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B. 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不保本了,還能買嗎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或風險「大」,主要還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
銀行理財主要分為了五個等級: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
R1也就是常見到的低風險理財投資產品,主要投資渠道為國債、保險理財、大額存單、銀行理財等低風險投資;
R2也就是常見到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也是市場銀行理財的主流產品,主要投資國債、逆回購、保險理財、大額存單、銀行理財、貨幣基金、信託等低風險、中低風險的產品;
R3等級,常見到的中等風險理財產品,增加了企業債券,還能夠投資一定比例的股票、商品、外匯等,投資高波動投資的資金比例要低於30%。因為有著高波動投資產品,所以本金可能受到一定的折損;
R4等級,常見到的中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在R3等級可投資產品之上,投資高波動產品的資金比例能夠超過30%。
R5等級,就是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沒有任何的投資限制,甚至可以採用杠桿、分級、衍生品進行投資。
選擇適合自己的收益目標、風險偏好、以及流動性要求的產品就行。
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C.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D. 銀行很多的理財產品,在風險一欄里標注為兩顆星,請問,理財的風險怎麼理解
一般的風險等級應該是五級,兩顆星不算什麼風險
E. 建行理財產品怎麼樣
近日工行一理財產品被爆虧損44%,引發市場熱議。在持續爆炸式增長後,違規代售、不規范私售、巨額虧損等理財亂象浮出水面。投資者發現理財如「霧里看花」,越來越看不懂錢的去向。
對此,銀監會相關負責人29日表示,目前理財市場突出問題在於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充分,銷售人員操作不規范。
「老百姓買理財一般只關心收益率,不過最近不少理財虧損的新聞讓我有些擔心。」28日,正在建行宣武門支行選購理財產品的劉女士告訴記者,「我的錢到底被拿去投資了些啥,理財說明書上看不出,客戶經理也講不清。」
目前,理財產品投資信息披露不夠詳細是普遍現象。記者發現,此次工行被爆巨虧的理財產品也僅簡單介紹,「投資於證券投資基金、上市公司股票,也可進行新股申購、債券和其他貨幣市場投資工具等投資。」說明書對投資比例、投向等具體內容沒有披露。在虧損曝光後,工行雖沒有迴避虧損問題,但對於為何虧損也並未給出解釋,客戶的錢「蒸發」到哪裡去了無從考究。
其實,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只是泛泛地列出投資領域,如債券貨幣市場、存款、債務、信託貸款、股票等,信息披露透明度較低,投資者很難推斷資金去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指出,「理財客戶和投資者想去查詢、了解資金實際使用情況,往往遭遇銀行守口如瓶,或者以商業保密為由,不肯輕易對外公布,這使得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
「適當披露投資計劃對於銀行是好事,投資者充分掌握信息做出判斷能在一定程度為銀行分擔風險。」光大銀行[微博]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不過,在利率市場化的緊逼下,各家銀行忙於拼搶客戶,鮮少能做到高度透明。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預測,利率完全市場化將使銀行業凈息差縮減0.7%至1.2%,凈利潤減少約35%。
記者發現,盡管多數理財產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但不少銷售人員卻避重就輕,推銷時多強調「該產品往期收益均能達到預期收益」,引導消費者放心購買。
對此,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王岩岫近日公開表示,「銀行應將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放在首位,並建立透明、科學的理財業務管理制度。」
「理財歸根結底是一種投資,而非儲蓄。投資者不應光有賺錢意識,還應有風險意識,不要被銷售人員『忽悠』。」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微博]建議。在理財市場風波頻傳的半年時間,銀監會接連下發自查、叫停代銷等通知。一時間,各家銀行紛紛收窄代銷陣地,私募、信託等產品在銀行網點已難覓蹤影。銀行理財產品監管日趨嚴格,或將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趙慶明表示,在金融脫媒、資產保值增值需求愈發旺盛的背景下,理財市場創新勢不可擋,監管不等同於簡單叫停,也應與時俱進,宜疏不宜堵。對此,監管部門正在著手改進,銀監會在2013工作會議上強調,今年將嚴格監管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嚴禁誤導消費者購買,實行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等措施。
F. 買銀行理財產品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本金血本無歸的案例
1、有;去年11月底,幾十名投資者突然發現,他們在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購買的一種理財產品,到期後竟然血本無歸,涉案金額上億元。目前這一事件取得了重要進展,客戶已經拿回了全部本金
G. 銀行理財產品是什麼意思
銀行理財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
銀行理財也是具有風險的,所以在選購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選用國有銀行。
銀監會出台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於「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按照管理運作方式的不同,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
(7)細數銀行理財產品亂象擴展閱讀:
銀行理財趨勢:
一、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
二、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
三、動態管理類產品的逐步增多,投資方向和投資組合靈活多變和高流動性是該類產品的主要優勢。然而,該類產品的信息透明度問題值得關注。
四、POP(Proct of Proct)的逐步繁榮,通過不同類型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投資組合構建來滿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行理財產品
H. 為什麼說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都是坑錢的
可能是實際上收益並不高。建議購買貨幣基金,和理財產品的收益差不多,還相當於活期存款一樣方便
I.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是什麼
銀行理財產品不等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金融投資產品,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預期收益或者是模擬收益,通常是歷史數據或模擬預測得出的,可能與過往收益有較大偏差,口頭宣傳不等於合同約定,不完全理解的產品,不能光聽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必須仔細閱讀產品合同.條款或相關說明,別人說「好」不等於就適合自己,投資理財不等於投機發財。
投資理財是一種長期的.理性的.專業的投資行為,不能投資過多集中於單一產品,有必要配合完成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評,一定要記住高收益必定伴隨高風險。
J. 如何識破銀行理財產品的那些坑
銀行是一個「金融超市」。現在的銀行除了銷售自己發行的產品外,也會利用本行渠道、人員銷售和推介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稱之為銀行代銷產品。目前常見的銀行代銷產品包括基金、保險、信託及國債等。如果你選擇的是銀行代銷產品,那必須對該產品的發行公司進行查詢和了解。
2.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婪
通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相對安全,收益較穩定的。「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這句話永遠不過時,安全對應的是低收益,銀行理財產品的常規收益在3.4%~4.5%之間,那些動不動就8%、10%收益保證的理財產品,難道您在購買前就沒懷疑過?
3.新技能get!識別「真理財」,告別「假理財」
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編碼」,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賦予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就像身份證一樣,具有唯一性。可以通過登錄: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
4.防止「飛單」,銀行「雙錄」
所謂「飛單」,是指銀行員工利用銀行的營業場所,私自銷售非本行自主發行的、非本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議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雙錄」指「錄音、錄像」。銀監會要求開展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銷售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均應實現自有理財產品與代銷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在購買銀行直銷或代銷的理財產品時,注意是否有「雙錄」,銷售人員是否按程序、按規定介紹理財產品,你的權利、風險和糾紛處理方式,錄音錄像為證。
總之,找正規的渠道,買正規的產品,不貪高收益,這樣就能盡量避免遭遇「假理財」了。
——投資有問題,就要上「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