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各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的問題
你很貪心了,而且根本沒搞明白理財產品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買的5w34天而且承諾保本,按照4.8%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應該是50000*4.8%/365*34,也就是223.56元。所以你拿到的就已經很多了。這是你貪心的地方。沒有誰能給你一個月4.8%的利息,你以為你是放高利貸的啊?還想要保本,這都是矛盾的。
其次,如果你傾向於短期,那就不要期望過高收益,你必須明白風險和收益的對等關系。沒有高收益低風險的東西,如果有,那你肯定忽略了其他的重要信息,不是被忽悠了就是急功近利了。
所以,理財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如果貪心不足,急功近利,不僅理不了財,財更不會理你。
如果你是真的想理財,可以到我空間看看,真正懂行的人會給你一些實在的建議。但是你也必須要能聽的進去才行。
Ⅱ 請問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有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和固定收益類,兩種有什麼區別
非保本就是不保證你一定拿到很多利息,也可能影響本金!保本類就不會蝕本!
Ⅲ 請問銀行的理財產品怎麼分析風險
隨著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連商業股份制銀行都允許破產了。。。
也就是說定期存款都允許按比例折損了,更何況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理財產品么。。。
大致上不同銀行根據客戶能承受的風險系數不同,大致上分這么幾塊理財。。。
1、人民幣類貨幣基金理財;2、各保險銀行代銷類(這個嚴格意義上不算理財,但是國內卻因為理財市場的巨大蛋糕,弄出了投機性質的短期保險)3、銀行貴金屬類保險;4、代銷國債;5、隨著QDII和QFII的政策解禁,靈活機動的外匯結算也也孕育而生。
大致上就這5類,少數外資也有專業外匯類信託或者資管類(FOF,基金中的基金)因為市場份額暫時還比較小,且大多數客戶屬於PE性質,就暫不列入分析了。。。
大家都知道,風險一向是和收益成正比的,所以相對來說1和4類產品可以歸結到穩健類理財,風險小收益小,年化一般在3-5%之間,主要是受央行前天公布的降准政策刺激,應該會調低貨幣類收益,各類互聯網"寶寶"類產品自然也要接地氣和銀行接軌不遠了。。。再加上四大行在銀聯帶領下逐步封殺第三方機構,"寶寶們"的秋天很快就要來臨了。。。
接下來說說2和3,我個人認為偏向風險中上,在不考慮倫敦交易所、蘇黎世交易所 以及紐交所還有香港交易所,緊緊天交與上交所,國內主要交割平台來說,杠桿比例一般控制不是很離譜,並且止損點一到即可強行平倉來保護投資者,我個人認為還是可以操作看看的,畢竟有時間的話22小時不間斷交易還是滿刺激的一件事。。。保險么,就沒啥好說的了,我個人認為可以買點,但是違規銷售太多,產品介紹與實際保單完全兩回事,這是行業通病,我只能說可以買一份不是那麼變態的保險吧。。。
最後說5,因為離開銀行太久,我們當初政策還是不允許的,也沒有太好建議,我只能這么說一句,如果你沒有對沖基金在後面補的話,很難玩的。。。不過有一點不錯,萬一對賭輸掉,還可以馬上辦簽證去消費回來。。。
大致上就這么幾類,2、3、5我個人認為是在很難界定年收益多少算是平均線。。。所以就不列出來了,生活中有人賺了缽盈盆滿,那麼必然有人虧的血本無歸的。。。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能夠採納。。。
Ⅳ 銀行理財產品的陷阱指的是什麼意思
高額回報!
Ⅳ 浦發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匯理財」收益1.4%或3.95%是浮動范圍嗎
不是浮動范圍,是只有2種選擇:
要麼1.4%;
要麼3.95%。
這種理財產品屬於對賭產品。
Ⅵ 投資理財被騙了怎麼辦啊
如果通過正規交易場所虧錢,純粹個人行為;如果通過非法平台,則對方涉嫌非法經營罪;如果能夠證明,對方通過欺騙手段,拉你入場,又以對賭方式 ,故意吃掉你的資金,則對方構成詐騙。我也是一名受害者還好當時朋友推薦了一個法律援助機構已經成功幫我挽回的損失真的是太幸運了!
Ⅶ 銀行人是不是把我騙你,他說讓我買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說隨時可以取
把我騙他說讓我開開放式的凈值,你猜測沒說隨時可以取這個,有隨時可以取的,但是投資有風險,你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Ⅷ 大家小心 圈套大家小心所有「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的圈套和陷阱
真要是對你有利,那些人的iq能比你差,還用得著到處向你推銷?
業務員隨便怎麼說都不會被追究,反正口說無憑。
何況出了事情保險公司一貫把責任推到業務員身上,
自稱他們不是公司員工,一切與公司無關。
就因為大家信任銀行、郵局等機構,所以保險公司才想到這樣的主意。
在銀行、郵局等地方擺攤設點兜售保險,讓你誤以為是這些地方的新業務。
這些機構成天和錢打交道,自然會唯利是圖睜眼說瞎話。
某位網友提供了銀行、郵儲員工騙保術:
一是把保險解釋成銀行存款,賣保險是存款送保險,很多百姓到現在還稀里糊塗。
二是把十年期保險說成三年,三年期的說成一兩年。
三是誇大意外險,大部分銀行保險只能保意外死亡或者無意外保險,但銀行員工都誇大為保意外(言下之意只要出了意外都保,故意模糊言辭);
四是誇大收益,銀行保險到期收益根本不能預期,甚至包括損失本金(誰敢保證保險公司不被清算,保險公司也是股份制公司),但銀行、郵儲工作人員按照保險公司人員的授意,擅自誇大收益,基本都說比存款高,並將十年期的保底解釋成一年的,模糊客戶視聽。
五是保單上現金價值基本都列印在保單背後,並粘貼於背面,防止客戶看見後而要求退保。
實際上,銀行、郵局只是代理銷售,其它售後服務、理賠事項統統由保險公司承擔。
如果要退保你會被踢皮球,而且拿不回來全部的錢。
如果真的需要理賠,你自己看看多少人投訴過保險公司要對簿公堂才肯給錢。
隨便問問樓上那些鼓吹這個行當的:
每天在銀行里擺攤設點,打出廣告條,是個人都拉,打著各種旗號推銷保險。
給無知的老人兜售長期壽險,說是比固定存款利率高,
給沒幾個錢交不起續期保費的普通人鼓吹什麼理財產品,還送保障。
把他們的存款變成自稱收益高但不能提前取的保單,投保容易理賠難。
拉來一單給你一單提成,還要你拿錢出來打點銀行里的人;
賣不出去,沒有一分錢底薪,你還倒貼。這樣的事情,你覺得值得去做?
Ⅸ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櫃員告訴我她們的理財產品掛鉤的是銀行間可流通債券,請問這種產品風險大嗎
一般銀行的理財產品,承諾保本的就是風險不大,不承諾保本的就是風險大。
不過目前哪家銀行也不敢不保本,除了QDII的外匯理財產品,好像大家基本上還沒虧過。一旦要是有虧的,你就要小心了。因為道德底線被突破了。現在還行。
Ⅹ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