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朝時期貨幣是怎樣的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
「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
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200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至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㈡ 唐朝的貨幣政策是什麼
唐朝的貨幣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幣值如何換算(比如說一兩金值多少兩銀、一兩銀是多少吊錢)?
<br>從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李(左木右兄),終唐一代凡290年,只發行了七八種錢幣,而見於正史的僅有三種,即前述「開元通寶」和「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兩種年號寶文錢。這種情形與此前歷代王朝讓人眼花繚亂的錢制,自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從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貨幣政策是十分穩定、有效的,而穩定的基礎當然還在於錢幣本身在市場流通中的積極表現。
<br>唐朝早期社會開放,經濟繁榮,「開元通寶」始終是貨幣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統治者對於控制物價,使通寶保持合理幣值及較強購買力十分努力,這也是此時期被稱作盛唐的重要特徵之一。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發行了大面值、「以一當舊錢之十」的「乾封泉寶」,此錢製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於開元錢,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貨膨脹而停鑄,又恢復了開元錢的行用。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錢幣。
<br>進入中期後,由於「安史之亂」引發的社會動盪,唐朝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不僅國家錢制大亂,私鑄小錢亦泛濫無度。這期間,朝廷又推出一種新錢「乾元重寶」,這是唐肅宗上台後,於乾元元年(758年),發行的當十年號錢。次年,肅宗又鑄當五十的「乾元重寶」,但只比當十錢重約一倍,是名副其實的虛值大錢。此錢背面有寬細兩道外郭,故泉家稱之為重輪乾元。唐代宗大歷年間和唐德宗建中年間,官府還分別鑄有「大歷元寶」和「建中通寶」兩種錢,但在近現代的考古發掘中,它們很少在中原地區的唐宋窖藏中露面,倒是屢屢出土於新疆庫車一帶的古龜茲廢墟中。這對於研究唐朝中期中原文化與西域絲綢之路文明的交流和影響,是一個十分珍貴的見證。
<br>晚唐的經濟有所恢復,帶動了小平錢制度的復甦,這突出地表現在鑄有地名的「開元通寶」小平錢上。因為這種錢是於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開始鑄行的,故史稱「會昌開元」。當時,由於連綿的內戰造成經濟不振,貨幣短缺,各州府都就地鑄錢,其中淮南節度史李紳在新錢背面添鑄一「昌」字,進呈朝廷,以紀年號。這個創意很為唐武宗欣賞,遂下令各地錢爐新鑄「開元通寶」時,均增添如京、洛、益、荊、廣、福等地名,目前有傳世或出土實物的「會昌開元」錢已達23種。
<br>「會昌開元」雖被後人稱為古錢的一大景觀,卻是以實行廢寺毀佛鑄錢的極端措施為代價的。唐代佛教十分流行,佛寺、蘭若廣布天下,而興建寺廟及造像都需消耗大量銅材,這使得本來銅礦開采規模不足的局面,在國家需要增加貨幣總量時,更加窘迫。為解決這一矛盾,唐武宗於會昌五年七月令全國「天下廢寺、銅像、鍾磬委鹽鐵使鑄錢……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敕出後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結果僅一個月後,「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舊唐書·武宗紀》)。這種景況,可以看作唐代貨幣發展史中的一個意味深長的注腳。
㈢ 唐朝錢幣的發展 唐朝錢幣的種類有哪些
一、李淵於武德四年,一改歷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開元通寶的錢文由當時著名的書法大家歐陽詢所書,有八分及篆隸三體,這也是錢文有書人姓名在史書上的第一次紀錄。
二、唐高宗時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乾封泉寶」。乾封泉寶直徑2.5厘米,隸書,旋讀,光背,銅料精純,鑄工良好。
三、唐玄宗後期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叛將也發行過錢幣「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雖然導演這場變故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早已灰飛煙滅,但是他們鑄行的德壹元寶與順天元寶卻時有所見,這一對短命錢也是那一段歷史的見證。
四、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鑄行「乾元重寶」。乾元重寶錢徑2.7厘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或星文的。
五、唐代宗大歷年間似曾鑄有「大歷元寶」。史書未有明文記載,但傳世有實物。此錢徑2.3厘米,錢文隸書旋讀,為小平錢,背無文。
六、此外傳世有「建中通寶」、「開通玄寶」。「建中通寶」錢徑2.1厘米,重1.8-2克,錢文隸書,旋讀,光背無文。「開通玄寶」是唐代最後一種錢,直徑2.2厘米,大小和乾元重寶小平錢相似,錢文隸書,光背無文。據史書記載為桂陽錢監所鑄,數量極少。因其錢文為「玄寶」,一般認為是功德錢,是為討信佛的唐懿宗歡喜所鑄。
㈣ 唐朝貨幣種類有哪些唐朝貨幣的變遷史是什麼呢
唐朝是我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朝代,也是人才輩出的一個朝代。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他們的作品直至今日仍然被後世廣泛傳誦。正是因為唐朝的繁榮和繁盛,才留下了中華民族無數的文化瑰寶。在那個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富足安康。而現代社會的人文大多數關注的焦點,都在於如何掙錢養家的目標上。由此看出,從古至今,錢的多少是一個人民最關注的問題。那麼作為中國古代最繁榮繁盛又令無數外國人羨慕的朝代,唐朝的貨幣種類和變遷史是什麼呢?
再在之後唐代宗鑄過大歷元寶,但是這種貨幣應用的時間也不是很長。直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貨幣才得到了真正的統一。
㈤ 「唐朝」經濟的發展情況是什麼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於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政府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甦。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後及唐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製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後期南方陶瓷業的傑出代表。
㈥ 唐朝和明朝時期有關貨幣的史實
簡單的來說:
1、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後來發行量很大。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設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2、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
㈦ 唐朝貨幣制度有什麼特點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㈧ 唐朝的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戶數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㈨ 唐代貨幣怎麼樣的
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李(左木右兄),終唐一代凡290年,只發行了七八種錢幣,而見於正史的僅有三種,即前述「開元通寶」和「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兩種年號寶文錢。這種情形與此前歷代王朝讓人眼花繚亂的錢制,自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從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貨幣政策是十分穩定、有效的,而穩定的基礎當然還在於錢幣本身在市場流通中的積極表現。 <br>唐朝早期社會開放,經濟繁榮,「開元通寶」始終是貨幣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統治者對於控制物價,使通寶保持合理幣值及較強購買力十分努力,這也是此時期被稱作盛唐的重要特徵之一。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發行了大面值、「以一當舊錢之十」的「乾封泉寶」,此錢製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於開元錢,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貨膨脹而停鑄,又恢復了開元錢的行用。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錢幣。 <br>進入中期後,由於「安史之亂」引發的社會動盪,唐朝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不僅國家錢制大亂,私鑄小錢亦泛濫無度。這期間,朝廷又推出一種新錢「乾元重寶」,這是唐肅宗上台後,於乾元元年(758年),發行的當十年號錢。次年,肅宗又鑄當五十的「乾元重寶」,但只比當十錢重約一倍,是名副其實的虛值大錢。此錢背面有寬細兩道外郭,故泉家稱之為重輪乾元。唐代宗大歷年間和唐德宗建中年間,官府還分別鑄有「大歷元寶」和「建中通寶」兩種錢,但在近現代的考古發掘中,它們很少在中原地區的唐宋窖藏中露面,倒是屢屢出土於新疆庫車一帶的古龜茲廢墟中。這對於研究唐朝中期中原文化與西域絲綢之路文明的交流和影響,是一個十分珍貴的見證。 <br>晚唐的經濟有所恢復,帶動了小平錢制度的復甦,這突出地表現在鑄有地名的「開元通寶」小平錢上。因為這種錢是於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開始鑄行的,故史稱「會昌開元」。當時,由於連綿的內戰造成經濟不振,貨幣短缺,各州府都就地鑄錢,其中淮南節度史李紳在新錢背面添鑄一「昌」字,進呈朝廷,以紀年號。這個創意很為唐武宗欣賞,遂下令各地錢爐新鑄「開元通寶」時,均增添如京、洛、益、荊、廣、福等地名,目前有傳世或出土實物的「會昌開元」錢已達23種。 <br>「會昌開元」雖被後人稱為古錢的一大景觀,卻是以實行廢寺毀佛鑄錢的極端措施為代價的。唐代佛教十分流行,佛寺、蘭若廣布天下,而興建寺廟及造像都需消耗大量銅材,這使得本來銅礦開采規模不足的局面,在國家需要增加貨幣總量時,更加窘迫。為解決這一矛盾,唐武宗於會昌五年七月令全國「天下廢寺、銅像、鍾磬委鹽鐵使鑄錢……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敕出後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結果僅一個月後,「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舊唐書·武宗紀》)。這種景況,可以看作唐代貨幣發展史中的一個意味深長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