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管理學的主要學派、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和著作
現代管理理論是繼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出現後,西方管理理論和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它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現代科學技術、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環境而不斷創新所形成的學派(特指二戰以後出現的一系列學派)所創立的理論。與前兩個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最大特點是:學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論、思想、方法不斷涌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種現象曾被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孔茨稱為「管理的叢林」。孔茨認為當時林林總總的重要管理學派共有11個,他們是:管理過程學派、經驗主義學派、人際關系學派、群體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管理科學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現代管理理論眾多學派並存,從不同角度對管理理論進行卓有成效的探討,都對管理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人們用「管理理論叢林」來形容現代管理理論。管理科學步入一個發展、創新、分化、綜合並存的時期。主要的管理學派如下:
1.政治經濟學派。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認為管理是具有二重性的社會功能,即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提出管理二重性理論,認為企業管理的中心就是生產管理和經濟核算。
2.管理過程學派。管理過程學派是在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有美國的哈羅德�6�1孔茨和西里爾�6�1奧唐奈。管理過程學派強調對管理過程和職能進行研究。
3.行為學派。這一學派把管理看作是對組織行為的領導和協調,堅持認為抓好對人的管理是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4.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彼得�6�1德魯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經驗主義學派重點分析許多組織管理人員的經驗,然後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經驗中具有共性的東西,使其系統化、理論化,並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的建議。
5.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巴納德,代表作《經理的職能》。他被譽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主要貢獻是從系統理論出發,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對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團體及個人做出了全面分析。
6.系統管理學派。側重以系統觀點考察組織結構及管理基本職能,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主要貢獻,把管理組織視作一個開放系統。對組織地運行進行了系統分析。
7.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西蒙和馬奇。強調決策的重要性,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這一學派重點研究決策理論。片面地強調決策的重要性,但決策不是管理的全部。
8.管理科學學派。把管理看成是一個類似於工程技術、可以以精確計劃和嚴格控制的過程,因此也被稱為技術學派。其局限性:適用范圍有限,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能定量。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此外,採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往往只用於大規模復雜項目。
9.權變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英國的伍德沃德和美國的菲德勒。把管理看成一個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選擇和實施不同管理策略的過程,強調權宜應變。
各學派各持己見,並依據自己理論框架,創造出花樣繁多的管理工具,但是就管理學而言,沒有系統理論框架。各學派都沒能將管理納入統一框架加以研究,形成管理學自有的研究框架,這樣的研究結果自然會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只有當管理學統一框架建立之後,就此基本框架形成的管理理論才真正能為管理實踐提供依據,管理者才能系統的利用管理工具而不會出現管理工具組合間的自相矛盾,此時管理學才能夠真正稱之為管理學。
B. 1現代管理理論包括哪些主要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約法爾。其主要特點是把管理學說與管理人員的職能聯系起來。他們認為,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組織,管理人員的職能是共同的。
(2)經驗學派。代表人物是德魯克和戴爾。他們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學問題。不少學者認為,經驗學派實質上是傳授管理學知識的一種方法,稱為「案例教學」。實踐證明,這是培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很有效的途徑。
(3)系統管理學派。該學派認為,組織是由一個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組成、為環境所影響的並反過來影響環境的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它是由目標和價值、結構、技術、社會心理、管理等五個分系統組成。它提出,必須以整個組織系統作為研究管理的出發點,應該綜合運用各個學派的知識,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統及其相互關系。系統管理學派突破了以往各個學派僅從局部出發研究管理的局限性,從組織的整體出發闡明管理的本質,對管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4)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是西蒙。該學派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都是決策的過程,管理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決策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管理人員應該集中研究決策問題。
(5)管理科學學派。管理科學學派主張運用數學符號和公式進行計劃決策和解決管理中的問題;經營管理是管理科學在管理中的運用;信息情報系統就是由計算機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報的系統。
(6)權變理論學派。該學派認為,由於組織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環境的影響,組織的管理並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理論,任何理論和方法都不是絕對有效也不是絕對無效,採用哪種理論方法,要視組織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而定。
C. 歸納管理流派,以列表形式總結其理論、主要觀點、代表人物及研究切入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西方社會的戰後復興和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也都有了蓬勃的發展。這一時期,從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隊伍的構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專職的管理學教授和研究人員占據了主流。管理理論學派林立、百家爭鳴,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一、經驗學派
經驗學派又稱案例學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和歐內斯特·戴爾。這一學派的中心是強調管理的藝術性。他們認為,古典管理理論和行為科學都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有關企業管理的科學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以大企業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加以概括和理論化,不必企圖去確定一些原則,只要通過案例研究分析一些成功經理人員的成功經驗和他們解決特殊問題的方法,便可以在相仿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管理。
經驗學派的主要觀點是:
(1) 關於管理的性質,他們認為管理是管理人員的技巧,是一個特殊的、獨立的活動和知識領域。
(2)關於管理的任務,他們認為作為管理人員的經理,有兩項別人無法替代的特殊任務:一是必須造成一個「生產的統一體」,二是在作出每一個決策和採取每一行動時,要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協調起來。
(3) 提倡實行目標管理。
二、群體行為學派
這個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以致常常被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系和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
這個學派著重研究各種群體的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均在研究之列。有人把這個學派的研究內容稱為「組織行為」研究,其中「組織」一詞被用來表示公司、企業、政府機關、醫院以及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系的體系和類型。
這個學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就是梅奧和霍桑試驗。德國學者卡特·盧因(1890--1947)於1944年首先提出「團體動力學」的概念來描述團體中人與人相互接觸、影響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對以後的團體行為的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後來美國管理學家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在1957年發表的《個性與組織:互相協調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所謂「不成熟一成熟交替循環的模式」指出「如果一個組織不為人們提供使他們成熟起來的機會,或不提供把他們作為已經成熟的個人來對待的機會。那麼人們就會變得憂慮、沮喪,甚至還會按違背組織目標的方式行事」。他認為,如何解決個體成長和組織原則之間的矛盾是管理者長期面對的挑戰,領導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減少這種不協調,從而提高組織運行的效率。
三、管理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又稱為數量學派,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管理科學學派正式作為一個管理學派,是在二戰以後形成的。這一學派的特點是利用有關的數學工具,為企業尋找一個有效的數量解,著重於定量研究。
管理科學學派認為,管理就是制定和運用數學模型與程序的系統,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序,求出最優的解答,以達到企業的目的。該學派還主張依*計算機管理,提高管理的經濟效益。
四、社會協作系統學派
社會系統學派是以組織理論為研究重點,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組織。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美國的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他的代表作是1937年出版的《經理的職能》一書。
巴納德把組織看作是一個社會協作系統,即一種人的相互關系系統。這個系統的存在取決於三個條件:①協作效果,即組織的目標是否順利達成;②協作效率,即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協作成員損失最小而心理滿足最高;③組織目標和環境相適應。
巴納德還指出,在一個正式組織中要建立這種協作關系,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共同的目標;②組織中每一成員都有協作的意願;③組織內部有一個能夠彼此溝通的信息系統。
此外,巴納德對管理者提出了如下責任要求:①規定目標;②善於使組織成員為實現組織目標作出貢獻;③建立和維持一個信息聯系系統。
五、決策理論學派
決策理論管理學派是在社會系統管理學派的基礎上,吸收行為科學管理學派的觀點,運用計算機技術和運籌學的方法發展起來的。決策理論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管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他於1960年發表的《管理決策的新科學》是決策理論管理學派的「聖經」。
在《管理決策的新科學》一書中,西蒙從邏輯實證主義出發,對傳統的管理理論中的命令統一原則、特殊化原則、管理幅度原則和集團化原則等展開了嚴厲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與眾不同的觀點。
1)管理就是決策
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組織是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構成的系統,組織活動的本質是決策,對組織活動的管理包含著各種類型的決策。
2)決策的過程
管理的實質是決策,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工作構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4個階段:情報活動、設計活動、抉擇活動、審查活動。
3)決策的准則
用「令人滿意的原則」代替了傳統決策的「最優化原則」。他認為,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的決策實踐,尋找可供選擇的方案都是有條件的,不是漫無限制的,所以「最優化」的實現在很多情況下是不現實、不經濟的,而「滿意原則」則顯得更為合理、現實。
六、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是在二戰後興起的一個較新的管理學派,是社會系統學派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學派是由英國的特里斯特等人通過對英國的達勃姆媒礦現場作業組織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們經過研究認為,許多矛盾的產生是由於只把組織看成一個社會系統,而沒有看到它同時又是一個技術系統,而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有很大的影響;只有使社會系統和技術系統兩者協調起來,才能解決這些矛盾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確保這兩個系統相互協調。
七、系統學派
管理系統學派是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范疇及一般原理,分析組織管理活動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卡特斯、羅森茨韋克等。
系統管理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是:
①組織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所組成的人造系統;
②組織是一個為環境所影響,並反過來影響環境的開放系統。組織不僅本身是一個系統,同時又是社會系統的分系統,它在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中取得動態平衡。
系統管理和系統分析在管理中被應用,提高了管理人員對影響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各種相關因素的洞察力。該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最為盛行,但由於它在解決管理的具體問題時略顯得不足而稍有減弱,但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管理理論。
八、權變理論管理學派
權變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經驗主義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權變理論認為管理中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最佳管理理論」,有效的管理是根據組織的內外因素靈活地應用各種管理方法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
權變理論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權變管理思想結構
管理同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函數關系,但不一定是因果關系。這種函數關系可以解釋為「如果——就要」的關系,即「如果」某種環境或情況存在或發生,「就要」採用某種管理思想。
2、 權變理論的組織結構觀點
把組織看成一個既受外界環境影響,又對外界環境施加影響的「開放系統」。組織內部結構的設計,必須與組織任務的要求、外在環境要求以及組織成員的需要等互相一致,組織才能有效。
3、 權變的人事觀點
在人事方面的權變觀點也以權變管理思想為基礎,認為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4、 權變理論的領導方式觀點
權變理論學派認為不存在一種普遍適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領導方式,一切以組織的任務、個人或小組的行為特點以及領導者和職工的關系而定。
權變理論的出現,對於管理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和補充,主要表現在它比其他一些管理學派與管理實踐的聯系更具體,與客觀實際更接近一些。但是,權變理論僅僅限於考察各種具體的條件和情況,而沒有用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來進行概括,只強調特殊性,否認普遍性,只強調個性,否認共性。
九、經理角色學派
經理角色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一個管理學派。它以經理所擔任的角色的分析為中心,來考慮經理的職務和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明茨伯格。
這一學派認為經理一般都擔任十種角色,源於經理的正式權利和地位。十種角色可以歸為三類:
1、 人際關系方面的角色,包括掛名首腦的角色、領導的角色、聯絡者的角色;
2、 組織信息中樞的角色,包括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信息傳播者的角色、發言者的角色;
3、 決策方面的角色,包括企業家角色、故障排除者角色、資源分配者角色、談判者角色。
經理角色理論受到了管理學派和經理們的重視,但是經理的工作並不等於全部管理工作,管理中的某些重要問題,經理角色理論也沒有詳細論述。
十、管理過程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又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這一學派是繼古典管理學派和行為科學學派之後最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創始人是古典管理學家法約爾,而以提出「管理理論的叢林」而聞名於世的孔茨本人,則是這一學派的集大成者。
管理過程學派的研究對象是管理過程和職能。他們認為,各個組織以及組織中個層次的管理環境都是不同的,但是管理卻是一種普遍而實際的過程,同組織的類型或層次無關。
該學派的理論依據是:
1、 管理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分析管理人員的職能,從理論上很好地進行分析。
2、根據在企業中長期從事管理的經驗,可以總結出一些管理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對認識和改進管理工作都能起到一定的說明和啟示作用。
3、 可以圍繞這些基本原理展開有益的研究,以確定其實際效用,增加在實踐中的作用和適用范圍。
4、 這些基本管理只要還沒有被實踐證明不正確或被修正,就可以為形成一種有用的管理理論提供若干要素。
5、 管理是一種可以依*原理的啟發而加以改進的技能,就像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原理一樣。
6、 管理人員的環境和任務受到文化、物理、生理等方面的影響,但也吸收同管理有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
D. 在孔茨劃分的幾種主要的管理學理論流派中,( )主張通過分析案例
在孔茨劃分的幾種主要的管理學理論流派中,(
經驗學派)主張通過分析案例來研究管理學問題。
E. 各管理理論學派的主要特點(九個管理理論學派)
這里有篇相關的文章都做了歸納,可以參考:http://wenku..com/link?url=--2mIPtOq,打開就能看到。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我的回答。
F. 簡述現代管理理論叢林中至少五個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
管理過程學派管理過程學派是在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有美國的哈羅德·孔茨。該學派的主要觀點是:管理是一個過程,即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驟(如:計劃、組織、控制等職能)所組成的獨特過程。該學派注重把管理理論和管理者的職能和工作過程聯系起來,目的在於分析過程,從理論上加以概括,確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則和職能。由於過程是相同的,從而使實現這一過程的原理與原則,具有普遍適用性。人類行為學派代表人物是勞倫斯·阿普萊。主要觀點是:既然管理是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把事情辦好,因此就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該學派注重心理學,注重個人和人的動因,把人的動因視作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這一學派把管理看作是對組織行為的領導和協調,堅持認為抓好對人的管理是企業成功的關鍵。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彼得·德魯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該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或案例來研究管理學問題。他們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和一些成功的大企業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鑒的。因此,他們重點分析許多組織管理人員的經驗,然後加以概括和總結,找出他們成功經驗中具有共性的東西,然後使其系統化、理論化,並據此為管理人員提供在類似情況下採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達到組織的目標。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切斯特·巴納德,代表作《經理的職能》。他被譽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 該學派的主要觀點是:1.組織的實質──組織是一個系統,是由人的行為構成的、整體的協作系統的一部分和核心。這一協作系統由人的系統、物的系統和社會系統所組成。2.組織要素:作為一個組織,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協作的意願;共同的目標;成員間的信息溝通。經理人員是組織成員協作活動相互聯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務是:建立整個組織的信息系統並保持其暢通;保證其成員進行充分協作;確定組織目標。3.許可權接受論:(1)權力來源原理:權力來源於生產資料的佔有者。(2)權力大小的確定:權力發出後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級授予,而來自下級接受的程度。4.組織平衡論: (1)組織對內平衡:組織對個人的誘因要大於或等於個人對組織所作的貢獻。(2)組織對外平衡:組織內部效率產生外部效能,它與外部環境間的平衡。系統管理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強調應用系統的觀點,全面考察與分析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管理過程等,以便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目標。他們認為,組織是由人們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並且共同工作著的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其中,這些要素可稱為子系統。系統的運行效果是通過各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的效果決定的。組織這個系統中的任何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他子系統的變化。為了更好地把握組織的運行過程,就要研究這些子系統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怎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赫伯特·西蒙。主要觀點是: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把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二者的解決方法一般不同;信息本身以及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現實中的人或組織都只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決策一般基於「滿意原則」而非「最優原則」;組織設計的任務就是建立一種制定決策的「人一機系統」。這一學派重點研究決策理論。片面地強調決策的重要性,但決策不是管理的全部。管理科學學派代表人物是布萊克特和伯法等人。該學派將管理作為數學模式或過程加以處理。他們認為,由於管理全過程(計劃、組織、控制)的工作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把管理看成是一個類似於工程技術、可以以精確計劃和嚴格控制的過程,因此也被稱為技術學派。其局限性:適用范圍有限,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能定量。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此外,採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往往只用於大規模復雜項目。權變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勞倫斯和洛爾希。把管理看成一個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選擇和實施不同管理策略的過程,強調權宜應變。主要觀點:權變主要體現在計劃、組織與領導方式等方面:1、計劃要有彈性;2、組織結構要有彈性;3、領導方式應權宜應變。權變管理理論強調隨機應變,主張靈活應用各學派的觀點,但是,過於強調管理的特殊性,忽視管理的普遍原則與規律。按權變的觀點,管理者可以針對一條裝配線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種適應於它的高度規范化的組織形式,並考慮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際關系學派B.F.斯金納(1904―1990)是行為主義學派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這一學派是從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變來的。這個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麼,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系這個核心來進行。這個學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
G. 現代管理學理論有哪些主流思想
主要的管理學派如下:
1.政治經濟學派。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認為管理是具有二重性的社會功能,即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提出管理二重性理論,認為企業管理的中心就是生產管理和經濟核算。
2.管理過程學派。管理過程學派是在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有美國的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管理過程學派強調對管理過程和職能進行研究。
3.行為學派。這一學派把管理看作是對組織行為的領導和協調,堅持認為抓好對人的管理是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4.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彼得•德魯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經驗主義學派重點分析許多組織管理人員的經驗,然後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經驗中具有共性的東西,使其系統化、理論化,並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的建議。
5.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巴納德,代表作《經理的職能》。他被譽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主要貢獻是從系統理論出發,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對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團體及個人做出了全面分析。
6.系統管理學派。側重以系統觀點考察組織結構及管理基本職能,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主要貢獻,把管理組織視作一個開放系統。對組織地運行進行了系統分析。
7.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西蒙和馬奇。強調決策的重要性,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這一學派重點研究決策理論。片面地強調決策的重要性,但決策不是管理的全部。
8.管理科學學派。把管理看成是一個類似於工程技術、可以以精確計劃和嚴格控制的過程,因此也被稱為技術學派。其局限性:適用范圍有限,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能定量。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此外,採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往往只用於大規模復雜項目。
9.權變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英國的伍德沃德和美國的菲德勒。把管理看成一個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選擇和實施不同管理策略的過程,強調權宜應變。
H. ,談談現代管理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論學派的主要思想答案
1、經驗學派:經驗學派又稱案例學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和歐內斯特·戴爾。這一學派的中心是強調管理的藝術性。他們認為,古典管理理論和行為科學都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有關企業管理的科學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以大企業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加以概括和理論化,不必企圖去確定一些原則,只要通過案例研究分析一些成功經理人員的成功經驗和他們解決特殊問題的方法,便可以在相仿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管理。
經驗學派的主要觀點是:
1)關於管理的性質,他們認為管理是管理人員的技巧,是一個特殊的、獨立的活動和知識領域。
2)關於管理的任務,他們認為作為管理人員的經理,有兩項別人無法替代的特殊任務:一是必須造成一個「生產的統一體」,二是在作出每一個決策和採取每一行動時,要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協調起來。
3)提倡實行目標管理。
2、群體行為學派:這個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以致常常被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系和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 這個學派著重研究各種群體的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均在研究之列。有人把這個學派的研究內容稱為「組織行為」研究,其中「組織」一詞被用來表示公司、企業、政府機關、醫院以及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系的體系和類型。這個學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就是梅奧和霍桑試驗。德國學者卡特·盧因(1890--1947)於1944年首先提出「團體動力學」的概念來描述團體中人與人相互接觸、影響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對以後的團體行為的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後來美國管理學家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在1957年發表的《個性與組織:互相協調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所謂「不成熟一成熟交替循環的模式」指出「如果一個組織不為人們提供使他們成熟起來的機會,或不提供把他們作為已經成熟的個人來對待的機會。那麼人們就會變得憂慮、沮喪,甚至還會按違背組織目標的方式行事」。他認為,如何解決個體成長和組織原則之間的矛盾是管理者長期面對的挑戰,領導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減少這種不協調,從而提高組織運行的效率。
3、管理科學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又稱為數量學派,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管理科學學派正式作為一個管理學派,是在二戰以後形成的。這一學派的特點是利用有關的數學工具,為企業尋找一個有效的數量解,著重於定量研究。管理科學學派認為,管理就是制定和運用數學模型與程序的系統,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序,求出最優的解答,以達到企業的目的。該學派還主張依據計算機管理,提高管理的經濟效益。
4、社會協作系統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是以組織理論為研究重點,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組織。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美國的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他的代表作是1937年出版的《經理的職能》一書。 巴納德把組織看作是一個社會協作系統,即一種人的相互關系系統。這個系統的存在取決於三個條件:①協作效果,即組織的目標是否順利達成;②協作效率,即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協作成員損失最小而心理滿足最高;③組織目標和環境相適應。巴納德還指出,在一個正式組織中要建立這種協作關系,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共同的目標;②組織中每一成員都有協作的意願;③組織內部有一個能夠彼此溝通的信息系統。此外,巴納德對管理者提出了如下責任要求:①規定目標;②善於使組織成員為實現組織目標作出貢獻;③建立和維持一個信息聯系系統。
5、決策理論學派:決策理論管理學派是在社會系統管理學派的基礎上,吸收行為科學管理學派的觀點,運用計算機技術和運籌學的方法發展起來的。決策理論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管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他於1960年發表的《管理決策的新科學》是決策理論管理學派的「聖經」。在《管理決策的新科學》一書中,西蒙從邏輯實證主義出發,對傳統的管理理論中的命令統一原則、特殊化原則、管理幅度原則和集團化原則等展開了嚴厲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與眾不同的觀點。
1)管理就是決策
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組織是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構成的系統,組織活動的本質是決策,對組織活動的管理包含著各種類型的決策。
2)決策的過程
管理的實質是決策,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工作構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4個階段:情報活動、設計活動、抉擇活動、審查活動。
3)決策的准則
用「令人滿意的原則」代替了傳統決策的「最優化原則」。他認為,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的決策實踐,尋找可供選擇的方案都是有條件的,不是漫無限制的,所以「最優化」的實現在很多情況下是不現實、不經濟的,而「滿意原則」則顯得更為合理、現實。
6、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是在二戰後興起的一個較新的管理學派,是社會系統學派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學派是由英國的特里斯特等人通過對英國的達勃姆媒礦現場作業組織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們經過研究認為,許多矛盾的產生是由於只把組織看成一個社會系統,而沒有看到它同時又是一個技術系統,而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有很大的影響;只有使社會系統和技術系統兩者協調起來,才能解決這些矛盾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確保這兩個系統相互協調。
7、系統學派:管理系統學派是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范疇及一般原理,分析組織管理活動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卡特斯、羅森茨韋克等。系統管理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是:
1)組織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所組成的人造系統;
2)組織是一個為環境所影響,並反過來影響環境的開放系統。組織不僅本身是一個系統,同時又是社會系統的分系統,它在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中取得動態平衡。
系統管理和系統分析在管理中被應用,提高了管理人員對影響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各種相關因素的洞察力。該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最為盛行,但由於它在解決管理的具體問題時略顯得不足而稍有減弱,但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管理理論。
8、權變理論管理學派:權變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經驗主義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權變理論認為管理中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最佳管理理論」,有效的管理是根據組織的內外因素靈活地應用各種管理方法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權變理論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權變管理思想結構
管理同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函數關系,但不一定是因果關系。這種函數關系可以解釋為「如果——就要」的關系,即「如果」某種環境或情況存在或發生,「就要」採用某種管理思想。
2)權變理論的組織結構觀點
把組織看成一個既受外界環境影響,又對外界環境施加影響的「開放系統」。組織內部結構的設計,必須與組織任務的要求、外在環境要求以及組織成員的需要等互相一致,組織才能有效。
3)權變的人事觀點
在人事方面的權變觀點也以權變管理思想為基礎,認為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4)權變理論的領導方式觀點
權變理論學派認為不存在一種普遍適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領導方式,一切以組織的任務、個人或小組的行為特點以及領導者和職工的關系而定。
權變理論的出現,對於管理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和補充,主要表現在它比其他一些管理學派與管理實踐的聯系更具體,與客觀實際更接近一些。但是,權變理論僅僅限於考察各種具體的條件和情況,而沒有用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來進行概括,只強調特殊性,否認普遍性,只強調個性,否認共性。
9、經理角色學派
經理角色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一個管理學派。它以經理所擔任的角色的分析為中心,來考慮經理的職務和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明茨伯格。
這一學派認為經理一般都擔任十種角色,源於經理的正式權利和地位。十種角色可以歸為三類:
1)人際關系方面的角色,包括掛名首腦的角色、領導的角色、聯絡者的角色;
2)組織信息中樞的角色,包括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信息傳播者的角色、發言者的角色;
3)決策方面的角色,包括企業家角色、故障排除者角色、資源分配者角色、談判者角色。
經理角色理論受到了管理學派和經理們的重視,但是經理的工作並不等於全部管理工作,管理中的某些重要問題,經理角色理論也沒有詳細論述。
10、管理過程學派:管理過程學派又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這一學派是繼古典管理學派和行為科學學派之後最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創始人是古典管理學家法約爾,而以提出「管理理論的叢林」而聞名於世的孔茨本人,則是這一學派的集大成者。
管理過程學派的研究對象是管理過程和職能。他們認為,各個組織以及組織中個層次的管理環境都是不同的,但是管理卻是一種普遍而實際的過程,同組織的類型或層次無關。 該學派的理論依據是:
1)管理是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分析管理人員的職能,從理論上很好地進行分析。
2)根據在企業中長期從事管理的經驗,可以總結出一些管理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對認識和改進管理工作都能起到一定的說明和啟示作用。
3)可以圍繞這些基本原理展開有益的研究,以確定其實際效用,增加在實踐中的作用和適用范圍。
4)這些基本管理只要還沒有被實踐證明不正確或被修正,就可以為形成一種有用的管理理論提供若干要素。
5)管理是一種可以依*原理的啟發而加以改進的技能,就像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原理一樣。
6) 管理人員的環境和任務受到文化、物理、生理等方面的影響,但也吸收同管理有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
I. 管理理論的管理學派
管理理論的「熱帶叢林」時期主要包括以下學派, 學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主要思想 管理過程學派 哈羅德·孔茨、西里爾·奧唐奈《管理學》 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過程及其功能,並以管理職能作為其理論的概念結構。 經驗學派 戴爾《偉大的組織者》、《管理:理論和實踐》,
德魯克《有效的管理者》 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 行為科學學派 馬斯洛
赫茲伯格
麥戈雷戈 主張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能使組織成員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 社會系統學派 巴納德 他將社會學的概念引入管理,在組織的性質和理論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決策理論學派 赫伯特·西蒙《管理決策新學科》 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管理必須採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及合理的決策程序。 數理學派 他們注重量化分析,強調應用數學模型解決管理決策問題,以尋求決策的科學化與精確化。 交流中心學派 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並圍繞這一觀念建立起管理理論體系 , 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並將計算機運用於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