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結合國際保險特點,談談中國保險業務及保險特點的發展趨勢
中國保險的現狀與前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保險業務快速增長,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市場體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監管水平不斷提高,風險得到有效防範,整體實力明顯增強,在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保險業是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2002年以來中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17.3%,2005年達到4927億元,是2002年的1.6倍。截止到2005年,保險機構達到100家,初步形成了國有控股(集團)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專業性公司、外資保險公司等多種組織形式、多種所有製成份並存,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三年來中國保費收入年均增幅比世界平均水平高8個百分點,2005年中國保費收入世界排名第11位,佔全球總保費收入的1.8%,比2002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2006年全國保費收入達到5,641億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說,中國保險業的國際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這其中,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3家龍頭企業的保費收入合計3,410億元,比2003年增長30.9%,企業的不良資產率均在0.06%以下,企業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均超過100%,中國人壽更達到350%。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有保險公司110家,其中外資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國保費收入達7035.8億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420億元,是2002年的9.1倍;外資保險佔全國市場份額的5.9%,比2002年增加4.4個百分點。2008年1-2月全國各地區實現保費收入18747420.56萬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4174473.69萬元,壽險保費收入13456900.79萬元,意外險保費收入289054.25萬元,健康險保費收入826991.83萬元。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331家,外資保險專業中介機構7家。伴隨著業務的穩步發展,專業中介機構的盈利能力也不斷提高。2007年,全國專業中介機構共計實現盈利19496.2萬元,同比增長96.22%。特別是保險經紀機構,全年實現盈利22053萬元,同比增長104.74%,為歷史最好水平。保險中介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日益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同時,中介機構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專業中介機構分布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等。截至2008年10月,中國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85544802.73萬元,其中財產險20011971.28萬元,人身險65532831.45萬元(壽險58588111.88萬元、健康險5159460.84萬元、人身以外傷害險1785258.73萬元);原保險賠付支出24382383.76萬元,其中財產險10936931.95萬元,人身險13445451.81萬元(壽險11547654.36萬元、健康險1394548.34萬元、人身以外傷害險503249.12萬元);業務及管理費8322646.13萬元;銀行存款72271639.39萬元;投資216304255.1萬元;資產總額319388332.5萬元。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中國政府已通過各種政策來保證經濟和金融的安全、穩定與發展。保監會紅頭文件不斷,各項監管政策陸續出台,反復強調保險業理性回歸保障,穩健經營的重要,也傳達出一項訊息:未來一段時間內,將繼續通過相關措施,促進保險機構規范經營及保險業的長期穩定。國內那些將大量資金投資於資本市場的保險公司親歷了金融風暴帶來的損失,也逐漸從前一年瘋狂追逐資本市場的奔跑中冷靜下來,實施新的經營策略。可以說,這次金融危機對保險業來說,是一個調整的契機,中國保險市場將迎來新的持續穩定發展階段。。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保險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紹了保險的起源、定義、相關名稱概念及要素等,接著分析了國際國內保險業的現狀和市場運行情況,然後具體介紹了人壽保險、財產保險、醫療保險、再保險、旅遊保險、農業保險、體育保險的發展。隨後,報告對保險業做了區域發展分析、中介市場分析、國內外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資金運營分析、營銷分析和行業競爭分析,最後對保險業的發展前景及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保險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保險運營,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②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可以分析哪些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 一) 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不合理
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例可以看出,在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服務貿易存在著規模過小的現狀。
合理而優化的服務貿易結構才能提升國際競爭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服務貿易領域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服務技術的發展為新興服務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使全球服務業的結構朝著科技型,知識型方向轉變.高附加值和新興的服務行業,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例越來越大,
③ 跪求國外保險業的發展狀況,資料越多越好
今年將成為國際保險業最大損失之年
全球最大的再保險集團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對外表示,僅上半年過後,嚴重自然災害非同尋常的頻繁發生使2011年成為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一年。截至6月底,經濟損失約達2650億美元。此數字已超過迄今為止損失最慘重的2005年的總和(2005年全年為2200億美元)。大部分損失由3月11日日本地震所致。
總體而言,損失金額比過去十年的上半年平均值高出五倍以上。保險損失約600億美元,同樣比2001年以來的平均值高出將近五倍。上半年損失通常低於下半年損失,因為下半年往往會受北大西洋(14.15,-0.45,-3.08%)颶風和西北太平洋(8.27,-0.35,-4.06%)台風的影響。
上半年遇到的這種不尋常自然災害事件頻繁發生實屬罕見。
大部分損失由3月11日日本地震所致,此次地震造成了2100億美元的整體經濟損失。這場9.0級的地震是日本史上最強烈的一場,同時也是有記載以來代價最高昂的自然災害——甚至比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還要昂貴,該颶風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250億美元。盡管如此,預計300億美元的保險業賠款負擔將低於卡特里娜颶風所造成的保險損失。
大多數與雷暴相關的嚴重災害均為局部事件,對較小區域造成嚴重損害,但卻與諸如強烈颶風等事件不具可比性。然而,一系列龍卷風造成的總損失金額極為可觀。在分別發生於4月底和5月第三個星期的兩起最嚴重的龍卷風系列事件中,經濟損失高達約150億美元,其中保險損失估計為100億美元。
美亞保險是目前在中國國內經營業務的20家外資財險公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不但是在中國開展業務最早,而且還是目前市場份額最大、分支機構數量較多的外資財險公司。美亞保險總裁暨首席執行官John Carey於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稱,事實上,該公司在中國的發展並不簡單依賴於機構數量的擴張,而是更專注於在每一個已經開設機構的地區開展優質業務,提升盈利能力。
第一財經日報:目前整個國際保險業都非常關注日本地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情況。美亞保險是否已經開始對自己在日本地震中所產生的損失開始評估?市場普遍認為,在巨災之後,保險價格會有明顯提高,從你的經驗來看,是否會是如此?
John Carey:Chartis保險集團非常關注日本特大地震。我們也從Chartis總部收到相關信息:現階段,首先確保員工和客戶的安全。目前,我們正在對本次地震的承保損失進行評估,但這一工作的全面完成尚需時日。不過,我想強調的是,目前我們的工作重點依舊是為客戶提供相應的服務。
至於今後市場上保險價格是否會提高的問題,從理論上來看,的確是這樣。但是從近幾年的具體案例來說,也不見得完全如此,例如智利地震後,當地市場的保險價格並沒有出現上漲。由此來看,保險價格是否會出現上漲,主要取決於當地的市場和運作的模式。現在各家保險公司都在嘗試著估計各自的風險敞口。我想說的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是保證人員安全,而至於價格,則是以後需要考慮的問題。
日報:從中國保監會新近公布的數據來看,美亞保險在去年的保費收入較前年來看,有比較快速的增長。這些增長主要來自於哪些方面?
John Carey:我認為,美亞保險的增長主要得益於中國整個經濟在去年的強勁發展,因此我們產品的開發及推出也從中獲益,如海運保險、產品責任保險、個人意外健康險(尤其是境外旅遊意外保險)等。這幾個險種在去年的表現相當良好,單以境外旅遊意外保險為例,中國國內居民由於消費水平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多地考慮去境外旅遊,那麼也就直接帶動了我們產品的銷售。
事實上,不單單是美亞保險,整個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財險公司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中國經濟的增長,在中國投資的外資財險公司也受益其中。
除此之外,我認為,中國國內保險意識的提高,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這是件好事情。因為市場日趨成熟之後,大家就會考慮去購買更多的保險產品來化解自己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保險業監管部門的工作也是富有成效的。
日報:但我們也注意到,美亞保險在去年占外資財險公司的份額較2009年有大約2%的下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份額的下降?另外,在美亞保險內部,對市場份額這一指標是怎麼看待的?
John Carey:就單純所佔外資財險的市場份額來說,我們在去年的確有一個比較微小的下降,但無論是保費收入,還是盈利水平,美亞都是在增長的。換句話說,因為整個外資財險在去年有了更多的市場進入者,因而保費增長比較快,分母擴大,那麼我們在其中所佔的份額以百分比來說,出現了小幅下降。而我們在中國的發展,放眼長遠,更看重的是整個市場規模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去年實現了一個比較具有紀念意義的目標,那就是首次年保費收入突破10億元。
單純的市場份額指標並不是我們最為看重的。如何拓展優質業務、提升盈利能力才是我們追求的。可以這樣說,美亞保險是為數不多的在為中國本地企業提供服務的外資財險公司。我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機會,這也是我們未來增長的動力之一,畢竟,既然在中國做生意,就必須要為中國企業提供服務。
日報:多數人認為,美亞保險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比較不錯的業績,主要得益於先發優勢,也就是最先來到中國市場。那麼你們新開設的北京分公司的經營情況如何?是否會因為北京是你們後進入的市場,從而給北京分公司特別的傾斜?
John Carey:應該來說,我們在北京市場上的經營情況是比較良好的。開業兩年時間的業務量就有了很大的進步。眾所周知,北京地區市場不同於上海,例如我們就可以幫助那些總部在北京的大型、中資企業「走出去」;同時,我們還向北京市場成功引入了包括並購保證補償保險等創新產品。與此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盡管我們在兩年時間里將北京市場業務量翻了一番,但事實上,我們為此也准備了很長時間,包括人員培訓、制度建設等。
當然,我們也希望能擴大服務網路。但我理解,這一工作需要循序漸進。與此同時,我們已繼續在現有網點中推進各項業務。可以說,我們希望在中國進一步拓展網點,但美亞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單純依賴機構數量的增長。
④ 簡述國際貿易保險業務的發展狀況,分析各國貿易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並提出我國貿易保險業務發展的對策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對策分析
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利用外資的重要方式,是推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加工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對擴大就業、穩定社會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由於原產地規則的差異,也加劇了與美國的貿易摩擦。
⑤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原因
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 的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 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來說,當代國際服務 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的說法,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
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 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 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為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杠桿,從而加速了這一 進程。
根據統計,1960—1985 年間,西方主要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就 業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國從 57.2%上升到 65.8
%,歐共體國家從 43.4%上升到 56.8%,日本從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 小龍」等,也都自本世紀 80 年代以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國內加 工製造業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 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另外,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
1994 年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已高達 69%,法國為 67%,
英國為 62%,德國 59%,日本 56%。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國家為適應
21 世紀的發展,已經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經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 服務經濟,如美國僅金融業一項就占其國民總產值的 25%。
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
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 的更大規模的需求。與此相適應,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才有了高速增 長的潛力。另外,服務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專業化,規模也趨於擴大。規模 的擴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從而刺激向國外輸出, 增加了國際市場的服務的供給。
(2)商品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 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會隨著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和
自由化而在規模上擴大並在數量上增加,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形式多樣 化,同樣會使得廣義服務貿易項目的投資收益(股息、利息、利潤)流量加 大。
在戰後關貿總協定組織的貿易自由化原則的帶動下,世界各國通過雙邊 和多邊的國際協調和談判,逐步形成了有序運行的國際商貿體系,為各國的 商品貿易和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迅速增 長。
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除了最初的幾年各國都處於戰後經濟恢復狀態之 外,自 50 年代起,國際商品貿易流量就開始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
總值為例,1950 年總計為 611 億美元,1960 年為 1280 億美元,1970 年為 3120 億美元,1980 年為 19946.68 億美元,1990 年則達到 33949 億美元,40 年 時間增長了近 56 倍,遠遠超過了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在商品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如國際運輸服務(海運、陸運和空運)、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 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地增長。
國際投資帶動國際服務貿易的迅速增長可以從 4 個方面說明:1)速度帶 動。國際直接投資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快速增長,到 80 年代達到高潮,從
1983 年到 1990 年這類投資的增長速度是世界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 4 倍,是 全球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的 3 倍。這種增長勢頭在 90 年代初因世界性經濟衰退 而有所減慢,但自 1993 年起又開始恢復。2)國際直接投資帶動國際間接投 資和國際貿易(貨物和服務)額的增長。因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是跨 國公司,而世界貿易額的約 1/3 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3)國際投資收益 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4)國 際直接投資的產業向服務業傾斜。1975 年到 1990 年間,西方國家在第一產 業和第二產業的國際投資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對服務業投資的比重卻從 31.4
%上升到 48.4%。由於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服務業的跨 國直接投資必然驅動國際服務貿易的進一步國際滲透。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
新科技革命,特別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 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 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 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 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碟或軟體中進行買賣。信息技 術和通訊的發展,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 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工業組織和勞動市場得以改組,為跨國界提供服務帶 來了機遇。新信息技術使得日益一體化的跨行業公司能夠分散其生產基地, 刺激服務的專業化生產,並從中享受規模經濟效益。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 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因為每一次科技革命必然更進一步推動 生產的自動化、機械化,這就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其他國 家流動,為發展中國家所引進,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擴大。最後,隨著科 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電子、航天技術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 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再轉移到我國 大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 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所以, 科技革命帶來了國際服務貿易變革性的發展。
(4)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 由於戰後持久的和平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
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冷戰後意識形態的對立也有所緩和,加之交通、通訊 工具的便利,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了。出國旅遊、接受教育 以及聘請專門人才,即使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民眾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了。在過去的 40 年間,旅遊業成為國際上發展得最快的行業之一,許多發展 中國家也通過發展旅遊業而賺取大量的外匯收入。當然,社會生活國際化最 大的贏家還是西方國家。根據 1991 年美國的官方統計,當年美國的旅遊服務
收入居各服務項目(除海外投資收益)之首,為 487.57 億美元,向世界各 國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收入是 57.52 億美元。隨著各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將會有更長足的發展。
三、國際服務貿易與中國的服務業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促使各國政府和學術 界加強對本國的服務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在我國,服務業的較大發展 是自改革開放之後開始的,整個 80 年代以年平均 10。9%的速度增長,90 年代增長速度更趨加快。在發展速度大幅提升的同時,我國服務業的行業結 構也不斷更新和更趨多樣化,如咨詢業、房地產業、證券業、保險業、中介 服務業等新興行業迅速崛起,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然而,與世界上發達國家 相比,或者與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的服務業無論是在總體發展水 平上還是在所佔國際貿易比重上,都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我們認真 地加以研究。
1.我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業得到較快的發展。80 年代,服務業每年以
10.9%的平均速度增長,超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 8.9%的增長速度。
90 年代以來,特別是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和「中共中央、國務 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的服務業有了更加快速的 增長,目前我國服務業的增加價值已超過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 30%左右,接 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從總體水平上看,我國服務業產值所佔 GNP 的比重仍是相當低的。當今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服務業產值占 GNP 的比重和 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一般都在 65%以上,中等收入的國家也占 50%左右,而我 國僅接近於一般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當然,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統計無論是在范圍上,還是在指標體繫上,都
很不健全,存在著許多漏計的情況,有一部分企業內部服務不能計入統計, 因此統計數字可能低於實際情況。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服務業由於受長 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抑制,在生產和發育的各個方面都是相當不完善、相當 落後的,是一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重點發展的產業。
盡管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由於最近 10 多年來的加速發展,在
行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上呈現出了多樣性的產業群體。以交通運輸、郵電通 訊、金融保險等為主的傳統行業不斷擴大,其產值占服務業總增加值的 65% 左右,就業人數占服務業全部就業人數的 50%以上,從而構成我國服務業的 主體。另一方面,新興的服務行業如證券業、信息業、咨詢業、會計律師服 務業等,進入 90 年代以來也蓬勃興起。中國的兩家證券交易所,即上海證券 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在 90 年代初設立,帶動起一大批同證券業發展相 關的服務企業。信息業、咨詢業隨著經濟規模和經濟活動的擴大以及科學技 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也開始步入迅速發展的階段,90 年代以來,全國專門的 咨詢和信息處理的服務機構已超過 4000 家,它們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 產品競爭力,提高科研效率和創新能力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截止 1991 年,全民所有制單位中服務業的就業人員為 45.1%,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 中服務就業人數比重為 36%,而城鎮個體勞動者中從事服務業的人數竟占就 業人數的 82.1%。這說明,服務業的興起和發展,為各種所有製成分的經 濟活動開辟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不過,從總體上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不僅總體水平較低,而且其行業
結構也屬於明顯的低發展階段結構,其基本特徵是,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企業 居主導地位,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企業所佔比重十分低,以至於人們習 慣於把服務業就業視作解決企業富餘人員的渠道,其實這是我國服務業行業 水平低給人們造成的誤解。盡管如此,我國服務業在某些部門也具有一定的 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服務等部門都有著相當的優勢和 發展潛力。勞動力便宜且訓練有素是我國拓展海外服務市場的最大優勢。如 何在國際服務貿易這一新興領域充分利用我國的現有優勢,是我國政府和學 術界應當認真研究的問題。1993 年我國商品出口已居世界第 11 位,但服務 的出口則只佔第 27 位,當年我國商品出口額佔世界總量的 2%左右,而服務 出口僅佔世界服務出口總額的 0.5%。這說明我國服務業的外向型發展是一 個相對落後的領域,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2.我國服務業發展落後的原因
我國服務業發展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根本原因在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 的抑制。服務業的高度發展歸根結底依賴於人類經濟活動的社會化、專業化 和市場體系的高度發達。而傳統體制恰恰在這些方面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服務業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 點。
改革之前,我國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微觀經濟主
體含義的企業和組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生產單位和事業單 位,各單位之間相互封閉,不論規模大小,都自成系統。各經濟單位由於不 可能從社會方面得到服務提供,因此只好眼睛向內,自辦服務體系,形成「大 而全」或「小而全」的經濟單位格局,任何一項國家計劃的投資項目,都必 須把配套的服務設施投資考慮在內,使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方面由於各經濟單位得不到高質量的生產和社會服務而 影響了產品的進步,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或事業單位自身背著一個「小社會」 而造成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增加了企業的開支和管理上的負擔,難以全力 發展生產,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另一重要特徵是消費的實物化傾向和福利化傾向。
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大量的職工生活消費和服務,不是採取市場經濟的購買 形式,而是採取產品經濟的福利形式分配給職工。在生活消費方面,最突出 的例子是住宅,它不是作為商品而是作為職工所享受的一種福利待遇。因此, 一方面住宅投資被打入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實際上成了職工的工資收 入,抑制了房地產業的生長,此外,城市改革起步以來,企業濫發實物的現 象也十分普遍,由於政府機構職工收入偏低所導致的折價供應經濟也在某種 程度上助長了實物消費的勢頭,抑制了正常的市場渠道的發展。
還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中的隱蔽性補貼,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支出 都由國家包下來,在交通、郵電、保育、娛樂等方面,國家又給予廣泛的補 貼,這就大大壓縮了職工在非商品消費上面的開支。同時,大量醫療、養老 保險和部分教育服務在企業內部進行,實際上也誇大了第二產業的產值,縮 小了服務業的產值,使得服務價格低估。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錯誤 地認為勞務活動不是商品,不創造價值。在價格管理中一直把勞務價格稱作 「非商品收費」。我國服務業中交通運輸價格、郵電資費、醫療收費以及飲
食、服務、修理等長期統一定價、統一管理,收費標准幾十年不變,價格脫 離生產成本,也不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改革以來雖然作了一定的調整,但主 要還是補償性的,許多重要的服務行業仍然無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發展。 除以上這些體制原因之外,我國傳統的農業化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新中國 成立後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相分離的二元化經濟發展策略,也是造成我國服 務業發展落後的重要原因。農村勞動力不能向城市流動,只能滿足於自給自 足的生活環境,像我國這樣一個 75%的人口在農村的經濟體系中,服務業的
平均發展水平低下是十分自然的。
3.我國加快發展服務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服務產業加快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發 展從國內轉向國際、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彌補服務產業 過去發展的不足,改善國內的產業結構,推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加速 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總體水平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主要表現在:
(1)加快發展服務業,可以促進市場充分發育,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 業化水平,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有利於勞動、工資、價格、企業經營機制和 流通體制等一系列改革順利實施,有利於經濟進一步國際化,更多地吸引外 資,有利於精簡機構,提高效率,逐步改變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辦社會的 狀況,為改革開放在更廣闊的領域向縱深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2)我國工業經濟效益差,農業市場化率低,流通不暢,財政收支困難,
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 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適應第一和第二 產業發展的需要。服務業投入少。見效快、社會效益好,加快發展服務業, 既可以調整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又是緩解經濟生活中 深層次矛盾和促進經濟更快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3)我國每年都將有大批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來
的勞動力需要安置。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深厚的潛力:行業多、 門類廣、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行業並存,能夠吸收大量的和不 同層次的各類人員,特別是可以容納大量的科技、專業人才。加快發展服務 業是緩解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主要途徑。
(4)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民群眾不僅在衣、食、住、行、
通訊、衛生和生活環境等物質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 且在文化娛樂、廣播電視、圖書出版、體育保健、旅遊休閑等精神生活方面 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發展服務業,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 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5)服務業的全球市場正在迅速發展,而且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除了服 務與商品之間的傳統區別外,服務業之間的區別也越分越細,尤其在發達國 家和地區更是如此。計算機、信息、電報電傳和電子郵遞等業務同傳統電信 服務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服務業的這種向高新技術水平發展的趨勢,既給 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形成了機遇。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是我 國既定的經濟國際化目標,在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原則下同他國實現平等 互利的服務貿易往來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願意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同 時也應享受協定所賦予的經貿權利。這顯然意味著對於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戰
略的設想,應該放在國際產業競爭的總體環境下,進行思考。
4.我國服務業應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利 用多邊貿易體制來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世界各國經濟 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步入經濟現代化的重要 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由於服務貿易 成為國際經貿關系中最有發展潛力的新領域,服務業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發 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積極參與世界服務貿易對於促進我國經濟 的國際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服務性產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1)市場需求有廣泛的世界 性,產業發展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 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往往是合而為一的,像旅遊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 咨詢服務業等服務產業的市場屬性本身就是國際化的;(2)服務性產業的國 際競爭比較優勢主要是技術、知識和管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成本, 這就是說,服務性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這種知識密集型的產 業在目前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的制約少,可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同時接受。正是由於服務性產業的這兩個特殊的經濟屬性,世界上經濟發展 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把第一、第二產業不斷向外轉移的背景下,卻大力 提升自己的服務性產業的經濟比重和質量水平,以期在國際產業競爭中保持 競爭優勢。
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我國經濟理論界和實際經濟部門普遍
對服務業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不能認識到服務業的高度發展同經濟國 際化之間的關系,僅僅滿足於抓第一、第二產業的外向型經濟,而不能夠從 世界經濟結構和貿易結構演變的高度,透視我國服務業高質量、高水平的加 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對於提高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 戰略意義。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服務業比較落後,但某些部門在國際上也佔有一定
的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和勞務輸出等部門就有相當的 優勢和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經貿實踐證明,有條件地開放我國的 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吸收國外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的機會。服務業 的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必將對我國經濟和人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具 有深遠意義的影響。同時,要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享受各種貿易優惠和 保障,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應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選擇部分有 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自參加「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 協定》的談判以來,我國根據現行的政策法規,就航運、專業服務、銀行業、 廣告、旅遊、近海石油勘探等 6 個服務部門的逐步開放作出了承諾,目的是 引進外部競爭的壓力,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以便最終確 定我國的服務業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地位和份額。
⑥ 簡單說說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及發展服務貿易的一些對策!萬分感謝。。特急!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服務貿易趨勢及中國的對策
國際服務貿易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國際投資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各國貿易競爭的新領域和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21世紀被人們公認為知識經濟世紀,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作用下,無疑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確地判斷和把握知識經濟影響下的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並結合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加入WTO的要求,作出積極的政策調整,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一粗略的探討。
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服務業及國際服務貿易將呈現出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在產業內容上將發生根本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支柱是第二產業,即製造業,而知識經濟時代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將成為社會的主流,服務業將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形態。從上世紀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到處擴展的最富有的企業一直是工業企業。而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銀行、綜合商社、海陸空運輸公司、電話電報公司、軟體開發公司等紛紛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就業的60%以上。尤其是美國,服務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超過了75%,提供的就業崗位佔80%。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現狀預示著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方向。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製造業也開始呈現「業務服務化」趨勢。
知識經濟時代的服務業之所以成為主導產業,一是科技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分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引發了經濟組織形式的分化,從而增加了對服務的需求。原來由企業內部承擔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非核心業務普遍外包給專業化、高效化的服務供應商。而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集中在對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掌握上,誰吝嗇購買各種專業服務產品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落伍。這些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加了社會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二是科技的進步導致供給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物空餘時間和可支配財富的增加等,極大地擴展了生活服務消費的新領域;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製造和流通過程所使用的現代化勞動工具要求服務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反過來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強化了服務行業對整個經濟過程的影響和控制;四是知識和信息的廣泛運用使得服務行業成為產品增值的主體,財富越來越向服務行業集中;五是服務經濟本身的結構特點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如包括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信息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必然處於中心地位,教育產業也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
2、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知識型服務貿易將佔主導地位。所謂知識型服務業是指那些使用高技能人員,知識、技術佔主要地位的,對社會經濟增長趨勢與軌跡有著重要影響的「高附加值」服務業。參照原關稅總協定秘書處開列的「服務部門參考清單」,這類服務大致包括:專業性服務中法律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設計服務與計算機相關聯的服務;信息和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包括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管理有關的服務、金融貸款、其他貸款業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保險業務中的貨運保險、非貨運保險、再保險以及附屬於保險的服務等。上述各類服務業雖在不同領域存在差異,但卻有一共同特點,即提供的產品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交易的核心是蘊含在各種服務中的知識。近年來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主要是建立在迅速增長的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知識型服務產業基礎之上的。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的開放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更是表明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這種趨勢的認同和把握。
知識型服務產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主要的貿易對象,一是信息技術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時空壓縮效應」,大大增強了知識型服務產品的可流通性,使知識型服務產品變得相對地可儲存、定價及易地易時交易。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存在形式的數字化、編碼化、知識活動方式的計算機化和網路化,刷新了知識與產業及經濟的關系。現在,低成本、高寬頻的通信設備,數字化網路與先進的集成軟體系統等,正在使原來難以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
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
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1997年2月後《基礎電信協議》、《信息技術協議》、《金融服務協議》的最終達成將全球90%以上的電信、信息及金融服務貿易納入其管轄范圍,被認為是多邊貿易體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現在WTO的大多數成員已對某些服務貿易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亞太經合組織(APEC)也要求在21世紀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就表明了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已成為今後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可以預見,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服務貿易政策上,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關系將得到新的整合。一方面,知識經濟的產生將大大增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自由貿易政策都將是服務業發展的方向。經濟的日趨全球化,已不允許單純的自我保護和封閉,只有以更加自由的貿易政策參與服務貿易分工才能達到更加安全的自我保護。當然另一方面,知識經濟要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以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保證,再加上知識型服務貿易往往涉及貿易參與國的國民經濟命脈,這就意味著在實行自由的貿易政策的同時,還要藉助於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實行一定的貿易保護,這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顯得十分重要。
5、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化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尤以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最快。據資料統計,1970年全球服務貿易額僅710億美元,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為0.117,到1997年猛增到12950億美元,年均增長11.7%,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上升為0.238,預計15—20年後,這一比值將達到0.5以上。但從地區分布來看則呈現出不平衡趨勢: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具有巨額的服務貿易順差。1996年美國、日本、歐共體各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已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強,如果加上中國香港地區約佔80%。尤其是美國,1997年服務貿易順差達到793億美元,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已相當於出口額的40%。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地位不斷上升,但服務出口中主要領域仍然在海上運輸、旅遊和勞務出口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及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等趨勢的日益明朗,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結構的不平衡化不但不會消弱,反而可能進一步強化,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中國的現狀及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有了較大發展,服務貿易的增長既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也高於國內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的領域也在逐步擴大。但總體看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尚處於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1)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落後,綜合競爭實力差,服務貿易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柱。目前我國服務業僅佔GDP的32.5%,就業的25%,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佔GDP的38%)。而且中國的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如旅遊、勞務出口、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而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電信等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在我國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2)服務貿易總體水平偏低,出口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額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額的1%,居於世界排名20位以後。1997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僅為0.128,即使在經濟比較發達,都市化程度比較高的上海,1997年的這個比例也只有0.146,均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0.232)。同時,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也不合理,貨運和旅遊兩項就接近50%,而知識型服務貿易競爭力弱,存在較大數額的貿易逆差。(3)服務貿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後。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大部分貿易無法通過海關加以監控,需要以法律手段來限制或鼓勵人員、資本的流動以及貿易的范圍和規模。在服務貿易立法方面,到目前為止雖已頒布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來看,立法未成體系,不少領域還是空白,即使已頒布的一些法律法規或者條文模糊、抽象,甚至相互之間存在沖突,或者缺乏統一性和透明度,或者未能與WTO、GATS原則相符。同時,服務貿易管理滯後。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把發展生產性行業,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服務行業缺乏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沒有系統的權威的關於服務行業發展的規章制度,且管理多頭,部門職責不清,產業布局分散且經營規模小。(4)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短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奇缺。(5)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技術在某些關鍵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信息產業普遍企業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分工與協作的全面統籌安排。
知識經濟所掀起的服務業全球化浪潮,不僅為我國今後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我國現有的服務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結合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充分挖掘我國服務貿易潛力,努力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
1、深刻認識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緊迫性,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知識經濟時代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服務經濟時代。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和保障。而在中國,傳統上存在著濃厚的「重農抑商」觀念和歧視性的「三教九流」式的社會階層劃分,再加上計劃經濟時期「服務無價值」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此,一要加大宣傳,打破業已形成的落後觀念,實現在社會產品觀和勞動價值觀上的突破,使人們特別是服務貿易領域里的企業和從業人員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國家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服務經濟的大發展是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奠定思想基礎。二要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國家財政特別要重視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三要增強服務業內資企業的競爭力。服務業企業和工業一樣,規模是決定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我國大部分新興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服務業企業的規模都很小,面對全球服務業跨國並購的浪潮,政府在增強內資企業競爭力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推動企業的聯合。其次可以考慮選擇一批有潛在優勢的新興服務業、知識型服務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進行定向扶持。如採取鼓勵性稅收政策,對這些企業實行減免稅;在政府采購方面實行傾斜;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更准確的國際服務貿易信息等。
2、堅持積極穩妥協調有序的方針,逐步開放我國的知識型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市場加快知識型服務貿易的發展是我國向—25—知識經濟過渡的要求,而對其的對外開放又既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又是我國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知識型服務業尚屬發展中的幼稚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開放國內服務市場和服務貿易,必須將尊重GATS基本原則與堅持國家主權自主、安全和保護幼稚產業相結合原則逐步開放。(1)要穩步開放部分急需引進競爭的知識型服務業領域。對國內缺乏競爭力,但又急需發展的知識型服務領域,要積極引導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一方面,這樣可以引進嶄新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新服務品種的培育與發展,提高我國的總體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供一種激勵性壓力,促使本國服務業積極地從事技術與管理創新,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差距;(2)對於已具備一定競爭能力的知識型服務業,要堅持適度保護與鼓勵公平競爭相結合的原則,利用企業和行業的作用,合理保護服務貿易市場。如學習日本經驗,加強服務銷售網路一體化建設,增強市場進入難度。日本雖然公開的保護政策已明顯減少,但仍是最能進入的市場,其經驗在於十分完善的一體化網路;提高國內市場的競爭強度,提高進入成本;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等。(3)要真正做到以市場換技術。要站在是否有助於提升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看待知識型服務市場的開放,切忌走製造業利用外資「重量不重質」的老路。知識型服務業跨國公司最關注的是我國巨大的服務市場,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給予外資較國內服務業企業更優惠的待遇。(4)開放要以部門傾斜為主,地區傾斜為主。在知識型服務業對外開放中,應按照特定服務業的重要程度、關聯程度及戰略差異實行部門重點傾斜,而不宜採取定式地區梯度開放模式。(5)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多邊談判,在千年回合知識型服務業市場開放規則的制定中把握主動權。
3、正確處理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的關系,努力培育信息比較優勢由於信息國際化趨勢的強化,國際服務貿易中傳統比較優勢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發達國家正在有目的有意識地聯合以試圖控制和壟斷世界信息資源,達到在21世紀主導國際服務貿易主流的目的。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若僅僅以本國擁有的傳統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服務貿易結構,雖能獲得一些貿易利益,但極易跌入「比較優勢陷阱」,無法獲得國際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要加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局部產業、局部地區信息化的發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大這方面的比重,通過局部信息比較優勢的動態發展來形成未來的信息競爭優勢。在當前,可以將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統籌規劃,相互促進。一方面,用信息比較優勢帶動傳統比較優勢,引導傳統服務業向高增值高信息含量方向發展,促進或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用傳統比較優勢支持信息比較優勢,促進信息競爭優勢的形成。
4、加強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在進行服務貿易立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漸進原則。由於服務貿易協調的復雜性,立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從實際出發,如從暫行辦法、管理條例過渡到正式法律。簡單的法律在先或實踐在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2)配套原則。在制定地方法規時要考慮到與全國法律的銜接,地方法管什麼,國家法律管理什麼,立法中要明確。(3)系統原則。既要有各部門通用法規,如對服務貿易統計、服務貿易從業人員資格規定、外國移民、服務貿易反不正當競爭、服務貿易企業組織等行為的規范,又要有對具體行業的立法,這對我國已開放和承諾開放的行業特別重要。(4)接軌原則。WTO、GATS已確立了世界范圍服務貿易的法律框架,我們應加強對WTO、GATS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盡快建立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准則的法律法規,對服務市場准入原則、服務貿易的稅收、投資、優惠條件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以增加服務貿易的透明度。此外要特別注意增加反對外國對我國的服務貿易設置壁壘實行歧視性待遇和不公正貿易等專項條款,使其具有與國際法銜接的效力。
解決我國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管理,關鍵是要迅速建立起全社會的服務貿易組織機構和協調管理機制。建議成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協調小組或委員會,負責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業務統計、立法、對外談判和政策協調等事宜。
5、加快服務貿易人才培養不同產業的企業,關鍵性的生產要素是不同的。對服務貿易企業來講,人才是關鍵要素。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說到底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差距。解決人才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積極籌建國際服務貿易專業,培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人員的短期培訓。二是開展「海外引智」工程,積極引進人才。三是防止人才流失。隨著中國加入WTO後大批外資服務企業的進入,如何防止服務貿易高層次人才的流失顯然十分緊迫。否則一邊培養一邊向外輸送,自己的人才問題還是始終難以解決。
⑦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特點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國際服務貿易在世界經貿關系中還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領域。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組織的多輪談判都還沒有考慮到要涉及這一議題。只是在這以後,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潛力和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這里所說的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實際就是指的國際服務貿易於這最近數十年的發展。
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加大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速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倍。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1/4。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3。 國際服務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展
如果把公認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依據其同商品貿易、直接投資的密切程度作一區分的話,大約可以得到3種類型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一類是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古典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國際維修和保養、國際金融服務(主要是貿易結算服務)、商品的批發和零售等。第二類是同國際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股票、債券等形式的證券投資收益,經營管理的利潤收益,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以及金融服務業的國際信貸等。最後一類是相對獨立於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新興產業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旅遊業提供的服務、世界信息網路的服務、視聽產品與知識產權服務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古典服務貿易項目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加。例如,從1970年到1980年,世界運輸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從255億美元增加到130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7.8%,低於同期世界服務貿易總額19.7%的年均增長率。這類項目的增長仍然依賴於國際貨物貿易的擴大,是當代國際服務貿易中相對穩定增長的部分。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雖然在最近幾十年也有相當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多半也屬於規模和數量屬性的,大體上同世界經濟增長率同步。70年代以來真正構成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是第3種類型的服務貿易項目。這些是國際服務貿易的新范圍、新的生長點。以美國為例,1991年其新興服務貿易項目的出口總額為736.27億美元,占其服務貿易出口總額1751億美元的42%。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間發展不平衡
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世界前20位服務出口大國中,發達國家佔了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服務貿易的順差國。將要素服務考慮在內,美國是主要的出口國。但是,就狹義上的服務出口而言,法國、英國和義大利最為成功,而美國的地位則相對次之。日本和德國是明顯的例外,兩國在貨物貿易上大幅度出超,但是在服務業上卻有結構性赤字。在服務業中,兩國在貨物運輸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不過,工業化國家之間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的相互競爭也十分激烈。歐盟國家與美國之間為爭奪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相互之間存在著種種矛盾,各自在國際服務貿易上推行的政策也有較大的差異。
1995年7月26日關貿總協定在布魯塞爾通過的金融服務貿易多邊協議,美國就拒絕簽字,認為其中某些條款未能照顧到自己的市場競爭利益。各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市場上所佔份額的變動,反映出它們在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不平衡。就發展中國家而言,除旅遊業、勞動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國)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全部是逆差。對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服務並沒有為其對外部門做出積極的貢獻。那些因勞務輸出而獲得順差的項目,通常由於缺少資本和信息,或者由於大型服務性跨國公司的控制(在旅館業、航空業等領域),而沒有能力留住大部分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尋找出口商品機會,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從工業化國家進口服務,以取得進入該國商品市場進行銷售的機會。很多這類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特別是在生產者服務領域的赤字,顯示出持續的、不斷上升的趨勢。盡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平衡,但是由於「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達成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不同發展水平的成員國將自願或不自願地參與到國際服務貿易的市場競爭中去。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服務貿易市場集中在西方工業化國家,70年代,中東的幾個主要產油國由於其豐富的石油收入而吸收大量的投資,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服務輸入市場。80年代以來,隨著亞大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四小龍」的崛起,東南亞的國際服務市場十分活躍。世界各地區的國際服務市場都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多元競爭形勢將會更加明顯。
各國對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視和研究在加強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在傳統上,國際服務貿易理論和實證的研究是各國國際經貿關系領域相對被忽視的工作。但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開始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在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界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的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在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它們對於開放金融、保險、運輸、視聽服務及商業銷售等市場方面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些國家甚至開始組織對本國的服務業狀況和外國的服務業狀況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評價機構,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到知彼知己,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的地位。
⑧ 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原因及特徵
發展原因
上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發達的程度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並把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我國國際貿易的特徵
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基礎差、起步晚、發展快。長期以來,相對於工業、製造業,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基礎較差,這就必然帶來服務業在國際交流方面缺乏競爭力。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服務貿易出口,這是我國近年才提出的戰略,服務貿易也是近年來才大規模開展,而美國及歐洲各國早在二戰後就著手發展了。但需看到,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很快。一組數字可以說明,中國的跨境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2年到2005年增長了35.5倍。其中,服務貿易出口增長近29倍,年均增長15.9%。據最新預測,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56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5%,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7的第7位;進口1290億美元,增長28.6%,進口排名也由1982第40位上升到第5位。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年均增長將達到20%以上,這也意味著服務貿易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速。
改善方法
一是要夯實基礎。美國服務貿易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規模最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美國本身的服務業也是全世界最強的,因此,我們首先就要大力發展服務業。二是提高認識。服務貿易具有明顯的優勢——無污染、低能耗,能充分發揮勞動力優勢。與貨物貿易不同,服務貿易領域內的傾銷、反傾銷等貿易摩擦很少,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對於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貿易結構、提高貿易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三是政策引導。除了制定鼓勵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外,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業的開放意識。今天,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相對於貨物貿易,我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獨特優勢。服務貿易要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的開放程度。我國旅遊業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紅火,國內的旅遊賓館、星級賓館達到國際水平;伴隨著商業的開放,國內商場、超市面貌一新。開放帶來競爭,而競爭給服務業帶來了新的變化。這要求我們在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度。四是要有重點有計劃地打造一部分中國服務貿易品牌。
⑨ 日本國際服務貿易的現狀、特點和問題
國際服務貿易主要包括以下十四方面,作為國際貿易上的大國,日本在各個方面的成就都十分引人注目!
1.國際運輸;
2.國際旅遊;
3.跨國銀行、國際融資公司及其它金融服務;
4.國際保險和再保險;
5.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電腦及資料服務;
6.國際咨詢服務;
7.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
8.國際電訊服務;
9.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
10.國際租賃;
11.維修與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
12.國際視聽服務;
13.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
14.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
日本是個資源小國,什麼都要買,靠國際運輸,日本把國際資源買進然後做成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日本的製造業水平世界一流,日本的汽車、家電、機械暢銷全球。
以松下和索尼為代表的電器製造企業,世界著名,豐田車、尼桑車、本田車暢行在世界各地,傳統的財團三菱、住友等更是把自己的品牌產品推銷到了全世界,他們的銀行依靠日本國民的巨額存款,改變了世界金融市場格局。日本的高科技實力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日本的搞科技產品聞名世界……
⑩ 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與態勢
一、當前宏觀金融形勢總體運行平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隱憂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快速增長,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當前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運行中仍然存在投資需求膨脹過快、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
據初步統計,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0萬億元,同比增長20.66%,本外幣貸款一季度新增9122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8342億元,同比多增238億元。為了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引發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泡沫,形成新的銀行不良貸款,防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採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將自4月25日開始再次提高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實行差別准備金率制度和再貸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國人民銀行提高了央行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貨幣供應量增幅偏快,今年以來M1和M2實際數據均高於預測;信貸增長速度偏快,比年初預期高出10個百分點。提高存款准備金的政策,將有助於控制貨幣投放和貸款增加速度,保證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第二,我國直接融資所佔比例依然過低,間接融資比重過高。雖然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證券市場不發達,企業直接融資困難,直接籌資不便利的問題,但是如此高的間接融資比例為全社會的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控制帶來一定的難度。第三,M2佔GDP的比重過高,到2003年,我國M2佔GDP的比重已經接近200%,這種高比例除了在極其個別的國家外,在全球范圍內是沒有的。雖然中國經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過大的M2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中融資過多依靠銀行體系,風險集中度偏高。第四,總儲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國的總儲蓄率進一步上升到47%,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需求所佔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上述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首先,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證券期貨市場、貨幣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其次,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僅包括商業銀行、社會保障基金、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自2003年起,還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場產品的逐步多樣化,不僅包括金融債、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公司股本和債務性債券,而且在證券和銀行業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ABS、MBS和CDO等銀行類創新產品、開放式基金等證券類創新產品都有強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例如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等。
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是存在產品匱乏、簡單化的問題,金融深化程度還不足,在不少方面還存在創新壓抑的現象和問題。
三、經濟不斷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國金融市場必須進一步發展,要求有關部門適應形勢,轉變觀念。與此同時,金融產品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
首先,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隨著國民待遇的實現,市場准入的逐步放鬆,金融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將進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和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國必須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其次,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進展,2003年我國經濟貿易依存度已達60%。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國際業務,客觀上需要我國的金融機構為企業公司客戶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風險控制、外匯理財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第三,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取消不適宜的外匯管制措施,最終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都要求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金融產品要進一步多樣化。這一點在有關文件中明確為要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四、作為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我國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雖然曾經有過一些挫折,但是今後必須充分重視金融產品創新工作,不可因噎廢食。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健全規則制定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採用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範金融創新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開放的初期階段,由於人才不足、技術不新、管理薄弱以及在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國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曾經走過一些彎路,導致一些產品的廢止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的關閉。金融業產品和其他行業產品一樣,在創新過程中也需要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人才培養過程、機構成長過程、市場成熟過程以及監管發展的過程。某些條件不成熟時,可能會引發一些風險。另外,對於有問題金融機構的關閉,也暴露出我國法律體繫上的一些薄弱環節,例如在破產關閉上還存在相當大的難題。
當然,不同的決策部門和不同的專家學者會對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思路和發展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由於存在歷史彎路,因此在發展新的金融產品時,必須要先建立規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實踐中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際范圍內的經驗和教訓並不相同,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英美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以及韓日模式就存在比較大的差別,有需要進一步分析、判斷並加以選擇的過程。
另外,在缺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規則,往往花費很長時間,甚至始終不得出台,建立的規則其可操作性和健全性有待進一步觀察。從方法論上看,一切必先建規則才能實踐,也有悖於人類通過實踐提高認識的客觀規律。在現階段可以採取的方法,可能更多可以借鑒產業政策的有關做法,通過設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法加以規范和解決。對於那些國際范圍內較為成熟產品,對於那些具有較強風險控制能力的金融機構在開展創新業務時,採取負面清單的做法,也就是說「未經法律明確禁止的業務品種,均可以開發」。對於那些不是十分成熟,有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產品,採取正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范。
在金融創新產品的過程中,要合理明確金融產品的定位。注意區分面向機構投資者和面向居民個人的產品。鑒於機構投資者一般擁有機構優勢,有較強的分析判斷和抗風險能力,由此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產品在許可上可以更為寬松。面向居民個人的金融產品在准入方面應更為謹慎,在信息披露和監管方面應更嚴格要求。其中,針對高端客戶的金融創新產品應和普遍服務的金融創新產品應有所差別。此外,對於一些包括衍生產品在內的定價和風險控制更為復雜的面向復雜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產品,也需要在監管上加以區別對待。
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將為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轉化提供可能。以銀行業創新產品為例,目前資產方管理就逐步出現了消費信貸、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打包進行證券化處理以及信貸風險的轉讓等新的金融產品。負債方管理,可以看到儲蓄替代產品的不斷出現,例如基金產品、證券投資產品、保險產品等。此外,收費類業務發展方興未艾。在國際范圍之內,人們已經不再把銀行僅僅視作從事存貸匯業務的機構,更多人看到了銀行是擁有龐大網路分支系統的商業與服務骨架,越來越將銀行看作具有應對多種產品能力的銷售和服務網路,同時把金融服務看作是由電子網路聯系在一起的進行信息加工業務。
五、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業務交叉性產品的不斷出現,日益要求樹立功能監管觀念,適應形勢,加強協調。
在建立了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之後,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功能監管的格局,為金融業的穩健發展和金融風險的有效防範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應該看到,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客觀上要求金融資源能夠在不同的市場之間進行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我們觀察到,一些交叉業務的需求逐步產生,例如公司客戶在貸款需求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投資理財、套期保值、保險業務的需求,居民個人在存款需求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消費信貸、住房貸款、甚至投資理財、養老保險等多種需求。交叉業務的產生和發展為改變不合理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關系帶來了新的可能。
業務品種的交叉客觀上要求機構具備更加全面的服務功能。從中國當前實際情況看,監管機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事實上採取了默認的態度。應該說金融機構廣泛的網路分支機構、所掌握的長期的特殊的客戶信息資料都為業務交叉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資源共享的要求,過去的一些根據「出生證」由誰來發放而畫地為牢式的監管理念已受到沖擊。事實上,功能監管、機構准入和業務產品發展之間不需要相互設置障礙。隨著經濟發展,不論機構設立該由誰來審批,都不應阻礙有市場需求的業務創新。功能監管和業務發展之間並不必然發生矛盾。監管機構已在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協調。此外,為了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與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也進一步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與三家監管機構之間要進一步加強協調,這一趨勢在有關立法中已有所體現。
六、外資銀行的內在優勢使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外資銀行的發展應配合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風險控制、風險管理、信貸文化、決策程序、激勵機制以及資產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勢,外資銀行發展空間巨大,特別是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產品發展方面潛力很大。
外資銀行的發展也應考慮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在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外資銀行可更多關注中國經濟轉軌中一些薄弱市場和產品、薄弱環節的發展,關注經濟結構的變遷,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支持大西北的建設,與中資金融機構既有競爭,也是對中資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我們還希望在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能夠更加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需要,不僅在順利周期階段,共享中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收益,也能夠在逆境周期階段,甚至危機期間,堅持長期經營、追求長遠利益,這也是今年二月國際清算銀行會議上大家討論和研究的一個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