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懂金剛經
第一章 佛說金剛經的起因
那是在很早的時候,佛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創辦了一所學校,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學生。每天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著缽盂去化緣,然後把化緣得到的食品拿回來食用,吃完之後還要打水洗腳(因為印度人是光著腳走路的),然後整理好自己的座位,開始打坐練功。
贊 42009-6-25 01:29 回復 釋永信比丘 9位粉絲 2樓
第二章 須菩提站起來提問
這時候有一位名叫須菩提長者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只見他鶴發童顏,長須飄飄。他向佛行了一個禮,雙掌合十恭敬地說:「先生,您經常教導我們要看護好看自己的念頭,隨時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那麼,對於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應該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內心的煩惱呢?」
佛說:「這個問題提得好!下面我就來解答你的問題。」
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思想
佛接著說:「各位同學,怎樣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沒有煩惱呢?凡是有生命的東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濕氣所生的、化生的,還有那些有思維的、沒有思維的、甚至無所謂有沒有思維但是有感覺的生物。我都要讓他們進入心物同一的境界,解脫生死。
我教化了無數眾生,可是我並不覺得自己就多麼偉大。為什麼這么說呢?一個自稱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總是有自我、有他人、有眾生、有高低長幼的概念,那說明他沒有在頭腦中消除這些概念的對立,也就是沒有真正地得道。」
第四章 平常心與平等心
佛接著說:「再者,須菩提:對於一個學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認為自己總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憑著自己的好惡去傳道,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去對待世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給自己積累美德的基礎,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播種著福田。」
第五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
佛繼續說:「須菩提,你覺得我說得對嗎?我提一個問題你來回答:『你現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來佛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是,先生。你並不是你,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為什麼這么說呢?先生所說的『我』,並不是我所看到的『我』,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相當於您的照片。」
佛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他接著說:「所有的現象,都只是一種假象,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才算是達到了問題的實質。」
第六章 不要迷信要正信
須菩提接著問:「先生,會不會有很多的人,在聽了您的講演之後,對您所講的道理深信不疑呢?」
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么說。在我死之後的五百年,如果有嚴格按照佛教的規章制度修行的人,他會理解我今天所說的道理,並且由此產生信念和信心。如果真是這樣,說明他與佛有緣,這個人肯定有著極高的悟性。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有道德、有福氣的人。
為什麼這么說呢?象這樣的人,通過修行,心裡不再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他不會固守一個死道理,不認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也不認為世界是虛無的、沒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這就是得道的一種體現。為什麼這么說呢?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出發去認識事物,或者從某種權威的理論出發去認識事物,都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做法。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種理論,也不能認為世界毫無規律性可言。所以我經常說,你們這些同學啊,要知道我在給你們講某一個道理的時候,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們渡到對岸去,你們不要過了河還把渡你們過河的船背在身上。我所講的道理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何況我在講這些道理時所舉的那些例子呢!」
第七章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
佛接著說:「須菩提,你現在認識清楚了嗎?你認為我得到真理了嗎?我向你們說什麼了嗎?」
須菩提回答說:「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我們通常所說的『真理』,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也沒有什麼真理是您可以說出來的。為什麼這么說呢?您所說的真理,不是隨便可以模仿和宣講的,這就好象『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世間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此一時彼一時,真理也是如此。當你說它是真理的時候,它可能已經不是真理了。所以,世間聖賢之人之所以為賢聖,就是因為他們不拘泥於教條,才相互有所差別,否則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嗎?」
2009-6-25 01:29 回復 釋永信比丘 9位粉絲 3樓
第八章 傳道授業解惑
佛又問須菩提:「如果有一個人,把全世界所有的珍寶都拿來施於他人,這個人所得到的福與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很多啊!先生!當然,這種福德,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福與德,只不過是先生您打了一個比喻!」
佛接著說:「如果又有一個人,接受了我在這部經中所說的道理,包括那四句偈語,並且給他人講解,那麼他所得到的福要比前面那個人要多得多。為什麼我這么說呢?須菩提,你仔細聽:所有得道的人以及他們所領悟到的道,都是由此經義所產生的。須菩提啊,我們所說的『佛法』,你要再一次注意,不要把它真的當成『佛法』,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第九章謙虛使人進步
佛又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須陀洹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他得了須陀洹果位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須陀洹果位的人,他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內心沒有偏見,沒有私慾,他已經初步領悟到了緣起性空的道理,此心歸於平淡,具備了一顆平常心,不再被那些所謂的色、聲、香、味所誘惑,只不過還做得不是很徹底,還需要繼續修練,這才叫須陀洹。」
佛又問:「須菩提,同樣的,一個得了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比須陀洹果位的人修養更高一些,他們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拋棄私慾和偏見的修練目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在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
佛繼續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阿那含果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能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養又要更高一些,他們已經完成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化』,思想與行為達到了自由自在、無阻無礙的境界。看起來無須再做任何修行,其實他正好到了能夠自由地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的階段。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
佛又問:「須菩提,一個得了阿羅漢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認為得到了阿羅漢果位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原因是:要達到阿羅漢這種境界,確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修行方法。如果阿羅漢有這種已經得道的想法,只能說明他沒有真正得道。先生,您曾經說我達到了沒有貪欲的境界,是一個出色的人。先生,我自己不這么想,我如果這么認識自己,說明我仍然是一個有私慾有貪念的人。正因為我的行為順其自然,我才是我,我才是一個認認真真修行的人。」
第九章 想像與真實的距離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我當初在我的老師然燈佛那裡,有沒有學到所謂的佛法呢?」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
佛又問:「菩薩居住的地方是不是都很庄嚴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先生。庄嚴只是一種想像,其實並非這樣。」
佛說:「這就對了。不要貪戀心外之物,物來則應,過去不留,自然而然。」
佛接著說:「譬如有人,身大如山,大不大呢?」
須菩提回答說:「大呀!先生。當然這只是您打的一個比喻而已。」
2009-6-25 01:29 回復 釋永信比丘 9位粉絲 4樓第十一章大福與小福
佛又問:「須菩提啊,比恆河中的沙子還要多的恆河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先生。恆河中的沙子本來就很多,更何況比沙子還要多的恆河呢!」
佛說:「須菩提啊,今天我給你說一個大實話,如果有人拿這么多的寶貝用來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那就太多啦!先生!」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按我剛才所說的辦法和原則去修行,並且給他人講解傳授,這種福德,比前面那種福德還要大得多。」
第十二章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還有,須菩提啊,我要強調一下:第一,這部經及其裡面的四句偈,你們要廣為傳播;第二,一定要保存好這本經;第三,要尊重學習這本經的人;第四,這本經放到哪裡,就相當於我走到了哪裡,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十三章 按照金剛經所說的去修行
那時候,須菩提就對佛說:「先生,這部經我們以什麼名字來稱呼呢?如何按照這部經中所說的道理去修行呢?」
佛說:「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注意:這只不過是這部經的名稱而已。須菩提啊,我再問你:我說什麼了嗎?」
須菩提回答說:「您什麼也沒說。」
佛接著問:「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微塵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了,先生。」
佛說:「我所說的微塵和世界都只是一種比喻。我再問你:能不能認為看見了我的形象就是見到了我呢?能不能認為修成了三十二種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標志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先生。您所說的三十二種好相貌,只不過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現,那是一種表象。」
佛接著說:「以財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如果有人按照《金剛經》所說的道理去修行,時刻把經中的四句偈語記在心上,並且一有機會就給他人解說,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
第十四章我沒有說假話
那時候,須菩提,在聆聽了佛所說《金剛般若波羅密》之後,深深地領會了經文的內涵,心中豁然開朗,禁不住喜極而泣。他對佛說:「親愛的佛,您今天說出了如此深刻的經典,自從我得慧眼以來,還是第一次聽您宣講如此深刻的經論。先生,以後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內心就會產生向道之心,以至於明心見性,生成實相。要知道這個人,就會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先生,我所說的這個『實相』,就象你您前面所說的,只是一種稱謂。還有,先生,今天我從您這里聽到了《金剛經》,我理解了它,信仰它,用它所講的道理來修行,這一點不足為難,問題是再過若干年,後來人學習了這部經典,如果他也能理解、信仰和受持,那麼這個人的智慧就是世間少有的。為什麼這么說呢?這個人的內心沒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什麼意思呢?這些都是因緣合成的假相,是暫時的和虛妄的。只有我們看透了這世間種種假相,我們才會有所領悟,才會發現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佛高興地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如果有這樣的人,他在聽說了這部經之後,內心不恐慌、不畏懼,那麼這個人確實具有少有的大智慧。須菩提啊,我所說的大智慧,仍如前說,只是一種指代,是一個名稱而已。須菩提,要達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夠忍辱,這里所說的忍辱,也只是一種稱謂,要注意理解忍辱的內涵。比如,我曾經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時,我的內心沒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如果我有這些概念,我的內心就會產生怨恨。很早以前我作忍辱仙人的時候,內心就已經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了。所以,須菩提啊,做為菩薩,要能夠做到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要把現象和感覺做為思考問題依據,應該以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如果有所執著,往往會產生偏見。所以我說菩薩的心,不能只停留在現象上,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上。須菩提啊,菩薩是為眾生謀利益的人,應該象我剛才所說的去想問題並且付諸行動。這里我所說的『相』和『眾生』仍然只是概念,而概念只是我們修煉過程的一種藉助,是我們最終要拋棄的東西。」
「須菩提,我所說的都是真話,不是假話和開玩笑的話。我所得到的『佛法』是無實無虛的。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以一種所謂的『理論』付諸實踐,就象人走進了黑暗,什麼就都看不見了。不依教條而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准,才會見到事物的真相。」
「須菩提,將來,若有人努力學習《金剛經》,這個人就是如來。以佛的智慧,我可以預見這個人肯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的。」
2009-6-25 01:30 回復 釋永信比丘 9位粉絲 5樓第十五章學習這部經得到的功德很大
佛繼續說:「須菩提,若有一心向善學佛的人,一個是捨命布施,另一個是堅信《金剛經》中所說的道理,按此修行,後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況抄寫傳播,給人講解此經,功勞就更大了。
須菩提,總而言之,這部經有著不可思義,不可估量的功德。我願意為發大乘心願的人解說,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說。
如果有人能堅持抄寫讀誦,為他人解說,我都會看得見聽得到,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這樣的人,就是荷擔如來。
須菩提,那些沉迷於小法的人,連『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都放不下,對於此經當然無法領會大義,不會聆聽、接受和讀誦,更不會給他人講解傳授。
須菩提,無論在哪裡,只要有這部經的存在,一切人和神,都應供養。經之所在,就是塔廟之所在,大家都應該恭敬作禮,並在經的周圍放上鮮花。」
第十六章學習金剛經可以抵消以前的罪過
佛說:「再者,須菩提,一心向善的人,受持讀誦此經,這個人先前的罪業,因為讀誦這部經的原固,就可以將其罪業抵消,並且可以得到大智慧。
須菩提,我在學成之前,曾經拜過許多老師,認真地供養他們,因此獲得了功德。以後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此經,那麼他所得到的功德,比我所得到的功德要勝過一千倍一萬倍,甚至難以計算。
須菩提,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後來的末世,還能夠受持讀誦此經,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說出來,有的人聽說了,心理就會失去平衡,甚至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啊,要知道這部經的意義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第十七章深刻理解「無我」的道理
那時候,須菩提對佛說:「先生,一心向善的人,一心想要明心見性悟道,應該怎樣保持自己的心理,怎樣降伏心中的煩惱呢?」
佛回答說:「一心向善學佛的人,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首選應該立下這樣的志向:我要讓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見性成佛,只到最後。
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那麼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須菩提,求得大智慧,實在沒有一個定法。
須菩提,你說說看,我在然燈佛那裡,有沒有得到什麼方法?」
須菩提說:「沒有,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你在然燈佛那裡,確實沒有得到什麼萬能的方法。」
佛說:「你理解得對。我確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方法,如果真是那樣,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正因為沒有這樣一個方法可以得到大智慧,所以然燈佛才給我授記,說你在來世,就要成為佛了,號釋迦牟尼。
所謂『如來』,所謂『方法』,正如『如來』的字面意思一樣。
如果有人說,『如來得到了無上正果,明心見性了』。須菩提,實在沒有一個方法讓佛得道。如來所得到的道,不是實有的也不是虛無的東西。所以我說,一切的方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我所說的一切法,都只是針對那時那地而言的,是一種指稱。
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菩薩如果口出狂言,說自己要『救一切眾生出苦海』,那他就不叫菩薩了。為什麼呢?佛法不是刻意能夠模仿的,佛法是不留痕跡的,實在沒有一個定法,可以叫做菩薩道或者菩薩行。所以佛說一切佛法,並無你我眾生他人,高低長幼的概念。
須菩提,如果菩薩自己說:『我要把佛國建設得更加美好。』這樣說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薩!為什麼呢?佛所說的庄嚴佛土,並不是真正的庄嚴,只是比喻而已啊!
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深刻領會了『無我』的道理,他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
第十八章過去、現在和未來
佛接著問:「須菩提,按你的觀點看,如來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呢?」
須菩提回答說:「這些如來都有。」
佛又問:「須菩提,正如恆河中所有的沙子,佛說那是不是沙子呢?」
須菩提說:「如來說是沙子。」
佛說:「假設有象恆河中的沙子一樣多的恆河,又有象這些恆河中所有沙子一樣多的佛世界,這個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那就太多了,先生。」
佛告訴須菩提:「在你所在的國家中,所有的眾生,有多少心理,我全都知道。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各種各樣的心』,也只是一種指代。為什麼這么說呢?須菩提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九章平平淡淡就是福
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珠寶都拿來施捨於人,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
須菩提說:「是很多,先生。」
佛接著說:「須菩提,如果福與德是實實在在的,我反而不會說得到的福德多。正因為真正的福德你覺得好象什麼都沒有,我才說這種福德多啊。」
第二十章佛不是某一個人也不是某個形象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佛是可以以形象看見的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是,先生。如來不能以佛具體的形象見到。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形象,並不是佛本身,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佛接著問:「那麼,如來可以以其它的形象而見到嗎?」
須菩提說:「也不可以,先生。如來不應該以具體的形象出現。為什麼呢?那種形象都是不真實的、虛妄的。」
2009-6-25 01:32 回復 釋永信比丘 9位粉絲 6樓第二十一章我什麼也沒有說
佛說:「須菩提,你不要這樣去認為:『如來今天有所說法』。不要這樣想啊!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我今天所說的是佛法,那就是在誹謗我,是由於他不能理解我所說的意思造成的。須菩提,所謂『說法』,並沒有什麼『法』是可以說出來的。」
須菩提回答佛說:「先生,將來會有很多人在聽了這部經之後產生信念和信心嗎?」
佛說:「須菩提,你所說的『眾生』,並不是眾生,也不是不可能是眾生,所謂『眾生眾生』,如來認為不是你所說的『眾生』,那是一種暫時的稱謂。」
第二十二章我什麼也沒有得到
須菩提對佛說:「先生,人們說您得道了,其實您什麼也沒得到,是吧!」
佛說:「對對對。須菩提,對於道來說,我什麼也沒得到,這才叫『道』。」
第二十三章佛法是平等的
佛說:「再者,須菩提,佛法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這才是『道』。用一顆無私慾無貪著的心去修行,一心向善,就可以得『道』。須菩提,我所說的『善法』,你不要認為就是『善法』,那隻是一個名稱而已。」
第二十四章還有比這更大的福嗎
佛又說:「須菩提,在這個世界上,把比須彌山還要多的珍寶拿來施捨於人,還不如修習和傳播此經所得到的福德大。」
第二十五章沒有什麼需要我去教化的
佛說:「須菩提,你們不要以為我要度盡眾生。須菩提,不要這么想。為什麼呢?實在沒有眾生讓如來去度啊!如果真有眾生需要我去教化,那我就有了『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概念。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我』,是一種抽象的指代,那些『凡夫』,就以為真的有『我』。須菩提,所謂的『凡夫』,那也是一種抽象的指代,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第二十六章不要搞個人崇拜
佛又說:「須菩提,能不能認為佛的相貌有著特殊的威嚴和壯觀。」
須菩提說:「應該是這樣。」
佛說:「照你這么說,那些帝王也就是如來了!」
須菩提改正說:「先生,我理解錯了。」
那時,佛就說了一個謁子: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章物質不滅,運動不止
佛說:「你如果認為:『如來不經過自我就可以得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佛接著說:「你如果認為什麼都是『空』和『無』,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
第二十八章受而不貪
佛又說:「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用無數多的珍寶來施捨於人,而另一個菩薩懂得了『一切法無我,物我同一,心物一元,得成於忍』的道理,那麼後者所得到的功德要遠遠地勝過前者。要知道,以菩薩的境界,是不接受福德的。」
須菩提追問道:「為什麼說菩薩不接受福德呢?」
佛回答說:「菩薩可以接受福德,但是不應該貪戀,所以說菩薩不接受福德。」
第二十九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就是若來若去,若坐若卧。』這個人沒有理解我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如來』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意思。」
第三十章世界的統一性
佛說:「須菩提,把整個世界碎為微塵,這樣的微塵多不多呢?」
須菩提說:「很多,先生。這都是您所做的比喻。」
佛解釋說:「世界上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就是所謂的『一合相』。我所說的『一合相』,仍然只是一種指代和名詞的借用。須菩提啊,所謂的『一合相』,是不能用語言可以表達得清楚的,只有那些凡夫俗子,才會想從其中找出個究竟來。」
第三十一章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
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認為人們的思想存在著『自我、他人、眾生和高低長幼』的觀念。』這個人理解了我所說的意思嗎?」
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人沒有理解您所說的意思。為什麼呢?您所說的這些東西,是您為了說明問題的一個借用而已,不能以為這就是佛所說的真理。」
佛接著說:「一心求道的人,對於任何佛法,都應該這樣去理解,這樣去修行。不要動不動就在腦子里產生出一個理論來,這叫『不生法相』。須菩提,我所說的『法相』,並不是『法相』,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第三十二章人生如白駒過隙
佛繼續說:「如果有人用全世界所有的珍寶來布施,比不上有人一心向善,讀誦傳播此經。要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向眾人講授《金剛經》的意思。要明白,一切實際的方法,如同夢幻泡影,都是一閃即逝的。應該這樣理解《金剛經》中所講的一些道理。」
佛所講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到此就結束了。
長老須菩提、各個比丘和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世間的天人和阿修羅,聽到佛所說《金剛般若波羅密》之後,都非常高興。從此就按經中所說的去修行。
Ⅱ 金剛經具體內容精髓是什麼詳解
無所住,無所相,非法,非非法。不要執著,不要把心固定在某一個時間,空間,要向流水一樣,過而不留,拋開時間觀念。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其實我們普通我覺得只要避開五惑就可以了,貪,嗔,痴,慢,疑。如果對金剛經有興趣,推薦你讀一本南懷瑾老師寫的《金剛經說什麼》。
Ⅲ 金剛經講解
金剛經講解這個問題您可以在網路上搜一下「李罕誦經「,里邊有金剛經,有聲誦經,還有視頻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希望更多的有緣之人能夠以不同的形式參與此工程,共襄盛舉,同行而吉祥!
Ⅳ 金剛經的經題解釋
金
剛 1.特點:①堅常:不易破壞;不易轉化。②明凈:映光閃色;純潔不染。③快利:破壞一切;不被摧壞。
2.種類:①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庄嚴的,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②世間金剛石之類,雖不易破壞,而還是可壞的。 般
若 般若經中,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提出四個問題──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屬誰。
【何者般若】以修慧次第說,聞所成慧是文字般若;進而修觀照般若即思與修所成慧;實相般若即無漏慧。
1.實相般若:①實相指諸法如實相,是離一切相而無可取著的。 ②空寂相和緣起相無不如實,但非凡愚的亂相妄識所得。故實相側重於如實空性。 ③實相不可說是空是有,又實相非離一切而別有實體,故可以文字的空有來表示。 ④從「寄言離執」而說,實相是順於「空」的;但「為可度眾生說是畢竟空」。 ⑤因落入能所二邊,實相或被執為般若所證,或被執為絕待真心。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世間凡夫的智慧偏於事相且有雜染,並非般若;外道的邪智邪慧也不是般若;二乘的無我無我所慧能解脫生死,卻非般若經所說的般若。離此三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
3.文字般若:①文字指佛所說的一切言教。佛世是以音聲作文字的。②凡能表顯意義的,如筆墨所寫、口頭所說,以及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等,都是文字相。③雖文字不即是實義,但因文字能入實義。
【何名般若】①般若是實相;觀慧與文字都約某種意義而說為般若。 ②般若本是世間名詞,指智慧而言。正覺現證的實相本非世間「般若」的名義所能恰當,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眾。雖稱為般若卻不完備,《智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
【般若何用】①從般若是實相說:這是萬化的本性、迷悟的根源,故本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②從般若是觀慧與實相相應慧說:證真實以脫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導萬行以入智海,是大乘般若的不共妙用。
【般若屬誰】①約實相般若說,這是三乘所共證的。②約觀慧般若說,如約解脫生死說,般若即通於三乘。③約文字般若說,佛說般若是為了教化菩薩,不過也密化二乘。所以般若通教三乘,但為菩薩,深廣無礙。 波
羅
蜜 1.到彼岸: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度),不是已經到,而重在從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稱波羅蜜。
經中或說六波羅蜜,或說十波羅蜜,但真實波羅蜜唯是般若,其他皆假名波羅蜜。如布施無空慧策導即不成為波羅蜜。
2.事究竟:能究盡諸法實相,圓成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才名波羅蜜。聲聞的三無漏學能到涅槃岸,但不名波羅蜜。 經梵語修多羅譯為經。本義是線,有貫穿、攝持不令散失的作用。中文的「經」字本來也是線,後人以有價值的典籍為經。 【金剛般若】有兩系解說:鳩摩羅什下以金剛喻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而不為所壞;玄奘下的唯識家以金剛喻煩惱,譯為「能斷金剛般若」。印順法師認為,以金剛的兩類看,二說本來都是可通的;但他認為以金剛喻般若才是切實的,他根據印度唯識家無著的解釋,說明無著其實是以金剛喻智體和實相,並沒有喻煩惱的意思,至少這並非梵本原意。
般若有二類:一、拙慧:這是偏於事相的分析。這是雜染的,這是清凈的;這是應滅除的,這是應證得的;要破除妄染,才能證得真凈。這如冶金要煉去渣滓,方能得純凈的黃金。二、巧慧:即從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觀一切,觀煩惱業苦的當體即空,直顯諸法實相,實無少法可破,也別無少法可得,一切「不壞不失」。如有神通的,點石可以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鑿開冰層,從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經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觀,法法都性空本凈,法法不生不滅如涅槃,法法即實相,從沒有減什麼增什麼。這不增不減、不失不壞慧,即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為大乘道體,為五度眼目;為般若所攝持,萬行始能到達究竟佛果,成為波羅蜜。然而,若無眾行的庄嚴,般若也等於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為波羅蜜。所以般若為菩薩行所宗,而又離不了萬行。龍樹因此說:說般若波羅蜜,即等於說六波羅蜜。發菩提心者,以如金剛的妙慧,徹悟不失不壞的諸法如實相,依菩薩修行的次第方便,廣行利他事業,以此到達究竟彼岸──無上菩提,所以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文句安布,詮表這甚深法門,所以又稱之為經。
Ⅳ 金剛經全文下載
此網址有全文 http://boruo.goodweb.cn/books/0040.htm 般若文海簡體站 http://boruo.goodweb.cn
Ⅵ 金剛經講什麼 pdf
金剛經,就稱為金剛實相,什麼是實相呢?實相其實也就是無相,無話好說。
也就是說,佛法是最實在的了。他講究的就是實踐!他講究的就是讓我們用最好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生活、工作,讓我們超越自己的自性,讓我們超越自己的性格,讓我們用大無畏的神態,用大無畏的精神,用無堅不摧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來超越我們的自性!!!來超越我們的性格,讓我們真正的超過自我,達到無我的程度。當我們一個人如果能超越自己,那他的人格力量就非常非常的圓滿,他的人格力量就非常非常的偉大了。所以我們的佛祖是一個完美的、偉大的這樣一個人。他的人格幾乎趨於完美了,你看我們佛祖他無怒、無怨、無恨,無悔,也沒有什麼讓他能放不下的。
如果你對什麼都能放的下,都能如如不動,就是金剛實相。不過一般很難理解,若能一法深入金剛經,可以每天安排時間念誦讀寫金剛經,這樣時間久了,終有一天能與金剛經相應,也就知道什麼是金剛經了。
還有讀經不在文字,就算讀不懂經文意思,也沒關系。佛祖從來只是要求我們讀誦,沒要求我們背誦,更沒說必須每個字都理解!
其實從我們翻開經書那一刻起,經書的加持力就已經產生了。幫助我們洗刷妄念(所以,讀經中,腦海中有妄念是好事,不要去控制。這是經書在替我們洗刷妄念)、消除業障、去除性格缺陷。
如擦去我們性格中不好的因素,例如嗔恨心、貪心、懷疑心、嫉妒心、虛榮心、浮躁心等等,增長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的人格更加完美,成為有魅力的人。
Ⅶ 請問如何在5分鍾的PPT講解中介紹《金剛經》如此一部浩瀚的經書啊
金剛經並不浩瀚,幾千字而已。你想在分鍾內講完,不可能哦!除非你完全洞悉了其中真諦,那你就是大師啦!
Ⅷ 金剛經完整版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大菩薩及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內容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者,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