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有什麼發展趨勢
我國各大銀行近些年在業務能力的創新上大下力度,銀行理財業務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新熱點,跨行業、跨市場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產品種類繁雜。以下是近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數據信息如下:
(1)投資期限可分為短期產品和中長期產品。其中,短期產品一般指期限為六月以上一年內的產品,中長期產品是指期限則是一年以上的產品。
(2)發行規模有國家控股銀行和上市股份制銀行發行。自2004年銀行理財產品問世以來,每年都在以幾何速度增長。但是銀行理財產品真正引人注意是在2009年。來自於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產品發行總量超過近一萬只,而2008年全年產品發行數量就為六千多隻。
(3)發行能力上,中行、交通、民生則名列前茅。
(4)銀行存款一方面面臨來自外部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又受制於內部體系嚴格的存貸比監管,導致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大量發行理財產品進行存款競爭。因此,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對理財產品的發行和推廣力度。
二、未來發展趨勢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不斷擴大,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實體經濟也遭受侵害。全球證券市場大幅下挫,外匯市場劇烈震盪,商品市場同樣未能倖免,經濟增長放緩或出現衰退,各國為拯救金融體系和刺激經濟增長紛紛出台政策措施。
1、多樣化投資;我國大多數的理財產品都是採用信貸理財,雖然流動性比較差,但收益還是比較穩定的,深受投資者的喜愛,零八年以來隨著股票、基金、債券等收益的減少,再加上美國金融危機影響,股票和證券也慢慢進入了低谷。
2、個性化投資;美國的次貸危機給各個理財產品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風險,投資者也就慢慢走向了更加安全穩定的投資產品,收益固定風險小,銀行對市場分析又是格外的細心,在產品設計階段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風險放在首位。
3、規模化投資;從收益上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眾多,這一切都是由於先前的產品基數低,隨著技術的不斷增加,以及相關業務的成熟,銀行將更多地去關注理財產品的質量以及規模的良性發展,而非一味副收益產品數量。
4、結構復雜化投資;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2. 普通投資者如何選擇中短期理財產品
永不過時的中短期理財產品 近期,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火爆,這和此類產品的幾個特點是分不開的。 首先,產品收益高。相較於同期甚至中長期定期存款的收益水平,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以建行相關理財產品為例,目前三個月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為3.1%,而同期限建設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6%,相差近50%!這種收益上的差距在其他不同期限產品(如一個月、六個月)上的表現也同樣明顯,因此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追捧。 其次,產品風險低。目前的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基本上有債券型、票據型、保本型以及高流動性的日日開放式(資產池)等幾類,主要投資的對象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回購、同業存款以及銀行承兌匯票等,投資標的物都是非常安全的品種,在產品風險把控上安全性極高,因此深受投資者信賴。 再次,起點金額低。在存款持續「負利率」,基金、股票遇冷,房地產投資受控,黃金價格高企,信託、PE門檻較高的當下,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愈加狹窄。與動輒100萬元、300萬元甚至1000萬元的信託、PE基金相比,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起點金額大多為5萬元或10萬元,這對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還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收益高、風險低,且起點金額低的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就成了現階段普通投資者少有的「防空洞」,這也為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網羅了大批擁護者。 最後,投資市場前景的不明朗更加體現出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流動性優勢,使得它成為了很多投資者甚至投機客短期躲避市場風險,等待市場機會的「避風港」和「驛站」。 既然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有這么多的優勢,那麼,它是否適合所有類型的資金進行投資呢?答案是否定的。 以資金用途而言,在當下,有兩類資金是適合投資於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 首先,是投資者的家庭備用金。這類資金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無常,要求流動性高,因此投資者可以將部分家庭備用金投資於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其次,是用途及使用時間明確的資金。這類資金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准備投資股市、基金的閑錢,比如投資者認為未來一個月市場沒有機會,那麼他就可以選擇購買一個期限在一個月以內、甚至天天開放的銀行理財產品,從而保證投資收益及流動性;另一種則是中短期內需要使用或消費的大額資金,比如一個投資者准備三個月後買房、買車,那麼這筆錢就經不起任何損失,因此投資者就需要投資於比較穩健的產品中,而不能再選擇如股票、基金這樣有風險的投資渠道,這時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就成了他的好選擇。 但是,很多投資者喜歡將長時間不用的閑錢反復購買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因為中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往往低於中長期理財產品,而且在接續過程中,由於產品發行時間、募集期、到賬時間等問題,還容易產生資金時效性等方面的浪費。因此,投資者應該優選產品,搭配好各產品的投資期限,使資金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實現收益最大化。 建設銀行北京分行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產品經理主管陳朴然 渤海銀行國家高級理財師、全國傑出財富管理師姜龍君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類和非保證收益類兩種,根據其資金投向,大致可分為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類、信託類、結構性類、代客境外理財類(QDII)等。 銀行理財產品較之證券、基金、信託、期貨、外匯、私募、貴金屬等高風險品種更加安全,較之銀行儲蓄則有明顯的收益率優勢。做為性價比較高的防守型品種,越來越受到廣大客戶(特別是個人普通客戶和大中型機構客戶)的青睞。 商業銀行根據理財產品的風險度評級,會設定單一客戶的銷售起點限額。以個人客戶為例,風險評級為一、二級的理財產品,主要針對謹慎型和穩健型客戶,起售金額為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四級的理財產品,主要針對平衡型和進取型及以上客戶,起售金額為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僅針對激進型客戶,起售金額為20萬元人民幣。個人投資者可以根據起售金額,理性判別相關產品的風險度,以確定符合自身風險偏好、收益預期和資金檔期的理財產品。 目前,商業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主要集中於1-6個月(含)的中短期限內,大多投資於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及結構性產品,與同期的市場資金價格有較高的相關性。例如:渤海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渤盈」系列,就屬於保本浮動收益型的較低風險產品,其衍生品部分掛鉤美元計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5%的區間水平,只要掛鉤標的的期末價格小於或等於8%,客戶即可獲得產品約定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從近年來Libor利率的波動水平來看,該產品的收益率風險幾乎為零。 當前樓市調控政策持續緊綳,CPI拐頭下行,利率有望回歸正收益水平,市場資金寬裕,加之國內外市場諸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長期利率有下調預期。中短期理財產品因期限靈活、流動性較好,對於兼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客戶來說,是非常適宜的選擇。對於不願意麵對頻繁選擇風險的客戶,也可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 多數投資者在實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往往熱衷於「貨比三家」。但從非專業的角度,很難對理財產品做出客觀的綜合評價,單純以表面收益率為依據,頻繁進行「存款大搬家」,既不現實也未必劃算。一般來說,中小商業銀行由於知名度小、產品數量單一、網點分布較少,往往更樂於採取讓利方式吸引客戶,其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略高於同業平均水平。投資者可以本著「就近、方便,服務優先」的原則,選擇相對熟悉的銀行網點,定期購買相應的理財產品,減少產品銜接之間的「空置期」。對時下的理財達人而言,通過網上銀行匯劃資金、選購理財產品,用「通知存款」來填補「空置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總體而言,投資理財市場並沒有產品的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做為攻守兼備的防禦品種,較好地融合了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優勢,在目前資本市場趨勢尚不明朗的局面下,無疑是較好的大眾理財品種。 資金進出頻繁的年輕白領、有短期資金存放需求的投資者和炒股人士更適合購買中短期理財產品。另外,一些對流動性要求極高、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中高端客戶,尤其是現金流較大的小企業主以及股市、期貨客戶,如果手上有大筆閑置資金,中短期理財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要留意申購、贖回費率。一些短期產品鎖定了7天、1個月或3個月等投資固定期限,投資者中途不能贖回;有些短期產品則設置了提前贖回條款,可供客戶中途退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費率主要包括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產品年管理費、年託管費、超額收益業績報酬等,雖然每一項都不多,但加起來還是很可觀的。 第三,要關注預期收益率。由於投資范圍不同,中短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相差是比較大的。即使是同類型產品,各家銀行的預期收益率也各不相同。所以,要經過多方咨詢、了解後再做選擇。一般來說,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是指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無法實現。而固定收益率的風險幾乎為零,這就註定了其收益率不可能太高。中短期理財產品的最低收益率則一般很低,它在保障最低收益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獲利潛力。所以在選擇產品時,一定要考慮產品收益實現的可能性大小,可參考產品以前年度的業績,或關注市場走勢分析。 第四,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值得關注。許多投資者認為理財認購日和資金到賬日之間都算作理財產品期限,參與計息,其實不然。一般來說,理財產品登記日和到期日之間的時間才是計息的產品投資期限,而從購買理財到登記日之間的間隔和產品到期日至到賬日之間的間隔,都不參與計算利息。對於中長期限的產品來說,2-3天起息和到賬日體現在客戶實際收益上的差異並不明顯,但對於本身只有數天或1個月投資期限的短期產品,影響就比較顯著了。投資者可優先選擇起息速度快、到賬時間短的短期理財產品。 第五,中短期理財產品不是一般的儲蓄存款,還是存在風險性的。普通投資者在選購產品時,最好選擇那些募集資金是用來投資債券、票據類資產等品種的風險系數較低的產品。 目前,各家銀行都有類似的產品推出,如交行的「智慧添利」系列設有7天、14天、21天和28天四個品種,投資者可以在任意一個工作日進行產品申購,投資期限將以選擇的7天、14天、21天和28天為基本單位,到期時如果投資者不進行贖回操作,產品就將自動進入下一個投資期,幾款產品對應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2%-3.9%。 需要提醒的是,並非所有的投資者都適合中短期理財產品。比如,一些投資者非常在意滾動投資的「在途時間」,那麼,就不妨考慮一些替代產品,如銀行推出的理財周計劃。看上去,理財周計劃的預期收益率不及定期發行的理財產品,但是理財周計劃採用了特定時間扣款和本息返還,還可以連續滾動投資,大大節省了資金的「在途時間」,長期來看,實際收益率並不低於單獨購買某一隻理財產品。
3. 長期銀行理財產品怎麼樣風險大嗎
銀行自己發行的保本型、謹慎型、穩健型或者風險評級為R2以下的,沒有發生過任何一起違約。高風險的比如掛鉤股票、貴金屬或者投資海外股票市場的,這個就沒法說了,誰發行這類產品都會有風險。
風險比較大的是銀行員工違規私售的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鑒別方法是拿著產品編號到銀行官方網站上比對。
至於收益,這個大致相當於5年期定存水準。值不值得買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4. 大盤股即將扎堆發行 A股市場能扛過去嗎
上半年發完了,下半年就少了。還有你要注意到的就是,現在申購新股的規則變了,你要申購新股,你就得持有股票,並且20天的平均持有額是每天最低1萬元。也就是說新股不停地發,所有人就得一直持股才能申購,懂不。你把手裡的股票賣光了,你也就沒有申購新股的資格了。所以總結出來,現在發新股對股市影響並不大。你根本不用擔心大盤因為發新股而出現急速暴跌。懂了不?你如果擔心大盤下跌,我可以提醒你一下,大盤現在是大周期的回調,這輪下跌還沒有結束,你可以等一下再建倉。不要急著現在就買進去。除非你是為了打新股,就可以買點底倉。
5. 如何選擇長、短期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數量繁多,為了方便大眾購買,理財產品一般會被分成不同的類別,比如從流動性、收益率、風險性、投資期限、投資形式等方面。就像題主說的怎麼正確選擇長期、短期的理財產品,那長期、短期就是一類產品的分類。
短期理財
1. 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就是聚集社會閑散資金,由基金管理人運作,基金託管人保管資金的一種開放式基金,專門投向風險小的貨幣市場工具,區別於其他類型的開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大家可以隨時申購、贖回,具備非常好的便利性,0.01元或1元起投,當下貨幣基金收益率在3%左右,較為適合對資金流動性有需求的個人購買。
2. 短債基金
短債基金是一種短期純債型基金,它不投資股票、可轉債等高風險的投資品種,不受股市波動的影響,風險較低,也被譽為「貨幣基金的增強版」。因此收益整體略低於中長期純債基金,但好於貨幣基金。
如果繼續細分,那麼根據所投資債券資產的剩餘期限的不同,短債基金又可分為三類,分別是超短債、短債和中短債。
以上,大家可以根據流動性和預期需求挑選長期、短期的理財產品。
6. 有規定說不允許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嗎
銀行有保本型的理財產品,也就是理財產品的賣家,一般就是開發理財產品的金融機構。投資人一般應該注意發行者的研發、投資管理的實力。
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更加可靠一些。另外,一些投資渠道是有資格限制的,小的金融機構可能沒有資格參與這些投資,這樣就對發行者造成了投資方向的限制,最終會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因此,實力雄厚的機構的信用更加可靠。
任何理財產品發行之時都會規定一個期限。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期限都比較短,但是也有外資銀行推出了期限為5~6年的理財產品。所以投資人應該明確自己資金的充裕程度以及投資期內可能的流動性需求,以避免由此引起的不便。
當投資長期理財產品時,投資人還需要關注宏觀經濟趨勢,對利率等指標有一個大體的判斷,避免利率等波動造成損失或者資金流動性困難。
7. 2020國債發行時間表最新公告是怎樣的
2020國債發行時間表最新公告是:
公告稱根據人民銀行、財政部相關要求,鑒於疫情形勢不適宜投資者在櫃台排隊購買國債,原定於2020年4月發行的儲蓄國債(憑證式)暫停發售。
近日,財政部官網公布了2020年二季度國債發行計劃。其中,儲蓄國債僅安排了6月的電子式國債。這意味著,原定4月10日發行的國債將停發,市民購買國債將更多的考慮配置一些大額存單、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等產品。
國債有兩種分別為儲蓄國債和記賬式國債,2019年儲蓄國債發行的時間分別為:3月10號、4月10號、5月10號、6月10號、7月10號、8月10號、9月10號、10月10號、11月10號。
由此可知,儲蓄式國債的發行時間是固定的,都是在每月10號。而記賬式國債不同,因為記賬式國債的發行數量比儲蓄國債多,所以發行的時間是不固定的。
8. 近幾年理財趨勢是什麼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凈值化轉型加速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9. 中國銀行理財穩富封閉式202022(WF2022)就是騙子,騙人錢財,怎麼看天天都虧本金呢
中國銀行穩固封閉式理財也是有一定幾率出現虧損的,屬於正常的情況。
中國銀行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是有可能虧損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是非保本、浮動型收益的理財產品。投資機構不承諾保本,也不保證最低收益,產品凈值的變動決定著投資者收益的正負。
不同形式的理財產品虧本也是不一樣的。銀行理財產品分保本型和非保本型,收益不一樣,理論上理財產品都有風險。股票,外匯,原油期貨可能是本金的幾倍,在加杠桿的情況下。p2p由抵押的平台,本金還能保障。沒有抵押的平台很可能本金全無。
(9)中長期理財產品扎堆發行擴展閱讀:
購買的注意事項
1、從風險上來看,只要風險等級是1級或2級的理財產品,本金風險幾乎為0,也就是說基本不可能發生本金虧損的事情,但是收益就不一定了,對於理財經驗不是很豐富、風險意識不是很強的投資者而言,要避免一種理財產品,那就是結構性理財,這類產品掛鉤股指、黃金、外匯等衍生品,收益率是波動的,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不高。
2、從收益上來看,建議大家挑選規模偏小的股份行和規模偏大的城商行,這兩類銀行的理財收益比較高,而且發行的大多是風險等級為1級或2級的非結構性理財,比較適合普通老百姓,但是規模偏大的股份行比如招商銀行收益就比較低了,規模偏小的城商行和農商行投資管理能力比較弱,國有銀行理財收益偏低,也不推薦。
3、從流動性來看,也就是產品的期限,這一點要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在短期內不會有重大支出,而且預留了應急資金,那麼建議大家選擇中長期的理財產品,畢竟收益高、而且比較省事。但要記得不要把所有的資金都放在銀行理財這種流動性很差的產品中。
10. 對金融理財發展趨勢的幾點探討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