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風險管理師的市場空間
去年底,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批准《注冊企業風險管理師職業資格證書》在中國落地。本月初,一場名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企業家沙龍在深圳舉行,市貿促會負責人宣布,風險管理沙龍將在深圳定期舉行。 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每年都快速發展著,中國企業大步「走出去」,不斷向海外開拓。但「中航油事件」的發生卻如當頭一棒,讓業內外驚醒,迅速變化的市場,全球性的競爭,中國企業面臨著一波又一波的金融風險、決策風險、人事風險、市場急變風險等的襲擊。在這種環境下,風險管理的需求在業內呼聲越來越高,各企業都迫切需要專門的風險管理人員,負責組織、判斷、預測、應變、監測、咨詢與診斷、科學決策市場,同時通過運用綜合知識、號召力與組織影響力,對企業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管理,降低企業風險。 可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現狀多半是:風險及相關事務由審計科或財務科管理;未配備專業的風險管理人員,無專業的職能部門,未建立系統的風險管理體系。現實的需要呼喚風險管理專才的出現。但國內還沒有科班出身的專業風險管理人員,市場存在巨大的缺口,風險管理師——這一高含金量的新職業應時而生,快步向我們走來。
Ⅱ 企業風險與風險管理怎麼分析
所謂風險管理是指應用一般管理原理去管理一個組織的資源和活動,並以合理的成本盡可能減少災害事故的損失和它對組織及其環境的不利影響。風險分析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風險和人的行為,風險分析方法和統計分析。1.風險和人的行為:研究與風險相關的認得行為特點,了解他人如何認識風險與面臨風險時如何採取行動。2.風險分析方法:一些技術方法,如現場調查法,列表檢查法,組織結構圖法,流程圖法,危險因素及可行性研究法,事故樹法和危險因素指數法。3.統計分析:風險統計與概率分析。另外,企業損失的風險分析包括:財產損失風險分析,凈收入損失風險分析,企業責任風險分析和企業人員風險分析。要應對風險,首先要試圖避免風險,其次是損失管理,分離風險單位和轉移風險,最後是損失補償籌資。另外就是商業保險的內容。這是大學風險管理課程的概括,也是風險管理的主要脈絡。如果閣下要具體分析,就按照這個脈絡來,准沒錯。
Ⅲ 簡述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規則
簡述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規則:
1、全面管理與重點監控相統一的原則。
保險公司應當建立覆蓋所有業務流程和操作環節,能夠對風險進行持續監控、定期評估和准確預警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同時要根據公司實際有針對性地實施重點風險監控,及時發現、防範和化解對公司經營有重要影響的風險。
2、獨立集中與分工協作相統一的原則。
保險公司應當建立全面評估和集中管理風險的機制,保證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同時要強化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主體職責,在保證風險管理職能部門與業務單位分工明確、密切協作的基礎上,使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平行推進,實現對風險的過程式控制制。
3、充分有效與成本控制相統一的原則。
保險公司應當建立與自身經營目標、業務規模、資本實力、管理能力和風險狀況相適應的風險管理體系。
同時要合理權衡風險管理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合理配置風險管理資源,實現適當成本下的有效風險管理。
(3)企業的保險風險管理研究擴展閱讀
保險公司可以設立由相關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綜合協調機構,由總經理或者總經理指定的高級管理人員擔任負責,風險管理協調機構主要職責如下:
1、研究制定與保險公司發展戰略、整體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風險管理政策和制度。
2、研究制定重大事件、重大決策和重要業務流程的風險評估報告以及重大風險的解決方案。
3、向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管理層提交年度風險評估報告。
4、指導、協調和監督各職能部門和各業務單位開展風險管理工作。
5、合理確定各類風險限額,組織協調風險管理日常工作,協助各業務部門在風險限額內開展業務,監控風險限額的遵守情況。
Ⅳ 企業風險與風險管理如何分析
企業風險與風險管理分析:
企業風險管理現狀
1.風險意識淡薄。
2.企業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
3.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脫離。
企業風險管理五大應用原則
1.企業風險管理是全面的企業診斷方法
把所有的問題歸納到同一個中心,不能有不同的單位、不同的看法。
2.企業風險管理中的風險細分
a.企業風險管理不但要看中度的風險,還要看高度和低度的風險。
b.不能只關注日常的風險,應該先看戰略的風險,然後再看運營風險,再到日常管理的風險;
c.不是碰到什麼問題再去解決,而是要根據過去的經驗把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全部找出來。
3.企業風險管理要用最先進的系統和資源來應對風險
企業風險管理要用最先進的系統和資源來應對風險。
4.企業風險管理要求全民皆兵
風險管理要滲透到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單元。
5.企業風險管理要求一分為二
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風險,把好的風險轉化為更好的風險,把不好的風險轉化為好的風險,或者設法轉移掉風險。
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平衡
1.提升風險管理理念。
2.拓展內部控制目標。
3.豐富內部控制責任主體。
4.建立科學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
5.發展內部控制獨立審計業務,強化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外部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