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業開放措施有哪些
第一,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
第二,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寬到51%,三年以後不再設限。
第三,不再要求合資證券公司境內股東至少有一家證券公司。
第四,為進一步完善內地和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的機制,從今年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四倍,即滬股通和港股通每年由130億元,調整到520億元。
第五,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
B. 金融業對外開放與金融安全有什麼聯系
經濟金融的全球化和一體化,使得金融安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由於各國經濟金融背景不同,國家金融安全問題存在明顯的國別差異。發達國家由於經濟實力強、金融市場發達,且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共同體,主導著國際金融體系,因此其金融安全程度較高,是金融全球化的受益者。
從根本上說,中國金融對外開放保持著自主、漸進和可控的原則。只要有利於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有利於提高中國金融業分配社會資源的效率,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穩定,我們就要堅持開放。無可置疑的是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時機和節奏把握得相當好,是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最大受益者。盡管有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並不十分友善,但其主導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卻為中國帶來了FDI大量湧入和各國貿易壁壘普遍降低的現實好處。
C. 什麼是金融業對外開放
有關金融開放的界定,大多學者主要從國際資本流動和金融服務角度、或用總結性語言對金融開放進行了定義。姜波克(1999)認為,金融開放具有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的內涵: 1、從靜態來看,金融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對外開放; 2、從動態來看,金融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金融封閉狀態向金融開放狀態轉變的過程。
第一,金融開放的政策選擇步驟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銜接、相互交叉進行的,是一個統一體,是在國內宏觀經濟、財政與金融這樣一個整體狀況下進行的,因此不可以作絕對化的理解。這是金融開放的國內前提條件。
第二,金融開放是有條件的,這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這些步驟中具體內容的實施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依據的,在條件沒有完全具備之前,政策貿然出台或提前實施開放都可能產生不利的後果;
其二,在具體條件基本成熟之後,政策面依然原地踏步或繼續實施管制,同樣會有嚴重的後果。
第三,金融開放要做到國內與國外協調,必須採取審慎漸進的步驟,密切關注開放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居安思危。在實施過程中,這些步驟的具體內容大都有一個「漸進」展開的過程,「漸進」意味著每一項具體內容都是一個錯綜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謹慎縝密,不急於求成,又不可因噎廢食,坐失良機;既要看到國內狀況,又要看到國外狀況;既要看到當前局面,又要預測到未來態勢;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顯現的情形,又要看到潛在影響。
總之,對於經濟轉軌型國家而言,由於其歷史與現實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金融開放進程中的國內與國外協調問題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D. 中國保險業市場開放的原因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於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務貿易協議要求各參加方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將加快我國加入WTO的進程,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最終將適用於我國。
以中國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契機,我國打響了全面跨入市場經濟體系的攻堅戰。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化經濟體系而不是閉關自守,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今,作為包括WTO在內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在享受權力、為自身發展贏得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同時,我國也積極信守承諾,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外開放更是首當其沖。
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遵循的是循序漸進、謹慎管理的原則,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開放的地域,增加引進的機構和數量。[1]199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批准9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到2000年3月,在我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選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險市場的開放始於1992年上海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試點,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資保險機構獲准在中國營業。來自17個國家的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2l2家。不久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又批准了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舟公司或台資壽險公司。證券市場的開放程度較低。外國證券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若干外資金融機構獲得了上海和深圳證券所定數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參與B股交易,國外金融機構還參與了我國政府債券和部分企業的H股,N股的上市發行工作。
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對我國民族金融業發展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帶來的不利因素。
(一)客戶資源的無形流失
一些外資金融機構的優勢體現在體制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跨國服務網路優勢。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形成了綜合性服務的業務優勢。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可以憑借這些優勢和雄厚的實力、良好的市場形象贏得優質客戶,這對我國金融機構將造成強烈地沖擊。
如中國加入WTO後,人民幣業務會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而外資銀行一般會選擇向國內一些優質企業發放貸款,這些優質企業為擴大生產,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於自身考慮,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久而久之,中資銀行不可避免地會丟失一批優質客戶;而對保險業來說,沖擊可能更為厲害,中國的保險業由於服務質量較低,外商投資如果從目前的壽險再擴展至財險、再保險及保險業,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將喪失較大的市場份額;由於A股市場還不能放開,證券行業可能好一點,但隨著B股向國內居民放開,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資金融機構若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服務質量,保持相當的業務份額,就會面臨由業務萎縮導致的財務風險。
(二)在國際經驗方面
除中國銀行外,中國金融業長期以來都限於國內經營,與國際市場缺乏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由於國內金融體制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國內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處於幾乎隔絕的狀態。這種狀態,使中國金融業缺乏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缺乏具有廣泛國際服務網路的客戶關系。
(三)人才競爭
現代企業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則現在的中資金融機構就難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會逐漸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將隨業務規模的擴展和業務領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員工,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管理、優越的工作條件、優厚的待遇以及誘人的出國培訓機會等,會吸引大量國內金融界的優秀人才,使人才流失嚴重。從而可能導致國內金融界整體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下降。[3]
與外資金融機構在個人收入、員工技術培訓、業務新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將導致我國本土金融機構中一些優秀業務骨幹「跳槽」,這將導致我國金融業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將會影響中資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地位。
(四)金融市場將受到國際游資沖擊
目前,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企業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行為規范還比較薄弱,如過早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就會形成資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沖擊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五)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和利率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將被相應的資本的流動效應所抵消。從而加大了金融調控的難度,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國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營管理經驗,都處於弱勢地位。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會以其龐大的虛擬經濟切割我國實體經濟的利潤,在基本沒有風險的情況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四是外資銀行將同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業務。如果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被外資銀行壟斷,將不利於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一些國家盲目過度開放金融市場帶來的沉重教訓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有的國家能夠抓住機遇迅速步入現代化行列,有的國家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發展緩慢,這些無不與能否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安全密切相關,而維護金融安全又成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區成為世界上銀行危機發生最為頻繁和最嚴重的地區,35%以上的拉美國家曾經歷過數次危機,發生危機的次數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以上。拉美國家頻繁出現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與外部因素有關。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曾經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國家曾把外國獨資銀行的進入視為對外開放的成就而引以為豪。但是,經濟一旦出現波動,國外資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的資金流入量突然減少,同時,資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資金鏈斷裂,引起乃至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危機。如1998年拉美7個地區大國的資金流入突然中斷,造成信貸規模急劇減少,債務鏈條斷裂,經濟危機使GDP的增長率由7%下降到-2%。二是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錯誤安排。在缺乏對銀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貸款規模迅速膨脹,導致大量不良資產,而貸款的需求又使得銀行無限制地通過國外資本融資,銀行系統對國外客戶的負債迅速擴大,增加了這些國家面對外部資金流動的風險。三是公共債務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經濟衰退時期,政府通過國內銀行獲得大量貸款,數量龐大的公共債務,成為銀行有價證券不穩定的根源。四是銀行債務過度集中到某一種國際貨幣上。一旦該種貨幣出現問題,就會牽動負債國的金融市場。在銀行負債高度集中到一種國際貨幣的國家中,資本流動突然中斷導致金融危機的概率是75%。負債幣種的高度集中導致了風險的增加。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E. 為什麼要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
9月5日,中國保監會邀請10家外資保險公司召開外資保險公司座談會。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要進一步加大保險行業對外開放力度,提升中國保險市
場對外資保險機構吸引力,鼓勵中國市場的外國保險機構進入健康、養老、巨災保險等專業業務領域;進一步優化准入政策,引入更多優秀的境外保險機構。
陳文輝強調,中國保險業仍處在蓬勃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外資保險公司要堅定對中國對外開放和保險市場發展的信心。要立足和適應中國市場,不斷調
整、完善經營策略和管理方式,進一步加強對先進技術和經驗的運用、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堅守「保險業姓保」,發揮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的核心功能,努力成為
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繼續加強風險防控,做好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堅持依法合規經營,發揮積極示範作用。積極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實現自身
壯大的同時,為中國保險業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不斷注入「正能量」。
保險不僅可以融資,還能賺錢,何樂而不為?
F. 如何推動金融業的對外開放
據報道,近日有專家表示,金融業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減少資本管制應協同推進,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
從以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改革發展來看,開放的內涵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將境外機構引進來或國內機構走出去。第二個層次是尊重並適應國際市場的規則和慣例,借鑒國際經驗,發展國內金融市場,最終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希望中國金融行業可以穩步的發展下去!
G. 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後,保險業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
可以這么說,金融業是國家命脈。不可否認,國外的保險經驗,理念都比中國保險公司要強很多。而且經濟勢力也有。
不過既然金融業是國家命脈,那麼國家就不可能讓外資控制中國金融,而且在國家開始提倡民眾購買商業保險以減輕國家壓力的時候。保險行業更是一個越發容易發展的行業,如果大規模的集資。國家是不會放手由外資來侵佔的。
當然無法否認,中國保險業也應該以此為契機,加強學習,交流,投資。以更高的投資回報,更好的保險險種,更專業的保險代理人來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作為大眾,所關心的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我買了以後萬一出事了賠不賠;第二,哪家的更適合我
作為我的觀點,目前中國保險行業應該做的,應該是以提高保險代理人素質為最有限
H. 我國政府何時開始對外開放金融業
這是一個過程,會逐漸放開,比如港股通,滬股通,滬倫通等,也有近期的11條。不會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