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勞務

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勞務

發布時間:2021-04-02 03:13:02

『壹』 2010年國際貨物的排名數據前十國際貿易最近五年旅遊,運輸,金融保險,服務,工程承包出口額及排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並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於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遊;(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體資料服務;(5)國際咨詢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項目服務;(9)國際租賃服務;(10)商品的維修、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11)國際視聽服務(12)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13)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14)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和版權)服務;(15)國際投資服務;(16)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3、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一般說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順差國。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業化國家佔了15位,美國則以出口額2,026億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業發展不平衡。隨著服務貿易業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展,在服務業的行業區別越分越細的同時,行業發展速度則高低不同。傳統的全球運輸服務業仍在增長,但增速已趨緩,年增長率僅為2%;旅遊業則增長了6%,而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及專利等的增長率則達到了7%。再次,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就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處於明顯的劣勢,除了旅遊業和勞務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目)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幾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其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年亞洲各國和拉美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都達到了8%,高於北美和西歐各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泰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跨入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行列。

『貳』 可不可以幫我舉例說明哪些屬於增值稅的應稅勞務與非應稅勞務

加工和修理修配屬於增值稅應稅勞務,交通運輸業(陸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裝卸搬運)、建築業( 建築、安裝、修繕、裝飾及其他工程作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 歌廳、舞廳、卡拉OK歌舞廳、音樂茶座、檯球、高爾夫球、保齡球、游藝)、服務業
( 代理業、旅店業、飲食業、旅遊業、倉儲業、租賃業、廣告業及其他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 轉讓土地使用權、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商譽)、銷售不動產( 銷售建築物及其他土地附著物)徵收營業稅屬於增值稅的非應稅勞務。

『叄』 論述:國際投資的驅動力量與特點和趨勢。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並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於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遊;(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體資料服務;(5)國際咨詢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9)國際租賃服務;(10)商品的維修、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11)國際視聽服務(12)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13)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14)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和版權)服務;(15)國際投資服務;(16)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3、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一般說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順差國。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業化國家佔了15位,美國則以出口額2,026億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業發展不平衡。隨著服務貿易業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展,在服務業的行業區別越分越細的同時,行業發展速度則高低不同。傳統的全球運輸服務業仍在增長,但增速已趨緩,年增長率僅為2%;旅遊業則增長了6%,而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及專利等的增長率則達到了7%。再次,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就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處於明顯的劣勢,除了旅遊業和勞務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目)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幾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其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年亞洲各國和拉美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都達到了8%,高於北美和西歐各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泰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跨入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行列。

4、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大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力度,並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特別是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屆關注的熱點。許多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屆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對開放金融、保險、運輸及商業銷售等市場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地位。 二、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說來,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60年代初,主要西方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移。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的更大規模的需求,使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有了高速增長的潛力。

2、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貨物貿易流量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總值為例,1950年總計為611億美元,1990年達33949億美元,40年時間增長了近56倍,遠遠超過了同期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在貨物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增長。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向服務業傾斜,不僅帶動了國際貨物貿易的增長,而且帶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增長。特別是國際投資收益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新科技革命,特別是本世紀6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碟或軟體中進行買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還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為跨國界服務帶來了機遇。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特別是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他國流動,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最後,隨著科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

4、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世界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出國旅遊、接受教育以及聘請專門人才等,即使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在過去40多年間,旅遊業成為國際上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凱恩斯革命
一百年以前,西方經濟學界還很少有人談及經濟學應有宏觀、微觀之分。而今天,西方經濟學家談論起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時,卻顯得那麼自然,好像這個問題如同一天有白晝和黑夜之分那樣,無須爭辯。但是,任何事物、任何提法若要被世人公認,總是有一個過程的,那末宏觀經濟學究竟怎麼產生的呢?

1936年,西方經濟學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J.M.凱恩斯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的通論》(以下簡稱《通論》)。凱恩斯在剛撰寫通論的時候就開始造輿論,他給戲劇家蕭伯納的信中曾提及此事,並頗為自負地說,此書也許會對世界上關於經濟問題的思考方法發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該書一出,的確轟動一時,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經濟學發生了一場「革命」。

凱恩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凱恩斯(John Mayoard Keynes,1883~1946年)的出生與馬克思的逝世剛好同年。凱恩斯不能算一個單純的經濟理論家,有人責怪他一生花費在經濟研究上的時間顯得太少。

凱恩斯交友廣泛,興趣多樣,當他還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念書的時候就是如此。凱恩斯曾在政府的印度事務部任過職,成績卓著。他搞過實務,在皇家學院當過教員,還當過財務主管。這些職務也是顯示他的才能的好機會,這個機構在1920年瀕於破產,可是到了凱恩斯逝世的那年,就擁有凈資產兩百萬英鎊,凱恩斯對戲劇、文學、音樂和芭蕾舞藝術均有興趣,他的夫人就是一名俄國芭蕾舞演員。凱恩斯對數學也有研究,大舉尚未畢業,他就寫過一本概率論的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凱恩斯曾任皇家印度財政大臣顧問團的顧問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戰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的主要代表參加了巴黎和平會議,但不久便辭職,原因是他對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深感不快,不主張要求德國賠償。1944年,凱恩斯作為英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出席了布雷頓森林會議,在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方面都作過重大的貢獻。

除《通論》外,凱恩斯一生還寫過許多著作,如《貨幣改革論》、《通向繁榮之路》、《怎樣籌措戰費?》等。但凱恩斯最主要貢獻還是他的主要著作—反映他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主張的《通論》。

凱恩斯革命的背景

顧名思義,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研究大的經濟問題的,也就是以研究社會整體的經濟變數為己任的,凱恩斯的主要貢獻也就在於此。

但不能簡單地說,宏觀經濟問題研究只是從凱恩斯開始的。事實上,在凱恩斯之前,歷代的經濟學家諸如重商主義者、重農學派和以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為代表的古典學派,都研究過宏觀經濟問題。後人把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的經濟學說基本上歸屬於微觀經濟學,這雖說有幾分理,但總顯得牽強,倘若他們活著,未必會同意這樣判斷的。公正地說,古典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都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他們從未奠定過宏觀經濟學的基石。

重商主義者所關心的問題可以說主要是宏觀經濟問題。他們的興趣所在是要了解決定整個經濟生產能力的主要力量是什麼?能否達到潛在的生產能力?因此他們強調經濟增長的本原和原因。他們崇尚政府,認為如果不靠政府的干預,整個經濟也許不能充分利用其潛力。他們極力主張,政府應當支配國內和國際的貿易,並強有力地控制貨幣的供應。

重農學派討論的問題也是宏觀多於微觀。重農學派以法國經濟學家魁奈為代表,也尋求經濟增長的本原和原因,但不贊成對國內外貿易實行管制。他們的興趣不在於貨幣,而在於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力量是什麼?依他們看來,物質財富不是通過交換過程創造的,而是來源於農業或者自然界。著名的魁奈經濟表把整個經濟分成三個部門,農民、土地和非農業部門。這種分析方法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像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的分析和列昂節夫的投入—產業表的經濟計量分析,都受到魁奈經濟表的啟發和影響。

亞當·斯密竭力反對重商主義者的觀點。他認為,在整個經濟中不存在一種會阻礙達到最高生產能力的內在力量。當時就有些重商主義者認為,消費水平過低,儲蓄過多,會引起蕭條。但亞當·斯密認為儲蓄會引起經濟增長,因為儲蓄與資本積累屬同步,一部分人的儲蓄意味著這部分錢讓與他人投資之用,因此儲蓄不會引起蕭條。他反對國家干預貿易,主張自由放任和競爭,並認為競爭會使資源達至最大限度利用的程度。顯然他研究的是宏觀問題。但他認為,整個社會由於競爭而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調節,起著政府幹預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在宏觀經濟上似乎沒有嚴重的任務。在當時,亞當·斯密力主政府要「廉潔」和減少干預。由於受他的思想影響,後人大多把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注意力從宏觀轉到了微觀。

西方經濟學家繼承了亞當·斯密的觀點,發展了經濟學的微觀方面。他們始終認為宏觀經濟決不會發生嚴重的問題,此論點以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供應自身創造需求最為著名,幾乎他們都信奉「薩伊法則」。在他們看來,競爭的資本主義是最能有益於社會的。

但是、理論是要受實踐檢驗的。「看不見的手」和「薩伊法則」並沒有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提供任何保證。事實教訓著死抱著舊的教條的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及發生了空前的經濟危機。西方國家一片混亂,百業蕭條,物價猛跌,工廠倒閉,人心恐慌,局勢動盪。至今,西方的人們談論起那次危機還心有餘悸。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說,「1929年中開始的那次經濟蕭條,對美國來說,是一次空前規模的災難。在1933年,經濟降到最低點之前,以美元計算的國民收入減少了一半。總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失業人數上升到勞動力總人數的25%的空前水平」。

危機動搖信念,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普遍懷疑,資本主義崩潰過程逐漸加速。在這種存亡危急的時刻,西方經濟學家被迫對現有的經濟理論進行反省和批判,並企求新的理論來解釋嚴峻的危機現實,以得出挽救資本主義的可行辦法。於是時勢造英雄,凱恩斯沒有錯過機會,他的理論伴隨的宏觀經濟學說就應運而生了。

凱恩斯的基本觀點和政策主張

凱恩斯的理論與傳統的經濟學說主要有哪些區別呢?

凱恩斯針對經濟危機期間所出現的嚴重失業狀況,提出了「充分就業」的概念。所謂充分就業,就是在一個具體工資水平上,人人有事做。

凱恩斯將失業的情況分為三種:一是由於某種專門勞動市場供過於求造成的,叫「磨擦失業」;二是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現有的工作不喜歡而情願呆在家中,叫「自願失業」;還有一種是由於在現行工資水平上,人們願意工作而得不到工作,叫做「非自願失業」。磨擦失業可以通過對勞動力的技能訓練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迅速解決,自願失業則是勞動隊伍自身的選擇,所以這兩類失業不算真正的「失業」。因此只要解決了「非自願失業」的問題,就可說得上充分就業了。

要想做到充分就業,就要求一種達到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凱恩斯肯定,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取決於聚集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他看來,以前的理論之所以是錯誤的,就是假定供應會自行創造需求。當有人對薩伊法則提出疑問,認為過度的儲蓄或者過度的消費也許會導致蕭條時,古典理論總是這樣解釋:儲蓄的決策總會導致投資的決策,而利率的變動又會使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之間平衡。凱恩斯對此則提出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而不是利率的變化合影響儲蓄和投資之間的平衡。這就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

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既認為國民收入水平取決於聚集需求水平,又認為聚集的有效需求取決於對消費商品和投資商品的需求。就個人消費來說,「量入為出」,消費水平依賴於收入水平,消費額總是占收入額的一定比例,這種比例稱為「消費傾向」。一般地說,這種比例或傾向是相對穩定的。但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的開支會增加得比比收入速度慢。

由此而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當聚集的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據聚集的消費水平也增加,但不會象國民收入增加得那麼快。這包含的意思就是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國民收入所增加的消費金額)小於1。消費的速度不及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多餘的錢當然是用於儲蓄。於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儲蓄絕對額也增加。很明顯,聚集需求量與實際消費量之間出現了—個裂縫,如果儲蓄不及時轉化為投資,那末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會發生過剩,有效需求就會出現不足的現象。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就會減少國民收入水平。

就此可以做出推論:國民收入的均衡不一定就是充分就業的均衡,只要需求不足,就會使社會資源利用不足,結果使在工人失業和資源閑置的條件達到國民收入的「均衡」。因此,在凱恩斯看來,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自行調節,那末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種特殊的情況,而通常的情況則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均衡。

那末,儲蓄會不會及時轉化為投資呢?按照傳統的理論,只要利率恰當,儲蓄必然全部轉化為投資。凱恩斯對此又大唱反調。他認為,投資的數量不完全取決於利率,而主要依賴於預期的利潤串。隨著投資助增加,資本的預期收益會發生遞減,這就叫做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利潤和投資數量關系時常顯得不穩定,因為投資決策是根據對將來的成本和銷售收入的估計做出來的,所以利潤期望值會對投資決策起相當大的作用。不肯定性、風險、期望、投資者的態度和信心都會對投資決策發生影響。因此,儲蓄金額多了,利率再下降,不一定就會直接引起投資的增加。

凱恩斯認為,一味依靠利息率降低來刺激投資並未能始終奏效,有時投資可不受利率的影響,如果預期利潤前景不妙,即使利息串再跌,只會造成儲蓄多、投資少的現象。因為儲蓄大於投資,所以導致國民收入水平下降。

對於利率機制的解釋,凱恩斯的見解與以往不同。以往的理論認為,利率是取決於儲蓄和投資的兩個函數的相互作用。在現行的利率水平上,儲蓄大於投資,利率就會下降;反之,投資大於儲蓄,利率就會上升。貨幣供應數量的變化既不影響長期的利率,也不影響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貨幣供應所能影響的只是價格水平。

凱恩斯的解釋是,利率取決於個人和企業持有貨幣的願望和數量,也就是說,貨幣供應數量影響利率。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上,人們對持有貨幣的不同需求,凱恩斯稱之為「靈活偏好函數」,它由三個動機組成:(1)出於交易的目的(個人購物,企業購買投入);(2)出於預防的目的(准備一筆錢以應付意外開支);(3)出於投機的目的(哪裡收益高,錢往哪裡投)。

出於前兩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對利率變化的反映是不敏感的,叫做完全缺乏利成彈性,出於第三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對利率變化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具有利率彈性。利率下降得越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出於第三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變得對利率的變化完全富於彈性。這種情況是在蕭條時出現的,即貨幣數量的大量增加,不必再使利率下降。換言之,利率在低水平上維持不變,貨幣數量依然大量增加。人們手中持有貨幣增多,是出於第三種目的,因為利率如此之低;把錢存入銀行或放在手中得失相差無幾,不如握在手中為好。這種情況凱恩斯稱之為「流動性陷餅」。他以此批評傳統經濟學只看到交易性的貨幣需求(—前兩種目的),而忽視投機性的貨幣需求(第三種目的)。

以往的理論認為貨幣有價值貯藏的作用,但不是很強調。凱恩斯特別強調此點;他認為利率的高低受貨幣供應數量的支配。他最重要的、與古典學派關於利率問題的區別,就是關於貨幣投機需求的理論,即增加貨幣供應會導致利率下降,增加投資會增加國民收入,在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上,貨幣供應全部會被投機需求所吸收。

概而言之,凱恩斯的理論基本上涉及到了四個概念:(1)消費函數;(2)資本邊際效率;(3)靈活偏好函數;(4)貨幣供應數量。只有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充分就業總目標之間的關系,才算基本上掌握了凱恩斯學說。

還有一個必須提及的:凱恩斯的理論特色就是對經濟波動的分析。他強調投資的作用,即投資的某種變化會導致收入的變化,而且是以當初投資的某種乘數(倍數)來變化的。這里暫不介紹乘數理論是怎麼回事,先說說由來。這種乘數效應起初是由俄國經濟學家杜根一巴拉諾斯基等提出來的,但從未從理論上正式闡明過。1931年,卡恩,這位凱恩斯在劍橋大學的同事具體地發展了這種分析。凱恩斯後來在《通論》中充分採用了這種乘數理論,爾後廣為人所知曉。

基於這些理論,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他主張政府通過調節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他主張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貨幣供應,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應該說,這種主張基本上是符合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實際情況的,因此凱恩斯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他認為,平衡預算的概念對決定政策不起作用,呼籲財政政策要從舊式的預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來。於是,古典經濟學的預算平衡的原則從此被打破,許多國家的政府從不得已的預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動的、無所顧慮的赤字預算。赤字預算的確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卻又產生了通貨膨脹等新問題,引起後來的經濟學家為此而爭論不休。

凱恩斯反對一味節儉。傳統的經濟理論和社會道德規范認為儲蓄、節儉是美德,極少宣傳消費是善舉,是刺激經濟的良策。他引用過孟德維爾的寓言:蜜蜂社會由於追求奢侈豪華的生活而繁榮;又由於節儉而衰落。以此說明節儉往往對社會不利。

為刺激經濟發展,凱恩斯主張物價上漲。因為通過物價上漲使實際工資下降的辦法,要比傳統的主張降低名義工資的辦法更為聰明、可取。降低名義工資也許會刺激企業的經濟活動,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就個別企業來說也許行得通,但從整個社會來說,這種做法並非良策。因為降低名義工資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資水平會相應地減少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導致市場和生產的進一步緊縮。

凱恩斯也主張「濟貧」。他認為,向富人征稅再救濟給窮人,有利於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富人的錢越多,儲蓄的錢會越多。而征稅後儲蓄會減少,再救濟結窮人,使之用於消費,把大部分的國民收入轉用於消費,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刺激生產,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還不止這些。從上述可以看出他的政策主張與他的理論觀點是一致的。他的許多主張被西方國家當政者所採納,盡管有的沒有兌現,但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經濟學說史上,無論是贊成他的人也好,反對他的人也好,都不能不提到他和他的理論。歷史不會使他湮沒無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是凱恩斯。凱恩斯的思想一方面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受先輩經濟學家的啟發。關於有效需求刺激國民收入的問題並不是由凱恩斯首先提出來的。馬爾薩斯的思想對凱恩斯的影向至深,而凱恩斯對馬爾薩斯的欽佩之情則常常溢於言表。但西方經濟學界並不認為在經濟學上曾發生過「馬爾薩斯革命」,而只承認凱恩斯革命。因為是凱恩斯而不是馬爾薩斯對有效需求問題作了全面的論述,並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馬爾薩斯在許多方面是含糊不清的。除個人原因外,還應當從社會根源上找原因。凱恩斯和馬爾薩斯都遇到戰爭之後隨之而來的嚴重失業和蕭條,但凱恩斯碰到的問題比馬爾薩斯所遭遇的要嚴重得多。有人說,凱恩斯的經濟學是蕭條經濟學,也有人反對此說。不管如何,凱恩斯是通過對嚴重的蕭條進行思考而產生出這些理論的。

可見,宏觀經濟學是與以往的經濟學說的總體分析相對立而產生的。以往的理論其實並不能勝任總體分析,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產生蕭條相失業的現實。於是,作為「凱恩斯革命」的一種結果,宏觀經濟學承擔了這一任務。而以往的理論,規程則更多地用於解釋「微觀」——個別企業相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如此分工,似乎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可以各司其職,和諧共存了。
《國富論》研究

[size=3]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於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馬克思

"《國富論》與《聖經》,《資本論》同為人類不朽的智慧寶庫"

——加爾布雷思

碩士階段寫的東西,轉載請註明博客中國始發
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於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肆』 國際貿易都包括哪些商品

按照商品的形態不同
,可以把國際貿易分為有形貿易商品和無形貿易商品。
一、有形貿易商品是指實物商品的進出口,因為實物商品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見的。
在國際貿易中,有形商品種類繁多,通常可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兩大類。
初級產品是指沒有經過加工或加工很少的農
、林、牧、漁和礦產品
;工業製成品是指經過工業加工的產品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准分類》,國際貿易商品分為10大類,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鮮活動物(0類);飲料及煙草(1類);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2類);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3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4類);化學品及其有關產品(5類);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6類)
;機械及運輸設備(7類);雜項製品(8類);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9類)
。其中0-4類為初級產品,5-8類為工業製成品。
二、無形貿易商品是指非實物形態的勞務和技術的進出口。
因為勞務和技術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
無形貿易主要包括運輸、裝卸、保險、金融、郵政通訊、船舶修理、國際旅遊、工程服務、代理、技術轉讓等等。
關於無形貿易
,至今還沒有像實物商品那樣的國際分類標准。
商品的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的主要區別是:有形商品的進出口,經過海關辦理手續,包括在海關的貿易統計中,它是整個國際收支的主要構成部分;無形商品的進出口,不經過海關辦理手續,不包括在海關的貿易統計中,但它也是國際收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子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部分服務商品有形化了,如光碟像是有形產品,但就其性質而言,應是服務產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的界限模糊了。

『伍』 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新特點的論文提綱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並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於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遊;(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體資料服務;(5)國際咨詢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9)國際租賃服務;(10)商品的維修、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11)國際視聽服務(12)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13)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14)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和版權)服務;(15)國際投資服務;(16)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3、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一般說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順差國。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業化國家佔了15位,美國則以出口額2,026億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業發展不平衡。隨著服務貿易業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展,在服務業的行業區別越分越細的同時,行業發展速度則高低不同。傳統的全球運輸服務業仍在增長,但增速已趨緩,年增長率僅為2%;旅遊業則增長了6%,而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及專利等的增長率則達到了7%。再次,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就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處於明顯的劣勢,除了旅遊業和勞務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目)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幾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其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年亞洲各國和拉美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都達到了8%,高於北美和西歐各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泰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跨入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行列。
4、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大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力度,並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特別是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屆關注的熱點。許多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屆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對開放金融、保險、運輸及商業銷售等市場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 到知己知彼,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地位。

『陸』 請問國際貨物貿易的特點是什麼要詳細~准確~謝謝~

國際貿易的主要特點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的多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並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於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遊;(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體資料服務;(5)國際咨詢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9)國際租賃服務;(10)商品的維修、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11)國際視聽服務(12)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13)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14)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和版權)服務;(15)國際投資服務;(16)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3、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一般說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順差國。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業化國家佔了15位,美國則以出口額2,026億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業發展不平衡。隨著服務貿易業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展,在服務業的行業區別越分越細的同時,行業發展速度則高低不同。傳統的全球運輸服務業仍在增長,但增速已趨緩,年增長率僅為2%;旅遊業則增長了6%,而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及專利等的增長率則達到了7%。再次,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就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處於明顯的劣勢,除了旅遊業和勞務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目)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幾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其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年亞洲各國和拉美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都達到了8%,高於北美和西歐各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泰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跨入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行列。

4、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大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力度,並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特別是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屆關注的熱點。許多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屆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對開放金融、保險、運輸及商業銷售等市場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地位。 二、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說來,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60年代初,主要西方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移。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的更大規模的需求,使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有了高速增長的潛力。

2、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貨物貿易流量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總值為例,1950年總計為611億美元,1990年達33949億美元,40年時間增長了近56倍,遠遠超過了同期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在貨物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增長。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向服務業傾斜,不僅帶動了國際貨物貿易的增長,而且帶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增長。特別是國際投資收益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新科技革命,特別是本世紀6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碟或軟體中進行買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還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為跨國界服務帶來了機遇。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特別是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他國流動,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最後,隨著科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

4、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世界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出國旅遊、接受教育以及聘請專門人才等,即使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在過去40多年間,旅遊業成為國際上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柒』 當代國際貿易特點及發展趨勢(要求具體實例)

服務貿易的重要性持續增長,能源貿易變局影響深遠;發展趨勢是以低碳名義實施新保護主義措施。。

1、服務貿易的重要性持續增長

隨著全球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和服務型經濟的到來,服務貿易開始加速增長,它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1980年至2012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從3650億美元上升至43450億美元,佔全球出口的份額也從1980年的15.7%上升至2012年的19.2%。

2、能源貿易變局影響深遠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等,各種新型綠色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都被列入大國國家戰略,新能源的開發被看作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危機、走向復甦與繁榮的重要引擎。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全球市場疲弱的狀態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呈現出新態——以低碳名義實施新保護主義措施。

碳標簽是其重要代表。所謂碳標簽,即把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量)在產品標簽上量化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使用碳標簽正在成為全球性潮流。

國際標准組織正積極制定產品碳足跡標准ISO14067,已經完成草案的擬定。碳標簽的推行實施,將凸顯遠洋運輸導致的巨額碳排放,顯著削弱中國和東南亞等遠離歐美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的低成本優勢;

導致歐美投資轉向墨西哥、東歐等靠近歐美市場的地區,一些投資和加工製造甚至有可能重返歐美本土,全球貿易和投資布局將深受影響。

(7)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勞務擴展閱讀

面對後危機時代的全球格局動盪與變幻,歐美發達國家加速了區域自貿區的商簽,建立區域自貿區網路成為它們構建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爭奪全球經貿發展空間的國家戰略。

2009年,美國高調加入並力推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2013年,美歐開始TTIP(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關系協定)談判。

TPP和TTIP的共同特點就是廣覆蓋、高標准,其主要內容包括:消除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消除服務貿易和投資的限制性措施;在知識產權、競爭政策、勞工標准、環境標准、政府采購和技術創新等領域制定高於世貿組織現行標準的規則。

通過TPP和TTIP的構建,歐美國家不僅能夠在未來全球貿易發展中有效地控制全球主要的經貿市場空間,而且能夠繼續牢牢地佔據著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高標準的全球經貿規則新體系將強化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遏制新興國家的趕超態勢,並將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置於邊緣化狀態。

在這樣一場新的全球競爭中,如果中國被排斥在外,貿易轉移效應與新貿易壁壘將讓中國蒙受巨額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TPP和TTIP將可能阻滯中國的東亞區域合作步伐,壓制中國在東亞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並削弱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因而,需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發展中國主導的高標准自貿區網路,並將推進與大國的自貿區建設作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捌』 現代經濟最顯著的特徵是貿易勞動分工貨幣和什麼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並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於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遊;(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體資料服務;(5)國際咨詢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9)國際租賃服務;(10)商品的維修、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11)國際視聽服務(12)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13)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14)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和版權)服務;(15)國際投資服務;(16)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3、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一般說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順差國。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業化國家佔了15位,美國則以出口額2,026億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業發展不平衡。隨著服務貿易業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展,在服務業的行業區別越分越細的同時,行業發展速度則高低不同。傳統的全球運輸服務業仍在增長,但增速已趨緩,年增長率僅為2%;旅遊業則增長了6%,而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及專利等的增長率則達到了7%。再次,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就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處於明顯的劣勢,除了旅遊業和勞務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目)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幾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其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年亞洲各國和拉美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都達到了8%,高於北美和西歐各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泰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跨入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行列。

『玖』 應用凱恩斯的資本邊際效率的概念來解釋為什麼即使在市場利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投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並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於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遊;(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體資料服務;(5)國際咨詢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9)國際租賃服務;(10)商品的維修、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後服務;(11)國際視聽服務(12)教育、衛生、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服務;(13)商業批發與零售服務;(14)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和版權)服務;(15)國際投資服務;(16)其他官方國際服務等。

3、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一般說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順差國。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199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的排名榜上,工業化國家佔了15位,美國則以出口額2,026億美元高居傍首。其次,行業發展不平衡。隨著服務貿易業全球市場的迅速擴展,在服務業的行業區別越分越細的同時,行業發展速度則高低不同。傳統的全球運輸服務業仍在增長,但增速已趨緩,年增長率僅為2%;旅遊業則增長了6%,而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及專利等的增長率則達到了7%。再次,新興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良好。就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處於明顯的劣勢,除了旅遊業和勞務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目)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幾乎全部是逆差。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其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1996年亞洲各國和拉美地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都達到了8%,高於北美和西歐各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泰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跨入了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前20名行列。

4、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大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力度,並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特別是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屆關注的熱點。許多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屆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對開放金融、保險、運輸及商業銷售等市場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地位。 二、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說來,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60年代初,主要西方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移。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的更大規模的需求,使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有了高速增長的潛力。

2、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貨物貿易流量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總值為例,1950年總計為611億美元,1990年達33949億美元,40年時間增長了近56倍,遠遠超過了同期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在貨物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增長。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向服務業傾斜,不僅帶動了國際貨物貿易的增長,而且帶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增長。特別是國際投資收益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新科技革命,特別是本世紀6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碟或軟體中進行買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還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為跨國界服務帶來了機遇。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特別是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他國流動,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最後,隨著科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

4、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世界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出國旅遊、接受教育以及聘請專門人才等,即使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在過去40多年間,旅遊業成為國際上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凱恩斯革命
一百年以前,西方經濟學界還很少有人談及經濟學應有宏觀、微觀之分。而今天,西方經濟學家談論起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時,卻顯得那麼自然,好像這個問題如同一天有白晝和黑夜之分那樣,無須爭辯。但是,任何事物、任何提法若要被世人公認,總是有一個過程的,那末宏觀經濟學究竟怎麼產生的呢?

1936年,西方經濟學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J.M.凱恩斯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的通論》(以下簡稱《通論》)。凱恩斯在剛撰寫通論的時候就開始造輿論,他給戲劇家蕭伯納的信中曾提及此事,並頗為自負地說,此書也許會對世界上關於經濟問題的思考方法發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該書一出,的確轟動一時,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經濟學發生了一場「革命」。

凱恩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凱恩斯(John Mayoard Keynes,1883~1946年)的出生與馬克思的逝世剛好同年。凱恩斯不能算一個單純的經濟理論家,有人責怪他一生花費在經濟研究上的時間顯得太少。

凱恩斯交友廣泛,興趣多樣,當他還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念書的時候就是如此。凱恩斯曾在政府的印度事務部任過職,成績卓著。他搞過實務,在皇家學院當過教員,還當過財務主管。這些職務也是顯示他的才能的好機會,這個機構在1920年瀕於破產,可是到了凱恩斯逝世的那年,就擁有凈資產兩百萬英鎊,凱恩斯對戲劇、文學、音樂和芭蕾舞藝術均有興趣,他的夫人就是一名俄國芭蕾舞演員。凱恩斯對數學也有研究,大舉尚未畢業,他就寫過一本概率論的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凱恩斯曾任皇家印度財政大臣顧問團的顧問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戰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的主要代表參加了巴黎和平會議,但不久便辭職,原因是他對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深感不快,不主張要求德國賠償。1944年,凱恩斯作為英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出席了布雷頓森林會議,在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方面都作過重大的貢獻。

除《通論》外,凱恩斯一生還寫過許多著作,如《貨幣改革論》、《通向繁榮之路》、《怎樣籌措戰費?》等。但凱恩斯最主要貢獻還是他的主要著作—反映他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主張的《通論》。

凱恩斯革命的背景

顧名思義,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研究大的經濟問題的,也就是以研究社會整體的經濟變數為己任的,凱恩斯的主要貢獻也就在於此。

但不能簡單地說,宏觀經濟問題研究只是從凱恩斯開始的。事實上,在凱恩斯之前,歷代的經濟學家諸如重商主義者、重農學派和以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為代表的古典學派,都研究過宏觀經濟問題。後人把亞當·斯密、李嘉圖、馬歇爾的經濟學說基本上歸屬於微觀經濟學,這雖說有幾分理,但總顯得牽強,倘若他們活著,未必會同意這樣判斷的。公正地說,古典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都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他們從未奠定過宏觀經濟學的基石。

重商主義者所關心的問題可以說主要是宏觀經濟問題。他們的興趣所在是要了解決定整個經濟生產能力的主要力量是什麼?能否達到潛在的生產能力?因此他們強調經濟增長的本原和原因。他們崇尚政府,認為如果不靠政府的干預,整個經濟也許不能充分利用其潛力。他們極力主張,政府應當支配國內和國際的貿易,並強有力地控制貨幣的供應。

重農學派討論的問題也是宏觀多於微觀。重農學派以法國經濟學家魁奈為代表,也尋求經濟增長的本原和原因,但不贊成對國內外貿易實行管制。他們的興趣不在於貨幣,而在於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力量是什麼?依他們看來,物質財富不是通過交換過程創造的,而是來源於農業或者自然界。著名的魁奈經濟表把整個經濟分成三個部門,農民、土地和非農業部門。這種分析方法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像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的分析和列昂節夫的投入—產業表的經濟計量分析,都受到魁奈經濟表的啟發和影響。

亞當·斯密竭力反對重商主義者的觀點。他認為,在整個經濟中不存在一種會阻礙達到最高生產能力的內在力量。當時就有些重商主義者認為,消費水平過低,儲蓄過多,會引起蕭條。但亞當·斯密認為儲蓄會引起經濟增長,因為儲蓄與資本積累屬同步,一部分人的儲蓄意味著這部分錢讓與他人投資之用,因此儲蓄不會引起蕭條。他反對國家干預貿易,主張自由放任和競爭,並認為競爭會使資源達至最大限度利用的程度。顯然他研究的是宏觀問題。但他認為,整個社會由於競爭而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調節,起著政府幹預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在宏觀經濟上似乎沒有嚴重的任務。在當時,亞當·斯密力主政府要「廉潔」和減少干預。由於受他的思想影響,後人大多把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注意力從宏觀轉到了微觀。

西方經濟學家繼承了亞當·斯密的觀點,發展了經濟學的微觀方面。他們始終認為宏觀經濟決不會發生嚴重的問題,此論點以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供應自身創造需求最為著名,幾乎他們都信奉「薩伊法則」。在他們看來,競爭的資本主義是最能有益於社會的。

但是、理論是要受實踐檢驗的。「看不見的手」和「薩伊法則」並沒有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提供任何保證。事實教訓著死抱著舊的教條的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及發生了空前的經濟危機。西方國家一片混亂,百業蕭條,物價猛跌,工廠倒閉,人心恐慌,局勢動盪。至今,西方的人們談論起那次危機還心有餘悸。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說,「1929年中開始的那次經濟蕭條,對美國來說,是一次空前規模的災難。在1933年,經濟降到最低點之前,以美元計算的國民收入減少了一半。總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失業人數上升到勞動力總人數的25%的空前水平」。

危機動搖信念,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普遍懷疑,資本主義崩潰過程逐漸加速。在這種存亡危急的時刻,西方經濟學家被迫對現有的經濟理論進行反省和批判,並企求新的理論來解釋嚴峻的危機現實,以得出挽救資本主義的可行辦法。於是時勢造英雄,凱恩斯沒有錯過機會,他的理論伴隨的宏觀經濟學說就應運而生了。

凱恩斯的基本觀點和政策主張

凱恩斯的理論與傳統的經濟學說主要有哪些區別呢?

凱恩斯針對經濟危機期間所出現的嚴重失業狀況,提出了「充分就業」的概念。所謂充分就業,就是在一個具體工資水平上,人人有事做。

凱恩斯將失業的情況分為三種:一是由於某種專門勞動市場供過於求造成的,叫「磨擦失業」;二是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現有的工作不喜歡而情願呆在家中,叫「自願失業」;還有一種是由於在現行工資水平上,人們願意工作而得不到工作,叫做「非自願失業」。磨擦失業可以通過對勞動力的技能訓練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迅速解決,自願失業則是勞動隊伍自身的選擇,所以這兩類失業不算真正的「失業」。因此只要解決了「非自願失業」的問題,就可說得上充分就業了。

要想做到充分就業,就要求一種達到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凱恩斯肯定,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取決於聚集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他看來,以前的理論之所以是錯誤的,就是假定供應會自行創造需求。當有人對薩伊法則提出疑問,認為過度的儲蓄或者過度的消費也許會導致蕭條時,古典理論總是這樣解釋:儲蓄的決策總會導致投資的決策,而利率的變動又會使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之間平衡。凱恩斯對此則提出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而不是利率的變化合影響儲蓄和投資之間的平衡。這就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

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既認為國民收入水平取決於聚集需求水平,又認為聚集的有效需求取決於對消費商品和投資商品的需求。就個人消費來說,「量入為出」,消費水平依賴於收入水平,消費額總是占收入額的一定比例,這種比例稱為「消費傾向」。一般地說,這種比例或傾向是相對穩定的。但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的開支會增加得比比收入速度慢。

由此而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當聚集的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據聚集的消費水平也增加,但不會象國民收入增加得那麼快。這包含的意思就是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國民收入所增加的消費金額)小於1。消費的速度不及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多餘的錢當然是用於儲蓄。於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儲蓄絕對額也增加。很明顯,聚集需求量與實際消費量之間出現了—個裂縫,如果儲蓄不及時轉化為投資,那末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會發生過剩,有效需求就會出現不足的現象。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就會減少國民收入水平。

就此可以做出推論:國民收入的均衡不一定就是充分就業的均衡,只要需求不足,就會使社會資源利用不足,結果使在工人失業和資源閑置的條件達到國民收入的「均衡」。因此,在凱恩斯看來,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自行調節,那末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種特殊的情況,而通常的情況則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均衡。

那末,儲蓄會不會及時轉化為投資呢?按照傳統的理論,只要利率恰當,儲蓄必然全部轉化為投資。凱恩斯對此又大唱反調。他認為,投資的數量不完全取決於利率,而主要依賴於預期的利潤串。隨著投資助增加,資本的預期收益會發生遞減,這就叫做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利潤和投資數量關系時常顯得不穩定,因為投資決策是根據對將來的成本和銷售收入的估計做出來的,所以利潤期望值會對投資決策起相當大的作用。不肯定性、風險、期望、投資者的態度和信心都會對投資決策發生影響。因此,儲蓄金額多了,利率再下降,不一定就會直接引起投資的增加。

凱恩斯認為,一味依靠利息率降低來刺激投資並未能始終奏效,有時投資可不受利率的影響,如果預期利潤前景不妙,即使利息串再跌,只會造成儲蓄多、投資少的現象。因為儲蓄大於投資,所以導致國民收入水平下降。

對於利率機制的解釋,凱恩斯的見解與以往不同。以往的理論認為,利率是取決於儲蓄和投資的兩個函數的相互作用。在現行的利率水平上,儲蓄大於投資,利率就會下降;反之,投資大於儲蓄,利率就會上升。貨幣供應數量的變化既不影響長期的利率,也不影響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貨幣供應所能影響的只是價格水平。

凱恩斯的解釋是,利率取決於個人和企業持有貨幣的願望和數量,也就是說,貨幣供應數量影響利率。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上,人們對持有貨幣的不同需求,凱恩斯稱之為「靈活偏好函數」,它由三個動機組成:(1)出於交易的目的(個人購物,企業購買投入);(2)出於預防的目的(准備一筆錢以應付意外開支);(3)出於投機的目的(哪裡收益高,錢往哪裡投)。

出於前兩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對利率變化的反映是不敏感的,叫做完全缺乏利成彈性,出於第三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對利率變化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具有利率彈性。利率下降得越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出於第三種目的而持有的貨幣變得對利率的變化完全富於彈性。這種情況是在蕭條時出現的,即貨幣數量的大量增加,不必再使利率下降。換言之,利率在低水平上維持不變,貨幣數量依然大量增加。人們手中持有貨幣增多,是出於第三種目的,因為利率如此之低;把錢存入銀行或放在手中得失相差無幾,不如握在手中為好。這種情況凱恩斯稱之為「流動性陷餅」。他以此批評傳統經濟學只看到交易性的貨幣需求(—前兩種目的),而忽視投機性的貨幣需求(第三種目的)。

以往的理論認為貨幣有價值貯藏的作用,但不是很強調。凱恩斯特別強調此點;他認為利率的高低受貨幣供應數量的支配。他最重要的、與古典學派關於利率問題的區別,就是關於貨幣投機需求的理論,即增加貨幣供應會導致利率下降,增加投資會增加國民收入,在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上,貨幣供應全部會被投機需求所吸收。

概而言之,凱恩斯的理論基本上涉及到了四個概念:(1)消費函數;(2)資本邊際效率;(3)靈活偏好函數;(4)貨幣供應數量。只有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充分就業總目標之間的關系,才算基本上掌握了凱恩斯學說。

還有一個必須提及的:凱恩斯的理論特色就是對經濟波動的分析。他強調投資的作用,即投資的某種變化會導致收入的變化,而且是以當初投資的某種乘數(倍數)來變化的。這里暫不介紹乘數理論是怎麼回事,先說說由來。這種乘數效應起初是由俄國經濟學家杜根一巴拉諾斯基等提出來的,但從未從理論上正式闡明過。1931年,卡恩,這位凱恩斯在劍橋大學的同事具體地發展了這種分析。凱恩斯後來在《通論》中充分採用了這種乘數理論,爾後廣為人所知曉。

基於這些理論,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他主張政府通過調節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他主張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貨幣供應,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應該說,這種主張基本上是符合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實際情況的,因此凱恩斯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他認為,平衡預算的概念對決定政策不起作用,呼籲財政政策要從舊式的預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來。於是,古典經濟學的預算平衡的原則從此被打破,許多國家的政府從不得已的預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動的、無所顧慮的赤字預算。赤字預算的確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卻又產生了通貨膨脹等新問題,引起後來的經濟學家為此而爭論不休。

凱恩斯反對一味節儉。傳統的經濟理論和社會道德規范認為儲蓄、節儉是美德,極少宣傳消費是善舉,是刺激經濟的良策。他引用過孟德維爾的寓言:蜜蜂社會由於追求奢侈豪華的生活而繁榮;又由於節儉而衰落。以此說明節儉往往對社會不利。

為刺激經濟發展,凱恩斯主張物價上漲。因為通過物價上漲使實際工資下降的辦法,要比傳統的主張降低名義工資的辦法更為聰明、可取。降低名義工資也許會刺激企業的經濟活動,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就個別企業來說也許行得通,但從整個社會來說,這種做法並非良策。因為降低名義工資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資水平會相應地減少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導致市場和生產的進一步緊縮。

凱恩斯也主張「濟貧」。他認為,向富人征稅再救濟給窮人,有利於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富人的錢越多,儲蓄的錢會越多。而征稅後儲蓄會減少,再救濟結窮人,使之用於消費,把大部分的國民收入轉用於消費,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刺激生產,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還不止這些。從上述可以看出他的政策主張與他的理論觀點是一致的。他的許多主張被西方國家當政者所採納,盡管有的沒有兌現,但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經濟學說史上,無論是贊成他的人也好,反對他的人也好,都不能不提到他和他的理論。歷史不會使他湮沒無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是凱恩斯。凱恩斯的思想一方面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受先輩經濟學家的啟發。關於有效需求刺激國民收入的問題並不是由凱恩斯首先提出來的。馬爾薩斯的思想對凱恩斯的影向至深,而凱恩斯對馬爾薩斯的欽佩之情則常常溢於言表。但西方經濟學界並不認為在經濟學上曾發生過「馬爾薩斯革命」,而只承認凱恩斯革命。因為是凱恩斯而不是馬爾薩斯對有效需求問題作了全面的論述,並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馬爾薩斯在許多方面是含糊不清的。除個人原因外,還應當從社會根源上找原因。凱恩斯和馬爾薩斯都遇到戰爭之後隨之而來的嚴重失業和蕭條,但凱恩斯碰到的問題比馬爾薩斯所遭遇的要嚴重得多。有人說,凱恩斯的經濟學是蕭條經濟學,也有人反對此說。不管如何,凱恩斯是通過對嚴重的蕭條進行思考而產生出這些理論的。

可見,宏觀經濟學是與以往的經濟學說的總體分析相對立而產生的。以往的理論其實並不能勝任總體分析,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產生蕭條相失業的現實。於是,作為「凱恩斯革命」的一種結果,宏觀經濟學承擔了這一任務。而以往的理論,規程則更多地用於解釋「微觀」——個別企業相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如此分工,似乎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可以各司其職,和諧共存了。
《國富論》研究

[size=3]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於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馬克思

"《國富論》與《聖經》,《資本論》同為人類不朽的智慧寶庫"

——加爾布雷思

碩士階段寫的東西,轉載請註明博客中國始發
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於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拾』 談談對貨物運輸保險及其基本原則的理解

就是保障的安全

閱讀全文

與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勞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