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保險 > 理財產品時差陷阱

理財產品時差陷阱

發布時間:2021-08-05 08:27:54

❶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❷ 大家小心 圈套大家小心所有「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的圈套和陷阱

真要是對你有利,那些人的iq能比你差,還用得著到處向你推銷?
業務員隨便怎麼說都不會被追究,反正口說無憑。
何況出了事情保險公司一貫把責任推到業務員身上,
自稱他們不是公司員工,一切與公司無關。

就因為大家信任銀行、郵局等機構,所以保險公司才想到這樣的主意。
在銀行、郵局等地方擺攤設點兜售保險,讓你誤以為是這些地方的新業務。

這些機構成天和錢打交道,自然會唯利是圖睜眼說瞎話。
某位網友提供了銀行、郵儲員工騙保術:
一是把保險解釋成銀行存款,賣保險是存款送保險,很多百姓到現在還稀里糊塗。
二是把十年期保險說成三年,三年期的說成一兩年。
三是誇大意外險,大部分銀行保險只能保意外死亡或者無意外保險,但銀行員工都誇大為保意外(言下之意只要出了意外都保,故意模糊言辭);
四是誇大收益,銀行保險到期收益根本不能預期,甚至包括損失本金(誰敢保證保險公司不被清算,保險公司也是股份制公司),但銀行、郵儲工作人員按照保險公司人員的授意,擅自誇大收益,基本都說比存款高,並將十年期的保底解釋成一年的,模糊客戶視聽。
五是保單上現金價值基本都列印在保單背後,並粘貼於背面,防止客戶看見後而要求退保。

實際上,銀行、郵局只是代理銷售,其它售後服務、理賠事項統統由保險公司承擔。
如果要退保你會被踢皮球,而且拿不回來全部的錢。
如果真的需要理賠,你自己看看多少人投訴過保險公司要對簿公堂才肯給錢。

隨便問問樓上那些鼓吹這個行當的:
每天在銀行里擺攤設點,打出廣告條,是個人都拉,打著各種旗號推銷保險。
給無知的老人兜售長期壽險,說是比固定存款利率高,
給沒幾個錢交不起續期保費的普通人鼓吹什麼理財產品,還送保障。
把他們的存款變成自稱收益高但不能提前取的保單,投保容易理賠難。
拉來一單給你一單提成,還要你拿錢出來打點銀行里的人;
賣不出去,沒有一分錢底薪,你還倒貼。這樣的事情,你覺得值得去做?

❸ 銀行理財產品的陷阱指的是什麼意思

高額回報!

❹ 工商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工行理財產品根據風險等級分為「PR1-PR5」五個等級,其中,PR1級風險水平「很低」;PR2級風險水平「較低」;PR3級風險水平「適中」;PR4級風險水平「較高」;PR5級風險水平「高」。詳細的評級說明您可查看產品說明書。

(作答時間:2019年7月9日,如遇業務變化,請以實際為准。)

❺ 銀行理財有陷阱嗎 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哪些陷阱

購買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風險點:1、信用風險:若因市場變動、債務人發生信用違約事件而未償還本金、利息,投資者將蒙受損失,在極端情況下,前述信用風險可能導致理財本金部分或者全部損失。2、利率風險:理財產品存續期內,該產品的投資標的的價值和價格可能受市場利率變動的影響而波動,可能會使得投資者收益水平不能達到客戶參考年化收益率。3、流動性風險:由於客戶不得提前贖回理財資金,在理財產品到期前,客戶不能夠使用理財產品的資金,也因此喪失了投資其它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或資本市場產品的機會。4、提前終止風險:當相關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投資標的提前到期或發生其他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認為需要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等情況時,銀行有權部分或全部提前終止該期理財產品,投資者可能無法實現期初預期的全部收益,並將面臨再投資機會風險。5、延期支付風險:在本理財產品的正常到期日,如理財產品所投資的投資標的出現未能及時變現或其發行人未能及時兌付或投資標的項下相關債務人違約等情形時,本理財產品期限將延長至全部資產變現之日止。6、法律與政策風險:因法規、規章或政策的原因,對本理財產品本金及收益產生不利影響的風險。7、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風險::由於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致使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甚至影響本期理財產品的受理、投資、兌付等的正常進行,進而影響本期理財產品的本金和收益安全。

❻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閱讀全文

與理財產品時差陷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