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站在金融的角度來說,任何銀行都有倒閉的可能! 那,中國人民銀行會不會倒閉呢
中國人民銀行是屬於管理其他銀行的銀行 如果倒閉意味著經濟的全線崩塌
㈡ 站在金融的角度來說,任何銀行都有倒閉的可能! 那,中國人民銀行會不會倒閉嘞
中國人民銀行不是存錢的銀行,他是一個國家的機構,用來管銀行的。它要倒閉,除非中國沒了。
㈢ 金融危機下中國銀行業現狀
專家指出,盡管中國在2008年連續五次下調利率,銀行傳統業務盈利空間恐有所減少,但是政府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所帶動的信貸增長仍然會在今年為銀行帶來較好的盈利前景。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最新發布的「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展望」報告預測,2009年在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帶動下,中國信貸增長有望加快,預計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4.8萬到5萬億元,余額增長16%左右。
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份以來,中國銀行信貸已實現連續三個月快速增長。其中,今年1月份新增貸款規模更是達到1.62萬億元。
對此,劉明康指出,中國對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的信貸規模進行了調整和放鬆,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在這種情況下,去年11月和12月的信貸快速增長是恢復性的,是正常的。」
外交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歐明剛博士告訴記者,存貸利差變小以及貸款風險的上升可能擠壓銀行的盈利空間,但對銀行業的經營前景沒必要過於悲觀。由於銀行對於風險控制、信貸審批的加強,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目前也在提升。
唐建偉認為,新增貸款的相當大一部分是投向政府支持的中長期建設項目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向這些優質項目和客戶授信的風險比較小,並不會帶來大量不良貸款。
對於外界很關注貸款激增的現象,曹鳳岐指出,關鍵是要看這些貸款的效益,1月份增加的信貸投入主要是投資於一些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它們的短期效益並不是馬上就能看出來的,但是從長遠來看肯定會發揮很大的效益。
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中西部地區也成為各家銀行授信的著力點。中國銀行在未來5年內將為河南省交通、農業基礎設施、工業項目建設等提供2000億元意向性信用支持。交通銀行未來4年內也將向陝西省提供總額度600億元的授信,用於支持基礎設施、能源化工、裝備製造以及民生工程等領域的重點項目。
不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隨著一系列基礎設施等大項目的實施,其對下游產業和中小項目的帶動效應必然會顯現出來,一段時間後,中小企業融資比例或將有所上升。
有關專家認為,盡管對中小企業客戶貸款風險相對較大,不良貸款上升仍然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國家對支持中小企業信貸的政策不會改變,並且會出台相關政策以減少銀行風險。
㈣ 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應當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那麼關於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很多人提出了各方面的政策,我覺得呢,可能還是局限於財政貨幣政策和政府的直接干預這些方面,那麼從另一個側面這個來考慮問題就比較少,這是什麼側面的,就是我想說這個世界經濟結構體系制度方面考慮比較少,那看這次金融危機引起的整個的經濟危機、經濟簫條究竟是怎麼引起的,下面的學者講到了比如說美元的地位,我覺得若谷行長講的那一段講的非常好美元的特殊地位。
第二就是講到了中國和美國經濟,美國是消費多,儲蓄少,中國是儲蓄多,消費少。所以呢我們對於這次經濟問題的看法先從這里說起。
一個是經濟的全球化,那麼經濟的全球化,這么多年是資本的流動、勞動的流動、勞動力的流動都是全范圍的,但是全世界與經濟金融,經濟一體化、金融一體化,相伴隨的這個世界性的治理結構並不存在,比方說我們有像這個世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這些機構要麼是區域性的,就像若谷行長講的,他實際上更多的代表美國和歐洲的利益,他不能代表世界利益,因為世行和基金本身就是二戰的產物,所以我們有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有生產要素,資本,勞動、技術、金融的世界性的流動,但是我們沒有這種世界性的這種治理結構,就是能夠管理這種世界經濟生活要素流動的這樣一套機制和體制,這是比較核心的問題。
再一個就是我們說這個全世界不斷的向市場化這個方面發展,那麼社會主義國家像中國也向這個方向發展,美國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最完善的或者最發達的國家,但是他的資本作為生產的一個最重要的要素卻沒有完全的市場化,為什麼呢?因為美國的這個聯邦的利率是由央行來調節的,央行可以調節這個利率來改變人們的預期,特別是改變資產的價值。這一點我覺得是等於資本的價格不是完全由市場來決定的。央行本身作為一個市場的參與者,因為也參與利率的決定,特別是要按照他的意志來決定,就是資本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沒有完全市場化,由此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後果。所以我說是作為美國的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對利率的調整,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第二個重要的原因,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全球化,但是這個治理結構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全球化,第二個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和美國的貨幣政策。
㈤ 從國際金融角度論述 中國會好么
在全球經濟不平衡背景下,我國雙順差的經濟結構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貿易順差的擴大,充分證明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外向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也使我國徹底結束了外匯短缺的歷史,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信譽的進一步增強。
二,較充足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國國際支付能力和調節國際收支能力的增強,為我國堅持改革開放提供了物質保證,有助於我國提高抗禦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時也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提供了較寬的政策空間。
三,較充足的外匯儲備,為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進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需要的先進技術、設備提供了支持。有利於實現內外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國內企業走出去發展,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與此同時,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結構失衡和儲備持續大幅增長的總量失衡,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挑戰。
一,國際收支失衡的現狀增加了當前宏觀調控的復雜性。近年來,外匯持續大量凈流入,使得外匯債款成為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盡管中央銀行交替使用貨幣政策工具,並不斷創新調控方式以回籠市場的流動性,但在外匯儲備持續狡獪增長的情況下,這些調控政策的作用空間受到了限制,加大了貨幣調控操作的難度,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及宏觀調控的自主性與靈活性。
二,國際收支失衡的現狀,放大了脆弱性,當前我國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場流動性偏多問題,是全球流動性過多的組成部分,通過國際收支順差滲透進入我國金融體系。當前宏觀調控中面臨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銀行信貸投放偏多,房地產和股票價格上漲過快等都與這種外資流動性偏多相關。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金融體系下,流動性通過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運作,成數擴大。2006年我國M2比GDP的比重為1.65。意味著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銀行體系依賴性進一步增強。這種流動性偏多尚為造成明顯的通脹壓力和經濟泡沫,對金融體系的穩定不容忽視。
三,加大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難度,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投資和消費之間的不協調,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等突出矛盾,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和強化了這些結構性問題。充分式外貿增長所帶來的大量外貿順差,不僅導致資源和沿海地區和出口加工部門過渡集中,國內服務業和產業部門,內部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加劇了國內環境資源的壓力。
四,貿易順差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貿易糾紛和貿易摩擦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根據WTO統計結果,隨著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近年來,我國連續十多年被全球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盡管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後,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加,但面對國際收支順差尤其是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形勢,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市場預期始終存在。我國現階段持續一定時間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既是全球經濟失衡的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金融穩定以及結構調整的不利影響也越來越突出。為此,在促進本國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時,為全球經濟失衡調整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我國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下面再提幾點建議。為了積極地應對全球經濟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風險,有效地改善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需要更多的著眼於調整國內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規則制定,在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穩定的同時,爭取有利的外部經濟發展環境。
一,面對全球經濟失衡的新形勢,著眼於保持國內經濟又好又快的宏觀目標,政府應注意轉變經濟工作思路,時時進行宏觀調控,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入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資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努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二,要立足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適當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貿易的依賴,以消除巨額貿易順差產生的中長期的影響。同時要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注意培養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通過綜合運用財政、稅收、信貸、價格等經濟杠桿手段,促進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城鄉、地區和階層收入的差距。解決住房、教育一醫療等民生問題,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鼓勵合理消費,促使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向消費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型轉變。
三,科學合理地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戰略,加強對外資引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避免各地為爭相引入外資而進行的惡性競爭,適當提高勞動力權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調整。調整資源和環境成本格局,要嚴格控制技術檔次低,土地資源佔用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同時積極貫徹和落實國家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鼓勵境內主體對外投資,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從根本上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和地位。
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外貿平衡發展,改變單純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價格追求數量型的增長方式,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繼續調整出口退稅等出口導向的優惠政策,嚴格控制搞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產品出口,鼓勵節約型、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推進資源型產品價格的改革,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使出口產品價格更加真實地反映勞工成本、環保成本和資源成本。要培育自主品牌,增強國際營銷能力,提高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能力,促進出口從生產成本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化,要擴大進口,特別是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原材料及自成品的進口,發揮進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五,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調控貨幣供應總量。在當前流動性偏多的形勢下,堅持穩中適度從緊,一是繼續整合央行票據和特別國債發行,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供應和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相適應。二是靈活運用利率調整手段,逐步實現正的實際利率。三是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四是加強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和預測,提高貨幣政策的前瞻性、科學性、靈活性。
六,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適當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加快發展外匯市場,增加金融避險工具,培育企業應對匯率波動的意識和能力,為促進國內收支基本平衡創造有利條件。二是積極穩健金融市場建設。使國內儲蓄能夠順利轉化為國內投資,鼓勵各類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利用國內的金融市場籌集資金。三是穩固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完善對資金流入監管的同時,促進資金雙向有序流動。
七,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規則制定,努力營造國際有利的環境,加強同各國的磋商、協調,在積極承擔自身國際義務的同時,促進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貿易赤字,一方削減財政赤字,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㈥ 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格局是什麼
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格局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機構是中國銀監會。
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包括以下機構
一、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
二、國有商業銀行 :
1、中國工商銀行
2、中國農業銀行
3、中國銀行
4、中國建設銀行
三、股份制商業銀行:
1、交通銀行
2、中信實業銀行
3、中國光大銀行
4、深圳發展銀行
5、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6、招商銀行
7、民生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等
四、政策性銀行:
1、國家開發銀行
2、中國進出口銀行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五、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1、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2、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銀行
3、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4、國家外匯管理局
六、外資銀行和涉外金融機構:
除了銀行體系以外,包括證券機構,在中國來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新興市場,我們的法律體系還不太完善,我們市場本身的盡管也還是不太完善,所以責任追究機制還不是那麼有效。我們的央行還不是獨立的,還是政府的一個部分。我們國家要避免大的金融危機,有效的機制其實是有一個強大而負責任的政府。
首先中國的金融體制的確效率不高,但是這個效率不高要放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整個歷
史過程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我們的金融體制改革比較落後的格局,是整個經濟改革的需要。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一個微弱的金融壓抑體系,而政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比較有意識地放緩對金融業的開放,利用不是太開放的金融業狀況,比較廉價地從金融體系裡面借錢。能夠維持一些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從而減輕改革的痛苦,這是整個改革的大思路。當然我們的改革到目前為止非常成功了,所以今天的主要任務是怎麼提高金融體制的效率。
㈦ 分析金融問題有哪些視角附例說明
金融類畢業論文常用題目
1. 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2. 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
3.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
4.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
5. 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
6. 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
7. 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
8. 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
9. 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
10.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11.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
12.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
13. 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
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
15. 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16. 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
17. 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
18. 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
19.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
20. 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
21. 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
22. 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
23. 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
24. 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
25. 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26. 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
27. 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
28. 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
29. 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
30. 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
31. 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
32. 論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
33. 金融監管有效性研究
34. 區域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35. 非正規金融在我國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36. 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及應用研究
37. 西部地區縣域金融發展問題
38. 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評價及防範對策研究
39. 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金融風險研究
40. 中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與設想
41. 金融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42. 金融創新的擴散機理研究
43. 關於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的研究
44.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45.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政策的協調性研究
46. 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
47. 金融中介的發展與金融穩定問題研究
48. 中外汽車金融比較研究
49. 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解析及對江蘇的實際考察
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51. 滬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比較研究
52. 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
53. 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54. 中國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深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55. 金融反腐敗與金融安全
56. 我國金融中介作用於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
57. 中國金融領域反洗錢制度分析
58. 金融服務業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問題研究
59. 基於資本市場的國防工業整合中的金融支撐研究
60.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61. 「新經濟」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
62. 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
63. 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與監管研究
64.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策略研究
65. 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研究
66. 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
67. 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
68. 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融資之路研究
69. 中國汽車金融風險管理
70. 金融危機與民主化
71. 構建金融網格的若干技術研究
72. 金融深化、資本深化與地方財政分權
73. 金融創新環境中的銀行審慎監管機制研究
74. 重慶近代金融建築研究
75. 網路金融風險及其監管探析
76. 金融中介理論和我國全能銀行的發展
77. 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
78. 非洲貨幣聯盟的發展
79. 關於建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思考
80. 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研究
81. 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路徑的不對稱研究
82. 我國的非正規金融
83. 安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84. 銀行國際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
85. 基於VaR技術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及實證研究
86. 世界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及我國之借鑒
87.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品牌理論與實踐探討
88. 山東省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經濟分析
89. 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路徑研究
90. 農村金融資源的逆向配置與政策研究
91.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轉型問題研究
92. 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
93. 金融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
94. 中國金融業務綜合經營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
95. 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理與防範策略研究
96. 金融集團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
97.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
98. 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及其防範
99. FDI與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作用
100. 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業務協同與創新研究
101. 新光證券交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02. 論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實踐與完善
103. 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探討和實證分析
104. 資產證券化理論及我國的應用探索
105.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透析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
106. 證券翻譯理論與實踐
10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運作模式及定價方法研究
108.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定價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
109. 中國早期證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
110. 股權分置改革的法律問題研究
111. 證券服務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研究
112. 對我國資產證券化法制環境的分析和立法構想
113. 我國證券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114. 互聯網對我國證券經紀業的影響
115.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風格的經驗分析
116. 中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管理
117. 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8. 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9. 證券市場中的會計事務所變更研究
120. 中國證券市場最小報價單位調整的效應分析
121. 證券公司網路改造技術研究
122. 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
123. 上市公司證券法監管研究
124. 證券欺詐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125. 中美證券市場比較分析
126. 資產證券化
127.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研究
128. 基於與證券投資基金比較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29. 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
130. 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行為研究
131.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風險與收益研究
132.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我國的應用研究
133.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
134.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35.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136. 我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的制度安排與改革
137. 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研究
138. 我國證券經紀人發展問題研究
139. 構建和提升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探析
140. 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問題研究
141.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的風險控制研究
142.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143. 傭金自由化下的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144.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研究
145. 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
146.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與實證分析
147.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實證研究
148. 證券投資中股票選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
149.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內部博弈研究
150. 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
151. 我國證券信息內幕操縱與證券監管研究
152.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53. 證券公司風險的法律監管
154.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155.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與我國證券稽查執法模式比較
156. 資產證券化—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
157. 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法律規制研究
158. 資產證券化中特殊目的載體法律問題研究
159. 一類部分信息下證券投資最優化問題
160. 我國工商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研究
161. 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62. 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研究
163. 證券交易所上市費的經濟分析
164. 中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與發展環境分析
165. 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用風險分析
166. 淄博市農村合作銀行證券委託業務處理系統
16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障礙及對策研究
168. 證券業網上交易系統設計與實現
169. TT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策略研究
170. 證券公司數據採集與數據可視化
171. 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研究
172. 利率期限結構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證券定價中的應用
173. 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研究
174. 證券市場政府監管的適度性分析
175. 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研究
176. 證券管制的立法目標及其實現
177. 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失敗問題研究
178.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研究
179.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
180. 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問題研究
181. 抵押權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82.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營銷分析
183. 中國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購買了審計意見
184. 人壽保險證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國壽險業利差損問題中的應用
185. 證券市場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考
186. 中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變研究
187.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
188. 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問題研究
189.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體系研究
190. 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
191. QDⅡ制度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漸進開放
192. 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創新設計研究
193. 我國證券監管法制現狀及其完善
194.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
195. 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法律問題研究
196. 資產證券化SPV法律問題研究
19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展問題研究
198.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研究
199.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問題研究
200. 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研究
希望採納
㈧ 國際金融的問題:解釋一下 CA=S-Id (經常賬戶余額=國內儲蓄-對內投資)
經常項目差額的宏觀經濟含義
CA=If
S=Id+If
If =S- Id
CA= S-Id
Y=C+Id+G+X-M
E=C+ Id +G
Y=E+(X-M)
CA= X-M=Y-E
CA= If= S- Id=Y-E
根據這些等式,如果一國經常項目順差,則意味著該國對外投資凈額是正的(即該國是其他國家的凈貸款供給國或投資國);該國的儲蓄大於國內投資;該國的產出(收入)高於其對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即吸收).相反,若一國經常項目存在逆差,則意味著該國是凈對外借款國,該國國內儲蓄少於投資,支出超過產出(或收入).
國際收支總差額的宏觀經濟含義
如果一國總差額順差,就意味著該國官方儲備資產增加或者外國作為官方儲備持有該國的資產減少;相反,如果一國總差額逆差,就意味著該國官方儲備資產減少或者外國作為官方儲備持有該國的資產增加.官方儲備是一國基礎貨幣或高能貨幣的組成部分,它的變化會對許多宏觀經濟變數,如貨幣供給量,匯率,利率,私人金融資本的流動,國內資本形成,國內生產以及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等產生重要影響.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Ms)包括兩個部分:國內創造部分(D)和來自國外部分(R).國內創造部分就是通過本國銀行體系所創造的貨幣;來自國外部分是指經過國際收支獲得的盈餘(國際儲備)所創造的貨幣.外國貨幣會轉化為本國國際儲備,形成高能貨幣.由於國際收支總差額意味著官方儲備的增減,所以它的變動就會對一國的貨幣供給量產生重要的影響.國際收支總差額實際上可以看作是與貨幣供求相聯系的一種貨幣現象,它是一國貨幣供給的自動調節機制.通過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國際收支總差額又會進一步對其他的宏觀經濟變數如匯率,利率,私人資本的流動,國內投資,生產以及進出口等產生重要的影響.
㈨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或中國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第六個層面,勞動就業。此次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競爭對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個層面,經濟增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GDP增速下降較多時,我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八個層面,經濟地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恢復經濟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會比我國大得多。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將會縮小,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上升。具體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價可能會考慮「中國企業談判因素」,而不是過去那種我國「需求什麼」國際市場「炒什麼」、「漲什麼」的格局。
㈩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09年金融危機背景下為什麼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控制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是防範金融危機的必要選擇
資本主義的金融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創新、虛擬資本不斷膨脹、不斷縮水、金融危機不斷的波動史。運用馬克思主義貨幣信用理論,研究和掌握目前正在肆虐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特點和爆發原因,對於防止虛擬資本的過度投機和形成金融大泡沫,有效地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確保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再次驗證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正確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十五章中對「信用和虛擬資本」進行了專題論述。馬克思引用威?里瑟姆在《關於通貨問題的通信》中說:「空頭匯票,是指人們在一張流通的匯票到期以前又開出另一張代替它的匯票,這樣,通過單純流通手段的製造,就製造出虛擬資本。在貨幣過剩和便宜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辦法被人使用到驚人的程度。」
在引用詹?威?吉爾巴特《銀行業的歷史和原理》理論時,證明了「銀行的目的在於便利營業。但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很難說營業在哪一點終止,投機從哪一點開始……在有銀行的地方,都可以較容易和較便宜地獲得資本。資本便宜會助長投機。」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貨幣信用制度進行深入研究,認為虛擬資本本身並不具有價值,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某種形式的剩餘價值)。虛擬資本的不穩定性來自貨幣的虛擬化,即貨幣並不真正具有價值。自從貨幣與金本位及金匯兌本位脫鉤之後,雖然還具有其作為支付手段的使用價值,但已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貨幣的購買力又要受到貨幣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就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隨著現代金融創新能力的提升,虛擬資本從初端的商品期貨或期權、貨幣期貨或期權、債券期貨或期權、股票期貨或期權,以及相應的遠期合約、互換、互換期權等,逐步向包括利息率期貨或期權、股票價格指數期貨或期權、物價指數期貨或期權及其它組合式綜合價格指數期貨或期權等高級衍生產品和工具轉化,勢必導致整個經濟的虛擬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並通過「蝴蝶效應」迅速殃及全球實體經濟!
因此,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必然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這是百餘年金融發展史所證明了的一條正確論斷。
二、監管缺位與虛擬資本過度膨脹是爆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兩大元兇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指導下,全面奉行「市場作為經濟運行機制的穩定性」理論的美國金融業,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金融創新,開發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衍生產品,使資本極度虛擬化,並將虛擬經濟推高到失控狀態。實體經濟一旦被打上虛擬化的烙印,經濟泡沫的破滅則是早晚之事。再者,美國的低儲蓄和超前消費生活理念,無形地助推了次級債市場的空前繁榮。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許多機構違背「謹慎經營」的原則,利用創新濫用金融杠桿密切相關,高負債率和利用資本市場過度融資造成了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深度災害。(一)失控的金融創新加深了資本虛擬化程度,加劇了投機和冒險行為。
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的衍生品交易幾乎覆蓋和壟斷了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次級債便是其中之一,它將大批基金吸引到次貸衍生品的「漩渦」中來。當市場陶醉在「金融創新改變了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規律」美夢中時,危機便悄悄降臨。美聯儲連續15次降息於2003年6月見底至1%,然後因油價推動全面通脹等系列因素而被迫加息,從2004年6月起連續17次加息至5.25%。這時,基金的「分散風險」失靈了,保險公司連自己也不保險了,利率變化的「蝴蝶翅膀」扇動出金融風暴的「路線圖」:越來越多的低端客戶無法正常支付按揭貸款——房貸違約率上升,市場開始拒絕次貸抵押債券——房市泡沫破裂,作為抵押品的期房價格急劇縮水——涉足次貸的金融機構平均30倍的杠桿效應將風險急劇放大,負債和資本金比例嚴重失調,被迫快速出售資產來平衡其債務——「恐慌性殺價」與「負債和資本金比例失調」惡性互動,導致資產價格循環式下跌——流動性驟然收緊,資金嚴重短缺——銀行惜貸,殃及正常經營的無辜企業——政府緊急救市措施被解讀為危機深不見底,股市大跌,投資信心嚴重受挫——行業多米諾骨牌效應令金融巨頭紛紛倒地——失業率急劇上升,消費明顯萎縮——資金從資本市場恐慌性撤離——債務鏈將次貸危機向持有次貸等美國債權、美元資本的國家和地區快速延伸……次貸就這樣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風險變為安全,最後把創新變為危機。次貸自身也因而「衍生」成為金融扭曲、異化的典型代表。
(二)金融監管滯後或缺位,導致錯失處置危機的最佳時機。
監管缺位,美國監管機構對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的過度放縱。隨著金融產品不斷創新,其監管的法制進程也一直處於反復和搖擺中。199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鬆監管,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衍生工具被投機賭博趨勢主宰。衍生產品的對沖和套期保值功能,日益被投機賭博性操作淹沒。
同時,許多金融大鱷繞開監管束縛,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競相發展場外交易,為金融危機的爆發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國際清算銀行、各國監管部門及國際掉期和衍生品協會等對場外交易參與者的調查統計, 2007年下半年全球所有未清償的場外交易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增長15%,衍生品場外交易未清償合約的價值是場內交易的5倍以上,其速度和規模遠遠超出場內交易,有些國家場外交易規模甚至占整個衍生品市場份額的80%以上。
正是監管部門放任和允許金融市場的場外交易和過度創新,沒有進行必要的窗口指導和政策干預,才最終導致這場禍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大爆發
<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三、金融危機對金融業及實體經濟的深度危害(一)嚴重危及金融安全,製造金融恐慌。起端於華爾街的次貸危機,終於在2008年下半年演變為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特別是以雷曼兄弟等金融巨頭破產案為標志的「多米諾骨牌」坍塌效應,被迅速傳遞到世界各國,從而引發了一場來勢洶涌、好像深不見底的「金融海嘯」,歐美、亞洲等主要經濟體無一倖免,一度造成全球性大恐慌,資本市場迅速縮水,嚴重打擊了公眾信心。就連最不開放的北朝鮮,也因中國的傳遞效應使其礦產品出口業務大為收縮;而以金融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撐的冰島等小國,則面臨國家信用的喪失和「政府破產」的悲劇。歐美金融業依靠政府大量注資和提供政府擔保才得以續業。<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二)嚴重沖擊實體經濟。
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最直接、影響最大的是「惜貸」。面對籌資困難以及利率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規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萎縮。美國三季度GDP同比下降0.3%,許多國家大幅下調經濟增長速度。第二是消費萎縮。據統計,美國9月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為200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不難理解,這失業的16萬人只能是減少各種日常支出才能繼續生活。而對於沒有失業的人來說,投資股市和基金的錢越來越少、自己未來的薪水只降不升、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都會讓人們不由自主地捂緊了錢包。表現這一狀況的是零售業銷售情況,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降1.2%,是3年來的最大降幅。第三是投資需求下降。從銀行貸款難或者貸款利率高,人們就不會願意投資,新企業不會開工、也不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現有企業不會擴大生產規模。<strong>答案補充</strong>
我國作為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一分子,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也未能倖免。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伴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我國的外向型企業就一直處於艱難的境地,未能進行結構調整的出口企業面臨十分嚴峻的破產關停壓力。特別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更將涉外企業置於困境,訂單大幅減少,生產難以為繼,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三季度GDP罕見地降到兩位數以下,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8.2%,同比降低9.7個百分點。金融危機的威力正逐步顯現,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也正在釋放。 0 5566688 2010-1-8 6:28:43 121.18.71.* 舉報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第六個層面,勞動就業。此次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競爭對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個層面,經濟增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GDP增速下降較多時,我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八個層面,經濟地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恢復經濟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會比我國大得多。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將會縮小,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上升。具體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價可能會考慮「中國企業談判因素」,而不是過去那種我國「需求什麼」國際市場「炒什麼」、「漲什麼」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