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理財產品中業績比較基準和預期年化收益率的區別,哪個更好
一、主體不同
1、業績比較基準:主要用於凈值型理財產品,凈值型理財產品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2、預期年化收益率: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預期收益。
二、特點不同
1、業績比較基準:是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歷史業績,而計算出來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
2、預期年化收益率:是一種理論收益率,並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
三、作用不同
1、業績比較基準:業績比較基準和預期收益率都代表盈利估值。當作為歷史業績的參考時,它們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可以用來粗略估計收益。
2、預期年化收益率:指(貨幣基金常用)一段時間(如7天)的投資回報率。假設一年的年回報率在這個水平上。
(1)23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低於預期擴展閱讀:
年化收益率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是一種理論收益率,並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例如日收益率是萬分之一,則年化收益率是3.65﹪(平年是365天)。
基金年化收益率是指通過購買基金產品可獲得的預期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
基金年化收益率是指投資期限為一年所獲的收益率。
基金年化收益率=(投資內收益/本金)/(投資天數/365)×100%
基金年化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
基金實際收益=本金×年化收益率×投資天數/365,就是一筆投資一年實際收益的比率。
而基金年化收益率,是投資在一段時間內的收益,假定一年都是這個水平,折算的年收益率。因為年化收益率是變動的,所以年收益率不一定和年化收益率相同。
『貳』 銀行理財預期收益都能達到嗎
銀行的理財主要分兩種: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從過往來看,銀行自發產品一般都是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基本上都能達到預期收益,因為有剛性兌付,但是在今年的資管新規出台要求銀行要打破剛兌後,以後的銀行理財產品能否達到預期收益就不一定了。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有不少是中高風險產品,而預期收益是否能達到要看該產品公司的運作管理能力與市場情況,所以預期收益不一定能達到。
『叄』 平安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達不到,怎麼辦
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收益是不一樣的,您可以登錄平安口袋銀行APP-理財,搜索您購買的理財產品名稱或代碼查看詳細的產品說明書。
應答時間:2020-06-0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肆』 農商銀行 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降低了影響之前買入的嗎
你要看你買的產品發行說明
裡面有收益計算
一般低風險的收益基本固定
中級及以上風險的就不一定了
『伍』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為何創2018年最低水平
目前網上的很多解釋都沒說明白,或者不願意說明白。一個拿得出手的解釋是國內貨幣政策轉向,資金充裕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但是如果看余額寶收益率可以發現是4月初開始大幅跳水,而去杠桿是在7月23號實際上結束,顯然在時間上不能很好解釋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現象。
實際上,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4月份資管新規(包括2016年底開始的去杠桿政策)。2017年的一系列去杠桿政策,導致大規模的表外資產回表,確實化解了金融風險,規范了金融秩序,不過也導致非信貸領域的融資渠道和平台(即廣義的影子銀行)不能給無法獲得貸款的資金需求方提供融資。而4月資管新規給了表外業務致命一擊,導致底層質量較差但收益率高的產品出局。8月份社融存量增長10.1%,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表明大量資金需求方已經得不到融資了。雖資管新規被暫停,給融資平台留了口子,但表外業務已經被規范,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不再包含高收益產品。所以說,理財產品的底層產品結構變化決定了收益率必然下降。
而且目前實體經濟變差,質押不斷爆倉、P2P不斷跑路,整體上約束越來越多,激勵越來越少。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上升的動力啊。
『陸』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都能達到嗎
「預期收益」的意思就是不能「保證」收益,收益和本金均由可能因市場情況而產生損失。不過在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還是比較穩健,基本能達到「預期」的收益。
你也可以關注一下「銀行智能存款」產品,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滿期收益率在4.8%左右。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柒』 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達標了嗎
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
春節已近在眼前,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希望找到合適的投資理財渠道,而最新出爐的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數據,或可以為投資者理財提供參考。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走高。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4441款,較上個月增加了561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6%,較上個月上升了0.02個百分點,創2015年8月份以來的30個月新高,不過,漲幅較之前收窄。其中,保證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3%,環比上升0.03個百分點;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
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共有33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9%,高於城商行的4.95%、股份制銀行的4.93%、國有銀行的4.86%、農商行的4.71%,但是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和中高風險理財產品佔比較大,這兩類產品的收益率是浮動的,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大,不適合謹慎類及穩健類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的6444款產品中,共321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187款,非結構性理財產品134款,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50%,非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2.31%。雖然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很高,動輒就能達到6%以上,甚至10%以上,但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只有一半,而且結構性理財的平均到期收益率要低於非結構性理財。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結構性理財的時候要謹慎,如果對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不了解,對市場趨勢沒有一定的判斷力,建議還是不要觸碰。
對於有意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除了需要關注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外,更要留意募集期的長短,較長時間的募集期會導致資金站崗時間較長拉低產品的整體收益,並且一定要注意觀察購買的產品是否節前就開始計息。
融360分析師認為,2月中旬將迎來春節長假,所以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必將大幅下降,市場資金面將會保持穩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上漲或下跌都有可能,但是漲跌幅都不會太大,從長期來看,今年利率走高的概率較大,所以銀行理財收益率可能會延續去年的上漲趨勢。但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轉型為銀行結構化存款產品。
理財產品也要好好管制。
『捌』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般是多少
若是我行個人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可詳見產品說明書。
預期收益型:到期收益=本金*理財天數*年化收益率/365天;
凈值型:到期收益=贖回日凈值*贖回份額*(1-贖回費);
具體收益計算需查看各產品說明書。
【溫馨提示】① 理財產品購買至成立期間,即未成立前購買,按活期計息;② 其中銷售費、託管費和管理費會在產品運作中扣除,不影響實際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