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浦發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不一定可靠。
1、因為銀行不僅賣自家的理財產品,也會代理售賣保險理財產品。
銀行大廳常會設有【綜合金融平台】,專門是代理銷售保險、基金、信託等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管是這些保險理財產品還是銀行自銷的理財產品,其實都是低收益投資方式。購買之前,必須要了解情況產品的性質和投資模式,以免混淆。
否則等於丟錢給大海。
B. 銀行提供了理財投資,到底要不要跟著做
5萬10萬起投基本可斷定為銀行理財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到是5萬、10萬或20萬起投的,基本可以確定為銀行理財產品,而非代銷理財產品。
定期理財產品一般由金融三劍客,或者說金融三胖提供,即銀行、保險和證券。然而,銀行理財有較為嚴格的規定,而保險和證券理財產品較為鬆弛,比如提供的理財產品可多平台代銷(包括通過銀行渠道銷售),也通常為一千起投。
而銀行理財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一般只能通過自有渠道銷售,不能在其他平台代銷,而且2018年9月26日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三十條規定,公募產品最低1萬起投,私募產品最低30萬起投。
那麼為什麼銀行理財非要5萬、10萬,甚至20萬起投呢?而不像保險和證券提供一千起投的理財產品?畢竟降低起投門檻就意味著意向客戶更多,如支付寶的螞蟻財富和微信的理財通都提供由保險和證券提供的定期理財產品,也多為一千起投,且可以支持很多代銷平台代銷,也就意味著有廣泛的用戶群。
可是銀行理財也是沒辦法的啊!有較為嚴格的規定,比如在自我渠道銷售,不能允許其他平台代銷,我們也將其稱之為「自產自銷」的銀行理財。而且《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里有嚴格規定:
銀行理財與代銷理財收益和風險有什麼不同?收益與風險是掛鉤的,即風險越高收益越大。同等風險類型,不管是銀行理財還是代銷理財,風險和收益基本保持一致。比如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跟代銷理財收益基本一致,這也就導致很多投資者選擇支付寶或者微信的定期理財。
當然,相對而言,同等風險銀行理財的收益會稍高於代銷理財的收益,畢竟人家的門檻高嘛!否則人們為什麼要選擇銀行理財呢?特別是在2020年底所有的資本類理財產品不再保本。
但是這種收益高並沒有明顯的表現,對於一般投資者基本可以忽略。而選擇代銷理財可以進行分散式投資(門檻低,通常一千起投),比如投資期限較長或風險較高的理財產品,從而提高相應的理財收益。
C. 銀行理財產品和第三方理財機構有什麼區別啊
在北京,銀行理財產品和第三方理財機構區別在於:
銀行理財產品:理財金額較大、周期長、盈利未知分、等
第三方理財機構:理財金額無限制、周期短可進行循環投資、資金分散投資利益有保障
希望採納,呵呵
D.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可靠嗎有沒有到期不給錢的情況出現
金融的一大功能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所以說銀行產品絕對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都是不負責任的。銀行產品不安全的例子不用說近幾年,單就最近一兩年就有,並且還都是不小的銀行。定期存款風險是最小的,如果夠20萬還可以弄個大額存單。如果手裡錢多於50萬又怕銀行倒閉了,可以在幾家銀行存嘛,每家銀行都控制在50萬以內,多家銀行同時倒閉的情況基本不存在。
2018新年伊始,銀行理財違約、違規的消息頻頻爆出,其中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悉數在列。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遭遇違約,招商銀行回應稱,銀行產品的本金回收及收益,取決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回報情況,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無獨有偶,交通銀行也被曝出3億元私銀理財產品退出困難的問題
說句實在話,每年都會出現理財產品損失收益甚至本金的情況,不光地方小銀行會發生,甚至工農中建四大行也會有,我只能說99%以上的理財產品是按預期收益發放的,相對其他互聯網理財方式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可以說是極高的!
E. 貨幣基金為什麼沒有銀行理財產品安全呢、它不是保本的嗎而銀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的
理財產品理論上都是不保本,貨幣基金風險也是很低的。
F. 什麼是銀行代銷產品
銀行除銷售自己發行的產品外,也會利用本行渠道、人員銷售和推介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稱之為銀行代銷產品。目前常見的銀行代銷產品包括基金、保險、信託及國債等。
在銀行代銷產品業務中,銀行作為代理銷售方,發揮營業網點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等優勢,提供產品的銷售平台,所承擔的責任與銀行自產自銷產品有較大區別。
銀行代銷產品的經營主體分別是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外部機構,因此基金、保險、信託等產品的設計、投資、管理等均由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外部機構負責。
G. 穩鍵增值的理財產品有哪些
支付寶 財富 定期 裡面有 最高年化4.9,保本,
H.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