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防範潛在的信用風險
防範業務風險爭做業務標桿《業務運營風險典型案例集》學習心得體會通過學習《業務運營風險典型案例集》(第三輯),個人感觸很多,許多案例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故事,從事櫃員工作將近6年,有些情況自己也感同身受,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問題的發生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不熟悉相關規章制度、不清楚風險防範措施;另一種就是漠視規章制度存在,投機取巧,鋌而走險。通讀整篇案例,有三點體會:一是要加強櫃員業務學習,及時、准確、全面地掌握各項業務規定、要求和風險點,熟悉各項業務的風險環節,樹立嚴謹操作的工作作風,嚴格按操作流程辦理業務,提高強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和操作風險的規避能力。二是要增強現場問題的處置能力,始終秉承保證客戶賬戶資金安全是優質服務、贏得客戶依賴基礎這一理念,對客戶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制度規定、操作流程的業務要求,應盡力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避免風險事件上升為損失事件。三是要恪守職業規范。珍惜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愛惜現在的崗位,真正把工作當事業,視榮譽為生命。嚴格遵守《員工行為守則》和《員工行為禁止性規定》,不踩「高壓線」,不打「擦邊球」,認真對待每一名客戶,處理好每一筆業務,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❷ 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解讀
原則1–目標、獨立性、權力、透明度和合作:有效的銀行監管體系要求每個銀行監管機構都有明確的責任和目標。每個監管機構都應具備操作上的獨立性、透明的程序、良好的治理結構和充足的資源,並就履行職責的總體情況接受問責。適當的銀行監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內容包括對設立銀行的審批、要求銀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穩健合規經營的權力和監管人員的法律保護。另外,還要建立監管當局之間信息交換和保密的安排。
原則2–許可的業務范圍:必須明確界定已獲得執照並接受監管的各類機構可從事的業務范圍,嚴格控制「銀行」一詞的使用。
原則3–發照標准:發照機關必須有權制定發照標准,有權拒絕一切不符合標準的申請。發照程序至少應包括審查銀行的所有權結構和銀行治理情況、董事會成員和高級管理層的資格、銀行的戰略和經營計劃、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以及包括資本金規模在內的預計財務狀況;當報批銀行的所有者或母公司為外國銀行時,應事先獲得其母國監管當局的同意。
原則4–大筆所有權轉讓:銀行監管當局要有權審查和拒絕銀行向其他方面直接或間接轉讓大筆所有權或控制權的申請。
原則5–重大收購:銀行監管當局有權根據制定的標准審查銀行大筆的收購或投資,其中包括跨境設立機構,確保其附屬機構或組織結構不會帶來過高的風險或阻礙有效監管。
原則6–資本充足率:銀行監管當局必須制定反映銀行多種風險的審慎且合適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規定。至少對於國際活躍銀行而言,資本充足率的規定不應低於巴塞爾的相關要求
原則7–風險管理程序: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和銀行集團建立了與其規模及復雜程度相匹配的綜合的風險管理程序(包括董事和高級管理層的監督),以識別、評價、監測、控制或緩解各項重大的風險,並根據自身風險的大小評估總體的資本充足率。
原則8–信用風險: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一整套管理信用風險的程序;該程序要考慮到銀行的風險狀況,涵蓋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信用風險(包括交易對手風險)的審慎政策與程序。
原則9–有問題資產、准備和儲備: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建立了管理各項資產、評價准備和儲備充足性的有效政策程序,並認真遵守。
原則10–大額風險暴露限額: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的各項政策和程序要能協助管理層識別和管理風險集中;銀行監管當局必須制定審慎限額,限制銀行對單一交易對手或關聯交易對手集團的風險暴露。
原則11–對關聯方的風險暴露:為防止關聯貸款帶來的問題,銀行監管當局必須規定,銀行應在商業基礎上向關聯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對這部分貸款要進行有效的監測;要採取適當的措施控制或緩解各項風險。沖銷關聯貸款要按標準的政策和程序進行。
原則12–國家風險和轉移風險: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在國際信貸和投資中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國家風險和轉移風險的有效政策和程序,並針對這兩類風險建立充足的准備和儲備。
原則13–市場風險: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准確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市場風險的各項政策和程序;銀行監管當局應有權在必要時針對市場風險暴露規定具體的限額和/或具體的資本要求。
原則14–流動性風險: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反映銀行自身的風險狀況的管理流動性戰略,並且建立了識別、評價、監測和控制流動性風險及日常管理流動性的審慎政策和程序。銀行監管當局應要求銀行建立處理流動性問題的應急預案。
原則15–操作風險: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與其規模及復雜程度相匹配的識別、評價、監測和緩解操作風險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
原則16–利率風險: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與其規模及復雜程度相匹配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銀行帳戶利率風險的有效系統,其中包括經董事會批准由高級管理層予以實施的明確戰略。
原則17–內部控制和審計: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與其業務規模和復雜程度相匹配的內部控制。各項內部控制應包括對授權和職責的明確規定、銀行做出承諾、付款和資產與負債賬務處理方面的職能分離、上述程序的交叉核對、資產保護、完善獨立的內部審計、檢查上述控制職能和相關法律、法規合規情況的職能。
原則18–防止利用金融服務從事犯罪活動: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具備完善的政策和程序,其中包括嚴格的「了解你的客戶」的規定,以促進金融部門形成較高的職業道德與專業水準,防止有意、無意地利用銀行從事犯罪活動。
原則19–監管方式:有效的銀行監管體系要求監管當局對單個銀行、銀行集團、銀行體系的總體情況以及銀行體系的穩定性有深入的了解,工作重點放在安全性和穩健性方面。
原則20–監管手段:有效的銀行監管體系應包括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銀行監管當局必須與銀行管理層經常接觸。
原則21–監管報告:銀行監管當局必須具備在單個和並表基礎上收集、審查和分析各家銀行的審慎報告和統計報表的方法。監管當局必須有手段通過現場檢查或利用外部專家對上述報表獨立核對。
原則22–會計處理和披露: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要根據國際通用的會計政策和實踐保持完備的記錄,並定期公布公允反映銀行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的信息。
原則23–監管當局的糾正和整改權力:銀行監管當局必須具備一整套及時採取糾改措施的工具。這些工具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吊銷銀行執照或建議吊銷銀行執照。
原則24–並表監管:銀行監管的一項關鍵內容就是監管當局對銀行集團進行並表監管,有效地監測並在適當時對集團層面各項業務的方方面面提出審慎要求。
原則25母國和東道國的關系:跨境業務的並表監管需要母國銀行監管當局與其它有關監管當局、特別是東道國監管當局之間進行合作及交換信息。銀行監管當局必須要求外國銀行按照國內銀行的同等標准從事本地業務。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❸ 履約保證保險的風險防範
1、保費交付的問題
為什麼說到適用履約保證保險的風險防範時首先提到的就是保費交付的問題呢?回答這個問題要追溯到對保險合同性質的認定上。
保險合同是實踐性合同還是諾成性合同,至今學術界仍頗有爭議。而理論界的這種爭議,則直接影響到了實踐中相關問題的解決。有一些學者認為保險合同是諾成型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的規定「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經保險人同意承保,並就合同的條款達成協議,保險合同成立。」也就是說保險雙方當事人只要意思表示一致,保險合同即告成立。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投保人不交付保險費,保險人又沒有提出異議,以致後來保險事故發生了,保險人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難道要雙方依照合同約定各自履行雙方的義務即保險人履行保險義務,而投保人履行交費義務?這似乎有失公允。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三條的規定 「保險合同成立後,投保人應當按照約定交付保費;保險人按照約定的時間承擔保險責任。」部分學者又主張保險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可是這種主張保險合同的成立必須以投保人交費為條件的論調,對分期分批交付保險費的保險合同中又該如何解釋?這個條件的成就是以投保人交付完所有保險費為准還是以交付第一期保險費為准?
綜上所述,對於銀行而言,在接受履約保證保險時為了債權的安全起見,銀行應督促借款人一次性全部交付保險費。如果借款人與保險公司協議採取分期分批交付保險費的,那麼應要求保險公司在與銀行簽訂的履約保證保險協議中明示,履約保證保險協議自投保人第一次交付保費之日起生效。
2、履約保證保險的除外責任
銀行可以通過履約保證保險取得債權清償的保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保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此對於這個限度又一個明確的認識,有助於銀行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債權。
履約保證保險僅僅是針對由於借款人的主觀過錯(故意或過失)而不能如期償還債務給債權人的債權帶來的財產損害承擔保證責任。銀行在與保險公司簽訂履約保證保險協議書時,應特別注意保險公司所答應的承保的范圍。一般而言,保險公司對下述的幾種情況是不予以承保的:
(1)由於意外事故或者不可抗力而導致借款人不能償還貸款的。眾所周知,不可抗力和意外事故都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且難以克服的客觀情況。這種情形與履約保證保險所保險的由於借款人主觀過錯而不能正常履行義務的初衷有悖,因此保險公司在正常情況下會在履約保證保險中排除此種情形的賠付。而銀行業應該防範於未然,針對此種情形下可能發生的損失,與借款人商定風險的分擔或者採取其他的保險險種和擔保方式予以化解風險。
(2)對於產品質量問題而導致借款人不能如期還款的情形。保險公司在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業務時的立場通常是對借款人在運用借款所購得標的物由於質量問題或者交付問題引發合同糾紛而影響其如期還款的情形不予以賠付。原理相同,因為借款人不能還款的原因並不是他自己的主觀過錯,履約保證保險所擔負的職責已經被超越,這種情形應該屬於產品質量保險的范疇。此時銀行可以與借款人商定,由供銷商對此種情況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採取其他的擔保方式和保險方式。
3、履約保證保險協議書不能發揮預期效力的情況
(1)主合同中約定債權人不可以將合同中的權利部分或全部的轉讓給第三人的情況。保險公司在借款人不能屆期償還貸款的情況下對銀行進行賠付後,本應享有債權的追索權,這點在此之前已經詳述。可是一旦主合同中約定債權人不可以將合同中的權利部分或全部轉讓給第三人就意味著銀行是借款人的唯一債權人,借款人除對銀行外不再對其他人負有償付義務,因此保險公司對銀行進行賠付後,借款人並沒有求償權。也就是說這時的保險公司只負有義務而不享有相應的權利,這不僅在實踐中保險公司難以接受,在理論上講也違背了平等和誠信的民法原則以及履約保證保險的基本原理。這時履約保證保險協議書可能會被認定為無效,從而銀行的債權面臨風險。
(2)在擔保合同中擔保人與債權人事先約定僅對特定的債權人承擔擔保責任。保險公司作為一個營利機構,它做履約保證保險業務的目的不僅僅是賺取可觀的手續費,而且它們還知道在為數不多的需要它們賠付的案件中它們還可以在借款人和借款人的擔保人身上挽回部分的損失。因此,保險公司會在履約保證保險協議中與銀行約定,在銀行得到保險公司的賠款的同時,銀行要將銀行對借款人的一切追索權轉讓給保險公司。可是如果先前銀行與擔保人在合同中約定擔保合同部可以轉讓,那麼銀行就無法將它對借款人的擔保權轉讓給保險公司,而保險公司可以依據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對銀行進行賠付,從而使得履約保證保險協議書形同虛設。另外,履約保證保險通常還對由於借款人的原因導致合同無效而給銀行造成的損失承擔賠負責,如果銀行與擔保人約定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也無效的話,又與保險公司約定轉讓擔保權與獲得賠付同時進行,仍讓存在著影響履約保證保險效力的情況。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履約保證保險保險期間的問題。原則上,履約保證保險的保險期間應當與主債權的存續期間相同,但是實踐中卻並非全都如此。有一些履約保證保險的期間遠遠短於主債權的期間。這種做法是否合法,我們不應理所當然依據擔保法而簡單的加以確定,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但是在實際處理此項業務時,銀行應根據借款人的經濟狀況和擔保的可實現情況,對履約保險期間慎重加以對待。
❹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風險與防範的文獻綜述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1998年虧損比利潤高出近一倍,國有企業幾乎不可能通過增長來彌補虧損,僅1998年上半年,國有企業就向銀行轉嫁了4800億元不良資產,使銀行體系中泡沫的壓力越來越大。金融資源的配置繼續被大大扭曲。只生產30%產值的國有企業佔有70%以上的信貸,而生產70%以上產值的非國有企業貸款一直極為困難。
國有企業由於效率低下,必然是借了就壞,壞了再借,自己壞債累累,最終拖垮銀行,導致信貸萎縮。微觀問題傳遞和集中到宏觀上來。
總之,國有商業銀行既要滿足國有企業簡單再生產資金需求,又要解決國有企業擴大再生產資金需求,以維護國有企業的低效率運轉。在國有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虧損額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是很難完成按照「安全性」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基本機理是:企業融資高負債低效率商業銀行流動性困境風險增大中央銀行超發貨幣通貨膨脹上述風險轉移形成一個有序流動且不可逆轉的過程。
三、對策建議
(一)重塑銀企關系,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融資有兩大主要模式,即以英美為典型代表的證券主導型融資模式(直接融資為主)和以日德為典型代表的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間接融資為主)。在我國,企業融資已經歷了傳統體制下單一的財政主導型融資方式和轉軌體制下畸重銀行主導型融資方式。當前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剛性和國有銀行的資金供給剛性之所以形成一種「高度粘合」的狀態,是因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融資主體。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融資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內源融資」,由34國有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相關問題研究於國家與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都是一種「父子」關系,在他們之間也就難以發生真正的融資行為,而只能是銀企之間的資金供給制。正是這種「內源融資」和產權不分,導致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高不良資產與高風險等一系列效應的產生。所以,我們認為,在目前「內源融資」性質和產權安排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必須重塑銀企關系,即在明確企業和銀行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的基礎上,通過密切銀企在管理機制、產權關系等方面的聯系,形成一種更富於活力的組織形式,從而規范銀企兩個法人之間的市場往來關系。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國理論界的一些人士提出了把銀行對企業的一部分債權轉為股權的設想,並在實踐中付諸實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銀行的債權轉為股權,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銀行監控企業的積極性,從根本上遏制企業不良負債的形成。同時,要重塑融資主體的制度基礎。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建立以「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徵的公司制,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要割斷與政府的「父子」關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濟主體,並通過股份制重構企業的產權組織形式。其次,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對我國專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造,先要按《公司法》明確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即商業銀行是獨立經營的金融企業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營;同時按照《商業銀行法》的要求,使專業銀行轉軌為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按股份制組織形式進行產權改革,最後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商業銀行。這樣,商業銀行才能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資金和貨幣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過,即使建立了市場制度下的融資主體關系,銀企之間的高負債和高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二)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
我國在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的同時,企業債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甚至是急劇萎縮或徘徊不前。到1996年底,我國累計發行有價證券9918 74億元,但企業債券只發行了1565 09億元,所佔比例僅為15 8%。這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只有股票融資。其導致的結果是企業融資結構單一、機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而且與國際企業融資結構潮流即股權融資的衰落和債權融資的興起也不相適應。現在美國債市規模大約是股市的5倍。而亞太新興市場國家,債權融資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我國目前條件下,企業對發行債券基本上是不積極的。現行資金供應制度的軟約束,窒息了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企業發行債券與間接融資相比,無論是融資成本還是負債風險以及運作效率方面都處於劣勢地位:一是發債成本高。二是籌資過程長,運轉和操作過程復雜。三是負債償還期限約束。
目前企業發債規模偏小的基本症結,還在於外部環境因素的限制,信貸資金供給導致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分依賴,窒息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國家從緊的指標管理,又使部分介入債券市場的企業的發債需要難以得到滿足。
企業的資金需求仍只能而且必須由銀行來滿足,而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必然直接影響銀行資產的安全性。
因此,我們在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要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允許企業發行債券,提高企業債券融資比重,以建立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不僅如此,對於我國國有企業「軟約束」的特殊情況,發債融資還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即迫使企業走建立自我約束機制的道路。由於發行債券是有確定期限和利息界定的,企業到期時就必須如數還本付息,而不能像股票分紅那樣可以暫不分配;而且購買者大多數為居民,欠老百姓的錢是無法賴帳的。這就給企業增加壓力,促使企業改善經營、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此外,大力發展企業債券還可以起到正效應作用,如拓寬投融資渠道,讓一些資金盈餘單位(國內保險公司每年有1000多億元資金急於尋找運作渠道)投資購買企業債券,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這些資金盈餘單位和大量社會游資由於投資渠道狹窄而只好進入股市炒作的行為。當然,發展企業債券市場,關鍵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破產制度,並嚴格執法和管理。
(三)建立競爭、高效、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轉移性風險能否最終得到控制和化解,關鍵在於能否盡快建立一個競爭高效的商業銀行體系。新的商業銀行體系的建設必須有利於盤活不良資產,提高資產質量,最終將不良資產控制在安全范圍以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銀行系統的穩定性。這除了對宏觀經濟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從根本上解除國有商業銀行的財政和政策性職能外,銀行體系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關於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改革發展就一直存在著「改舊衣或制新衣」的討論,即在銀行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設立新商業銀行與改革原國家專業銀行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實質即如何處理增量與存量之間的關系。從改革的實質過程看,漸進式改革策略選擇的是「改舊衣同時輔之以制新衣」,銀行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積極推進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轉軌。目前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轉軌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障礙,致使商業化進程過於緩慢。而商業化進程的遲緩及不確定性則使得這種壟斷性具有更多的負面意義:一是缺乏競爭,不利於整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二是銀行系統的風險增大,包括來自外部的信貸風險以及因內控機制功能性缺陷而導致的內部風險。三是整個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因不能良性循環而無法提高,未來損失繼續產生。資金配置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因此,解決之道在於以增量帶動存量,以競爭促進效率。為此需要在對內、對外開放銀行業務方面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進一步充實現有的銀行體系,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以促進競爭,提高銀行系統的效率,最終建成一個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總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融資的兩個基本方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必須和諧發展,這樣企業的融資成本才會降低,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才能提高。
實踐表明,國有企業的融資效率提高不僅有賴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完善來支持,而且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金融市場功能綜合發揮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政策的中心工作,人們寄希望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功能充分發揮來提高國有企業運作效率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殖。
回答者:小雨靜滴 - 助理 二級 2-7 12:07
--------------------------------------------------------------------------------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
❺ 保監會提出哪些風險防控措施
4月23日,中國保監會發布公告稱,其已於近日對各保險公司印發了《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全行業進一步加強風險防控工作,強化各保險公司在風險防控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和一線責任,切實加強保險業風險防範的前瞻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維護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
九是聲譽風險防控。要求保險公司加強輿情監測,切實增強輿情應對能力,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十是保險公司要健全風險防控工作機制,從組織領導、責任分工、信息報告、責任追究等方面,加強風險防控工作。
《通知》強調,保險公司要深刻認識當前加強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承擔起風險防控的主體責任和一線責任,把風險防控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保險公司要形成「一把手」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風險防控工作格局,確保防控工作取得實效。對於出現的苗頭性、突發性、趨勢性風險,要及時向公司股東、董事會以及監管部門報告,不得隱瞞、掩蓋風險。保險公司對違法經營造成損失和風險的人員,要嚴格追責,涉嫌犯罪的,要堅決移送司法機關,不護短遮醜。
下一步,保監會將加強跟蹤督導,確保《通知》中各項風險防控工作要求落到實處。對在風險防控工作中失責失當、出現重大風險的公司,保監會將追究公司「一把手」和相關人員的責任,做到有錯必糾、有責必問、有案必查;涉嫌犯罪的,堅決移送司法,依法嚴肅處理。
❻ 什麼是信用保證保險
信用保證保險是以信用風險為標的的保險,因投保人在信用關系中的身份不同,分為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
近年來,信用保證保險在消費金融、小微企業融資領域發揮了諸多作用,為借款人增信,在借貸業務中扮演了資金資產連接器和風險緩釋的角色。市場上對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也存在擔憂:一旦借款人違約,保險公司就要按規定賠付,很容易讓保險公司暴露風險敞口。在《關於開展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專項自查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到了要通過自查強化保險公司合規經營、防範化解風險、提升內控管理為目標;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從源頭上遏制信保業務風險等。
❼ 汽車按揭保證保險業務的風險成因及其防範分析
做保證保險風險防控很重要啊 務必要保證借款人擔保人的信息真實可靠
另外擔保人的資格要求高風險相對會低很多 這些東西也不是三兩句就能說清楚的 在業務操作中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系統的流程和人員配備
給你一些資料參考下吧 我曾經借鑒過的,拋磚引玉吧 :)
第一章 我國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現狀與制約因素
1.1 我國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現狀
1998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中國建設銀行被批准成為汽車消費貸款的試點銀行。199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所有中資商業銀行都可以開辦消費信貸業務,汽車消費貸款進入了群起紛爭的階段[1]。汽車消費貸款到目前為止只經歷了不到五年的時間,開展時間短,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各個方面還不夠成熟。由於汽車消費貸款是一個「新生事物」,各方面對它的認識和了解都不夠,加上相應的法規制度不健全,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所以最初一年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但從2000年以來,汽車消費貸款呈逐月上升趨勢,而且增幅巨大,特別是在去年2002年,全國汽車消費貸款的年增長額比前年2001年的年增長額翻了三倍,可謂成績喜人(見圖1)。但這並不能簡單的說明目前我國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良好。我們應該注意到,雖然近兩年的發展很快,但是規模還是太小,去年年底全國汽車消費貸款1336億元的貸款余額以及45萬的個人客戶數,對於我國13億的人口,10萬億元的居民儲蓄余額來講,無疑是微不足道的[2]。如果將汽車消費貸款與其他的貸款業務相比較的話,差距更加明顯。就拿上海來說,到去年年末,上海市汽車消費貸款余額約為41億元,比年初增加約22億元,整整翻了一翻 , 但去年同期,與它同屬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余額是1090.78 億元,整整是汽車消費貸款的25倍[3],差距是巨大的,更何況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貸款余額大約僅占銀行貸款總規模的20%左右,這樣的話,汽車消費貸款還不足貸款總量的1%,佔比太小(見圖2)。由此可見,作為個人消費信貸的支柱,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還遠沒有達到人們所預期的繁榮局面。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銀行內部制度和經營操作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看看制約我國商業銀行汽車消費貸款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 從銀行自身來分析,存在的制約因素:
1.2.1經營觀念轉變較慢,不能予以充分重視
銀行長期以來信貸業務是面向企業,傳統信貸模式已經形成一種習慣,部分銀行不免受舊思維的約束,對「個人小貸款戶」的信貸發放形式不能認同,認為信貸發放的重心應當在於對公放貸,個人消費信貸不值一做,這樣的觀念導致了部分管理人員和經辦人員對此工作認識不到位,工作中不能予以重視。他們認為汽車消費貸款本小利薄,直接收益小,而且手續復雜,管理成本高。他們只看到汽車消費貸款眼前的困難和缺點,不能從長遠的、全局的利益來考慮和分析,在操作上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不高,把此項業務放在了信貸的次要地位,這對於汽車消費貸款工作的開展非但沒有推動,反而制約了業務的發展。
1.2.2 貸款手續及服務
目前,購車者申請一筆汽車消費貸款,要經過提出申請、填寫表格、接受調查、辦理保險和抵押登記等多個環節。辦完一筆貸款,費時少則3、5天,多則一星期,借款人員來回要跑好幾次,既費時又費力,使得消費者望而卻步。與此同時,由於汽車消費貸款尚未形成多大的氣候,加上各級管理層對此認識不太一致,所以在信貸人員的配備上也就顯得有些滯後,多數為兼職辦理,少有專職辦理人員。在業務體制上也未完全理順,有的由公司業務部兼辦,有的由個人業務部兼辦。而且由於汽車消費貸款是一項新產品,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所以信貸人員的業務素質也需要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這種銀行專門辦理汽車消費貸款的人員較少且素質不高的現狀也導致了服務的不夠到位。
1.2.3 貸款對象
從商業銀行實際操作情況看,汽車消費貸款對象較為單一,經營面過窄,並在經營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重城市輕農村,重法人輕個人」的現象。首先,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消費市場前景廣闊,但農業機械化程度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實行農業生產的科學化、機械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保證。作為經濟體制改革起點的農村,農民有購買拖拉機、收割機等農用機具,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收入的強烈願望,還有相當部分農民由於籌措不到資金而去租用農用機具。實際上依國情而言,農民一般不存在下崗問題,只要辛勤勞作,其收入來源較為穩定,具有一定的還貸能力。目前農村汽車消費信貸還是商業銀行難以突破的禁區。其次,在城鎮,隨著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已逐漸由溫飽型轉向享受型,例如近幾年的旅遊熱。但對於汽車消費,許多人還持觀望態度,出現了「熱而不銷」。
1.3銀行外部的制約因素
1.31汽車消費貸款存在隱性風險
除了信用風險,汽車消費貸款還存在著隱性風險,影響了銀行的積極性。主要有以下2個方面:
(1) 需求與淘汰形成的風險
由於國內現有的幾十種車型,絕大多數是國外20世紀70、80年代的產品,而90年代的產品僅有3種,即別克、雅格和奧迪A6。入世之後,隨著汽車行業的放開,像捷達、富康和桑塔納等老車型將面臨淘汰的可能,這就給目前發放的汽車消費貸款帶來一定的風險。這種風險是在入世後對汽車消費的旺盛需求,與對舊車型的全面淘汰之下所產生出來的風險。因為入世後隨著關稅降低,現今所投放到市場上的汽車消費貸款以及所有車型都將面臨新車型和新價位的挑戰,會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要更新換代。在新車型、低價位的誘導下,部分消費者個人信用將發生位移,可能會出現以車抵貸的現象。由於車輛的流動性高,借款人若將車輛運往外地,通過一定的途徑將車輛變賣,銀行則會因為無法找到抵押物而難以處置或拍賣,致使法院判決無法執行,最終影響到銀行貸款的收回。
(2) 價格波動引發抵押物減值的風險
目前我國汽車關稅為80%~100%,入世後5年間關稅將下降到25%,也就是說進口車價至少會降低30%[6]。由於降價空間大,汽車消費貸款的車輛價值就大大縮水,加之每年固定的折舊率,使抵押物變現更為低廉,損失在所難免。目前汽車消費貸款是以所購車輛進行抵押,並在當地車輛管理所辦理抵押登記,當借款人無法還款時,商業銀行可以收回車輛並進行處置用以還貸。但從實際情況看,因車輛市場價格的變動,抵押物折舊後其價值是難以抵頂所欠債務的。
第二章 我國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前景
汽車消費貸款與汽車消費市場息息相關,汽車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決定著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前景。所以就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國的汽車消費市場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2.1我國汽車消費貸款業務基本的發展狀況
汽車工業在我國雖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與日本、美國、德國等汽車工業大國相比,我國汽車總產量僅是他們的「冰山一角」,還不及日本豐田一個企業的年產量。因此,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潛力巨大。「十五」期間,我國已規劃將汽車工業作為最重要的產業來發展,通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形成八大汽車工業生產基地,並加大家庭適用型轎車的發展力度,促使我國汽車工業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這將導致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顯著擴大。
2.2價格下降將是大方向
汽車市場價格與人們心理預期的變化使汽車消費貸款需求下降。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汽車需求,尤其是轎車需求連續實現超高速增長(見圖1),汽車消費主體由集團消費轉變為個人消費,在市場需求的強力拉動下,國內汽車產量持續增長。1986年,全國汽車產量為37.28萬輛,其中轎車產量僅為12297輛,至2002年末,汽車產量飛升至325.37萬輛,其中轎車產量達到109.28萬輛,分別是1986年產量的7.7倍和87.9倍(見圖2)。在產量飛速增長的同時,汽車降價不可避免。2003年,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共70個車型中(其中30個為新車型),超過30個車型正式宣布降價,其中有7個新車型上市當年即宣布降價,7個車型在一年內兩次宣布正式降價。據測算,2003年國產轎車整體降價水平為8%~10%,而2002年國產轎車因面臨加入世貿組織壓力而紛紛降價的整體下降水平也不過5%~6%。汽車價格的持續下跌,強化了消費者「買漲不買跌」的心理。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信息,2004年1~6月,我國汽車累計產銷267.71萬輛和255.36萬輛,產銷率為95.39%,同比分別增長27.1%和24.15%。其中,轎車累計產銷124.61萬輛和113.2萬輛,產銷率為90.84%,同比分別增長36.37%和31.59%,但同時,第一季度全國轎車庫存超過8萬輛,4月份新增庫存2.3萬輛,5月份,轎車產銷率低至84.5%,又新增庫存3.2萬輛,累計超過13萬輛,6月份庫存突破了16萬輛大關,佔全部汽車庫存增量的89%。在這種產量擴張、價格下降的同時,消費者的購買力在近兩年並沒有顯著提高,有關汽車消費的稅費也沒有明顯降低,汽車消費逐步趨於理性化,對汽車消費貸款的需求自然下降。
2.3 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汽車消費市場廣闊
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我國汽車的低普及率,都預示著汽車消費的巨大潛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消費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車、教育、旅遊等商品和勞務上。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的相關調查顯示,住房、汽車和教育是最適合信貸消費的前三種對象,其比例分別為71.5%、11.0%和10.6%。月收入超過3000元的被訪者,認為汽車最適合信貸消費的比例迅速上升,並有逐漸超越住房而成為信貸消費第一適合對象的趨勢。統計顯示,截至到2002年底,我國居民住宅的擁有率已達70%,今後除了住宅的調整和新增家庭購買住房以外,大面積的住宅消費已暫時告一段落。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居民在解決了寬敞的住房之後,已把汽車消費作為追求的目標。另外我國汽車的普及率也很低,據新浪網消息,我國汽車普及程度在世界上屬低水平,轎車的人均保有量僅為每萬人20輛,是世界上人均擁有轎車最少的國家之一。由此可見,日益強大的購買力和巨大的潛在市場都預示著汽車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2.4 政策將更趨寬松、減負和簡化
多年以來,政府對汽車產業實施嚴格的投資審批制度,轎車、輕型車及發動機項目,一律由國家審批立項,其初衷是通過行政審批限制社會資本盲目進入,緩和汽車產業「散、亂、差」局面。但這從根本上限制了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其次,我國的汽車消費政策也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手續繁瑣、稅費高昂束縛著個人買車的行為。可喜的是,自2001年開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在投資審批制度的放寬,簡化購車手續以及減低相應費用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為今後汽車消費市場的真正啟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6]。目前的汽車消費已經從過去單純的生產型消費品轉化為耐用型消費品,私人已經慢慢開始成為購車的主體,一個汽車需求快速增長的時期正在逐步到來,政策鼓勵消費不僅符合國際汽車發展的慣例,也可以使整個國民經濟受益。
2.5 交通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用車環境漸趨便利
近年來,我國加大對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城市道路有較大的改觀,城市內混合交通、非交通佔道的情況基本得到遏制,交通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到去年底,我國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43萬公里,高速公路1.9萬公里,基本形成連接絕大部分城鄉地區的公路交通網路。同時,通過科學的管理和規劃,城市格局將日趨合理,城市空間的利用率將變得更高。這些都將為汽車消費市場提供良好的硬環境。
綜上所述,我國的汽車消費市場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光明。那麼,與之相配套的汽車消費貸款就其發展前景而言,也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隨著汽車消費高潮的逐步到來,汽車消費貸款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它將成為今後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拓展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第三章 推動汽車消費貸款業務發展的有效措施
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現狀不盡如人意,它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但它有著廣闊美好的前景,而且又能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汽車消費貸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銀行自身,國家政府以及各相關部門都應針對目前出現的問題,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為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道路掃清障礙。
3.1 銀行自身應該採取的措施
3.1.1要從戰略高度上正確認識汽車消費貸款,糾正主觀錯誤傾向。
在美國,汽車銷售中的85%採用汽車消費貸款的方式,而在我國還不到10%。在西方發達國家,汽車消費貸款已有很長的歷史,目前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他們之所以重視汽車消費貸款,不僅是因為它對發展民族汽車工業,刺激國民消費,推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還因為它對銀行業自身的發展也能起到相當積極的作用。傳統的信貸經營體制使銀行過分依賴企業,經營風險相對集中。資產負債管理原則中的分散化原理要求資產應盡可能地分散到各種不同的具體形態上,而汽車消費貸款正是這一原理的具體應用。一般來講,貸款購車戶的個人資產質量較好,還貸能力較強,將貸款投向富裕的個人階層比投向普通企業更為可靠。因此,汽車消費貸款可以通過改變信貸資產結構來分散和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1]。
3.1.2 簡化貸款手續,做好配套工作,加大營銷力度。
(1) 在嚴密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努力解決客戶貸款手續繁瑣的「老大難」問題。
一方面可以考慮各銀行儲蓄網點直接受理汽車消費貸款業務,擴大業務受理的覆蓋面,方便客戶借貸;另一方面加快個貸業務客戶經理的選拔培養,盡快組建一支熟悉業務、素質較高的個人客戶經理隊伍,並把汽車消費貸款作為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重點,讓客戶經理緊密地貼近客戶,加快工作效率,為客戶勾勒組合式、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給予客戶最大的方便。同時還可以想方設法加強與汽車經銷商、保險、公證等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多方協調,加快運作,爭取做到「一條龍」服務,可以嘗試成立「按揭事務中心」,該中心將相關部門請進門,採取法律介入,提供集中式服務,使客戶足不出戶便可以實現全程操作,簡化了手續,方便了客戶[1]。還有就是要讓「直客模式」逐漸取代「間客模式」,中國汽車信貸目前主要有直客式和間客式兩種模式,隨著中國汽車信貸市場的成熟,直客模式將成為發展的主要趨勢,而汽車經銷商作為信貸中介的間客模式將日漸萎縮。間客模式指的是「先買車,後貸款」的模式,即由汽車經銷商或保險公司向貸款購車人提供全程擔保,並負責對貸款購車人進行資信調查、幫助購車人向銀行申請貸款、代銀行收繳車款本息。直客模式所推崇的是「一站式服務」,它指的是購車人首先到銀行設立的汽車消費貸款機構獲得一個車貸的額度,拿這個額度就可以到汽車市場上選購自己滿意的產品。在客戶選定車型之後,到銀行交清首付款,並簽署有關的貸款合同之後便可以把車開回家。此外,銀行的車貸中心還為客戶提供相應的售後服務,如汽車維修、汽車救援、維修期間提供代用車及汽車租賃等一系列增值服務。直客模式在操作過程中,銀行、保險公司、經銷商各司其職。採用直客模式,回歸了汽車消費貸款作為一個金融產品的本來面目。這種模式和傳統的以汽車經銷商作為信貸中介的間客模式比起來,最大的優勢在於為客戶節省了中間環節,節約了時間和中介費。同時,採用直客模式購車的客戶在拿到銀行貸款之後便成為一位全款購車者,到經銷商那裡選購車型時就會有一定的議價權。另外,到銀行辦理汽車貸款手續時,客戶可以從銀行的專業機構那裡得到有關的資料查詢服務,比如某款車型目前的報價等,甚至還能讓專業人士為自己選擇一款最適合自己的車型。
(2) 要做好汽車消費貸款的配套工作,加大營銷力度,努力轉變消費者的傳統消費心理。
一要勤調查。銀行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客戶信息檔案,對消費者收入、生活方式、興趣、心理、地域等方面進行細分,詳細了解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消費困難及其原因,以便為汽車消費貸款制定營銷策略服務,同時也為銀行發展其他個人消費信貸業務提供詳實、可靠的一手資料;二要搞好咨詢服務。消費者對消費信貸的認識和了解,主要渠道是通過銀行咨詢。這就不僅要求銀行經辦人員對汽車消費貸款業務的知識把握全面,能最大限度地為咨詢者釋疑,當好參謀,解除其消費疑慮,而且要注意加大對一線儲蓄員工、汽車特約經銷商經銷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因為他們是與廣大消費者、購車戶面對面接觸最頻繁的,他們如能正確地把握有關汽車消費貸款的政策導向,准確地解答消費者、購車戶的咨詢,必將對汽車消費貸款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三要多宣傳。在汽車消費貸款宣傳中,不僅要宣傳其操作方法、優勢,而且要加強對汽車消費貸款發展新政策的宣傳,引導汽車消費貸款健康發展。在宣傳渠道上,要注意形成網路化、立體化的宣傳體系,在各營業場所同步進行人員、音像、手冊、張貼畫等多種形式的宣傳,使「貸款買車」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3.1.3 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理論,合理確定貸款對象。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已由生產主導型轉變為消費主導型,對於汽車行業更是如此。因此,發展汽車消費信貸,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為中心。應積極組織業內人員全面搜集第一手資料,並運用科學方法,加以系統化的分析,對消費者和市場進行細分。商業銀行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自身資金實力,明確定位,做好汽車消費貸款對象的選擇。
(1) 客戶對象的選擇
除了繼續選擇資信良好,在當地影響較大的計程車公司以及汽車租賃公司外,應將重點放在政府公務員、高校教師、科技專家、外資員工、金融機構職員、私營業主、個體工商戶、社會知名人士等信用優良、收入較高的優質客戶群體上,同時也應注意目前不便購買但購買慾望較強且收入來源穩定的機關公務員、高校教職工、企事業單位員工等這些大眾群體。另外還可以有選擇地對小型民營、私營企業法人代表發放汽車消費貸款。
(2) 貸款車輛的選擇
在貸款車輛種類的選擇上,應重轎車類,輕貨車類,重點要放在經濟型和進口轎車上。因為經濟型轎車是汽車工業「十五」規劃重點產品,也被看作將來普通老百姓購買的主要車型,市場潛力較大。據預測,國產經濟型轎車價位將在8萬~9萬元左右,比國外低40%,有著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且貸款額度不高。另外在這次調查中,各銀行普遍反映進口轎車貸款的質量較好。對價值大的進口汽車所發放的貸款風險,要比價值小的國產轎車所發放的貸款風險小,因此建議應加大對進口車型貸款的投入。因為進口類轎車的購買者大多是社會層次較高的成功人士,他們量入為出的自控意識較強,對自己做出的承諾能認真履行。對搞經營為主的客車或貨車,應區別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對確有營運證和營運資格的借款人,應以其營運收入作為還款來源,以營運證作抵押,可考慮發放貸款;而對無營運證和無營運資格的車主,應盡量避免,嚴格控制。因這些車主一旦出一點變故,貸款隨即出現風險。另外,隨著進口車價格的下調,車輛的更新換代,預計今後二手車交易市場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此相對應,二手車貸款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因此還應著手醞釀二手車貸款品種,適時搶占市場,進一步擴大汽車消費貸款業務。還有就是要積極探索農村汽車消費貸款開展的可能性,爭取突破這一禁區。
同時,汽車消費貸款是國家大力提倡和支持的新興業務,與此相關的部門應積極配合金融機構開展此項業務,並制訂出和金融機構緊密銜接的操作規程。在相關手續的辦理上,要體現出快速方便,收費公平合理,與銀行業務配套銜接,只有這樣才會讓客戶感到方便,感到滿意。
3.2.3 完善汽車抵押品變現的二級市場
應該盡快依照相關法律,如《公司法》,對注冊資金、經營場所、從業人員等相關因素加以嚴格限定,以此建立二手車經紀公司,使其成為代理二手車買賣交易的合法、合規的中介機構。而且這些二手車經紀公司還應配備一批具備法律、技術及價格咨詢技能的二手車鑒定估價師,使交易的二手車報價公正、合理,解除交易雙方的後顧之憂。同時,還應設有類似於物價監督局這樣的機構來對汽車報價予以監督,規范交易汽車的報價,防止哄抬或壓低價格[8]。這樣,當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在借款人違約後需要處置抵押物時,就可通過這樣的中介機構變現抵押物,盤活資金,減少損失。
3.2.4 盡快對消費信貸立法
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消費信貸法,以法律手段對消費信貸各參與主體的行為加以規范,對不法行為給予法律制裁。汽車作為消費信貸中的特定商品,汽車消費貸款也就自然會在法規中被加以規范。目前,我國消費信貸的主體是消費者、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立法應將三者之間的信用關系作為主要規范對象,此外還應對一些輔助信用關系進行規范,如擔保人與金融機構、被擔保人與消費者之間的信用關系。立法的原則應從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的合法權益出發,並通過消費信貸調整社會商品供求關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8]。
第四章 總結
汽車消費貸款把我國的汽車工業和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為兩者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它的出現對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研究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汽車消費貸款的現狀,分析制約因素,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尋找推動汽車消費貸款業務發展的有效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研究發現,我國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還遠沒有達到人們所預期的繁榮局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起點低、發展快、佔比小」。佔比太小,尚未普及是目前我國汽車消費貸款存在的最大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銀行內部制度和經營操作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
長期以來銀行的信貸業務是面向企業的,部分銀行難免會受到舊思維模式的束縛,經營觀念轉變較慢,不能給予汽車消費貸款充分的重視,是制約該項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貸款對象的局限性以及手續復雜,服務不到位的老問題均制約著該項業務的發展。在銀行的外部環境中,由於我國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信用風險就成了阻礙汽車消費貸款發展的最大障礙。另外,車價過高,稅費過重,使用環境不佳;相關法律法規不配套,缺乏相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各種隱性風險的存在也都制約著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
但是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將會日益繁榮,與之配套的汽車消費貸款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針對制約因素採取必要措施,為該項業務的發展道路掃清障礙變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對於銀行自身來說,首先要糾正主觀的錯誤傾向,正確認識汽車消費貸款,將它作為重點發展對象。因為在21世紀,消費信貸將逐漸成為中資銀行的支柱業務,汽車消費貸款作為消費信貸的核心組成部分也理應隨著消費信貸和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而得到更大的重視。同時,中資銀行應抓緊時間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形成「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客戶提供更為豐富的個性化金融產品,逐步擴大市場份額。為了應對入世後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在資金實力與服務水準上的雙重挑戰,中資銀行必須加倍努力。
在外部環境的改善上,建議國家政府機關、銀行及相關部門應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個人信用徵信系統,為汽車消費貸款乃至所有的消費信貸業務解決發展的「瓶頸」問題。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在車價、稅費、交通基礎設施等各個環節為居民汽車消費創造優越的條件。此外,汽車抵押品二級市場的完善以及與消費信貸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將為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大力發展汽車消費貸款勢在必行,相信以上幾條措施能為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道路掃清障礙,促使汽車消費貸款健康高速地發展,從而起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建偉,關於推行汽車消費貸款的思考,經濟師,2000年第2期
2、 朱劍敏 張越,我國汽車消費貸款保持較快發展勢頭,人民網,2003.04.15
3、 劉芳,住房按揭逾千億元 上海人敢花明天的錢,解放日報,2003.01.20
4、 費晴霞,關於汽車消費貸款的幾點思考,交通銀行工作研究,2002.08
5、 吳成科,商業銀行應大力拓展汽車消費貸款業務,西南金融,2001第12期
6、 周志芬,銀行汽車消費貸款的發展前景及經營策略,金融論壇,2002.6
7、 李謙 尹珂 孔源,汽車消費貸款前途何在,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2.7
8、 陳浪南 謝曉璐,我國汽車消費貸款的風險防範機制,廣西金融研究,2001.12
❽ 求信用證的風險及防範措施的國外研究現狀 要的是國外研究者的看法,望多多幫忙。
一、偽造信用證欺詐
一些不法商人通過偽造信用證,誘使出口商發貨,騙取貨物。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1、信用證以電開形式開出且無押,條款中要求通知行與第三家銀行核押,同時,通知行會收到自稱是核押行發來的不加押的證實電,不法分子利用通知行跟進核實該密押的空檔,誘騙受益人發貨。
2、信用證以信開形式開出並隨附該仿冒開征行的印鑒,若通知行風險意識不足,沒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便會按正常的程序將該信用證通知受益人。
3、先交來一份信用證副本或將信用證傳真給受益人,甚至將以前類似的舊信用證的格式、條款交給受益人,再假稱稍後會有一張類似的正式信用證開出,從而初步取得受益人的信任。受益人可能沒有到銀行核對該證,就備貨甚至發貨。
出口商收到此類信用證,必須與我國通知行密切合作,仔細核對密押及印鑒,對不加押或沒有業務往來的銀行開來的信用證必須高度關注,進行深入調查,切不可急於備貨、發貨。
二、信用證「軟條款」
軟條款,也叫陷阱條款,是指在一份不可撤消信用證中規定有若干開征申請人單方面可隨時解除付款責任主動權的條款,使得表面為不可撤消的信用證變成了實質上可撤銷的信用證,通常這些條款的設置都很隱蔽,如果出口商審證不嚴,就會落入圈套,陷入被動。軟條款一般有如下幾種:
1、對信用證生效另附條件的條款
開證申請人要求開征行開出「暫不生效」的信用證,規定必須取得某種條件或某種文件之後該信用證才能生效使用。譬如待到貨樣經開證申請人確認後再通知信用證生效,或待進口許可證簽發後再通知生效,或由通知行簽發通知後再生效,或由受益人先提供履約擔保書、申請人通知船名等等。這樣,信用證雖然以開出,信用證的主動權完全由開證申請人掌握了。如果受益人對此類軟條款認識不足,急於發貨,一旦貨物的行情發生變化或其因他原因,申請人不願接受貨物,就會拒絕發出生效通知,以信用證還未生效為由拒收貨物,致使出口商遭受損失。特別是,一些不法商人在合同中規定要求出口商繳納履約押金再開證,一旦他們收到押金便逃之夭夭,而信用證又未生效,無法向開征行要求權利,只好自己承擔損失。
2、規定憑證文件由申請人或其代理這類軟條款常常在貨物檢驗環節出現,信用證中規定檢驗證書由開證申請人派代表檢驗貨物後簽署,或須由開證行核實,或須與開證行存檔之樣本相符,或規定一進口國檢驗標准檢驗並出具證書。這實際上是將是否接受貨物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方,買方代表是否按時到達裝運港驗貨,驗貨後是否接受,簽署的的檢驗證書是否與開征行存檔樣本相符,買房檢驗機構是否出具證書等等,都由買方說了算,從而是受益人失去了銀行信用的保證。
3、國際貿易術語選擇中軟條款的設置
如FOB術語下,不規定賣方的派船時間,或在CFR或CIF術語下,規定船公司、船名、裝運期、目的港須取得開證申請人的同意。這是也信用證中常見軟條款之一。前者使得買方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決定是否派船和派船時間,致使賣方無法主動完成交貨,不能按時收匯。後者同樣使得賣方在交貨、收匯等方面受控於買方。
4、信用證規定與合同不符
有些信用證中規定的條款與合同不符,使得出口人陷入被動,如按發貨合同,就會造成單證不符,遭到銀行拒付;如按信用證規定發貨,又會導致違反合同,遭到買方索賠。
5、前後矛盾的條款
信用證中的一些條款之間相互矛盾,如按此條款制單,極易造成單單不符,遭到拒付。如,即規定允許提交聯運提單,又規定禁止轉船。
出口企業再收到信用證後,應會同中國的銀行,對信用證內容進行嚴格審核,發現上述軟條款,必須立即要求開證申請人改證,確保單證一致。對過去沒有業務往來或往來很少的客戶,必須做好資信調查,對資信不好的客戶,要求加具保兌。
三、信用證修改中的風險
有些進口商借信用證修改,改中生亂,亂中生詐。
在履行國際商事合同中,常遇到外方擅自修改信用證,有些改證要求是合理的,如經雙方同意等於是雙方變更合同。但也有一些進口商借信用證技術性、專業性之復雜,借改證之機故作手腳,改中生亂,亂中生詐,造成單證不符,使中方無法議付貨款。如,信用證修改書與信用證內容相矛盾。對於信用證的修改,受益人有權接受或不接受,如果信用證修改後,受益人能夠做到單證一致,按期交單,則可以接受,如無法做到,則不予接受,按原證辦理裝運、制單。
四、可轉讓信用證的風險
可轉讓信用證廣泛運用於轉口貿易中,中間商作為第一受益人在接到可轉讓信用證後,要求轉證行轉讓。轉讓行按第一受益人的要求和原信用證的條款重新繕打一份內容相同的新證。在新證內,轉讓行可將總金額、單價、裝船期、有效期減少或縮短,保險金額可以增加,另外也可以第一受益人代替原開證申請人,除此之外,新證內容必須與原證相同,不得改變,信用證轉然後,由第二受益人(實際出口人)負責辦理交貨。由於可轉讓信用證程序較多,程序復雜,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復雜,特別是對第二受益人法律地位、權利不明確,因此風險較大。
1,改證困難,不便履約。可轉讓信用證的鮮明特點是新證與原證有直接連帶關系,一項改證手續,牽涉到地處不同國家、地區、利益各異的四位當事人,情況復雜。
2、轉讓行與第二受益人通常沒有帳戶關系,對其資信情況不甚了解,往往不願承擔被指定銀行的義務,對地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並不進行付款或議付,為了防範風險,轉讓行在轉讓信用證時通常加列類似條款,"Payment will be effected only afer our receipt of payment from the issuing bank."(只有收妥開征行的償付款項後方予以付款)。
3、單證不符,風險巨大。一旦開征行無理拒付,第二受益人可能發現很難徑洽開征行,據理力爭,主張權利。
4、他人操作失誤,我方代人受過的風險。由於原證與新證相互關聯,即使我方工作到位,能否安全收匯仍然是未知。如,信用證原證與新證內容不符,勢必出現單證不符。又如,中間商辦理單證業務出錯,開征行拒付,我方無疑要遭受收匯不到的風險。
出於可轉讓信用證程序復雜、當事人關系不明的原因,出口企業再簽訂合同是,應明確規定採用100%即期付款的不可撤消信用證,或者要求中間商開立對背信用證,或在要求轉證行加具保兌後,再接受可轉讓信用證。
五、遠期信用證風險
遠期信用證是受益人向開證行提交全套單據和遠期跟單匯票,開證行審單通過,承兌該遠期匯票,到期再付款。遠期信用證是受益人給予開證申請人的資金融通,但同時也給受益人帶來了額外的風險。
遠期的信用證的風險,主要存在於開證行破產。
因此,防範這種風險的辦法就是,開證行要求是較大的知名銀行;或者,找另外一家銀行作保兌,這樣就會非常保險。
六,遲期付款信用證的風險
遲期付款信用證結算方式下,受益人將全套單據交開證行,不用出具跟單匯票,銀行收到單據後也不會立即付款,而是到信用證規定的付款時間,再履行付款責任。
在此方式下,受益人無款放單,風險極大。
遲期付款信用證往往用於大型成套設備的口,買方再收到全套設備並安裝、調試後再付款。在此條件下出口商無疑要承擔貨款兩空的風險,為此,出口商首先必須確保貨物的品質符合合同的規定,防止進口商以貨物品質不符為由拒付,同時可要求出具銀行保函,以確保到期收回貨款。
七、開證行信用風險
信用證就是開證行以其自身的信用為擔保,做出的有條件的付款承諾。
因此,信用證業務中最大的風險,實際上就是開證行的信用風險,如果開證行的資信差,受益人的所有權益就都得不到保證。
因此,在訂立合同時,可要求申請人通過與我方銀行有業務往來,資信情況較好的銀行開立信用證。同時要重視對開證行的資信調查,對資信較差的銀行開立的信用證不予接受,或要求加具保兌。
❾ 淺析信用證風險的防範措施的詳細提綱
出口企業採用信用證結算的風險
一、偽造信用證欺詐
一些不法商人通過偽造信用證,誘使出口商發貨,騙取貨物。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1信用證以電開形式開出且無押,條款中要求通知行與第三家銀行核押,同時,通知行會收到自稱是核押行發來的不加押的證實電,不法分子利用通知行跟進核實該密押的空檔,誘騙受益人發貨。 2、信用證以信開形式開出並隨附該仿冒開征行的印鑒,若通知行風險意識不足,沒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便會按正常的程序將該信用證通知受益人。 3、先交來一份信用證副本或將信用證傳真給受益人,甚至將以前類似的舊信用證的格式、條款交給受益人,再假稱稍後會有一張類似的正式信用證開出,從而初步取得受益人的信任。受益人可能沒有到銀行核對該證,就備貨甚至發貨。 出口商收到此類信用證,必須與我國通知行密切合作,仔細核對密押及印鑒,對不加押或沒有業務往來的銀行開來的信用證必須高度關注,進行深入調查,切不可急於備貨、發貨。
二、信用證「軟條款」
軟條款,也叫陷阱條款,是指再一份不可撤消信用證中規定有若干開征申請人單方面可隨時解除付款責任主動權的條款,使得表面為不可撤消的信用證變成了實質上可撤銷的信用證,通常這些條款的設置都很隱蔽,如果出口商審證不嚴,就會落入圈套,陷入被動。 軟條款一般有如下幾種: 1、對信用證生效另附條件的條款 開證申請人要求開征行開出「暫不生效」的信用證,規定必須取得某種條件或某種文件之後該信用證才能生效使用。譬如待到貨樣經開證申請人確認後再通知信用證生效,或待進口許可證簽發後再通知生效,或由通知行簽發通知後再生效,或由受益人先提供履約擔保書、申請人通知船名等等。這樣,信用證雖然以開出,信用證的主動權完全由開證申請人掌握了。如果受益人對此類軟條款認識不足,急於發貨,一旦貨物的行情發生變化或其因他原因,申請人不願接受貨物,就會拒絕發出生效通知,以信用證還未生效為由拒收貨物,致使出口商遭受損失。特別是,一些不法商人在合同中規定要求出口商繳納履約押金再開證,一旦他們收到押金便逃之夭夭,而信用證又未生效,無法向開征行要求權利,只好自己承擔損失。 2、規定憑證文件由申請人或其代理這類軟條款常常在貨物檢驗環節出現,信用證中規定檢驗證書由開證申請人派代表檢驗貨物後簽署,或須由開證行核實,或須與開證行存檔之樣本相符,或規定一進口國檢驗標准檢驗並出具證書。這實際上是將是否接受貨物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方,買方代表是否按時到達裝運港驗貨,驗貨後是否接受,簽署的的檢驗證書是否與開征行存檔樣本相符,買房檢驗機構是否出具證書等等,都由買方說了算,從而是受益人失去了銀行信用的保證。 3、 國際貿易術語選擇中軟條款的設置。 如FOB術語下,不規定賣方的派船時間,或在CFR或CIF術語下,規定船公司、船名、裝運期、目的港須取得開證申請人的同意。 這是也信用證中常見軟條款之一。前者使得買方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決定是否派船和派船時間,致使賣方無法主動完成交貨,不能按時收匯。後者同樣使得賣方在交貨、收匯等方面受控於買方。 4、信用證規定與合同不符 有些信用證中規定的條款與合同不符,使得出口人陷入被動,如按發貨合同,就會造成單證不符,遭到銀行拒付;如按信用證規定發貨,又會導致違反合同,遭到買方索賠。 5、前後矛盾的條款 信用證中的一些條款之間相互矛盾,如按此條款制單,極易造成單單不符,遭到拒付。如,即規定允許提交聯運提單,又規定禁止轉船。 出口企業再收到信用證後,應會同中國銀行,對信用證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核,發現上述軟條款,必須立即要求開證申請人改證,確保單證一致。對過去沒有業務往來或往來很少的客戶,必須做好資信調查,對資信不好的客戶,要求加具保兌。
四、信用證修改中的風險
有些進口商借信用證修改,改中生亂,亂中生詐。在履行國際商事合同中,常遇到外方擅自修改信用證,有些改證要求是合理的,如經雙方同意等於是雙方變更合同。但也有一些進口商借信用證技術性、專業性之復雜,借改證之機故作手腳,改中生亂,亂中生詐,造成單證不符,使中方無法議付貨款。如,信用證修改書與信用證內容相矛盾。對於信用證的修改,受益人有權接受或不接受,如果信用證修改後,受益人能夠做到單證一致,按期交單,則可以接受,如無法做到,則不予接受,按原證辦理裝運、制單。
五、可轉讓信用證的風險
可轉讓信用證廣泛運用於轉口貿易中,中間商作為第一受益人在接到可轉讓信用證後,要求轉證行轉讓。轉讓行按第一受益人的要求和原信用證的條款重新繕打一份內容相同的新證。在新證內,轉讓行可將總金額、單價、裝船期、有效期減少或縮短,保險金額可以增加,另外也可以第一受益人代替原開證申請人,除此之外,新證內容必須與原證相同,不得改變,信用證轉然後,由第二受益人(實際出口人)負責辦理交貨。由於可轉讓信用證程序較多,程序復雜,個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復雜,特別是對第二受益人法律地位、權利不明確,因此風險較大。 1,改證困難,不便履約。可轉讓信用證的鮮明特點是新證與原證有直接連帶關系,一項改證手續,牽涉到地處不同國家、地區、利益各異的四位當事人,情況復雜。 2、轉讓行與第二受益人通常沒有帳戶關系,對其資信情況不甚了解,往往不願承擔被指定銀行的義務,對地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並不進行付款或議付,為了防範風險,轉讓行在轉讓信用證時通常加列類似條款,"Payment will be effected only afer our receipt of payment from the issuing bank."(只有收妥開征行的償付款項後方予以付款)。 3、單證不符,風險巨大。一旦開征行無理拒付,第二受益人可能發現很難徑洽開征行,據理力爭,主張權利。 4,他人操作失誤,我方代人受過的風險。由於原證與新證相互關聯,即使我方工作到位,能否安全收匯仍然是未知。如,信用證原證與新證內容不符,勢必出現單證不符。又如,中間商辦理單證業務出錯,開征行拒付,我方無疑要遭受收匯不到的風險。 出於可轉讓信用證程序復雜、當事人關系不明的原因,出口企業再簽訂合同是,應明確規定採用100%即期付款的不可撤消信用證,或著要求中間商開立對背信用證,或在要求轉證行加具保兌後,再接受可轉讓信用證。
六、遠期信用證風險
遠期信用證是受益人向開證行提交全套單據和遠期跟單匯票,開證行審單通過,承兌該遠期匯票,到期再付款。遠期信用證是受益人給於申請人的資金融通,但同時也給受益人帶來了額外的風險。 遠期的信用證的風險,主要存在於開證行破產。因此,防範這種風險的辦法就是,開證行要求是較大的知名銀行;或者,找另外一家銀行作保兌,這樣就會非常保險。
七,遲期付款信用證的風險
遲期付款信用證結算方式下,受益人將全套單據交開證行,不出具跟單匯票,銀行收到單據後也不立即付款,而是到信用證規定的付款時間,再履行付款責任。在此方式下,受益人無款放單,風險極大。遲期付款信用證往往用於大型成套設備的口,買方再收到全套設備並安裝、調試後再付款。在此條件下出口商無疑要承擔貨款兩空的風險,為此,出口商首先必須確保貨物的品質符合合同的規定,防止進口商以貨物品質不符為由拒付,同時可要求出具銀行保函,以確保到期收回貨款。
八、開證行信用風險
信用證就是開證行以其自身的信用為擔保,做出的有條件的付款承諾。因此,信用證業務中最大的風險,實際上就是開證行的信用風險,如果開證行的資信差,受益人的所有權益就都得不到保證。因此,在訂立合同時,可要求申請人通過與我方銀行有業務往來,資信情況較好的銀行開立信用證。同時要重視對開證行的資信調查,對資信較差的銀行開立的信用證不予接受,或要求加具保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