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解讀農業保險,請不要再誤會它了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家政府最關心的事項。在過去,國家發動土地革命為農民爭取土地,取消農業稅降低農民的壓力;現在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已經取得了廣大農民的信任,然而農業保險作為新農業時代重要的一環在我國的推廣工作卻是屢屢碰壁。大多數農民百姓要麼對農業保險概念一無所知,要麼就認為其「不值當」「沒必要」,下面就讓我們共同對它進行解讀,破除大眾對它的誤會。
農業保險一直是國家的重點補貼項目,2018年國家各級財政合計保費補貼比例達到了75%-80%的均值,國家隊農業保險的財政保費補貼幾乎覆蓋了種植、養殖、林業的主要大宗農作物。不同地區的補貼額度不同但是均在一個極高的基準線之上,「保費大頭國家來出」可見國家對推廣農業保險的勢在必行和其在新時代對農業生產的無可撼動的地位。
然而盡管國家殷切的把飯端到了嘴邊,許多百姓還是對是否參保持懷疑態度,其中很大原因是宣傳推廣的不到位讓百姓們存在不少典型的誤解。
1、只有專業大規模商業生產才會買?普通農民沒必要買?錯!農業保險對普通農民同樣重要!我國光主要氣候類型就有六種之多,大部分農業地區處於多變的季風氣候之中,自古我國農民就有「看天吃飯」的說法,古人對氣象觀察如此熱衷也是多變氣候對農業施壓所致。在此情況下,農業從業者無論規模大小都很難規避意外之災,農業保險這把保護傘應該被更多的農民接受,讓更多的農民躲進來。
2、只對天氣災難進行理賠?錯!農業保險還能對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進行理賠。常刷微博和公共論壇的都對這樣一種場景並不陌生,淳樸的老農民含淚賤賣各類長勢良好的農作物,或對著因價格波動而滯銷的大批作物暗自垂淚。這樣的場景深深觸動著每個人的心,而事實上,近年價格指數綜合保險已經成為了農業保險的重要部分,責任期內,當季作物的市場價格低於同期保險季低頭收購時,保險公司將按總額差價對投保予以理賠。這項業務已經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陸續推廣開,農業保險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愈發周詳愈發全面。保險公司哪家強,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最新榜單!全國十大保險公司排名
3、理賠金額低,得不償失?錯!雖然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原則是「低保障、高覆蓋」,這是為了適應我國復雜多變的生產分布,盡量將農業保險的概念推廣開。但不容忽視的是,「低保障」是以「低保費」為前提的。前文已經說到了,保費大頭國家來出,農民需要負擔的保費是很低很低的,盡可能的保障農民的利益,理賠金額雖然稱不上高額,但絕不會讓農民們得不償失。
現階段,購買農業保險就是為家庭為後續的種植經營買一份安心買一份穩定,不再看老天爺臉色。未來,在達成推動農業保險在農村的快速普及後,國家將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政策轉型升級,使之更加的貼合農民需求,更好的為農業為農民服務。
❷ 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農業保險的投保標的主要有小麥、油菜、水稻等。農業保險工作主要分為兩大類,承保和理賠。承保流程:村協保員(文書)發放繳費憑證給農戶,通過村協保員進行投保,向農戶收取保險費,收集整理投保資料,上報投保資料由上級機構進行審核,通過審核,協助進行投保公示,投保檔案管理。1、我國農業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農業保險業發展經歷了20多年的曲折歷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恢復與波動發展階段(1982年-2003年)。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業務發展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992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同時,賠付率也大幅上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達到119%。隨著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特別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向商業性保險公司轉變後,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2000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下降到3.87億元,2002年又減到3.0億元,全國農民人均繳納保費不足1元。據統計,1982年-2002年期間,農業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高達88%,遠高於農業保險經營盈虧平衡點79%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長期虧損,各家保險公司相繼取消了農業保險的經營。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建設兵團財產保險公司仍有經營,但品種、規模很小。這一階段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恢復後快速發展到萎縮低迷的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破冰與升溫發展階段(2004年至今)。由於近年來「三農」問題的不斷升溫,加之入世過渡期終結的日益臨近,農業保險對「三農」的保護傘作用日益突出,農業政策性保險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2004年中國保監會在上海、黑龍江、吉林等9個省區市啟動了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國內已設立了4家農業保險公司。今年,按照中央1號文件精神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的力度,擴大試點范圍,通過試點探索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不同模式,並制定政策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事業。為此,有人樂觀地稱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春天即將來臨。
2、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困境分析
農業和保險業是我國兩個典型的弱勢產業,風險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規律特點,使農業保險成為「弱弱結合」產業。10多年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實踐表明,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已經進入了「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四個矛盾」:
第一,農業保險的外部性與商業運營的趨利性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的准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配置會造成市場的失靈,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農業保險的商業化運作,趨利性的目標追求,偏低的邊際收益,會導致農業保險經營者以經濟利益的回報程度來選擇保險險種,從而降低農業險種的投入和經營強度,因為農業保險經營者不會主動為政府或社會承擔外部性造成的經濟損失。矛盾的結果,必然是農業保險業發展,特別是外部性突出的農業險種發展的萎縮,乃至消失,農業保險供給不足。
第二,農業保險的低補償性與農業產業的高風險性之間的矛盾。農業產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產業,由於產業的弱質性和農業生產經營設施條件的缺乏,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危害程度會更大,並且有逐步加重的趨勢,農業保險的賠付率居高不下。但作為農業產業發展「保護傘」的農業保險業,由於受自身收益和險種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對農業災害的補償水平卻很低,遠遠低於實際損失的價值。據測算,1998-2000年需要補償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為1681.59億元,通過農業保險平均年補償為4.5億元,僅佔0.27%。
第三,農業保險的高成本與農戶家庭的低收入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以大數定律為基礎,投保多則保費低、保障足。農業產業的高風險、空間的分散性、時間的季節性、定損的復雜性,造成了農業保險的高成本性,農業保險需要比一般城鎮保險付出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決定了農業保險實現正常運營必須要有高費率作保障,一些地區農作物保險的費率高達10%。然而,與城鎮居民相比,由於我國農業基礎地位薄弱、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低下,對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有限,從而導致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嚴重缺乏。
第四,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與法律制度缺失之間的矛盾。受農業經營者自身屬性、小農意識和文化素質的影響,特別是由於法律制度的缺失,導致農業保險中道德風險比較嚴重,監督控製成本難以降低。據統計,道德風險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占農作物保險賠償的20%。而地域和個性的差異導致的逆選擇性,更使得農業保險經營者賠付率居高不下。問題的原因除了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外,有關法律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矛盾之一。《保險法》是我國一部有關商業性保險的法律,對農業保險不適用。《農業法》也只是泛泛談及,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有關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幾乎仍是一片空白。
二、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借鑒:政策性與商業性有機結合
農業保險具有管理風險、收入轉移等功能,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農業保險業的發展,並作為重要手段實現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業保險制度。其中,既有美國、加拿大、法國等發達國家,也有菲律賓、模里西斯、智利等發展中國家。各國根據自身國情不同,採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政策。
從各國農業保險的模式來看,大體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和市場主導的商業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政府主辦、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美國政府依據頒布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取消了政府救濟計劃,通過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災保險、較高保障水平的擴大保障保險、集體保險和非保險作物保障計劃等4大險種,將農作物生產者納入農作物保險計劃。還規定,不參加政府保險計劃的農戶,不能得到政府其他計劃的幫助。在運作模式上,聯邦政府成立了農作物保險公司,委託各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具體經營。政府承擔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各項費用以及農作物保險推廣和教育費用,對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提供20%-25%費用補貼,並提供農作物保險免稅、比例再保險和超額損失再保險等政策扶持。2000年美國農險補貼平均為純保費的53%,保費補貼額平均為6.6美元/英畝,農作物巨災風險實行強制保險制度,巨災保險補貼全部保費,其他都是自願選擇。投保農民當年農作物收成因災害減產25%以上時,可以取得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最高賠償金額。1980-1999年,聯邦政府對農作物保險的財政補貼總額累計達到150億美元,1999年達到22.4億美元。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❸ 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困境有哪些
1、 我國農業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農業保險業發展經歷了20多年的曲折歷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恢復與波動發展階段(1982年-2003年)。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業務發展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992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同時,賠付率也大幅上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達到119%。隨著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特別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向商業性保險公司轉變後,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2000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下降到3.87億元,2002年又減到3.0億元,全國農民人均繳納保費不足1元。據統計,1982年-2002年期間,農業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高達88%,遠高於農業保險經營盈虧平衡點79%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長期虧損,各家保險公司相繼取消了農業保險的經營。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建設兵團財產保險公司仍有經營,但品種、規模很小。這一階段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恢復後快速發展到萎縮低迷的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破冰與升溫發展階段(2004年至今)。由於近年來「三農」問題的不斷升溫,加之入世過渡期終結的日益臨近,農業保險對「三農」的保護傘作用日益突出,農業政策性保險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2004年中國保監會在上海、黑龍江、吉林等9個省區市啟動了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國內已設立了4家農業保險公司。今年,按照中央1號文件精神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的力度,擴大試點范圍,通過試點探索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不同模式,並制定政策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事業。為此,有人樂觀地稱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春天即將來臨。
2、 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困境分析
農業和保險業是我國兩個典型的弱勢產業,風險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規律特點,使農業保險成為「弱弱結合」產業。10多年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實踐表明,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已經進入了「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四個矛盾」:
第一, 農業保險的外部性與商業運營的趨利性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的准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配置會造成市場的失靈,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農業保險的商業化運作,趨利性的目標追求,偏低的邊際收益,會導致農業保險經營者以經濟利益的回報程度來選擇保險險種,從而降低農業險種的投入和經營強度,因為農業保險經營者不會主動為政府或社會承擔外部性造成的經濟損失。矛盾的結果,必然是農業保險業發展,特別是外部性突出的農業險種發展的萎縮,乃至消失,農業保險供給不足。
第二, 農業保險的低補償性與農業產業的高風險性之間的矛盾。農業產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產業,由於產業的弱質性和農業生產經營設施條件的缺乏,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危害程度會更大,並且有逐步加重的趨勢,農業保險的賠付率居高不下。但作為農業產業發展「保護傘」的農業保險業,由於受自身收益和險種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對農業災害的補償水平卻很低,遠遠低於實際損失的價值。據測算,1998-2000年需要補償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為1681.59億元,通過農業保險平均年補償為4.5億元,僅佔0.27%。
第三, 農業保險的高成本與農戶家庭的低收入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以大數定律為基礎,投保多則保費低、保障足。農業產業的高風險、空間的分散性、時間的季節性、定損的復雜性,造成了農業保險的高成本性,農業保險需要比一般城鎮保險付出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決定了農業保險實現正常運營必須要有高費率作保障,一些地區農作物保險的費率高達10%。然而,與城鎮居民相比,由於我國農業基礎地位薄弱、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低下,對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有限,從而導致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嚴重缺乏。
第四, 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與法律制度缺失之間的矛盾。受農業經營者自身屬性、小農意識和文化素質的影響,特別是由於法律制度的缺失,導致農業保險中道德風險比較嚴重,監督控製成本難以降低。據統計,道德風險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占農作物保險賠償的20%。而地域和個性的差異導致的逆選擇性,更使得農業保險經營者賠付率居高不下。問題的原因除了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外,有關法律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矛盾之一。《保險法》是我國一部有關商業性保險的法律,對農業保險不適用。《農業法》也只是泛泛談及,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有關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幾乎仍是一片空白。
二、 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借鑒:政策性與商業性有機結合
農業保險具有管理風險、收入轉移等功能,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農業保險業的發展,並作為重要手段實現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業保險制度。其中,既有美國、加拿大、法國等發達國家,也有菲律賓、模里西斯、智利等發展中國家。各國根據自身國情不同,採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政策。
從各國農業保險的模式來看,大體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和市場主導的商業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政府主辦、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美國政府依據頒布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取消了政府救濟計劃,通過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災保險、較高保障水平的擴大保障保險、集體保險和非保險作物保障計劃等4大險種,將農作物生產者納入農作物保險計劃。還規定,不參加政府保險計劃的農戶,不能得到政府其他計劃的幫助。在運作模式上,聯邦政府成立了農作物保險公司,委託各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具體經營。政府承擔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各項費用以及農作物保險推廣和教育費用,對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提供20%-25%費用補貼,並提供農作物保險免稅、比例再保險和超額損失再保險等政策扶持。2000年美國農險補貼平均為純保費的53%,保費補貼額平均為6.6美元/英畝,農作物巨災風險實行強制保險制度,巨災保險補貼全部保費,其他都是自願選擇。投保農民當年農作物收成因災害減產25%以上時,可以取得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最高賠償金額。1980-1999年,聯邦政府對農作物保險的財政補貼總額累計達到150億美元,1999年達到22.4億美元。
❹ 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瓶頸要如何去破解
持續陰雨
帶來三方面損失
婺城區長山鄉石門村的倪志芳從18歲開始養蜂,今年已經50歲,整整養了32年蜜蜂。見到記者時,倪志芳一個勁地抱怨:「養蜂是個靠天吃飯的行當,今年是我養蜂這么多年碰到的天氣最壞的一年!同行都遭受損失,唯一的區別是損失多少的問題。」
倪志芳養了140多箱蜜蜂,在養蜂專業戶中屬於中等規模。他說,天氣不好給養殖戶帶來的損失主要來自三個部分。
一是蜜蜂數量減少。蜜蜂很講衛生,從來不在蜂箱里排泄。但是陰雨天不斷,加上氣溫低,蜜蜂無法外出。「一飛出去,翅膀被打濕了,往往會掉在地上被凍死。」無法外出的蜜蜂只好把排泄物憋在肚子里,容易脹肚子而死亡。同時,氣溫太低也影響蜜蜂的繁殖。去年這個時候,一張蜜脾的蜜蜂,經過60~80天就可以繁育出滿滿一箱蜜蜂,而今年估計至少要晚20多天才能達到這個規模。如果陰雨天氣持續下去,繁殖期還會推遲。
二是成本增加。往年這個時候,油菜花已經開花。但今年低溫多雨,油菜花花期推遲,蜜蜂無處采蜜,養殖戶不得不人工喂養蜜蜂。喂養的飼料主要是花粉和白糖。以一箱蜜蜂為例,今年以來到3月初,倪志芳為每箱蜜蜂分別增加了1.5~2.5公斤花粉和10多公斤白糖的飼料量,摺合每箱蜜蜂增加飼養成本130~140元。僅此一項,140箱蜜蜂就多增加成本1萬多元。
三是產出減少。蜂農的收益主要來自蜂蜜和蜂王漿。沒有花源,蜜蜂采蜜成了無源之水;蜂王漿則是蜜蜂繁育幼蟲的食物,成年蜂本身因營養問題體質孱弱,無法正常繁殖,也就沒有蜂王漿的產出。往年這個時候,倪志芳的蜜蜂已經開始生產蜂蜜和蜂王漿,但今年他沒有收獲一滴蜂王漿,這又是一筆1萬多元的損失。
倪志芳說:「這一增兩減,保守估計損失2萬多元。」
金華全市蜂農經濟損失1908萬元
在金華市畜牧獸醫局,最近20多天幾乎每天都能接到蜂農打來的求援電話。
金華市是蜂業生產大市,蜜蜂飼養總量佔全省1/4,目前全市從事蜜蜂養殖人員有5500多人,蜜蜂飼養量28.87萬群,年產值2.93億元。目前,各縣、市蜂群只是去年同期的一半。據統計,全市蜜蜂損失戶飼養的蜂群量達5.3萬余群,平均蜜蜂損失率達45%。如按每箱蜂800元計算,今年極端天氣對我市蜜蜂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908萬元。
「這些還僅僅是已經加入蜜蜂產業協會的養殖戶上報的情況。持續低溫多雨已給我市養蜂業造成重大損失。」市蜜蜂產業協會秘書長華啟雲說。
華啟雲介紹,養蜂業多以轉地飼養、露天飼養為主,基本靠天吃飯,天氣好壞直接影響養蜂的收成,屬於高危風險行業。為此,2007年底市蜜蜂產業協會曾組織東陽、武義、金東、婺城等地的200戶蜂農,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個《金華市養蜂業風險救助辦法》,設立風險救助基金。風險救助金一半來自蜂農交納的會費,一半來自省蜜蜂產業協會。「但是這個《辦法》規定風險救助金的適用范圍只包括洪水、火災等突發自然災害和轉地運輸途中的車禍等情況,不包括長期低溫陰雨。因為救助基金的一半資金來自省蜜蜂產業協會,省協會不修改,市協會也沒法修改適用范圍。」
在華啟雲看來,降低蜂農養殖風險最可行的辦法是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他舉例說,政府近幾年在保護和穩定畜牧業健康發展方面,已出台各種各樣的政策、措施,其中母豬、奶牛等都已陸續開展了政策性保險。例如對能繁母豬的保險,每頭母豬的保險金額為1000元,保險費為60元。除欠發達縣和海島縣,60元的保費分別由省財政承擔20%,地方財政承擔60%,飼養戶承擔20%即12元。
如果蜜蜂也列入政策性保險,實行保險費主要由省、地財政、蜂農三方分擔,蜂農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增強。2010年,南方大雪和低溫多雨天氣也曾給蜂農帶來不小的損失,蜜蜂產業協會曾與相關保險公司協商蜜蜂參與農保的問題,但最後不了了之。
蜂農們盼望把養蜂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而對不少家禽養殖戶來說,政策性農業保險賠付標准低則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2009年,武義縣開始實施家禽產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武義縣肉雞養殖戶鍾飛德也投了保。
但是幾年下來,鍾飛德和他的同行卻逐漸選擇退出保險。鍾飛德說,這是因為大家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賠付低。按照相關規定,武義的家禽政策性農業保險,由政府補貼55%的保費,農戶出45%的保費,即每隻雞掏0.14元保費。「自己掏的費用倒是不高,但賠付額也不高,而且條款還規定,肉雞10天以內死亡的不在賠付范圍內,15天內死亡的肉雞必須達250隻以上才列入賠付范圍,且250隻中只賠100隻……按照這些標准,農戶獲賠並不多。」到今年,由於參保率不足,武義取消了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肉雞養殖這一險種。
把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到更多農業產業領域到底難在哪裡?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人保財險金華分公司副總經理杜慶華。據了解,全市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由我市多家保險公司組成的保險共保體承保,其中人保財險金華分公司承擔了其中的77%份額。
杜慶華說,總的來說,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政策性保險,對保險補貼力度逐年加大,覆蓋品種也在增多。現在該公司開展的農業政策性保險品種有生豬、水稻、油菜、西瓜、淡水魚、公益林、家禽等,今年還新實施了大小麥保險等險種。在我市,目前實施得比較好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是能繁母豬保險,全市2008年開始全面推開,上年末總共參保60075頭,承保7292戶,承保率90%以上。
至於具體到某個農業產業能否列入政策性農保范圍,杜慶華表示,這並不是一家保險公司就能說了算的,而是要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通盤考慮,比如參保面就是一個重要因素。目前省內區域性農業產業很多,而是否開展某個農業產業的政策性農保,必須考慮該產業規模有多大,涉及面有多廣。達到了參保面的要求,才可能實施財政補貼。
另外,不同的農產品政府的補貼力度不一樣。像水稻,中央財政保費補貼35%,省財政為一般地區保費補貼32%,縣財政為一般地區保費補貼26%,算下來各級政府為水稻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支付了93%的保費,農戶僅需支付7%。相比之下,對於雞鴨等家禽養殖,中央財政沒有保費補貼,農戶自掏腰包的比例比較高,參保積極性會降低。對於部分肉雞養殖戶反映賠付低的情況,杜慶華表示,我市保險公司均按《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共同體雞養殖保險條款》執行,只有政府補貼多了,農戶才能獲得更多賠付。
再者,種植、養殖戶一般比較分散,保險公司涉農業務理賠成本也比較高。特別像養蜂隨著花期在全國范圍內流動,定損難度比較大。而雞、鴨、鵝等家禽養殖的規范化程度比不上養豬場等,這些因素都限制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展。
杜慶華認為,要更好地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作用,必須不斷加大涉農保險的財政補貼力度,並通過政策引導和推動,把種植戶和養殖戶的參保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使政策性農業保險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❺ 我國農村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出路
一、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數的85%。在我國的經濟成分中,農村經濟佔有重要地位。我國又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而轉移農業生產中的巨大風險,保護廣大農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成果不遭受意外損失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我國社會保障體制尚不完善,目前農村的自然災害補救渠道主要依賴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商業保險補救佔比非常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商業保險尚未涉及。自1982年恢復辦理農業保險業務以來,我國的農業保險就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最近這些年,我國的保險業蓬勃發展,農業保險發展的不平衡即日漸凸顯。1992-2004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8.17億元下降到3.96億元,到2004年,人均保費還不足0.5元。1985-2004年農業保險賠付率一直居高不下,綜合賠付率高達120%,遠遠高於保險業界公認的盈利臨界點70%。在這種情況下,為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中央從2004年開始連續出台了6個「一號文件」,強調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重要性。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形勢嚴峻,已經到了非加快發展不可的地步。
二、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在於有關政策因素和地方政府、保險企業的態度及農民對此的認識程度。
(一)農民收入低,缺乏參保的積極性。
過去幾年中,由於不少農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導致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減少,以農為主的純農戶的收入增長尤其困難。1997年農民人均來自農業的純收入為1268元,2003-2009年農民來自農業的純收入連續6年低於這一水平。在這種收入低水平的情況下,每個農戶扣除必須要繳的各類稅費、生活必須開銷、子女教育費用、購買化肥農葯飼料等必需品的支付外,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已經是微乎其微了。再要支付一筆農業保險費,顯然這對於大多數農民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同時,由於農業保險規模控制較嚴,操作復雜,賠償估價時雙方意見往往分歧較大,一些本想參保的農民往往因此最終選擇了放棄。另外,20世紀80年代,農民在社保站交養老金,但是最終沒有得到有效保障,這也使得部分農民對保險缺乏信心,因而參保積極性不高。
(二)保險公司實力不足,傳統農業險難以為繼。
農業保險是一種靠天吃飯的險種,往往是一個災年就能吃掉以往數年的基金積累。中國農業受災的比例每年大約在40%以上,天下論文比一般發達國家高出10%-20%。近幾年來,中國農業每年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約為125億元,而全世界平均每年也只有500億元左右,也就是說,中國佔了1/4的比例。農業保險是一種收費低、風險大、賠付率高的險種,盈虧平衡點是65%~70%保本。自然災害、疫病突發的大面積、不可預期性,使保險公司從技術上無法迴避風險,所收取的保費不足以維持賠付。因此,經營農業險的風險遠大於目前其他財險產品。如果保險公司實力不足,則很難操作農業險,所以開發農業險的保險公司屈指可數。目前只有人保財險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兩家開辦農業險,而由於常年虧損,它們的這項業務也在急劇萎縮。 (三)國家財政給予的支持不夠。
農業保險不同於民政部門的災難救濟,也有別於一般的商業保險,它不僅涉及到農村的收入再分配,還要求與政府的政策目標相吻合。目前,政府對農業保險僅予以免營業稅的優惠,這顯然是不夠的。國家應盡快出台相關法律和政策,提高財政補貼,讓各保險公司真正看見其中的利益所在。只有商業保險公司看到了農業保險的利益,它們才可能自發地去開發其中的市場,而目前的農業保險市場是無利可圖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較高的政府補貼,財產保險公司是不會自願進入的,已經進入的也會逐漸產生拋棄這部分業務的想法。農業保險是一項社會化的系統工程,其基礎應是政府行為。中國農業保險已經發展到了很「尷尬」的地步。商業保險被證明並不適合中國比較分散、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業」生產方式,因而國家必須「兜底」。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出台相關的配套政策,否則,發展農業保險就只能停留在「呼籲和吶喊」的階段。
(四)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較大。
我國農業以家庭生產為單位,經營比較分散,而且較易發生道德風險。因此,農業保險的承保手續也比較復雜,調查、索賠成本較高。保險公司在賠償入保農戶損失前,調查程序繁瑣,耗費的人力與財力相對較大。保險公司稍有疏忽,有的入保農戶就可能虛報損失,獲取額外利益。 (五)農業保險組織體系分散。
保險公司獨自經營、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聯辦、保險合作社經辦等現行農業保險組織構成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是分散的,無法充分調動政府、保險人、被保險人三者的積極性。同時,政策性的保險機構不健全,使得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的主體作用很難體現。這些都制約了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
(六)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匱乏。
人才的極度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保險涉及農業經濟管理、商業保險、農業財政預算、農業氣象、農田水利、畜牧獸醫等多個學科,涵蓋面較廣,需要多方面協作。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沒有受過專門的保險教育,又由於農險業務分散,查勘定額、賠付兌現工作量都較其他險種大,加上農村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工作環境差,很多保險從業人員對農險都是敬而遠之。多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業保險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特別是核保、理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極大地制約了保險業的快速發展。 (七)保險險種少,研發能力弱。
雖然農業保險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目前保險產品的結構還不合理,產品數量少、質量低,更新速度慢,缺乏針對性。真正根據農民收入水平、風險狀況量身定做的產品少之又少,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這也與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匱乏、保險產品研發能力較弱直接相關。
三、加快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保險立法。
農業風險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而農業保險規范、有序、健康的發展,更有賴於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給予支持。鑒於農業保險的特殊性,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對農業保險的立法,並制定實施細則,以確保農業保險體系順利、健康運行,使農民的利益得到切實的保障。但是,我國目前尚無一套完整的針對農業保險的法律。借鑒國外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我國應該盡快對農業保險進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對農業保險的目的、目標、保障范圍、保障水平、費率釐定、賠付標准、實施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還應該逐步建立農業保險補償機制。
(二)成立綜合性農業保險公司。
保險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商業保險公司無暇顧及農業保險對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保障作用,因此商業保險公司承辦農險的經營模式已經適應不了現實社會的需求。應當把農業保險從商業保險中分離出來,再將財產保險、人身保險等一並考慮在內,成立政策性綜合性農業保險公司。逐步形成以國家農業保險公司的宏觀調控引導農業保險發展方向,以各省農業保險公司的區域性管理為業務主導,以縣鄉兩級的農業保險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的健全的組織體系。這不僅符合國家的農業政策,而且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
(三)政府應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免交營業稅,其他方面與商業性保險一樣。要發展農業保險,僅靠保險公司是不夠的,必須要有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世界其他國家農業保險發展的歷程表明,政府積極的政策性運作是農業保險得以發展的重要保證。農業政策性保險就是由政府來主導農業保險的供給,政府把農業保險作為一項特殊的准公共物品給予經營性補貼和其他扶植,並負責提供或指定機構經營。經營機構以對農業生產的風險損失提供經濟補償為宗旨,不以贏利為目的。針對中國農村范圍遼闊、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應對保險公司開發的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保險產品給予政策傾斜,如優先給予申報這類產品的企業以開設保險公司的牌照。同時,對保險業為「三農」服務採取分類指導的辦法,譬如經濟發展速度慢的地方,就要優先開發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的防災防損產品。
(四)設定農業法定險種。
根據保險大數法則的原理,保險參與率越高,穩定系數越大,越趨於合理,但由於社會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各地保戶的參保能力差距較大。針對地區差異,可設定部分法定農業保險,就如車險中的第三者責任險一樣。這將有助於提高保戶的保險意識,增強保險公司的資金積累,穩定農業保險的經營。法定保險的保險費在初期可由財政提供,或從扶貧款中撥付,也可以如捐贈「希望小學」一樣發動社會捐助。
(五)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機制。
我國農業自然災害頻繁,因此農業保險屬於高風險險種。農業保險要能可持續發展,則必須有完善的再保險機制支持。中央政府應該強力推行農業保險再保險制度。對關繫到國民經濟發展的農、林、牧、漁等產品的生產,應由政府牽頭,組織國內具有再保險經驗的商業性保險公司為農業保險進行分保,分散農業保險風險,降低農業保險的風險責任。
(六)建立多渠道農業保險體系。
我國地域遼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業風險差異性較大。現階段,要設立一家全國性(政策性或非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統一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在市場條件、管理水平、風險分散機制等方面,條件尚不成熟。因此,現階段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應走經營主體組織形式多元化的道路。可以建立主體多元化的農業保險經營體系,主要形式包括商業保險公司代辦、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立足於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高素質人才)等。具體採用哪種形式,應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經濟發展狀況來決定。要鼓勵現有的商業保險公司開發農村和農業保險業務,同時引進在農業保險方面有專長的外資保險公司,形成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體系。
(七)加強保險人才培養。
我國目前保險人才缺乏。據統計,全國每年需要增加的保險人才上萬名。因此,要發展農業保險,還必須注重人才培養。應加大保險人才培養的投資力度,擴大高校招生人數。同時加強保險從業資格管理,開展多種形式的保險職業培訓,為我國的農業保險的順利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總之,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改革和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最關鍵又是最困難的時期。隨著各項支持「三農」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對農民「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落實,我們相信,我國農業保險必將打破「堅冰」,出現新的局面。
❻ 農村金融學開辦農業保險的難點:1保險金融難以確定
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參考
對本選題參考的說明:
1、以下選題僅提供了寫作的方向,不可以直接作為論文題目,請學生自己根據寫作重點確定論文題目。題目應該簡潔明了,直接反映出論文的主要內容。
2、本參考選題僅列出部分主要的研究主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其他的題目。
一、國際金融問題
1、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
2、金融危機傳染與發展中國家的防禦
3、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金融危機的成因與風險防範
4、我國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及危機管理
5、貨幣危機預警機制
6、亞洲(歐洲)區域金融合作
7、國際金融市場的利率傳導機制
8、國際金融並購及影響
9、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發展的影響
10、國際金融的協調與合作
二、宏觀金融調控問題
1、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調整
2、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與財政政策目標的協調
3、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取
4、利率應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5、貨幣供應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終結
6、我國應繼續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
7、再貼現政策的作用與宏觀金融調控
8、進一步拓展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對策
9、我國存款准備金政策的改革
10、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程度的指標的選擇
三、貨幣政策比較問題
1、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的特點
2、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確定
3、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
4、中國與美國(或其他國家)貨幣政策的區別
5、通貨膨脹機制與通貨緊縮的機制
6、通貨緊縮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徑初探
8、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效果、效率分析
9、銀行流動性過剩及風險控制
10、開放經濟下的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分析
四、我國的利率政策問題研究
1、利率結構與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2、利率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結構的調整
3、儲蓄和投資的利率彈性研究
4、試論儲蓄存款的利率彈性
5、央行利率政策調整對銀行業的影響與對策
6、我國利率傳導機制的優化
7、提高商業銀行在利率傳導中的效果
8、現階段我國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9、我國利率政策的經濟運行效果分析
10、論通貨膨脹壓力下的利率政策選擇
五、利率市場化問題研究
1、利率市場化勢在必行
2、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與利率市場化
3、金融體制改革與利率市場化
4、我國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前提
5、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步驟
6、我國利率市場化應堅持的幾個基本原則
7、商業銀行應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
8、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或中小商業銀行)的影響
9、利率市場化後企業投融資策略的調整
10、我國利率市場化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六、政策性銀行問題研究
1、我國設置政策性銀行的理論依據
2、我國政策性銀行資金來源問題的解決
3、政策性銀行如何配合我國產業政策的實施
4、我國政策性銀行外部關系的協調
5、對我國政策性銀行有效監管的實施
6、構建政策性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思考
7、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路徑的比較分析
8、農業政策性銀行與商業性貸款問題
9、政策性銀行外部約束機制
10、政策性銀行與我國產業政策的配合
七、貨幣市場問題
1、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及完善措施
2、貨幣市場機制分析
3、論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形成機制
4、論票據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5、證券回購市場的交易分析
6、國庫券市場的投資分析
7、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的運作及其特徵
8、商業票據市場和銀行承兌票據市場的關系分析
9、論大額存單市場
10、大額可轉讓定期價值分析
八、資本市場問題
1、試論投資銀行在資本市場中的功能
2、投資銀行組織模式比較與選擇
3、證券經紀業務與證券經紀人制度
4、企業並購的風險及防範
5、國內外企業投資風險管理案例分析
6、試論二級市場的基本功能
7、二板市場的特點、功能及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8、公司在二板市場上市的標准、組織實現及主承銷商保薦制度
9、開放式基金融資研究
10、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退出模式研究
九、銀行不良資產研究
1、轉化或清收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方法
2、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及成因分析
3、資產證券化在處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時的可行性
4、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債轉股的必要性和設想
5、論債轉股的理論和政策問題
6、資產管理公司轉型問題
7、債轉股的風險與時機分析
8、建立資產管理公司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利弊
9、債轉股在不良資產處理中的效果分析
10、如何杜絕不良資產的再生
十、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
1、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
2、西方國家金融監管的新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3、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4、我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化解
5、加強商業銀行的風險內控機制
6、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生成機理
7、我國的網路金融風險及防範
8、金融全球化進程中的金融風險和金融安全
9、金融監管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
10、金融監管模式選擇
十一、分業經營與全能經營
1、分業經營體制下的銀證、銀保合作
2、國際金融界混業經營的潮流
3、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研究
4、混業經營的風險分析
5、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中國金融業的選擇
6、分業經營與金融控股公司
7、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安全性分析
8、我國分業經營體制下銀證合作分析
9、我國金融混業經營監管制度的完善
10、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風險與監管對策
十二、資本市場與國企改革
1、論企業重組與債券融資
2、成功推進國有企業重組需要怎樣的資本市場
3、企業重組的市場支持機構--投資銀行的發展前景
4、國有企業債務重組的主體再造
5、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與資本市場的發展
6、推進企業重組與並購,加快國企改革
7、我國上市公司重組面臨的障礙及對策
8、企業融資方式的轉變對企業機制改革的意義
9、資本市場的制度完善與市場有效性
10、我國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
十三、農村金融問題研究
1、關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和強化管理的思考
2、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制度創新
3、農村信用社風險的形成及防範措施
4、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
5、論對農村信用社的監管、防範和化解經營風險
6、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狀況分析
7、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的改革和創新
8、農村信用合作發展方向
9、農村金融成長機制與模式
10、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十四、國債問題研究
1、對國債發行規模影響因素的分析
2、對國債發行方式的國際比較
3、論國債流通市場的組織與管理
4、以國債利率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
5、中央銀行如何運用國債進行宏觀金融調控
6、中西方國債發行定價制度比較
7、論國債市場與利率自由化
8、論國債、投資與經濟增長
9、我國國債利率期限結構
10、國債市場流動性的比較研究
十五、非銀行金融機構問題研究
1、淺析銀證合作讀商業銀行的重要意義
2、論我國保險監管模式的選擇方向
3、論對保險經紀人的監管
4、論建立保險公司的經營機制
5、論我國信託投資業的問題、改革對策與前景
6、我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特點、問題及相關政策
7、加快保險業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
8、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與貨幣市場的發展
9、非銀行金融機構信用風險分析
10、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
十六、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研究
1、我國急需建立健全的銀行市場退出機制
2、西方國家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的一般特徵及其啟示
3、我國銀行市場退出機制構想
4、我國建立銀行市場退出機制的基本原則
5、問題銀行的處理
6、建立我國存款人利益保護體系
7、存款保險制度與銀行市場退出機制
8、我國應該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9、我國應暫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10、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促進銀行業公平競爭
十七、銀行業並購問題研究
1、全球銀行業並購浪潮的原因分析
2、全球銀行業並購浪潮的影響及啟示
3、美國大通銀行的並購模式
4、銀行業白與現代科技在銀行業中的應用
5、銀行業並購的效應分析
6、銀行並購後的整合問題探析
7、銀行業並購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8、我國銀行並購案例分析
9、我國銀行業的並購模式探討
10、通過並購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
十八、保險學論題
1、當代中國經濟中的保險作用研究
2、我國保險公司市場退出的保障機制
3、試論財產保險的經濟意義
4、試論人壽保險與儲蓄的關系
5、試論保險品種的開發與營銷
6、保險資金與信貸資金的關系分析
7、論再保險的經濟意義與法律意義
8、試論保險的利益原則
9、加入WTO後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
10、新農村建設與農業保險
十九、金融制度專題
1、國際金融監管體制的比較
2、農村金融制度缺失及其補償
3、存款保險制度的選擇、比較、設計
4、金融安全網與我國金融制度的穩定性
5、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選擇、調整和完善
6、匯率制度選擇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7、利率制度市場化改革的制度條件
8、信用貨幣制度與貨幣政策
9、證券交易制度的目標取向、沖突、協調
10、金融制度創新與風險防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