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俊的主要論文
1.《從莫言到中國形象——境外報紙對莫言獲獎報道的內容分析》,《法治新聞傳播》,2012年,第6期(第一作者)。
2.《陽光照進互聯網》,《人民日報》,2012年11月6日(第一作者)。
3.《敏感的螺旋:網路公共議題中敏感信息的傳播渠道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5期(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試析我國新聞失范中的經濟、教育和自我整合》,《現代傳播》,2012年,第5期。
5.《傳媒假事件的職業規范》,《青年記者》,2012年,4月(上)。
6.《新聞從業者兼職與社會活動的職業規范》,《青年記者》,2012年,3月(上)。
7.《2011年我國電視新聞發展的五重路徑》,《電視研究》,2012年,第3期(第一作者)。
8.《解析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說服力》,《電視研究》,2012年,第2期(第一作者)。
9.《我國隱性采訪的法律規范》,《青年記者》,2012年,2月(上)。
10.《網路社區中用戶的身份認同建構——以豆瓣網為例》,《當代傳播》,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11.《巴西國際傳播的發展與特點》,《中國記者》,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12.《論我國新聞職業規范的基本專業原則》,《新聞記者》,2012年,第1期。
13.《我國隱性采訪的操作規范和程序規范》,《青年記者》,2011年,12月(上)。
14.《試析我國新聞失范中的政治整合》,《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11期。
15.《隱性采訪應有的職業意識》,《青年記者》,2011年,8月(上)。
16.《試論新聞失范:基於社會學視角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2期。
17.《西方核心新聞理念的構成與發展》,《現代傳播》,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
18.《「中華女」事件凸顯新聞人職業意識淡薄》,《青年記者》,2010年,5月(上)。
19.《離散與失范:我國轉型時期新聞的價值理念變遷與職業道德》,《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4期。
20.《轉型時期中國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的角色實踐與新聞失范》,《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12期。
21.《新聞是什麼?——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身份與意識形態的再思考》,《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12期(第一譯者)。
22.《轉型社會中我國新聞失范行為狀況分析》,《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9期。
23.《重溫「有機的報紙運動」,再談對新聞傳播規律的尊重》,《青年記者》,2009年,10月(上)。
24.《慎用「宣傳紀律」規范記者職業行為》,《青年記者》,2009年,1月(上)。
25.《試論新聞失范行為中的角色期望與角色領悟》,《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12期。
26.《試析我國現行新聞職業規范——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為例》,《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27.《試論新聞植入式營銷》,《青年記者》,2008年,7月(上)(第二作者)。
28.《論新聞侵權防治的職業規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29.《我國可操作性新聞職業規范的初步構想》,《青年記者》,2008年,1月(上)。
30.《不良營銷的危害及防範》,《中國記者》,2008年,第1期。
31.《期待記者職業化》,《青年記者》,2007年,11月(上)(第二作者)。
32.《釐清假新聞與「傳媒假事件」》,《山西日報》(理論版),2007年9月3日(第二作者)。
33.《「紙餡包子」新聞是一起傳媒假事件》,《學習時報》,2007年8月21日(第二作者)。
34.《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發表與被引狀況及其分析——以12所高校新聞傳播院系作者為觀察單元》,《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5期。
35.《試論電視暗訪的職業意識》,《電視研究》,2007年,第1期。
36.《試論「傳媒假事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
37.《傳媒假事件:自編自導自演自報的「新聞」》,《學習時報》,2006年9月18日(第二作者)。
38.《傳媒業實現混合所有制的可能性及形式》,《新聞動態》,2005年,第2期。
39.《混合所有制:中國傳媒產業的一種選擇》,《現代傳播》,2005年,第1期。
40.《基於受眾能動性的網路廣告》,《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5期。
41.《電視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結構》,《學習時報》,2004年11月29日。
42.《世界上的新聞是什麼樣》,《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2期(譯文)。
43.《融合的信息技術、傳播範式和社會行為》,《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2月3日。
Ⅱ 周俊是誰啊
周俊,曾用周岱,匡人等名。1932年2月5日生於江蘇東台縣富安鎮里下河以東崔念鄉吳家壩(現富東鄉許灶村)的一個兩代在農村設館教書(私塾)的家庭,祖父在有錢人家設館,伯父無子和父親未分家,伯父在家設館。父親年輕時出外謀生,中華民國時期在家鄉任過短期鄉長,抗日戰爭時期他的父親成了抗日民主政權的縣參議員和鄉擁軍優屬委員會主任。由於東台里下河以東當時是一個貧窮落後地區,周俊有兄弟五人,其家庭也僅能供其大哥一人讀洋學堂,周俊從五歲起讀家辦私塾。1945年初,大哥高中畢業,回家設館教書。周俊用一年半時間學了一些數學、歷史、地理、英語。1946年秋由家庭及親友籌集了一些錢赴國統區南通讀中學,到達當晚就被巡夜警察以解放區「民兵」罪逮捕,關押一周後由大哥赴南通營救出獄,出來後幾乎身無分文。1946年11月由表兄杜度和大哥周倜設法插班入江蘇丹陽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附屬中學讀初中二年級,這是他第一次讀洋學堂。進校不久和家庭失去了聯系,學習和經濟都遇到極大困難,但周俊終於以堅強毅力和優異成績於1948年夏完成初中學業,普通高中是無錢讀了,只好讀職業學校。1948年夏考取了三所職業學校,最後就讀國立葯專(現中國葯科大學)的附設高級葯劑職業科,從那時至今,周俊與葯學結緣了54年。 1953年9月,調任華東衛生局保健委員會任司葯。1954年夏,他認識到祖國建設時期不能只憑激情,決心再讀書學科學,這一要求得到領導同意,同年9月他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現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制葯工程專業。1957年冬他到內蒙赤峰制葯廠,作麻黃鹼生產設備改進的畢業實習。他通過車間勞動和大量化工計算,認為設備潛力遠未發揮,為該廠工藝改進提供了依據,同年他和黃以誠用廉價原料代替昂貴試劑改進了甲硫氧基嘧啶(肥豬粉)生產工藝,被學校樹為敢想敢做標兵。畢業時曾分他到中央一重要單位工作,但他卻力爭到邊疆雲南,從1958年9月起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研究特別是葯用植物資源和化學研究。四十三年如一日為葯用植物資源和化學發展特別是西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到昆明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還不叫所,是北京中科院植物所的一個工作站,被分配到剛成立僅有8人工作的資源植物化學組。這年底周俊任該組學術秘書,不久工作站改成研究所,此組改名為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室。1964年研究室改名為植物化學研究室。周俊一直是植物學家蔡希陶、吳征鎰領導下這一研究室的實際學術負責人。「文化大革命」後,周俊先後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團體職務,1990 年3月周俊辭去所有行政職務,集中力量進行植物化學的新領域和新方向的探索。 貢獻 周俊領導其助手、學生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參屬、重樓屬、白前屬、天麻屬、烏頭屬及石竹科中10個屬的酚類、甾體、萜類、配糖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並將上述植物化學與植物親緣系統及植物地理分布相結合,發現18個有應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天然葯物研製成果已在生產上長期應用(如盾葉薯蕷的薯蕷皂素、秋水仙鹼、天麻素和宮血寧),這些研究富有學術意義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如下:1961年他和同事在推廣木本糧油食品的實踐中,根據對山毛櫸科的澱粉、油脂和鞣質的分析結果,在《雲南學術研究》5期發表了《植物體內有用物質積累和親緣關系的探討:鞣質在山毛櫸科植物中的分布規律》,是國內正式發表的最早的植物化學分類研究論文,並收入馮國楣、周俊編著的《橡子》一書,這一成果被國內木本糧食植物書籍大量引用。1959年,國家急需合成甾體激素和避孕葯原料薯蕷皂苷元(即薯蕷皂素)的國產原料。周俊等承擔了這一任務。終於在1959~1963年完成國產薯蕷屬植物皂苷元的化學成分及分布規律研究,首次發現盾葉薯蕷、正三角葉薯蕷和黃山葯為合成甾體激素的理想原料。1962年他和吳征鎰在上海有機化學所召開的一次天然產物化學討論會上,首次提出薯蕷屬根莖組是中國乃至世界尋找薯蕷皂苷元最有希望的一組,這一推斷為長期生產實踐證明,並在1964年獲科學院優秀成果獎,1978年與江蘇植物所等共獲科學大會獎。1962~1964年完成秋水仙鹼國產資源麗江山慈菇的化學和生產工藝研究,1973年這一成果為昆明制葯廠接受投產。1975年周俊、伍明珠、楊崇仁、馮國楣、吳征鎰發表《人參屬的三萜成分及分類系統和地理分布的關系》研究,首次從化學上揭示三七與人參和西洋參的皂苷化學組成近似,在植物形態上人參、西洋參和三七的根莖是直立型根莖,化學成分不隨地理分布而影響。而人參屬的另一組植物,如珠子參、竹節參、羽葉竹節參的根莖為橫卧型根莖,其皂苷的化學組成以齊墩果烷皂苷為主,葯用價值低,化學成分、植物形態與地理分布有一定關系,這一研究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及葯學界採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從而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1978~1980年周俊、楊雁賓、楊崇仁相繼發表天麻及同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天麻素合成研究5篇論文,合成的天麻素應用至今,其合成中間體活性更好。與上述研究類似,他在研究蘿摩科牛皮消屬C21甾體配糖體化學的基礎上,與分類學家合作,提出牛皮消屬細根類植物的成分與粗根類不同,應恢復蘿摩科白前屬這一屬名,這一觀點很快為國內外植物分類學家接受。這樣將來新版葯典的中葯白前、白薇和徐長卿的屬名必須據此修改。同樣,中國油脂植物分布規律的研究,亦未發現國內外有相同研究。1988年周俊、呂春朝發表《發展雲南潛在優勢生物資源的若干設想》,他是最早提出《國產紅豆杉植物資源的利用保護的建議》的科學家,此意見為省和國家採納實施。
Ⅲ 周俊成是誰
周俊成(1947年-),新加坡航空的行政總裁。
周俊成於1972年加入新加坡航空。他曾在東京、羅馬、悉尼、洛杉磯和倫敦擔任高級經理,並率領該航空公司的總部規劃和營銷部門。在成為2003年6月的首席執行官,他是高級執行副總裁,行政總裁,包括金融,財政,企業策劃,人力資源,法律和公司事務。
他擔任了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的主席。他亦是新航的子公司新加坡機場航站服務有限公司、新加坡航空工程公司和維珍航空董事,其中新航持有維珍航空百分之四十九的股權。
在新加坡大學完成機械工程學士學位,他在倫敦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完成了業務研究和管理研究的碩士學位。
參考
^ Singapore Airlines reviews Virgin stake.
Ⅳ 周俊策是誰
我的同事
Ⅳ 周俊的人物簡介
周俊,男,出生於 1978年9月,四川省成都市人,講師。8歲開始跟隨四川音樂學院白天保教授學習小號;199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師從於四川音樂學院謝岳副教授;1997年以專業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繼續跟隨謝岳副教授學習,還曾受到過戴中暉、陳悅、威廉姆斯、安德烈等中外專家、大師的幫助和指導。在校期間積極參加了國家、省、市、學院等各項重大演出,如: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新年音樂會、歌劇專場音樂會、60年校慶、蓉城之秋等近百場演出。2001年曾應邀參加美國世界藝術家協會在當年10月美國紐約舉辦的「五洲之星」音樂會演出。2001年,七月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小號專業,獲學士學位證書;同年11月應聘於江西省贛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從事管樂教學工作至今。
Ⅵ 周俊的介紹
周俊,四川省都江堰市規劃局總規劃師。
Ⅶ 有誰認識這個上海人渣周俊,就一個騙子。
我認識一個,揚州人,絕對的大騙子,撒謊成性,常在企業行騙,最擅長以虛擬的訂單,騙企業生產大批貨物,自己從中騙取行銷費用,最後一件都銷不出去。
Ⅷ 田源落選和周俊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周俊本來是沒有資格參加奧運會的,但由於各省為了自己的利益,默契分配奧運會名額,結果導致17歲的周俊爆冷進入了奧運會名單。現在周俊的成績,無疑是對女舉選拔制度的極大諷刺。17歲的周俊,本來是中國女舉為下屆甚至下下屆奧運會准備的新一代好手,但由於湖南選手王明娟搶走了湖北選手田源的參賽資格,結果在53公斤級,另一位湖南好手李萍(微博)就「自動」被排除在名單之外,這個名額以「潛規則」的方式落入了湖北的口袋,結果這個奧運入場券「幸運地」落在周俊的手上,但這種「幸運」到今天卻變成了不幸。
Ⅸ 周俊和、杜艷華專利
<p> 權大師為您找到相關結果420個</p><p> [發明授權]一種氟化鹽生產裝置相關專利申請號:201210100012.2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2-04-06主分類號:C01F7/54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氟化鹽生產裝置,構造包括生產平台(1),其特徵在於:生產平台(1)上設有電爐(2),在生產平台(1)上設有進料筒(3)和出料筒(4),進料筒(3)連接進料箱(5),出料筒(4)連接模具(6)。本發明公開了適用於氟化鹽回收生產的裝置,通過本裝置,能夠有效的完成氟化鹽的生產過程,電爐作為氟化鹽生產熔融反應的主體設備,通過進料筒和出料筒將原料和產品從電爐中轉出,由於電爐無法移動,進料筒和出料筒需要分別有工位對電爐進行操作,因此在生產平台上採用轉軸連接的支架來安裝進料筒和出料筒,分別轉動進料筒和出料筒的支架,完成對電爐出料和進料的操作工序。</p><p> [發明授權]一種電解鋁廢陰極料渣高溫煅燒方法相關專利申請號:201210511925.3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2-12-04主分類號:C01B31/02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解鋁廢陰極料渣高溫煅燒方法,其特徵在於:將電解鋁廢陰極料渣破碎、球磨,通過浮選,分離出碳粉,再經過磁選去除其中的含鐵雜質,將碳粉通過煅燒爐進行煅燒,除去碳粉中的氟化鹽和硫,得到高純度碳粉。本發明將電解鋁廢陰極料渣回收的碳粉直接進行高溫煅燒,減少了摻和瀝青、焦油捏合、壓型的工藝,更加簡單,而且與焙燒的炭塊相比,碳粉顆粒小,升溫快,在煅燒爐中能夠很快達到1700℃上的高溫,使得硫和氟化鹽氣化而脫出。因此本發明的煅燒時間大大縮短,在10‑20分鍾即可完成,節約了大量的加熱時間和電能。經過煅燒後的碳粉,具有低揮發份、低硫、高純度、品質更均衡的優點,可作為優質碳素原料使用。</p><p> [發明授權]一種電解鋁廢陽極料渣高溫煅燒方法相關專利申請號:201210512011.9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2-12-04主分類號:C01B31/02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解鋁廢陽極料渣高溫煅燒方法,其特徵在於:將電解鋁廢陽極料渣破碎、球磨,通過浮選,分離出碳粉,再經過磁選去除其中的含鐵雜質,將碳粉通過煅燒爐進行煅燒,除去碳粉中的氟化鹽和硫,得到高純度碳粉。本發明將電解鋁廢陽極料渣回收的碳粉直接進行高溫煅燒,減少了摻和瀝青、焦油捏合、壓型的工藝,更加簡單,而且與焙燒的炭塊相比,碳粉顆粒小,升溫快,在煅燒爐中能夠很快達到1700℃上的高溫,使得硫和氟化鹽氣化而脫出。因此本發明的煅燒時間大大縮短,在10-20分鍾即可完成,節約了大量的加熱時間和電能。經過煅燒後的碳粉,具有低揮發份、低硫、高純度、品質更均衡的優點,可作為優質碳素原料使用。</p><p> [實用新型]一種陽極炭塊連接結構相關專利申請號:201620705257.1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6-07-06主分類號: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陽極炭塊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炭塊本體(1),炭塊本體(1)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用於上下陽極炭塊與陽極炭塊連接的固定凸頭(3)和固定凹槽(4)。新陽極炭塊更換完畢後,新陽極炭塊仍然通過頂部的鋼爪固定和承重,舊陽極炭塊則通過固定凸頭和固定凹槽與新陽極炭塊連接在一起,由於此時舊陽極炭塊已燒損大部分,且有大部分浸在電解槽的電解質中,而電解質對陽極炭塊有浮力,所以此時舊陽極炭塊所需的連接力並不大,通過固定凸頭和固定凹槽之間的燒結或澆築方式即可將舊陽極炭塊連接牢固。</p><p> [發明公開]一種生產合金鋁的工藝及中間體相關專利申請號:201610420641.1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6-06-15主分類號:C22C1/03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生產合金鋁的工藝,向鋁液內加入硅鐵,以及其他合金元素,高溫攪拌,冷卻後即得。本發明工藝通過將硅鐵加入鋁液中,成本低。硅鐵加入前用酸處理硅鐵,優選硫酸,酸處理後的產物硫酸鐵可作為優質的凈水劑,經濟效益好,且酸處理時,除去鐵還可產生空隙,使合金元素融入快,彌散度高,生產的合金鋁質量好。本發明生產工藝穩定,易控制。</p><p> [實用新型]一種連續預焙用陽極炭塊相關專利申請號:201620705467.0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6-07-06主分類號: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連續預焙用陽極炭塊,其特徵在於:包括炭塊本體(1),炭塊本體(1)上方設有機械鋼爪與炭塊緊固聯接的凹槽(2),炭塊本體(1)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對應的炭塊與炭塊連接的固定凸頭(3)和固定凹槽(4)。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預焙陽極炭塊無殘極生產的連續使用,同時,陽極炭塊的結構和現有的陽極炭塊結構差別不大,現有的陽極炭塊生產系統改造小。而本實用新型的陽極炭塊在使用時,對現有的電解槽改造也小,不對電解槽上部的母線、龍門架等進行改造,只需改造連接鋼爪,並增加輔助掛鉤即可完成,降低了現有鋁電解廠改造的成本。</p><p> [實用新型]一種陽極炭塊與鋼爪連接結構相關專利申請號:201620705527.9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6-07-06主分類號: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陽極炭塊與鋼爪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炭塊本體(1),炭塊本體(1)上方設有聯接凹槽(2)。本實用新型在陽極炭塊的炭塊本體上設有聯接凹槽,使用時,通過鋼爪與聯接凹槽連接,將陽極炭塊固定。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預焙陽極炭塊無殘極生產的連續使用,同時,陽極炭塊的結構和現有的陽極炭塊結構差別不大,現有的陽極炭塊生產系統改造小。</p><p> [發明公開]一種連續預焙用陽極炭塊相關專利申請號:201610526750.1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6-07-06主分類號:C25C3/12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連續預焙用陽極炭塊,其特徵在於:包括炭塊本體(1),炭塊本體(1)上方設有機械鋼爪與炭塊緊固聯接的凹槽(2),炭塊本體(1)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對應的炭塊與炭塊連接的固定凸頭(3)和固定凹槽(4)。本發明能夠實現預焙陽極炭塊無殘極生產的連續使用,同時,陽極炭塊的結構和現有的陽極炭塊結構差別不大,現有的陽極炭塊生產系統改造小。而本發明的陽極炭塊在使用時,對現有的電解槽改造也小,不對電解槽上部的母線、龍門架等進行改造,只需改造連接鋼爪,並增加輔助掛鉤即可完成,降低了現有鋁電解廠改造的成本。</p><p> [發明授權]一種氟化鹽生產方法相關專利申請號:201210099635.2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2-04-06主分類號:C01B9/08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氟化鹽生產方法,其特徵在於:在電爐中的坩堝內有熔融狀態的氟化物,電爐持續通電對坩堝進行加熱,將原料通過進料裝置注入坩堝內,進行加熱熔融,坩堝內的原料熔融反應後分為三部分:表層為碳粉,中層為氟化物,底層為沉澱的金屬雜質,反應完成後通過出料裝置將中層的氟化物提出,放入模具中冷卻後得到氟化鹽產品;再次加入原料,重復以上過程。本發明對氟化鹽的生產方法進行了改進,使之能夠連續性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電爐內的氟化物大部分始終保持熔融狀態,能夠降低氟化物的升溫反應時間,降低能耗。本發明還公開了對所得氟化鹽產品的熱能回收工藝,縮短了原料的加熱時間和能耗,提高了生產效率,減低了生產成本。</p><p> [發明授權]一種氟化鹽生產電爐用進出料裝置相關專利申請號:201210099588.1申請人:周俊和;杜艷華申請日:2012-04-06主分類號:C01F7/54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氟化鹽生產電爐用進出料裝置,包括進料筒(3)和出料筒(4),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料筒(4)構造包括筒體,在筒體底部設有出料錐形料口(12),在筒體內設有可上下移動的出料密封塊(13);所述進料筒(3)構造包括筒體,在筒體上方設有進料口(10)和蓋板(11),在筒體底部設有進料錐形料口(20),在筒體內設有可上下移動的進料密封塊(21);所述進料筒(3)和出料筒(4)分別連接進料支架(8)和出料支架(17),進料支架(8)連接可轉動的進料轉軸(7),出料支架(17)連接可轉動的出料轉軸(18)。本發明具有結構合理、操作簡單、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的優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