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中預期的物價變動率等於 1/p·dp/dt求大神指教。
貨幣需求量越少。1/p·dp/dt代表預期的物價變動率,同時也是保存實物的名義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
md/p=f(y,w,rm,rb,re,gp,u)
其中,md
『貳』 弗里德曼和凱恩斯之間存在哪些不同的經濟見解
凱恩斯與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在假設中有三個相同點。第一,資本市場或金融市場極為發達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齊一的市場利率表達,這個市場利率是有價證券的收益率;第二,無論在時段上還是時點上,貨幣與實物資產是替代品;第三,生產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產單位面臨同一技術水平。資本的可分割性說的是,在理論上講,某一經濟單位的資本可以屬於有限多的人,即生產單位可以發行有價證券募集資本,而不必靠自積攢延誤時間。在理論上講,任何時點上都有投資的可能,從而進一步鎖定了貨幣和實際資產的替代關系。同時生產單位可以在第一時間里使用最先進的技術,不會因為投資資金的不足而等待,所以各生產單位可以得到在短期內不變的平均利潤率。
在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持有貨幣的收益中,間接收益是主要的。這與凱恩斯的「流動偏好」有相同點。既貨幣持有者在持有貨幣的時候都期待著購買低價的證券,在高價的時候賣出,從中獲取收益,也就是間接收益。
兩個理論最終都涉及k的研究。
凱恩斯與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既存在著相同點,又存在不同點。兩者在假設中存在兩方面的差異。一、長期分析,價格起作用,而且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也起作用。而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是短期的分析,既價格保持不變。隨著歐洲經濟的恢復,世界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如果仍然按照凱恩斯經濟學指導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行事,則必然有總需求的進一步攀升,其結果只能是「滯脹」——只有價格上漲,沒有經濟增長。在長期中,價格變數是變動的,對國民收入是有影響的。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價格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在「滯脹」條件下,價格影響名義國民收入。由於凱恩斯當時所處的經濟狀況意在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所以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2、貨幣量的層次為廣義貨幣,即包括貨幣和准貨幣。弗里德曼擴大了貨幣的涵蓋內容,將貨幣定義在廣義貨幣層次上,而凱恩斯則將貨幣定義在狹義貨幣層次上——貨幣無收益,仍較注重貨幣的交易手段功能。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認為最適當的貨幣定義的標準是:(1)貨幣總量與國民收入的相關系數最大。(2)貨幣量與國民收入的相關系數要分別大於總量中各個組成部分與國民收入的相關系數。
凱恩斯與弗里德曼兩者間的貨幣需求理論在對影響持有貨幣數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凱恩斯是從貨幣需求的動機開始分析的,可分為四類:(1)交易動機(2)營業動機(3)預防動機(4)投機動機。而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說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數量主要受兩類因素的影響。第一,持有貨幣的成本。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種。直接成本分為兩方面:一是預期損失;二是貯藏費用。間接成本就是機會成本。由於受收入的影響,人們只能購買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機會成本。兩個理論對此產生不同的理解是由於出發的角度有所不同而致的。
兩個理論的函數也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函數相對與弗里德曼的來說,涉及的自變數較少。凱恩斯的只是關於收入和市場利率對貨幣需求的影響,而弗里德曼是價格指數、債券的預期名義收益率、股票的預期名義收益率、預期價格變動率、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的比例、恆久收入、影響持有貨幣效用的其他隨機因素。其次,弗里德曼的函數雖然更具體地說明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但是函數裡面有因素還是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同,那就是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的比例。最後,他們對k的定義有所不同。凱恩斯的k=a-b*(i/Y),而弗里德曼的k=f(1/Y,w,Rm,Rb,Re,gP,u)。
『叄』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是宏觀嗎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Md/P=f(Y,w,Rm,Rb,Re,gP,u),其中,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量,P表示物價水平,Y表示名義恆久收入,w表示非人力財富占總財富的比例,Rm表示貨幣的預期名義收益率,Rb表示債券的預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預期收益率,gP表示物價水平的預期變動率,也就是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u表示影響貨幣需求的其他因素。w,u,Md三者的關系是不確定的。
函數式的左端Md/P,表示貨幣的實際需求量,公式右端是決定貨幣需求的各種因素,按其性質分為三組:
(1)y,w代表收入。其中y表示實際的永恆性收入。所謂永恆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貨幣需求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可以理解為預期平均長期收入。永恆性收入與貨幣需求呈正相關關系。w代表非人力財富占個人總財富的比例,獲得自財產的收入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
弗里德曼把財富分為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兩類。他認為,對大多數財富持有者來說,它的主要資源是其人力財富。在個人總財富中,人力財富所佔比重越大,貨幣需求就越多,而非人力財富所佔比例越大,貨幣需求則相對較少。所以,非人力財富占個人總財富的比例與貨幣需求呈負相關關系。
(2)Rm,Rb,Re和gP,在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中統稱為機會成本變數,即能夠從這幾個變數的相互關系中,衡量持有貨幣的潛在收益或潛在損失。其中,Rm代表貨幣的預期收益率,Rb是固定收益的債券利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證券利率。
在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中,貨幣是作為不生息的資產看待。
gP,在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中代表預期的物價變動率,同時也是保存實物的名義報酬率。若其他條件不變,物價變動率越高,貨幣需求量就越小。因為在物價變動率上升的條件下,人們會放棄貨幣購買商品,從而減少對貨幣的需求量。
(3)u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反映人們對貨幣的主觀偏好、風尚以及客觀技術和制度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變數。由於u是代表多種因素的綜合變數,而且各因素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方向並不一定相同,因此,他們可能從不同的方向對貨幣需求產生不同的影響。
『肆』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的要素分析
函數式的左端Md/P,表示貨幣的實際需求量,公式右端是決定貨幣需求的各種因素,按其性質分為三組:
(1)y,w代表收入。其中y表示實際的永恆性收入。所謂永恆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貨幣需求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可以理解為預期平均長期收入。永恆性收入與貨幣需求呈正相關關系。w代表非人力財富占個人總財富的比例,獲得自財產的收入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
弗里德曼把財富分為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兩類。他認為,對大多數財富持有者來說,它的主要資源是其人力財富。在個人總財富中,人力財富所佔比重越大,貨幣需求就越多,而非人力財富所佔比例越大,貨幣需求則相對較少。所以,非人力財富占個人總財富的比例與貨幣需求呈負相關關系。
(2)Rm,Rb,Re和gP,在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中統稱為機會成本變數,即能夠從這幾個變數的相互關系中,衡量持有貨幣的潛在收益或潛在損失。其中,Rm代表貨幣的預期收益率,Rb是固定收益的債券利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證券利率。
在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中,貨幣是作為不生息的資產看待。
gP,在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中代表預期的物價變動率,同時也是保存實物的名義報酬率。若其他條件不變,物價變動率越高,貨幣需求量就越小。因為在物價變動率上升的條件下,人們會放棄貨幣購買商品,從而減少對貨幣的需求量。
(3)u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反映人們對貨幣的主觀偏好、風尚以及客觀技術和制度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變數。由於u是代表多種因素的綜合變數,而且各因素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方向並不一定相同,因此,他們可能從不同的方向對貨幣需求產生不同的影響。
『伍』 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的核心理念和理論模式
最早提出教育券理論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1955年弗里德曼在其《經濟學和公共利益》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教育券理論,該文後被改寫為《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弗里德曼在其1979年的《自由選擇:個人聲明》一書和1995年名為《公立學校:使其私有化》的文章中,分別進一步闡述了他的教育券理論。
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的核心理念和理論模式
所謂教育券是政府把原來直接投入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按照生均單位成本折算以後,以面額固定的有價證券(即教育券)的形式直接發放給家庭或學生,學生憑教育券自由選擇政府所認可的學校(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讀,不再受學區的限制,教育券可以沖抵全部或部分學費,學校憑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門兌換教育經費,用於支付辦學經費。在弗里德曼教育券理論中,家長與學生的選擇權是其核心和基石。有了教育券,家長可以「在任何一個願意接受他的子女的學校使用憑單,不論是私立的,還是公立的,也不論是在他們居住的地區、城市或州,還是在其他地區、城市或州。這樣,不僅將給每位家長較多的選擇機會,同時也迫使公立學校通過收學費而自籌資金(憑單金額等於全部教育開支,則學校必須完全自籌資金,如果不等於全部教育開支,則學校必須部分地自酬資金)。這樣,不僅公立學校之間要展開競爭,而且還要同私立學校競爭。」 [2]由此可見,在弗里德曼所設想的教育券制度中,①傳統上在公共教育領域起主導作用的政府替代選擇(政府決定撥款給誰和撥款的數量)將轉變為公民社會選擇(家長和學生決定把教育券投向哪所學校),同時又伴隨學校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選擇(在特定情況下學校會因為宗教、學業標准、經濟、性別等原因對學生進行選擇[3])。②為公立學校之間、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機制。直到1995年,弗里德曼還在《公立學校:使其私有化》一文中開始強調把教育券作為實現公立學校私有化進程的手段,並強調要達到這個目標,教育券必須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並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4]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受到廣泛的關注,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的選擇教育運動中,由政府資助的教育券制度得到初步的實驗。然而,由於美國國內的各種政治原因以及教師工會的強烈反對,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在一些地方逐步推廣,目前美國只有兩個城市和一個州正式明確實施由公款資助的「教育券」計劃。1900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開始實施教育券制度;1995年俄亥俄州的立法機構批准克利夫蘭市實施教育券項目,1996年起正式推行;1999年,佛羅里達州議會批准了美國第一個全州性的教育券實施計劃。[5]另外全美有十個州建立了由私人和私有機構資助的教育券制度。由於美國教育券制度實施並無一套統一或標準的模式,各州都根據自身的特性及需要,採取了不同的教育券計劃。例如,美國的密爾沃基家長選擇方案資助低收入家庭學生進入私立的、非宗教學校就讀;克里夫蘭獎學金計劃資助低收入家庭兒童提高選擇學校的能力;佛羅里達州的「A+」教育券計劃資助那些就讀於教育質量被評為最低級別即F級的學校的學生重新選擇質量更高的公立或者私立學校。
『陸』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的具體內容
Md/ P =f(Yp,W; rm, rb , re , 1/p·dp/dt;u)公式的左邊Md/p,表示貨幣的實際需求量,公式右邊是決定貨幣需求的各種因素,按其性質,這些變數可分成三組:第一組:實際的恆常收入Yp 和財富的結構W 。其中,恆常收入來源於總財富的多少,它是構成總財富的各種資產的預期貼現值總和。恆常收入和貨幣需求呈正相關關系,Yp越多,貨幣需求量越多。W表示非人力財富占個人總財富的比率,或是得自財產的收入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率。一個人的總財富分為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人力財富占的比重越大,貨幣需求就越多,非人力財富占的比重越大,對貨幣的需求就相對減少。第二組:各種資產的預期收益與機會成本rm, rb , re , 1/p·dp/dt。其中rm代表存款的預期收益率;rb代表固定收益的債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證券利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以外的資產收益越高,持幣成本越高,貨幣需求量越少。1/P·dp/dt代表預期的物價變動率,同時也是保存實物的名義報酬率。物價變動率越高,若其它條件不變,貨幣需求量越小。所以物價變動率上升,人們會減少購買商品的行為,從而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小。第三組:各種隨機變數u,包括社會富裕程度,取得信貸的難易程度,社會支付體系的狀況等等。弗里德曼十分強調恆常收入的主導作用,可以將公式簡化為:Md/ P =f(Yp,r)恆常收入和財富結構:同向變化各種資產的預期收益和機會成本:反方向變化隨機變數:變化方向不確定凱恩斯貨幣需求函數與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比較
『柒』 流動性陷阱與現實社會是否違背,當利率升高時,人們不是更願意賣出證券而持有現金,但是凱恩斯不是認為利
凱恩斯的流動性性陷阱是指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
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是一種預期,大家都認為利率已經很低了,未來肯定要上漲,不願意再去購買債券,更願意持有現金;利率升高時候,是已經發生動作,不需要預期判斷了。時間節點不同。
凱恩斯提出流動性假說現實中還沒發生過,弗里德曼認為90年代日本就處於流動性陷阱中。
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也希望你採納!
若有其他問題交流,可以私信聯系!
『捌』 3,請比較凱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的區別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數量論並不是關於產量、貨幣收入或物價水平的理論,而是貨幣需求的理論,即貨幣需求是由何種因素決定的理論。因此,弗里德曼對貨幣數量論的重新表述就是從貨幣需求入手的。弗里德曼將貨幣看作是資產的一種形式,用消費者的需求和選擇理論來分析人們對貨幣的需求。消費選擇理論認為,消費者在選擇消費品時,須考慮三類因素:收入,這構成預算約束;商品價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價格;消費者的偏好。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是貨幣經濟理論最顯著的發展之一,它是眾所周知的凱恩斯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構成了眾多貨幣經濟論題討論的經濟學基礎,也是分析評價宏觀經濟政策績效的理論基礎之一。但是,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也非止於完善,隨著現代經濟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微觀基礎的日益強調,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也顯示出若幹缺陷,因此,從現代經濟學多元發展的角度重新認識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發展及其局限,這對促進貨幣需求問題的理論研究和正確認識貨幣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應答時間:2021-01-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