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除憂慮,保障個人或家庭的安定在日常生活以及社會機構及活動中,任何個人或家庭都會面臨許許多多的風險。通過購買保險產品,將個人或家庭面臨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一方面消除了風險的不確定性給個人或家庭帶來的憂慮和恐懼,促使人們有計劃地安排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一旦保險事故發生,個人或家庭可以及時的到保險公司的補償或給付,迅速恢復安定的生活。
2、滿足個人或家庭對保險產品不斷增加的需要最初的人壽保險就是為死亡提供保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的壽命逐漸延長,致使生活費用負擔日益增加,於是人壽保險就出現了生存保險、年金保險以及生存險與死亡險相結合的兩全保障等險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消除高通貨膨脹率的困擾,保險公司又紛紛推出分紅保險、變額保險等創新型保險產品。
3、滿足個人或家庭投資理財的需要我國在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個人或家庭財富積累在大幅度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調查》顯示,截至2002年6月底,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戶均22.83萬元,家庭財產在15-30萬元的占被調查戶的48.5%,這部分人群收入較高,承受力較強,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已經不局限在風險保障,還想在得到傳統保障的同時,獲得理財和投資服務。而保險理財產品的推出,恰恰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4、利用保險產品合理避稅收入的增加意味著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款,於是人們不斷尋求在合理合法范圍內取得收入又可減免稅款的有效途徑。歐美發達國家的保險實踐表明,購買保險產品是有效途徑之一。個人或家庭購買保險時支出的保險費和所獲得的保險賠償金,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都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優惠。目前我國尚未開征遺產稅,只在「個人所得稅法」中明確規定,個人所獲得的保險賠款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前扣除,即保險賠款免徵個人所得稅。
❷ 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聯系與區別
這個問題,任何人都應該知道吧。
社會福利,也就是救濟。比如,你窮了,國家或者個人捐你錢。
工資:你上班,單位開資。
社會保險,按國家社會保險法之規定,用工單位和個人按工資一定比例繳費一定費用,以確保你在達到退休、生病、失業、生育和工傷時享受相應待遇。
❸ 簡述保險對企業,家庭和個人所發揮的作用
【一】保險對家庭和個人的十大黃金價值
價值一:老有所養-----保險確保晚年人生安享無憂。
問題:活得太久,大大增加了退休後的生活、醫療保健費用,通貨膨脹讓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老齡化高峰期將至,社會統籌養老金缺口越發擴大,養兒防老靠不住。
解難:生老病死是所以生物必經的生命過程。每個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死」,但是卻完全可以將「老」掌控在自己手中。雖然養老面臨諸多難題,但人壽保險可以確保每個人都能老有所養,安享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價值二:病有所醫-----保險讓百姓生病看得起,生活不打折。
問題:好多人都沒有真正了解醫保「只保不包」的性質,即醫療費並不能全額報銷,它有嚴格的個人給付比例,有醫保承擔的封頂線和重大疾病支付比例,還有用葯范圍、檢查支付范圍等明確規定,而且一個家庭的破產往往是從一個人得了重大疾病開始,是讓人病不「起」的高昂醫療費用。
解難:「健康是1,其他是0」,其重要性無人不知!然而無論聖賢抑或百姓,誰都無法保證不被疾病侵擾,而重大疾病險等健康保險卻可為人們提供充足的「彈葯」以對抗、甚至擊退疾病大敵。
價值三:愛有所繼--------保險是讓親情、大愛得以延續的保證。
問題:2008年中國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汶川地震、南方暴風雪、三鹿事件、接二連三的礦難.....生活到處充滿危機,生命之輕無以承受。
解難:沒有人能預知生命中的不幸,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我們還安好的時候,為自己購買足夠的人壽保險,因為一旦發生不測,只有保險會將我們的愛延續到父母、妻兒、兄弟姐妹的生命中。
價值四:幼有所護-------保險為孩子的教育規劃及成長保駕護航。
問題:養大一個孩子需要花多少錢?可能許多做父母的對此都是一筆糊塗帳,這是因為真愛無價。上海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養大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萬,不包括入學贊助費、擇校費、輔導費和興趣班等費用,可哪一位父母甘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起跑線」已將金錢推得高高在上,留學國外,好夢難圓。
解難:在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壽險保單普及率高,就是因為許多父母早就考慮,一旦自己遭遇意外,孩子的成長及教育無法保障。重視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獨生子女政策讓父母更加重視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因此,中國的父母更應該購買人壽保險,確保孩子的教育、成長一路暢通無阻。
價值五:壯有所倚-------保險免除後顧之憂,全力打拚成就事業。
問題:無論有無專業技能,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會面臨失業的社會風險,此時若再遭逢意外、疾病等,正可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解難: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改變,人們在面臨發展機會的同時,也面臨丟掉「飯碗」的險境,而人壽保險足以消除因失業、意外、疾病等可能帶來的生活隱憂。
價值六:親有所奉--------飲水思源父母恩,人壽保險養雙親。
問題:交通意外作為造成青年人死亡的第一殺手,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害」,而來自疾病、不安全食品、危險工作,甚至娛樂場所等方方面面的安全大敵,更是每時每刻都在窺探著年輕的生命。
解難:如果你是一個有愛心的孝子,不管收入多少,請先為自己購買一份費用不高的純意外險,受益人寫上父母的名字,當你遇到不測,保險可以代你盡到兒女的奉養義務。
價值七:殘有所仗--------意外、疾病致身殘,保險保障我尊嚴。
問題:企業安全隱患大,社會工傷保障低,一旦發生人身傷殘事故,不僅自己失去有尊嚴的生活,家庭和孩子的正常生活也難以保障。
解難:如果沒有保障,那些因工意外致殘,或因疾病等導致傷殘者,會因為生活保障的缺少而喪失尊嚴,而保險可以為人生增加一層堅實的「安全保護網」。
價值八:錢有所積------小錢變大錢,增值保障又安全。
問題:「月光族」,反映出年輕一代的儲蓄與消費觀,其實,不只是年輕人,對於持有即時行樂觀念的人來說,他們手裡的錢即使放在銀行,也很難真正實現財富積累。
解難:許多保險產品,每年只需投入千八百的小錢,10年、20年後,就會變成一筆不小的財富。
價值九:產有所保-------最安全的保值方法就是購買保險。
問題: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內容的日益豐富,投資渠道和投資品種之多,已經讓普通民眾無所適從,而更讓人擔憂的是,許多人仍然沒有足夠的保險觀念和意識。
解難:無論是養老型還是投資型保險產品,大都具有既保值又有可能增值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產品還可以兼具意外、醫療、住院補貼等多重保障功能。金融動盪市道中,可以說沒有什麼東西比購買保險產品更保險的。至於家財險,品種亦十分豐富,既有保障型的也有投資型的,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效的,既有基本險也有綜合險。
價值十:財有所承--------積累一生財富,無憾惠澤親人。
難題:即使是身家資產千萬的有錢人,也少不了因投資實業、購房置地、買車等等背負銀行貸款,一旦自身遭遇不測,留給親人的將不是財富而是負債的煩惱。
解難:總有人覺得名下的財富不僅可以讓自己安享晚年,還能令子孫享用不盡,殊不知,一場意外足以讓所有財富灰飛煙滅,而只有人壽保險可破解此難題。
【二】人壽保險對企業的十大作用:
一、可降低企業運作成本:企業把每年的福利費交給壽險公司,讓其來負擔員工的生老病殘死,這是降低企業成本,有效利用資金的良策。
二、可提高員工士氣:為有突出貢獻,工作積極的員工投保人壽保險,可使員工無後顧之憂,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三、可留住高級人才:企業高級的技術,銷售和管理人才,是企業得以發展壯大的關鍵,他們一走將會給企業造成有形或無形的巨大損失,為他們投保高額人壽保險,是留住他們的一個有力手段。
四、可提升公司形象:為員工投保,可增加員工的凝聚力,並以此提升公司形象。
五、可作為信用和低押:企業領導個人的高額保單,可以成為一種信用和抵押,可憑它爭取銀行借款,拆借資金或抵押貸款。
六、有利於合夥企業的管理和發展:用企業的提留資金,為合夥人各自投保高額保障,萬一有合夥人遭受意外,就可以使這筆保險賠款給其家屬,不至於抽走資金而影響企業發展。
七、可對企業的某些風險進行合理轉嫁。
八、有利於企業福利待遇的提高。
九、有利於企業減輕稅負:法律規定,部分保險費可以稅前列支。
十、有利於企業合理運用和節約資金:避免資金的管理漏洞和浪費。
❹ 社會保險與企業福利的區別是什麼
一個是強制性,一個是企業自己的行為,非強制性
❺ 商業保險社會管理職能這課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不足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insurance/bxsd/20050801/10241851342.shtml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 吳定富
現代保險是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是一種市場化的社會互助機制,是一種用市場辦法從容應對各類災害事故和突發事件、妥善安排人的生老病死的社會管理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保險業大有可為
保險業所具有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多年來,我國保險業在「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中擔負著特殊的使命,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保險是支持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保險被喻為經濟「助推器」。它通過提供損失補償,可以幫助受災企業和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保障經濟穩定運行。企業發生災難事故後,保險公司除了進行經濟補償外,還可以為投保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服務。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發展農業保險,可以對農業實施合理有效的保護,減輕市場競爭給農業帶來的沖擊,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穩定農民收入。出口信用保險,可以促進對外經濟貿易,支持對外投資。此外,保險機制還能夠積極促進社會消費需求的增長,如房屋和汽車消費信貸等都需要保險的支持。
保險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手段。要實現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社會成員「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保險作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制度安排,被形象地比喻為社會「穩定器」,民諺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保障」。當前,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社會養老壓力越來越大,通過大力發展商業性養老、醫療保險,可以有效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進人民福利。同時,保險作為金融服務業,可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緩解日益緊張的就業壓力,目前我國保險從業人員已達150多萬人,保險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占金融業的40%以上。可以預料,隨著保險業的發展,提供就業崗位的空間將會繼續增大。
保險是輔助社會管理的重要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險是運用市場機制進行社會管理的重要方式,如在有效化解社會糾紛方面,通過大力發展責任保險,用商業手段解決責任賠償等方面的法律糾紛,有利於降低社會訴訟成本,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方面,保險公司作為商業性機構,具有精算技術、風險管理、成本控制、網路服務等專業優勢,在一些領域參與政府管理,可以提高政府運行效率。
保險是提高創新活力的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創新活力的社會,但創新活動始終伴隨著風險,如果不能有效地分散創新風險,人們的創新動力將會受到很大抑制。在這方面,保險具有獨特的化解風險作用。通過保險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轉移創新風險,解決創新者的後顧之憂,從而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活力。目前,我國正處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技術進步的周期明顯加快,技術開發的競爭日益加劇,因而潛在的風險也越來越多,這種形勢也使保險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
做大做強保險業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我國保險業經過20多年發展,取得了明顯成績: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市場體系初步形成,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保險市場全面開放,社會影響日益擴大,風險得到有效防範。1980年全國保費收入只有4.6億元,2004年則達4318億元,年均增速超過30%,是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截至2004年底,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1854億元,是5年前的4.4倍。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保險業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保險業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盡快做大做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麼怎樣加快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呢?概括起來就是:堅持一個立足點,把握兩條主線。
堅持一個立足點,即堅持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保險業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首先必須明確為誰服務的問題。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保險需求作為保險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一是保障人的生存需要。二是提升人的生活品質。三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以上三個層次看,保險業應當廣泛服務於經濟各個領域、社會各個階層和人民生活各個方面,不僅要發展適合中高收入群體的投資型業務,也要發展低費率、廣覆蓋的保障型業務;不僅要為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服務,也要為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行業和低收入群眾服務;不僅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把握兩條主線,即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防範風險作為生命線。當前,我國保險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模小。目前保險業總資產還不到金融業總資產的4%,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在20%左右。二是覆蓋面小。如人均壽險保單持有量僅為0.1件,遠低於發達國家1.5件以上的水平,由商業醫療保險提供保障的人群僅占總人口的3%左右,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達60%。三是保險的功能和作用發揮不充分。在歐美發達國家,保險賠款占災害損失的比例一般超過20%,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要做大保險業,必須在做大規模、拓寬覆蓋面、提高服務程度、強化功能和作用、增強全社會保險意識等五個環節上下功夫;要做強保險業,必須在保險公司的競爭力、保險業的整體實力、防範風險的能力、保險員工隊伍、可持續發展能力等五個方面做文章。
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形勢很好,但存在的風險隱患也不容忽視,如資金運用方面的風險、新產品方面的風險以及保險公司治理和內控方面的風險等。為保證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保監會把風險防範控製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提出要堅持以公司內控為基礎、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以現場檢查為重要手段、以資金運用監管為關鍵環節、以保險保障基金為屏障,建立健全五道防線,做到對風險早發現、早防範、早化解,依法維護保險市場穩定和被保險人的利益。
重點發展四個領域提高保險服務水平
根據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保險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當前保險業要重點發展企業年金、農業保險、健康保險和責任保險,力爭在這四個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大力發展企業年金。推動保險業開展企業年金業務,保監會已經批設了兩家專業的養老保險公司。目前,遼寧省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將該局所管理的1800多萬企業年金資產委託給太平養老保險公司管理,其它一些地方及保險公司也在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探索發展農業保險。借鑒國際經驗,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當前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推動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要按照「先起步、後完善,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關鍵是要運用利益誘導機制,用法律條款明確農業保險基金和經營費用的籌集渠道以及補貼標准。二是促進政府在建立農業保險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引導制度的建立、提供保費補貼、提供再保險和加強監督等。三是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組織形式。我國開展農業保險,不可能完全照搬國外的任何一種現成做法,不可能完全依賴於國家財政稅收補貼,而要在試點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根據各地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實際,逐步建立起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農業保險制度框架。
積極發展健康保險。發展健康保險,今後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推進健康保險經營專業化。二是努力改善健康保險發展的外部環境。三是加強產品開發和創新,逐步發展和完善健康保險產品體系,使健康保險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四是積極探索農村醫療保險新的合作模式,使保險實實在在地為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發揮作用,讓農民在得到便捷實惠的醫療服務的同時,促進政府探索公共管理職能的新模式。
努力發展責任保險。當前,發展責任保險要堅持「市場導向、政府主導、部門推動、社會聯動、主體參與」的思路,主要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與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協調,增強責任險在社會管理中的參與性,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和行業政策時,重視運用責任保險這一有效的經濟手段,防範和化解各類責任風險。二是研究在某些領域推行強制責任保險。在一些公共場所和高危行業,安全責任重大,運用正常的商業保險手段又難以普及責任保險,在這些領域強制經營者投保商業責任保險,是保護責任事故受害人利益的有效手段,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下一步,保監會將與有關部門積極溝通,通過立法,在一些高危行業和公眾聚集場所建立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商業保險應更好地發揮社會管理職能
發布時間:2004-04-15 10:20:39 來源:張興/ 國際金融報 人氣: 2
商業保險在公司組織結構、產品開發、客戶服務及精算、銷售等方面有天然優勢,能夠按照市場化經營管理的要求,嚴格控制經營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力爭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使有限的保險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配置,成為政府及社會大眾實施保險保障的最佳管理服務者。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商業保險機構不僅在固定收益證券的投資和管理上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在償付能力管理、資產負債匹配、現金流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為中國商業保險參與社保基金的經營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
當商業保險隨著規模的擴大和職能的增加,在政府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被政府充分認識後,商業保險就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保障的各個領域,發揮其不可替代的社會管理職能。目前,上海的商業保險正努力與社會保險建立必要的工作機制。上海市政府從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出發,積極鼓勵和扶持商業保險的發展,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正會同上海保險監管部門、保險行業積極爭取在上海開展企業年金的試點工作;積極支持和推動上海建立專業性的商業醫療保險及相應中介機構。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與上海市衛生局建立協議,各保險公司通過同業公會可以到相關醫療機構進行理賠調查。
以下是對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更好發揮社會管理職能的一些建議:統一社會保障體系政策,明確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法律地位。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商業保險兼具社會管理和按照經濟規律配置社會資源的天然職能,在社會保障立法規劃中,政府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各個領域進行法律界定,制訂實施標准、核算辦法,明確職責范圍。在實施社會保險時應充分發揮商業保險職能,將社會保險部分業務交由商業保險或其他金融機構承擔,促進商業保險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管理職能。
積極推進企業年金和健康保險市場的發展。據有關部門對蘇浙滬等沿海較發達地區的調查,不少中小企業有著建立企業年金的巨大需求,一些大中企業雖可憑借自身實力在企業內部建立年金制度,但也希望尋找合適的機構為其提供專業化的管理和服務。積極推進企業年金和健康保險市場的發展,對於商業保險發揮經濟補償、社會管理職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努力提高商業保險的自身素質。商業保險需要培養一支業務精湛、素質優良、服務周到的專業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保險人才隊伍,樹立起有社會影響力的商業保險品牌,倡導獨特的商業保險文化,形成良好的商業保險信譽。商業保險要積極參加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必須緊緊抓住當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的大好時機,以出色的市場表現,爭取政府與社會公眾的認可,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積極作用,爭取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提高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為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作出更大的貢獻。(上海保監局局長助理 張興/ 國際金融報)
❻ 保險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意義
財務管理具有三大基本功能:資金管理功能、成本控制功能、監督控制功能。
1.資金管理功能
資金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如果將企業比喻為人體的話,那資金就是身體中的血液。可以說資金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所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基於一定的資金。因此企業財務管理具備了資金管理這一最為基本的功能。財務管理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基於對市場和企業發展的分析,綜合各方面的信息數據,來支配企業的資金,從而利用有限的資金投入帶來最大的產出,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這就是財務管理中的資金管理功能。
2成本控制功能
影響企業利潤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原材料成本的變動,員工工資的變動,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等等,但是成本因素則是影響企業利潤的主要因素之一。財務管理人員運用科學的方法,在保障企業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嚴格控制企業中不合理的支出,包括對產品成本的控制、對期間費用的控制、對研發費用的控制以及對職工薪酬、福利、保險和勞動保護的管理等。從而達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財務管理具有成本控制功能。
3.管理監督功能
企業的正常運轉,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監督體系。財務管理中的管理和監督體系使得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步步為營,確保企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法前行。不僅如此,在完善監督的體系下,企業能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最大程度挖掘自身產能,優化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從而能夠以較小的成本投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這就是財務管理中的的管理監督功能。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❼ 保險提升企業競爭力
1、更新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現代企業管理思想要求管理者強化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和效益意識,轉變經營理念,從企業戰略發展角度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樹立全新的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到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將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放置到整個企業經營管理的高度來考慮。相反,如果企業上層管理者忽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不能將實現企業預算、效益以及其他經營目標作為重點管理,不能在企業內部設置和遵守內部控制制度,控制環境就會受到十分不利的影響。
相關領導應將企業經營風險防範、管理模式、規章制度、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核算與監督等全部納入內控范疇,只有管理者從思想觀念上認識到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在實際操作中貫徹落實相關制度的規定、程序和措施,才能有效發揮內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企業管理者應從企業經營實際情況出發,放眼企業未來發展,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不斷提高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效率,實現企業效益。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還能夠將企業的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努力做出符合戰略目標、有利於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造長久價值的戰略選擇。
2、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凸顯生產力效應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優勝劣汰應成為國企對員工進行考核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績效考核、公平的晉升體系是激勵員工的主要方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應採用公平、公正、公開的科學考核體系定期對員工實行全方位考核,讓員工在考核自評、互評中充分認識到自己日常工作的優勢與不足,無形之中引導員工不斷修正自我表現。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還應將員工績效考核與優勝劣汰原則有機聯系起來,在每一次考核中不斷增強企業內部員工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此外,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還應從企業自身經營情況出發,不斷更新優化內部員工的薪酬結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收入分配採取按勞分配的原則,國有企業應摒棄傳統的統一薪酬標准模式,將薪酬制度創新也融入市場浪潮中來,建立和完善基礎工資為前提、績效考核為主導的技能型薪酬制度。通過每一次考核對員工技能等級做出區分,按照技能等級實行薪酬分配,在實際操作中適時提升績效薪酬額度,將按勞分配與按科學技術分配結合起來,更加科學規范薪酬體系,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在建立和完善薪酬分配製度的同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還應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員工福利體系,適時調整員工醫療、保險等福利項目,以更好地激勵員工工作,發揮其作為企業發展第一生產力的特殊效應。
3、重視黨風廉政監督建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古語有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講的都是黨群關系的重要性,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發展中面臨諸多誘惑,由於黨風不正致使黨群關系緊張對立、影響企業發展的情況時有發生。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切實履行「八項規定」,才能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監督制度建設的手段是多樣的,應在國有企業內部建立完善一整張監督網,提出相應具體措施,將黨風廉政監督滲透進企業運行的方方面面。具體來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完善企業內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企業內部領導幹部班子成員之間不僅應相互協調、彼此制約,加大紀檢監察部門控制力度,還應充分重視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在企業管理中發揚民主,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參與企業政策決策、監督領導層的許可權和程序。第二,實行財務公開、制度透明,對於黨員幹部的收入與財產申報,應加大監督力度,貫徹落實檢舉制度,完善舉報人與證人的保障制度,實行述職制度和述廉制度,將黨員幹部自省與監察有機結合起來。第三,加大對人事任免、物資管理、財務等部門的監控力度,明確各職能部門經濟責任,將企業財務機構與人力資源機構作為廉政監督的重點對象,加大內部審計力度,完善外部監督與控制,規范制約重點部門工作。
4、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開創國企工作新局面
要想將蛋糕做大、做強,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品牌實力,即文化附加值。因此,在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應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通過相關知識的大力宣傳,提高全體員工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認知水平,在企業內部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使每一位員工都能以主人翁的心態參與企業經營與管理,充分發揮每一位員工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良好的工作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員工行為的規范與控制。任何企業發展都離不開員工的努力,只有全體員工齊心協力,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種情況下的企業內部控制才是最真實的、最有效的。企業文化使整個企業所有員工在思想和情感上達成高度共識,促使大家朝共同目標努力,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這種力量是最強大的,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從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❽ 福利計劃對於員工與企業的好處
員工福利計劃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保險保障、退休計劃、帶薪假期、教育津貼等各種各樣的津貼和福利。人壽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人身保障、養老金計劃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專業優勢,成為大多數知名企業的員工福利管理服務商。
對於企業來說,一個完善的員工福利計劃,不僅可以作為企業吸引並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時還能獲得專業的人力資源風險管理和經濟的公司財務安排。對於員工來說,則可以得到周到全面的保障和長遠的財務規劃、投資和管理,免除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工作、享受生活。
❾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成效
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傳統制度階段;80年代中期以後的社會統籌試點及實施階段;1995年3月以後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階段。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三個階段中,真正具有改革意義的是1995年3月《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發布後付諸實施的三項原則規定,其中心內容是養老保險制度從現收現付制向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模式轉變。從1997年開始,我國加快了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步伐。這一階段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展最快、成效最為明顯的時期。近幾年來,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進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統一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1997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後,各地認真組織落實,基本上實現了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比例、個人賬戶規模和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的統一和規范,實現了新老制度的銜接和平衡過渡。1998年,國務院決定將鐵路、電力、郵電、石油等11個行業養老保險統籌移交地方,實行屬地化管理,理順了社會保險管理體制,增強了省級統籌功能,對確保養老金發放起到積極作用。(2)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擴大。2003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550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70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1646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3860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518萬人和252萬人。全國企業參保人數為13882萬人,比上年增加603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0325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3557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395萬人和208萬人。基本上做到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始終把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作為中心工作,狠抓落實。通過各渠道籌措落實資金、夯實工作基礎、建立月報和重點督查制度,基本上做到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3)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了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社會負擔,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失時機地啟動了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確定了100個城市進行試點,分片召開了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座談會,並派出工作組進行督導,經過努力,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02年,全國有1434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管理率達到40%以上。到2003年末,企業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人數達到293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99萬人,社會化管理率達到84.5%。(5)建立了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不斷提高。幾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養老金調整機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水平已從1997年的415元提高到2002年的625元,增長了50%。在歷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時,都注意了向退休早、養老金水平較低的部分人員傾斜,較好地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6)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進展順利。2000年,國務院制定了《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並於2001年7月在遼寧省進行試點。試點主要內容是調整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落實在職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為應對老齡化積累部分基金。2001年7月至今,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7)基本養老保險金征繳工作成效顯著。2003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3680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征繳收入3044億元,同比增長19.3%;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53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474.3億元。2003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3122億元,同比增長9.8%。期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2207億元。
但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提前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給我國尚處於在轉型期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暴露出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養老保險基金隱性負債負擔沉重
養老保險基金隱性債務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齡化的與日俱增,原因之二是轉軌成本。轉軌成本包括:已經到退休年齡的老人在新制度中沒有履行繳費義務卻要享受領取養老金的權利;已經到中年的職工在新制度建立前沒有履行繳費義務但到退休年齡後要享有法定養老金的權利。由此產生了兩種人的養老金收支缺口,直接構成養老基金的隱性債務。在改革過程中,由於政府沒有明確承擔改革過程中的轉軌成本,傳統退休養老制度與正在建設中的基本養老保險的現實責任便無法劃清。不同地區間,即指老工業基地與新興城市,歷史負擔不平衡,造成各地區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畸高畸低。如武漢等老工業基地的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達到工資總額的24%以上,而深圳特區的企業只要繳納工資總額的6%,高低相差18個百分點。這種不平衡直接惡化了地區之間的競爭環境,同時,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負擔因缺乏消化渠道,自我承擔責任只能依靠很高的繳費率,而且還無法滿足離退休人員增長所帶來的養老金需求增長的需要。因此,一些地區只能運用個人賬戶基金來彌補缺口,從而使個人賬戶變成空賬戶,統賬結合的新制度蛻變為空賬運行制度。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2002年底,國內養老保險金積累的個人空賬規模為4800多億元。如果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控制不力,企業繳費沒有大的改善,再加上未來幾十年人口的劇增,就會出現支付難問題,更不可能實現滿足積累養老基金的目標。
2.立法層次不高,約束力不強,法制建設明顯滯後
養老保險實質上屬於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具體的制度安排必然牽涉到政府、企業與個人之間的責任分擔和不同社會群體或利益集團的利益調整。只有由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來制定法律,才能真正集中體現國家在養老保險方面的意志,並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和強制性。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宏觀發展戰略基本形成,但建設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法律依據還是上世紀50年代的《勞動保險條例》,雖然政府也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和通知等,但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較強,經常變動,缺乏法律規范應有的強制性、權威性和延續性。因此,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體制建設迫切需要出台一部新的、具有權威性的、強制性的和延續性的《養老保險法》,以明確政府、企業與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維護法律的嚴肅性。
3.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沖擊
隨著整體收人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傳統大家庭文化發生了改變。例如,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3.44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96人減少了0.52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的4.41人減少了0.97人。在有一個65歲以上老人的家庭中,16%為單身老年戶。在有兩個老人的家庭中,42%為一對老夫婦單獨生活戶。傳統家庭觀念受到挑戰的另一個表現是,由於與以往的多子女家庭相比較,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更多的嬌慣,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成年後承擔贍養老人的自然人感大大降低。此外,由於實行了幾十年國家通過企業包攬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在養老制度轉型的條件下,許多家庭沒有養老保險計劃,甚至沒有意識到對養老進行充分的儲蓄。
四、深化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關鍵措施
1.彌補隱性債務,做實個人賬戶
彌補養老保險基金隱性債務不僅資金需要量大,而且影響深遠。實踐證明,試圖用養老統籌基金償還歷史債務是行不通的,政府應該承擔這個責任,可行的方式包括出售部分國有資產、發行長期專項債券、財政支出等手段。在彌補隱性債務的基礎上,將目前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逐步做實,達到積累的目標。將個人賬戶基金和社會統籌賬戶基金分開管理,通過不同的組織機構,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別實施,這樣既可以明確政府和個人在養老問題上各自承擔的責任,同時也避免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之間的資金挪用。此外還要求個人賬戶基金採用完全積累制,只有到個人退休時才能使用。
2.不斷探索新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方式和領域
在目前基金規模不大、基金運營管理機制不健全、資本市場不成熟等現實條件下,採取以購買國債為主的政策具有合理性,但也有必要探索與資本市場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方式和領域。允許養老保險基金進行適當的投資組合,適當放寬投資領域。據在煙台、上海等地的調查,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率一般在5%左右,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除去管理費用,仍有一定的積累結余。若適當放寬投資領域,可進一步提高盈餘率。同時,可以嘗試推行投資委託代理制,將部分養老保險基金委託給專門投資機構進行投資,可以提高積累資金的增值率,也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保險行政管理部門與基金管理機構要同投資主管部門及投資機構加強溝通與協作,但也應當保持社會保險管理部門自主性和獨立性,因為養老保險基金作為最重要的社會保險公共後備基金,安全性的維護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社會保險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責所在。
3.加強社會養老保險法制化建設
工業化國家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建立和改革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時,通常都是以立法機關制定或者修訂相關法律、法規為先導,以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為條件,然後才具體組織實施。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立法已比西方發達國家晚了100多年,從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來看,加快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立法步伐顯得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緊迫。當前我國應該盡快頒布《社會養老保險法》、《社會保險法》、《基本養老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使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和改革進一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4.積極推進城鎮養老保險信息化建設
全面啟動「金保工程」,建立覆蓋轄區內各城市全部參保人員和單位的集中式資源資料庫,市域網延伸到業務經辦窗口和相關服務機構。完成社會保險數據中心建設,實現省一市聯網和中央一省互聯,網上傳輸養老保險費用監測數據,建成全國網雛形。
5.在制度安排上重視家庭保險的基礎作用
養老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家庭保險不僅符合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是中國社會的現實格局。可以通過相關福利政策的實施來維護甚至放大家庭保險的功能,如對家庭養老提供政策優惠乃至補貼等。比如台北市將2002年定為珍愛家庭年,並通過家庭減壓政策、家庭健康政策、家庭擴散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來補充和擴大家庭保險的不足,就受到了市民的歡迎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制度安排上要重視家庭保險的基礎作用,選擇適當的家居方式並且進行家庭內部收入轉移,使之成為基本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同時也彌補了我國在較長時期內保險低水平與覆蓋面有限的不足。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