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銀行的理財產品,哪個比較穩健,請推薦
如果純做銀行的理財產品呢,他們的要求是5萬起步,你可以買一些投資銀行匯票,或者是銀行間相互呈兌的那種產品,收益穩定,沒有風險當然收益也相對低一些.
其二,如果資金量小,你可以考慮做基金定投,每月固定的幾百塊錢,多少你自己定,買貨幣基金,風險小,穩定.
選擇三,投資股票,因為現在確實已經是低點了,你這會入市應該只有轉不會賠了,找個同事問問買哪個比較好.少投一點
選擇四,保險,買銀行的分紅保險,到期能有利率的分紅收益,也有附加的保險功能,適自己的自己量選擇投保金額.
2. 銀行穩健理財產品有多穩
銀行穩健理財產品品種很多,只要你到正規的銀行購買,風險都不大,
這里要提醒你的是:
1。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
2。風險小於等於【二級風險】的理財產品.
3。不要買銀行代理發售的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
只要你注意上述3點就可以購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本金和利息無法兌付的情況發生。
3.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和保本的區別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和保本的區別只有一個:
1、就是在於到期後本金是否有損失。
2、非保本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安全,保本理財產品保證本金安全;相對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比保本理財產品收益高,同時風險也就相對大點。
保本理財產品,分保證本金保證收益及保證本金浮動收益兩類,都屬於低風險理財。保證和浮動說明了銀行承擔的風險不同。通過全稱就可以看到保本類理財在協議中會有銀行承諾,無論發生任何問題銀行保證客戶到期可以拿回全部本金。
非保本風險_網路
4. 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是否可信
很多理財產品都自我標榜為「穩健」型理財產品,投資者也認為這類理財產品可靠,風險低,收益高,因此大加追捧。但是目前很多理財產品,「穩健」只是宣傳推銷口號,穩健不等於保本,仍然會有很大的風險。為此理財師總結出穩健型理財產品必須防範的3大風險。
資金風險
理財產品將募集來的資金投向哪裡很重要,決定資金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預期收益。嘉豐瑞德理財師介紹,理財產品資金如果是投向股市、樓市等,說明該產品的風險較大;反之,如果是投向國債、協議存款等,風險相對要小。一般來說資金分散投資、投資安全的項目、借款人資質好,都能降低風險。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多會介紹資金流向,購買時要仔細查看。
收益風險
理財產品發行時承諾預期收益,但是到期後,投資者得到的收益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負收益,這就是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一些不保本的理財產品,到期投資者可能是虧損;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能僅得到低收益,收益甚至可能低於銀行活期存款。
兌付風險
理財產品到期後,能不能如期兌付,也存在問題。比如說,接下來的五月份,5000億信託產品到期集中支付,業界就很擔心是否能如期兌付。此前部分信託產品就出現逾期無法兌付的情況,後來雖然有政府和機構兜底,但仍然折射出信託理財產品的兌付風險。其實不止信託產品。余額寶這類貨幣基金,也一度讓人擔心它面臨集中兌付時,是否會出現資金不足的風險。
5.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6. 為什麼說銀行理財也不一定安全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未來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或風險「大」,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的風險等級。
你可以關注一下中小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產品,享受存款保險保障,50萬以內100%賠付。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如定期銀行理財產品「振興智慧存」,年化收益率在4.8%左右,適合穩健型及以上投資者。
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7. 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也虧損
最近的一大熱點話題,就是喊了很久「破剛兌」的銀行穩健型理財,真的破剛兌了。多家銀行(或其理財子公司)的「穩健型」理財,竟然跌破本金了。
今天不贅述關於「破剛兌」正確性的那些投教老話,反正市面上這類文章已經太多。今天深扒這些理財的底層資產,究竟最近銀行們中了什麼邪,理財還真能虧損了?!
比如6月1日,某股份行本行理財,「28天成長2號」單位凈值幾天內從1.0792跌到了1.0753,小40萬元的理財,僅月初這幾天的功夫,就累計虧損了近1600元。
再比如這款。招銀理財「代銷季季開1號」單位凈值是0.9997,該產品5月初凈值最高點還是1.0031。跌破成本價,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降為-4.42%。
放眼債市哀鴻遍野的六月這段時間,多家銀行「穩健性」(風險等級多為R2級)理財產品跌到投資者虧本。
據市場粗略統計,大約有超20隻固收類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跌破了成本價。
根據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設計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 (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 (激進型)五個級別。R2級(穩健型)該級別理財產品的確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這是為什麼?
分析總結看,這一波穩健性理財下跌的元兇主要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
1、債市大幅震盪,中槍理財配比大
第一個原因比較淺顯,就是這些理財底層資產配了不少債券類資產,而債市最近正在哀鴻遍野。跌啊!
啥是「穩健」的固定收益型理財呀,就是資產配比里債券市場佔大頭。吶,比如這一款凈值接連下跌的理財產品,其產品投資范圍顯示,銀行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
看看市場啥情況呢?從5月下旬開始,由於月末因素的影響,銀行間市場資金面驟然趨緊,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並突破2%。
滬上某國有大行債券交易員表示,這延續了近幾周以來逐漸收緊金融市場過於泛濫的流動性、防止資金空轉的政策意圖。隨著直達實體經濟的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央行持續對金融市場投放流動性的必要性有所降低,預計資金市場利率很難回到四月水平。
正因此,最近債券凈值型理財壓力都比較大,4月底開始中證全債指數大概跌了2%,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下跌幅度了。到了5月份,資金面有所收緊,債券市場更是大幅調整。
據wind數據顯示,短期品種調整超40bp,長期品種調整超15bp。
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 固收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券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
- 權益類產品投資於權益類資產比例不低於80%;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
- 混合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理財產品標准。
所以反而,最近中招惹爭議的,反而是相對穩健的「固收類」。
根據某家大行銀行R2級理財產品產品說明書,該產品在信用風險維度上,產品主要承擔高信用等級信用主體的風險,如AA 級(含)以上評級債券的風險;在市場風險維度上,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同業存放等低波動性金融產品,嚴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的投資比例。此級別還包括通過衍生交易、分層結構、外部擔保等方式保障本金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
順便提一嘴,6月以來,不光銀行理財在虧,債券型基金也在調整。銀行理財破剛兌後倒是公正了,大家面臨的市場一樣,走勢也一樣公開透明,資管市場終於迎來了公平的競爭環境。
2、資管新規下,市價估值反映快
國內債券市場大起大落,甚至「債災」也不是第一回了,怎麼此前沒聽說過銀行的穩健理財都不保本了?
從某股份行資管中心人士了解到,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對於債券大多採用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銀行理財在確定成本、確定未來的變型價格後,兩點拉一條線,凈值慢慢爬坡,不受市價波動影響,這樣客戶的心理體驗就會比較好。
但是目前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產品凈值化的要求就是用市價或中證估值這樣的公允價格來給產品每天估值,目標就是產品凈值更加客觀。
說白了,就像是本來模糊化的廚房後台,現在被你裝了個探頭每日監控了唄。以前可能過程中也是跌的,只是投資者兩眼一抹黑不知道而已。
現在呢,債市是從高位回落的。前面好的時候其實收益滿高的,現在一回落,那下來得也就顯得更快,理財又採取的是市值法估值方式,所以沒有像以前預期收益型產品那麼平滑。
所以對於上述某股份行的穩健性理財。
- 如果我們只看近一月收益,你會發現產品自6月初變成了一條陡峭而非平滑的拋物線,如果你正好是這個時候買進去的投資者,那感覺真是酸爽了。
- 但如果我們看半年期表現,感受就會大不同,你會發現這產品其實運作得蠻好,只是最近才受到了市場的一些影響。
總結:相較於此前的成本法,市值法能夠真實反映投資組合的變現價值,但當債市調整明顯時,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會更加劇烈。
3、債市拆杠桿,之前賺錢招數不靈了
第三個和第四個「元兇」就藏得比較深了。
先告訴你們一個我從交易員那裡聽來的秘密:兩三個月前,債市裡有一種「加杠桿套利」的策略,那個時候資金面寬松。
怎麼個玩法呢?比如銀行在市場融入資金之後買了某隻高等級債券,然後再把債券質押出去再換成資金,然後再用資金買債券……
這樣一輪接一輪,就是典型加杠桿的過程,當時也沒有硬性約束。其結果很顯然,就是金融機構收益提升了。表現在產品上,就是收益率看起來不錯。
但近期情況陡然轉變,監管最不喜歡的就是「資金空轉」,所以火眼金睛的監管來管了,「加杠桿」變成了「拆杠桿」。
在5月29日舉行的銀行間本幣市場大會上,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馬賤陽警示說:「雖然加杠桿是債券市場主流的盈利方式,但隨著杠桿率上升市場波動率會加大,建議大家要以2016年債市波動率上升導致的後果為鑒。」
所以近期,央行通過「縮量」的方式提升市場資金利率水平,Wind數據顯示,6月第一周在有6700億逆回購到期的情況,央行僅續作了2200億,意味著央行回收了4500億流動性;6月8日5000億MLF到期,央行通過逆回購投放1200億流動性,意味著央行凈回籠3800億。
這也帶來了上文中提及的,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並突破2%。
你想啊,滾隔夜成本不足以覆蓋債券資產收益率,所以機構就不得不開始「拆杠桿」。一個跡象是,質押式回購相較5月也快速回落。
所以,加杠桿賺收益的法子,也被打擊了。
4、資金池子被拆,真實情況暴露
以前的那些「資金池對接資產池」的銀行理財,為啥總能永遠剛兌呢?當時碰到債市波動池子里實際虧損了咋辦呢?他們會拆東牆補西牆,拆後面滾動發售的產品收益,補前面的產品波動。
反正投資人又看不到中間具體過程,很多投資人也並不敏感,這期4.4%,下期4.0%的,他們也不覺得這中間有啥問題。
但現在隨著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資管新規像擰螺絲一般逐漸推進落實,以前的廚房後台被公開了,貓膩不能玩了。
原來這種債市波動有些銀行搞的資產池能化解現在資管新規新要求都不能給客戶彌補損失了,所以產品投成什麼樣就直接暴露出來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凈值型產品已經破剛對,下一步,監管拆「資金池」的時候,會不會有更多理財扛不住?里頭會不會還埋著沒被拆干凈的「雷」?值得我們提前引起警惕。所以在做銀行投資理財的時候可以到辨險識財APP上面查看一下該款銀行理財產品的評價報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