ,與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總量Md=f(Y,i),形式上很相似,不過弗里德曼需求函數的內容比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