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四川理工學院是否有一個非常優秀的畢業生是該校的航空航天之父名叫江秀強
這個師兄是我們專業07級的,在我們專業和我們自電學院幾乎盡人皆知。記得我們從黃嶺校區搬到匯東校區,那是大二第一學期開學的一個大會,學院領導講話的時候就曾提到他的優秀事跡,後來我們上課的過程中,我們的一些老師也時不時的會講一些他的故事來激勵我們,讓我們向他學習。不過我和很多同學還是覺得他是一個傳奇,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下面就把我記得的領導和老師們曾經說起過的一些關於他的事情大致回憶一下告訴你。
聽說,這個師兄從小就對航空航天非常非常感興趣,也非常非常愛國,他是因為高考發揮失誤來到我們學校的(本來他是要考航天院校的),一進校他就決定考研再考去航天院校。他是黨員,省優秀畢業生。他成績很好,專業第一,得過很多獎。他還自己買了很多書,自學了導彈和衛星飛船方面的東西。他喜歡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而並非只為了成績。他多次參加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和挑戰杯科技項目等實踐,而且每次都獲了獎。我們學校沒有航空航天專業,也沒人懂那些,但他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是我們學校自建校以來前所未有的,他經常去實驗室自己做一些與航空航天有關的實驗,他在重要科技期刊上發表過多篇導彈和航天科研論文,他自己用自己獎學金研製過一些小型火箭導彈,並在2010年暑假期間在匯南校區操場進行了小火箭的實驗,在黃嶺校區附近的山溝里進行了小導彈的實驗,有些老師還給我們看過一些實驗照片(小火箭的長度是到他膝蓋那裡,小導彈的長度是到他耳朵那裡),飛行很壯觀,實驗有成功也有失敗,好像花了三千多。貌似學校認為他這個實驗的一些具體的數據圖紙需要涉及保密,所以我們老師也沒有多說什麼。好像實驗的時候一些同學和老師還去看過,所以後來我們專業和我們系的一些老師和同學就把他稱為四川理工導彈之父。好像他有些老同學和師兄在北航和哈工大參與一些國防科研項目,他也參與了一些研究,不過貌似也需要涉及保密,老師沒有多說。在自電學院,他的故事還有很多,雖然他已經不在我們學校了,但他作為母校的航空航天之父,也常有老師們在上課過程中提到。貌似由於他研究的很多東西涉及需要保密,學校就沒有大肆宣揚.只是給他發了科技成果獎學金什麼的,還把他的一些不很需要保密的研究東西保存在重點實驗室,給來考察的專家和領導展示。我還記得,07級的很多師兄師姐 有叫他導彈專家、衛星專家的,也有叫他四川理工航空航天之父的。反正聽老師們說,我們學校自建校以來還從來沒有人這么專業的涉及過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他是第一個。他離校的那天我們老師給我們上復習課還感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淡薄名利,畢業前夕就曾給我們一些同學和老師再三說過.不要叫他四川理工導彈之父和四川理工航空航天之父,他說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希望以後更好的報效祖國。還有他的畢業論文(具體叫什麼名字我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是月球軟著陸什麼的,聽老師說也是我們學校第一個航天方面的畢業論文,被評優秀了。我暫時就記得這么多了。總之他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❷ 各位好,想問一下學校那個創新實踐學分怎麼搞的,感覺
獲得創新實踐學分方法:
1.科研獲獎。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成果一、二等獎以及參與者,分別計10、7、2學分;獲得省(部)級成果一、二、三等獎以及參與者,分別計7、5、3、1學分;獲校級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者,分別計2、1、0.5學分。
2.科研項目。主持並完成學校規定的ABC類科研項目,計10學分;D類科研項目,計7學分;E類科研項目,計5學分;F類科研項目,計3學分;本科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結項鑒定優秀計2學分、合格計1學分;主研(前四名)按集體項目比例計算獲得學分。
3.科研論文。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學校規定的特種刊物論文計10學分;權威核心刊物論文計7學分;重要核心刊物論文5學分;一般核心刊物論文3學分;一般公開刊物論文1學分;正式報刊上公開發表文學、藝術創作,根據專業和作品類別以及載體的級別,給予0.5—2學分。
4.科研著作。獨立或主編完成學術著作(12萬字以上)並公開出版,計8學分;參加教師主編(著)的學術專著、專業譯著、工具書的編著,以全書正式出版、版權頁署名(或「前言」、「後記」內說明)為准,按執筆編(著)3萬字以上、2萬字以上、1萬字以上和1萬字以下四個等次,分別計3、2、1、0.5學分。
5.專利申請。獲得國家專利局專利授權的創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等專利證書者,可分別計6、4、2學分。
❸ 創業基金怎麼申請
直接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即可。
以濟南市為例,對創辦小微企業或個體工商戶的創業者,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享受一次性創業補貼;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還可申領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2019年起,降低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崗位開發補貼申領門檻,取消社會保險費繳費時限要求。
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由10萬元提高到20萬元,政府全額貼息,超出中央、省標准貸款部分產生的貼息資金由市級財政承擔。小微企業當年新招用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數量達到企業現有在職職工人數的25%(超過100人的企業達到15%)並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可申請不超過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按規定給予政府貼息。
(3)創新基金項目學校擴展閱讀:
創業基金的相關要求規定:
1、符合創業擔保貸款條件人員在十大千億產業領域自主創業的,貸款最高額度由20萬元提高到30萬元,政府全額貼息,超出中央、省標准貸款部分產生的貼息資金由市級財政承擔。
2、各區縣政府要切實承擔本地區穩定和擴大就業主體責任,建立由政府負責人、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各有關部門(單位)要立足職能職責,制定實施細則或辦事流程,確保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3、各級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大就業創業工作資金保障力度,在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精簡工作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本實施意見有關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❹ 設置有研究生創新基金的學校有華中科技大學嗎
申請條件1.申請推免生應獲得本科所在學校的推薦免試生資格,並在教育部推免系統報名成功者。2.2015年9月1日前獲得本科畢業證書。3.符合擬申請院系專業的《推免生招生簡章》規定的申請條件。被我校接收的免推碩士生或直博生,在大四期間可提前開展若干研究生階段的培養過程,包括:1.進入導師課題組,參與科研活動,條件成熟者可在大四期間完成文獻閱讀和論文開題。2.大四期間可選修培養方案規定的研究生校級公共課和學科基礎課。在華中科技大學修課的學生,採用插班聽課的方式,由任課老師和學院出具成績,報研究生院培養處備案。在其它211高校(含非211高校但為省級重點學科)聽課的學生,由該校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門出具成績,由該生導師所在學院認定後,報研究生院培養處備案。3.可在大四期間提出讀研期間短期出國研修計劃,由該生導師和所在學院同意、批准後,報研究生院培養處擇優資助。4.優先選拔為碩博生,享受碩博貫通培養的各種優惠政策(請咨詢報考院系)。
❺ 重慶工商大學法學院的學院概述
重慶工商大學法學專業於1994年由國內貿易部批准經教育部備案在原重慶商學院開設,同年設立法學系。2002年,原渝州大學和原重慶商學院合並成立重慶工商大學,是年成立法學院。法學院在法學專業下開設民商法專業方向和知識產權專業方向,設經濟法系、民商法系、實習實訓教研室、學院辦公室、學院學團辦等院內機構。設有法律社會學、法律與經濟兩個碩士點。在校本科學生和研究生579人。
師資實力強。法學院現有教職工3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講師5人,碩士生導師10人,博士15人,留學人員14人,兼職律師14人,重慶市仲裁委員會成員4人,重慶市政府立法評審專家委員會成員2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校學術帶頭人1人,學術骨幹3人,重慶市人大代表1人。有中國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全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庫專家、中關村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
課程建設實。經過近20年的建設和發展,法學院已建立了一批重點課程,其中經濟法是重慶市市級重點課程,民法學是重慶市市級重點建設課程,民法、知識產權法等4門課程是校級精品課程。民商法學是學校重點建設學科。
學術交流廣。法學研究是法學院學術生命之所在。專業課老師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活躍在國內外學術舞台。學院積極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著名大學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外著名大學的法學家到校講學,邀請大法官、大檢察官、大律師到學院舉辦講座。
科研成果豐。截至2013年,教師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8項,教育部課題7項,司法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其他省部級課題40餘項。在《北京大學學報》、《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現代法學》、《法律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共4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獲省部級獎10餘項。
學生素質好。近三年有200人獲得國家級、市級獎項。曾獲得市級先進團支部、五四紅旗團委稱號。自建專業以來,學校辯論賽始終雄踞冠亞軍,完成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比例居學校前列,學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始終列全校第一或者第二,有考取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內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生。司法考試通過率超過20%。畢業生初始就業率高出全市平均值18%以上,學生就業面向廣闊,有黨政機構公務員、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大學教師,也有企事業單位職工。畢業生發展勢頭強勁,已在不同崗位展露才華,涌現一批傑出校友,如大學知名教授、黨政幹部、企業家、銀行家。
❻ 急!求一個國家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
現在做嵌入式開發還能稱得上創新,比如ARM7,9,11的,其他的由於已經做的比較成熟,如果不是技術特別特別好的話,很難做出什麼牛X的成果的。
❼ 如何申請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謝謝大家啊,我在天津...
關鍵詞: 申請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 字體:[大] [中] [小]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通過撥款資助、貸款貼息和資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培育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
作為中央政府的專項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進行運作,扶持各種所有制類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並有效地吸引地方政府、企業、風險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投資,逐步推動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投資機制,從而進一步優化科技投資資源,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申請條件
(一)創新基金支持的項目需符合以下條件:
1、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技術含量高、創新性較強,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2、必須是以生產、銷售、技術服務和盈利為目的,產品或服務有明確的市場需求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可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有望形成新興產業;
3、《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若乾重點項目指南》中未明確不支持的項目。
(二)承擔創新基金支持項目的企業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具備獨立企業法人資格;
2、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服務業務,申請支持的項目必須在其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規定的經營范圍內;
3、領導班子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和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並有持續創新的意識;
4、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30%,直接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
5、有良好的經營業績,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每年用於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不低於銷售額的5%。申請當年注冊的新辦企業不受此款限制;
6、有健全的財務管理機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財務管理人員。
二、申報程序
(一)注冊
1、已經申請過創新基金的企業,用已有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創新基金網站,進行企業注冊信息確認及修改;尚未申請過創新基金的企業,在創新基金網站上在線填寫企業注冊信息;
2、下載法律文書、注冊信息表,法人代表簽字,企業加蓋公章;
3、將加蓋企業公章的企業營業執照、國稅登記證、地稅登記證、企業章程、驗資證明等的復印件以及法律文書、注冊信息表一並送交當地推薦單位指定的服務機構進行認證;
4、服務機構審驗合格後,將相關資料寄送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審核後激活企業身份,企業完成注冊。
(二)項目申請
1、完成注冊的企業,按注冊時提供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創新基金系統,選擇申報項目欄目進行操作;
2、按照系統的詳細提示,了解和明確操作要求,並提交相關的承諾書和聲明;
3、按照系統的詳細提示,填寫申請材料;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選擇採用在線填寫申請材料和附件摘要,或下載離線控制項、離線填寫申請材料和附件摘要的方式進行;
4、企業將填寫完成的內容發送服務機構,同時將相關附件書面副本由企業法人代表簽字、企業加蓋公章後報送服務機構;
5、服務機構對企業申報資料進行審核認證,提出修改完善意見和建議;修改定稿後協助企業完成相關附件的掃描和錄入;
6、服務機構將完成審查認證的材料報送推薦單位,推薦單位對申請資料進行審查後,根據推薦單位注冊情況進行地方基金評審立項後推薦或承諾地方匹配後推薦;
7、推薦單位將推薦項目完整的書面申請材料及相關附件一套裝訂後寄至管理中心。
三、申請材料主要附件
(一)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
(二)經會計師事務所(或審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企業的會計報表和相應的審計報告(含會計師事務所營業執照、注冊會計師證書的復印件)。會計報表必須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及報表附註等;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每頁需加蓋審計單位印章(或蓋騎縫章)。
新注冊的企業,須報送企業注冊時的驗資報告和本年度最近一個月的企業會計報表。
(三)可以說明項目情況的證明文件(如技術報告、查新報告、鑒定證書、檢測報告、用戶使用報告等)。
(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限高新技術企業提供)。
(五)國家專賣、專控及特殊行業的產品,須附相關主管機構出具的批准證明。
(六)留學人員投資(含獨資和合資)創辦的企業,須提供留學就讀學校出具的學位(學歷)證書、本人有效身份證明、中國駐外使領館教育處或省級以上留學人員服務中心出具的有效證明文件、投資資金證明或股權證明等文件。
(七)能說明項目知識產權歸屬及授權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文件(如:專利證書、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技術合同等)。企業與技術持有單位合作的項目簽定技術合同時,技術持有單位必須是具有法人資質的單位。
(八)與項目和企業有關的其它參考材料 (如環保證明、獎勵證明、用戶定單、產品照片等)。
(九)曾列入國家科技經費支持的科技計劃項目,必須提供有關的立項批准文件和驗收結論(報告)。
❽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的資助對象
創新基金資助的對象為華中科技大學在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原則上不考慮已進入最後一學年學習的研究生(已保送本校準備繼續攻讀博士的碩士研究生除外)。學校的在職研究生不在資助范圍之列,但通過考試錄取、且在華工任教的在職研究生可以作為申請人申請該基金 。
研發的項目應設立項目組,項目組人員一般為3~5人,且必須在申請基金時確立一名項目組負責人,作為該項目在與創新基金合作過程中權利和義務的直接承擔人。
基金的主要資助范圍包括:在某一學科領域中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或實驗價值的項目;涉及到學科交叉領域、跨學科合作研究的項目構想,或是採用其它學科中的方法對本學科課題進行創新性研究的項目構想;具有良好市場前景、能在較短時間內打入市場的
❾ 贛州地質學校的校友風采
313班,現任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主持或參加的項目主要有:安徽省淮北平原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淮北市隱伏岩水資源管理模型研究(地礦部科技成果四等獎)、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安徽部分)(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江淮分水嶺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資源評價(省地礦局科技成果一等獎),安徽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安徽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安徽省大中型閉坑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調查,安徽省西北部地熱資源調查評價,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安徽省轄城市地下水應急水源地潛力評價,合肥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安徽省天柱山地質公園申報等。
發表的論文主要有:淮北市隱伏岩溶水特徵及水資源管理研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文集,1993),淮北、阜陽、宿州、蚌埠四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與對策(安徽地質,1997),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方法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0),安徽省地下水資源評價及戰略研究(安徽地質,2007),(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遺跡及其科學價值(安徽地質,2007),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現狀研究(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0),舒城市東部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與污染分析(地下水,2011)等。 王林清 贛州地質學校83級岩礦分析專業604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學生工作處處長(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1991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後留校工作,在職繼續攻讀研究生,2002年獲碩士學位,2002年12月被評為副研究員,2008年6月獲博士學位。
王林清博士在作論壇講座
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學生工作處處長(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兼)。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理事、湖北高校學生工作研究會秘書長、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學籍管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委員會常務理事。
王林清博士長期從事高校教學、科研與學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管理、學生事務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先後主持和參與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學校科研項目10餘項,曾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出版有專著《親歷康博思:大學新生完全手冊》(副主編,2004年12月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評為2008年度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優秀學術成果特等獎)、《管理經濟學》(副主編,2007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項目質量管理》(副主編,2008年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等書。
公開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被國家教育部高校學生司、中國高校招生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校招生優秀論文,《構建服務型學生工作新體系的實踐與探索》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評為2008年度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2010年獲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戴世坤(贛州地質學校82級物探專業215班)
男,1964年10月生, 博士後,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1991年7月獲得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1994年7月獲得青島海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2月於石油大學(北京)完成博士後研究,留校工作至今。研究方向:1、電磁勘探數據處理、數值模擬、反演成像和綜合解釋;2、震電理論及應用;3、地球物理勘探綜合信息處理、反演成像和綜合解釋;4、計算可視化、人機交互和應用軟體開發。講授課程:1、普通物探(本科);2、地球物理勘探原理(研究生);3、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與技術(研究生)。發表論文2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項。
著作及論文:
1. 戴世坤、羅延鍾,1993年,二維地電模型多參數反演方法及其在MT測深中的應用,地球物理學報,36(6);
2. 董樹文、戴世坤,1993年,大別山碰撞造山帶基本結構,科學通報,38(6);
3. 戴世坤,1996年,用視模型空間對比進行地球物理反演,地球物理學報,39(4);
4. 戴世坤、徐世浙,1997年,MT二維和三維連續介質快速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四期;
5. 戴世坤、牟永光,1998年,雙相介質中的震電效應和震電波場傳播理論,第二屆SEG/BEIJING 年會論文集
6. shizhe xu, 戴世坤, 2002.4,Calculation of electrical potentials along a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a 2-D terrain, geophysics,67(2)(進入三大檢索);
7. 黃臨平、戴世坤,2002年,復雜條件下3-D 電磁場有限元計算方法, 地球科學,27(6);
8. 楊輝、戴世坤,2002年,綜合地球物理反演綜述,地球物理學進展,17(2);
9. 徐世浙、戴世坤,2002年,起伏地形位場快速延拓新方法,高校地質學報,27(2)
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1、 電磁勘探資料可視化、人機交互綜合處理、成像和解釋軟體系統。已在國內各相關單位廣泛推廣應用,2000年2月,負責人;
2、 大地電磁場擬波動變換和成像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0年12月,負責人;
3、 大地電磁場擬波動變換和應用技術,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青年創新基金項目。2000年12月,負責人;
4、 雙相介質中的震電效應及震電波場傳播理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年1月,負責人。
獲獎:
1、 中國復雜區油氣地球物理勘探理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獎,2001年;
2、 油氣儲層地球物理理論與實驗技術,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2002年;
大別山大地電磁測深研究報告,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1993年。 研究領域
高能天體物理(伽瑪暴,軟重復伽瑪暴,TeV blazar, 高能宇宙射線);
暗物質間接探測(相關)理論研究
教育背景
2003.9-2005.9: 紫金山天文台,攻讀博士學位(2006.3獲博士學位)
2000.9-2003.7: 南京大學天文系,攻讀碩士學位
1996.9-2000.7: 長安大學雁塔校區,測繪工程系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2.9-1996.7: 南方工業學校,中專
出國學習工作
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訪問學者
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獨立博士後
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後
2004.9-2005.8: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訪問學者、學生
工作經歷
2010.4-: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訪問學者
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獨立博士後
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後
專利與獎勵
2009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2008年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
2007.6: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new hot paper
2004年中科院院長(特別)獎
出版信息
在「伽瑪暴」和「暗物質」間接探測相關領域發表(或已投稿)SCI科研論文、綜述40餘篇,被他引數百次(ADS)。
發表論文
代表性工作:
(1)於2002年首先發現了GRB 990123的反向激波區域是磁化的 (Fan et al. 2002),為伽瑪暴的磁化外流體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2)於2005年獨立提出滯後內激波(late internal shock)模型來解釋GRB余輝中X射線閃耀現象(Fan & Wei 2005)。
(3)於2006年中總結出了Swift衛星發現的GRB X射線余輝的代表性圖象並給出了理論解釋框架(Zhang, Fan & Dyks et al. 2006).
(4)於2006年率先指出GRB的X射線余輝和光學余輝的拐折不一致現象不能用主流的能量注入模型甚至任何已知簡單模型來解釋(Fan & Piran 2006, MNRAS, 369, 197)。該疑難現在得到了一致公認並/但尚待解決。
(5)首次指出GRB的正向激波同步輻射而不是通常認為的逆康普頓散射可能成為Fermi衛星LAT探測器的主要光子來源(Zou, Fan & Piran 2009). 該預言得到了現階段Fermi-LAT觀測的支持。
科研活動
科研項目
1. 黑洞以及其它緻密天體物理的研究 (-2013), 科技部973項目, 第四課題組骨幹成員
2..費米衛星時代的伽瑪暴外流體的物質組分研究(2011.1-2013.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主持
參與會議
2004.12以來參加過在美國,以色列,義大利,荷蘭,法國,瑞典,以及中國南京,北京等地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或研討班10多次,做口頭報告約10次。
被邀請成為國際會議Prompt GRB 2011 workshop 的科學委員會成員。
合作情況
和境外的有共同興趣的觀測/理論同行(如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Tsvi Piran, 義大利國立天體物理研究所的Stefano Covino, 在英國工作的日本同行Shiho Kobayashi,在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任教的Bing Zhang)建立了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系。 一九八七年畢業於贛州地質學校地質專業(127班)
現任貴州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院長。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2008年網易「100名經濟學家會診中國」成員之一,「寧波銀行全員造富神話」獨家分析人,曾獲湖南省第五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和復旦大學「光華」獎學金等,貴州省第一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先後成功地承辦了一系列重大學術會議: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四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會第八次學科論壇),現為貴州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院長,原浙江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助理。
2009年7月參加國家教育部組織的赴美國考察團,2010年11月應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2010年12月31日應邀參加第二屆貴州省委決策咨詢博士高端論壇並作大會發言。先後在《金融研究》、《經濟學動態》、《統計研究》、《國際金融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中國高等教育》及《復旦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研究方向為貨幣理論與政策。
主要科研成果
1.范方誌.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2.范方誌,湯玉剛.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公共財政還是公共選擇[J].復旦學報,2007(03) (該文被《新華文摘》引用).
3.范方誌.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發展與演變[J].金融研究(實務版),2007(05).
4.范方誌,張耿慶.中國技術創新政府幹預的理論依據[J].統計研究,2004(11).
5.范方誌,張立軍.中國地區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6.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實踐及其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8(02).
7.范方誌.2007年我國貨幣政策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8(06).
8.范方誌,趙大平.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其傳遞對中國外貿平衡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9.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0(23)(該文入編《三湘青年優秀學術論文集》).
10.范方誌.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該文原發表於《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11.范方誌,麻勇愛.旅遊消費信貸初探[J].旅遊學刊,2006(11).
12.范方誌,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年會綜述[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5).
13.范方誌,李璐媚.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8(9)(被國研網轉載).
14.范方誌,李海海,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2005(11).
15.范方誌,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5(10).
16.范方誌.入世,不確定性與居民消費[J].消費經濟,2002(06).
17.范方誌,楊海水.「理性黨派信徒」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2).
18.范方誌,加強《資本論》研究,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綜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8(10).
19.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上市和道德風險.社會科學輯刊,2004(06).
20.范方誌.市場經濟呼喚存款保險制度[J].經濟縱橫,1999(06).
21.范方誌.完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度的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06(10).
22.伍柏麟,范方誌.新制度經濟學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01).
23.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和動力[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04).
24.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修改稿)[J].經濟研究參考,2000(114).
25.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觀點述評[J].國有資產管理,2004(10).
26.范方誌.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J].投資研究,2008(01).
27.范方誌.我國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1999(06).
28.范方誌.貨幣政策制度國際比較與我國貨幣政策制度完善[J].東南學術,2006(05).(該文題目被列入《新華文摘》(2006年22期)報刊文章篇目輯覽)。
29.范方誌,張立軍.以金融結構的優化促進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J].中國國情國力,2004(03).
30.范方誌,湯玉剛,虞拱辰.反思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演變:一個建設性分析框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5).
31.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62).
32.范方誌,譚燕芝,郭英.論跨域消費[J].消費經濟,2003(05).
33.范方誌.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演變及其啟示[J].寧夏社會科學,2008(03).
34.范方誌,周陳曦.新舊兩類農村金融機構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08(11).
35.范方誌.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金融改革[J].開放導報,1999(12).
36.范方誌,蘇國強.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07(12).
37.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國內外銀行業聚集上海動因的實證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4(05).
38.范方誌,湯玉剛.政府間縱向分權的契約性質:——以浙江強縣擴權、強鎮擴權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07(11).
39.范方誌,李海海.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中國的實證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5(04).
40.范方誌. 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01).
41.范方誌,周劍.對外直接投資、外部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J].東岳論叢,2003(06)(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C7《高新技術產業化》2004年1期全文轉載).
42.范方誌,趙明勛.中國金融抑制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4年第8期全文轉載).
43.范方誌.諾德豪斯—麥克雷模型及其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7(05)(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44.湯玉剛,范方誌.財政規模決定:基於經驗模型的經濟學解釋[J].財經研究,2005(10).
45.朱波,范方誌,湯玉剛.出口退稅中央、地方分擔機制——運作原理、負面效應與機制優化[J].財經研究,2004(01).
46.朱波,范方誌.金融危機理論與模型綜述[J].世界經濟研究,2005(06).
47.范方誌.基於選舉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7(4).
48.范方誌.我國中央銀行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02).
49.范方誌.金融監管、信息不對稱與道德風險[J].寧夏社會科學,2009(06).
50.范方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貴州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記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1).
51.范方誌.對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惡化的反思[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01).
52..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03).
53..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馬克思主義文摘(人大復印資料),2011(02).
54..范方誌.房地產價格波動、通貨膨脹與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會科學,2010(03).
55.范方誌.我國高房價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03).
56.范方誌.論通貨膨脹[J]. 寧夏社會科學,2011(02).
參與課題及專著
1.主持2006年度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一等資助5萬元,中博基字[2006]15號)《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與農村和諧社會建設》[資助編號:20060390108](2006年1月-2007年6月); 2.主持2010年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二等資助(三萬元)課題《城市化、土地供給制度缺陷與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資助編號:20100470934)(2010年6月-2011年6月);
3.主持2006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規劃常規性課題《行政級次與經濟發展:浙江經驗及其超越》[課題編號:06CGYJ24YBX],(2006年9月—2007年6月);
4.編著《當代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三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作者;
5.專著《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