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基本內容
銀行經營管理的理論經歷了一個管理重心由資產轉向負債,又由負債轉向全面綜合管理的變化過程。資產管理理論強調的是使資產保持流動性,在負債一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資產結構來滿足流動性要求。而負債管理理論強調的是通過擴大負債去獲得銀行的流動性,銀行在經營中就沒有必要經常保持大量高流動性資產,而應將它們投入高盈利的貸款或投資中,在必要時,銀行擴大貸款規模也可以用借款來支持。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均有失偏頗,資產管理過於偏重安全和流動性,不利於實現盈利性目標,負債管理過於偏重資產擴張和追求盈利,將流動性過高地依賴於外部環境,具有較大風險。七十年代後,金融市場利率大幅度上升,波動加劇,銀行倒閉現象增加,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以往的經營管理策略,向資產負債綜合管理轉變。 資產管理理論具體包括商業貸款理論、轉換理論和預期收入理論,總體而言,認為商業銀行的負債規模與結構是既定的因素,資產規模與結構只能被動地適應負債的規模與結構,銀行是在承認現有負債水平和結構的前提下,通過資產安排和調整來解決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問題。
1. 商業貸款理論 這是銀行業早期的經營管理理論,其影響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它認為,為了保持充足的流動性並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商業銀行只能發放短期的、自償性流動資金貸款。所謂自償性貸款是指工商企業用於購買原材料或庫存商品,隨著產銷過程或商品周轉過程的完成,從銷售收入中產生自身償還能力的貸款。為了保證貸款與商業周轉或生產物資儲備相聯系,銀行通常要求借款企業以真實票據作抵押,一旦企業不能償還貸款,銀行可以處理低壓的票據,以保證資金的收回。因此,這種理論又被稱為"真實票據理論"。
資金分配法示意圖
20世紀20年代以前,商業銀行的負債絕大部分是活期存款,金融市場不發達,商業銀行缺乏其它途徑的資金來源,同時也缺乏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供投資選擇。在這種背景下,商業貸款理論為銀行業保持流動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依據,使銀行減少因盲目擴大貸款規模、任意延長貸款期限而造成的經營風險,強化了自我約束機制。當然,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種理論顯然是不成熟的。第一,對銀行資金來源的相對穩定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從單筆存款來看,活期存款確實可能隨時被客戶提取,但銀行整體業務來看,由於不斷有客戶存入存款,銀行形成了龐大的資金蓄水池,總是有一定的穩定余額供銀行長期使用,銀行不必使每筆貸款的期限都與活期貸款相匹配。從這種意義來說,這種理論限制了銀行發放長期貸款,追求更高利息收入,從而影響了銀行的盈利性;第二,對貸款償還能力的認識有待深入。關於這一點,請參閱預期收入理論的觀點;第三,它使銀行的信貸行為客觀上起到了加劇經濟周期波動的作用。經濟膨脹時期,真實票據數量增多,銀行貸款急劇增大,容易導致虛假繁榮,經濟萎縮時期,真實票據數量減少,銀行貸款急劇收縮,抑制經濟的復甦。對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必然反過來影響銀行的經營狀況。
2. 轉換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銀行保持流動性的關鍵不在於貸款期限與存款期限一致,而在於銀行所持有的資產的變現能力,只要資產在需要時能夠迅速地、不受損失地轉換成現金,就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動性。進一步來說,如果安排一定數量資金,購買足夠的易於轉讓的資產,就可以消除保持流動性的壓力,其餘資金可以追求較高的收益。
轉換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金融市場取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政府幹預經濟的職能得到了強化,財政赤字加大,國債市場迅速擴大和完善。在這種背景下,轉換理論提供了保持流動性的新方法,兼顧了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雙重要求。銀行在資金安排中,可以購入一定數量的具有信譽高、價值穩定、二級市場發達特點的政府債券,其餘資金可以用來發放期限較長的貸款。
轉換理論使銀行的流動性大量地依賴於證券市場,該理論的有效性取決於證券市場是否具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此外,當經濟出現緊縮時,資金普遍短缺,證券供給會大大超過需求,價格下降,銀行不僅會蒙受資產損失,流動性也可能受到威脅。
3、預期收入理論
這種理論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幾乎與轉換理論相伴產生。轉換理論解決流動性問題,預期收入理論則為貸款安全性提供依據。它認為,任何貸款均不具有自償性,即使貸款的價值轉化成庫存商品,貸款的償還能力仍然依賴於銷售收入的實現。保持安全性的關鍵不在於貸款的用途和期限,而在於借款人的預期收入,因為任何貸款的償還能力都是以借款人使用資金後的未來收入為保證。如果一項投資的未來收入較高,即使是長期貸款,也不會影響安全性,相反,如果一項投資的未來收入沒有保證,即使是短期貸款,也存在發生壞賬的危險。
預期收入理論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與商業貸款理論相比,它對貸款償還能力來源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促使商業銀行不僅在發放貸款前注重審查企業信譽和投資項目的預期收入,而且在貸款發放後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甚至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其次,根據該理論,銀行除發放短期貸款和經營短期債券外,對任何未來收入有保證的項目都可以發放貸款。在這一理論引導下,銀行開始發放中長期設備貸款、消費貸款、房地產抵押貸款,甚至辦理設備租賃業務,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逐步走向業務多樣化。
突出體現資產管理理念的管理方法是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資金分配法。其主要思想是:把現有資金分配到各類資產上時,應使資產的期限與相應資金來源的周轉率相適應,即銀行資產與負債的償還期保持高度的對稱關系,周轉率較低的存款主要應分配到長期、收益高的資產項目上,周轉率較高的存款主要應分配到短期、流動性高的資產項目上。因此,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期限對稱法。例如,資本金的周轉率最低,主要用於購置經營場所和設備;定期存款周轉率較低,主要用於發放貸款或投資與高收益證券,少量用於准備金;活期存款周轉率最高,償還期可視為零,根據對稱原則,應主要分配於一級准備金和二級准備金,少量用於發放貸款。這種關系可以用上圖表示。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為了避免大危機重演,美國實現寬松的貨幣政策,金融市場上資金相對寬裕;第二,同業拆借市場迅速壯大,歐洲貨幣市場迅速崛起,為大型商業銀行提供了融通大宗資金的良好渠道;第三,1961年花旗銀行首創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其它銀行紛紛效仿,這一金融創新非常成功,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有效的融資工具,使商業銀行意識到,只要產生了必要的資金需求,銀行似乎總是能夠在市場上購買到資金。
在這種背景下,負債管理理論開始流行。它的核心思想是:銀行沒有必要經常保持大量的高流動性資產,必要時,可以通過對外舉債來解決流動性問題。銀行的經營重點是追求利潤的最優化,只要有良好的貸款項目和投資目標,就應該積極地擴展資產規模,利用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同業拆借等主動負債方式籌集資金,而不是僅僅依靠吸收存款這種被動負債方式。
負債管理理論的意義在於:第一,它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銀行流動性的本質和來源,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方法;第二,它使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更富於進取性。在資產管理理論看來,銀行的信貸規模完全由存款決定,多存才能多貸,資產規模與結構只能被動地適應存款的數量和結構,而負債管理理論強調根據資產的需要來調整或組織負債,為擴大信貸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創造了主動條件。當然,必須看到,實施負債管理策略需要一定條件,即金融市場上資金寬裕,利率比較低並且穩定。如果中央銀行實行緊縮政策,市場資金普遍缺乏,銀行增加主動負債,必然導致成本增加,出現財務危機。因此,總體而言,負債管理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
⑵ 商業銀行如何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即是運用資金的業務。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包括:現金資產、證券投資、貸款、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等類
型。對商業銀行而言,資產的功能主要有:
(1)銀行的資產是商業銀行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
(2)資產的規模是衡量一家商業銀行實力和地位的重要標志,商業銀行的信用高低直接
與其資產的規模大小有關;
(3)資產質量是銀行前景的重要預測指標。一家銀行的資產分布情況、貸款的對象和期
限都影響著銀行的資產質量,對資產質量進行分析可以使人們對商業銀行的經營前景做出科學的預測,從而促使銀行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為銀行的股東增加利潤。
(4)資產管理不善是導致銀行倒閉、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銀行資產管理在整個銀
行管理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銀行資產管理不善,導致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不能夠及時足額地支付存款人的需要和融資人的融資要求,嚴重的話會出現銀行倒閉現象。
資產管理業務是商業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挑戰的中間業務增長點,也是降低存貸比、騰挪資產結構的轉型工具,如果各方面資源配置到位,未來這項業務預期會有一個大的發展。資產管理業務來源於銀行理財業務,但它畢竟是銀行的一項新型業務,在很多方面又必須要在現行理財業務的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
1. 繼續加強理財產品創新,豐富資產管理產品線。
在銀行資管業務的發展初期,需要在以產品為中心和以客戶為中心之間進行平衡,目前商業銀行普遍還處於以產品為中心階段。考慮到這個實際,銀行資管業務應繼續進行理財產品創新,為客戶提供豐富的理財產品來間接踐行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從產品端來看,根據目前現狀和監管層的思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朝著幾個方向發展。
一是開放式凈值型類產品。這類產品雖然現在並沒有預期收益率類產品發展迅速,但它代表了監管部門的指向,銀行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做大該類產品存量,慢慢引導市場,逐漸贏得投資者的認可。
二是結構型理財產品。實際上在理財產品剛剛開始發行時這類產品就大行其道,後來因為考慮風險和投資者投訴等因素放緩了發行節奏。結構型產品通過掛鉤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一些金融參數,如果在產品設計中加入「安全墊」理念,仍然可以保證一定無風險收益的前提下博取資本市場高收益機會,該類產品有其市場需求。
三是針對高端人群發行的固定期限產品。該類產品主要針對高凈值客戶,產品具有固定期限,可以考慮保證預期收益也可以不保證。商業銀行現階段可在發行預期收益率類產品的基礎上,逐漸探索上述理財產品的設計和發行。從資產端來看,資產的創設也是一個銀行資管值得關注的點。未來可以在現行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為主的固定收益資產投向的基礎上,創設一些以投資股權、優先股、並購、夾層融資為主要投向的產品,推動產品投資組合收益能力的提升和流動性狀況的改善,滿足一些特殊客戶的需求。
2.加強風險管控和流動性管理,為資產管理業務做大做強奠定基礎。
銀行理財業務涉及貨幣市場、信貸市場、資本市場三大金融市場,具有衍生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合規風險等特質,要促進資管業務的做大做強離不開對上述風險的有效管控。在風險管控層面,資管業務既要強調遵循現有體系下的審批流程,注重風險的全流程管理,也要注意探索適合資產管理業務特點的風險管控模式,抵禦各類風險的侵蝕。在流動性管理層面,可以通過控制理財資產的期限錯配和流動性資產配置等,來實現資管業務自身的流動性,也需要適當考慮使資管業務的流動性管理和銀行整體的流動性管理相對分離,不受其牽連。總的來說,資產管理業務的風險管控和流動性管理缺一不可,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探索適應未來業務發展需要,具有自身特有框架下特點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
3.推動明確理財產品法律地位,拓展產品投資運作范圍。
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主體地位並不明確,這也使得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無法以自身名義開展直接投資,而需要通過信託和其他資管通道進行。藉助於第三方通道既增加了產品的運營成本,又無助於提高銀行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如果未來銀行理財事業部制獲得較大進展,理財產品可以在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開戶進行直接投資,一級市場股權和二級市場股票等產品投資不受限制,而銀行只需做好風險對沖和交易限制即可,則不僅可以拓展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范圍,為產品收益的提高帶來巨大想像空間,也將大大豐富銀行資產管理的內涵。
4. 注重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尋求理財業務的拓展和突破。
理財業務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並不僅僅是藉助於互聯網進行產品宣傳,拓展銷售渠道進行產品銷售,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借鑒互聯網的思維來發展業務。如從方便投資者的角度出發,購買理財產品是否可以簡化或取消首次面簽環節,因為許多互聯網理財都沒有這個環節。以及從普惠金融的角度考慮,理財產品5萬元購買起點金額能否降低,以及開發理財產品的消費支付、質押、轉讓功能等,打通理財產品與方方面面的通道。當然目前監管層有些限制規定,但銀行身在其中仍然有一定的空間去操作和推動,以達到最終拓展和突破業務空間之效果。
5.注重市場研究和投資交易,全面加強資管能力建設。
研究、投資和交易能力是資產管理機構必須要培育的能力,縱觀國內外的資管機構,這三方面的能力都比較突出。研究能力的提升是保證投資交易能力的基礎,如美銀美林、摩根大通、瑞銀等國際著名投行都有在市場上影響力巨大的研究人才,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這一塊還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度,實際上市場研究能力的增強直接關繫到理財產品的設計和投向等。
另一方面,投資和交易最終體現研究結論的運用。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未來還是需要從目前籌資滿足融資主體需求的金融中介角色,最終轉變到為客戶管理財富代客理財的定位,銀行資管一定程度上需要扮演機構投資者的角色。要實現這一轉型,商業銀行就必須要提前布局,全面加強資產管理能力建設,注重投資研究、投資和交易三個方面的能力培養,真正能夠達到受人委託代人理財,通過資產管理能力來提升自身的價值。
⑶ 商業銀行可以管理債券和保險嗎
可以的,債券顧名思義就是借款,當然找銀行,而保險則是和保險公司合作簽約代理的
⑷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基本原則。
①總量平衡原則。即資產與負債規模相互對稱,統一平衡。
②結構對稱原則。即資產和負債的償還期及利率結構對稱。
③分散性原則。即資金分配運用應做到數量和種類分散。
⑸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是指商業銀行在可容忍的風險限額內實現既定經營目標,而對自身整體表內外資產和負債,進行統一計劃、運作、管控的過程,以及前瞻性的選擇業務決策的管理體系。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方法有:
一、資金總庫法
資金總庫法,又稱資金匯集法,或者資金集中法。這一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由銀行將來自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起來,形成一個「資金池」或稱作資金總庫,將「資金池」中的資金視為同質的單一來源,然後將其按照資產流動性的大小進行梯次分配。
資金總庫法按照流動性高低分配資產,具體步驟如下:
1、一級儲備
2、二級儲備。
3、各類貸款
4、其他有價證券
二、資金轉換法
資金轉換法又稱資金配置法。這種理論認為,資產的流動性和分配的數量與獲得的資金來源有關。也就是按照不同資金來源的流動性和法定準備金的要求,決定資產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比例,建立資產項目與負債項目的對應關系,把各種資金來源按照周轉速度和法定準備金的要求,分別按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資產形式中去。
資金分配法的優點: 它減少了投資於高流動性資產的數量,相應增加了投資於長期資產的資金規模,從而提高了銀行的盈利水平。它通過流動性和資金周轉速度兩個尺度將資產和負債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兩者在規模和結構上保持一致,相對於資金總庫法有了很大的改進。
資金分配法的缺點: 由於它把資金周轉率而不是把存款變化的實際情況作為流動性的依據,造成了高流動性需求而影響了銀行收益;此外,它將資產和負債視為互不聯系的獨立個體,將流動性的取得完全局限於負債方面,將資金運用的項目全部作為完全不流動的資產,這在實踐上也束縛了商業銀行經營的主動性。
三、線性規劃法
線性規劃法主要內容是:首先建立目標函數,然後確定製約銀行資產分配的限制因素作為約束條件,最後求出目標函數達到最大的一組解,作為銀行進行資金配置的最佳狀態。
線性規劃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目標函數。
2、確定約束條件。
3、求解線形規劃模型。
四、缺口管理法
(一)缺口管理的含義
缺口管理法是指銀行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缺口,從而維持銀行收益的穩定或增長。利率敏感性缺口表示方法很多,常見有兩種,一種稱資金缺口(Dollar Gap),它是敏感性資產與敏感性負債相減後的差額,如為正數稱正缺口,負數則稱為負缺口,零則稱為零缺口。另一種稱利率敏感性比率,它是利率敏感性資產與敏感性負債之比,如比值大於1則與第一種方法正缺口相同,等於1則與零缺口相同,小於1則與負缺口相同。
(二)缺口管理方法
缺口管理法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為保守型,另一種為進取型,兩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1、保守型。
保守型管理法指商業銀行管理者為避免利率升降給銀行帶來凈利息損失而盡力保持敏感性資產與敏感性負債相匹配,即缺口值接近零或敏感性比值接近1。但在銀行具體實踐中要想保持零缺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安排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資產負債的調整也大多取決於金融市場的總體狀況,銀行管理者很難按此目標進行操作
2、進取型。
進取型管理方法是指商業銀行管理者根據預測的利率升降情況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缺口,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該方法關鍵是要對利率走勢進行准確預測,否則風險必將更大。如預測利率上升,則要擴大正缺口值,縮小負缺口值,反之,則要縮小正缺口值,擴大負缺口值。
⑹ 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的風險管理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哪些方面
《商業銀行法》第59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制訂本行的義務規則,建立、健全本行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商業的各項業務都具有很大的風險性,特別是貸款業務,如果管理不嚴格,制度不完善,商業銀行的經營安全就會受到威脅,可能導致信用危機的產生。所以商業銀行必須建立、健全完善、嚴格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 《信貸資金管理暫行方法》規定,商業銀行應建立健全貸款審查審批制度、完善信貸風險准備制度等。為此,商業銀行要根據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建立起貸款責任制和資產風險管理制度,對貸款企業要建立科學規范的信用評級制度,對各類新增貸款和投資項目要認真進行市場調查和預測,進而確定資金投向和調整結構的著力點。此外,要建立貸款三查、崗位分離和審貸職能分離制度,健全貸款制約機制。要積極利用現行的呆帳准備金制度,盡快將呆帳核銷工作開展起來,力爭使每年提取的呆帳准備金能按規定用於呆帳貸款的核銷,防止風險積累。要實行國際通行的風險度管理辦法,參照巴塞爾協議,用量化指標預測和評估各類貸款風險度,據以作為考核貸款質量、劃分貸款審批許可權的依據。 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制度涉及以下內容: (1)業務管理制度。即要求商業銀行貫徹實施其業務活動規則,包括建立、健全儲蓄利率管理制度;建立抵押貸款的保證貸款制度;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加強建立經營效益的考核制度;建立各項會計結算管理制度。以使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符合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原則。 (2)建立現金管理制度,即商業銀行根據的授權,對開戶單位的現金收付活動,即對使用現金的數量和范圍進行控制和管理制度。商業銀行在經營活動中要對現金業務進行監督,對開戶單位的庫存現金和現金使用情況進行審查和檢查,通過制定本行的現金管理制度,來完成現金管理任務。 (3)建立各項安全防範制度。商業銀行有大量的現金、外幣和有價證券,為了防止社會不法分子的違法犯罪活動,和商業銀行內部員工的不法行為,商業銀行應建立健全各項安全防範制度以確保資金安全,具體包括對現金庫、銀行帳務、保管箱及消防、安全保衛等方面的防範措施。
⑺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應遵循什麼原則
1、規模對稱原則
也叫總量對稱,要求銀行的資產規模和負債規模相互對稱,統一(動態)平衡。原則是:根據存款和其他負債增長的客觀可能性,合理確定資產規模,以供給制約需求。
2、結構對稱原則
要求資產各項目與負債各項目之間相互對稱和統一平衡。長期資產主要由長期負債和資本金支持,短期負債主要用於短期資產,其中的穩定余額部分也可用於長期資產。
3、償還期對稱原則
即速度對等原則,銀行的資金運用應由資金來源的流通速度所決定,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償還期應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稱關系。
4、目標替代原則
即目標互補原則,是指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大基本目標的均衡協調,不是各佔一定比例的絕對平衡,而是可以相互替代和補充的。
5、資產分散化原則
指銀行在進行資金分配時,應盡量將資金投放在貸款和證券等不同的資產形態上,同時貸款和證券的種類、對象也要盡可能的分散,以避免風險過於集中。
⑻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對象呈現出什麼意思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通過對外負債方式籌措日常工作所需資金的活動,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的基礎,主要由自有資本、存款和借款構成,其中存款和借款屬於吸收的外來資金,另外聯行存款、同業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項或發行債券等,也構成銀行的負債。 商業銀行負債業務主要包括:(1)存款負債。(2)其他負債。(3)自有資本。一,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的種類1、現金資產:金額不大,作用特殊;2、證券資產:二級准備金,越來越重要;3、貸款資產:主要資產,問題最多;4、匯差資產:起伏變化大,應加強管理;5、固定資產:不是日常性經營管理的對象,但也應引起重視。 二,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種類1.傳統劃分為: A,自有資金 B,存款負債 C,其它負債2.現代劃分為: A,被動負債 B,主動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