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金融職場上,學歷熱仍然是一個主流,好一點的金融機構,對於人員招聘的要求,
幾乎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名校畢業等等。這種表面的浮華,更多地集中在京滬穗深這些經
濟發達、金融從業機會較多的地區。學歷和專業,成了HR們遴選人才的主要指標。筆者畢
業那年,曾經參加過招商銀行的招聘會,剛剛遞過簡歷,就被扔了回來,"我們不需要本科
生!"當時是刺激頗大,現在想想,其實在我現在服務的投資銀行也是在重復著這樣的老路
子。沒有辦法啊,人實在太多了,多到來不及詳細地考察其到底有何才學,為了簡化工作
程序,減少工作量,只有拿學歷卡人了--畢竟,在中國,研究生還沒多到上街掃地的地步
,而學歷的高低,仍然能夠說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知識體系、發展空間。
對於金融學專業方向、院校選擇方面,一定要重點考慮以下幾點:
一、未來發展的行業選擇--什麼專業方向更符合你在目標行業的職業發展目標,選擇好所
應報考的專業方向;
二、未來發展的空間選擇--在國內(外)哪些地區更能夠讓你一展所長,明確未來所要工
作生活的地區;
三、未來發展的人際定位--什麼樣的學校,在你所要服務的行業更能給你深厚的人脈背景
,畢竟,現代中國校友資源也是很重要的資源。
而這其中,我認為又有三個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就近原則、專業化原則、發展預期原則
。就近原則,即你所要報考的院校,應該在你未來所要工作生活的地區或附近,在該地區
有一定的影響力的,這樣在你畢業之後會方便你到該地區擇業。專業化原則,即你所報考
的院校,在傳統上要具有優良的金融學教育積淀,最好是財經類專業院校,或是金融經濟
類傳統較好的綜合類大學,這樣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經濟界有一定的校友資源,人際遍及你
未來可能就業的領域,在專業化方面有獨到之處,在金融業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對於未來
就業好處頗多。發展預期原則,對於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的定位,是你選擇專業方向首先
應當考慮的。從目前金融業內的發展形勢來看,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是服務專業化、業
務多樣化。金融混業是個大趨勢,因此,從當前的金融學科專業分布來看,比較有潛力的
專業方向有:公司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場、保險精算、證券投資等
。對於數量分析、微觀金融前景看好,宏觀方向如果有志於做研究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說到這兒,考研的意義究竟何在?我個人以為,一種工具而已。一個讓你進入一個行業(
或一個行業的高端部分),體驗另一種人生的敲門磚,一個用來登高的階梯,一個實現你
個人價值取向的准備階段。當然,這一切開始於你對一個行業的信心,對於一個行業未來
發展的看好。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聯系著整個資本鏈條的循環往復,其地位至關重要
。也許,這便是很多朋友看好金融專業的一個原因。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通常有這樣幾種將趨向:
一、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二、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五、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
六、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
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七、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為保險方向。
九、國家公務員序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
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
相關分析:
1998年以來,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高度重視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健發展,對
於金融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由此,銀行及相關證券、保險等行業管理機構
加大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開啟了在國家統一分配製度打破之後的新一輪對金融專
業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的增量需求,金融行業監管部門的人才舉措,影響著所轄行業內的
商業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大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
一、進入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做金融官員,對於金融研究生而言應是首選。首先,中國金融
學是立足於宏觀經濟學,基於金融市場宏觀調控,專業應用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較到位
;其次,在行業管理部門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實踐機構至少能給個中層以上的職位。其局
限在於:要進入這幾個行業主管部門難度較大,可能還需要背景依託,本科生想進較難,
除非本人確實非常優秀。
二、進入國有四大商業銀行是很好的選擇。具備一定的銀行業從業經驗、專業背景,到股
份制商行或外資銀行駐華機構的可能性會增大。我的幾個大學同學起初就是投身於國有四
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業銀行迅速發展起來之後,紛紛跳槽,並成為城市商業銀行、股
份制商行的中堅力量,很多成為中層管理人員,少數成為高層領導。城市商行、股份制商
行的靈活務實、不論資排輩的幹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為其專業人才的"黃埔軍校",
至今這種情況仍在延續。雖然國有四大行有一些遺留的官僚積習,但其穩定的收入,較輕
的壓力,較高的福利水平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對於女同學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建
議對四大國有商行感興趣的朋友把專業方向集中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貨幣政
策等方向上。
三、政策性銀行如開發行、農發行亦是較佳選擇,但其工作性質類似公務員,金融業務並
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飯的地方,對於個人職業生涯的益處相對於行業監管部門、商業銀行
來說還是較弱的,若想在金融領域成一時氣候最好不要選擇這樣的單位。不過目前這類單
位的工資水平待遇等比商業銀行好,而這也成為吸引畢業生眼球的亮點所在。
四、證券、信託、基金這三家均是靠風險管理吃飯的,存在行業系統風險因素,但一旺俱
旺,賺錢相對較易,短期回報較高(風險亦大),且按真正的企業管理機制運行,如果想
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有所建樹,在這一行業做是極佳選擇,很多基金經理、投資銀行經
理人員都年薪過百萬。難點是學歷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碩士學歷,相對於銀行等金
融機構其個人投資管理、金融運營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對這些行業有興趣,可以選擇證券
投資、金融市場、金融工程專業方向,如果是學財務管理、法律碩士專業(本科是金融經
濟)的,這也是不錯的選擇。最近信託業重新崛起,對於金融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畢業生
來說又添一新的選擇,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員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線",在
投行業有一句話是"公司80%的利潤是不到5%的員工所創造的"。上述三家當下用人思路是積
極"挖角",在金融行業內人員流動性最強的當屬這三家。有志於風險管理、終日奔波、常
年胃痛、居無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選擇這個行業。當然,調侃之餘,不能否認,這個行
業給你的回報與投入相比還是成正比的。建議男同學選擇此行業,應該更有發展。
五、保險公司可以參照對商業銀行的分析,做上數年,有保險營銷、風險管理經驗之後,
在國內股份制保險機構迅速成長、外資保險機構進入的契機下,還是大有可為的。保險精
算專業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財政審計部門等是養老的地方,穩定有餘,靈動不足
,當然,希望獲得穩健回報的朋友不妨作為一個選擇來考慮。
六、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類似於政策性銀行,目前其設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漸消退。金
融租賃、擔保這個行業發展迅速,可以考慮進入,當然,如果有在銀行、證券的從業經歷
,進入到這個行業中應該更有作為。
七、在上市公司證券部的工作經歷亦可,先天橫跨證券產業兩行,再要發展有立腳點。如
果全程做過"IPO"籌備工作,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將更加有益,它對財務、產業分析能力要求
較高,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八、高校、研究所是有志於做學術的同學的首選,這顯而易見就不多說了。引申(針對經濟法專業而言)積20餘年改革成就之餘蔭,在此21世紀之初葉,中國的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當
然,事物的發展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有些彎路是不可避免的,正因為如此,現
代中國社會的各類經濟關系呈現紛繁復雜局面,民商經濟立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作為
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中的各類經濟關系也在轉變、調整、發展、前進……
由此,在金融行業中,對於法律專業人才、財務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很多銀行成立
了法律事務部,負責相關的債權糾紛、產權變更、訂立經濟合同以及金融產品研發環節的
法律顧問、管理工作,而金融經濟類本科生在經過法律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階段學習之後,
其復合型人才的優勢在金融業內是顯而易見的,這時,一個教育項目JM(法律碩士)成為
很多金融經濟類本科生讀研的首選。這是一種既通金融又懂法律的高級人才。由於工作需
要,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以及一些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對於具有經濟、法
律雙重學歷的或相關工作經歷的人才是極為青睞的。
很多國家行業監管部門、政府機構,對這種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經能夠體現在其年度人
員錄用考試的資格要求中。
證券公司研究部門更是以其行業產業研究及政策研究的雙重需要,對於工程類專業背景的
JM們,有較高的需求。另外,據我這兩年對國內的各個基金及基金經理的研究中發現,有
近三成(甚至更多)的基金經理現在具有法律、法學的碩士博士頭銜,而其本科多為經濟
金融或工科專業,當然這裡面有一個文科專業學位較易取得的原因在內,誠然也確實有一
部分人士是考取了法律專業研究生之後,在一定的從業經歷下,成長為業內精英的。
在實際工作中,經濟與法律的緊密聯系,是這樣一個社會人才需求的基礎和根源,從經濟
發展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需求來看,未來民商經濟方面的律師在經濟、金融領域的作用有
日益擴大的趨勢,這也是近幾年來,金融經濟專業的畢業生對JM、司考趨之若騖的主因之
一。
結論
一、相比照金融專業學生生源數量的增漲而言,近年來國內金融業對金融專業畢業(本科
、研究)生的需求,是呈下降趨勢的。這一趨勢主要表現在對金融專業本科生的需求上。
由於金融研究生畢業生數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業對金融本科生實用性的質疑,對於本科
畢業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則有所上升。在與其他經濟管理專業的比較中,對
會計與財務專業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經超過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此
消彼漲,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漸消退。
二、法律、計算機信息專業畢業生的金融從業進入口徑擴寬。法律專業研究生層面的有關
情況我在上面已有詳述,這里就不多說了。計算機信息專業畢業生的大量引入,實際上與
現代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證券公司這個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個證券公司的
交易系統出現問題,那麼將是一場災難啊!這樣,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士加入到金融業中
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法律、財務、計算機專業考研報考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這反映了一定階段國
家個人收入調節機制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的狀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4個專業的火暴看
漲,與金融行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2000年之前,金融業全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是
國內各行業中最高的,今天的專業冷熱分化很大程度上起始於1995-2000年之間的經濟景
氣度,收入水平無疑是專業化分工的無形的指揮棒。而1995年之後的網路火熱,金融信息
化的構建更加深了人民群眾對於計算機信息專業的看漲行情,從行業到收入水平到專業化
分工,你不相信嗎?事實正是如此。現在,當年的積弊已經體現出來了,出現了較大的人
才飽和與專業分工不對稱情況,可以預見一下,在未來10年內,金融專業、計算機專業的
需求是趨淡的;相比之下,法律、財務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間,當然這里我是以研究生這個
層次的專業化發展趨勢來探討的。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關鍵是相信自己。專業現在並不是局限一個人求得發展的瓶頸了,
在一個現代投資銀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經濟財務專業的人員,他們專業各
異,有機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個相同點,他們都是相信自己,不服從命運安
排,努力奮斗的人!這樣的人,不論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歸也罷,專業在這
里並不能說明什麼了,實際上大學所學的東西與我們的實際工作脫節太大,大到根本無法
照搬來用,不具有可操作性,那麼最重要的顯然已經不是專業了,而是對一個職業、一個
行業的熱愛、激情、勤奮、執著,這才是最重要的!在這里希望各位考研加油站的朋友努
力奮斗,自強不息!
就寫到這兒吧,上述分析或評價主要是根據我及我的同學、朋友在金融從業、考研等方面
的一點經歷體會做出的,未必全面准確,或有缺失,或有錯誤,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若能對大家有所啟示,也算有點意義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❷ 如何推動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據報道,近日有專家表示,金融業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減少資本管制應協同推進,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從以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改革發展來看,開放的內涵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將境外機構引進來或國內機構走出去。第二個層次是尊重並適應國際市場的規則和慣例,借鑒國際經驗,發展國內金融市場,最終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希望中國金融行業可以穩步的發展下去!
❸ 金融市場開放對我國金融企業有什麼影響
一、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影響 1.進入壁壘。限制外部企業進入的壁壘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壘和經濟性壁壘。金融業全面開放後,政策性壁壘將逐步取消,經濟性壁壘主要體現為絕對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對特殊資源佔有所形成的壁壘。跨國金融企業進入後可以利用價格優勢,提高絕對成本壁壘,國內金融企業即使與之經營相同的產品也不具有任何價格優勢。跨國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降低產品成本,對其他投資者造成絕對成本壁壘。比如,跨國金融企業具有龐大的營銷網路和資本實力,能夠快速調整策略和不同市場的產品,加速資金的周轉,降低服務價格。另外,跨國金融集團對我國企業進行壟斷性並購,大量挖走人才,將對我國金融企業形成絕對成本壁壘。金融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增加服務量後邊際成本比製造業增加產量後邊際成本下降的更快,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國內金融企業規模小,規模經濟效應不顯著。跨國金融企業資本實力雄厚,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優勢,將提高我國金融業的規模經濟壁壘。2.市場集中度。2005年9月25日,以恆生銀行新增5000萬美元額度為標志,跨國金融企業繼續擴容,富通銀行、美林國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相繼獲得新增或新批的額度。根據國家國內貿易局金融企業信息中心的資料計算,2001年我國最大的50家金融企業集團的服務額為680.1億元,僅佔全國社會產品金融總額29152.5億元的2.33%,金融市場的集中度CR50=2.33,而美國同期金融產業的市場集中度指標是我國的9.16倍。隨著跨國金融企業的進入,我國金融業的市場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3.縱向一體化。跨國金融企業的縱向一體化,一方面表現在批零業務的一體化,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與我國金融業組成戰略聯盟,甚至入股兼並我國金融業。在品牌經營方面,除採取降價、網路等手法外,還通過跨文化營銷與熱心公益樹立社會形象,從而實施縱向一體化策略。二、對我國金融企業行為的影響 QFII進入金融領域後,由於其規模優勢和價格優勢提高了整個金融市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增強了市場競爭程度,這必將影響到企業的行為。1.價格行為。金融業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價格是其主要的競爭手段。跨國金融企業為了提高在中國市場上的佔有率往往採取各種靈活的定價策略,國內金融企業紛紛因此而加入價格戰的行列。價格競爭中採用最多的是根據不同投資者需求差異性的特點制定價格歧視策略,如會員制就是將投資者分成會員顧客和普通顧客等兩類,對價格敏感並且經常光顧的客戶實行會員顧客優惠價。還有搭配服務、優惠折扣、返還式降價等方式都是不同類型的價格歧視策略。2.促銷策略。跨國金融企業在促銷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通常採取各種廣告、主題活動等形式促銷。以貢獻度把客戶分為三類:最有價值客戶及最具增長性客戶及負值顧客。以個人金融業務為例,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資產多少劃分,15萬人民幣以下為大眾零售客戶,15~50萬的為個人理財客戶,50~100萬的為私人銀行客戶。據中國農業銀行內部研究機構的測算,客戶每筆存款只有超過1500元銀行才有可能贏利,但我國商業銀行卻存在大量低客額儲蓄賬戶,目前僅工商銀行100元以下的賬戶占總賬戶的5.16%,其平均存款只有13元。三、對金融市場績效的影響 金融業全面開放後,面對市場結構的變化,企業採取了更加靈活的價格策略和促銷策略,必將影響到金融業的市場績效。我們將從資源配置效果、技術進步和利潤水平等方面綜合評價QFII進入金融領域後對金融業市場績效的影響。1.資源配置效果。跨國金融企業進入後,國內外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之間採取各種降價促銷策略,投資者就可以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購買到更多的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目前,跨國金融企業投資銀行、保險、金融經營的品種多、服務的批量大、服務價格較低,國內金融企業採取低價跟進策略,會使市場上總體價格水平下降,優化金融業的資源配置,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2.技術水平。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在日常經營中已實現了網路化和智能化管理,公司總部及時制定決策,通過網路系統及時協調金融商和顧客的關系。國內金融企業將在技術水平方面向跨國公司模仿、學習,甚至進一步創新,使中國金融業整體技術水平得到提高。3.利潤水平。跨國金融企業為了站穩腳跟,擴大市場佔有率採取的低價促銷策略,必將影響到國內金融企業的服務額和利潤水平,一批規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業在競爭中將被淘汰甚至倒閉破產。中國金融領域全面開放,將給國內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了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績效,增強我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加強國內金融企業的並購與重組,按照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要求,培育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大型金融企業集團;加強金融企業的內部管理,降低管理費用,提高企業競爭力;以信息技術帶動金融企業的發展,在全面普及計算機應用的基礎上,改造傳統的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進一步提升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如前所述,我國目前的金融從業機構在公司治理、管理能力、運營理念、投資技巧乃至資金實力等方面與這些國際上領先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者都有明顯差距,所面臨的挑戰也將是十分嚴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自己的生存競爭能力,是我們的金融從業機構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❹ 互聯網金融對保險公司影響
互聯網金融正以迅猛的態勢,以搶入口,搶流量,搶客戶為切入點,以更快速,更便捷,更省心為服務模式,以產品新,門檻低,收益高為賣點向傳統的金融業發起強烈的挑戰。這些挑戰突出表現在,第三方支付方興未艾,移動支付異軍突起,網路借貸風聲水起,眾籌融資日浙氣盛。這些挑戰,無疑會對傳統金融業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競爭勢態已無可爭議地表明,2013年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年」必將刻進歷史。有識之士已充分清醒的認識到,一個嶄新的互聯網生態正在形成,互聯網生態必將深刻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傳統金融業不得不對此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慎重研究,積極面對,調整轉型,投身變革,加快創新,迎接挑戰。本文就此問題做一些思考性探討,以期引起傳統金融業對該問題的重視。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託於支付、雲計算、社交網路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業態,比之於傳統金融業它創造了一種新興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可能出現一個既不同於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於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模式。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作用都被削弱,貸款、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網上實現。大大減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真正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運作,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有學者預測,互聯網金融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的影響,它將在未來20年成為主流。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對其高度重視,加以研究。
(一)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梳理互聯網金融短暫的發展歷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的表現。首先,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改變用戶實現支付的入口,從而沖擊銀行傳統的匯款業務。其次,以阿里貸款為代表的網路貸款模式,正沖擊著銀行傳統的貸款模式。再次,以「拍拍貸」為代表的P2P模式正在繞開銀行實行個人存貸款直接匹配,成為未來互聯網直接融資的雛形。最後,在中間業務方面,快錢等已介入基金和保險平台代銷業務。而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和天貓平台也在銷售基金和保險等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表現出全面介入的趨勢,具體表現為:
1、在發展速度上,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已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自從2003年10月淘寶的支付寶的上線開啟了中國互聯網金融新時代,不到10年的時間,互聯網金融發展之迅速,特別是今年以來發展提速。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籌備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6月13日推出余額寶,到6月30日累計用戶數已經達到251.56萬,累計轉入資金規模66.01億元,累計用於消費的金額12.04億元,截至8月底,其資金規模已突破百億元,客戶數已超過400萬戶。真可謂風聲水起,勢不可擋。互聯網金融已成為金融業務的積極的參與者。
2、在經營模式上,融合滲透,正成為強力的推動者
互聯網金融以全新的模式殺入金融領域。以不同於傳統金融模式開創新的藍海。金融的本質是用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的模式提供信用風險解決方案。其核心功能是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投資服務和組織支付體系以及提供保險保障等。間接融資模式條件下,銀行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使得自身具備信用風險管理的優勢能力,並以此優勢獲得利差收益。直接融資模式條件下,由眾多的專業性相對有限的投資者分散承擔信用風險,雖然交易成本下降,但信用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也隨之也下降。長遠地看,由於銀行專業能力的優化同樣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約束,直接融資日漸替代間接融資變為主流已成為不爭的發展趨勢。而互聯網金融借入極為低廉的交易成本和有效的大數據的分析以及雙邊平台作用的空前提升優勢,開創共生和競合的新模式,推動金融業向前發展。
3、在競爭態勢上,轉型暗戰,全面升級,即成為黑色的攪局者
互聯網金融通常由電商企業縱深開發新的產品線而來,由起初只有單一的支付中介功能向支付功能之外的金融功能挺進。受益於支付寶龐大的8億用戶及便捷通暢的資金通道,阿里順勢開發出余額寶。僅推出19天就創造了近70億的營業額,將合作夥伴某基金推上了中國用戶數最大的貨幣基金寶座。攪局之勢日益彰顯。
4、在創新方式上,發揮優勢,拓展新域,將成為注目的顛覆者
從目前的發展分析看,互聯網金融替代和顛覆傳統金融將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現金業務領域。自改革開放以來票據、借記卡、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推出就一直在替代現金交易。而未來隨著互聯網支付的進一步普及和移動支付的推廣,現金在交易中的角色和作用將被進一步邊緣化。二是大數據將深度改造目前金融體系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由於互聯網金融是源於互聯網科技的現代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它的業務優勢表現在,大數據分析方法下獲得的足夠多的客戶數量以及開發出的門檻相對低的受這些網路客戶歡迎的產品,加之以快捷便利的服務方式。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有其全新的特點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❺ 中國金融開放後,會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中國金融開放後,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我國的國際化進程,雖然短時間內,我國的金融市場在面對國際金融市場沖擊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波動,但是從長遠來看,國際化是一個趨勢,中國的發展已經很迅速,早晚都要經歷這么一個階段,所以中國的金融市場應該對外開放,面向全世界,這樣才能更好的和全球資本進行對接。
三、在發展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水平。新事物的發展有其兩面性,金融大門的打開必然會對我國的金融市場有一定的沖擊,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沖擊會讓我們以後發展壯大,所以面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我們應該持有謹慎的態度,在穩定中前進,在前進中發展,找到自己金融發展的方向,這樣才有利於穩定金融市場。
❻ 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利的方面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於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務貿易協議要求各參加方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將加快我國加入WTO的進程,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最終將適用於我國。
以中國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契機,我國打響了全面跨入市場經濟體系的攻堅戰。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化經濟體系而不是閉關自守,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今,作為包括WTO在內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在享受權力、為自身發展贏得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同時,我國也積極信守承諾,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外開放更是首當其沖。
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遵循的是循序漸進、謹慎管理的原則,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開放的地域,增加引進的機構和數量。[1]199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批准9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到2000年3月,在我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選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險市場的開放始於1992年上海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試點,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資保險機構獲准在中國營業。來自17個國家的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2l2家。不久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又批准了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舟公司或台資壽險公司。證券市場的開放程度較低。外國證券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若干外資金融機構獲得了上海和深圳證券所定數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參與B 股交易,國外金融機構還參與了我國政府債券和部分企業的H股,N股的上市發行工作。
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對我國民族金融業發展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帶來的不利因素。
(一)客戶資源的無形流失
一些外資金融機構的優勢體現在體制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跨國服務網路優勢。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形成了綜合性服務的業務優勢。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可以憑借這些優勢和雄厚的實力、良好的市場形象贏得優質客戶,這對我國金融機構將造成強烈地沖擊。
如中國加入WTO後,人民幣業務會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而外資銀行一般會選擇向國內一些優質企業發放貸款,這些優質企業為擴大生產,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於自身考慮,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久而久之,中資銀行不可避免地會丟失一批優質客戶;而對保險業來說,沖擊可能更為厲害,中國的保險業由於服務質量較低,外商投資如果從目前的壽險再擴展至財險、再保險及保險業,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將喪失較大的市場份額;由於A股市場還不能放開,證券行業可能好一點,但隨著B股向國內居民放開,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資金融機構若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服務質量,保持相當的業務份額,就會面臨由業務萎縮導致的財務風險。
(二)在國際經驗方面
除中國銀行外,中國金融業長期以來都限於國內經營,與國際市場缺乏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由於國內金融體制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國內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處於幾乎隔絕的狀態。這種狀態,使中國金融業缺乏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缺乏具有廣泛國際服務網路的客戶關系。
(三)人才競爭
現代企業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則現在的中資金融機構就難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會逐漸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將隨業務規模的擴展和業務領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員工,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管理、優越的工作條件、優厚的待遇以及誘人的出國培訓機會等,會吸引大量國內金融界的優秀人才,使人才流失嚴重。從而可能導致國內金融界整體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下降。[3]
與外資金融機構在個人收入、員工技術培訓、業務新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將導致我國本土金融機構中一些優秀業務骨幹「跳槽」,這將導致我國金融業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將會影響中資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地位。
(四)金融市場將受到國際游資沖擊
目前,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企業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行為規范還比較薄弱,如過早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就會形成資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沖擊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五)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和利率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將被相應的資本的流動效應所抵消。從而加大了金融調控的難度,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國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營管理經驗,都處於弱勢地位。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會以其龐大的虛擬經濟切割我國實體經濟的利潤,在基本沒有風險的情況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四是外資銀行將同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業務。如果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被外資銀行壟斷,將不利於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一些國家盲目過度開放金融市場帶來的沉重教訓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有的國家能夠抓住機遇迅速步入現代化行列,有的國家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發展緩慢,這些無不與能否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安全密切相關,而維護金融安全又成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區成為世界上銀行危機發生最為頻繁和最嚴重的地區,35%以上的拉美國家曾經歷過數次危機,發生危機的次數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以上。拉美國家頻繁出現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與外部因素有關。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曾經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國家曾把外國獨資銀行的進入視為對外開放的成就而引以為豪。但是,經濟一旦出現波動,國外資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的資金流入量突然減少,同時,資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資金鏈斷裂,引起乃至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危機。如1998年拉美7個地區大國的資金流入突然中斷,造成信貸規模急劇減少,債務鏈條斷裂,經濟危機使GDP的增長率由7%下降到-2%。二是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錯誤安排。在缺乏對銀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貸款規模迅速膨脹,導致大量不良資產,而貸款的需求又使得銀行無限制地通過國外資本融資,銀行系統對國外客戶的負債迅速擴大,增加了這些國家面對外部資金流動的風險。三是公共債務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經濟衰退時期,政府通過國內銀行獲得大量貸款,數量龐大的公共債務,成為銀行有價證券不穩定的根源。四是銀行債務過度集中到某一種國際貨幣上。一旦該種貨幣出現問題,就會牽動負債國的金融市場。在銀行負債高度集中到一種國際貨幣的國家中,資本流動突然中斷導致金融危機的概率是75%。負債幣種的高度集中導致了風險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