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內蒙古地質環境基金管理辦法

內蒙古地質環境基金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1-04-01 22:09:51

『壹』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地質環境管理工作不斷加強,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是自治區地質環境投入最大、成效顯著的五年,全區地質環境工作緊密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部署,積極探索地質環境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民生工程取得了重要進展,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不斷提高,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地下水勘查和找水工作成效顯著,極大地改善了缺水地區人畜及工農業用水緊張的狀況,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地下水環境監測繼續鞏固

扎實開展了1070個地下水動態監測點的常規監測工作,總控制面積4034.0平方千米,定期發布水情預報信息。在進行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在城市地下水環境及水資源探查、監測和開發利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注重地下水監測資料的二次開發,加強對城市地下水資源、地下水開發利用及地下水污染機理的研究,為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及城市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多年來,監測數據及匯總分析報告先後為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建設單位的建設項目提供了大量的地下水環境監測資料。提供使用的部門主要有各級發改委、水利局、自來水公司、環境保護局、城建局等單位。

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不斷提高

2001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分8個批次安排部署了山地丘陵區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區劃項目。截至2009年,全區共完成54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調查面積共計489804平方千米,調查鄉鎮540個,調查行政村8220個,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346處。

自2004年5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密切合作,每年汛期聯合開展全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8年來,共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80餘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2次,避免人員傷亡200多人,減少經濟損失500萬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在我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防災減災效果,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在全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全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開展了礦山地面塌陷調查、尾礦庫地質環境調查和全區廢棄礦井調查。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非常重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逐年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力度。國土資源部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試點工作。自治區從2004年開始,也逐年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安排。截至2010年底,全區共安排中央、自治區財政兩權價款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146278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220項,治理面積236.17平方千米。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3430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57項,占項目總數的25.91%,治理面積67.86平方千米;自治區財政資金102848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163項,占項目總數的74.09%,治理面積168.31平方千米。恢復林地面積3714公頃,草地4780公頃,耕地445公頃,建設用地583公頃。

典型實例:

1.金盆砂金礦區

金盆砂金礦區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及卓資縣,曾是全國兩大砂金礦之一。從1969年開采以來,曾有數十個小型礦山露天開采砂金,1991年閉坑。區內地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廢棄采礦坑及固體廢棄物無序堆放佔用並破壞了大量土地資源、采礦活動破壞了原有防洪設施等(圖1)。

圖1 治理前的固體廢棄物堆積區

圖2 固體廢棄物堆積區被治理成林地

金盆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引起了中央、自治區及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於2006年至2010年先後下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4850萬元,對該礦區實施了六期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總面積8.661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為:用固體廢棄物填埋廢棄采礦坑,平整場地,恢復耕地,將積水采礦坑修建成灌溉用大口井,修建排洪渠,恢復自然排水系統,保障行洪暢通。通過項目的實施,恢復了礦區原有地貌景觀和河道排水系統,保證了行洪安全,消除了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隱患,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0.704平方千米,改善了治理區環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區域性土地沙化,提高了土壤肥力,礦區地質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圖1和圖2)。

2.寶日希勒閉坑礦區

寶日希勒閉坑礦區位於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寶日希勒鎮。礦區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30餘年的開采歷史。由於煤炭礦山生產的特殊性及歷史上煤炭行業生產管理上的原因,90年代後期區內小煤窯數量急劇膨脹,粗放經營和落後的生產技術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而且產生了大面積的采空地面塌陷。

針對寶日希勒閉坑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礦山於2004年至2010年陸續申請中央及自治區財政兩權價款專項治理資金6320萬元,分五期對礦區內的塌(沉)陷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總面積12.06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為:填埋地面塌陷坑、表層覆土、場地平整、恢復植被。通過治理項目的實施,消除了地面塌陷、地裂縫存在的安全隱患,減少了意外事故的發生,使治理區土地利用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恢復,露天矸石的淋濾污染、草場沙化現象得到抑制,改善了礦區的地貌景觀,對寶日希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圖3和圖4)。

圖3 治理前的地面塌陷區

圖4 治理後的地面塌陷區

3.鄂托克旗白雲烏素礦區

白雲烏素礦區礦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鎮西北,礦山已有40餘年的開采歷史,由於開采歷史較長,礦山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亦較多,其中以采空區地面塌陷和礦山固體廢棄物污染最為嚴重。2005年中央財政下撥800萬元專項資金,鄂托克旗國土資源局自籌資金226.06萬元,用近兩年(2006~2007)的時間,選擇棋盤井至烏海公路東側4片治理區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治理工作區總面積1111435平方米(合1667.15畝),邊界長度7526.5米。主要工作任務有采空區治理、塌陷區治理和恢復植被。

四、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開展了兩輪地質遺跡調查工作,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基本摸清了全區地質遺跡資源的分布與特徵。安排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項目72個,總投資2.592億元。全區批准建立的地質公園10處,其中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自治區地質公園7處;地質遺跡保護區17處,國家礦山公園2處;極大地提升了自治區地質遺跡科研、地質遺跡保護及地質公園建設的水平,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使地方經濟不斷跨上新的台階。

(1)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2002年旅遊人數達60萬人次,收入1.26億元,到2006年,旅遊人數達到129.6萬人次,收入3.800億元。2008年截至10月,旅遊人數實現165萬人次,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22.2%和16.2%。

(2)2009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及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旅遊人數達660萬人次,旅遊收入24.9億,同比增長了94%和76%。

(3)2010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兩家接待人數為439.12萬人次,旅遊收入26億元。

(4)2011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兩家接待人數項目為522.44萬人次,旅遊收入33.63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五、地下水資源勘查與找水工作成效顯著

自治區先後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大調查項目和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完成了1:5萬水文地質測繪6581平方千米,1:10萬水文地質調查61861平方千米,水文地質鑽探近15萬米;提交了4個大型、2個中型、1個小型等不同級別的地下水水源地,日開采量37.66萬立方米,為能源基地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證。

先後在鄂爾多斯棋盤井、庫倫旗、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新廟鄉、阿巴嘎旗等10多個嚴重缺水地區開展了人畜飲用水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項目,累計成井46口,總涌水量達55372米3/日,滿足了40萬人、50萬頭牲畜的飲水和55萬畝農田草牧場的灌溉,為一大批工農業項目,特別是一些大型工業項目的上馬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如嚴重缺水的鄂爾多斯棋盤井地區,通過勘查工作,找到兩處水源地,單孔涌水量分別為3100米3/日和3400米3/日,可開采量達12000米3/日。因有了水源地,建成了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上百家企業上馬,包括投資100餘億元以上的大型項目。這些水源地的發現,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3~2005年,西遼河平原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項目,系統地查明了區域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環境問題,計算與評價了該區地下水資源,分析了地下水資源潛力,提出了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建議,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資料,2009年5月,《西遼河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專著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2005年,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勘查(內蒙古部分),圈定可供進一步勘查的富水地段30餘處,為能源基地的地下水資源勘查與開發提供了可靠依據。

2006~2008年,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勘查並評價大型水源地一座,為蘇里格氣田的開發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證。

2007~2009年,開展了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能源基地水源地勘查工作,分別在杭錦旗伊克烏素地區、鄂托克旗達拉圖魯地區、鄂托克旗庫計地區勘查評價了四個大型水源地,在達拉特旗三晌梁地區、鄂托克前旗上海廟地區勘查評價了兩個中型水源地,為能源基地建設提供了水資源保證。

其中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資源評價和鄂托克旗等10個旗縣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兩個項目均獲得了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屯墾隊馬鈴薯基地找水勘查項目,在前人認為無水的缺水地區布設找水勘探農灌井,通過鑽探抽水試驗工作,單井涌水量均在260~1300米3/日(其中有6口為自流井),為當地缺水地區尋找出了水量豐富的地下水。為地方移交農業灌溉供水井28口,共涉及三個鄉鎮、24個自然村,解決灌溉面積近萬畝,啟發當地村民新施工機井23口,預計新增水澆地面積約萬畝,預測可增產馬鈴薯約3萬噸,解決了當地缺水地區農業灌溉問題(圖5和圖6)。

圖5 旱地變為噴灌水澆地

圖6 旱地變為滴灌水澆地

六、地熱資源勘查取得新進展

完成了內蒙古地熱資源調查與規劃研究項目,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首次發現可供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地熱資源,水溫33℃,涌水量3000米3/日,該井位於上海廟新區,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在哈素海地區成功實施一口地熱井,水溫53℃,涌水量1500米3/日,為呼包及河套地區勘查開發地熱資源指明了方向;在臨河區打出水溫56℃,涌水量3000米3/日的熱水井,將河套盆地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貳』 地質環境管理和保護的內容是什麼

地質環境是指與地質作用相關的自然環境,包括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岩體、土體、地下水、礦藏等地質體及活動的總和。縣級以上地方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環境管理與監督工作,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地質環境保護工作。
地質環境管理的內容包括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礦業遺跡等重要保護區或保護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監測、監督以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和污染,承擔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的勘查、評價工作;指導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訂並組織實施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地質遺跡保護;地下水、礦泉水和地熱資源保護。
地質災害防治。編制並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並對其監督管理;管理建設項目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組織編寫有關標准、規范;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負責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評估單位的資質管理;進行地質災害責任鑒定及糾紛調處。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保證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款專用」的原則,由企業在地方財政部門指定的銀行開設保證金賬戶,按規定使用資金。制訂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方案,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工作。
地質遺跡保護。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地質遺跡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在保護區內從事的各項活動;對保護的內容進行監測、維護,防止地質遺跡被破壞和污染。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成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地下水、礦泉水和地熱資源保護。地下水具有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雙重屬性,礦泉水屬水汽礦產,地熱資源是寶貴的能源礦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具有依法監測、監督以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與污染,避免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護地質環境的職責。

『叄』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經費預算

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預算現狀

2002年12月,全國九屆人大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對預算的編制、執行、審查、監督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確立實行部門預算改革工作。兩權價款「探礦權和采礦權」是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國家財政預算經費,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專項資金的主要來源,作為國家財政專項資金必須遵守國家專項資金的管理要求,從立項、審批、使用到成果驗收,實施全方位的監督管理。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作為部門財政專項,目前還沒有統一規范的預算標准,各省項目實施單位在編制預算時呈「各自為政」狀態,隨著專項資金總量的不斷增加,預算過粗、不細化、不合理支付、使用效率低等現象愈來愈嚴重。經調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部門預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由於沒有健全預算規范和支出標准體系,仍用傳統的「基數法」編制預算,造成部門與項目間專項資金不公,不能體現專項預算管理的規范與科學性,與國家財政預算管理體系難以銜接;

(2)由於沒有完善的部門預算標准,專項資金項目預算編制的規范化、科學化、標准化很難實施;

(3)預算科目設置、分類方法老化,不科學,很難適應現在預算的需要,有的預算方法已經不適應新的專項資金項目預算管理的實際情況。

二、預算依據及取費標准

(一)預算依據

(1)實際治理工程量。

(2)治理工程費用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或水利部及省市等相關定額標准、目前市場價格行情,結合礦山環境治理工程實際情況進行測算。

(3)設備費用以當前市場價為准。

(4)項目費用概算採用綜合價計算。

(二)取費標准

礦山環境治理總投資由治理工程費、工程建設其他費用構成。

1.治理工程費

(1)直接工程費。直接工程費由直接費、其他直接費和現場經費構成。

直接費用包括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使用費,根據定額量和現價計算。人工預算單價按所參照的定額標准規定計取,材料費按市場價計取。

其他直接費包括夜間施工增加費、工程定位、復測、點交、場地清理、檢測試驗費、材料二次搬運費等,按直接費的2%計取。

現場經費包括臨時設施費和現場管理費,按直接費的5%計取。

(2)間接費。間接費由企業管理費、財務費、其他間接費用構成,按直接費的5%計取。

(3)計劃利潤。計劃利潤按直接費和間接費之和的7%計取。

(4)稅金。稅金包括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稅、教育費附加等。

稅金=(直接費+間接費+計劃利潤)×費率(費率按3.22%計算)。

(5)不可預見費用。不可預見費用指工程中難以預料的費用,按治理工程費用的5%計取。

最後計算出每個單項工程費用造價表。

2.工程建設其他費用

工程建設其他費用包括建設管理費、工程監理費、工程勘查費、工程設計費、監測工程費等,根據相關標准計取。

『肆』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需要簽訂三方協議嗎

可以簽三方協議的單位是外企、合資企業、私企等等。
一、三方協議是《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畢業研究生就業協議書》的簡稱,它是明確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的書面表現形式,能解決應屆畢業生戶籍、檔案、保險、公積金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協議在畢業生到單位報到(憑《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或《全國畢業生研究生報到證》)、用人單位正式接收後自行終止。
二、三方協議一旦簽署,就意味著大學生第一份工作就基本確定。因此,應屆畢業生要特別注意簽約事項。大學生簽三方協議前,須認真查看用人單位的隸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一般都有人事接收權。
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則需要經過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審批才能招收職工,協議書上要簽署他們的意見方能有效。應屆畢業生還要對不同地方人事主管部門的特殊規定有所了解。

『伍』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的提取和使用、監督管理辦法由什麼制定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的收取標准如下:
1、地下開采:保證金=礦區面積(平方公里)×10000元+地表坑道口數(個)×5000元+開采期限(年)×5000元。
2、露天開采:保證金=礦區面積(平方公里)×10000元+采場數(個)×5000元+開采期限(年)×5000元。
3、聯合開采(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保證金=礦區面積(平方公里)×10000元+地表坑道口數(個)×5000元+采場數(個)×10000元+開采期限(年)×5000元。
礦區面積,開采期限按采礦許可證核實的面積和年限計算。
地表坑道口和采場數確定:新設置礦山,按礦山開發利用設計方案中所設計的地表坑道口和采場數計算;已設置的礦山,按實際施工的地表坑道口和采場數計算。

『陸』 地質環境管理

一、地質災害防治

「十五」期間,認真貫徹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辦函 〔2005〕37號)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快速處置程序》(國土資廳發 〔2005〕 88 號),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要求,加大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一)地質災害發生概況

「十五」期間,全區發生地質災害 457 起,其中,滑坡 345起,占發生災害總數的75.5%;泥石流76 起,占發生災害總數的16.6%。因災死亡54人,其中,滑坡造成45人死亡,占因災死亡總數的83.3%;泥石流造成5 人死亡,占因災死亡總數的9.3%。災害造成經濟損失1.53億元,其中,滑坡經濟損失1.11億元,占因災造成經濟損失的72.57%;泥石流經濟損失3991.54 萬元,佔26.04%。見表5-1及圖5-1。

「十五」期間,地質災害危害最大的地區為伊犁州直屬,該地區發生災害365 起,占發生災害總數的79.9%;因災死亡47 人,占因災死亡總數的87.0%;經濟損失1.11 億元,占因災造成經濟損失的72.3%。見表5-2。

(二)地質災害防治部署、巡查檢查和應急調查工作

針對新疆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每年年初採用發出通知或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的形式,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到提前部署,並及時編制自治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轉各地執行,指導全區各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汛前和汛期災情險情巡查,建立和完善了群測群防網路,密切關注當地氣象變化,加強對災害點及隱患點的監測預報工作,提高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十五」期間,共組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巡查檢查工作組15個、應急調查工作組19 個,總計出動135 人次,歷時141 天,行程4.98萬千米,提交檢查工作報告12份、應急調查報告6份。同時,將巡查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當地政府,提高了當地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針對發現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和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積極開展應急調查,協助當地政府開展救災工作,並對下一步需重點防治的區段提出了防災減災的具體工作建議,發揮了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動為政府服務的作用。

表5-1「十五」期間自治區地質災害發生情況一覽表

圖5-1「十五」期間自治區地質災害造成損失情況圖

表5-2「十五」期間各地區發生地質災害一覽表

(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和勘查工作

通過認真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最大限度的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有效治理極具危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一步遏制和改善全區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而導致的不斷惡化的地質環境狀況。

「十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650 萬元,先後開展了新源縣等33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伊犁地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處置,額敏縣喇嘛昭煤礦區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專項勘查及新源縣、鞏留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地質災害調查(附表16)。這些基礎工作的開展,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推動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的建立,提高了地質災害的預警能力,避免了大量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明顯提高了全區防災減災水平。

(四)加強部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情況

為推動防災減災社會化進程,與自治區交通廳、建設廳、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旅遊局、自治區防洪辦等部門合作,成立聯合檢查工作組,明確了部門間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各自的主要職責,對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全面檢查,有力地推動了人口集中居住區、交通沿線、旅遊風景名勝區、重點建設項目區和大河流域等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通過與自治區氣象局合作,確定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方案、程序等,經過2003年的試運行,於2004年4月5日起正式開展自治區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2005 年汛期共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362條。

「十五」期間,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38 起,避免了4400 餘人的可能傷亡和近4200萬元的可能經濟損失。其中:2002 年,伊犁州成功預報滑坡、泥石流災害96起,避免了3800餘人的可能傷亡和近2764萬元的可能經濟損失。

(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資質管理

「十五」期間,嚴格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審批、備案工作制度,保證了我區建設項目用地及時審批和建設項目的用地安全。2001~2005 年完成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評審備案132份,其中,評審81份、備案51份。

為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土資源部第29 號、第30號、第31號令,保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質量,加強了各類資質的資質管理。截至2005年底,全區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單位4 家,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級資質單位4家、施工甲級資質單位1家、監理甲級資質單位1家。見表5-3。

表5-3 新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施工、監理甲級資質單位一覽表

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一)礦山企業重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情況

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要求,自2002年9月起,要求新建、改建、擴建礦山在辦理采礦許可證時必須提交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對防治礦山開發所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隱患進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截至2005年底,共有423家礦山企業按要求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該制度實施以來,礦山企業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新建礦山的采礦權人均能按要求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並按方案要求積極採取相關防治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逐年加大礦山環境的治理力度,在礦區植樹造林,不但綠化了工作區,而且美化了生活環境。伊寧阿希金礦近年來投資100多萬元用於礦山污水和尾礦處理設施建設;富蘊縣喀拉通克銅鎳礦累計投資112萬元在廢棄的礦區植樹,綠化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

(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十五」期間,國家利用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安排自治區10 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累計資金2070 萬元(附表17)。通過礦山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消除了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使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被壓覆礦產資源得以有效利用,保證了礦山正常生產,並增加了可使用土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為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管理,與自治區財政廳聯合下發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成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管理領導小組,對國家出資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實行招投標方式確定承擔單位,並聘請區內外水利、災害防治等方面的專家對項目的質量進行監督檢查。

(三)礦山地質環境基礎調查工作

2004~2005年,為查清全區礦山地質環境狀況,實施了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項目,項目經費13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基本摸清了全疆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礦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查明了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潛在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礦山環境治理、礦山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提供了基礎資料和決策支持。

(四)編制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情況

按《關於開展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 〔2005〕 119號文)和《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指南》要求,結合自治區實際情況,開展了《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的編制工作。

三、地質遺跡保護

(一)地質公園申報

為了加大新疆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工作力度,2003 年以來,重點抓了奇台硅化木—恐龍、喀納斯和可可托海三處地質遺跡調查和國家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期勘察工作。國土資源部先後批准了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

(二)地質遺跡保護

(1)針對區內硅化木被偷盜、破壞嚴重的問題,2004 年,自治區公安廳、交通廳、技術監督局、工商局、林業局、國土資源廳組成聯合調查組,對鄯善縣、哈密市、奇台縣及烏魯木齊市硅化木產地和銷售市場開展了保護硅化木的專項調研活動,並形成了調研報告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據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自治區保護硅化木工作辦公室。

(2)為了查清全區地質遺跡資源家底,2004 年,開展了新疆旅遊地質遺跡資源調查,調查旅遊地質遺跡點167處,其中世界級12處,國家級50處,省級69處,縣級36 處,並初步建立了新疆旅遊地質遺跡資源分類規劃,為提升自治區旅遊地質遺跡資源品牌和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資料。

(3)2003~2004 年,國家利用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安排了可可托海偉晶岩礦床地質遺跡保護、布爾津縣喀納斯國家地質遺跡保護項目,累計資金350萬元,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使十分珍貴的地質遺跡資源得到保護,並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地質遺跡資源,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標准不斷提高,建立了完善的保護、監測和運行機制。

四、地質環境監測及調查

(一)地質環境監測

截至2005 年底,全區有烏魯木齊、吐魯番、昌吉—石河子、奎屯—烏蘇、庫爾勒、伊犁和喀什7個地質環境監測站。其中,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地質環境監測站直屬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管理;昌吉—石河子、奎屯—烏蘇、庫爾勒和喀什地質環境監測站分別隸屬於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隊、第七地質隊、第三地質隊管理。

截至2005年底,新疆地下水動態監測網路經過優化、調整,共有各類地下水監測點568個,其中水位監測點402個,水質監測點155個,流量監測點11 個,控制性監測路線245 千米,控制監測面積1.31萬平方千米。「十五」期間,共完成地下水水位監測1.88萬次數,水質監測742 組,水量監測534 組,提交水情通報30份,水情預報45 份,年報30 份,提交5 年階段性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7份。

(二)實現地質環境工作成果數字化

「十五」期間,完成了1∶20萬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設114個標准圖幅和1∶5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水工環地質綜合空間資料庫建設4個標准圖幅,為地質環境管理積累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料,形成了一批准確、可快速提供的可視化成果。

(三)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項目

2003年,啟動了「中國-荷蘭國際合作的烏魯木齊河流域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項目,此項目屬中國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設總項目下設北京、濟南、烏魯木齊3 個示範區子項目之一。其在基礎數據數字化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烏魯木齊地下水模型和地下水信息系統,將為烏魯木齊市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四)開展了自治區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

2001~2004年,開展了全區1∶50 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概略查明了新疆地質環境條件,重點調查了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初步查明了自然環境遇到和誘發的各種主要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及形成原因,做出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提出防治或適應對策建議。

五、礦泉水資源管理

1998年完成的《新疆飲用天然礦泉水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經濟技術評價》,首次對全區的礦泉水資源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研究,為礦泉水資源的勘查、開發規劃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截至2005年底,全區經勘查評審鑒定的礦泉水水源地49 處。其中,經國家級技術鑒定的5 處,批准C+B級允許開采量為2523 萬立方米/年;待勘查的礦泉水水源地15處,估算資源量為330萬立方米/年。自1992年塔什庫爾干縣先伯巴礦泉水投產以來,1996 年新疆礦泉水生產達到了高峰時期,建廠43 家,年產量2 萬多噸,產值4000多萬元。由於生產規模小,市場競爭能力差,生產企業經營困難,目前基本上已無礦泉水生產企業,礦泉水勘查開發目前處於低谷狀態。

六、地熱資源管理

截至2005年底,通過初步調查,區內有地熱溫泉(井)露頭84處,主要集中分布於阿爾泰山南坡、天山西段及西昆侖北坡廣大地區,其他地區僅有零星分布。按溫度劃分:溫水(25℃≤t<40℃)22處,溫熱水28 處(40℃≤t<60℃),熱水(60℃≤t<91℃),中溫地熱資源(91℃≤t<150℃)2 處,高溫地熱資源(t≥150℃)1處。除烏魯木齊市水磨溝溫泉、博樂塔斯海地區、塔什庫爾干縣城、溫泉縣開展過地熱勘查外,地熱資源的研究程度很低,仍處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完成的區域性熱礦水調查的水平,其地熱資源儲量不清。在地熱資源利用上也只限於初級開發,建有11處療養院或醫院,主要用於洗浴和簡單的醫療。

閱讀全文

與內蒙古地質環境基金管理辦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