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金融系統性風險保險

金融系統性風險保險

發布時間:2021-07-11 20:07:09

金融風險的九大風險

一家金融機構發生的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金融交易活動中出現的風險,有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具體的一家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在漸進改革過程中,財政與金融之間風險隔離機制一直沒有建立。一方面,金融風險向財政轉移。由於缺乏制度性規范,央行資金運用存在明顯的財政化傾向,巨額再貸款難以收回。另一方面,財政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1998年以來,債務依存度和國債償債率偏高。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中西部地區縣鄉財政普遍困難,存在大量隱性債務。
非正規金融龐大成隱患
多年來,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十分困難,被迫尋求非正規金融渠道。中國非正規金融的規模據估計已接近正規金融的1/3。
機制轉化中的風險突出
首先,銀行業風險集中,資產質量總體堪憂。我國銀行業競爭不足,公司治理薄弱,業務創新能力差,財務風險普遍存在。其次,證券業隱含巨大金融風險。證券公司收入結構不合理,資產質量不高,流動性明顯不足,累積風險嚴重,一批證券公司已處於嚴重資不抵債局面;普遍存在違法受益「私人化?,違法成本「社會化?的制度性錯位激勵,總體道德風險嚴重。再次,保險公司風險不容忽視。保險行業整體誠信意識和服務意識不強;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對分支機構的經營行為缺乏有效監督和約束。不計成本地搶占市場份額,惡性競爭嚴重。
資本管制有效性弱化
資本項目管制有效性嚴重弱化導致大規模的不正常資本流動。第一,假外資的尋租性流入。自2001年以來,資本凈流入迅猛增長。從中國實際利用外資情況看,有相當部分流入的外資具有明顯的「內資外資化?傾向,帶有明顯的「政策尋租?的特徵。還有大量違規資本偽裝成經常項目收支跨境流動。第二,資本外逃嚴重,外逃渠道多樣化。資本大規模非正常流動,增加了人民幣的匯率風險,影響了我國的經濟金融安全。
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損失
人民幣匯率機制的缺陷導致中國傳統的開放模式和開放政策呈現出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並進一步引發諸多突出問題:第一,匯率形成機制的扭曲導致激勵型外資政策,激化國內發展模式的矛盾。第二,低匯價助推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頻繁引發國際經濟摩擦。第三,匯率形成機制扭曲導致低價值鏈增值模式,危及中國的資源、能源安全。第四,匯率機制的長期扭曲導致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增大國家宏觀經濟運行風險。第五,日益龐大、超過合理需要的外匯儲備,造成巨大的國民福利損失。
利率風險日益凸顯
利率市場化是一柄雙刃劍,利率風險其實是在利率逐步市場化過程中同一問題的兩面。其一,由於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管制仍然比較嚴格,商業銀行不能自主調整利率,面臨著較大的系統性利率風險。其二,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利率波動會不斷加劇,而金融機構管理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也會面臨較大的風險。
房地產風險不容忽視
截至2004年,中國的銀行業的17萬億元信貸資產中約有一半是以房地產貸款或與房地產直接相關的形式存在的。房地產行業隱藏的風險不容小視,主要表現為:房地產開發商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銀行資金占其資產的比率在70%以上,高負債經營隱含財務風險突出;假按揭在個人住房貸款中問題嚴重;基層銀行發放房地產貸款操作風險明顯;土地開發貸款有較大信用風險;新法律法規可能限制貸款抵押品的執行,法律風險增大;等等。特別是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存在幾乎等同於金融風險,很可能會影響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拉美化」風險
所謂金融「拉美化」,主要是指本國金融活動越來越依賴於國際資本,本國金融市場逐步為外資所主導,本國的資產定價權、證券服務業、投資收益等等大多為國際投資者和外國金融服務機構所控制或支配的一種現象。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金融確有「拉美化?之虞,直接表現為我國金融資產定價權的喪失;股市並沒有真正與國際接軌,不僅談不上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融資功能也急劇萎縮;大批國內優質企業被迫海外上市,國內投資者望洋興嘆;在我國未掌握資產定價權的前提下,國內商業銀行競相大規模向外資轉讓股權,導致國民財富流失;我們在高價引進外資的同時以低價向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拉美化」可能是我們對外開放中的最大風險。

⑵ 系統性風險包括哪些風險

證券投資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按照風險形成的原因,又可以分為外部因素造成的風險和投資者自身內因造成的風險。 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於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可能變動,這種因素以同樣的方式對所有證券的收益產生影響。 因此,對系統性風險的識別就是對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宏觀的經濟狀況作出判斷。就是指對整個股票市場或絕大多數股票普遍產生不利影響。一般包括經濟等方面的關系全局的因素。如世界經濟或某國經濟發生嚴重危機、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特大自然災害等。整體風險造成的後果帶有普遍性,其主要特徵是所有股票均下跌,不可能通過購買其他股票保值。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都要遭受很大的損失,其中許多人都要竭力拋出手中的股票。1929年發生的股市大崩潰就是系統風險的產物。 系統性風險中的經濟周期波動等因素對股市的打擊是極其嚴重的,任何股票都無法逃脫它的打擊,每個股市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基本上是均等的。這種整體風險發生的概率是較小的。由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對自然和社會駕馭能力的提高,對整體性風險發生的防範手段及其發生之後的綜合治理辦法都有很大增強。[編輯] 系統性風險的特點 系統性風險的特點是:對整個股票市場或絕大多數股票普遍產生不利影響。系統性風險造成的後果帶有普遍性,其主要特徵是幾乎所有的股票均下跌,投資者往往要遭受很大的損失。正是由於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相互抵消或者消除,因此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編輯] 系統性風險的分類 系統性風險主要是由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宏觀因素造成的,包括政策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和市場風險等。 1、政策風險 政府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公司利潤、投資收益的變化;證券交易政策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到證券的價格。而一些看似無關的政策變化,比如對於私人購房的政策,也可能影響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因此,經濟政策、法規出台或調整,對證券市場會有一定影響,如果這種影響較大時,會引起市場整體的較大波動。 2、利率風險 市場價格的變化隨時受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一般來說,市場利率提高時,會對股市資金供求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3、購買力風險 由於物價的上漲,同樣金額的資金,未必能買到過去同樣的商品。這種物價的變化導致了資金實際購買力的不確定性,稱為購買力風險,或通脹風險。在證券市場上,由於投資證券的回報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投資的實際收益下降,也存在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 4、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證券投資活動中最普遍、最常見的風險,是由證券價格的漲落直接引起的。當市場整體價值高估時,市場風險將加大。 對於投資者來說,系統性風險是無法消除的,投資者無法通過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進行防範,但可以通過控制資金投入比例等方式,減弱系統性風險的影響。[編輯] 防範系統性風險 對於系統性風險的防範,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提高對系統性風險的警惕。當整體行情出現較大升幅,成交量屢屢創出天量,股市中賺錢效應普及,市場人氣鼎沸,投資者踴躍入市,股民對風險意識逐漸淡漠時,往往是系統性風險將要出現的徵兆。從投資價值分析,當市場整體價值有高估趨勢的時候,投資者切不可放鬆對系統性風險的警惕。 其次是注意控制資金投入比例。股市行情的運行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投資者可以根據行情發展的階段來不斷調整資金投入比例。由於目前的股市升幅較大,從有效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投資者不宜採用重倉操作的方式,至於全進全出的滿倉操作更加不合時宜。這一時期需要將資金投入比例控制在可承受風險的范圍內。倉位較重的投資者可以有選擇地拋出一些股票,減輕倉位,或者將部分投資資金用於相對較安全的投資中,如申購新股等。 最後是做好止贏或止損的准備。投資者無法預測什麼時候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尤其在行情快速上升的時期。如果提前賣出手中的股票,往往意味著投資者無法享受「瘋狂」行情的拉升機會。這時,投資者可以在控制倉位的前提下繼續持股,但隨時做好止贏或止損的准備,一旦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時候,投資者可以果斷斬倉賣出,從而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編輯] 經濟虛擬化與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指一個事件在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的可能性。風險的溢出和傳染是系統性風險發生時最為典型的特徵,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與個別風險的管理相比,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更艱難、更復雜,需要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變。 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遠大於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繫上,國內外學術界過去的研究多重視虛擬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的發展(如國際貨幣市場的交易額遠大於國際貿易額的規模),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這種「倒金字塔」型的經濟、金融體系有崩潰的可能。但是,在我們的研究中,更強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較為密切的方面,尤其是國際金融市場自由化與工業化國家經濟表現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虛擬經濟的發展確實為實體經濟帶來了好處,如國際貨幣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及與之相關的收入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真實的購買力,以美國為例,金融、保險、房地產部門對美國GDP的貢獻遠比製造業大;另一方面,1970年以來,當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自由化蓬勃發展的同時,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主要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產出增長率下降到了60年代的2/3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長率也以大體相當的幅度下降。 很難為系統性風險下一個十分清晰的定義。現有文獻中,一般認為,「系統性」一方面是指一個事件影響了整個體系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指一個事件讓不相乾的第三方也承擔了一定的成本;「系統性風險」則是指一個事件在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的可能性(George G.Kaufman)。因此,系統性風險是一種「外部性」,是單個公司(機構)強加於全社會的高於其實際價值的成本,風險的溢出和傳染是系統性的風險發生時最為典型的特徵,而且系統性風險的這一特徵不僅僅局限於一國的經濟、金融領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使各國經濟極易受到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沖擊;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價格聯動的特徵則使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連鎖反應速度加快;現代通訊技術及金融交易的高科技程度也為信息的傳播及風險的溢出創造了條件,某個市場的動盪結果會通過計算機網路體系迅速得到蔓延,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和金融局勢。 系統性風險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這也是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往往損害實體經濟的重要原因之一。 系統性風險的存在可能使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威脅金融、經濟的整體發展。彌補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的這一缺陷,主要依靠強有力的監管部門。迫使微觀主體將系統性風險考慮在內,正是金融監管者的責任;監管當局的風險管理越嚴格,私人部門的成本就越高,就越能將系統性風險的外部性內在化。為了確保單個的投資決策者不僅考慮其個體面臨的風險,而且將整個社會面臨的風險考慮在內,監管者或者可以通過增添附加條件的辦法。如,監管部門可以要求銀行部門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一定標准(即要求其流動資本持有達到全部資產的特定比例),這種流動性資本的持有對於這些金融機構來講,意味著必須放棄某些潛在的獲得收益的投資活動,這就是一種成本,監管者希望藉此抵禦金融危機的沖擊;監管者或者也可以嘗試直接對投資者的行動做出某些限制。如通過對短期資本流動收取一定的費用,迫使私人部門將其成本與短期資本流動可能對一國經濟造成的社會成本一並考慮在內;在某些情形下,監管者甚至或者可以對特定的資本流動實施直接的管制。 與個別風險的管理相比,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更艱難、更復雜,需要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變。系統性風險監管困難的原因首先表現在對系統性風險估測的困難。監管者的工作必須包括禁止特定風險轉化為系統性風險,在這兩種風險之間充當「警衛」,並且為了防止市場信心喪失造成的金融恐慌,中央銀行通過注入流動性資金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就是及其重要的。 但在很多情況下,當個別金融機構處於困境時,中央銀行可能不容易找到適當的渠道注入流動性資金,從而不能很好地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這是系統性風險監管的又一困難。尤其是當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發生問題時,中央銀行可能無法動用自己的自有資源注入資金來提供援助。因此,監管當局有必要通過組織私人部門注入資金來進行援助,避免和減輕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損失。 對系統性風險監管的最後貸款人制度以及類似的存款保險制度還存在另一個缺陷,當監管當局試圖處理系統性風險時,常常不得不提供財務上的支持,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道德風險問題。系統性風險不是簡單的私人風險之和,而是比私人風險之和還要大。同樣,私人管理的風險之和要小於金融業的總風險,因為如前所述,私人只是在規避風險,而無法消除風險。最後貸款人、存款保險制度等的目的就在於控制這類社會風險,但是最後貸款人、存款保險制度等某種程度上只是將風險從私人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將系統性風險的一部分轉移為道德風險。因此,有效的監管應該區分不同情形提供最後貸款人援助,並對援助對象施以懲罰性利息;存款保險等制度不宜針對金融機構或個人投機者提供援助,只為遭受非投機性投資損失的家庭提供援助。 過去,對付系統性風險的主要監管措施之一就是將金融市場明確分工並相互分割開來,如「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在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服務業之間設置「防火牆」,禁止混業經營。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市場自由化的影響,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區分變得越來越模糊,以及金融市場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不論是國家間還是國際上,所有分裂的部分現在正緊密地相互依存著。特別地,在現代金融市場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金融創新活動越來越活躍,以前從未發生或從未預見到的事件也不斷發生,而往往正是全新的事件導致了最大的風險。這就使得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方式和理念受到了進一步的挑戰,傳統的分割地對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監管,諸如1987年那樣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間調度資金平抑波動的行動就越來越困難、越來越無效了。在此,我們想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監管者必須具有某種靈活性,必須基於風險管理的原則、而不是基於事先設定好的規則框架實施監管。其根本原因在於,作為現代經濟系統核心的金融系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服務系統,而是綜合考慮風險管理和自身發展的系統。因此,監管也就不能僅限於對金融業務、職能的管理,而應該堅持風險管理的原則。同時,監管者必須堅持基於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因為任何約定俗成的規則和基於某些產品制定的規則都不可能適應日新月異的金融市場的變化。

⑶ 保險對於金融系統 的作用

1、金融系統在不同時間、部門和地區間轉移資源。這一功能使投資被更有效地利用而不是浪費在不需要的地方。以上我們已經涉及學生貸款和通休儲蓄的例子。下面是一個發生在國際金融領域的例子。日本是儲蓄率極高的國家,現在正通過貸款和國外直接投資方式將資源轉移到投資機會激增的國家——中國。
2、金融系統控制風險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風險管理類似於資源轉移:它將風險從那些最需要降低風險的人或部門中轉移出來,並轉移或分散給那些風險承受力和適應性更強的人或部門。例如,房屋火災保險可為你承擔高達20萬美元的損失,讓風險分攤到成千上萬的保險公司股東們的頭上。
3、金融系統根據單個儲蓄者或投資者的需求吸收和發放資金。作為一個投資者,你可能只想在普通股票的多樣化組合中投資1萬美元,但有效地選購一個100種股票的組合也許需要投資100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共同基金便應運而生:基金可以擁有1000個投資人,可以選購上述股票投資組合,然後再接受你的1萬美元的認購並管理你的投資。作為回報,這個運作良好的共同基金可能需要你每年為你1萬美元基金投資承擔30美元的管理費。此外,現代經濟要求大型公司擁有上千萬美元的土地和設備的投資,個人很難負擔得起。就算有人非常有錢、能夠獨立進行投資,他恐怕也不會願意將自已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因此,現代公司制度便應運而生:公司有能力吸引許多投資人買自已的股票,從而可以將分散的投資集中起來,從事規模巨大且更具風險性的投資。
4、金融系統發揮著重要的「票據交換所的功能」,從而促進付款人(買者)和收款人(賣者)之間的交易。例如,當你經由支票賬戶出具一張支票購買新電腦時,票據交換所就會在你的銀行賬戶借方上記一筆,同時也在那家電腦公司的銀行賬戶的貸方上記一筆。正是這一功能能夠讓資金在全世界快捷地進行交易。
功能主要有:
1、降低交易費用
2、清算結算
3、期限媒介
4、規模媒介
5、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6、風險分散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⑷ 監管重啟,保險業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嗎

第一,中國保險業仍然處在發展的黃金期。第二,中國保險業在中國金融業中的體量決定了其本身並不會形成系統性金融危機,但是,中國保險業存在流動性危機的可能。第三,現代保險業的「承保+資產」雙輪驅動的特點決定了,保險業作為管道與其他金融部門的勾連決定了保險可能會成為系統性風險乃至金融危機的策源地。即使在監管嚴格、金融市場發達有效、新聞監督力度大的美國,保險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也扮演了危機的助推器的作用。著名的「大而不倒」的AIG國家救援(lout)就是一個重要證據。辯證地掌握好這三點有利於「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張起中國保險業的金融安全網。

⑸ 系統性風險在投資學中的定義

系統性風險即市場風險,即指由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對證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匯率風險等。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稱為不可分散風險。 系統性風險可以用貝塔系數來衡量。中文名 系統性風險外文名 systematic risk別名 市場風險解說環境因素對證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分類 政策風險 利率風險 購買力風險等特點對整個股票市場普遍產生不利影響防範措施 提高警惕、投入比例、贏損准備系統性風險 經濟好處 不對稱性 監管缺陷。

1、基本概述編輯系統性風險即市場風險,即指由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對證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匯率風險等。對系統性風險的識別就是對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宏觀的經濟狀況作出判斷。就是指對整個股票市場或絕大多數股票普遍產生不利影響。一般包括經濟等方面的關系全局的因素。如世界經濟或某國經濟發生嚴重危機、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特大自然災害等。整體風險造成的後果帶有普遍性,其主要特徵是所有股票均下跌,不可能通過購買其他股票保值。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都要遭受很大的損失,其中許多人都要竭力拋出手中的股票。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中的經濟周期波動等因素對股市的打擊是極其嚴重的,任何股票都無法逃脫它的打擊,每個股市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基本上是均等的。這種整體風險發生的概率是較小的。由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對自然和社會駕馭能力的提高,對整體性風險發生的防範手段及其發生之後的綜合治理辦法都有很大增強。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於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可能變動,這種因素以同樣的方式對所有證券的收益產生影響。

2、基本特點編輯系統性風險的特點是:對整個股票市場或絕大多數股票普遍產生不利影響。系統性風險造成的後果帶有普遍性,其主要特徵是幾乎所有的股票均下跌,投資者往往要遭受很大的損失。正是由於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相互抵消或者消除,因此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

3、基本分類編輯系統性風險主要是由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宏觀因素造成的,包括政策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和市場風險等。政策風險政府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公司利潤、投資收益的變化;證券交易政策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到證券的價格。而一些看似無關的政策變化,比如對於私人購房的政策,也可能影響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因此,經濟政策、法規出台或調整,對證券市場會有一定影響,如果這種影響較大時,會引起市場整體的較大波動。利率風險市場價格的變化隨時受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一般來說,市場利率提高時,會對股市資金供求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購買風險由於物價的上漲,同樣金額的資金,未必能買到過去同樣的商品。這種物價的變化導致了資金實際購買力的不確定性,稱為購買力風險,或通脹風險。在證券市場上,由於投資證券的回報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投資的實際收益下降,也存在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證券投資活動中最普遍、最常見的風險,是由證券價格的漲落直接引起的。當市場整體價值高估時,市場風險將加大。對於投資者來說,系統性風險是無法消除的,投資者無法通過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進行防範,但可以通過控制資金投入比例等方式,減弱系統性風險的影響。

4、防範措施編輯對於系統性風險的防範,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提高警惕當整體行情出現較大升幅,成交量屢屢創出天量,股市中賺錢效應普系統性風險及,市場人氣鼎沸,投資者踴躍入市,股民對風險意識逐漸淡漠時,往往是系統性風險將要出現的徵兆。從投資價值分析,當市場整體價值有高估趨勢的時候,投資者切不可放鬆對系統性風險的警惕。投入比例股市行情的運行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投資者可以根據行情發展的階段來不斷調整資金投入比例。由於股市升幅較大,從有效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投資者不宜採用重倉操作的方式,至於全進全出的滿倉操作更加不合時宜。這一時期需要將資金投入比例控制在可承受風險的范圍內。倉位較重的投資者可以有選擇地拋出一些股票,減輕倉位,或者將部分投資資金用於相對較安全的投資中,如申購新股等。贏損准備投資者無法預測什麼時候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尤其在行情快速上升的時期。如果提前賣出手中的股票,往往意味著投資者無法享受「瘋狂」行情的拉升機會。這時,投資者可以在控制倉位的前提下繼續持股,但隨時做好止贏或止損的准備,一旦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時候,投資者可以果斷斬倉賣出,從而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5、系統性風險編輯「系統性風險」是指一個事件在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的可能性。風險的溢出和傳染是系統性風險發生時最為典型的特徵,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與個別風險的管理相比,對分類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更艱難、更復雜、需要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變。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遠大於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繫上,國內外學術界過去的研究多重視虛擬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的發展(如國際貨幣市場的交易額遠大於國際貿易額的規模),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這種「倒金字塔」型的經濟、金融體系有崩潰的可能。但是,在人們的研究中,更強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較為密切的方面,尤其是國際金融市場自由化與工業化國家經濟表現之間的關系。經濟好處一方面,虛擬經濟的發展確實為實體經濟帶來了好處,如國際貨幣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及與之相關的收系統性風險入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真實的購買力,以美國為例、金融、保險、房地產部門對美國GDP的貢獻遠比製造業大;另一方面,1970年以來,當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自由化蓬勃發展的同時,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主要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產出增長率下降到了60年代的2/3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長率也以大體相當的幅度下降。很難為系統性風險下一個十分清晰的定義。現有文獻中,一般認為,「系統性」一方面是指一個事件影響了整個體系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指一個事件讓不相乾的第三方也承擔了一定的成本,「系統性風險」則是指一個事件在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的可能性(George G.Kaufman)。因此,系統性風險是一種「外部性」,是單個公司(機構)強加於全社會的高於其實際價值的成本,風險的溢出和傳染是系統性的風險發生時最為典型的特徵,而且系統性風險的這一特徵不僅僅局限於一國的經濟、金融領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使各國經濟極易受到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沖擊;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價格聯動的特徵則使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連鎖反應速度加快;現代通訊技術及金融交易的高科技程度也為信息的傳播及風險的溢出創造了條件,某個市場的動盪結果會通過計算機網路體系迅速得到蔓延,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和金融局勢。不對稱性系統性風險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這也是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往往損害實體經濟的重要原因之一。系統性風險的存在可能使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威脅金融、經濟的整體發展。彌補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的這一缺陷,主要依靠強有力的監管部門。迫使微觀主體將系統性風險考慮在內,正是金融監管者的責任;監管當局的風險管理越嚴格,私人部門的成本就越高,就越能將系統性風險的外部性內在化。為了確保單個的投資決策者不僅考慮其個體面臨的風險,而且將整個社會面臨的風險考慮在內,監管者或者可以通過增添附加條件的辦法。如,監管部門可以要求銀行部門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一定標准(即要求其流動資本持有達到全部資產的特定比例),這種流動性資本的持有對於這些金融機構來講,意味著必須放棄某些潛在的獲得收益的投資活動,這就是一種成本,監管者希望藉此抵禦金融危機的沖擊;監管者或者也可以嘗試直接對投資者的行動做出某些限制。如通過對短期資本流動收取一定的費用,迫使私人部門將其成本與短期資本流動可能對一國經濟造成的社會成本一並考慮在內;在某些情形下,監管者甚至或者可以對特定的資本流動實施直接的管制。監管缺陷與個別風險的管理相比,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更艱難、更復雜、需要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變。系統性風險監管困難的原因首先表現在對系統性風險估測的困難。監管者的工作必須包括禁止特定風險轉化為系統性風險,在這兩種風險之間充當「警衛」,並且為了防止市場信心喪失造成的金融恐慌,中央銀行通過注入流動性資金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就是及其重要的。但在很多情況下,當個別金融機構處於困境時,中央銀行可能不容易找到適當的渠道注入流動性資系統性風險金,從而不能很好地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這是系統性風險監管的又一困難。尤其是當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發生問題時,中央銀行可能無法動用自己的自有資源注入資金來提供援助。因此,監管當局有必要通過組織私人部門注入資金來進行援助,避免和減輕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損失。對系統性風險監管的最後貸款人制度以及類似的存款保險制度還存在另一個缺陷,當監管當局試圖處理系統性風險時,常常不得不提供財務上的支持,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道德風險問題。系統性風險不是簡單的私人風險之和,而是比私人風險之和還要大。同樣,私人管理的風險之和要小於金融業的總風險,因為如前所述,私人只是在規避風險,而無法消除風險。最後貸款人、存款保險制度等的目的就在於控制這類社會風險,但是最後貸款人、存款保險制度等某種程度上只是將風險從私人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將系統性風險的一部分轉移為道德風險。因此,有效的監管應該區分不同情形提供最後貸款人援助,並對援助對象施以懲罰性利息;存款保險等制度不宜針對金融機構或個人投機者提供援助,只為遭受非投機性投資損失的家庭提供援助。過去,對付系統性風險的主要監管措施之一就是將金融市場明確分工並相互分割開來,如「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在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服務業之間設置「防火牆」,禁止混業經營。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市場自由化的影響,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區分變得越來越模糊,以及金融市場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不論是國家間還是國際上,所有分裂的部分正緊密地相互依存著。特別地,在現代金融市場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金融創新活動越來越活躍,以前從未發生或從未預見到的事件也不斷發生,而往往正是全新的事件導致了最大的風險。這就使得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方式和理念受到了進一步的挑戰,傳統的分割地對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監管,諸如1987年那樣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間調度資金平抑波動的行動就越來越困難、越來越無效了。在此,人們想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監管者必須具有某種靈活性,必須基於風險管理的原則、而不是基於事先設定好的規則框架實施監管。其根本原因在於,作為現代經濟系統核心的金融系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服務系統,而是綜合考慮風險管理和自身發展的系統。因此,監管也就不能僅限於對金融業務、職能的管理,而應該堅持風險管理的原則。同時,監管者必須堅持基於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因為任何約定俗成的規則和基於某些產品制定的規則都不可能適應日新月異的金融市場的變化。[1]

6、對應風險編輯現實中,各企業的經營狀況會受其自身經營狀況的影響,這些因素與其他企業沒有什麼關系[2]。這種風險主要影響某一種證券產品,與市場的其他證券產品沒有直接聯系,投資者可以通過分散投資的方法,來抵消非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有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違約風險。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⑹ 關於金融危機下的保險行業

保險行業現在主要是競爭的問題,又不像電信就那麼幾家。所以市場趨於完全競爭了,於是盈利越來越少了,不過這個很正常。中國很多企業和金融危機沒什麼關系的,字要他不是干出口的,這個危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⑺ 當今我國面臨什麼系統性金融風險

首先,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你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理解存在偏差。
系統性金融風險指的是所有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的總和。也就是說,所有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之和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金融危機的來源,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實證結果表明,盡管我國目前的總體系統性風險處於相對安全區間,但受房地產信貸、政府債務風險較高及匯率波動、宏觀環境穩定性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快速上升,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逆周期調控,弱化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建立風險預警,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成因:
我國當前系統性金融風險,從根本上植根於傳統計劃經濟金融體制向市場經濟金融體制轉變這一制度背景。

我國的經濟轉軌是採用漸進的增量改革的制度變遷模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很大比重,為了保證漸進式制度變遷的順利推進,國家必須對國有企業實行制度與戰略上的傾斜,以保證公有經濟部門的快速發展。能否尋求到這筆投資的來源就成為漸進式改革成功的關鍵。

那麼,我國漸進式改革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在哪裡?

首先是公有經濟部門的投資資金需求的增長與金融剩餘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2年、2003年迄今五個經濟周期。經濟周期充分表明了,經濟增長速度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在幾次經濟過熱時期,固定資產年增長率超過30%,最高達到61.8%。這么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意味著公有經濟存在著巨額的投資資金需求。

在公有經濟部門投資資金需求增長的同時,居民部門的金融剩餘在不斷增加。改革開放的27年間,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5.81%迅猛地提高到2005年的77.36%,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增長了近700倍,年均增長速度為27.44%,差不多是GDP年均增長速度的2倍。對這筆金融剩餘的動員,就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其次是金融剩餘動員的制度安排。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部門的資本形成依賴於國家的稅收體制,當時的國家金融部門實質上只是政府的會計部門。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公有經濟部門的這種資本形成機制日趨解體。以「撥改貸」為特徵的企業融資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企業的融資途徑由財政主導型向銀行主導型轉變。國有金融機構成為國家動員和聚集居民部門金融剩餘的主要渠道。於是,「政府主導的金融控製成為我國金融制度的核心特徵」。

第三,政府主導的金融制度安排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國家通過其主導的高度集中的間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和直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內的股票市場),吸收了絕大部分的社會金融剩餘,然後通過傾斜性的信貸政策與資本市場准入政策,將稀缺的金融資源分配給低效率的公有經濟部門,這種轉軌的思路和具體的制度實踐導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突出地表現在國有企業的經營風險與銀行體系的經營風險呈現雙向累積的態勢。

一方面是國有企業的債務負擔增加。從統計數字看, 轉軌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率基本都在60%以上,負債已由個別行業擴延到各個行業,由少數企業擴展到大多數企業,由短期負債擴展到長期負債,由過去的小額零星負債擴展到大額負債,由單純的技改貸款擴延到固定資金、流動資金貸款。

另一方面是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持續上升。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從1995年的22%上升到1999年的41%。近幾年,由於政府的干預及銀行的努力,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每年降低2~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神奇地從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連續5年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佔比「雙下降」。表面上看,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正處於下降趨勢之中。但是,有專家估計,經過兩年的宏觀調控,可能是我國不良資產形成的第三個高峰。在隨後的2~3年,新增信貸將產生5%的不良率。

化解風險應從制度入手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我國中長期內的主要任務。鑒於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產生於制度缺陷,所以,化解風險應從解決形成金融風險的制度因素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問題金融機構。如果說金融危機猶如火災,金融風險猶如火災隱患,那麼金融預警系統就是消防設備。在體系構建方法上,可以從微觀、宏觀及中間三個層次上來建立一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按照風險程度的不同劃分為不同檔次,如很高風險、高風險、中等風險和低風險。並可依據國際標准和我國實際情況,設定各檔次的風險概率值,比如95%、75%、50%和15%。然後以各項指標數據乘以風險概率值,概算出從風險可能轉化為危機的量化值。當然,這只是針對可以量化的風險,對於實際上難以量化的風險(如制度性風險以及政府幹預導致的風險),只能進行專項披露和評估。

加強監管主體的協調溝通能力,完善「四位一體」綜合監管系統。當前,我國在強化法定金融監管機構職能的同時,建立以「一行三會」為監管主體、機構內控為基礎、行業自律為紐帶、社會監督為補充的「四位一體」的綜合金融監管。但是,「四大巨頭」都是部級機構,彼此互不隸屬。如何整合有限的金融監管資源,最大限度防範和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央行最後貸款人的作用,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構築最後一道防線。第二,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增強協調磋商能力。從國內現實情況出發,政府可以考慮參照美國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模式,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人行的領導輪流成為該委員會主席,每位主席任期1~2年,不得連任。第三,建立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機制。目前,我國信息系統建設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監管部門各自建立一套信息體系,沒有建立網路化的監管信息系統,沒有可供監管人員隨時調閱和分析監管數據的監管信息處理平台,難以做到信息共享。為了提高監管效率,要盡快建立反應靈敏、反饋及時、渠道暢通的監管信息系統,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

大力推進風險補償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是建立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國際經驗表明,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補償制度和壽險投保者補償制度,在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中國金融業發展趨勢看,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有利於防止金融機構擠兌風險的傳遞和蔓延,從而在正常金融機構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一道「防火牆」。(1)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機制,在對為數不多的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中,人民銀行對個人債務都實行保護制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國家信用作後盾。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是造成我國銀行業,尤其是四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量居高不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鑒於我國已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我國應建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銀行在內的強制性的存款保險制度。(2)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建立的一種中小投資者保護制度,國際證監會組織將「保護投資者」列為對證券市場三大監管目標之一。我國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基金的建立,主要是針對某些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造成大量資金黑洞所引發的賠付問題,以提高投資者信心,保持證券市場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3)投保者風險補償機制。由於利差損失和投資失誤等因素,人壽保險公司同樣存在破產倒閉的風險,壽險公司的倒閉會給投保人帶來巨大損失,無疑會影響金融系統穩定。目前,中國壽險公司(法人機構)越來越多,應當考慮擇機建立投保者風險補償制度,以形成規范的保險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一方面,國有企業必須強化自我約束機制:一是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逐漸從競爭性領域退出來。二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三是增加資本投入,降低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國有企業除了要求財政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內投入資本金外,必須依靠直接融資方式面向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等方式解決。

另一方面,加快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股份制商業銀行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制度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制度模式能超越它。目前,我國有三家國有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這並不證明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就已成為了真正的商業銀行,最多說明它們在制度創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在《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中指出,銀行壞賬80%來自「非金融」領域。國外專家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研究表明,那些受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往往是金融管製程度最高的國家。根據這些經驗教訓,我國政府管理金融理念,應由管制轉為開放,由封閉轉向透明,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現階段,要合理劃分政府職能在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市場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以行政權力干預金融市場事務而不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習慣問題,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基礎。二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企業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不該管」的問題,這是理順政府職能關系的核心。

⑻ 金融系統風險包括什麼

"系統風險"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描述投資的總風險中不能用投資組合的方法分散掉的部分.系統風險之所以不可規避,是因為它來源於經濟中影響眾多投資的收益的因素.例如,許多投資的未來收益依賴於國民經濟的狀況、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利率水平、經濟中廣泛使用的商品的價格等因素.因為系統風險不能規避,所以投資者需要得到補償作為承受系統風險的代價.投資總?.....
查看全文

"系統風險"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系統風險是指某一股票的收益隨著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而變動的部分.非系統風險是指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的差距,不能由市場因素所解釋,只能由公司的基本面來解釋
文獻來源

2、所謂系統風險,是指對所有從事某一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均產生影響的風險因素,如政策變動,進口沖擊,消費者需求變化,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產生的風險
文獻來源

3、系統風險是指那些影響所有公司的因素引起的風險.而非系統風險是指發生於個別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風險.系統風險會影響幾乎所有的證券,使證券市場收益率發生變化,但每一種證券受系統風險影響的程度並不相同
文獻來源

4、再從投資風險上看,投資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指由國家政策、經濟周期、利率等宏觀因素對所有的投資收益產生影響的風險.非系統風險則指對某個行業或個別公司的投資收益產生影響的風險
文獻來源

5、對市場內所有投資項目產生影響,投資者無法避免或消除的風險稱為系統風險.而只對個別項目產生影響,可以由投資者設法避免或消除的風險統稱為非系統風險
文獻來源

6、農信社金融資產風險是指因各種原因使農信社本金或收益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它分為兩類:一是因外生不可抗力引起的農信社無法控制的風險,稱為系統風險.另一類是因農信社管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可控制的風險,稱為非系統風險
文獻來源

7、系統風險是指因一些無法預先估計、突發性的事件而阻礙建設項目正常進行如戰爭因素、災難性風暴、經濟持續衰退等它們肯定會影響財政等各類資金的供應和整體工期計劃
文獻來源

8、系統風險是指某種證券的價格變動與整個市場的變動相一致,其價格與大多數證券的價格一起上升或下降,它們受到共同的市場因素的影響,經濟的、政治的以及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是導致系統性風險的根源
文獻來源

9、而系統風險則主要是指企業中輔助技術容量、組織結構風險、意識風險等.由於系統風險是與企業本身相關的因此它不能夠通過產品組合加以分散非系統風險是與單個產品風險相關的風險是可以分散的
文獻來源

10、系統風險是指銀行會計計算機系統本身由於軟體性能不夠完善硬體質量不夠可靠軟體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嚴密等原因造成的風險
文獻來源

11、所謂系統風險是指任何同類或同性質的經濟活動都會面臨的那一部分風險.而非系統風險則是該經濟活動自身所涉及的獨立的風險.風險資本所面臨的系統風險來源於技術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性
文獻來源

12、所謂系統風險是指由所有的信用發行人(或借款人)共同面臨的風險因素引起的風險,如經濟的景氣狀況,借款人的信用意識等
文獻來源

13、系統風險是指存在於市場本不同時段的「排行榜」.另一種方法是此外,基金可以按照其組合的構身,與單個證券的質地無關,不能夠基準比較法,即將某隻基金的收益率建方式劃分為主動投資型和被動投資通過分散化投資來消除的風險
文獻來源

14、系統風險是指由於電子貨幣本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政策風險、貨幣風險、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2

閱讀全文

與金融系統性風險保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