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獲取保險缺口解決方案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解決養老金短缺的問題,對於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開始面臨養老金短缺的問題了。中國社會與勞動保障部透露,目前中國養老金缺口總計達到了2.5萬億元人民幣。中國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社會統籌金,也就是由國家和企業每年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錢,來支付養老金;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參加養老保險的人開設一個個人銀行戶頭,每月交納一定的保費存入個人帳戶,到退休後再支取。據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數字,從1997年開始中國養老金出現缺口,到2004年,這一缺口並沒有被堵上,還在繼續擴大,這就意味著可能將來有些老人會面臨養老金領取減少的困境。如何能讓老年人足額領取到養老金安度晚年養老金因何短缺?中國的養老金制度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政府制定了統一的養老待遇,養老金由國家承擔,並由國家統一以退休金的形式發放。但其保障對象是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其他人沒有納入養老金範圍。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國家統一包辦並承擔的養老金體系被打破。1991年中國開始要求所有職工個人都要為養老金繳費,不管是國有單位還是私營企業。養老金由國家出一部分,企業出一部分,職工出一部分,交納的具體數額根據各地經濟狀況決定。養老金的發放實行現收現付制,即用當前收取的養老保險繳納金支付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各地交納的養老金標准也不一樣。1997年,中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和規范了企業和個人的繳費比例。企業繳費比例一般不超過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工資的8%,但個人賬戶一律按個人工資的11%記錄,差額的3%由國家承擔。個人領取的基本養老保險金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數額是當地平均工資的20%,從企業交納的費用和國家承擔的費用中支付,凡個人養老保險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都可以享受這項待遇;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養老金,每月領取的金額按退休時個人賬戶上資金的總額除以120計算。復旦大學經濟學系主任袁志剛認為,這一變革對中國養老保險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中國全面建立了養老保險體系,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養老保險,而不再局限於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可以說,從1997年以來的近8年中,中國養老保險發展很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字顯示,中國養老保險參加人數,從1997年前的不到5000萬,發展到了目前的近2億人。而且這一變革減輕了過去國家財政背負的巨額養老金支付的負擔,養老保險實現了由國家包辦向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轉變。目前,國家要求養老金的發放要從現收現付制向個人部分積累制過渡,也就是說,現在收繳的養老金不能全發放出去,個人交納的錢必須在個人帳戶中留存並積累下來。復旦大學經濟學系主任袁志剛介紹,由於中國政府以前並沒有相應的養老保險資金的積累,在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過渡過程中,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與支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目前省級養老保險金缺口約占省級全部財政收入的2.5%-3%。而在這次養老保險的變革中,中央政府又沒有把存在的養老金缺口由誰負責處理明確化,更沒有設定一個解決方案,甚至沒有估算出它的規模,於是在具體施行中,中國所有的省份在支付養老金的時候,都還和以前一樣實行現收現付,把個人賬戶中的繳費,用來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以彌補目前養老保險金的資金缺口,這就造成了個人賬戶的普遍空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位官員透露,現在每年籌集的三千多億元的養老保險基金,只能保證現有的近4100萬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養老保險金部分積累很困難,因此養老金短缺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消除的。老齡人口增加考驗養老制度與養老金短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老年人口在不斷增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司司長陳良介紹,目前中國平均壽命男性是69.8歲,女性是73.3歲,比1950年增長19.4歲。2005年,中國60歲(領取養老金的起點年齡)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5億,占總人口的11%,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長。「這給我們的養老制度提出了挑戰。」陳良說。陳良介紹,到2030年,中國養老金市場資金應該在15萬億人民幣左右。面對現在每年1000億人民幣的缺口,如果養老金籌資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威脅到中央財政的可持續性,更嚴重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除了養老金短缺外,養老覆蓋面低下也對將來的中國社會提出考驗。清華大學的楊燕綏教授介紹,雖然參加養老保險的人與8年前相比增加了很多,但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只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目前,參加養老保險最多的還是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等,私營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並沒有像國有企業職工那樣普及。由於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企業就要交納一定的費用,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有些私營企業甚至抵制加入養老金體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基本上還沒建立起養老保險體系,覆蓋面還不到7%。這與將來中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很不協調。由於社會價值的變化,以及計劃生育的影響,未來一對夫妻可能要照顧4位老人,養老保險覆蓋面如果不能提高,將會影響到未來中國家庭的生活質量。勞動保障部:政府解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稱,中國目前出現的養老金缺口將由政府補齊。「國家已成立一個養老基金,由專門的部門來負責。國家拿出錢來作為戰略儲備,以備將來到老齡化人口高峰的時候,如果資金不能平衡,就拿這部分錢作為戰略補充。」鄭斯林說。鄭斯林介紹,通過政府撥款支持,2004年中國所有的離退休職工按時、足額地領到了養老金,並沒有因為養老金短缺而拖欠。目前在保證現在養老金正常發放的同時,要努力做到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有錢,這樣才能保證現在的年輕人在老了以後能領到養老金。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司司長陳良介紹,保證養老金個人賬戶有錢,東北三省已經進行了3年多的試點,效果很好。如遼寧,目前的養老金個人賬戶接近50億元。「通過制度轉換,把過去當期花掉的錢積累起來,變成長期積累資金,這對應對人口老齡化有直接益處。」陳良說,「今後我國將在總結東北三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做到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有錢,把完全的現收現付的模式調整改造為部分積累的模式。」陳良表示,養老金個人賬戶有錢後,為了確保其保值增值,中國政府將制定穩健的投資策略。
⑵ 如何解決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
利用股票市場中的國有股份讓利於養老保險,
從財政收入中劃撥養老保險統籌使用,
提高在職人員的繳費比例,
.......
⑶ 保險缺口是什麼原因
養老金的缺口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制度設計本身,一是人口老齡化。
糾纏於養老金到底有無缺口、缺口究竟是多大,並不是公眾的無理要求,實是基於養老金的現實追問。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包辦勞保制,轉制之前,職工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這就造成當下的一種局面:以前沒交錢的人只得挪用後來者繳納的養老金。於是正在繳納養老保險者必然擔憂:我們的錢被用來支付別人的養老金,今後我們的養老金缺口該如何解決?
盡管國家財政補貼可以填補個人賬戶的虧空,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財政補貼不可能無限地「填空」,於是延遲退休年齡便提上日程。像昨天有新聞說,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提出,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建議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然而,問題在於,當公眾對養老金缺口都不知情,又有什麼理由強推延遲退休以填補缺口呢?
養老金制度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雙軌制。公務員和相當一部分事業單位人員在職時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後卻能領取高於企業人員的養老金,他們的退休金多數由國家財政支付,而個人則只能依靠自己的賬戶,顯然,這種制度設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當雙軌制依然存在,推遲退休年齡便很容易製造第二次社會不公,遇到反彈也是在所難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⑷ 如何從根本上認識壽險營銷團隊的管理
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內容提要:保險具有社會管理功能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對保險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內在特質的客觀認識,是對保險業參與社會風險管理並扮演重要角色的科學總結。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體現在:穩定經濟生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激活儲蓄機制;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有利於構建國家公共事務應急體系;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科技創新。全面科學認識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有利於更好地指導保險實踐,推動保險業的全面進步。
一、對保險功能認識的演變歷程
時至今日,我國關於保險功能的學說主要經過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可稱之為「單一功能說」,也即傳統的保險功能說,認為保險只具有經濟補償(或給付)的功能;第二階段可稱為「二元功能說」,這種學說除了認識到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之外,認為保險還具有資金融通的功能;第三階段可稱之為「三元功能說」,以保監會主席吳定富上任後關於保險功能的闡述為代表,認為現代保險同時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等三項功能。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同樣,對保險功能的認識,也取決於當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因此,對保險功能的認識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而每一次認識的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逐步推進,對保險功能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到成熟、由單一到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功能的內涵、外延不斷地得到擴大。「三元論」的保險功能說就是這一認識過程發展的必然結果。
商業保險最初發軔於14世紀後半葉義大利的海上保險,是從行會合作保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會員既是保險人又是被保險人。此時尚沒有引進精算技術,仍處在保險的低級形態,保險的唯一功能就是經濟補償,體現為會員之間的保險分配關系。由於缺少科學合理的數理技術支持,保險的功能發揮受到很大限制。17世紀後半葉,保險精算學產生,使理論意義上的人壽保險轉化為現實意義上的人壽保險,開創了人壽保險發展的新局面。從數理技術上來說,保險作為一種風險轉移手段,主要是運用風險匯聚機制,集合具有風險厭惡偏好的投保人並收取保費建立保險基金,對少數發生保險事故的被保險人進行經濟補償和給付,從而實現風險在投保人之間的分散,這就是保險的經濟補償和給付功能。保險經營技術的解決,大大促進了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發揮。這一階段,社會對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有了充分認識,傳統的「經濟補償說」主要形成於這個階段。
此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市場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金融市場逐漸成為經濟生活的主動脈。現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對儲蓄資源進行時間和空間的配置,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作為金融產業鏈中的一環,保險業承載和發揮了資金融通的功能。保險業的金融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通過承保業務獲取並分流部分社會儲蓄,另一方面又通過投資將積累的保險資金運用出去,滿足未來的支付需要。保險體系吸收的資金(特別是壽險)大部分是長期資金,這是其區別於銀行儲蓄資金的主要特點。隨著保險業的壯大,西方發達國家中許多商業保險公司作為「契約型儲蓄機構」,發揮資金來源穩定、期限長、規模大的優點,通過持股和相互參股方式,成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穩定力量,作為金融中介最活躍的成員之一,其資金融通的功能逐漸深入人心。這一階段一直延續至今並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對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也是伴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和保險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深化的。一般來說,不同時代、不同經濟背景的學者,對保險相關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認識難有統一,但對於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則出現顯著的趨同現象。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保險業的發展日益呈現國際化、專業化的顯著趨勢,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保險作為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在發揮傳統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的同時,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人現代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協調社會經濟生活、提高社會運行效率、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經濟學家彼得。F.德魯克說,保險和風險管理對於促進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紀的經濟進步所起的作用與企業和商業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彼得。L.伯恩斯坦在《抗爭命運:值得注意的風險》一書中也指出,一個社會理解、度量和管理風險的能力是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主要區別之處。因此,此次吳定富主席高度概括和總結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可視作對保險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內在特徵的客觀認識,是對保險業參與社會風險管理並發揮重要作用的科學總結。
二、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內涵、體現及提出意義
(一)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內涵
從本質上講,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是通過促進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對於金融推進經濟增長的方式,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一國的金融體系通過提高資本積累率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因此要倚重儲蓄性金融機構和積極引進外資;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通過提高社會資本配置的效率,來幫助經濟發展,因此金融機構對於生產率和經濟效率的促進功能,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資本積累。而保險恰恰具有這兩種觀點所主張的特點,保險業通過集聚風險補償基金提高了社會的資本積累率,同時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特有的交換機制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個社會的資本配置效率,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雙重作用,為社會經濟健康運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傳統的保險單一功能說,認為保險人僅僅是一種風險傳遞機制。但事實上,保險這一功能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可能還沒有保險的其他要素重要。因為,保險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平衡表,還為經濟活動和長期增長提供其他有力支持。美國保險學者小哈羅德。斯凱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險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動貿易和商務、鼓勵減損、促進風險的有效管理等七種重要服務。現代企業理論的利益相關者學說也為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論支持。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由股東、債權人、職工、管理人員、關聯企業和顧客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共同組織,是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締結的一組契約的集合體。因此,現代企業在公司治理中必須考慮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能實施有效治理,這種理論強化了企業的社會管理責任。保險企業在構建公司治理結構和日常經營時應注重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僅追求經濟效益,還要追求社會效益,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促進社會整體進步。反過來,社會經濟的進步又會推動保險業的發展,二者存在相互促進的客觀聯系。一般來說,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市場經濟的各個子市場之間存在很大差別,保險市場也是如此。如果其他條件相同,一國的保險市場越發達,越有效率,對經濟的繁榮貢獻就越大。
因此,經濟補償是保險的基本功能,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是保險的衍生功能。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得到不斷加強,發達國家保險業的發展實踐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二)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體現
1.穩定經濟生活,為社會提供「安睡保險」。保險通過預先確定的支出將未來不確定的可能損失固定下來,從而穩定個人、家庭和組織機構的財務狀況,有利於形成經濟安全的心理預期,為經濟生活平穩運轉創造條件,客觀上起到了古典經濟學描述的「守夜人」角色的作用。現代保
險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原來許多不可保的風險逐漸變成可保風險,保險服務的領域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寬,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越來越凸現出來。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政府負擔。保險還被廣泛用於解決政府公共政策問題。人壽保險對於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經合組織(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就曾指出:壽險保單的銷售無疑減輕了許多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壓力。同年,瑞士再保險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10個經合組織國家的社會保障開支和壽險保費之間存在反比關系,即保險業有效地分擔了部分社會保障財務的壓力。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經成為影響當前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主要制約因素,解決不好勢必影響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和社會穩定。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國內企業加入WTO之後面臨的競爭加劇,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養老、醫療、失業三方面社會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約為673億元。同時據社會保障部門估計,轉製成本大約為20000億元左右。如此大的債務規模再加上每年的社會保障資金缺口,短期內完全要政府解決確實不現實也不可能,但社會保障卻不能產生斷層。另一方面,我國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生活保障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老年護理、企業年金、健康、醫療、教育費用等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商業保險需求,具有極大的潛力,這為我國商業保險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減輕政府壓力、促進國企改革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3.促進資本有效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保險人在進行承保和資金運用活動時,要收集有關企業、項目和經理人的大量信息。一般單個儲蓄者或投資者缺乏時間、資源或能力來收集這樣大量的信息,而保險人具有優勢,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本和承擔風險。同時,保險公司作為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行使「用手投票」或「用腳投票」的權利,對於經營者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力地制約著經營者的違規行為,形成有效的外部治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於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合理配置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解決委託——代理難題,推進資本的合理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在保險業發達的國家,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作為金融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對於金融市場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激活儲蓄機制,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其傳導機制存在多種途徑。保險作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資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個優勢,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系統的運行效率:一是降低結合儲蓄者和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創造資金流動性;三是有利於形成投資的規模經濟。與商業銀行相比,保險公司的長期負債和穩健的現金流量,是政府和企業理想的長期融資渠道。一國金融體系的發達程度與其對市場的依賴性成正比,與其對金融中介的依賴性成反比,也就是說取決於信息對稱的程度。因此,保險公司的金融中介作用,在新興國家金融市場比在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更大。對於我國還不完善的金融市場來說,保險業的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具有巨大的潛力。
5.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現代經濟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對金融的專業化和靈活性要求也越高。如果可供選擇的保險商品種類豐富,保障充分,貿易和商務就會順利進行,反之則會受到極大的阻礙。例如,出口信用保險是政府促進對外貿易、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手段,素有「商務活動的潤滑劑」之稱,也是保險企業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領域。據統計,目前全球貿易額的12%- 15%是在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下實現的,日本為50%,英國為45%,法國為21%,韓國也達到14%。在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已經初步發揮了作用,但整體水平較低,獲得出口信用保險保障的出口貿易額僅占出口總額的1.1%,投保企業只佔全國外貿企業總數的2.7%,這說明我國保險業對外向型經濟的推動不足,在該領域具有極大的潛力。
6.有利於構建國家公共事務應急體系。一個國家有無完備的公共事務應急體系,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准。美國風險管理和保險專家C.小阿瑟。威廉斯博士指出,災害降臨到富國和貧困國家的幾率是相同的,比如日本的地震、孟加拉國的洪水,但一個社會如果能夠控制和減輕這些災難,該社會便可以更好地把資源運用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現代社會里,各種巨災風險和突發事件如影隨從,對一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如我國1998年的洪災、2003年2月和5月的新疆伽師地震、今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等。而且,隨著科技進步和世界政治力量的演變,巨災風險不可測的程度加深,而且一旦發生,危害程度更加嚴重,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將遠甚於從前,如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2001年「9. 11」恐怖事件、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因此必須考慮建立必要的公共事務應急體系加以應對。現代商業保險通過設立新型險種、創造巨災債券等保險衍生產品、綜合運用再保險等方式,有助於化解巨災風險造成的消極後果,在一個國家的應急體系構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我國為例,非典疫情爆發後,各家壽險公司也紛紛推出自己的非典保險,為社會提供了風險規避機制,緩解了人們的焦慮心情,對穩定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截止到2003年5月12日,我國壽險公司共接受非典索賠 236例,賠付104例,總賠付金額為88.68萬元。
7.緩解社會矛盾,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正常運轉。社會和經濟的運轉時常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會風險管理機制,尤其是充分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消除各個要素彼此之間的摩擦,減少沖突,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轉。保險業對此也大有可為。如,責任保險有利於當事人履行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解決糾紛,協調民事關系。發達國家有完備的責任保險體系,如產品責任保險、僱主責任保險、執業責任保險及公眾責任險、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險等,被保險人一旦出現責任事故,可以很快通過保險公司解決,不必糾纏於曠日持久的官司,減少了社會的摩擦和沖突,整個社會運轉效率高。近年來,我國醫療事故糾紛頻繁發生,巨額訴訟案例呈上升趨勢,國內務家保險公司陸續推出了醫療責任保險,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受到醫患各方和社會的普遍歡迎,盡管還有許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充分說明了保險參與社會管理大有作為。
8.推動科技創新,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高風險、高投入是高新技術的一大特點,為了保障風險投資的安全和持續投入,必須從制度設計上予以保障。保險業作為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動高新技術的發展上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前,國際上盛行商業保險與高科技聯姻,保險公司通過科學合理地計算風險投資的保障費用,承保高新技術項目,萬一項目不成功時,由保險公司承擔部分風險;保險公司還通過開展高新技術轉讓保險,促進科技成果進入技術市場和提高成交率,提高企業採用高新技術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全面認識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意義
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全面科學認識保險的功能,有利於更好地指導保險實踐,推動保險業的全面進步。
1.有利於提升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加快保險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保險業發展勢頭迅猛,持續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保險各項功能得到較大發揮,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我國保險業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橫向看來,當前我國保險市場的整體規模還很小,與發達國家不可同日而語,與國內證券業、銀行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金融業和社會中地位較低。據統計,截至到2002年底,全國保費收入3 053.1億元,保險業總資產為6 494.1億元;而截止到2002年10月底,全國證券公司資產總額為6 660億元,同期證券市價總值為38 329.13億元,流通市值為 12484.56億元;截止到2002年9月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為193 778億元。因此,充分認識並發掘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保險業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社會各界增強對保險業的認同感,有利於保險業更好地走入千家萬戶,服務社會,造福民眾。
2.有利於促進保險經營主體拓展經營思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社會管理功能的提出,從認識上延伸了保險服務的外延,對於保險經營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利於引導保險公司更好地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在經營活動中勇於創新,關注被保險人利益,積極主動參與社會管理,塑造保險業的誠信和負責形象,更好地發揮商業保險應有的作用,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3.有利於正確處理保險業發展與監管的關系。保險監管機關的指導意見和言論往往對保險經營主體有較強的「窗口效應」,影響深遠。促進保險業發展是當前保險監管工作的首要任務,監管的目標是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更好地實現被保險人的利益。保險業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也是加快保險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加強保險監管者對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有利於保險監管機關系統內統一監管認識,理順保險監管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有為」與「無為」之間的關系。我國未來保險監管發展的趨勢是,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並重,更加重視指導性規章和意見的作用,這些都需要保險理論上的拓寬和創新為其支持。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提出,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窗口指導」效應。
三、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管理職能的對策
(一)保險理論界要加強研究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為保險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理論研究者必須用發展與開放的眼光來審視保險功能的內涵,深化對保險功能的認識,將保險業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緊密聯系起來,並以此來指導和推動保險實踐的創新活動。
(二)保險經營主體在經營實踐中,應開拓創新,全面發揮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當前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保險公司建設。推進國有保險公司體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制度,強化公司內控制度建設,注重控制經營風險,完善經營管理考核體系。時機成熟時可推動保險公司上市,有利於保險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償付能力,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競爭,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保險業唯有自身健康,才能為社會提供健康服務。
2.產品創新。注重發掘市場需求,堅持消費者導向,創新產品結構,滿足社會的保障需求。尤其是注重發展企業年金、補充醫療保險、醫療責任保險、老年護理保險、子女教育婚嫁保險、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等險種,積極探索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為我國進出口事業提供保障;探索農業和農村保險的新路,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支持。
3.理順保險銷售體制。充分發揮專業保險中介機構的市場作用,完善保險市場主體結構,改革保險營銷員制度,加強對保險兼業代理點的管理,理順保險手續費問題,樹立品牌經營意識,在全社會培育誠信經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誤導欺詐問題,切實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努力提升保險業的社會形象。
4.延伸保險業服務的觸角。配合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抓住擴大內需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提高承保大型風險項目的水平,為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工程項目提供保險保障;探索保險資金運用的新渠道,可考慮通過購買債券和參與信託投資計劃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開發新險種,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5.探索高風險保險領域。積極探索巨災風險、高新技術風險的保險融資技術,建立巨災、高新科技發展保障基金,通過商業保險主導、政府適當扶持的途徑,提高社會的風險化解能力,為國家建立公共事務應急體系提供有力支持,為高新技術的發展保駕護航。
(三)保險監管機關應堅持市場化取向,樹立發展觀念。創新監管體制,完善監管方式,加強監管手段,為保險業發揮社會管理功能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當前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建章立制,加快保險法律法規的建設,堅持依法監管,依法行政,出台《保險法》配套細則,盡快出台保險違法違規處罰辦法。二是正確處理「有為」與「無為」的關系,凡是市場能解決的問題,堅決還權於市場,合理界定監管者和市場發揮調節作用的效力邊界,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保險監管部門應加強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系統內要合理劃清總部機關和地方保監辦之間的許可權,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保險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綜合治理、聯合監管的水平。三是加強基礎研究,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趨勢,重點研究保險業的產業政策,制定保險業發揮社會管理功能的長遠發展規劃;四是理順保險市場關系。在現階段償付能力監管尚不能形成明顯效力之前,應加強保險業務合規性檢查,嚴厲查處保險市場的各種違法違規現象,正本清源,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⑸ 平安的世紀贏家保險今天過來補缺口,說需要我們另外買一份保險才行。請保險公司的領導解釋一下。
你好!你的這個世紀贏家其實是個很好的保險,保障也很全面,有人身保障、重大疾病保障、意個傷害、意個醫療保障。18歲以前身保障、重大疾病保障可調高到10萬,18歲以後保障最高可調到年交費的120倍。主險不需增加一分錢。2萬的意外醫療,是因意外產生的醫療費用100元以上2萬元以內100%的報銷。但這個保險沒有包涵小病醫療,如生病住院就沒有報銷。但你也可以在這個主險上附加住院醫療,只需每年多交160元就可以了。那個業務員說的也沒有錯,因這個險種有一種特殊性,它有緩交的功能,假如有一年你因經濟緊張可以暫時不交保險費,你小孩的有人身保障、重大疾病保障、意個傷害、意個醫療保障都是有效的,但附加險住院醫療就會失效。如單獨辦一個主險1600的主險附加上住院醫療,如你因經濟緊張就可以只交1000多的保險費,所有的保障都有效。其實對你來說也是很好的。
⑹ 智慧保保障缺口計算中,其他保險公司的保障能一起計算嗎
智慧保保障缺口計算中。其他保險公司的保障應該不能一起計算。
⑺ 社會養老保險缺口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養老金缺口」吧!
養老金缺口指的是收繳進來的養老保險金額小於發出去的養老金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