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關於財政風險國債論文範文資料

關於財政風險國債論文範文資料

發布時間:2021-07-19 15:21:24

國債有沒有風險

國債也是有風險的。

我國國債利用的收益率較低,同樣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本身具有投資額大、周期長、效益低的特性,存在較大風險;

二是我國現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具有較明顯的市場性特點,而資金的使用卻具有較強的計劃性特點,也影響其效益的發揮;

三是存在工作組織不力,建設環境不佳,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管理鬆弛,不能按期建成投產等情況。

國債的舉借是建立在政府信用的基礎上,而且國債的償還是以稅收收入為保障的。國債的使用一般都是以安排財政支出方式實現的,所以存在政府預算軟約束。

這種軟約束造成國債資金的使用和管理部門,在掌握資源後出現浪費、腐敗、尋租等行為,不僅會降低資源使用效率,而且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社會福利造成傷害。

故國債資金的使用風險主要隱含於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選擇的不確定性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體,政府的職能只是彌補市場缺陷,提供公共服務,而不能成為配置資源的主體。因此,大規模地發行國債來支持經濟的增長,有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效率損失。

(1)關於財政風險國債論文範文資料擴展閱讀:

國債發行目的:

1、籌措軍費

在戰爭時期軍費支出額巨大,在沒有其他籌資辦法的情況下,即通過發行戰爭國債籌集資金。發行戰爭國債是各國政府在戰時通用的方式,也是國債的最先起源。

2、平衡財政收支

一般來講,平衡財政收支可以採用增加稅收、增發通貨或發行國債的辦法。

以上三種辦法比較,增加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是增加稅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稅賦過重,超過了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將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並會影響今後的稅收。

增發通貨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種辦法是最不可取的,因為用增發通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對經濟的影響最為劇烈。在增稅有困難,又不能增發通貨的情況下,採用發行國債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還是一項可行的措施。

政府通過發行債券可以吸收單位和個人的閑置資金,幫助國家渡過財政困難時期。但是赤字國債的發行量一定要適度,否則也會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

3、籌集建設資金

國家要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為此需要大量的中長期資金,通過發行中長期國債,可以將一部分短期資金轉化為中長期資金,用於建設國家的大型項目,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4、借換國債的發行

借換國債是為償還到期國債而發行,在償債的高峰期,為了解決償債的資金來源問題,國家通過發行借換國債,用以償還到期的舊債,「這樣可以減輕和分散國家的還債負擔。

⑵ 我要寫一篇關於企業並購財務風險控制方面的論文,現在要提交開題報告了,求文獻綜述資料。

高難度!

⑶ 國債有風險嗎

國債又稱為國家公債,是由財政部在境內發行,通過國債「承銷」團成員(一般為銀行)面向個人投資者銷售的。
國債一般被稱為「無風險收益率」,目前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8%左右,五年期國債收益率大約為3%。國債安全性很高,流動性與收益率偏弱。

⑷ 財政學畢業論文題目想不出來,有去年畢業的師兄師姐嗎

1 促進我國創業板市場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 2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財政政策研究 3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選擇
4 積極財政政策下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與化解 5 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問題研究 6 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政策選擇 7 當前我國財政政策實施效果及對策建議 8 公共物品市場化提供問題探討 9 論我國公共物品供給方式的改革 10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研究
11 我國公共物品供給的城鄉差異及統籌發展研究 12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制度淺析 13 淺析政府公共服務的績效評價問題
14 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轉移支付結構的調整 15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效率問題探討 16 我國公用事業財政補貼改革研究 17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財政思考 18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與地方財政風險防範研究 19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國際比較及啟示 20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對策分析
21 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提高地方財政效率研究 22 後農業稅時代農民的增收問題研究 23
減少農村貧困對策研究
24 農村綜合改革與財政關系問題研究 25 構建我國新型農村公共財政體制的思考 26 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問題探討 27 不發達地區農村反貧困的財政政策選擇 28 關於土地財政問題的研究 29 關於民生財政的探討
30 論公共財政與民生財政的關系
31 我國公共財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32 論我國財政公共選擇與決策制度的完善 33 論我國財政的民主化與法制化建設 34 社會保障稅費改革研究 35 關於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研究 36 我國教育支出效率探討
37 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8 提高我國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思考 39 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研究 40 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改進
41 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增長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42 國債適度規模及風險探討 43 我國城市低保制度建設分析 44 我國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研究 45 社會保障基金運營風險防範的思考 46 論我國復式預算改革中存在問題 47 完善部門預算編制的思考 48
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初探

⑸ 財政風險及其防範

地方財政風險 成因 防範對策

「正文」

一、地方財政風險的概念與種類

(一)何謂地方財政風險

簡單地說,地方財政風險是指地方財政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顯性和隱性風險,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在相應政府級次財政領域的集中表現。

由於地方財政運行面臨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等總處在變動中,極易導致政府無力提供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基本公共產品與服務,以及政府債務違約、拖欠公務員工資、養老金等情況。我國地方財政風險的特點是下一級政府財政風險往往高於上一級,西部地區財政收支狀況與發達的東部地區相比較差。

(二)地方財政風險種類

1.地方財政收入風險

地方財政收入風險主要表現為地方可支配收入與公共需求的差距不斷增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政府抗風險能力減弱。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增收緩慢,不但缺乏穩固的財源作為基礎,而且財政收入來源單一、結構簡單。有些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過分依賴當地幾個大企業、大公司的稅收繳納,有些則依賴其特殊地理位置或自然條件形成的單一稅源。

2.地方財政支出風險

地方財政支出風險是指因收入短缺造成地方財政基本職能部分喪失形成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工資、辦公經費、教育、衛生、農業和公檢法經費等法定支出不能按時足額撥付,影響政府職能的履行和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

3.地方政府赤字與債務風險

近年來,我國地方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及部分國有企業技術改造大多依靠國有商業銀行、中央政府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進行。這些債務基金在使用上都不同程度存在注重數量、輕視質量的傾向,導致由它們支持的許多公共投資、生產投資項目經濟效益不理想,歸還貸款的任務便落在地方財政上。如果地方政府沒有足夠儲備,或無法處理好債務償還與地方發展的矛盾,就會陷入長期債務危機狀態中。

二、地方財政風險成因簡要分析

(一)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存在缺陷

1.現行分稅制的不合理之處

我國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十年來,已初步建立起財政與經濟、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良性循環機制,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造成地方財政收入不穩定等財政運行中的風險。主要表現為:各級政府事權和財權不統一,支出范圍劃分不清,中央財權過分集中,地方可支配財力相對減少,地方政府沒有稅收立法權,不利於擴大理財領域。

2.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現行稅收返還既未考慮各地區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觀差異,也缺乏合理標准。導致地區間財力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同時,專項補助制度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專項資金在各地區間分配隨意性大,專項撥款用途過寬、重點不突出,難以保證專款專用等。這些問題極大地削弱了轉移支付在解決地方政府財政困難、防範財政風險方面的作用。

(二)地方財政預算管理弱化導致支出膨脹

在我國以投資帶動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增長方式影響下,府借口發展經濟的要求,逐漸打破「地方政府不準出現赤字」、「地方政府不得舉借債務」等規則,弱化政府預算。而政府預算管理制度的缺陷及管理約束弱化又縱容財政支出持續膨脹,直接誘發地方財政風險。

(三)政府盲目融資導致財政風險程度提高

雖然債務資金在促進地方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推動作用,但同時也使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地方政府舉債不慎、貸款無力償還極可能產生財政風險。我國地方政府融資活動即存在這樣的問題:政府在缺少直接融資手段情況下過度依賴借款,沒有合適地方政府從事融資活動的法律規定,各地普遍缺乏相對獨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融資運作進行協調管理,因而融資總量難以得到科學規劃和有效控制。

三、政府財政風險防範對策

及時克服地方財政困難,解決地方財政風險問題,對防範我國整體財政風險、建立穩固平衡的地方乃至中央財政運行機制意義重大。為此,本文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對防範地方財政風險闡述幾點改革建議。

(一)改革分稅制,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1.改革現行分稅制度

針對我國分稅情況,應在政府間重新調整各類稅收歸屬。目前我國已將企業所得稅改為按比例共享,也已將個人所得稅調整為中央和地方共享稅。接下來應逐漸建立以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城鄉維護建設稅為主體稅種的地方稅種體系,最後應將財產稅也納入進來。

2.改革現行轉移支付制度

只有各級政府稅收歸屬問題基本解決後,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才有可能,具體完善措施包括:

首先,科學界定各級政府財權和事權。中央政府應主要負責宏觀調控,地方政府負責大部分公共事務的管理。並按各自事權合理劃分支出范圍,做到中央、地方政府事權由各自負擔,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則通過制度化方式確定。

第二,逐步建立按客觀因素測定標准收入和標准支出的轉移支付制度。這些因素包括:人口、面積等一般因素,運輸、資源等基礎設施因素,科教文衛服務水平、行政事業單位規模等社會發展因素,人均GDP等經濟發展因素,西部地區、民族地區等特殊因素。根據因素影響程度不同確定轉移支付的數額。

第三,簡化轉移支付形式。將維護既得利益的多種調節方法簡化為「稅收返還」單一方法,然後逐步減少富裕地區、增加貧困地區的稅收返還增量。

第四,清理現行專項撥款,改進撥款方法。完整的轉移支付制度不單指均衡撥款,還包括專項轉移支付。應將專項撥款合理劃分為中央負擔事務專項撥款、中央委託事務專項撥款、鼓勵性專項補助、區域開發或特殊政策目標的專項補助及其他特殊專項補助等。

(二)完善政府預算活動,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預算制度

1.採取標准周期預算管理制度

就我國而言,為解決預算年度引發的問題,可以調整各級人代會召開時間,或採取跨年制預算年度安排,使預算年度與人代會審批預算草案的期限銜接。

2.改革預算科目設置體系

根據建立我國復式預算體系的指導思想,預算科目設置應盡量體現復式預算的功能要求,構建基本框架為政府公共預算、國有資本金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和財政投融資預算的預算結構。

3.改革預算審議制度

預算審批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技術性都非常強的工作。目前我國人大對預算草案的審批流於形式。因此應建議各級人大設立專門工作機構,制定相應工作制度,對預算草案進行實質審查。

4.改革預算執行監督制度

要降低財政風險必須對預算執行各個環節給予富有實效的監督,形成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即強化財政監察、審計檢查、行政法制監督的作用。

(三)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須科學合理地制定政府舉債中長期計劃,嚴格界定債務資金的投向范圍。強化財政在地方政府債務融資中的主體地位,實行政府債務集中管理。對不屬於政府債務的企業借貸,財政部門不承擔賠償責任。同時通過給予地方適當舉債權,使地方性債務公開化、透明化。此外,還應制定與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理財。

綜上所述,地方財政風險在我國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控制不當,輕則造成經濟危害,重則引起政治動盪。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財政風險,努力建構防範、控制、化解風險的具體措施。

「參考資料」

1.黃運:淺談我國地方財政風險特點及其防範,《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2.田淑英:中國財政風險問題的理性思考,《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2期

3.張志超等:《財政風險》,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⑹ 老師要我們寫一遍關於 結合美國金融危機談談我國國債的現狀及風險 的論文 5000字 要怎麼寫呢

你好,我不是什麼專家,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分享一下。

文章屬於摘抄。請查收。

中國全身而退的機會幾乎為零

「兩房」終獲美國政府出手搭救,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兩房」債權人鬆了一口氣。然而美國政府的出手意味著美國財政赤字將創歷史新高,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或將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國債債權人套得更深。

「只要有如此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在,那麼不是這里損失,那裡也會損失。」社科院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昨天表示,被美國國債深套,主權財富基金或外匯儲備出海抄底不成,反成「墊被」的不只是中國,這是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共同困境,「問題的症結在於我們是否需要那麼多外匯儲備?」

「兩房」獲救的悖論

公開資料顯示,「兩房」共持有5.4萬億美元的未清償債務,約佔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總規模的40%。如果「兩房」破產倒閉,全球金融市場將出現大幅動盪,那些「兩房」的債權人處境可想而知。

對於美國政府的救助計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分析認為,這意味著2008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達到歷史新高,與「兩房」資產組合有關的信用風險,大部分將轉移到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新增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可能縮水,從而給國際債權人造成資產損失。」

而據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6月,我國持有美國國債5038億美元。

「不是這里虧,就是那裡虧,羊毛都是出在我們身上。」張斌形象地說,「毫無疑問,在美國爆發的這場次貸危機中,包括中國、日本等國在內的國家,成了強有力的買單者。」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的看法較為樂觀。他表示,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採用「持有到期」的策略。存量美國國債市值降低,這對於持有債券不到期就轉手的投資者來說有損失,但官方儲備管理通常是持有債券到期收回本息。

買還是不買「都是虧」

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之一,中國央行目前正為如何處置所持美國國債感到左右為難:如果央行停止購買美國債券,其原有投資將陷入虧損,因為購買美國國債收益率僅3%;如果繼續購買,人民幣的升值因素也將導致虧損。

「除了收益率損失外,央行所持美元債券還將遭受匯率損失和價差損失。」海通證券宏觀經濟高級分析師陳勇稱。

盡管遭遇多重風險,央行目前卻無法停止繼續購買美元債券,因為這將導致美元貶值,引發中國原有投資進一步損失。陳勇表示,這一兩難處境是人民幣匯改滯後所造成的,由於結售匯機制,央行不得不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也不得不持有巨額美元債券資產;而美元一旦惡化,「我們是大戶」,風險自然更大些。

紐約時報上周五報道稱,因在美國公債和抵押貸款市場的投資價值縮水,央行已經開始與中國財政部就充實其資本金的方式問題進行了會談。

該報稱,財政部最有可能採取的方式是,直接將其他政府機構的債券轉至央行。報道還稱,由財政部注資將降低央行獨立性。財政部對人民幣升值一直抱反對態度,這或將對央行產生一定影響

「僅僅是沖擊的開始」

在張明看來,持有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之後,中國已被美國資本市場深度套牢,全身而退的機會幾乎為零。他分析稱,中國政府很難通過多元化外匯儲備來規避風險。如果中國每年不購買1500億美元左右的機構債,而改為購買其他金融產品,將會面臨其他問題。例如,如果中國政府購買更多美國國債,將會導致國債收益率下降;如果購買更多企業債,外匯儲備面臨的風險將會上升。當然,中國可以轉而購買其他國家的金融資產,但是這種做法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歐元資產太貴,日元資產收益率太低。任何國家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都高於美國。

「如果我們不下決心糾正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那麼中國的宏觀經濟、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沖擊,『兩房』危機可能僅僅是沖擊的開始。」張明說。

外管局出手的尷尬

不僅僅是持有巨額美元債券資產。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中投屢戰屢敗,但中國外儲出海的步伐依然「矯健」。據財經網報道,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外管局已在近50家英國上市公司分持1%以下的股權,這些公司既包括巴克萊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英國天然氣公司、吉百利、英國電力公司、聯合利華、樂購、傳播公司等,還有力拓、必和必拓亦名列其中。

而此次外管局上陣,外匯儲備的大規模出海歐洲似乎運氣也並不好,恰恰趕在「歐元區的危機」,變身成了「歐元或英鎊資產」。就在這個8月,歐元區的「次貸問題」開始浮現,長期堅挺的歐元和英鎊大幅跳水。統計顯示,自8月11日-9月8日間,歐元兌人民幣貶值5.45%,兌美元貶值4.74%。

⑺ 求一篇財政學的論文題目是「對當前我國積極財政的思考」

1997年下半年,始發於泰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明顯減慢,中國經濟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在當時嚴峻而復雜的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果斷地調整了宏觀調控策略,實行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

一、對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理念長期化的隱憂

由於我國目前的市場態勢,總體上已由「經濟短缺」過渡到「經濟過剩」,「經濟過剩」有可能成為我國今後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常態」。對此問題的關注,實際上反映了大家對我國近幾年大規模財政赤字及政府償債能力的擔憂。
首先,「擴張性」財政政策(即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從短期看,的確能促進經濟的增長,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疑義的。但是,不管哪個國家,「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最終都要受到國家財政能力的制約,沒有足夠的財力做後盾,長期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是難以支撐的。雖然從1999年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和居民應債能力兩個指標來看,我國的國債余額佔GDP的比重為12.93%(國際公認的安全警戒線為60%左右),國債余額占居民儲蓄余額的比重為17.60%(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為30%左右),說明我國國債的發行仍有較大的餘地;但從國債償還率指標來看,我國1999年國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達16.8%(國際公認的安全警戒線為10%左右),已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警戒線。再從債務依存度看,這一指標逐年增加,居高不下,全國債務依存度1999年達30.6%(國際公認的安全警戒線為20%左右),而中央債務依存度更是高達98%(國際公認的安全警戒線為30%左右),都遠遠地高於國際公認的控制標准。1998年以來,整個國家財政有1/4的支出、中央財政有1/2的支出依靠發行國債來維持,這充分顯示出我國財政的脆弱性,必將對我國未來的財政安全構成巨大的潛在風險。盡管我國目前的國債負擔率和居民應債能力兩個指標距國際警戒線較遠,但實際上我國的財政債務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財政債務並沒有現實可比性。因為西方的財政債務一般都等於公共部門債務,而我國的財政債務一般小於公共部門的債務。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以下三個項目:一是准國債項目;二是國有銀行體系不良資產中的潛在損失;三是隱性養老金債務。顯然,如果只單純計算國家的財政債務,而不把以上三個項目考慮在內,就自然會低估政府債務規模;反之,如果把以上三個項目計算在內,則公共部門的債務規模就會大大增大。在我國,由於社會性質決定了政府財政是所有公共部門債務的實際最後承擔者,所以,我國的公共部門的債務規模要遠遠高於財政債務規模。據有的學者估算,1999年我國公共部門的實際債務已超過當年GDP的50%,已接近甚至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其次,「擴張性」財政政策實施的結果,即加大財政赤字。財政赤字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從理論上講,只要經濟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眾保持良好的信心,一定的財政赤字規模(由此導致的國債規模)就是可以承受的,也不會導致什麼財政風險,即隨著赤字與債務的繼續增加,到未來的某一天,政府既無法用財政結余來彌補赤字,又不能通過借新債來換舊債和彌補赤字,且又得不到國際上的有力援助。那麼,政府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多印發鈔票;二是宣布廢除舊的債務。前者意味著惡性通貨膨脹,後者意味著國家信用的破產,這兩者都意味著經濟或政權的崩潰。本人認為,由於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本來是在蕭條時期應該暴露出來的問題,如經濟結構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收入差距問題,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等,在財政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下,被暫時地掩蓋起來,一旦財政赤字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減弱,這些問題就又會重新暴露出來,對經濟增長形成障礙,應引起足夠重視。
再次,政府債務籌資,也需要支付成本。就政府債務而言,其成本就是債務利息。一般來講,債務籌資成本是與政府的信譽成反比。但是,即使信譽再高的政府也不能做到一味地以低利率在國內外無限量地借款。在一般情況下,債台高築的政府信譽級別與其債務規模成反方向變動,而政府的債務風險卻又隨債務規模的擴大、信譽級別的下降而增加,如俄羅斯財政與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就在於此。
最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最終要靠政府機構來運作,並與行政行為結合在一起,這在執行過程中必然要帶有濃重的行政色彩,容易導致計劃經濟體制的復歸,弱化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和效率。由於我國目前的產權改革一直沒有真正到位,沒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法人財產主體,所以,在「擴張性」財政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投資決策失誤、效率低、效益差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變。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約束機制,公共投資被貪污、被侵佔、被挪用和大量流失現象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轉,這都必然會嚴重影響到財政支出的實際效果。
目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總量矛盾與結構矛盾是相互交織、相伴而生的,採取簡單的總量擴張政策是難以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的。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經濟卻始終啟而不發,關鍵在於日本未能將結構調整政策有效地結合於總量擴張政策之中,未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目前情況下,我們不能一味地依賴擴大財政赤字與大規模發行國債來刺激經濟增長,財政支出的增加,必須建立在財政收入可靠增長的基礎之上,同時注意解決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積極財政政策的完善應該從轉變政府投資方式入手。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從財政投資這種直接手段轉向利用財政投融資、財政貼息等間接手段,使政府投資成為杠桿,有效地帶動社會投資。具體包括:(1)改變財政投融資方式,逐步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財政投融資制度,以便從制度上解決財政投資需求與投資供給之間的矛盾。(2)採取多種手段吸納社會資金。運用財政貼息、財政參股、財政擔保等手段吸納社會資金,尤其是民營企業參與社會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和房地產開發等領域,從而產生「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民間投資的增長對於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帶動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較快,但如果民間投資增長緩慢,則會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因此,除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之外,還應全面落實引導擴大民間投資的政策,如落實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門檻,在稅收上切實實行國民待遇,防止稅負不公、雙重征稅等歧視性措施。要加強金融支持,拓寬中小企業的直接和間接融資渠道,加強法律保障和服務機構。
第二,運用公共支出政策,刺激國內需求增長。根據我國目前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適當多增加一些公共支出,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等投資風險小、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項目。這樣做,不僅可以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長期以來制約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而且也有助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城鄉居民消費。
第三,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啟動最終消費。在這方面,一是要從調整體制內人員的收入水平入手,以處於類似於我國發展階段的國家其國內體制外的工資水平為參照系,結合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貨幣化的政策,調整體制內人員的工資待遇。二是要通過改革,認真落實對企業和農民的減負政策,為提高職工和農民收入水平與購買力創造有利條件。三是要適當增加轉移性支出的比重,加大國家財政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對住房、醫療、教育和就業制度等需要財政支持的改革,要制定反周期的操作。要力求減輕居民支出中的改革費用負擔,穩定居民的支出預期。
第四,應充分注意政策的適時調整和漸進轉換。主要是通過市場和消費替代、民間和企業投資替代、出口需求替代,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和轉型創造條件。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大財政政策引導結構調整的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形成一整套帶動產業調整和不斷升級的創新機制;建立規范化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為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創造條件;優化稅制結構,規范稅費關系,使稅制本身對經濟景氣產生有效的調節作用,同時,也增強政府的調控能力

⑻ 國債的風險如何評價

[摘要]如何評價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也就是說通過哪些指標來評估國債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由於國債擴張帶來的財政風險程度,仍然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度量需要在確定一定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的選擇要具有層次性、代表性、簡明性和相關性。既然國債政策的不可持續性直接導致財政風險(危機)的局面,那麼影響和決定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因素也就直接決定了財政風險的形成和發展。考察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債收益大於成本原則、國債的代際公平負擔原則、國債擴張的限制性原則以及國債政策的靈活性原則。 通過若干數量指標衡量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進一步准確認識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的基本含義;其二,明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數量標准和界限,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其三,對國債政策實施可能帶來的財政風險因素進行合理的評價,並對相關的財政風險或危機狀態進行監測及預警。 如何評價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也就是說通過哪些指標來評估國債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由於國債擴張帶來的財政風險程度,仍然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度量需要在確定一定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的選擇要具有層次性、代表性、簡明性和相關性。既然國債政策的不可持續性直接導致財政風險(危機)的局面,那麼影響和決定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因素也就直接決定了財政風險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可以依據這些因素確定評價原則,並選擇相關指標。考察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債收益大於成本原則、國債的代際公平負擔原則、國債擴張的限制性原則以及國債政策的靈活性原則。根據這些原則,我們可以選擇如下指標或方法,用來衡量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 一、內部因素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 所謂內部因素是指由於國債發行本身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是從國債發行的經濟效應和經濟負擔兩方面考察國債的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問題。相關指標包括:赤字比率、國債負擔率、外債償債比例、國債利率和國債資金的資產形成率。 l、赤字比率 赤字比率是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財政赤字是一年當中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差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財政赤字(盈餘)=(總收入+無條件贈款)-(總支出+凈增貸款)。「國債與財政赤字密切相連,國債是彌補赤字的基本手段,因此,長期高赤字必然導致高債務。這是因為債務的利息支出是財政支出的一項內容,赤字擴大需要發行國債,發行國債需要償還利息,從而引起赤字的更大幅度增加並推動國債的膨脹,影響國債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赤字比率不能長期保持在高位上。從經濟周期的規律看,赤字比率應該與經濟增長率保持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在經濟衰退時期,國家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財政支出增加,赤字水平提高,債務規模擴大,隨著總需求水平提高和國民收入增加,財政赤字減少甚至出現盈餘,債務規模趨於減小。這種發展趨勢顯示國債政策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財政風險減弱。 2.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是指國債余額佔GDP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國家債務存量總規模,是衡量國債風險情況的基本指標。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的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模都是制約國債發行規模的重要因素。但是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GDP的規模反映出來。這是因為GDP越大,社會資金總量就越多,財政的償債能力就越強,企業和居民的應債能力也就越強。因此,對國債規模產生約束和限制,以及國債是否會對未來造成沉重負擔的主要方面就是考察國債余額與GDP的相互關系,即國債負擔率是否適當。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經濟理論及實踐經驗並未對國債規模的合理界線作出明確和科學的解釋。即使是歐盟國家簽署的馬約中規定的國債負擔率60%、赤字率3%的國債規模安全線標准也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馬約標准只是為了形成共同的市場條件,並有利於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利率和匯率水平,促使達不到目標的國家必須努力達到相關標准,反映的是歐盟當時經濟發展程度下的一個平均水平和經驗數字。因此,其他國家國債規模合理性的判定如果只是比照這一標准,則有生搬硬套之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運用國債負擔率指標對國債規模的合理性及國債政策的風險性進行分析。當一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增加成為不可控制時,就可能導致債務負擔率的持續上升,或者大幅變動,就可能在短期內積累債務風險;如果利率水平高於經濟增長率,即使赤字為零,也會出現債務增加導致利息增加、利息增加導致債務持續增加的惡性循環,從而使國債負擔率快速上升。 補充: 3、外債償債比例 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指出:內債是一國政府欠本國公民的錢,許多人認為內債不構成負擔,盡管這種看法過分簡單化,但它卻表現出一種真正的洞察力。而外債是一國政府欠外國人的錢。這種債務確實導致債務國公民可支配資源的凈減少。外債利息的沉重負擔,意味著一國消費水平的降低。因此,外債對國債政策及財政穩定性的影響或威脅可能會更大。一國經常帳戶赤字表現為凈債務的增加,而在開放經濟中,國民收入核算恆等關系表示為:經常帳戶赤字=(投資-儲蓄)+(政府支出-稅收)。因此,任何引起投資相對於儲蓄上升的因素,任何引起政府支出相對於稅收上升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凈外債的增加。舉借外債對於一國彌補國內儲蓄不足,以及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都很重要,但這並不說明任何規模與結構水平的外債都是適宜的。因為,如果經濟的長期增長都依賴於外債流入,那麼外債不斷增加就會對未來償債造成壓力;如果外債被用作有利可圖的項目或用於進口高檔消費品,那麼外債的利用就不會增加出口行業的產出能力,也就不可能改善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從而給外債的償還帶來更大的困難;如果政府政策過分壓制國內儲蓄率,還會造成過度舉借外債。盡管很難通過單一指標判斷一國外債的最優水平,但是人們認為償債比例(債務償還額占出口收入的比例)是實用的。若它很高(例如在25%以上),則表明該國對外貿或國際利率水平的逆向變化是脆弱的。由於償付外國貸款是一國的基本義務,政府可能需要提高國內利率,削減重要的進口,而這會使該國經濟績效受到損害。 補充: 4.國債利率 國債利率直接影響舉債成本,如果在市場利率水平較高的時期大量發債,勢必增加未來時期的付息負擔,形成還債高峰,並可能使赤字持續增加。所以,國債利率上升會導致財政融資成本增加,從而削弱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國債利率上升有可能是國債規模超過資本市場容量產生的結果。由於資金的稀缺性,國債的過度發行會引起市場利率上升,從而導致國債成本上升,如果在利率持續上升之後,仍然不能滿足政府的融資需要,就可能導致國債貨幣化融資,從而使基礎貨幣增加並擴大貨幣供應量,增加通脹壓力。通脹水平上升,又會迫使國債利率上調,進一步增加舉債成本,形成惡性循環的局面。因此,國債利率持續上升可能是國債政策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也是財政風險相應增加的表現。國債利率高低也是政府信用狀況的反映,包含了資本市場對政府債務風險程度的評價。如果政府信用狀況好,投資者所要求的風險溢價水平就低,國債的市場利率相應就低,國債價格趨於上升;反之,則國債的市場利率就高,國債價格趨於下跌。在國債市場上,如果國債利率持續走高,國債價格持續下跌,仍然難以吸引投資者購買,那麼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也就無從談起了。 5、國債資金的資產形成率 如果通過國債籌集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夠給人們提供應有的效用,能為私人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國債形成的政府支出就具有生產性。由於政府債務融資並非完全用於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支付,而是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投資,這便形成了政府所擁有的各種「可再生性資產」。如果國債資金純粹消費性支出越少,可再生性資產越多,則通過資產增值實現債務償還和負擔減輕的能力就越強,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也就越強。更進一步考慮,如果國債資金用於諸如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經常性支出,形成人力資本,將會產生正的外部性,提高財政支出的社會效益,增進後代人的收益或效用,類似的消費性支出活動將不會造成後代人的凈負擔,從而有利於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並降低財政風險。因此,只要國債形成的政府支出是用於與公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形成有關的項目,就將有利於國債政策的可持 補充: 二、外部因素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 如果金融體系出現問題,銀行不良資產大量增加;如果國有企業虧損嚴重,債務負擔嚴重,需要進行資產重組;如果人口老齡化帶來養老金赤字迅速上升,中央政府都會出面援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市場機制化解的話,上述隱性及或有債務就可能導致國債的較大增加,在轉軌經濟國家此類問題尤為嚴重。因此,各類隱性及或有債務的存在,盡管不會對國債政策產生直接、顯性的影響,但其風險轉嫁作用也將使國債政策受到顯著的約束,政府也將面臨更大的財政風險。通過一定指標對這些外部因素進行評價與描述,有助於我們更准確地掌握相關因素對國債政策及財政風險的潛在影響。 l、銀行不良資產比率 銀行貸款損失增加、不良資產水平高時,表明銀行體系較為脆弱,抵禦風險和危機的能力木足。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會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影響國家的財政平衡。從收入方面看,貸款損失增加,將使銀行可被征稅收入減少,銀行稅收也就減少;中央銀行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支持會給政府帶來直接成本,或者降低中央銀行的利潤轉移;中央銀行對銀行不良資產的接管,將導致中央銀行的利潤下降和稅收減少。從支出方面看,由於國有銀行實際承擔了財政的部分職能,因此,銀行不良資產化解的最終責任者只能是政府,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政府出資為銀行彌補資產損失,補充資本金。這些銀行不良資產已經成為政府的負擔,政府只能通過發債的形式籌措資金,從而逐步改善銀行的資產質量。因此,對國債規模的判斷必須充分考慮龐大的銀行不良資產的因素。銀行不良資產的規模製約和削弱了財政為其他公共消費和投資支出繼續擴大債務規模的可能性。國際經驗表明,銀行不良資產占總貸款的比例在10%以內,銀行體系是比較穩健的,而超過該比例的銀行不良資產比率變動也就成為我們判定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的重要指標。 補充: 2.政府對國有企業或公共部門支持和參與程度 在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國有企業的虧損也通常是政府財政赤字增加的原因之一。盡管中央政府的財政帳戶不能反映公共部門的財務狀況,但是,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虧損最後是由中央政府承擔了。在許多國家,由於管理薄弱和公共部門缺乏財務責任,政府支出得不到適當控制,這些支出也不一定能被有效和公平地分配到社會急需的地方。政府支出被用於支持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集團,或只使少數人受益。在亞洲新興工業國,國家干預分配信貸的現象十分普遍,金融機構受到政府的多種保護,使銀行業為爭取客戶不惜降低貸款審查標准,大搞人情貸款和優惠貸款,結果造成不良貸款的迅速膨脹。由於大企業與政府的聯系緊密。政府對銀行間接融資實施嚴格控制,難以避免地形成了經濟腐化和金錢政治,造成了貸款運用效率低下。在發展中國家,政府部門對公共或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進行擔保是普遍現象,因而形成了政府的顯性或有債務。由於缺乏其他融資渠道,基礎設施債務依賴型的融資模式使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斷增大,利息負擔沉重,有些連利息也難以償還,只能借新債還舊債。盡管有政府信用作為保證,但是,由於政府項目的還款困難,銀行也相應調低了該類項目的資信程度,使政府信貸再融資的成本提高。上述政府對國有企業或公共事業的財政支持,加重了未來財政支出的負擔,是財政深層次風險的體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及國債規模急劇擴大。造成財政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支出增長迅猛,其中最大的支出增長因素是轉移支付,又以公共養老金為主。目前,所有工業國家仍然面臨繳費缺口,尤其是主要工業國家,它們的年度缺口達到GDP的1.8%。養老金赤字不斷積累使主要工業國的養老金負債超過了國家的有形政府債務。在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養老金支出高於收入對今後赤字造成的壓力比發達國家還要巨大。按照世界銀行的研究結果,公共養老金負債屬於政府隱性直接負債,即政府對職工的負債。從現收現付向完全積累制為主的養老金制度轉變的融資渠道,較為可行的是發行國債和出售部分國有資產,而通過提高稅收和降低財政支出的空間較小,通過財政盈餘為養老金債務融資幾乎是不可能的。政府承擔的養老金負債可以分為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短期債務是當前需要支付的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即將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這部分債務可以通過擴大養老金的覆蓋面、提高退休年齡、延長繳費時間、提高繳費率,以及增加其他稅收收入、增加國有資產出售收入等方式解決資金來源問題;長期債務是若干年以後需要支付的養老金,它的償還分散在較長時期里,會大大減輕短期內籌措養老金債務的壓力,可以通過發行國債或稅基擴大以後的稅收收入來融資。但是,無論是國債融資還是稅收融資,都會使未來數代人為償還養老金制度的轉軌費用而付出更多。由此可見,養老金制度欠賬會對未來國債擴張產生壓力,這種壓力的大小取決於通過其他財政手段、市場或私人(私人管理或建立養老基金)方式解決問題的程度。因此,對養老金以及其他社會保障收支狀況的考察和預測也是評價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的重要方面。 --end---累死了,希望LZ有用

⑼ 有關國債的論文

國債是國家公債的簡稱,是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以人民幣支付的國家公債。它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公共職能的需要,在有償條件下籌集財政資金時形成的國家債務。
從財政=稅收+費用+利用+債務+其他收入這一等式中可以看出,在收支的總體平衡中,是由支出來決定收入的。因為有了支出的需要,才有了對足以支撐這些支出的收入的要求,因而才產生了財政。這是現代國家「以支定收」的基本財政理念。同時,也可以看出 ,收入是隨著支出的變動而變動的。在支出一定的情況下,各種收入之間則存在著此增彼減的關系。一個人在自身收入足以滿足生產、生活支出的情況下是不需要去借債的,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只有當以稅收為主的其他收入不足以滿足國家預算的情況下,才需要發行國債。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債在財政收入中扮演著一種補充性的角色。所以從根本上說,國債只是赤字的伴生物。因此,只有當稅收、利潤和費用等既定的收入形式不能滿足政府的支出需要時,國債才能作為某種調節器在靈活性上使財政收支的公式得以平衡。由此可以得出國債的基本功能就是彌補財政赤字。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需要滿足市場所不能提供的公共需要。如此種類繁多、項目龐雜而經濟效益又非常隱性的公共物品決定了政府用來滿足這類支出的財政收入就必須具有穩定可靠、數額龐大等特徵。與國債相比,稅收恰好具有這一特性。稅收憑借其強制性、固定性與無償性這三大特性穩居財政收入的第一位,相形之下,國債的特徵則是自願性、有償性和靈活性。自願性是建立在群眾自願承受的基礎上的。所以其收入的量不是很穩定可靠。有償性是任何債務本身都具有的一大特徵,借債就必須償還。靈活性則是指國債的確立是以財政收支之間的差額為依據的,既不具有發行時間的連續性,也不具有發行數額的固定性。

國債在財政收入中所承擔的角色就決定了國債應有的規模。從理論上講,一國在每一特定時期的特定條件下,必然客觀地存在著某種適度債務規模的數量規定性,也就是說,在這一規模上,國債功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對經濟生活的正面積極影響作用最大,相對而言負面的不利作用最小。在現實生活中,決定或影響適度債務規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場健全程度,國債的結構狀況、籌資成本與所籌資金的使用效益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對國債總量的把握。

因此,國債的法律制度的根本任務就在於如何通過實體、程序上的各種規定以保證、維持國債的發行最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

熊比特在1918年發表的《稅收國家的危機》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稅收國家危機的理論,其基本理念即在於由於國家職權的過度擴張,導致國家的支出大量擴充,無法由常規的稅收收入來支應,最終將導致國家過度舉債。如何避免這種危機是國債法的根本任務所在。

國債法是調整在國債發行、使用、償還和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就十分重視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政府財政收入和調控經濟,先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規定,但至今,我國並沒有統一的國債立法,有關國債的法律規定,基本上是發行一次國債,就對此進行一次的國債立法,在效力層面上也主要集中在法規和規章的層面上。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央政府就決定於1950年發行一批人民勝利折實公債,通過《關於發行人民勝利建設公債的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債發行的國債立法的開始。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從1958年開始發行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制定《1954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成為一個「既無內在,又無外債」的國家,相應的國債立法也就停頓下來。1981年1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決定從當年起恢復發行國債。隨後從1982年—1991年,國務院先後又發布了當年的國庫券條例,在此期間國務院、財政部又先後發布對已發行的國庫券進行償還、付息等的法律規定,以及特種國債等其他國債方面的法律規定。1992年3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從這次的條例規定中,不再象以往那樣是針對某一年發行國庫券的規定,而是對國庫券的有關內容作出了較為統一的規范。

自1994,我國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就已經超過了50%,而且一直呈攀升之勢。,在1997年我國整個國家財政有1/4以上的支出、中央財政有近3/5的支出需要靠發行國債來維持。如果說26.8%的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還沒有高到無法承受的地步的話,那麼55.6%的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大大超出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15-20%)。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主要目標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的一半以上要依賴於發行國債,這不僅與政府活動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照此發展下去,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調控這種風險,我認為主要的手段應該運用法律進行。法律的完善也就意味著這種風險在社會中可期待地被降低。

通過法律對發行國債的程序的規定以防止國債發行權的濫用。從根本上說說,國債的發行應納入國家預算的范圍之內,由權力機關進行,不應該隨意下放。同時完善法律法規,盡量杜絕在各個方面的漏洞,以保證國債的正常運行並被用於正當的用途。國債,作為財政信用,它以國家為後盾,而國家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才能把這種信用制度強制地、穩定地建立起來,使其來源更具有可靠性,才能使國債的購買和轉讓者更增強信賴感。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法律環境,要在國債方面形成一個完整、配套的國家信用法律制度。只有通過對國債法的制定才能增強國債市場的透明度,才能預防和解決國債發行和轉讓中的矛盾和糾紛,促進國債市場的順利發展,為國債市場的順利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希望採納

⑽ 國債有風險嗎

國債
國債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在美國,經權威性資信評級機構評定為最高資信等級(AAA級)的債券,也稱「金邊債券」。後來、「金邊債券」一詞泛指所有中央政府發行的債券,即國債。
國債是國家信用的主要形式。中央政府發行國債的目的往往是彌補國家財政赤字,或者為一些耗資巨大的建設項目、以及某些特殊經濟政策乃至為戰爭籌措資金。由於國債以中央政府的稅收作為還本付息的保證。因此風險小、流動性強,利率也較其他債券低。
從債券形式來看,我國發行的國債可分為憑證式國債、無記名(實物)國債和記賬式國債三種。
憑證式國債是一種國家儲蓄債,可記名、掛失,以「憑證式國債收款憑證」記錄債權,不能上市流通,從購買之日起計息。在持有期內,持券人如遇特殊情況需要兌取現金,可以到購買網點提前兌取。提前兌取時.除償還本金外,利息按實際持有天數及相應的利率檔次計算,經辦機構按兌付本金的有關規定收取手續費。
無記名(實物〕國債是一種實物債券,以實物券的形式記錄債權,面值不等,不記名,不掛失,可上市流通。發行期內,投資者可直接在銷售國債機構的櫃台購買。在證券交易所設立賬戶的投資者,可委託證券公司通過交易系統申購。發行期結束後,實物券持有者可在櫃台賣出,也可將實物券交證券交易所託管,再通過交易系統賣出。
記賬式國債以記賬形式記錄債權、通過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統發行和交易,可以記名、掛失。投資者進行記賬式證券買賣,必須在證券交易所設立賬戶。由於記賬式國債的發行和交易均無紙化,所以效率高,成本低,交易安全。

國債有兩種,一種是憑證式國債,這種國債不可以交易買賣,投資者購買後必須一直持有到期才能得到票面利率,否則提前贖回利息很低還要支付給銀行本金0.1%的手續費;第二種是記賬式國債,它可以交易買賣,跟股票一樣,價格也是上下浮動。兩種國債可以到銀行或證券公司開立帳戶購買或交易,憑證式國債只能在銀行購買,但發行很少不容易買到。

關於國債風險:
普通投資者主要關心國債的利率,國債利率跟銀行利率差不多,它始終以銀行利率為參照,但每期發行的利率略有不同,關鍵看你買的是那一年那一期發行的;國債最低購買是1000元面值;國債免利息稅;國債是低風險,例如今年你買的國債是4%的利率,但是因為物價上漲,明年銀行加息,存款利率提高成5%,顯然存銀行更劃算,這就是買國債的利率風險。如果你不在乎那1%就沒有風險,因為跟存銀行一樣,你買多少幾年後國家就還你多少,一樣的。還有就是上市交易的記帳式國債,它的價格是上下浮動的,如果你買進的100元/張,因為市場波動,價格下跌成99元/張,如果你賣出的話每張就虧1元,成為你的虧損,但不用擔心,國債到期後國家還是100元面值贖回;如果價格上漲為101元/張,賣出的話那一元就是賺的,不賣的話國債到期國家還是按100元面值贖回。

閱讀全文

與關於財政風險國債論文範文資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