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有關於行政管理的社會調查報告,感激不盡
企業職工培訓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原因及目的
「科教興國」是國家提出的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重大戰略,是增強綜合國力、強國富民的戰略方針。科教興國戰略為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重要任務,企業職工教育培訓作為教育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任。做好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有利於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職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組成部分和關鍵職能,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職工培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職工個人的發展以及企業發展的需要,職工培訓越來越重要;由於傳統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一些企業對該工作存在諸多誤區:成本能省則省、效益好時不需培訓、效益差時無錢培訓、高管人員不需培訓等.因此要從觀念、內容、方式以及授課者的選擇等方面創新職工培訓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討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意義深遠重大。
企業職工必須接受培訓作為繼續學習的一種手段,職工培訓在幫助企業迎接競爭性挑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職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職工培訓工作的企業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通過職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職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職工受益。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職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職工的干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企業的任務和目標來實施培訓,並通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系,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企業職工思想現狀,了解企業對職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了解統化、結構化的企業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成都某企業范圍內採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發出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5份,其中有效問卷94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8份,主管級及職工級86份,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二、調查時間、地點、方法
1.調查時間:2009年1月
2、調查地點:某國有企業
3、調查方法:問卷式調查和查閱資料相結合
三、調查內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隨著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職工的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職工的素質培訓和技術培訓不能及時進行,大部分現場職工各部分管理人員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訓。缺乏「苦練內功、培養後勁」的意識和行動,長期以往只會導致企業管理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的下降。
2、培訓工作尚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培訓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技能培訓上,且多以陳舊的培訓方式為主,培訓效果級差,沒有根據企業的整體發展合理地進行布局規劃,缺乏分專業分層次和循序漸進的培訓。
3、沒有調動職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目前培訓工作被動參加的多,主動學習的少,應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需求和員工個人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加上培訓工作沒有結合企業生存的.些根本性問題,因而難以充分調動職工培訓的積極性。
4、培訓效果反饋不夠健全。由於常常搞突擊式的培訓,人多量大,時間緊,給出題、考核、閱卷帶來許多困難,培訓部門對培訓後的效果不能進行全面、及時的分析和評價,因而無法對後來進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訓安排,從而不能保證培訓效果和質量的提高。
5、培訓方法落後,多數情況下培訓工作採用講授和技術問答的形式,沒有採用互動練習的設施,缺少基礎設施的配置。
(二) 人才管理與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部門負責人作為企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職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人員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 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職工普遍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較強,並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後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並沒有達到預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職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並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職工自己溝通和聯系,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佔55%。對於部門內部的職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 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職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
(三) 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1、 除少數職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28%的職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60%認為我們團隊是一個充滿關愛、團結一致的集體,但12%的職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職工反映某些職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3、 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職工認為企業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職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職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職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四) 職工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揮
職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職工普遍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的職工認為自己的技能相當完備,與此同時,5%職工對自身知識與技能表示了不滿,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轉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職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職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轉化上並不十分理想,職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四、今後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企業的培訓現狀,為了讓企業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職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企業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職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職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給企業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職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企業職工進行交流,使職工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於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職工之間的的相互了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職工技能發揮。針對每個職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隊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職工培訓,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職工工作的熱情和鬥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盡可能好,不僅讓職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職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職工的雙贏。一個企業應有明確的培訓政策,並有企業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訓政策不僅要表明企業政策是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職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職工對各種培訓方案非常清楚。否則,培訓就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另外,企業還要向職工解釋培訓的真正意義,讓職工感到培訓是一個提高自己知識和能力的寶貴機會,從而創造出一種氣氛,讓職工感到培訓機會來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訓機會。
總之,員工培訓的有效管理與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日益凸現其重要性,現代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而培訓正是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實現知識共享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員工培訓的管理與創新是企業在21世紀培育核心競爭力,取得不斷成功的關鍵所在。
❷ 求一篇行政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還有調查報告~~一篇要求如下
行政管理這方面有的
❸ 求一份關於行政管理的社會調查報告
《社會學課程專題調查》報告
--關於社區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
姓名:111
班級:111
學號: 111
《關於社區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的調查報告》
00市寬城區00社區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狀況調查
00學院00專業調查小組
調查思路
該項調查四步進行:第一步,搜集資料,對弱勢群體勞動和社會保障有初步認識;第二步,實地調查,掌握00區00社區弱勢群體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及具體方針政策;第三步,案例分析,剖析該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情況,寫出全程調查分析報告。
調查目的
基於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政策從城市到農村的不斷落實、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政府對民生問題的日益重視,我們決定對社會保障制度做一次課題研究,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調查其落實情況,並從大學生的角度對其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具體研究目標如下:
深入學習我國現有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及其法律保障
調查社會保障的落實情況,分析現有的執行機制是否合理
找出促使我國社會保障走上定型、穩定、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科學依據
提出合理建議,構建更加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促使其進一步發展。
調查方法:
個別案例分析法
對「零就業家庭」的幫扶措施
走訪調查法
走訪00市00區00社區,實地調研
調查時間
00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各種不安定因素及各種矛盾不斷變化,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已經成為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政府對此的重視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減輕了負擔,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暖關懷。但同時也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政策落實力度、地域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善有序的體系,法律法規並不十分完備,各相應機構在落實現有的政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種種漏洞和不足。因此我們對長春市寬城區長盛社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進行了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我國現有的各項社保政策,並從中發現問題和不足,綜合我國社會保障發展歷程和經驗,提出可行性建議,為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 社區弱勢群體社會保障
1, 社區弱勢群體包括:殘疾人聯合會,低保戶,烈士家屬
2, 社會保障的含義: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建立起來的、具有經濟福利性的國民生活保障與社會穩定系統。在當代經濟社會生活中,它具有以下一些內涵:
(1),社會保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
(2),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權的有效手段。
(3),社會保障是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4),社會保障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5),社會保障是政府、企業(單位)、個人的利益統一體。
3,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本內容:
社會保險 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社會優撫 政策實施 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積累
4,「零就業」政策的具體措施
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和就業有著直接的聯系,失業人員的存在不僅是自身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是對家庭經濟的拖累。而對於家庭就業人數為零的「零就業家庭」而言,生活更是顯得困難重重。零就業家庭勞動力由於年齡偏大、身體條件差、文化技能偏低,以及就業觀念不適應等原因,就業十分困難。
為了幫助這些家庭走出困難,長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為了達到區內「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創建充分就業區的目標,針對「零就業家庭」的具體情況,採取了不同的幫扶措施:
(1)對有迫切就業願望的零就業家庭勞動力,優先提供就業崗位,使其盡快就業;
(2)對無就業願望的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幫其轉變擇業觀念,促其就業;
(3)為零就業家庭人員介紹講解就業再就業相關優惠政策,舉辦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專題講座,並舉辦專場見面會,充分挖掘空崗信息,做到「人職匹配」,提高其就業機率。
5優缺點的分析
優點:
(1)「零就業家庭」的幫扶政策為目前就業最迫切的一批群眾提供了機會,幫助他們走出困難,走上工作崗位,體現了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同時也抓住了待解決的一系列問題的重點難點,真正做到了「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2)在「零就業家庭」的幫扶措施中,對失業人員進行了培訓,以及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不僅使失業者個人及家庭走出了困境,同時也彌補了一部分就業市場的空白,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3)政策鼓勵和指導人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提高了人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地區經濟的發展。
缺點:
「零就業家庭」幫扶措施包括各個方面的培訓、指導和介紹,涉及的瑣碎工作很多,從而需要的人員也多,容易使社會保障機構因此忽略其他就業工作的開展。在我們與韓村河群眾的交流過程中了解到當地社會保障機構對非「零就業家庭」中失業人員有所忽略,而這一部分人員的就業迫切程度僅次於「零就業家庭」人員。
三、建議與總結
1,建議
政府方面
針對長盛社區養老、醫療、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壓力過大、負擔過重的情況,政府應大力加強管理,增加就業機會,同時適當加大對該區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以確保群眾利益不受損害。
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一方面解決社保所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對象需求的矛盾,完善社保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服務環境,縮小地域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切實提高社會保障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確保社會保障工作有序進行。
要從源頭上堵塞漏洞,加大管制及核查力度。要善於發現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及不足,並及時加以解決,有效防止「冒領」問題的發生,確保各項政策及工作順利實施,穩步開展。
在基本醫療中,要完善現行公費醫療試行辦法,減輕公費醫療中的個人負擔,統一收費及報銷標准,進而使從收費到報銷的流程更加正規化。
要完善醫保法制體系,尤其加強對醫院各項收費標準的規劃及監督,有效控制醫院收費雜,甚至亂收費現象,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問題。
完善社會保障方面各項規章制度,組織全體工作人員學習政策,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宣傳新制度,並號召群眾積極響應,做好參保單位勞資人員的政策培訓工作,同時加大普法力度。
群眾方面
人民群眾要切實貫徹落實政府社會保障方面的相關政策,協助政府的政策開展工作,進而最大限度的擴大政府政策的實施范圍,惠及更多民眾。
在社會保險方面,群眾要深入理解政府的醫保政策,從而增強參保意識;要提高法律意識,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符合條件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居民要積極參保,以增加參保人數,促進本區的農村保險工作快速開展。
2,總結
通過對00市00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情況深入具體的研究,我們對該區總體的社會保障工作有了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近幾年,該區出台了許多有利於人民大眾的社會保障政策,保障的人民的生活,緩解了社會矛盾,給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社會保障體系依舊沒有完善,各項政策法規推行落實過程中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漏洞。對此,我們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可行性建議,希望能對該區的社會保障工作有所幫助。
❹ 關於保險一類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當然有一定區別,如果是大學生要求會更高一些。
對於實踐報告,觀點更重要。
實踐報告的格式:題目、作者、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後)、正文、結束語、謝詞(可以沒有)、參考文獻、附錄(隨情況需要)。
1.必須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實踐者要深入群眾,了解調查對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間接的,歷史的、現實的,弄清它的來龍去脈,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實依據。
2.要善於作認真的分析與研究。對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處理,要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真面目,抓住它的本質,從而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3.要選用切實、可靠的材料說明觀點。社會實踐報告所揭示的結論,必須通過對具體情況、具體事實做客觀的敘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於用精確、充足的材料來說明觀點。不能脫離材料空發議論;也不能只擺一大堆材料,而不提出明確的觀點和結論。
4.社會實踐報告的文字要樸素、明確、實在。要注意把說理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善於用簡要的議論總結經驗,闡明規律,說明政策;還要注意運用可靠的統計數字和群眾語言來印證觀點。
但是對於調查報告,數據分析、歸納、整理更為重要。
一般格式:題目、前言、正文、結語,有的還有附錄。
對社會調查報告材料的整理,一般分成三個步驟:
l.檢查鑒別。首先檢查社會調查報告材料是否切合研究的需要,其次要鑒別事實材料的真實性,數據的准確性,保證材料的真實可靠,確實反映客觀實際。
2.製作圖表、數表。以其直觀形象信息量大,幫助讀者理解社會調查報告內容。
3.分類分組。社會調查報告材料分類的標准,依研究目的而言,可按材料性質分為記錄資料、文獻資料、問卷資料、統計調查資料等。可根據研究的目的按年齡、性別分類,或按職業分類等。也可分為背景材料,統計材料,典型(人或事例)材料等。
社會調查報告材料分析一般有定性分析(矛盾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定量分析(統計分析法、社會測量法)對社會調查報告材料的選擇,要注意:運用典型材料說明觀點;運用綜合材料說明觀點;用精確的統計數據說明觀點、統計數據具有很強的概括力和表現力,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增強社會調查報告的科學性、准確性和說服力。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❺ 行政管理學社會調查報告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研究報告
「標題注釋」為了實際了解當前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情況,客觀地研究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財政部農業司於2003年7月初派出4個調查組赴浙江、陝西、四川、河南進行調研。
「內容提要」本報告首先探討了農村公共產品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結合4省典型縣的實際調查情況,描述了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的現狀,探討了在轉型期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而提出了一些可供選擇的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財政/農村公共產品/財政支出/研究
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但社會資源要素和財政資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業和城市傾斜,使一度縮小的城鄉差距再度拉大,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而且對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產品相對私人產品而言,主要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無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場調節,無法由私人提供。就農村居民的國民性質而言,應該享受同城市居民無差別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樣。然而,由於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弱質產業,加之農民是低收入低積累的弱勢群體。因此,農村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的范圍界定相對城市來講要寬一些。從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看,由政府公共財政覆蓋的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純公共產品,包括農村基層政府、村組織的行政服務,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鄉村道路、清潔飲水)、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大江大河治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灌溉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系統、農業信息系統)、農業科技進步(基礎研究、重大技術成果的中試和推廣示範)、農村抗災救災、農村公共衛生防疫、農村扶貧開發等。另一類是准公共產品,即農村基礎教育、農村醫療救助、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現狀
從目前財政支出的范圍看,公共財政基本涉及了農村所有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領域,但投入不足,總體覆蓋力度不夠,城鄉差距較大;區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狀況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後,公共財政覆蓋范圍狹窄,問題比較集中,矛盾比較尖銳。
(一)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中西部地區鄉村道路條件較差。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鄉村道路的投入,1999—2002年,國家累計投入鄉村道路資金315億元(註:有關鄉村道路的資料來自財政部經建司的《情況反映》),除此以外,每年財政扶貧資金中的40億元以工代賑資金也主要用於貧困地區鄉村道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西部地區農村行路難的問題,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道路交通落後的狀況。目前全國有261個鄉鎮、5.4萬個村不通公路;在全國104.3萬公里的砂石路面、土路面及無路面里程中,農村公路就有92.3萬公里,佔88.5%;還有未納入統計的村與村之間的簡易公路約120萬公里。很多地方農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災能力低,路況差。實地調研的中西部三個縣中,河南省西平縣尚有29個村未通公路,已通的公路路況較差,通村公路硬化率不到30%;陝西省大荔縣有93個村未通公路;四川省三台縣目前公路未通村408個。
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基本生存條件無法保障。2000年初,我國有502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其中,2423萬人是「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遺留下來的,預計2003年年底解決。其餘2597萬人是近年來由於氣候乾旱、水源變化等原因新增的飲水困難人口,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實地調研的四個縣中,除浙江省上虞市95%以上的農民能夠用上清潔的自來水外,中西部地區三個縣不僅存在人畜飲水困難問題,西平縣有32個村沒有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涉及2萬多人;大荔縣未解決人畜飲水的村220個,涉及人口33萬人,大牲畜7.5萬頭;三台縣目前有102個村6萬多人飲水困難,有4個嚴重缺水村和16個旱山村。除了一部分人飲水困難外,目前中西部地區很多農村飲水達不到清潔飲用標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二)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方面(註:全國資料來自財政部社保司「關於農村公共衛生問題」課題報告)
無論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城鄉醫療和衛生存在著巨大差距。全國而言,在健康水平方面,農村嬰兒死亡率是城鎮的4倍左右,孕婦死亡率是城鎮的2.4倍,農村人均期望壽命比城市低6歲,農村中一些已經得到控制的地方病、傳染病如血吸蟲病等發病率出現反彈甚至死灰復燃。在政府投入方面,1991—2000年間,政府投入農村衛生的支出690億元,占衛生總預算支出的15.9%,農村衛生投入10年僅增長48.5%。2000年政府衛生預算投入比1991年增加的部分只有12.4%用於農村。即使在東部地區的浙江省上虞市,2002年財政預算中用於城鄉醫療衛生的人均投入比例也在9:1.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嚴重落後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村醫療條件差,服務能力低。農民就醫主要是村級診療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相比較而言,縣級醫院無論在投入或設備條件方面均遠遠好於村級診療室、鄉鎮衛生院。村級診療室的醫療器材僅限於體溫計、血壓計等,從業人員中9.2%是小學畢業,67.8%是普通初中畢業,僅能診治一般小病。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條件差,設備陳舊,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為20世紀60、70年代配備的設備;衛技人員中,本科學歷以上的佔1.4%,大專學歷佔9%。二是農村醫療收費相對較高,大病統籌合作醫療步履維艱。1991—2000年農民每人次平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由10.9元和473.3元上升到79元和2891元,分別增長了6.2倍和5.1倍,而同期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7%。農民輕易不敢上醫院,小病拖,大病扛,一旦患上重病,極有可能陷於貧困。據問卷調查,四川省三台縣盧溪鎮農民看病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5.31%,古井鎮為8.14%,魯班鎮為10.91%,我們走訪的四川省三台縣幾戶特困戶,大多因病所致,大病已經成為農民致貧的主要因素。現在全國只有10%的村有合作醫療,而且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我們實地調研的縣(市),只有浙江省上虞市開始了試點。
(三)農村教育方面
我國現行農村教育體制是地方負責、以縣為主的體制,長期以來,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主要來自縣鄉財政和農民集資,中央和省市一級的教育經費主要用於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礎教育,用於農村基礎教育的比重很低。2001年,財政預算內農村教育支出738.6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農村教育支出97.32億元,僅佔13.17%。盡管近年來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以來,中央和省市一級財政增加了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但仍然只佔很小的比重。據調查,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一是教師工資基本解決,硬體設施差距很大。我們調研的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率接近100%,但學校校舍、設備、操場等硬體設施普遍落後。陝西省大荔縣還有危、漏校舍面積3.6萬平方米。2001年開始實行「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到2002年底,中央資金支持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兵團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總量達120億元,改造D 類危房(最危險的)面積3000萬平方米,全國中小學危房比率由改造前的9.6%下降到7.6%。二是基礎教育費用較高,農民無法承受。根據對河南、陝西、四川的農戶的直接問卷調查,農村子女上學費用是目前農戶家庭最大的開支。陝西省大荔縣2002年平均農民家庭支出為7869.07元,其中子女上學2714.07元,佔35%。寶雞縣2002年農民家庭平均支出為8219.63元,其中子女上學2334.67元,佔28%。四川省三台縣古井鎮接受問卷調查的30戶農民中,上學支出占農民家庭消費支出為33.47%,盧溪鎮為30.57%,魯班鎮為28.75%。有些孩子因為支付不起學費而中途退學。當地農民說「學校修漂亮了,上得起學的孩子卻少了」。三是師資水平低,教育質量不高。目前由於工資、住房及其他條件原因,農村中小學中一些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或流向城市,或離開教學崗位,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難以保證,升學率低,9年制義務教育的失學率相對較低,進入高中階段失學率劇增,往往因考分低1分或幾分需要繳上萬元而失學的現象比比皆是。同時,農村就業技能培訓主要由一些私人部門或機構舉辦,只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才能參加,而大多數農民因得不到有效的就業技能培訓,外出打工或從事非農就業時也只能幹一些粗活、重活、臟活,非常不穩定。
(四)農村社會保障問題
盡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對農村特困戶的救助辦法,但目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區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已經初步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農村特困人口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廣西2003年出台了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制度。但上述地區農村人口只佔全國農村人口16.56%,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非常低。
(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方面
目前,國家財政對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的支持已經體現在各個科目的預算安排上,但投入總量不足,支出結構不合理,有效性不強。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財政供養的農業事業單位人員過多,用於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支出過多,一些本該由市場調節或由私人部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也由政府財政負擔。而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財政支出中所佔比重很低。
(六)農村基層機構運轉方面
縣、鄉(鎮)負債現象嚴重。實地調查的中西部地區3個縣,縣、鄉、村都存在債務。河南省西平縣目前縣、鄉、村債務累計達2.2億元,其中鄉村債務高達1.4億元;河南省滑縣截止2002年底,歷年滾存赤字2212萬元,全縣債務總計2.9億元;四川省三台縣累計赤字6123萬元,全縣債務總計11億元(5倍於2002年縣財政收入)。
由於財政困難,中西部地區大多數鄉鎮黨政機構的辦公經費標准低,運轉發生困難,鄉鎮幹部工資大多是「裸體工資」,並且不能正常發放。
造成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體質量偏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現行體制導致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二元結構,城鄉投入差距明顯。我國現行的體制格局是以工業和城市為中心,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帶有特別明顯的工業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基本由公共財政供給,如公共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農村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盡管各級財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相比較而言,無論是總量水平還是相對水平都是很低的。據初步統計,2001年,全國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3300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3%,如果扣除國債資金,占財政總支出的11%左右。實地調研的河南省滑縣,總人口為122萬人,農業人口為113萬人,占總人口的93%。2002年全縣人均公共建設財政投入為131元,而農村人均公共建設投入為7.55元,僅相當於人均水平的5.8%。其次,縣鄉兩級財力有限,無力保證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目前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主要由縣鄉兩級政府承擔,而縣鄉兩級財力困窘,難以提供有力支持。1998—2002年河南省西平縣用於支持鄉鎮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不包括農村教育支出)的支出分別是1009萬元、1028萬元、1171萬元、1013萬元和1172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為7%、6%、6%、4.9%和4.5%,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其他各縣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第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財權和事權不對稱。現行體制下,中央與地方雖然劃分了財權,但事權仍是模糊交叉的,特別是在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方面,本該由上級政府投資的公共產品,有的卻通過轉移事權交由下級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員會還承擔了較多的政務,供給主體錯位現象嚴重。如:基礎教育、計劃生育都是基本國策,涉及整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屬於全國性的公共產品,應該由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但目前這些事權主要由縣、鄉政府以及村承擔,中央和省一級負擔的比例比較低。第四,稅費改革留下的投資缺口暫時還無法彌補。以前,村集體興辦公共事業主要靠提留統籌和攤派集資。農村稅費改革以後,從制度上規范了農民的稅賦,剎住了面向農民的各種集資、攤派、收費行為。但目前中央財政和省一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僅能保證基層政權的運轉和農村教育的需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缺乏相應的資金來源。按照國家規定每人每年不超過15元的標准和「一事一議」
三、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國家財力有限,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認真考慮。
(一)持續工業化和城市化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歷史時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城鄉資源配置結構、人口分布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等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是一個客觀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必然選擇。因此,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推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公共財政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要適當,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成本問題
我國現有鄉鎮3.9萬個,行政村69.5萬個(註:中國農村經濟主要數據1978—2002,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3),按自然村計算,村數更多。如果依現有鄉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不僅需要龐大的財政支出,國家財政負擔不起,而且組織成本和投入成本都很大。同時,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村莊和鄉鎮將會合並,如果依現有鄉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還會造成公共財政資源的浪費和配置失效。從日本的「並村運動」和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實踐看,即使在人口密度大於中國的日韓兩國,農村人口的相應集中和居住鄉村的適當合並,對於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和公共財政資源有效配置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城鄉差別的客觀存在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縮小發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說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內涵之一。但應當強調的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還不可能消除這種差距。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動力之一。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得到扭轉」。所以,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要承認城鄉差別的現實,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滯後的問題,逐步扭轉「三大差別」,而不能強求農村道路、飲水、學校、文體、路燈、垃圾站等公共事務達到與城市一樣的標准,這是不切實際和不現實的。
(四)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國家,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客觀存在。2002年,我國東南發達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過了3000美元,而西部9省區的平均水平還不到600美元。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309元,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僅為1741元。當浙江省上虞市的農民開始考慮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時,中西部的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在為吃水用水發愁;當上虞市農民開始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在臉朝黃土背朝天,從土裡刨食;當上虞市農民生意開始做到國外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守望田野,不知道山外是怎樣的世界;當上虞市農民家用電器升級換代,轎車、洋樓進入百姓家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可能連電都用不上或用不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差異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因此,在制定農村公共服務和小康建設目標和政策時,要承認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和不平衡性,在這個基礎上,區別對待,分類、合理設計和制定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目標、標准等指標,絕不能一刀切。
(五)財政體制和財力格局
分稅制規范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調動了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增強了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同時,初步建立了較為規范的轉移支付體系,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由於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舊的體制因素,財政體制的不完善使得財力分配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財力逐級上收,中央和省一級財力在整個國家財力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對加強宏觀調控和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建設是必要的,但縣鄉財力薄弱,使得由其承擔的農村公共產品無法得到保證。二是1994年的分稅制是在當時財政收支包干基數的基礎上確定的,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意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情況的變化,這些收支基數的不合理性日益突出,地區間財力差異進一步拉大。四川省三台縣為2.1億元,河南省西平縣和陝西省大荔縣不足1億元,與浙江省上虞市的財力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現行財力格局決定了不同級次和地區間公共財政的支出能力,客觀上也決定了現階段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支出主要應由中央財政和省一級財政承擔,不同地區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選擇也應有所區別。對中西部地區而言,政府財力的狀況決定了這些地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量力而行,尤其不能急於求成。
(六)區分輕重緩急,統籌兼顧,突出解決主要矛盾
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公共服務的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義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來越高程度滿足的問題,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發展需要得到實現的問題。發展需要不僅包括生理意義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閑等,而且包括社會意義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會競爭技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等,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非常嚴重,不要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連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我國財政經濟實力還不雄厚,解決人口和幅員面積占絕大多數的農民問題、農村問題,難度很大,任務十分艱巨。在思想認識上,既不能悲觀喪氣,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樂觀,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思想准備。在策略上,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分清緩急,有先有後,統籌兼顧,逐次解決。
四、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建議
(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存量調整和增量調整上同時做文章,重點是增量調整,逐步加大解決「三農」問題的投入力度。存量調整主要是:重新配置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現有財政資源,增加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財政投入;調整壓縮糧食流通領域的財政補貼,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調整政府農業管理職能配置,整合農業財政資金,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和加入WTO 後的發展需要,重新確立農業財政資金分類,減少交叉和中間環節,提高農業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增量調整主要是:認真落實財政預算內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2004年比例不少於70%,2005年以後達到80%以上;調整國債資金的投入比例,2004—2005年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由現在的1/3提高到2/3,2006年以後逐步提高到80%以上。同時,採取稅收優惠、貼息等措施鼓勵社會其他力量進入農業農村社會發展領域。
(二)合理確定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優先順序
國家財力有限決定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分階段、分區域地排出優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先保障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民基本生活需要,後創造條件促進農村發展;先保證純公共產品,後提供准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
在實際調研中,我們設計了相關問卷對地方政府和農民的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由於財力不足,近年來縣鄉政府對上級轉移支付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縣鄉財政絕大部分財政支出主要是用於行政事業單位開支和教育開支,農業、農村公共事業只能依靠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在對農戶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列出了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教育投資修建校舍、提高師資力量;減免學生上學費用;解決灌溉用水;增加醫療點、減輕看病負擔;開展技術培訓;解決收看電視難問題等十一項內容供農民選擇。由於各地自然、經濟條件不同,農民選擇有所差別,但是如果排除區域性差異,農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一是道路、橋梁、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高達100%;陝西省大荔縣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達到79.6%;浙江省上虞市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達到52%。
二是減少子女上學費用。河南省西平縣高達93.33%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陝西省大荔縣87%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陝西省寶雞縣83.3%的農戶對此問題關註:浙江省上虞市80%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資修繕校舍和提高師資水平。河南省農民對此關注率達到92.22%;陝西省寶雞縣農民的關注率達到88.9%;浙江省上虞市農戶的關注率達到80%;陝西省大荔縣農民關注率達到63%。四是增加醫療點,減輕看病負擔。陝西省寶雞縣農戶對此關注率達到90.7%;河南省農戶的關注率為72.22%;陝西省大荔縣農戶對此關注率為70.4%;浙江省上虞市農民對此關注率達到61%。五是幫助發展生產、開展技術培訓等。
(三)在政策設計上要留下城鄉協調發展的介面
使農村居民享受國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這就意味著最終形成城鄉統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在最初的關於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設計方面考慮未來城鄉政策統一的需要。
(四)深化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加快鄉(鎮)村布局調整
進一步深化地方行政改革和農村管理機構改革,把減人和減事結合起來,逐步減少村委會承擔的政務活動,取消村委會的「政務職能」,這一方面要求各級政府充分履行責任,避免職能下放;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自治組織在理清「政務」與「村務」的基礎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權力,維護農民利益。
(五)針對不同地區發展實際,制定不同地區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公共產品投資分擔機制
從大的區域比較,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水平基本上呈遞減之勢,對中央、省級財政依賴程度遞增,加上各地區農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情況不盡相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應因地制宜、區別對待。現階段,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中部糧食主產區和西部貧困地區的大多數縣鄉財政比較困難,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支出,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相應承擔的比例要多一些。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和財政體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縣鄉財政狀況的好轉,可以逐步將一些領域的發展職責讓渡給市場調節和縣鄉政府;東部地區地方財政財力較強,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支出主要由省、縣鄉財政負擔,但作為政策引導,中央財政對於東部地區應給予適當補助。
(六)建立民主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和「第三方」實施的運行機制
公共財政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否符合農村大部分居民的實際需求,是衡量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則。因此,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需要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改革農村公共產品投資決策程序,實現農村公共產品投資決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
轉變。要從制度上確立由農民、農村的內部需求來決定公共產品投資范圍和投資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內部需求決定公共產品供給的機制。同時,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實行「第三方」
實施、政府部門和農民進行監督的方式,提高政策實施的質量,避免由「條條」決策,由「條條」搞「工程」、搞「行動」等不切實際的做法。
(七)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現代稅收制度
進一步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制度,穩定國家和農民的利益分配關系,在此基礎上,按照「先規范、後降率、再轉制」的原則,分步實施。第一步,利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時機,在確保農村稅費改革及逐步取消農業特產稅措施取得預期效果的基礎上,降低農業稅稅負,力爭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將農民稅收負擔降低到3.5%左右,同時明確規定徵收的農業稅全部返回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步,隨著土地資源稅、所得稅和增殖稅等稅制的完善,取消農業稅,建立城鄉統一的現代稅收制度。
❻ 求 行政管理學 行政機關的調查報告 謝謝
企業職工培訓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原因及目的
「科教興國」是國家提出的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重大戰略,是增強綜合國力、強國富民的戰略方針。科教興國戰略為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重要任務,企業職工教育培訓作為教育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任。做好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有利於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職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組成部分和關鍵職能,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職工培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職工個人的發展以及企業發展的需要,職工培訓越來越重要;由於傳統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一些企業對該工作存在諸多誤區:成本能省則省、效益好時不需培訓、效益差時無錢培訓、高管人員不需培訓等.因此要從觀念、內容、方式以及授課者的選擇等方面創新職工培訓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討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意義深遠重大。
企業職工必須接受培訓作為繼續學習的一種手段,職工培訓在幫助企業迎接競爭性挑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職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職工培訓工作的企業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通過職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職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職工受益。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職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職工的干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企業的任務和目標來實施培訓,並通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系,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企業職工思想現狀,了解企業對職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了解統化、結構化的企業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成都某企業范圍內採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發出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5份,其中有效問卷94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8份,主管級及職工級86份,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二、調查時間、地點、方法
1.調查時間:2009年1月
2、調查地點:某國有企業
3、調查方法:問卷式調查和查閱資料相結合
三、調查內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隨著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職工的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職工的素質培訓和技術培訓不能及時進行,大部分現場職工各部分管理人員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訓。缺乏「苦練內功、培養後勁」的意識和行動,長期以往只會導致企業管理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的下降。
2、培訓工作尚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培訓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技能培訓上,且多以陳舊的培訓方式為主,培訓效果級差,沒有根據企業的整體發展合理地進行布局規劃,缺乏分專業分層次和循序漸進的培訓。
3、沒有調動職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目前培訓工作被動參加的多,主動學習的少,應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需求和員工個人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加上培訓工作沒有結合企業生存的.些根本性問題,因而難以充分調動職工培訓的積極性。
4、培訓效果反饋不夠健全。由於常常搞突擊式的培訓,人多量大,時間緊,給出題、考核、閱卷帶來許多困難,培訓部門對培訓後的效果不能進行全面、及時的分析和評價,因而無法對後來進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訓安排,從而不能保證培訓效果和質量的提高。
5、培訓方法落後,多數情況下培訓工作採用講授和技術問答的形式,沒有採用互動練習的設施,缺少基礎設施的配置。
(二) 人才管理與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部門負責人作為企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職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人員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 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職工普遍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較強,並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後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並沒有達到預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職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並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職工自己溝通和聯系,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佔55%。對於部門內部的職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 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職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
(三) 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1、 除少數職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28%的職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60%認為我們團隊是一個充滿關愛、團結一致的集體,但12%的職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職工反映某些職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3、 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職工認為企業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職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職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職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四) 職工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揮
職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職工普遍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的職工認為自己的技能相當完備,與此同時,5%職工對自身知識與技能表示了不滿,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轉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職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職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轉化上並不十分理想,職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四、今後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企業的培訓現狀,為了讓企業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職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企業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職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職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給企業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職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企業職工進行交流,使職工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於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職工之間的的相互了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職工技能發揮。針對每個職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隊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職工培訓,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職工工作的熱情和鬥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盡可能好,不僅讓職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職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職工的雙贏。一個企業應有明確的培訓政策,並有企業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訓政策不僅要表明企業政策是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職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職工對各種培訓方案非常清楚。否則,培訓就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另外,企業還要向職工解釋培訓的真正意義,讓職工感到培訓是一個提高自己知識和能力的寶貴機會,從而創造出一種氣氛,讓職工感到培訓機會來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訓機會。
總之,員工培訓的有效管理與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日益凸現其重要性,現代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而培訓正是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實現知識共享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員工培訓的管理與創新是企業在21世紀培育核心競爭力,取得不斷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