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峰屹的張峰屹(大學教授,學者)
張峰屹,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
祖籍山東蓬萊,1962年出生於內蒙古赤峰市。1995年入南開大學中文系,師從羅宗強先生攻讀中國文學思想史;199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2000年受聘為副教授,2006年受聘為教授。2003至2004年,任韓國國立濟州大學客座教授。2012年3月,任台灣淡江大學客座教授。 文學院各專業本科生必修基礎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先秦至唐五代)」;
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必修基礎課「中國古代文學史(先秦至唐五代)」;
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課「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課「經學概論」、「諸子概論」。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諸子研究」、「分體文學理論批評研究(詩文)」、「分體文學史研究」等。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0&ZD103)
子項目「《全西漢文》編纂整理與研究」,主持人;(進行中)
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漢經學與文學思想研究》(批准號:05BZW029),主持人;(已完成)
3、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項目《經學與漢代詩賦文學思想研究》(批准號:AS0525),主持人;(已完成)
4、全國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點規劃項目《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2003),主撰稿之一;(已完成)
5、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項目《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2003),主撰稿之一;(已完成)
6、南開大學教材建設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2002),主撰稿之一;(已完成)
7、南開大學校內項目《漢代經學與文學思想研究》(2001),主持人。(已完成)
8、國家教委古籍整理委員會資助項目《中國古典詩詞精華類編》(1996),主撰稿之一,獨立承擔其中《憂怨卷》的編寫。(已完成) 1、2004年,專著《西漢文學思想史》獲天津市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2002年,南開大學「敬業」獎教金二等獎;
3、2006年,南開大學「金喬」獎教金二等獎;
4、2007年,南開大學履崗考核「優秀」。 張峰屹 讖緯文獻及其輯佚問題例說 羅宗強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9年6月
張峰屹 墨子的愛利主義解析 2009年6月2日《人民論壇網》之《學術前沿》欄目
張峰屹 關於《性惡與性朴可以協調嗎》——答周熾成教授 《學術批評網》2007年8月6日「學界觀察」專欄
張峰屹 翼奉《詩》學著述存留考 《文學與文化》第八輯,2008
張峰屹 翼奉《詩》學之「五際」說考釋 《鄭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張峰屹 也談荀子的人性論 《學術批評網》2007年7月1日「學術批評」專欄;《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9月「學術評論卷」
張峰屹 儒學東漸與韓國漢詩 《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張峰屹 儒家詩、樂觀念異同論 《南開學報》2006年第3期
張峰屹 跬步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張峰屹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先秦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張峰屹 中國古代詩文賞析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張峰屹 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國家古籍整理「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參編初、中、晚唐各一部分)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峰屹 羅宗強先生的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 《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2期
張峰屹 社會歷史與文學觀念的中介——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學科的士人心態研究 《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張峰屹 中國文學通識(詩文部分)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張峰屹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先秦兩漢部分)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張峰屹 中國古典詩詞精華類編(憂怨卷)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國家教委古籍整理委員會資助項目)
張峰屹 中國古代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 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10月
張峰屹 經學發展與西漢文學思想的演變 《南開學報》2003年第3期,同年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全文轉載。
張峰屹 「發憤」與「發奮」——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的雙重內涵及其超越時代的意義 《文學前沿》第3輯,首都師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張峰屹 董仲舒「《詩》無達詁」與「中和之美」說探本 《南開學報》2000年第1期,同年《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第2期大部摘刊
張峰屹 《淮南子》有關文藝的觀念及其歷史地位 《天津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張峰屹 也談嵇康為何而死 《中華讀書報》1998年9月16日第11版。
張峰屹 西漢詩歌創作及其與西漢詩論的關系 《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張峰屹 政治、經學的衰變與西漢後期士人心態的走向 《南開學報》2001年第2期,同年《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第5期大部轉摘
張峰屹 試論漢武帝時期的士人心態——兼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質 《文學與文化》第三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張峰屹 進取用世,與政趨同——西漢初期士人心態的主旋律 《曲靖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張峰屹 莊子思維方式探析 《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張峰屹 美人遲暮悵秋風——解讀漢武帝《秋風辭》 《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3期。
張峰屹 《北溪字義》版本考(譯文) 《朱子研究》1997年第2期。
張峰屹 語境:傳統文論實現現代轉換的症結 《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全文轉載。
張峰屹 從《庄》注之差異看「莊子影響」問題 《內蒙古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與哲學史》同年第12期全文轉載。
張峰屹 《管子》四篇的審美心胸論及其歷史地位 《管子學刊》1993年第2期
張峰屹 《西漢文學思想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2. 王雄的學術成就
科研項目
1.中華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歷史地理》(參加)
2.國家高古委古籍整理項目《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二輯(合作)
3.國家高古委古籍整理項目《全邊略記整理研究》(主持)
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蒙古史及北方民族歷史文獻整理研究》子課題西夏卷,(主持)
5.國家社科項目《蒙古學網路全書》古代史卷和文獻卷(參加,古代史卷已出版)
6.國家高古委古籍整理項目《五邊典則校點》(主持)
7.教育部重大項目儒藏精華版子課題《顏氏學記》校點、(主持)
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史學研究」(北師大史學研究中心項目,汪受寬主持,2006年立項。參加,承擔蒙古族史學研究部分)。
9.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華大典·文獻分典」編纂(北師大古籍所周少川主持,2006年起動。參加分典注釋總部的編纂)。
1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蒙古學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明清與蒙古的關系及政策研究》(主持)。
專著
1.《郭子儀》(中國歷代歷史人物傳記注譯叢書)76+6頁。中華書局,1985年1月。
2.《內蒙古歷史地理》(385頁,地圖15幅),周清澍主編,本人承擔明代部分撰寫(第二章第四節,頁137-155)及地圖和相關索引。內大出版社,1994年12月。曾獲國家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1995)、內蒙古「五個一工程」獎(1995)、內蒙古首屆圖書獎(1999)。
3.《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一輯(527頁),與薄音湖合作,內大出版社,1994年8月。1996年獲內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997年獲內蒙古社科二等獎。
4.《內蒙古民族團結史》(478頁),與林干、白拉都格其合著,撰寫古代部分(第一章,頁7-170),遠方出版社,1995年12月。1996年獲國家「五個工程」獎。
5.《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二輯(599頁),與薄音湖合作,內大出版社,2000年7月。
6.《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三輯(599頁),內大出版社,2006年10月。
7.《遼夏金元史徵·西夏卷》(432頁),內大出版社,2007年9月。
8.《蒙古學網路全書·古代史卷》,薄音湖主編,本人為編委之一,撰寫辭條20餘萬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9.《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349頁),內大出版社,2008年6月。
10.《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五輯(589頁),內大出版社,2009年9月。
譯文
1.《關於把漢那吉》,《蒙古學情報與資料》1987.1。
2.《關於明末女首領把漢比妓》,《蒙古學情報與資料》1988.2。
論文
1.《明朝的四夷館及其對譯字生的培養》,《民族研究》1987.2。
2.《明洪武時對蒙古人眾的招撫與安置》,《內蒙古大學學報》1987.4。
3.《關於哱拜之亂》,《內蒙古大學學報》1988.2。
4.《察哈爾西遷的有關問題》,《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1。
5.《關於阿台汗》,《蒙古史研究》第五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9。
6.《元史·前言》,嶽麓書社1998年版《元史》。
7.《蒙古族溯源》(普及性文章),《資料與卡片雜志》1995.7。
8.《〈今言〉標點證正》,《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6。
9.《〈開原圖說〉所載舍剌把敗先世辨析》,《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2。
10.《「有明鹽法莫善於開中」嗎?》,《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2。
11.《從納粟中鹽至納銀中鹽——明朝開中鹽法的衍變》,《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2。
12.《明朝的鹽法開中制度》,《中華文史論叢》部第七十一輯,頁201-25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巴渝舞考略》,《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2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社,2003年7月。
14.《巴渝舞、十部樂與蒙古樂曲——民族、民間、地方樂舞進入國樂殿堂探討》,《內蒙古大學學報》2003。
15.《明朝的蒙古族世家》,《蒙古史研究》第七輯,內蒙古大學出社,2003年9月。
16.《章學誠之「辨心術以議史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章學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2-80,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9月。
17.《方孔炤與他的《全邊略記》》,《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黃山書社,2005年9月。
18.《明朝科舉殿試探析》,《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19.《右玉的明代遺跡與西口文化》,《縱論西口——晉商與西口文化主化論壇論文集》,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10。
20.《從元朝的設館修史看蒙古族史學》,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史學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3月。
21.《〈左雲古今天地名對照表〉部分明代城堡資料證補》,《邊塞文化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22.《高拱與明隆慶朝的北邊防禦》,《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23.《明昌平陵寢與北邊防禦》,收入《明長陵營建600周年學術研究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資料出版社,2010年2月。
編著資料、教材:
1.《內蒙古大學蒙古學論著目錄1957-1987》,亦鄰真主持,本人承擔漢文部分的編纂。1987年內蒙古大學鉛印。為內蒙古大學第一屆蒙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資料。
2.《文史基本知識》,內蒙古自學考試內蒙古地方史志專業教材,1990年4月由自治區自考辦印行,後曾再版。
3.《文史基本知識講義》,蒙古學學院選修課教材,2005年3月學院內部印行。
編輯書刊
1.《蒙古史研究》第四輯,30餘萬字。亦鄰真主持,本人任責編。1993年7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
2.《蒙古史研究》第五輯,,40餘萬字。亦鄰真主持,本人任責編。1997年9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
3.《蒙古史研究》第六輯,負責編輯。45萬字。2000年8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
3. 社科基金中高校是文化系統內還是外
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段滿福教授於2015年4月推薦了申報選題《匈奴通史》(1986,人民出版社),獲得通過,分別入選「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選題目錄」和「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國外出版機構目錄」。2015年9月份正式申報,提交了項目申報書、原著作者授權書、與美國學術出版社(American Academic Press)簽訂的出版協議、主要章節英文譯稿。該項目經過評審和公示,現已正式立項。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首次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也是內蒙古大學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的重大突破。 美國學術出版社(AmericanAcademic Press),是美國一家非常著名的學術出版公司。出版物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包括醫學、物理、數學、心理學、化學、歷史、社會學、環境科學、哲學、語言學、地理等學科,尤其對語言、文學和翻譯研究類的著作感興趣。美國學術出版社致力於出版國際學術界最前沿和最好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憑借其出版的高質量的著作和快捷而高效的個性化服務,在業界享有極高的聲譽。除了主要出版用英語撰寫的著作之外,還出版用漢語、西班牙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言撰寫的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 可以在網路上搜索AmericanAcademic Press官網,網頁上有投稿聯系信箱。可以用投稿信箱聯系。回復速度快。
4. 內蒙古大學有無自主招生項目
沒有自主招生項目,本科專業只有英語日語俄語。法語不是本科專業
5. 烏雲畢力格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烏雲畢力格
1、一般情況
姓氏:孛兒只斤
名字:烏雲畢力格
英文名字:Borjigidai Uyunbilig (Oyunbilig)
性別:男
民族:蒙古
出生年月:1963/2/16
籍貫: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
職務: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蒙古史學會會長。
職稱:教授
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大街59號
2、學歷
大學:1984年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研究生:1987年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亦鄰真教授。
1998年德國波恩大學中央亞語言文化研究所中央亞語言文化學專業博士生畢業,主專業為中亞語言文化學,副專業為滿學和漢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3、社會兼職
中國蒙古史學會會長、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內蒙古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理事;日本國際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會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蒙古學問題與爭論》)主編;曾任內蒙古史學會會長。 1975/09-1978/07,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益和諾爾中學學習;
1978/09-1980/07,在內蒙古昭烏達盟赤峰市蒙古族中學學習;
1980/09-1984/07,在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學習,並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4/09-1987/07,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並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在這期間,1984-09至1985-01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習清史);
1987/09-1994/1, 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在這期間,1987-09至1988-01在中央民族學院學習藏文;1990-09至1991-07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德語);
1994/01-1998/10,在德國波恩大學中央亞語言文化研究所擔任蒙古語講師,同時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8/04/29獲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98/10-2001/03,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蒙古史研究所擔任副教授、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1/03-2002/11,擔任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副院長;2002/06增列為博士生導師;
2001/08-2001/10,作為德國技術交流中心(DAAD)訪問學者在波恩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2002/11-2004/11,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PSJS)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和東京外國語大學合作研究員赴日進行學術研究;2004/11月回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工作;
2005/04-2006/05擔任蒙古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蒙古學學院蒙古史研究所所長。
2006/05至今,中國人民大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清史研究所雙聘教授。
2009/02-2009/08,日本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參加伊犁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項目。
2010/10-2011/09,德國德國波恩大學東方學與亞洲研究學院蒙古學教授。
2012/05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本科生課程:
蒙古歷史與文化專題研究、蒙文、滿文、蒙文文獻研讀
碩士生、博士生課程:
蒙古史研究、滿蒙史料學、蒙文、滿文文法、古典蒙古文、滿文文獻研讀 1、主要研究領域
15-19世紀蒙古政治與社會史;蒙藏關系史;滿蒙關系史;滿洲史及清代史;滿蒙檔案文書與文獻研究等領域。
2、科研項目
完成: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十七世紀前半期蒙古喀喇沁部與後金(清)》(2004年11月通過鑒定);2,日本學術振興會自主項目《17世紀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2004年11月結項)。
在研:1,教育部留學人員基金項目《17-18世紀西藏、衛拉特與清朝關系研究》;2,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西域同文志>整理》;3,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清史-議政王大臣表》;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內蒙古通史》(明代卷主編)。
參加:1,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蒙古史史料與滿蒙關系研究》(齊木德道爾吉主持),已完成;2,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至17世紀蒙古史研究》(寶音德力根主持);3,國家社科項目《蒙古學網路全書-國際卷》(齊木德道爾吉主持);4,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沈衛榮主持,課題號:10ZD&086)。 1、專著
1,《關於和碩特汗廷》,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1987年。
2,《和碩特蒙古史綱要》(Qoshuud Tobciyan,蒙古文),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3,《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合著,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
4, Ue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s Berichts ueber den persoenlichen Feldzug des Kangxi-kaisers gegen Galdan (1696-1697),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Deutschland, 1999;
4,《衛拉特蒙古簡史》(上),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5,《喀喇沁萬戶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6,《蒙古史綱要》(合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7,《衛拉特史綱》(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8,《內蒙古通史綱要》(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
9,《<阿薩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土謝圖汗——奧巴評傳》(合著),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
11,《十七世紀蒙古史論考》,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Qalq-a Jirum(合著),烏蘭巴托,2009年。
2、編著
1,《碩果》(蒙古文),紀念札奇斯欽教授八十壽辰學術文集,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2,《亦鄰真蒙古學文集》(蒙漢文),齊木德道爾吉、烏雲畢力格、寶音德力根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一輯,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17世紀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編:寶音德力根、烏雲畢力格、齊木德道爾吉,第一輯,200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4,《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二輯,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17世紀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編:寶音德力根、烏雲畢力格、齊木德道爾吉,2002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5,《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三輯,教育部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5-17世紀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編:寶音德力根、烏雲畢力格、齊木德道爾吉,2004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6,日本蒙古文化研究協會《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主編,東京(2005年創刊,已出版9集)
7,《清內閣蒙古堂檔》(全23卷,蒙古文,滿文)寶音徳力根,烏雲畢力格,吳元豐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8,《蒙古史研究211叢書》(蒙漢文,1-4本)烏雲畢力格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9,《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蒙古學卷》(1-7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012年。
10,《清前期理藩院滿蒙古文題本》(1-23卷),烏雲畢力格,吳元豐,寶音徳力根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滿文檔案與清代邊疆和民族研究》,烏雲畢力格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3、論文
1,庚戌之變發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內蒙古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
2,關於綽克圖台吉,《內蒙古大學學報》,l987年第3期。
3,關於拜巴噶斯汗的若干問題(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4,略論和碩特汗廷對西藏的統治,《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5,和碩特汗廷的建立過程,《內蒙古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6,和碩特的起源與名稱,《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7,論和碩特汗廷在青海的統治體制,《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8,拉藏汗與和碩特汗廷的命運,《西北史地》,l989年第2期。
10,和碩特西北游牧地考,《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11,關於尹咱呼圖克圖(蒙古文),《蒙古史研究》,第四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93年。關於尹咱呼圖克圖(漢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12,衛拉特大庫侖與五集賽(蒙古文),《豐碑——紀念海希西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3,和碩特南遷青海的原因(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又:特·阿故拉、策·傑日噶拉、那·賽吉日呼編《蒙古學研究論文選》(蒙古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4,康熙皇帝上皇太後的一份秘密奏摺及其相關事宜(蒙古文),《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15,札奇斯欽教授傳略(蒙古文),《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16,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一(1)昭戰(蒙古文),I999年第3期。
17,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一(2)敖木林之戰與喀喇沁-愛新國聯盟(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18,著名的蒙古學家海西希及其著作,《國際漢學》,第三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
19,書評:十七世紀蒙古文文書檔案 (1600-1650),《內蒙古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20,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一(3)喀喇沁部的台吉與塔布囊(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21,17世紀20-30年代喀喇沁部的台吉與塔布囊,《蒙古史研究》,第六輯,2000年。
22,懷念二十世紀蒙古學巨匠亦鄰真教授(合著),《蒙古史研究》,第六輯,2000年。
23,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義——以所謂的「趙城之戰」的相關史料為例,《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4,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4)東土默特諸諾顏、塔布囊與愛新國(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25,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滿文檔案及其流傳,《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一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從17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文和滿文「遺留性史料」看內蒙古歷史的若干問題——(5)東土默特部善巴塔布囊書及其「史料縱觀」(蒙古文),《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27,東土默特部舊牧地考(基里爾蒙古文),蒙古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阿奧其爾主編《中亞各部族的起源與分布》,烏蘭巴托,2002年;又:東土默特部舊牧地考(蒙古文),《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2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28,The Hoshuud Polity in Khokhnuur (Kokonor),Inner Asia,Vol.4,No.2, Cambridge 2002。
29,元代蒙古語言文字及其文獻,《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第七章第一節),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30,元代蒙古人的生活習慣,《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第七章第五節),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
31,喀爾喀偉征諾顏的奏摺及其相關事宜(蒙古文),Mongolica, An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Mongol Studies, Vol.13(34),Ulaanbaatar,2003。又:《內蒙古大學學報》蒙古文版,2003年第1期。
32,明朝兵部檔中的17世紀前期蒙古史資料(日文),《史資料叢刊》,東京外語大學,2003年第2期。
33,關於朵顏烏良哈人的若干問題,《蒙古史研究》,第七輯,2003年12月。
34,阿蘇特的結局,《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三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明朝兵部檔案中有關林丹汗與察哈爾的史料,Reserching Archival Documents on Mongolian History: Obsevations on the Present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 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21世紀COE項目「史資料地域文化研究據點」叢書,2004年3月。
36,清初「察哈爾國」封地考,《內蒙古大學第四屆蒙古學國際研討會論文紀要》,2004年8月,內蒙古大學。
37,綽克圖台吉的歷史與歷史記憶,日本蒙古文化研究協會會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No.I , Executive Editors:Hiroshi FUTAKI and Borjigidai OYUNBILIG,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April 30. 2005, Tokyo.
38,《一份黑城出土畏吾體蒙古文的釋讀和漢訳》,《黑水城人文與環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39,《關於<侯年大律令>的幾個問題》,,與図雅合著,《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pp.105-109
40,《清初「察哈爾國」游牧地考》,《蒙古史研究》第九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41,《車臣汗汗位承襲的變化——以《蒙古堂檔》満蒙文檔案史料為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辦《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一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2, 《鄂飛滿文奏摺箋注》,載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III, Tokyo, 2007年;43, 《關於猴年律令》(與圖雅合作),載《內蒙古大學學報》(蒙古文版),2007年第1期;44, Subandi- üggügsen Qung tayiji-yin urban bicig,載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III, Tokyo ,2007年;45, 《碩壘稱汗考》,《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46,《喀爾喀三汗的登場》,載《歷史研究》,2008年第3期;47, 《關於阿蘇特蒙古》,載《中國民族史研究》,第一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48, 《清太宗與喀爾喀右翼扎薩克圖汗素班第的文書往來—兼談喀爾喀-衛拉特聯盟的形成》,載《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49, 《1705年西藏事變的真相》,載《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50, 《關於清代著名蒙古文人烏珠穆沁公滾布扎卜的幾點新發現》,載《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51,《關於阿薩喇克其史作者的若干問題》,《民族研究》, 2009-6。52,《關於內齊托音喇嘛的順治朝滿問題本》, 《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3集, 科學出版社,2009年53,《內齊托音喇嘛與錫埒圖庫倫旗》, 《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4集, 科學出版社,2010年54,《十七世紀衛拉特各部游牧地考(一)》,《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55,《十七世紀衛拉特各部游牧地考(二)》, 《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56, 喀爾喀和托輝特部青袞咱布相關的一份滿蒙文題本(Qalq-a-yin qotogoid-un Cinggünjab- qolbugdaqu nigen manju mongol ayiladqal-un tuqai),《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57,《亦鄰真先生與黑城出土畏吾體蒙古文文本研究》,《西域歴史語言研究集刊》第4集,科學出版社, 2010 年58,《十七、十八世紀之交的西藏秘史——圍繞關於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滿蒙文秘檔》,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VI, Oct, 15. 2010 59,《烏珠穆沁某些民間故事的歷史根源:關於民間故事和歷史研究的關系問題》(蒙古文),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VI, Oct, 15. 201060,《金輪千輻》所載扎魯特蒙古,《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0-661,《關於內扎薩克蒙古盟的雛形——以理藩院滿文題本為中心》(與宋瞳合作),《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62,1655年以前的喀爾喀扎薩克問題,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VII, October, 15. 2011
63,《十六世紀蒙古「渾臣」考》,《內蒙古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64,《佚名《四衛拉特史》三部原著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2012年第3期。
65,《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圓寂的真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5集, 科學出版社,2012年。
66,《王政者,文武二治也——釋《白史》中的ANKKA與KILBAR (CINK、IIQ—A)》,《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6集,科學出版社,2013年。
67.The Torghut Khanate and Tibet: With Special on Focus Manchu Documents from 1732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IX,2013年10月。
4 譯文
德文譯蒙古文:
1,文學對當代史的接受——東蒙古人關於僧格林沁的一首贊美詩(Walther Heissig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2,關於1635年喀喇沁的合並(Michael Weiers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3,關於1628年滿洲——喀喇沁聯盟的邊注(Michael Weiers文),《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一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文譯漢文:
1,俄文史料中所見之顧實汗事跡(若松寬文),若松寬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2,阿勒坦汗傳考證(若松寬文),若松寬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3,察罕諾門汗事跡(若松寬文),若松寬著、馬大正等編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4,關於蒙疆政權時期蒙古語定期報刊(二木博史文),《明清檔案與蒙古史研究》,第三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日文譯蒙古文:
1,關於北元的國家正統——大元的國號與政權(岡田英弘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布里雅特蒙古文轉寫蒙古文:
1,阿穆爾撒納、成袞咱布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其米德道爾濟耶夫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2,布里雅特早期學者多爾濟班咱羅夫、噶勒桑貢布耶夫——蒙古早期的中亞學研究者們(烏勒姆濟耶夫文),烏雲畢力格、娜仁高娃編《碩果——紀念札奇斯欽教授80壽辰》,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6. 申請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國外出版社聯系方式
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段滿福教授於2015年4月推薦了申報選題《匈奴通史》(1986,人民出版社),獲得通過,分別入選「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選題目錄」和「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國外出版機構目錄」。2015年9月份正式申報,提交了項目申報書、原著作者授權書、與美國學術出版社(American Academic Press)簽訂的出版協議、主要章節英文譯稿。該項目經過評審和公示,現已正式立項。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首次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也是內蒙古大學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的重大突破。
美國學術出版社(AmericanAcademic Press),是美國一家非常著名的學術出版公司。出版物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包括醫學、物理、數學、心理學、化學、歷史、社會學、環境科學、哲學、語言學、地理等學科,尤其對語言、文學和翻譯研究類的著作感興趣。美國學術出版社致力於出版國際學術界最前沿和最好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憑借其出版的高質量的著作和快捷而高效的個性化服務,在業界享有極高的聲譽。除了主要出版用英語撰寫的著作之外,還出版用漢語、西班牙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言撰寫的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
可以在網路上搜索AmericanAcademic Press官網,網頁上有投稿聯系信箱。可以用投稿信箱聯系。回復速度快。
7. 杜建錄的科研成果
(一)專著
1.《西夏與周邊民族關系史》: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2.《西夏經濟史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3.《西夏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天盛律令與西夏法制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西夏社會文書研究》(與史金波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西夏社會文書研究》(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編著
1.《20世紀西夏學》: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國藏西夏文獻》:常務副總主編,主要完成人,甘肅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
4.《說西夏》: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國西夏學百年文庫》:主編,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
6.《遼金西夏金代通史》:參編(西夏部分20萬字),人民出版社2010年
7.《黨項西夏文獻研究》:主編(主要作者),中華書局2011年
8.《中國藏西夏文獻研究》: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9.《西夏學論集》: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試析西夏占據過須彌山》:《寧夏文史》第11期1982年版
2.《試論仁宗年間宋夏戰爭性質與影響》:《固原師專學報》1984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85年第1期
3.《宋夏青白鹽問題》:《固原師專學報》1987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87年第2期
4.《從太宗燕幽之敗到仁宗陝西之戰》:《固原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
5.《宋夏商業貿易初探》:《寧夏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6.《宋夏保安軍榷場貿易論略》:《固原師專學報》1988年第4期
7.《兩年來我國西夏史研究述評》:《固原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8.《范仲淹御夏事跡述評》:《固原師專學報》1989年第3期
9.《宋夏保安軍榷場位置考辨》:《青海民院學報》1989年第4期
10.《歷史上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間的商業貿易聯系》:《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
11.《西夏的畜牧業》:《寧夏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12.《宋夏對峙與沿邊蕃部》:《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
13.《西夏農業生產述論》:《西北二民院學報》1990年第3期
14.《宋夏對峙與保安軍》:《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
15.《潘羅支與河西吐蕃》:《寧夏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16.《師專學報職能及其實現》:《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
17.《抗金名將曲端冤獄始末》:《固原人物集錄》,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宋代沿邊市馬貿易述論》:《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1年第6期
19.《宋代市馬錢物考》:《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第1期
20.《宋代屬戶史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21.《西夏經濟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寧夏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2.《西夏時期的橫山地區》:《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
23.《須彌山敕賜禪林碑載崇寧35年辨析》:《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
24.《試論西夏定都興慶府》:《寧夏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25.《西夏邊防制度初探》:《固原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3年第2期
26.《論宋代民間養馬制度》:《固原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1期
27.《西夏沿邊堡寨述論》:《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第5期
28.《須彌山石窟題記研究》:《寧夏文物》1993年總七期
29.《西夏興起與建都興慶府》:《中國古都研究》1994年刊
30.《試論早期黨項與外界的聯系》:《寧夏學刊》1994年第1期
31.《宋夏窟野河西地界問題》:《寧夏史志研究》1994年第1期
32.《試析黨項羌內徙後社會經濟的發展》:《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1994年第5期
33.《論西夏與統一前蒙古諸部的關系》:《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
34.《論西夏與北宋的經濟文化交流》:《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35.《論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系》:《寧夏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6年第2期
36.《論西夏與周邊民族關系及其特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6年第3期
37.《西夏農田水利開發與管理制度》:《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又見《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38.《論〈長編〉中西夏史料的價值》:《寧夏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39.《須彌山石窟史略》:《固原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40.《王安石御夏方略》:《中州學刊》1996年第4期
41.《西夏官牧制度初探》:《寧夏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42.《西夏的內宿制度》:《固原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
43.《論西夏的官牧業》:《宋史研究論文集》,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4.《西夏的符牌制度》:《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期
45.《西夏倉庫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8年第3期
46.《西夏軍隊武器准備及其管理制度》:《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47.《西夏財政支出初探》:《寧夏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9年第1期
48.《論西夏的賦役制度》:《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9.《西夏階級結構研究》:《固原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8年第6期
50.《西夏財政收入初探》:《西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1期
51.《西夏水利法初探》:《青海民院學報》1999年第1期
52.《西夏高利貸初探》:《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53.《論西夏的手工業》:《寧夏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9年第4期
54.《西夏畜牧法初探》:《中國農史》1999年第3期
55.《西夏的地理環境》:《寧夏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56.《〈天盛律令〉所記的西夏手工業》:《固原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57.《論西夏的土地制度》:《中國農史》2000年第3期
58.《論西夏畜牧業的幾個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59.《論黨項宗族制度》:《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60.《西夏池鹽的生產與征榷》:《固原師專學報》2001年第5期
61.《西夏農作物考》:《國家圖書館學刊·西夏研究專號》2002年
62.《西夏酒的生產與征榷》:《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63.《再論西夏的農業》:《中國農史》2003年第1期
64.《論西夏的人口》:《寧夏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65.《論西夏的司法制度》:《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66.《西夏手工工匠考》:《寧夏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67.《西夏的審判制度》:《寧夏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68.《西夏歷史與文化》:《寧夏歷史十五題》,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古代寧夏平原的引黃灌溉》:《寧夏歷史十五題》,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西夏的造紙技術》:《少數民族科技史國際會議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二十世紀西夏官制研究》:《二十世紀西夏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72.《二十世紀西夏經濟研究》:《二十世紀西夏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西夏的刑罰制度》:《宋史研究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4.《西夏時期的統萬城》:《統萬城遺址綜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75.《天盛律令的歷史文獻價值》:《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76.《論西夏天盛律令的特點》:《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77.《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李光睿墓誌銘考釋》:《西夏學》(第一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中國藏西夏文獻碑刻題記卷敘錄》:《西夏學》(第一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西夏時期黑水地區農業》:《黑水城人文與生態國際會議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80.《中國藏西夏文獻概論》:《西夏學》(第二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1.《論西夏對河套地區農業的開發》:《西北開發國際會議文集》,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82.《西夏乾祐二年材料文書考釋》:《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83.《中國藏西夏文獻出版座談會綜述》:《西夏學》(第三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4.《中國藏西夏文獻敘錄》:《西夏學》(第三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5.《黑城出土的幾件漢文西夏文書考釋》:《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4期
86.《網路下西夏文及西夏文獻處理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87.《有關夏州拓跋部的幾個問題》:《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出版
88.《金夏關系的幾個問題》:[韓國]《宋遼金元史研究》第13號,2008年
89.《評〈西夏社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90.《西夏文獻的發現與整理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4期
91.《黑城出土西夏榷場文書考釋》:《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1期
92.《俄藏西夏天慶年間典糧文契考釋》:《西夏研究》2010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10年第3期轉載
93.《基於數學形態學等技術的黑水城唐卡圖像預處理方法研究》(與史偉合作):《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94.《西夏文四角號碼輸入法研究》(與柳長青、史偉合作):《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95.《黨項與西夏資料研究前言》:《西夏學》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6.《黑水城漢文文獻的學術價值》:《宋史研究論叢》第十一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97.《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綜述》:《西夏學》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8.《西夏買撲文書考釋》(俄文):《克恰諾夫80誕辰國際會議論文集》,俄羅斯2012年
99.《傳統典籍中黨項西夏史料整理研究》:《宋史研究論叢》第十三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
100.《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年第2期
101.《敦煌研究院藏0669號西夏文<金剛般諾波羅蜜多經>考釋》:《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
102.《夏州拓跋部的幾個問題》:《西夏研究》2013年第1期 1.西夏經濟史專題:自治區社科規劃青年項目,1996年,主持,結項
2.宋夏關系研究:自治高校科研項目,1997年,主持,結項
3.西夏經濟史: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編號:98JAQ770017,1998年,主持,結項
4.天盛律令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01BZS002,2001年,主持,結項
5.國內所藏西夏文獻整理出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教社政函[2001]5號),2001年,主持,結項
6.二十世紀西夏學回顧與展望: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2002年,主持,結項
7.西夏社會文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05JJD870006),2005年,主持,結項
8.中國藏西夏文獻敘錄: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編號:0538,2005年,主持,結項
9.中國藏西夏文獻研究:國家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編號:06AMZ001,2006年,主持,結項
10.西夏資料索引:全國古籍整理項目(教古字[2007]074號),2007年,主持,結項
11.黨項與西夏碑石整理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會項目(教古字[2007]150號),2007年,主持,結項
12.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出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08JJD770087),2008年,主持,結項
13.黑水城文獻與西夏文化研究: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副總理級)國際合作項目,2009年,主持,在研
14.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研究:自治區高校科研重點項目,2009年,主持,在研
15.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0AZS001),2010年,主持,在研
16.西夏文獻文物研究: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11@ZH001),2011年,第二主持人,在研
17.黨項西夏碑文整理研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2JJD770006),2012年,主持,在研 (一)海外及港台舉行的學術會議
1.日本國「第六回遼金西夏史研究會大會」:2006年3月10日至12日,日本東京市,東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宣讀論文:《新發現的夏州拓跋政權碑石研究》
2.內陸中亞史研究新史料的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2006年4月15日,日本九州市,九州大學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西夏文獻研究回顧與展望》
3.絲綢之路與西夏文明國際學術會議:2007年4月24日至30日,俄羅斯院聖彼得堡市,大英博物館、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東方學研究所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藏西夏文獻概論》
4.韓中宋遼夏金元史國際學術會議:2008年9月23日至30日,韓國首爾市,韓國外國語大學主辦。宣讀論文:《金夏關系幾個問題》
5.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研究視角與問題:2009年9月3日至5日,俄羅斯院聖彼得堡市,國際敦煌學組委會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學術價值》
6.「韓中第四屆宋遼夏金元史國際學術大會」:2011年11月11日—11月17日在韓國首爾召開,韓國外國語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韓國中央大學歷史系共同主辦。與會50多位專家圍繞宋遼夏金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文獻等領域展開熱烈討論。杜建錄教授發表「黨項西夏文獻研究」學術報告。
7.「西夏與契丹文獻研究」國際學術會議:2012年3月22-26日在東京召開,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邀請和資助,做「中國藏西夏文獻整理研究回顧與展望」的報告。會議結束後,作為自由評論員,應邀出席在學習院大學召開的「第十二回遼金西夏史研究會大會」。
8.2012年6月20-23日,應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邀請,出席「慶祝克恰諾夫80誕辰國際西夏學會議」,以「西夏買撲文書研究」為題,做大會發言。
9.2012年10月22-29日,應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古典系邀請,出席「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中加研討會」,發表「西夏文獻收藏與保護」主題報告。
(二)大陸舉辦的學術會議
1.中國蒙元史學術討論會:1990年8月8日至12日,寧夏銀川市,中國蒙古史學會、中國元史研究會、寧夏史學會主辦,在大會作《潘羅支與河西吐蕃》報告。
2.中國古都學會第九次年會與學術討論會:1991年9月24日至27日,寧夏銀川市,中國古都學會、銀川市政府主辦。宣讀論文:《西夏興起與建都興慶府》。
3.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1994年,四川成都市,中國宋史研究會、四川大學主辦。宣讀論文:《王安石御夏方略》。
4.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8月22日至26日,寧夏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農田水利開發與管理》。
5.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1996年8月,雲南昆明市,中國宋史研究會、雲南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官牧制度》。
6.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史學術研討會:1996年8月,寧夏銀川市,中國民族史學會、寧夏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與周邊民族關系特點》。
7.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八屆年會暨西夏建都興慶府960年學術討論會:1998年8月,寧夏銀川市,中國宋史研究會、寧夏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論西夏的符牌》。
8.第六屆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國際會議:2002年8月18至22日,寧夏銀川市,中國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學會、寧夏大學主辦,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承辦。宣讀論文:《西夏的造紙技術》。
9.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暨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討會:2002年8月3日至8日,甘肅蘭州市,中國宋史研究會、西北師范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刑罰制度》。
10.沙漠古都統萬城學術研討會:2003年9月22日至24日,陝西省靖邊縣,靖邊縣人民政府、陝西省文物局、陝西師大西北環發中心聯合舉辦,主持了22日下午的大會報告,並作《西夏與統萬城》發言。
11.《中國藏西夏文獻》首卷出版發行儀式:2005年8月9日,寧夏銀川市,寧夏大學主辦。
12.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8月16日至19日,寧夏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主辦。提交論文:《中國藏西夏文獻》。
13.《中國藏西夏文獻》編輯出版座談會:2005年12月23日,甘肅蘭州市。
14.黑水城人文與生態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9月16日至20日,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日本地球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主辦。宣讀論文:《夏元時期黑水地區的農業》。
15.鄧廣銘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3月16日至17日,北京市,北京大學主辦。提交論文:《有關夏州拓跋政權的幾個問題—新出土唐五代宋初夏州拓跋政權墓誌銘考釋》。
16.成吉思汗與六盤山國際學術會議:2007年7月21日至23日,寧夏固原市。
17.《中國藏西夏文獻》全卷出版座談會:2007年11月6日,北京市。
18.傳統文化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學術研討會——郭子儀與陽曲學術會議:2008年10月23日至26日,山西省陽曲縣。
19.遼夏金元歷史文獻國際研討會:2008年11月3日至5日,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出版與學術價值》。
20.第三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8日至10日,寧夏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主辦,主持大會歷史文獻組討論。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的學術價值》。
21.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民族語言文字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民族文獻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28日至29日,甘肅蘭州市,中國吐魯番學會、西北民族大學主辦,主持民族文獻組討論。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獻的學術價值》。
22.紀念黑水城文獻出土100周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16日至17日,寧夏銀川市,寧夏大學主辦,主持會議並宣讀論文:《黑水城漢文文獻概論》。
23.2010年10月15-18日,主持召開「黑水城文獻與西夏研究國際學術論壇」。
24.2011年8月17-22日,主持召開「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
25.2011年4月12-5月9日和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第一屆西夏文研修班。
26.2012年7月7-16日,和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第二屆西夏文研修班。
(三)海外與港台學術訪問和講學
1.訪問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2003年12月20日至25日,訪問了上述香港大學,與香港專業師生進行了座談,會見了何冠環等香港學者。
2.訪問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2006年3月8日,應九州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邀請,赴日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合作研究與學術訪問,與日本遼金西夏史、宋史、蒙元史學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3.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演講:2006年3月10日在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發表「20世紀西夏學回顧與展望」學術演講,日本著名蒙古史學家,前蒙古研究會會長,早稻田大學蒙古史研究所所長吉田順一教授主持演講會。日本西夏學者荒川慎太郎、佐藤貴保、船田善之等出席了演講會。
4.訪問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研究所:2006年3月12日,在日本國「第六回遼金西夏史研究會大會」間隙,訪問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研究所,並與相關專家進行了交流。
5.訪問日本東京大學:2006年3月13日上午,在船田善之博士陪同下,訪問了東京大學,查閱了東京大學圖書館藏西夏文文獻。
6.訪問東洋文庫:2006年3月13日下午,在船田善之博士陪同下訪問東洋文庫,受到東洋文庫特聘研究員梅村坦教授的熱情接待,在梅村坦先生的帶領下,參觀了東洋文庫特藏,並瀏覽了東洋文庫收藏的俄藏西夏文獻資料庫。
7.訪問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6年4月5日訪問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岩井茂樹教授陪同參觀。
8.訪問綜合地球環境科學研究所:2006年4月5日訪問位於京都的綜合地球環境科學研究所,與中尾正義教授為首的中國黑水地區生態研究課題組專家進行座談。
9.2011年9月19-22日,對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出席俄中西夏學聯合研究所揭牌儀式以及相關學術活動。
(四)國內(大陸)學術考察和講學
1.學術考察:每年帶領西夏學研究院(研究中心)師生到西夏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西夏雙塔等教學科研基地考察學習。
2.考察絲綢古道:2002年10月1日至7日,帶領西夏學研究中心專家赴河西走廊,考察武威西夏碑、張掖卧佛寺、古玉門關、敦煌莫高窟等西夏文物古跡和西夏故地的風土人情。
3.考察統萬城:統萬城又稱白城子,是夏州拓跋政權的發祥地。2003年9月23日,第一次赴白城子進行學術考察。
4.學術報告:2003年至2005年暑期,應自治區教育廳邀請,連續為美國教育訪問團做「西夏歷史與文化」報告。
5.學術報告:2004年6月2日至5日,參加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並做「西夏文獻發現收藏與整理研究」講座。
6.西夏訪古:2005年11月21日至28日,與銀川賀蘭山岩畫管理處專家組成聯合考察組,赴鄂爾多斯高原、橫山山地以及黃河後套平原考察。這里是西夏的故地,考察組先後考察西夏宥州古城、銀州古城、夏州古城(白城子)、李自成行宮、李繼遷寨、李德明鏊子山離宮、成吉思罕陵、陰山岩畫、雞鹿塞,訪問了市、旗、縣文物部門,搜集到大量夏州拓跋碑石資料。
7.學術考察:2006年5月28日至6月1日,帶領研究生訪問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與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閱覽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藏黑水城文獻,為以後聯合整理出版《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國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獻》奠定了基礎。
8.考察黑水古城:2006年9月18日至19日,考察西夏黑水古城和黑河流域的生態情況。
9.學術報告:2008年8月,應中國民族圖書館學會邀請,在寧夏圖書館做「西夏文獻發現與整理研究」學術報告。
10.學術考察:2008年10月25日至26日,考察山西五台山,感受西夏供佛道路。五台山是佛教聖地,西夏多次遣使到五台山供佛,並在賀蘭山建立西夏五台山寺。
11.學術報告:2009年6月2日至4日,應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邀請,主持敦煌學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並分別為碩、博士研究生和歷史教育基地班作了「黑水城漢文文獻概論」、「西夏文獻的發現與研究」、「西夏學百年回顧與展望」等學術報告。
12.2010年12月9日-12日,黑水城社會文書研究課題組在院長杜建錄教授的帶領下,赴西夏故地武威、張掖等地考察。在武威先後訪問了西夏博物館、文廟、武酒集團西夏文化研究所、雷台漢墓、大雲寺,並在武威西夏博物館舉行「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教學科研基地」揭牌儀式與西夏學座談會;在張掖訪問了西夏大佛寺、河西學院,並與甘肅省重點學科平台「河西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進行座談。杜建錄院長還為該校歷史專業師生作了「西夏文獻的發現與整理研究」學術報告。
13.學術報告:2011年11月17—20日,首都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舉辦「宋史高層論壇」,杜建錄教授應邀發表「西夏文獻與西夏學」。
8. 趙賓福的科研情況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老關廟遺址發掘與奉節史前考古」,(項目負責人,時間1998~2000年,項目編號:98EKG001)。
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老關廟遺址發掘與奉節史前考古」,(項目負責人,時間1998~2000年,項目變化:98JD780002)。
3.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嫩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及相關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5年,項目編號:02JAZD780003)。
4.教育部重大研究項目——「中朝歷史、考古、邊界與政治」(參加者,時間2001~2004年,項目編號:01JBZ810001)。
5.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工程專項研究基金項目——「中國與朝鮮半島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5年)。
6.吉林大學世川良一基金項目——「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項目負責人,時間1995~1998年)。
7.吉林大學社科基金項目——「東北石器時代考古」(項目負責人,時間2001~2003年,項目編號:2001XX009)
8.重慶奉節縣白帝城博物館橫向委託項目——「老關廟遺址發掘與整理」(項目負責人,時間1997~2000年)。
9.重慶三峽辦橫向委託項目——「重慶奉節縣劉家院壩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3年)。
10.重慶三峽辦橫向委託項目——「重慶奉節縣頭堂包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3年)。
11.重慶三峽辦橫向委託項目——「重慶奉節縣和尚坪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時間2002~2003)。 1.《東北石器時代考古》,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2.《中國東北舊石器文化》(朝文),韓國集文堂出版社,2006年2月。
3.《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朝文),韓國集文堂出版社,1996年4月。
4.《中國東北夏至戰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 1.《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期及相關文化遺存的年代序列》,《考古》1990年3期(合作)。
2.《1988—1989年遼寧阜新、彰武青銅時代考古的主要收獲》《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6期(合作)。
3.《半坡文化研究》,《華夏考古》,1992年2期。
4.《老官台文化再研究》,《江漢考古》,1992年2期。
5.《關於高台山文化若干問題的探討》,《青果集·第1輯》,知識出版社,1993年。
6.《論半坡文化的村落布局及社會制度》,《韓中考古學研究》(韓國),1995年第2輯。
7.《趙寶溝文化的分期與源流》,《中國考古學會第八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8.《奉節老關廟遺址第三次發掘獲成果》,《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24日。
9.《老關廟下層文化初論》,《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10.《泛論考古學分期及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青年論文專輯》,1996年3期。
11.《吉林省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關問題》,《東亞玉器》第1冊,香港中文大學,鄧聰編,1998年。
12.《奉節縣原始文化初探》,《青果集·第2輯》,知識出版社,1999年。
13.《吉林省新石器時代玉器初探》,《博物館研究》2001年1期。
14.《史前經濟形態的轉化與突變——來自遼東半島黃海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兩個例證》,《博物館研究》2002年4期(合作)。
15.《中國東北地區の新石器文化構造及びその周邊文化との關系》,《東北ァジァにおける先史文化の比較考古學的研究》,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考古學研究室編著,2002年2月,日本。
16.《松嫩平原早期青銅文化的發現與認識》,《中國邊疆考古研究》第1輯,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17.《關於遼西史前玉器的幾個問題》,《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2月。
18.《重慶三峽庫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新認識》,《2003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
19.《嫩江流域三種新石器文化的辨析》,《邊疆考古研究》第2輯,科學出版社,2003年。
20.《重慶奉節先秦時期考古的主要收獲——來自長江三峽庫區的兩個考古學個案研究》,《史學集刊》2004年3期。
21.《重慶峽江地區的四種新石器文化》,《文物》2004年8期。
22.《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發展階段與區域特徵》,《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4期。
23.《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與特點》,《求是學刊》2004年4期。
24.《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與「易名」——以「老關廟下層文化」和「哨棚嘴文化」概念為例》,《東南文化》2004年4期。
25.《考古發掘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容懷疑——與北京大學孫華先生商榷》,《考古與文物》2004年增刊。
26.《寶墩文化的發現及其來源考察》,《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2期(合作,第2作者)。
27.《白金寶遺址四期說與白金寶文化遺存三段論》,《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28.《紅山文化研究歷程及相關問題再認識》,《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4期。
29.《關於小河沿文化的幾點認識》,《文物》2005年7期。
30.《興隆窪文化的類型、分期與聚落結構研究》,《考古與文物》2006年1期。
31.《東北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古文化與古環境》,《學習與探索》2006年2期。
32.《從中壩和大溪看老關廟下層文化的分期與年代》,《考古》2006年6期。
33.《東北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2期。
34.《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生業方式研究》,《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 1.《農安縣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86》,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2.《農安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9年2期。
3.《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發掘簡報》,《遼海文物學刊》,1989年2期。
4.《彰武縣平安堡青銅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5.《阜新縣平頂山青銅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
6.《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考古學報》,1992年4期。
7.《遼寧阜新平頂山石城址發掘報告》,《考古》,1992年5期。
8.《肇源縣拉哈新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6月。
9.《黑龍江省肇源縣小拉哈遺址發掘簡報》,《北方文物》,1997年1期。
10.《奉節縣老關廟新石器時代至周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11.《四川奉節老關廟遺址第三次發掘》,《四川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12.《黑龍江省肇源縣小拉哈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8年1期。
13.《四川省奉節縣營盤包東漢土坑墓清理簡報》,《江漢考古》,1999年1期。
14.《四川奉節老關廟遺址第一、二次發掘》,《江漢考古》1999年3期。
15.《四川奉節老油坊遺址試掘報告》,《江漢考古》1999年3期。
16.《四川奉節三峽工程庫區磚室墓清理報告》,《江漢考古》1999年3期。
17.《奉節縣新鋪商周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8》,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
18.《奉節新鋪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卷》,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19.《奉節縣頭堂包東漢至明清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20.《奉節縣劉家院壩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21.《奉節縣和尚坪東漢至明清時期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22.《重慶奉節縣三峽工程庫區崖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1期(合作)
23.《重慶奉節老關廟遺址土坑墓的清理》,《考古》2006年8期。
24.《奉節縣劉家院壩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合作)。
25.《奉節縣和尚坪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合作)。
26《奉節縣頭堂包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合作)。
9. 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院系介紹
教學:民族學專業從200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現已招收六屆,每年招收40名,目前在校生有160名。參照國內外著名大學的課程教學體系,結合蒙古族以及內蒙古地區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實際,同時考慮學生的知識需求,安排比較合理的專業基礎課程以及選修和社會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全面掌握現代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蒙古族以及內蒙古地區社會發展脈絡,熟練掌握觀察和分析社會文化諸多現實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提高自身社會適應能力,把他們培養成能夠滿足現代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於2001年獲得民族學專業碩士學位點,從2002年開始在民族與發展問題、蒙古族宗教與民俗文化兩個研究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目前在學碩士研究生36名。
民族學專業主要本科教學課程有:人類學通論、西方人類學史、人類學研究方法、經濟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生態人類學、宗教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親屬制度、族群與民族理論、蒙古民族志、蒙古宗教概論、中國民族學史、中國民族概論、世界民族概論、婦女人類學、應用人類學、都市人類學、醫學人類學、歷史人類學、發展人類學、教育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博物館學、民俗學、民族經濟學、民族人口學、社會學概論、社會語言學、西方社會理論、內蒙古經濟地理、蒙古族地域文化研究等。
科學研究:近3年來,本系教師主持或承擔的科研項目有: 項目名稱 立項部門 《蒙古族歷史記憶與現代性》 教育部基地重大課題 《蒙古族宗教信仰與現代化》 教育部基地重大課題 《蒙古族現代文化變遷與現代性》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對內蒙古游牧區市場經濟化的生態人類學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文化變遷與文論發展 自治區社科規劃 和諧社會與婚姻家庭-文化變遷中的鄂溫克婚姻家庭為個案 自治區教育廳 師資隊伍:該系現有10名教師,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博士5人、碩士2人、在讀博士生3人;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5名。10名教師 都具有在國外留學和進修的經歷。
科研成果(專著、合著): 成果名稱 作者 《蒙古文學敘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蘊》 那順巴依爾著 《蒙古族-內蒙古正藍旗巴彥胡舒嘎查調查》 馬京、金海主編 『北の民の人類學』 煎本孝主編 《草原文化區域分布研究》 呼日勒沙主編 《鄂溫克族-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烏蘭寶力格嘎查調查》 吉爾格勒等編 《土族語話語材料》 白俊瑞等編 《蒙古文〈甘珠爾〉佛像大全》 拉西色楞等編 《成吉思汗的傳說》 特古斯巴雅爾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百餘篇學術論文。 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系最早掛靠於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同時2003年又申請了社會學專業並於2005年首屆招生,目前 兩個專業共有本科生200多人。
教學方面,社會學系教師主要承擔著社會學、社會工作兩個專業的基礎課和選修課教學。盡管我校社會學的建設時間最晚,卻是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學科。系裡大都為年輕老師,他們承擔著本學科的教學重任。經過幾年的努力與艱苦奮斗,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社會學系目前擁有社會學雙學位,並於2006年開始招收社會保障與管理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與自治區勞動保障部門、民政部門、扶貧開發等單位建立了合作與研究關系,主持了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政府的「十一·五」發展規劃項目,為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決策提供了必要的咨詢服務。該系教師都加入了中國社會學學會和中國勞動學會。目前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在全國范圍的社會學、社會保障研究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學系目前有三個學科方向,分別為:內蒙古城鄉社會保障研究、民族地區社區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民族地區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
師資方面,社會學系共有教師10名,其中, 教授1名,副教授2名,講師6名,助教1名。擁有博士學位者4名,碩士學位4名 ,在讀博士2名。這些教師大都畢業於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學科帶頭人於存海博士擔任著教育部2006--2010年高等學校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社會保障教學與研究委員會委員等社會兼職。
通過幾年的努力,將社會學系辦成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保障與社會學教學研究中心,成為自治區社會保障決策咨詢基地,並成為西部地區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學研究中心。
內蒙古經濟的持續發展給予了我們良好的機遇,新學院的成立更能通過優勢互補為社會學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平台。我們定將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立足抓好教學科研質量的同時,提升社會服務層次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