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旅遊保險的意義和功用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保險的意義和功用1
保險是:
※利用大家的力量以最小的代價防患一生的風險
※半強迫儲蓄並保證長期最優惠的利率
※以微不足道的投入幫我們負起對家庭、子女的重擔
※確保將來的退休生活、醫療費
※保單現金價值可彈性貸款或領出
※節稅並確保完整的轉移資產給下一代
※個人生命末期期尊嚴的保障
200多年沒有更好的制度可以取代它!我們自己更沒辦法取代它!
保險管什麼用?(風險與保險)
保險不是保證不發生風險,而是在發生風險時,得到幫助和支持。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抵禦風險的能力大提高。保險的基本原則是累計千千萬萬人的財力,結成一個抵禦化解風險的大集體,在這個大集體中每個人都是付出者,但同時也是受益者。通過付出,在遭遇事故時,得到及時的救助,這就是保險的基本功能。
保險就象飛機上的降落傘,雖然未必有用,但這一份保障卻是實實在在的。
保險的功用:
(1)轉移風險:買保險就是把自己的風險轉移出去,為眾多有危險顧慮的人提供了保險保障。而接受風險的機構就是保險公司。
(2)均攤損失:轉移風險並非災害事故真正離開了投保人,而是保險人藉助眾人的財力,給遭災受損的投保人補償經濟損失。自然災害、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一般都是巨大的,是受災個人難以應付和承受的。保險人以收取保險費用和支付賠款的形式,將少數人的巨額損失分散給眾多的被保險人,從而使個人難以承受的損失,變成多數人可以承擔的損失,這實際上是把損失均攤給有相同風險的投保人。
(3)實施補償:實施補償要以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合同為依據,其補償的范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投保人因災害事故所遭受的財產損失;其二、投保人因災害事故使自己身體遭受的傷亡或保險期滿應結付的保險金;其三、投保人因災害事故依法對他人應付的經濟賠償;
『貳』 富人為什麼買保險:企業主可用保險工具規避財務風險
在海外,私有企業經營者往往擁有高額壽險保單,在企業經營發生困難的時候可作為向銀行高額借貨的擔保憑證。如果一旦企業破產,變得一無所有,這時候,如果他還有一份不錯的養老保險,那也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安享晚年。然而在國內,很多私營企業主由於缺乏風險意識,沒有想到運用保險工具來規避企業的財務風險和個人的人生風險。尤其是現階段,國家尚未開征遺產稅,私營業主的企業保險和個人保險規劃非常必要。 財務分離是穩健保險的前提 國內私有企業目前大多處在第一代創業階段,私有企業所有者也是私有企業的經營者。做大做強的企業目標迫使私營企業所有者不斷追加投入,而融資的困難和稅收政策的束縛,造成私營企業普遍存在個人所得盡量少分紅甚至不分紅,把資金一直留在企業運作。 公司是我自己的,公司的錢就是我的錢,國內私營業主抱有這種「公私不分」的想法的不在少數。然而,他們忽略了企業運營是受諸多環境風險影響,如商業風險、市場環境的風險、政策的風險、甚至國際金融氣候的風險。把本屬於個人的財富並入自己的企業中,就意味著個人財富將承擔與企業資產一樣的諸多風險。 穩健的生活方式需要有科學、理性的個人理財規劃。私營企業所有者首先要把個人財富與企業財富區分開來,按照自己和家庭的中長期生活目標和願望規劃個人財富。 對於私營業主來講,要保持優越的生活質量,擁有充足的應急資金、足額的醫療保障、充裕的養老保障是必不可少,這些個人和家庭的保障都是應獨立於企業財富之外,不受經濟、政策環境所影響,不受市場景氣程度影響的。而保險、信託、個人多元化投資都是建立家庭經濟保障體系的手段。 從保險的功能而言,除了人身保障、財富安全之外,保單的融資功能也不可忽視。保單質押貸款功能,是銀行和保險公司可按保單現金價值的一定比例向保單持有人提供應急周轉資金。 遺產稅開征前作好保險規劃 雖然目前中國內地還沒有開征遺產稅,而對於遺產稅的關注已經是部分財富人士的「心事」。據了解,一旦開征遺產稅,那麼繼承遺產多的人,就要面臨大額遺產稅的壓力。為了在短時間內籌措大筆資金,繼承人可能被迫匆匆低價出售部分遺產,造成財富縮水。 在已開征遺產稅的國家和地區,有產階層往往在生前根據對未來應繳納遺產稅額的估計,投保一定保額的人壽保險,當被保險人身故後,其指定受益人(通常也是他的遺產繼承人)就可以立即得到保險公司的身故賠償金,用保險賠償金繳納所繼承遺產應繳的大額稅款後,即可全部保往遺產。 根據國際慣例以及我國法律規定,受益人得到的保險賠償金不屬於被保險人遺產,該部分資金不會被徵收遺產稅。我國法律還規定個人獲得的保險賠償金,不屬於應納稅所得,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 運用保險規劃遺產的特點是,利用保險賠償放大的原理,可預先規劃未來大額免稅資金,如三十歲的人投保1000萬保額的終身壽險,只需每年繳納21.5萬元保險費。保險的另一特點是,指定受益人,即當被保險人身故後,保險受益人即可立即得到保險賠償金,不必經過遺囑認證程序。 企業主:你說說看。 企業主:是這樣。 業務員:比如,固定資產風險、企業財產因火災、失竊等原因導致損失;員工人身風險、員工在工作當中發生工傷事故或疾病死亡等。導致發生最終財務風險的因素來自方方面面,都需要經營者加以注意。像您一樣,又要不斷開拓市場,又要防止各種風險。從一個項目的合同簽署就開始可能面臨風險,從進貨渠道,原材料質量和數量保證,到生產加工的工藝及時間要求,到銷售渠道的暢通都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風險本身的定義就是預期結果與現實結果之間產生的差距,差距越大,風險就越大。通常現代企業處理風險都採取什麼辦法,您是否知道? 企業主:你說,我聽。 業務員:三種方法。 一種是忽略不計。對於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為不會影響企業經營的大局,風險損失程度很小。 第二種方法是自留風險,雖然可能發生的風險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通過研究分析,發現用轉移的方式處理這個風險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或者花費的成本比這個可能發生的風險損失的利益還大,乾脆將這個風險由企業內部自行處理了。 第三種方法就是轉移風險。其中購買保險就是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一旦萬一發生風險,由保險公司來賠償損失。當然還有其他辦法,比如在經營一個大型項目過程中,通過簽署合作合同,把經營這個項目的風險部分轉移給合作方,當然利益也要分配給對方一部分。這樣看來,這個犧牲掉的利益部分就相當於支付給對方承擔風險的保險費了。所以說,您經營企業要考慮風險處理的方法。特別是當您確認有的風險足以將企業擊跨,您就必須考慮通過保險來化解這些可能發生的風險。 剛才您說到企業萬一破產的事情,萬一企業破產,除了保單,任何資產都要被凍結,進入破產程序。如果這時您手中有一份保單,就可以通過向保險公司質押換取現金,保留部分資產,幫助您渡過難關。我記得,美國安然公司的老闆就是在被美國政府凍結其財產後,通過保單質押得到了350萬美元。當然這只是保險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起到的一部分作用,不論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導致的風險,保險都不失為您的一種選擇。怎麼樣?您是否覺得我講的這些對您有一些價值呢?3/ 下面是來自成功保險網的一個案例,看看怎樣從企業經營角度與企業主探討風險規避和保險作用的。 不同的人群購買保險的目的是不同的,即使企業主也一樣。不要一看是企業主,就以為是成功人士。其實可以把企業主大概分成三種人,一種人事業正在艱難爬坡階段,生意可能危機四伏,事業尚前途莫測,這種人成則闖關,眼前豁亮,敗則可能負債累累。向這種人銷售保險是用來為其本人和家庭提供保障的;第二種人已度過創業階段的艱難險阻,事業進入平穩發展階段,保險對於這種人既有保障作用,但相對於雪中送炭功能,用保險來理財,達到錦上添花的境界可能更會吸引對方;對於已經功成名就的企業主來說,購買保險主要目的恐怕是為了資產的保全和傳承。因此,交談前了解企業主的當前狀況顯得十分重要,不然你的銷售工作將不會成功。下面我們就第三種情況舉例如下: 營銷員:對於您來說,醫療費一定不是問題,只是這筆費用由您自己出還是讓保險公司出的問題。我的客戶中像您這樣的企業家購買保險的動機和您一樣,主要不是為了解決醫療費或者養老問題,而是另有高瞻遠矚的考慮。 營銷員:第一,財富對於成功的企業家來說是一種數字的積累而已。昨天是一個數字,今天是一個數字,明天或許又是一個數字。這要考慮諸多因素,比如投資決策、政策和市場環境、企業內部的管理等等,企業家天天面臨著兩大風險:一個是人身風險,比如疾病或者發生意外;一個是財富上的損失。這兩個風險能夠同時得到補償的方法就是保險了。保險可以以法律的方式提前確定出補償損失的方式與數量。同時,保險還可以把今天的財富轉移到未來甚至身故以後來體現。也就是說,保險除了風險損失的補償功能之外,作為保全和傳承財富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在免除稅金的前提下,為企業永續經營給私營企業家的後代留下必要的資金。 另外,人壽保險單可以成為保單擁有者在經營合作過程中的重要資信。它體現了一個人的責任、尊嚴、財富和地位。可以讓合作夥伴感受到安全守信和合作到底的決心。舉例說,合作者如果是保單的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他可以以抵押保險單甚至修改受益人為對方的方式,證明自己在合作中維護對方合法經濟利益的誠意。因為,曾經發生過在一筆大宗生意合作過程中,由於合作一方突然死亡而導致另一方蒙受重大經濟損失的事件。當然,我們誰也不希望這樣的悲劇發生。 榮先生,企業家都是生意人,生意人在創造財富上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風險看起來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好事,如果我們承認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有的時候甚至不可避免,有的還成了自然規律,比如人早晚會生病和死亡。如果我們能把風險經營起來,通過保險這個工具,透過風險來賺錢,豈不比在風險面前束手無策被動蒙受損失要高明得多。 榮先生:你說的有道理。 營銷員:對於成功的企業家來說,更要精細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因為任何閃失都有可能讓我們在財富上出現問題。比如,外出旅遊,全家幾代人同坐在一輛車、一艘船、一架飛機上,萬一出現不測,財富的所有人和繼承人或者保險的受益人同時發生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 我們說投資也好,做生意也好,掙錢做事業都是在人健康的前提下做的事情,一旦人倒下,可能事業就停滯不前了。最好的境界是,不論人健康還是不健康,不論人活著還是走了,總之,即便發生了風險,也能實現自己的事業財富和事業目標。保險就完全可以協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榮先生:好,我明白了。明天晚上你到我家,我們詳細談談。
『叄』 如何正確看待旅遊企業經營中所遇到的風險和機遇
加入WTO三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部分經濟開放地區集聚成群的中小企業顯示出超強的生命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發展起來。在WTO後過渡期,國內關稅最終減讓、市場領域完全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攀升,貿易摩擦不斷加大。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我們迫切需要審時度勢,研究並制定適宜對策,迎接新的挑戰,抓住、用好新的發展機遇。
WTO後過渡期概述
一、WTO前後過渡期的劃分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為盡可能地減少成員方由於市場開放而產生的消極影響,部分成員方允許保留一定的時間來調整國內法規。WTO關於過渡期的安排,主要是對發展中國家成員方採用有時間限制的優惠,從而保證世貿組織更大的參與性。
我國在加入WTO 的談判中,也爭取了一個過渡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的規定,我國加入WTO之後關稅減讓、非關稅措施的減少和消除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開放擁有3~5年的過渡時間(即2001年12月11日至2006年12月11日)。而根據整個過渡期所具有的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的時間特徵,又可將過渡期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開始履行關稅減讓的義務、靈活開放服務貿易、一定程度地保護和補貼服務業的一段時間,時間從2001年底到2004年;後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在主要領域所做的開放承諾接近終點的最後一段時間,時間從2004年底到2006年底。
二、後過渡期與前過渡期相比的主要特徵
按照我國政府加入WTO的承諾,後過渡期我國市場的開放力度和范圍將明顯超過前三年。與前過渡期相比,後過渡期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關稅稅率減讓幅度降低
截止2004年底,我國的平均關稅水平由1992年的42.7%降到10.4%,關稅降低的幅度已經很大。按照承諾,我國2005年的平均關稅水平將進一步降至10.1%,2008 年將降至10%。因此,WTO後過渡期我國關稅減讓的幅度將大大降低。
(二)市場透明度增強
在後過渡期,國內市場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整體市場環境不斷優化,主要表現在:我國政府兌現加入WTO時的承諾,不斷清理、廢除和制訂相關外經外貿法律法規;我國政府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服務意識不斷增強。
(三)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在後過渡期,我國的商業、通訊、建築、分銷、教育、環境、金融、旅遊和運輸共9個大部門、約90多個分部門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程度,外商投資領域將大幅增加。隨著非關稅保護措施逐漸趨弱,特別是幼稚產業的保護力度下降,國外廠商對我國市場的爭奪將愈加激烈,沖擊力度明顯加大。
(四)應對境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增大
在後過渡期,其他WTO 成員與我國的貿易摩擦將有增無減,來自國外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簡稱「兩反一保」)將成為國內出口產品在後過渡期承受的主要風險,再加上一些國家頻繁使用質量、技術、衛生、環保標准等非關稅壁壘,給境外貿易環境帶來更多的不利因素和可變性。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中小企業集群取得長足發展,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取得驕人業績,帶有「Made in China」標識的產品走進全球市場。步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每一個企業或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將深受影響。中小企業集群過去已經從區域經濟開放中獲得較大收益,此時又將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這一充滿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能否適應環境變化,把握機遇,獲得新的生機?下面,我們將結合中小企業集群的自身特點,探討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把握的主要發展機遇。
一、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
在加入WTO之前,我國一直被排斥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主要是依靠雙邊的磋商和協議來協調對外的經貿關系,這一不利條件嚴重地影響著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先期走出國門的中小企業集群盡管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但由於時常遭受國外貿易政策上的歧視性待遇,無法進行公平貿易交往,因此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即使在國內,由於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地市場進行保護,分別出台種種歧視性政策,導致中小企業集群在跨地區開拓市場時也可能困難重重,額外增加了交易成本,削弱了競爭力。自從加入WTO以後,這種局面大有改善。經過前過渡期國內外政府對貿易政策的調整,我國中小企業集群所處的市場環境越來越開放,這將更加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
(一)中小企業集群的成本優勢
WTO後過渡期,在多邊、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下,我國的企業及消費者可以與其他WTO成員國的企業及消費者開展更為廣泛的經濟貿易交往,共同享受多邊貿易體制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但是實踐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好處並非自動就可享有的,而是只屬於那些具有開放特徵和國際比較優勢的企業。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企業往往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全球性大企業。但對中國來說,當前我們還非常缺乏這樣的全球性大企業,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反而是那些紮根於國土上的中小企業集群。這是因為,如果在全球范圍相比較,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充分地發揮了本土最大的資源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因此具有非常顯著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據有關專家估計,我國的勞動力價格只有發達國家市場勞動力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大陸的勞動力價格只有台灣香港勞動力價格的十分之一,只有不少東南亞國家的三分之一。同時,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源於經濟開放,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尤其是浙江和廣東兩省,它不但適應了集群內部不同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還適應了集群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非常善於把握外部機遇。中小企業集群是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此意義上,中小企業集群正是市場開放的受益者,更加開放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收益。
(二)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WTO政策的逐漸熟悉和適應,我國政府和企業可以按照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謀求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第一,關於市場經濟地位。在我國尚未加入WTO時,國外一旦針對我國企業提出反傾銷,就自動地按非市場經濟對待,涉案企業一律採取替代國價格來計算反傾銷稅,企業損失非常慘重,往往不得不退出國外市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盡管沒有完全解決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但相對以前還是有很大不同,我國企業有機會通過爭取,贏得市場經濟地位。根據議定書第十五條,如受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製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拿政府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那麼就可採用我國國內的價格或成本。這其實給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國內企業提供了一條生路。目前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相關規則的熟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爭端;另一方面可以據理力爭,打破國外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
第二,多邊貿易體制提供了一個出口的安全渠道。中小企業集群在融入國際經濟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在全球化的風險中尋求可控制性,在全球化的復雜性中尋求可預見性。在WTO框架下,每一成員國貿易體制及多邊貿易體制的透明度較強,更加穩定,更具有可預見性及安全性,這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降低經營風險,維護自己的貿易利益。
第三,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旨在實現公平貿易,主要體現在具備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這個體制要求成員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從而確保了競爭的公平性。這是中小企業集群極其重要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實現出口利益和挖掘市場潛力。
(三)國內市場環境的改善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外部環境大有改善,這不僅體現在國際市場環境,還體現在國內的市場環境。加入WTO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加強國內市場的一體化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在中國的全部關稅領土統一實施貿易制度,包括邊境貿易地區、民族自治地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其他在關稅、國內稅和法規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區;承諾以統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適用和實施中央及地方政府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或外匯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承諾地方政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及其他措施應符合在《WTO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所承擔的義務。我國政府的有關承諾有利於減少地方保護主義,降低各區域之間的貿易壁壘。
二、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
200多年前,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勞動分工起因於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在所有其他因素等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越大,它的勞動力和機器數量與專業化程度就越高。換言之,分工的升級以及技術的進步都依賴於市場范圍(交換能力)的不斷擴大。在進入工業時代以後,每一項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以及由此而帶動的經濟進步,都是以充分的市場規模為前提的。一個社會如果缺乏足夠高水平的分工和足夠大的相關市場,不僅新技術不能發明,即使發明了,在商業上也不可能被大范圍地推廣。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內部分工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這主要得益於國內市場具備較大規模。WTO後過渡期隨著中小企業集群更深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面向巨大的國際市場,將有利於促進其分工的進一步升級,獲得更高經濟效益。
(一)中小企業集群與規模經濟
加入WTO以後,盡管「中國製造」引起全球關注,但是我國製造業至今尚無一家大型企業進入世界一流工業企業行列。我國暫時缺乏具有國際影響的大企業,看似無法享有擴大企業規模和勞動分工所帶來規模經濟效益;但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生與發展,則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以打火機的生產為例,溫州的企業家把打火機的100 多個零部件,分散到1000 多家企業生產,形成了打火機生產集群,這個集群即可充分享有規模經濟效益,又避免了單一企業規模過於擴大時,由於內部組織成本提高可能會產生的規模不經濟。在我國的傳統製造業中,諸如打火機生產這樣的中小企業集群之所以具有很強競爭力,主要是因為:首先,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集群內部可以購買並更有效地利用昂貴的專用技術設備,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在整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出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集群內部自發地將生產過程分得很細,以充分享受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優勢。第三,我國豐富而且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穩固地支持了產業規模的擴大。
(二)後過渡期交換能力的提高
經濟全球化首先是從發達國家開始的,此後發展中國家也逐漸地越來越依賴於全球市場。在WTO的統一框架下,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在WTO後過渡期,我國中小企業集群面臨進一步擴大集群規模的契機,這主要歸功於市場范圍的空前擴大和交換能力的飛速提高。
其一,運輸與交通業的突飛猛進。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鐵路和航空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被稱為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在當今世界,時間和空間對廠商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高度發達的鐵路網,星羅棋布的公路網,以及航空和船運業的快速發展,大大地增進了商務往來,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這是全球廠商的交換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物質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2005年底將允許外商設立獨資速遞、公路貨運和貨代企業,2006年底將允許設立獨資鐵路貨運企業。隨著WTO後過渡期外商的進入,聯系我國與全球經濟的運輸服務業將會更加發達,國內外商品供需之間的交換能力將會更加強大。
其二,金融業的發展。根據我國政府在加入WTO時的承諾,我國已經於2004年底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2006年底還將允許外資銀行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這對我國政府和國內金融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但對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來說,則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金融業的發展不但可以緩解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保障了國際貿易中資金流動的暢通,進而加快了貨物流通的速度。
其三,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電視、電話、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的進步,極大地增強了廠商收集、綜合、整理、監督和傳播信息的能力,進而又引起了商業交流方式的巨大變革。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廠商與廠商之間、廠商與用戶之間的時空距離被極大程度地拉近了。尤其是現代傳媒業的發展以及全球互聯網的出現,使企業的新產品信息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到達用戶,用戶的需求與意見也會很便利地反饋給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廠商。在一篇關於企業集群化的文章中,國家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一位台商參加美國某展銷會,有位客戶看了展示產品後,覺得其產品在某些方面不配套,提出如作若干改進後,就會大量訂貨。遇到此種情況時,展商一般會先要求客戶提供詳細的產品生產標准和合同定金,再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將新產品交付。而這位台灣展商則不同,在了解了客商對產品的要求之後,馬上就通過電話和網際網路將產品的具體要求進行分解,並通知企業集群中各個協作企業去創新和生產,而後進行集成。展銷會還沒有結束,台灣展商已經將企業集群生產的新樣品展示給客商,從而拿到了這筆大訂單。
三、對廠商信任的需求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受到西方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社會資本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信任,即社會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預期。很多研究發現,市場環境越復雜,人們對信任的需求就越高。相應地,此時如果企業的信任度越高,就越容易實現交易,贏得更大市場份額。因此,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人際關系的信任文化是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競爭優勢。
(一)產生信任需求的原因分析
其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換風險。人類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單就商品交換關系來說,隨著社會分工的升級,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由起始的面對面直接交換變成更多地依靠間接交換,現代社會因此也被稱為「匿名社會」。這裡面隱藏著大量交換風險。WTO後過渡期,經濟交換能力的提高將促進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某件產品可能是由不同國家的生產者共同製造,在到達最終消費者之前,中間可能還有許多層經銷商,這將導致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更加疏遠,交換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廠商在機會主義動機驅使下,難免會出現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的行為。處於交換關系中劣勢一方的消費者隨著其消費理性的提高,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或者說信任度較高的廠商所製造的產品。
其二,產業供應鏈上相鄰廠商之間的不完備契約。商品交換中為了明確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往往會藉助簽訂商業合同(契約)。這實際上是建立基於制度的信任——通過建立交換雙方之間的契約關系,從而降低交換風險,滿足人們對「放心」(或稱特殊信任)的需求。在訂約成本(包括談判成本和執行成本)為零的情況下,這種基於契約關系的商品交換十分有效。但現實世界中訂約成本可能非常高,其原因主要有:商品交換過程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買賣雙方事先均無法預知;買賣雙方由於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行為(adverse selection);買賣雙方由於事後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行為(moral hazard)等等。
研究發現,現實中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就越需要超越基於制度(契約關系)的信任,也即需要學者們所說的基於信譽的「一般信任」,或者稱為「社會資本」,它對社會的繁榮以及經濟組織的競爭力和規模有重大影響。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缺乏這種「社會資本」,不得不靠制訂十分完備的契約來進行商業活動,必然會使商品交易成本急劇增加,社會分工受到阻礙,並將在長期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信譽的信任
中小企業集群內部人與人之間彼此了解,因此其交易不僅有法律上的約束,而且還有人文關系的約定。這種雙重約定,使基本的交易只要口頭承諾,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這也是華人做生意比西方人的高明之處。前文關於台灣廠商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種集群優勢。在與外部進行商務活動時,中小企業集群內部的某個具體企業盡管無法享受大型企業所具有的品牌信任度,但對中小企業集群整體來說,可能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內部的非契約信任文化,得以建立集群品牌或區域性品牌信任度。學者們依據經濟學理論,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中的信任產生機制。
其一,根據博弈論理論,通過重復博弈建立起來的信任是企業集群發展的價值資源。經濟交往中,信譽發生作用需要具備四個條件:重復交易、雙方有耐心、可及時觀察信息和有效懲罰。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完全具備這些條件。連續性多次交易是集群中企業之間關系的基本特徵之一。處於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位置上的企業通過連續性多次交易,企業之間非常熟悉和了解。出於對長期利益及擔心遭受懲罰的考慮,他們在交易時往往會放棄機會主義行為而進行充分的合作。在大多數情況下,私人信任是在具體交易中建立的,每個人都會根據他人與自己的關系進行信任度分類,並在連續性多次交易中進行動態管理。經歷長期重復博弈,中小企業集群逐步形成基於信譽的信任文化。
其二,根據共生理論,信任是中小企業集群的內生媒介之一。在企業群落內,共生單元之間通過信任媒介形成分工與協作關系。相對於市場媒介而言,信任媒介相對穩定,而且具有自我加強的趨勢。信任降低了共生單元搜索交易對象的時間和隨機性,減少了能量、信息和物質傳輸過程的損耗和失真。共生單元在信任媒介支撐下共同進化。
其三,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信任是關系資本的關鍵要素。關系資本是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對於集群中的企業而言,合作夥伴的信任是企業獨特的關系資本。企業集群內部的由信任產生的關系資本不僅可以提高企業集群對外競爭優勢,而且還能夠產生獨特的關系資本收益,如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播、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解決企業之間沖突的能力等,從而提高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集群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水平,進而又開始新一輪的「信任→關系資本收益→企業集群績效」的正反饋循環。
四、融資環境、技術進步及管理升級
上述三點我們主要結合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比較成本優勢、規模經濟及信任文化,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主要發展機遇。這些由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與中小企業集群及其內部企業自身的優勢相結合,意味著企業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下面我們著重從另一個側面——中小企業集群在融資、技術及管理等劣勢上的改善——來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發展機遇。
(一)融資環境的改善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貸款難,融資環境不好。中小企業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因而喪失了許多市場機會,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較為常見的解釋是,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需求急、金額小、需求頻繁、不確定性高,從而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意願。但是,也有學者指出,上述原因並非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困難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樣的問題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但卻沒有成為阻礙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對於中國來說,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了金融資源,民營中小銀行成長緩慢,經營范圍受到嚴重製約。在這樣的金融背景下,絕大多數民營性質的中小企業與國有性質的金融機構的交易,存在著過高的交易成本。正是由於這種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越來越難以得到本來在正常交易條件下可以得到的貸款或融資。
我國加入WTO後,尤其是進入後過渡期後,這種面貌有可能得以改善。這是因為:其一,進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外資銀行參與我國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中小企業集群增加了從外資銀行融資這一途徑。其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將取得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在此「倒逼」下,我國的民營中小銀行終於有機會享受國有商業銀行同樣的「國民待遇」,企業集群地區的民營中小銀行得以發展,從而可以為中小企業集群提供更多貸款。其三,國有商業銀行在外資銀行和民營中小銀行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擴大業務范圍。由於相對大量國有企業來說,中小企業集群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商業信用,國有商業銀行如果出於組織利益考慮新業務,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更多地受到機構代理人的私人利益影響,自然會增加對中小企業集群的貸款額度。其四,隨著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以及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障礙將會減弱。
(二)技術進步
近幾年中國製造業的進步引起全球關注,甚至有人提出美國製造業面臨著所謂的「中國威脅」。對此,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喬治·吉爾波曾撰文指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被過分誇大了,中國製造業目前還面臨著嚴峻困難,中國大陸在技術上仍是個落伍者。我國商務部在2004年發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該報告顯示,在出口產品中,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很低。目前,技術落後問題也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主要劣勢。從產業類型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以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較少。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和工藝水平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因而也較低。
WTO後過渡期,隨著多邊關稅壁壘的下降,許多國家可能會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盡管如此,根據我國與其他WTO成員的多邊協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經濟合作的大趨勢不可阻擋,必將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向前推進。根據我國商務部的報告,目前歐盟已經是中國累計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國從歐盟累計引進技術18530項,合同金額800億美元。2004年1-10月,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1728項,合同金額46億美元。分別占技術引進總數的25.4%和41%。
我國宏觀技術環境的改善,非常有利於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技術進步。第一,隨著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更多地與國外開展技術交流和貿易往來,我們可以鑒別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第二,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根據WTO規則,利用國外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承諾,以較低的成本進口國際先進的加工設備,取得新的更好的原材料。第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利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國際產業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立足國情和比較優勢,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當前較為薄弱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第四,國外廠商的競爭壓力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增強自主開發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
(三)管理升級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整體管理水平還較低,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粗放,營銷環節薄弱,缺乏管理創新;集群內部缺乏有效組織協調,行業協會的發展不健全,存在內部惡性競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有待提高,缺乏高級管理人才;缺乏品牌意識和品牌管理經驗;缺乏跨國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時經驗不足,力不從心等等。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更多的外商投資於中國,以及企業間管理與技術人才流動的更加頻繁,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實現管理升級。第一,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將促進集群內中小企業轉變管理思想,重視管理技術和管理體系建設,推行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第二,可以借鑒國外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建立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吸引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第三,可以借鑒國外品牌管理經驗,打造集群品牌,提高品牌競爭力。第四,可以借鑒國外營銷管理經驗,提高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第五,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必將加快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這將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肆』 旅遊保險常見問題解答
似乎清明小長假才剛剛遠去,馬上又要迎來五一黃金周。這對熱愛旅遊的人來說,可謂蠢蠢欲動啊!小長假,對於驢友們選擇外出旅遊已經成了慣例。在外出旅遊期間,一般都會購買旅遊保險,旅遊保險的常見問題有哪些呢?跟著文章一起來了解下吧。
旅遊保險常見問題解答
外出旅遊開始成為人們的新時尚選擇,出門在外,風險增大,買一份合適的保險,就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一、旅遊保險是怎麼一回事?旅遊保險究竟包括那幾種?
旅遊保險一般包括醫療費用、人身意外、意外雙倍賠償、緊急醫療運送、運返費用、個人行李、行李延誤、取消旅程、旅程延誤、縮短旅程、個人錢財及證件還有個人責任等諸多種。
二、外出旅遊買什麼保險好?
保險專家建議,一般遊客出遊應購買四種類型保險:1、旅遊救助保險;2、旅客意外傷害保險;3、旅遊人身意外傷害保險;4、住宿旅客人身保險。
三、旅遊保險和旅行社責任險一樣嗎?
很多人往往把旅遊保險和旅行社責任險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保險。旅行社責任險是有旅行社為旅客購買的一個險種,在旅遊途中因為旅行社的疏忽或過失,造成旅客損失的,將由旅行社所投保的保險公司進行保險金的賠償。但是要注意的是,當遊客因為個人原因發生意外時,旅行社將無需承擔責任。如此看來,遊客在旅遊途中,還應該為自己購買旅遊保險以防不測。保險公司哪家強,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最新榜單!全國十大保險公司排名
在旅遊活動中,由於旅遊安全事故發生的不確定性,旅遊法律關系當事人則要承擔可能出現的各種經營風險,於是,旅遊保險便應運而生了。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風險增大,旅遊保險必不可少。
相關推薦:
旅遊保險的好處
旅遊保險也稱為旅遊意外險,是指在合同期間內,被保者遭遇外來的、突發的、非疾病導致的意外傷害,保險公司將根據約定給付相應的賠償金。屬於消費型險種,保費一般在十幾元到幾十元之間,有的甚至只需幾元,即可完成意外保障。因此,成為很多人外出必備的保險產品之一。下面就為大家就為大家介紹旅遊保險的幾點好處。
境外旅遊保險選擇攻略
可以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之下抽空出國旅遊當然是一件不錯的事,但由於出國旅遊,因語言、法律人文、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的差異,使風險的不確定因素明顯上升。因此,出國旅遊購買份適合的境外旅遊保險有必要。購買境外旅遊保險時,不同目的地選購產品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出行情況,有針對性的挑選產品。
『伍』 大眾境外旅遊保險可以承保高風險運動項目嗎
你好,大眾保險性價比相對較高,在境外旅遊險方面產品豐富,還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對於高風險項目,有相應的險種進行承保,您可以根據您的需求選購
對於境外旅遊險的投保來說,保障范圍要全面。在相同的條件下,建議選擇保障范圍比較全面的險種購買。同時最好選擇有醫療直付的險種。對於前往塞舌島來說,保額在30萬左右就可以滿足需求了。您可以根據您的出行日期和保額進行選擇。推薦選擇有緊急救援的境外旅遊險投保,可以更好的保障您的出行安全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陸』 旅行社產品存在哪些風險會引發什麼可能
旅行社經營風險概況
一、旅行社經營風險
旅行社經營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自身的經營管理問題,是影響旅行社生存的核心;
大部分的旅遊事故(包括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遊客投訴、監管部門懲處等),大多是經營管理行為的後果;
旅遊事故還與自然力、社會安全狀況、旅遊資源提供者和旅遊配合者(遊客)等多重因素息息相關。
財務風險和形成公眾危機,是旅遊事故的最嚴重後果,甚至可能導致破產。 旅行社經營風險的表現形態
1、旅行社自身行為導致的行政、民事、法律等風險。
2、旅行社提供的旅遊產品與旅遊服務過程中的風險。
3、旅行社之間的合同風險與合作風險。
4、旅行社員工責任風險與財務風險。
二、旅遊活動過程的風險
旅遊計劃的執行過程中,會有多個旅行社主體參與;
旅遊事故的發生,雖有可能是其他參與方造成; 不論你在旅遊環節中的角色是組團人還是地接方,都會面 臨以下法律責任,
並作為過失責任或合同責任人,為民事侵權行為承擔經濟 賠償責任:
1、肇事方因過失行為而產生的經濟損失賠償責任;
2、旅遊車乘運責任—車輛故障、交通事故、延誤等
3、環境不安全責任—酒店問題、餐飲不潔、被盜搶;
4、旅遊設施不安全責任;
5、遊客自身因素引發的損失;
當旅行社過失與遊客因素同時構成致損原因時,就會產生競合作用,處理不當,就會形成糾紛,使損失進一步擴大。
『柒』 有人認為:」保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企業,所以有險必保。」你有何看法
保險公司是在風險中求生存的行業,為社會,為客戶分擔風險,但是保險公司不是不注重自己的風險性,風險也分為可保風險和不可保風險,絕對不是所有的風險都能承受的,在自己能夠承受的范圍內承保,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案例太多了,拿壽險為例:某客戶,男,40歲,有高度脂肪肝,肥胖,(具體體檢數據我就不寫了),無其他疾病。保險公司風險評估:此客戶極有可能以後患糖尿病、冠心病,超過可承受風險范圍,拒保。
『捌』 如何充分發揮保險機製作用,化解服務風險,促進企業發展
通過保險創新來完善風險管理和社會治理體系的經驗:
第一保險轉移風險,實現政府財政資金效用最大化;
第二轉變角色與規則,提高矛盾化解效率;
三是主動防範管理風險,防患於未然;
第四彌補金融服務短板,促進創新創業。
『玖』 旅遊風險產生的原因,類型,及消除策略
在旅行途中,有四方面的因素會給旅客帶來風險: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罹患疾病,以及旅行途中往往會出現的行李財物和證件遺失、被盜。
(1)按照風險的對象可以分為人身風險、財產風險和責任風險;
(2)按照風險的原因可分為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經濟風險。這些風險在旅遊活動中會時有發生。
旅遊風險需提前預防
在旅行途中,有四方面的因素會給旅客帶來風險: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罹患疾病,以及旅行途中往往會出現的行李財物和證件遺失、被盜。
旅遊者要根據自身需求參保,除了普通的意外險和航空意外險,旅遊險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險種。因為旅遊意外險對遊客的保障更具有針對性,保障整個旅行過程中的風險,包括旅行過程中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旅行延誤、證件遺失和個人責任等等。
為應對「十一黃金周」眾多市民外出旅遊過節的習慣,幸福人壽就推出了包含航空、鐵路、水運、私家車、公路交通等在內的意外導致身故、殘疾甚至燙傷的短期險種,只要花費一二百元就可以為自己的出遊買個放心。
自駕游應補充保險
今年「十一」全國高速公路免費,自駕游肯定是一大熱門。太平洋財險重慶公司相關人士建議,車主在出行前一定要核對和檢查自己的保險,購買了哪些,哪些不屬於理賠范圍。
單純車險對自駕遊客的保障是有缺失的,在自駕游出發前,車主可以臨時增加車上人員險的責任限額,同時臨時增加諸如「輪胎爆破險」、「玻璃單獨破碎險」、「盜搶險」等險種,以應付旅途中可能發生的各類狀況。另外,自駕遊客還可根據出行路線投保一份涵蓋一般意外傷害和意外醫療賠償責任的旅行意外險,無論乘車、自駕還是下車漫步都有一份保障。
出境游保險必不可少
對於選擇出境游的市民,保險則顯得更加必不可少。據了解,若要出遊奧地利、丹麥、芬蘭、義大利、盧森堡、比利時、挪威、西班牙和瑞典等「申根國家」,想要順利獲得簽證通過,購買一份足夠額度(境外醫療援助的保障金額需要在3萬歐元以上)的境外旅行保險是必需的。
此外,業內人士還特別提醒出境游的市民,不少旅行保險,將滑雪、潛水、攀岩等危險性較高的項目作為免賠責任,如果遊客在旅行中必定會參加這些項目,那麼投保時,還需選擇將其納入保障范圍的保險產品,避免出險後無法理賠。
『拾』 如何規避旅行社經營風險
規避旅行社經營風險,要做到:市場導向、突出品牌、合理競爭、質量第一、注重效益。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市場導向:該理念要求旅行社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來組織生產。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強對客源市場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旅遊者的興趣與愛好的研究;
並依據其支付能力和文化價值取向等一系列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來設計組合適銷對路的旅遊產品,從而達到提高服務質量與產品效用的目的。同時,還應隨時關注市場競爭對手的經營變化,積極創新、出奇制勝。
2、突出品牌:旅行社經營的產品不是物質性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性的產品,這種信息性的產品特點使旅行社在市場上樹立形象的主要途徑就是打企業的品牌。
旅行社企業品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淀的系統過程,要求旅行社在業務經營方面藉助自身優勢確立重點產品,並一貫地在經營實踐中不斷提高這些產品的質量和知名度,當品牌形成後,還要注重適當的保護與深化,使之葆有長久的市場活力。
3、合理競爭:樹立合理競爭的理念,要求旅行社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即企業近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企業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價格競爭與非價格競爭的關系。
4、質量第一:毫無疑問,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它決定著一個企業的興衰。作為企業,旅行社應把旅遊產品的質量放在經營活動的首位。
尤其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旅行社的經營者更應該樹立起「質量第一」的經營理念,將提高產品質量視為自己的第一要任,也即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不忘把好質量關,以為旅遊者提供質優價廉的旅遊產品為努力方向。
5、注重效益:旅行社是經濟上獨立核算的企業,所以注重經濟效益成了旅行社當然的經營理念之一。對我國的旅行社來說,經營者樹立經濟效益理念務必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即加強采購管理,降低采購成本;
嚴格控制業務經營的開支費用;完善資金管理,減少資金佔用,加速資金周轉;合理確定核算單位,提高部門經濟收益;進一步發揮財務部門管財理財的積極作用。
(10)用旅遊保險化解經營風險擴展閱讀:
旅行社的經營風險一般具有以下五種特徵:
1、經營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2、經營風險的存在與一定的時空條件相聯系;
3、經營風險的發生會影響旅行社的利益;
4、經營風險的大小可以估測或度量;
5、經營風險是可以防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