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保險 > 怪不得老有人說保險是騙子

怪不得老有人說保險是騙子

發布時間:2021-07-10 17:07:12

① 在中國,為什麼有人說保險公司是騙子

大概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1)保險普及度不夠,多數基層百姓對保險功能意義認識不夠
2)保險的發展時間短,產品功能和結構不完善
3)代理人素質偏低,誤導客戶導致客戶失去信任
4)監管不力,對違規行為懲處力度不夠導致誤導泛濫
但總的來說,愈來愈多的人再開始了解保險,國家這幾年也在大力宣傳保險,監管部門也在加大管理力度,但始終有個逐漸轉變的過程,始終會變好的

② 為什麼有些人一聽保險公司就會反感,就說保險是騙人的

理論上來說,保險交易是最需要誠信的,因為,信任的需求來源於承諾與兌現承諾的時間差,兌現落後於承諾的時間越長,該類交易就越需要信任的支持,而長期壽險業務大概是各類交易中承諾與兌現間時間差最長的交易,所以也是最需要信任的交易。
但現實中,有相當數量的人不相信保險、不信任保險公司,批評言辭如:「保險是騙人的」,「賣保險的是騙子、買保險的是傻子」,「保險是好東西,但保險公司不是好東西」等。我周圍的不信任者就包括學生、同事、家人甚至上級,給我帶來不少的尷尬。這學期剛開學,保險專業的學生就向我抱怨說,教他們會計的老師知道他們是保險專業時,公開了自己對保險的蔑視(會計學老師為什麼會這樣,我後面有分析).
信任可以簡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在保險交易中,廣泛的不信任帶來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銷售人員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客戶溝通,很多客戶甚至拒絕與保險銷售人員進行任何溝通,大大增加了保險銷售的難度和銷售成本,也給保險銷售人員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我博客的一位讀者留言說:「如何拜訪讓客戶不討厭,我從事保險業10年還有恐懼感!」銷售本身就要克服心理恐懼,保險銷售需要克服更大的恐懼。
為什麼人們不信任保險和保險公司?我從普遍原因(任何領域都存在)和特定原因(保險領域的特定問題)進行分析。
1、普遍原因
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領域都存在的不誠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造假盛行,不講誠信的行業和企業太多了:飯店有地溝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劑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飛行員的飛行資歷也有造假,房地產公司賣的房子誇大建築面積(大連一退休局長按照國家相關規范通過專業測量發現自己家的兩套商品房的建築面積均少了大約10平米,之後為3000多戶家庭免費測量,發現開發商所稱的建築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誇大),唐駿更是公然宣揚「能騙到所有人就是成功」。為什麼中國人這么壞呢?為什麼中國人似乎已經沒有了道德底線呢?
幾年前曾經與一位台灣人討論過類似的問題,這位台灣老兄說:「台灣的情況要好很多,我認為是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大陸人們之間的信任機制,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觀。」當時沒有太多的體會,後來閱讀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論著(最好的是鄭也夫教授寫的《信任論》),發現上述分析有道理。
事實上,信任的歷史建立過程是:首先在熟人之間,即有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同居一地,相互熟悉)的人之間建立,熟悉產生信任;然後,隨著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推進,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走向了陌生人社會,陌生帶來的恐懼感使得人們成立了大量的同鄉會、公會、會所、行會等組織,人們藉助這些組織內部的信任關系帶來的穩定感在城市中闖盪。分工和專業化使人們之間交易盛行,隨著市場交易的增加,那些重復性的交易能夠促使交易雙方講誠信,因為不講誠信,對方就不與他交易了。那些「一錘子買賣」的交易雙方很容易失信,這時,行會或者政府會出面干預和懲罰。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也逐漸建立起來了。簡言之,人們之間的信任,要麼來自血緣、地緣,要麼出於壇壇眾生之間自願的結合與互惠交易,當然還有政府對欺詐的懲罰。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首先,計劃經濟杜絕了互惠交易,沒有了交易,信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壤。其次,人們開始依附於一個個國營單位,在老早的國營企業呆過的人知道,貌似終身僱傭制,貌似生老病死、住房等問題都由企業負責了。但實質上,從上到下,沒人熱愛自己的單位,沒人捍衛單位的利益,單位領導並不謀求把「蛋糕」做大,從而為成員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多的國營單位成員只能緊緊盯住本單位內部的那張永遠做不大的「小餅」,看自己如何能夠多分點,既然是小餅,一是肯定分不到多少,二是你有我就沒有。所以,國營單位內部進行著劇烈的斗爭,斗來斗去,還是沒得到多少利益,想走,終身僱傭嗎,誰也不許走,只有繼續內斗。在對少量同一資源的強烈爭奪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喪失了。人們對計劃經濟時期的國營企業充滿怨恨但又毫無辦法。(現在的央企大為改觀了,不但有巨額利潤,還有令人艷羨的員工高收入,但這不是來源於市場競爭力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是來源於土地的免費使用資金的免費或低息使用,以及不許他人插手的行政壟斷,另外,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巨大發展為央企榨取巨額利潤提供了現實保障。)
計劃經濟和國營單位制度消滅了壇壇眾生之間自願的結合與互惠交易,加上不斷地內斗,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被掃地出門了。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鼓勵採用揭發和批判方式開展思想斗爭,揭發的自然都是熟人的問題,所以,熟人之間,包括師生之間、親人之間的斗爭開始了,子女與父母要在政治上劃清界限,歷來最緊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規模的「殺熟」運動導致熟人之間的信任也開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說,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間的的信任也瓦解了。中國人干壞事的心理障礙(或稱道德底線)被逐一清楚了。
由此造就了中國這個不具信任、不講誠信的社會。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突起,互惠交易開始了,按說應該培養起大家的誠信和信任。但是,第一,信任的特點是易毀難建。信任創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信任摧毀確是剎那間的事情。信任一旦喪失,重新恢復到原來水平需要漫長的時間。亞伯拉罕?林肯深知這一特性,在他寫給亞歷山大?麥克盧爾的信中談到「一旦你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就永遠無法再得到他們的尊崇。」第二,市場經濟中的不誠信交易依賴於政府的懲罰來矯正。但是,在政府力量無比強大的市場經濟中,為了政績,政府不是保護消費者,而是與企業結成聯盟,在企業失信時表現出無比的寬宏大量。誠信不重要,GDP才重要。第三,在物質社會的高度誘惑下,消費者充滿了消費慾望,雖然專家說食品有毒,但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吃了再說。某品牌國產汽車被德國人稱為「來自中國的廢鐵」,但在部分國人看來是既寬敞又大方,低價買「牛逼」,先開著再說。人們也許已經麻痹了,不太在乎這些。
2、特定原因
1)企業發展急躁症
保險公司瘋狂地與過去比、與國際比、與銀行比,比營業收入、比資產規模、比業務范圍、比是否是世界五百強。尤其是,同為金融業,銀行卻總是壓在保險頭上,讓保險業顏面盡失,所以,保險公司的目標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做大保費規模和資產規模,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和地位。為此,公司給基層銷售單位攤派巨額銷售任務,基層壓力很大,為了保住烏紗帽,只能完全貫徹公司上層的規模發展策略,無暇顧及客戶的的感受。
規模是第一位的,誠信是第n位的。結果,嗜規模成性的保險公司對待誠信有如嗜GDP成性的地方政府對待環保:「嘴上哈哈,紙上畫畫,牆上掛掛」.
2)保險產品天生讓保險公司難以體現誠信
保險承保的多為小概率事件,這意味者,對客戶來說,成本(保險費)是必須花的,但收益(保險金)很少能看到。長期性人身保險產品更是如此,是成本的長期付出和收益的更長期看不到。而且,對於長期性人身保險產品來說,人們並不需要重復購買。所以,總體而言,人身保險多屬於「一錘子買賣」,而非「重復交易」,再加上總看不到收益,這使得通過重復交易來建立信任這一途徑失靈了,但重復交易是市場經濟下建立信任最好的途徑。
3)保險銷售方式令人生畏
金融業有句老話「銀行躺著吃飯、證券坐著吃飯、保險跑著吃飯」。保險業有句老話:「保險是賣出去的,而不是買進來的」。跑著吃飯意味著主動出擊,這個客戶不願意買,下個客戶也未必,還不如抓住這個不放、窮追猛打、直至對方屈服。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銷售方式呢?原因有三:第一,保險承保的風險往往是那些人們比較忌諱的、害怕的、不願談論的,生怕談論會引火燒身的風險,如死亡、癌症、急性心臟病、機動車事故、飛機墜毀、火災、爆炸等;第二,人們對於保險承保的「小概率、大損失」風險,沒有主動管理的慾望,因為這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實在太小,以至於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人們天生膚淺,感受不到就是不存在。第三,在眾多的消費品面前,保險排不上隊。我贊同社會學家鄭也夫教授提出的觀點,人在滿足溫飽過上較為舒適的生活後,主要的追求有兩個:牛逼和刺激,牛逼就是通過事業成功和炫富(尤其是炫富,因為陌生人無法知道事業成功,但寶馬一看就是寶馬)來獲得人們的承認和羨慕,刺激的含義是,現代工作和生活太安穩了,與祖先相比太缺乏刺激了(祖先為了吃飯與大型野獸搏鬥是家常便飯,充滿了刺激,我們卻不可能去捕獅子),祖先遺傳的基因要求我們去找點刺激,如炒股、賭博、飆車等。可惜,保險既無法使人「牛逼」,也無法使人「刺激」。在人們的消費目錄里,保險排不上隊。
被窮追猛打的客戶會想,既然東西好,干嗎追著我賣,既然追著我賣,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說不準是傳銷,是騙子,古話說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嗎!可惜,保險產品就是幾張薄紙,沒有任何味道。
我常想,那麼多的企業和行業都在欺詐客戶,欺詐程度不下於保險業,為何它們的形象似乎遠好於保險業呢?經過與多人的交流,答案很可能是:其他行業多數賣的是必需品和能使人「舒適、牛逼、刺激」的商品或服務。自己主動送上門挨宰,只能怨自己嗎!保險不同,保險是在銷售人員的百般勸說、威逼利誘(以危險相逼、以收益誘惑)、送禮吃飯、尊如達官顯貴的情形下才勉強購買的,有些人一輩子也沒被這樣「尊重」過,事後要是感覺被騙了,心裡會感覺剛才還被史無前例地捧到了天上,轉眼之間又被無情地扔進了地獄,落差實在太大,那是絕對咽不下這口氣的,投訴狀告不成,至少也要到網上把保險公司罵個半死。
4)新東西總是難以被接受
壽險業真正的發展也就不到20年的時間,由於保險產品的復雜性和非必買性,人們對保險還知之甚少,甚至買過保險的人也是如此。確實,對常人而言,即使經過艱苦、認真的研究,也很難搞清楚保單條款的含義,更難搞清楚那張充滿不確定的保單價值演示表。即便買了保險,人們也沒有興趣去研究它們。
如前所述,熟悉導致信任,不熟悉自然不信任。從這一點來看,不信任恐怕還要延續很長的時間。
5)急功近利的銷售
就像中國的政府、絕大多數企業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保險營銷員也是急功近利的,由於只有傭金收入,急功近利更嚴重了。為了賣出保單,誇大保單責任、保單收益,不提或少提除外責任等對客戶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信息。為了賣出保單,片面迎合客戶的心理,將保險說成存款,另外還送保障,事後客戶退保,發現,自己存款多年,居然本金都撈不回來!騙子之聲不絕於耳了。
6)服務不到位
兩個月前的一天,我奇怪地收到一家壽險公司的邀請,參加一場高端客戶酒會,我沒多少錢,與眾多「高端人士」人士舉杯只能增加我的自卑感,但我還是去了,我實在喜歡看各色人等在保險面前的反應,另外,高端人士的反應不易見。不令我驚訝但又一次被證實的是,高端人士對理財和保險知之甚少,這使我克服了部分自卑。但一位高端客戶(某商會副會長)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跟我講,自己買了保險後,保險公司會每年寄來一些資料(分紅通知等),自己從來不會看,希望保險營銷員能定期給自己解釋一下保單情況、分紅情況等。但是,買保險一兩年後,當初的營銷員不見了,保險公司也像沒了蹤跡,對保險公司越來越失望。
顯然,營銷員流失率高、三年或五年傭金制等原因導致的孤兒保單和服務不到位,導致了客戶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
7)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
誤導事件、理賠糾紛事件、遠低預期分紅事件(預期很可能是由銷售時的說法決定的)、退保不滿事件等能夠摧毀信任的消極事件只要一發生,就會引人注目。但是,保險公司大量的正常理賠事件、客戶回訪事件等積極事件發生多少,也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另外,人類心理有一個特性:總認為壞消息的源頭比好消息的源頭來的可靠,進一步摧毀了信任。例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某某保險公司挺好的,後者可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但如果前者對後者說,某個保險公司如何如何騙了自己,後者可能會記住好長時間,並反復叮囑自己不要上當。
早上剛上班,打開網站,倒杯水,愜意地瀏覽當天的新聞事件,你發現:基本都是壞消息。除了黨報,絕大多數媒體總是願意為大家提供各種各樣的壞消息,而不是像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7點的新聞聯播的第二個十分鍾(前十分鍾:領導很忙;中間十分鍾:全國人民很幸福;後十分鍾: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媒體知道,這樣才能吸引眼球。媒體也要吃飯嗎!
現代網路使得壞名聲傳的更易、更快、更遠。
給廣大保險營銷員的建議:
1、信任易毀難建,為了保險業和我們的未來,多做提高保險業形象的事,不做有損於保險業形象的事。
2、要揣摩客戶的心理,不但包括買保險時的心理,還包括買保險後保險期限內的心理過程,及時給予關心和服務。
3、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建立小范圍的信任。
4、不要詆毀同業,詆毀同業就是詆毀自己。在公眾眼裡,保險業是一回事。
5、耐心等待保險消費從眾時代的到來。從眾,就是對信任的信任,既然大多數人都買了,或者身邊大多數人都買了,就說明這是好東西,我也一定要去買。從眾購買行為是不需要分析產品好壞的,就像很多人有了錢就拿到銀行存起來,是不需要動腦子的。那時,保險就好賣了。但前提是,大家不要讓整個保險業自毀長城,讓自己也無法等到那一天。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為什麼總是很多人說保險是騙人的他們真的經歷過嗎

保險不會騙人,騙人的是人。風險太多,一個險種將所有的風險都保全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全面保障的組合卻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擔的起的。所以專業的保險代理人都會建議先考慮意外險和大病險,有能力的時候慢慢補充養老險和投資類的險種。往往大多數人都看不見保險的保障功能,而紛紛買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等投資類保險。當發生風險時,發現不在買的利益之中。而且我們中國人看重返還,而基本的意外醫療險都是消費型的,都在賭不可能發生。而保險恰恰是在發生時才起作用。
理賠難,是因為買的不全!買的不是能夠理賠的項目。現在的保險業已經越來越規范了,在保險條款上的解釋也很清晰。但是因為保險代理人和經紀人講解不到位或為了成交而忽略了。

④ 保險就是傳銷在中國,為什麼很多人說保險公司是騙子

保險,是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吧,甚至參加同學聚會,遇上的不是胖子、禿頂,就是賣保險的。如果你自我介紹說:我是保險銷售員,人家看你的眼神一般都會很微妙,或者說,不那麼純潔,沒辦法,中國保險業一直在國人眼中形象不佳。那為什麼保險公司要把自己弄得像傳銷公司似的?

保險,本是好東西,可惜,入國已變味,保險就是保險,和投資無關,和傳銷更無關,但是馬雲說過,很多人一生輸就輸在對未來趨勢的看法上。

⑤ 為什麼有人說保險是騙人的

目前中國的保險代理人團隊已經相當龐大了,截止到2018年,數量已經超過871萬!什麼概念?平均每150人中就有一個人是線下代理人。

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麼我們生活中總會有個賣保險的親戚,朋友圈裡總有幾個不認識的保險代理人

然而,有過被坑經歷的人可能會說,「保險代理人不靠譜,買保險要遠離身邊的這群人。」這句話雖然說的絕對,但也反映出了目前堪憂的保險代理人現狀。

為什麼保險代理人總是遭人詬病?
其實保險是一個朝陽行業,做保險代理人時間自由,還有價值感,業績好的話賺的也不少,可為什麼大家會對代理人有一種嚴重的偏見呢?原因大致有如下3點

01

取消考試制度,「0門檻」上崗

自2015年代理人考試制度取消之後,基本上想做保險代理人的話就可以「0門檻」上崗,任何人,無論學歷、資歷、能力高低都可以干。

根據保監會官網發布的2017年保險行業運行報告數據顯示,保險代理人總數在2013年是290萬,2015年是471萬,在2017年暴增到806.94萬人,同樣是2年時間,人數增加近一倍。

而這么多的代理人中,質量參差不齊,某些保險公司招人的條件可能僅僅只是年齡符合。所以你有時會發現,那個經常在小區里瞎轉悠的張大媽或者王大姐,突然搖身一變就成了保險代理人,但她們對保險行業、保險產品的認知時間可能只有2天而已。

02

入職培訓簡單,專業能力不夠

一般來說,保險代理人的入職培訓,基本是圍繞著保險代理人的推銷話術、與客戶溝通的技巧展開的,對保險產品認知的培訓反而很少涉及。

即便有也只是介紹一下如何包裝公司,告訴你公司主推的產品和賣點而已!而且培訓的時間只有2-3天,有的公司甚至培訓1天就讓代理人上崗賣保險了。

03

公司利益趨向,忽視代理人業務能力

2018年各行各業都充斥著裁員風波,唯獨保險行業裁員的現象很少。即便現在保險代理人總數已經接近900萬人,但各大保險公司還一直都處在招人和缺人的狀態。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保險公司的利益趨向。只要你能夠賣出保險,提高保費收入,你就能夠進入保險公司做代理人,至於你的專業能力怎麼樣,公司不在意也不做過多的要求。

但試想一下,如果只追求利益而不考慮代理人的質量,消費者的利益又如何能夠保障呢?

導致的結果是什麼?

有數據顯示,中國代理人貢獻了中國市場50%以上的保費。但這其中有多少份保險是真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呢?

保險是一款專業的金融產品,如果由沒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代理人給我們配置,掉坑肯定是分分鍾的事情。

一來他們了解的產品很少、專業度低、不懂保險配置,只會盲目推薦你購買萬能險、分紅險等險種,但這類產品往往沒有保障作用,保費還貴,誰買誰掉坑。

二來他們又不了解保險條款,往往在推銷的時候都誇大了產品責任、信息誤傳,導致用戶獲得的都是錯誤信息。以為買的是一款「萬能型」產品,什麼都保,但其實什麼都不保,致使後續理賠發生糾紛時,你只能吃啞巴虧。

⑥ 說說為啥很多人說保險是騙人的

保險不會騙人,騙人的是人。風險太多,一個險種將所有的風險都保全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全面保障的組合卻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擔的起的。所以專業的保險代理人都會建議先考慮意外險和大病險,有能力的時候慢慢補充養老險和投資類的險種。往往大多數人都看不見保險的保障功能,而紛紛買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等投資類保險。當發生風險時,發現不在買的利益之中。而且我們中國人看重返還,而基本的意外醫療險都是消費型的,都在賭不可能發生。而保險恰恰是在發生時才起作用。

理賠難,是因為買的不全!買的不是能夠理賠的項目。現在的保險業已經越來越規范了,在保險條款上的解釋也很清晰。但是因為保險代理人和經紀人講解不到位或為了成交而忽略了。

閱讀全文

與怪不得老有人說保險是騙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