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需要簽訂三方協議嗎
可以簽三方協議的單位是外企、合資企業、私企等等。
一、三方協議是《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畢業研究生就業協議書》的簡稱,它是明確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的書面表現形式,能解決應屆畢業生戶籍、檔案、保險、公積金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協議在畢業生到單位報到(憑《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或《全國畢業生研究生報到證》)、用人單位正式接收後自行終止。
二、三方協議一旦簽署,就意味著大學生第一份工作就基本確定。因此,應屆畢業生要特別注意簽約事項。大學生簽三方協議前,須認真查看用人單位的隸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一般都有人事接收權。
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則需要經過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審批才能招收職工,協議書上要簽署他們的意見方能有效。應屆畢業生還要對不同地方人事主管部門的特殊規定有所了解。
2. 繳納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賬務上怎麼處理
(一)保證金的提取
借:製造費用等
貸:專項儲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提取數
(二)保證金的繳存
1、法人單位直接繳存至在財務公司開設的專戶
借:銀行存款—財務公司—保證金專戶
貸:銀行存款—財務公司—一般戶
2、非法人單位將資金上交母公司,母公司繳存至專戶
(1)上交母公司:
借:上級撥入資金
貸:銀行存款—財務公司—一般戶
(2)母公司收到資金,並繳存專戶
借:銀行存款—財務公司—一般戶
貸:撥付所屬資金
借:銀行存款—財務公司—保證金專戶
貸:銀行存款—財務公司—一般戶
3.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資金投入不足
國有礦山企業經營不善,經濟效益欠佳,企業負擔過重,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國有老礦山,目前已無力擔負起歷史積累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治理任務。鄉鎮企業及個體礦山由於擔心不能長期從事礦業生產,從事礦業活動的短期行為嚴重,力爭盡快回收投資,因而採取挖富棄貧、采厚棄薄的破壞性方式開采礦產資源,只顧謀取利潤,「三廢」隨地堆放,因而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嚴重。
4.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的收取標準是什麼
根據《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收取數額按下列公式計算:保證金數額=單位面積交存標准×登記面積×有效年數×影響系數。 有效年數指新頒發采礦許可證的許可年限,或者已頒發采礦許可證的許可剩餘年限。年限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保證金單位面積交存標准及影響系數按《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附表執行。
5. 什麼是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
政府為了確保采礦權人在采礦過程中以及礦山停辦或閉坑時,切實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義務,而建立的一項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的繳存、返還和動用為主要內容的管理制度。
6. 如何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
閱讀提示「現在草原大規模開發煤炭,草原文化破壞嚴重,我非常希望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歌手騰格爾在全國兩會期間表達了對礦業開采破壞環境的擔憂。那麼,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全國政協委員、新疆師范大學副校長牛汝極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誰受益、誰承擔」,真正做到權責統一。他建議,堅持「環境成本自付,生態成本分擔」的治理原則,由當地政府和企業自行解決再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並建立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體現獎懲分明的環境保護理念。近年來,國土資源部門堅持礦產資源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著力促進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修復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如何完善相關體制機制,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成為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
革開放以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研究、防治水平也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因此,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務之急是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及損毀補償賠付機制,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研究工作。保證金制度:尚未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立法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以下簡稱保證金)是一項規定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義務的經濟激勵措施,屬於押金性質,並非行政收費。其管理以「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款專用」為原則,礦山企業在采礦過程中以及礦山停辦、關閉或閉坑時,履行了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義務,經驗收合格的,按義務履行情況返還相應額度的保證金及利息。保證金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領域,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產業化,改變傳統管理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局面。當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礦山土地復墾的相關法律法規實際運行效果較差,主要原因是礦山地質環境補償機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致使這一問題長期處於研究和理論探討階段。盡管如此,礦山地質環境補償機製作為礦山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重要資金渠道和管理機制,已經存在於我國諸多法律法規中,但尚未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立法。《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只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作出籠統的規定。例如,《礦產資源法》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納入國家預算,實行專項管理,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從收費項目名稱來看,礦產資源補償費應當包括保證金,但實際收費中卻並未體現。同時,我國《環境保護法》也確立了「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針對礦山土地復墾問題,《礦產資源法》、《煤炭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復墾條例》都規定了「誰破壞、誰復墾」,「誰復墾、誰受益」的原則。但這些規定都沒有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來源及其保障方式作出具體規定,主要目的也是維持耕地數量平衡,生態補償的含義並不明顯。隨著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國許多省份只能通過制定地方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的立法實踐。完善制度:在加快立法的基礎上創新機制鑒於我國保證金制度的運行現狀,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完善建議:加快推進保證金立法工作。盡快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辦法》,系統規定保證金制度,落實礦山企業保護與治理環境的責任,避免企業破壞、政府「埋單」的不合理現象延續。實際上,礦產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受損的修復與資源地居民的生存發展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是先於礦產資源開發行為而存在的,所以「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是基本原則。企業在參與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時,就應充分評估項目實施的環境污染和修復費用,將這些費用預先提取、優先保障。明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交由專業化的市場主體,建立一套基於ISO14000系列標準的環境評價管理體系。鼓勵多元利益主體參與合作,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成本收益分析,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損毀補償賠付機制。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有效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評估與審查機制,部分收費環節發生疊加和沖突,收取保證金仍難以走出行政收費的窠臼。礦山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寧願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絕不會主動增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的投資。因此,政府必須強制其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埋單」,建立健全損毀補償賠付機制。在此基礎上,加強公眾監督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力度。在立法中明確規定礦區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權,並對參與范圍、參與程度和參與程序予以明示,使公眾對保證金相關標准制定以及對治理恢復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合理測算標准,創新返還形式。當前,各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的標准不統一,且計算方式過於簡單,與實際情況嚴重脫節,無法有效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范圍,通常僅限於采空區、排土場、矸石堆等主要受擾區域,簡單地把「礦山環境」等同於「礦山地質環境」,這是保證金收費標准低的重要原因。我國西部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特徵,建立保證金和損毀補償賠付機制,要考慮礦山企業承受能力及有關受損狀況,合理確定收取標准。對歷史遺留和區域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補償問題,以及環境健康損害賠償問題,要堅持礦山企業與當地政府共同負擔的原則,由礦山生態補償基金負責解決。與此同時,建議採取分階段返還,而不是一次性返還的方式。因為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非朝夕之事,一般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西部地區的地質環境相當復雜,治理恢復難度相當大,恢復的時間會更長。分階段返還保證金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體現加快西部大開發的積極措施,不僅能減輕礦山企業的經濟負擔,而且有利於達到「邊開采、邊治理」的效果,減少已破壞環境的持續危害性。嚴格礦山地質環境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采礦的不同階段,都要嚴格按照礦山地質環境規劃,提交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對地方政府受經濟利益驅動,忽視規劃執行的做法應以立法形式加以限制。構建明確的礦山地質環境規劃體系,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的約束力,收取的保證金應加大對地方的傾斜力度,以達到環境利益和區域經濟均衡。對於西部地區,國家要在保證金全部返還地方的基礎上,給予更多的經濟補償和政策傾斜,以保障其在發展礦業經濟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同時,實施更為嚴格的礦業權許可制度,加大對礦山開采引發的地面沉降和塌陷、粉塵污染、原植被破壞和水源及地表水體污染治理保證金和損毀補償的賠付比例。堅持責任到人,不僅要追究污染企業的責任,還要追究企業法人代表和環保部門領導的責任,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