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內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體化發展模式調研報告
2007年5月底到6月初,地質勘查司組織對內蒙古第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以下簡稱「內蒙古地勘十院」)進行了專題調研,旨在總結分析《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台以來地勘單位以隊為單元改革發展的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制定地勘單位發展戰略和規劃收集材料。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內蒙古地勘十院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內蒙古第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隸屬於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由原內蒙古第二區域地質調查院、內蒙古第三水文地質勘察院合並而成。現有職工952人,其中離退休454人,在職職工498人,管理人員28人,服務人員33人。
(一)形成了以地質勘查業為基礎,以礦業開發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查與施工為支柱的新型產業結構
以地質勘查為基礎。組織精幹隊伍,配備優良裝備,提高核心競爭力,開展大量地質勘查項目,獲得重要地質勘查成果,為礦業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2005年,地勘十院同時承擔了29幅1:5萬礦調項目,十幾個礦產勘查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1.5萬米,物化探測量200平方千米,完成地質勘查貨幣工作總量4500多萬元。僅2005年一年完成的各項實物工作量及貨幣工作量相當於前10年之和。從世紀之交迄今拿到100多個探礦權。
以礦業開發為核心。內蒙古地勘十院的探采一體化始於「八五」末期,5年駛入快車道,2003年以來「爆炸」式擴張。承擔主要開發工作的金源公司成立於1995年,先後勘查開發了毛山東螢石礦、林西新林鎮螢石礦、巴林左旗四方城銅礦,但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1999年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先後勘查開發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白旗鉛鋅礦、赤峰市松山區白臉山膨潤土礦、西烏珠穆沁旗花敖包特鉛鋅礦,運作礦權轉讓了阿魯克爾沁旗膨潤土礦,礦業開發產業已初具規模。2003年以來「爆炸式」發展,投資近億元建設花敖包特鉛鋅礦1000 噸選廠,形成日處理礦石1400噸,年處理礦石30萬噸的生產能力,2006 年總產值達5.0 億元,實現利稅達1.5億元;2005年由內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有限責任公司開發赤峰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內蒙古地勘局佔30%股權,地勘十院及十院職工佔45%股權,地方企業佔25%股權),到2006年底實現年產值5000萬元,利稅1000萬元;2005年,出資3.4億元購買由北京碧溪集團投資勘查的西烏旗道倫大壩銅礦的勘查權,經對其中0.32平方千米的范圍進行詳查,提交銅儲量10 萬噸,鎢1 萬噸,錫4000萬噸,銀300噸,一期工程建成1500噸銅鎢選廠,項目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迄今,內蒙古地勘十院的礦業年總產值將近10億元。
以工程勘查與施工為支柱。工程勘查與施工是地勘十院另一個比較優勢產業,在赤峰地區的市場佔有率可達50%以上,並且已經走出赤峰市和自治區外承攬項目。在地質災害評估、治理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業績。近兩年來市場收入均達1000萬元以上。2005年工程勘查與施工業完成市場總收入1500萬元以上。
(二)產業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大幅度提高
地勘十院實現了較快的經濟發展,近幾年整體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平均都以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通過市場獲得的預算外收入大幅度增加,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地勘十院近三四年企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前十幾年,經濟增量相當於前20年的總和。
從市場收入看,內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達5億元,比2005年增長100%,是2004年的3.4倍,2003年的17倍。內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完成利稅1.2億元,是2005年的4倍,2004年的僅10倍,2003年的40倍。與此同時,職工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人均收入7萬元,是2003年2萬元的3.5倍。企業投資也是連年翻番,從2003年的4000萬元增加到2004年的8000萬元,從2005年的2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5億元。幾年間,地勘十院市場收入翻了十幾倍,上繳利潤翻了十幾倍,企業職工收入翻了幾倍,企業投資翻了幾十倍,這種發展速度無論是在地勘單位系統內部,還是在地方各類企業里都是比較快的。這一方面表明地勘十院幹部職工在這兩年裡為了單位的發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更說明了地勘十院企業改制後,企業新機制有效激活了企業本身自我發展的巨大潛能和活力,有力推進了企業經濟的高速發展。
迄今,地勘十院已有在生產礦山企業2個,在建礦山企業2個,工程勘查與施工企業1個,地質勘查二級單位1個,技術咨詢服務企業3個。其中年產值超億的企業1個,超千萬的4個,超500萬的1個,超200萬的2個。隨著赤峰市黃花溝鉛鋅礦、西烏旗道倫大壩銅鎢礦、外蒙烏蘭鉛鋅礦的建成投產,地勘十院控股礦山企業總采選能力可達3000噸/日以上。每年可生產(單位:金屬量):鉛鋅5萬噸,白銀100噸,銅5000噸,鎢1000噸,總產值可達10億元以上。
(三)抓住機遇,更新觀念,推進院辦企業股份制改造
轉制是前提。依據國家及上級主管部門有關企業轉制的政策,大力推進了二級經濟實體的轉制,除地質勘查公司外,把所有具一定規模的院辦企業全部改造成有限責任公司,內部實行模擬法人制。迄今十院已有控股或相對控股具獨立法人資格企業6個,其中3個很快發展成年產值超千萬,利潤超百萬的初具規模企業。
職工全員入股是基礎。在有限責任公司里讓企業職工合並佔大股,全院職工全員入股。地勘單位相對控股,社會資金適當進入參股。改制後的有限責任公司全部獨立注冊,並已獲得獨立法人資格。
轉變經營方式是關鍵。目前地勘十院的經營方式已經發生了轉變,由過去以具體經營為主,投資控股為輔轉變為以投資控股為主,具體經營為輔。地勘十院作為投資母體,充分發展自身優勢,正在逐步實現以企業為基礎,以主業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的集團化投資公司的經營方式。
貫徹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從法定程序上明確地勘單位與企業的經濟關系、產權關系、隸屬關系是核心。地勘十院推進企業內部制度改革,使企業管理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積極進行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大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用新機制激活地勘企業巨大潛能與活力。企業改制只是形式,不是目的,企業改制的關鍵問題在於能用新的企業運作機制激活企業本身的巨大潛能,開創企業發展新天地。原地勘單位管理企業的基本模式是:「決策中心」體現在地勘單位領導班子,「利潤中心」體現在地勘單位,「成本中心」體現在企業,也就是說,一個企業辦不辦、辦成後怎麼干,由地勘單位領導班子說的算,企業盈利後,利潤完全由地勘單位支配,企業管理者充其量只是起個控製成本的作用。改制後,三個中心整體下移,企業「決策中心」體現在股東會、董事會,「利潤中心」體現在企業,「成本中心」體現在企業班組、車間、工段,這一模式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從法定程序上明確了地勘單位與企業的經濟關系、產權關系、隸屬關系。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縱向各環節、橫向各層面的管理功效,最大限度激活二級經濟實體本身的創業激情與潛力,這種激情與潛力直接轉化為經濟快速增長及較高的企業投入回報率,最終以量化形式體現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科學性與實踐性,逐步把地勘單位的企業管理推向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四)建設和諧地勘單位,提高職工收入,解決下崗職工生活困難,落實離退休人員政策
地勘十院樹立了經濟發展受益於職工,讓利於職工的人性化理念。目前,地勘十院企業職工收入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工資性收入只佔其中一部分,各種補貼、獎金也佔一定比例。更大部分為股份分紅,現在不但企業職工都有股份,全院其他職工(包括下崗職工)都有相應的企業股份,每年都可以分到相應的企業盈利。
地勘十院隨著企業經濟狀況的好轉,不斷提高下崗職工的生活費,從2004年的每月24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0元(男職工工齡滿30年、女職工滿28年的每月領取650元生活費)。2006年實行了內部退養政策,一次性為188名下崗職工辦理了內部退養,內退金是原來下崗生活費的一倍以上。
落實離退休人員政策,使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化工作生活環境。
在內蒙古地勘局、國土資源廳以及赤峰市國土資源局的支持下,特別是由廳/局出面幫助解決土地使用等問題,使地勘十院在建設職工住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
2001~2005年,地勘十院連續5年被內蒙古地勘局評為「先進黨委」、「先進單位」,2005年晉升赤峰市文明單位(標兵),2006年獲得「全國經典地質隊」榮譽稱號。
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後,企業職工展示出一種與企業同興衰、共進退的真誠意願,他們主動關心企業的大事小事,愛護企業的一草一木,自覺地把企業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互相監督,互相合作,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五)開拓市場,分散風險,積極「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礦產資源
為了開拓市場,分散風險,同時也為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內蒙古地勘十院積極「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礦產資源。2004年,地勘十院與其他幾家礦業公司聯合投入資金5400萬元,在蒙古購買了四處礦權,初步控制鉛鋅儲量300萬噸,白銀3000噸,黃金8噸。2005年,對其中的烏蘭鉛鋅礦進行了全面勘查,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實際儲量要遠遠大於預期儲量,2006年轉入開發,項目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十院佔10%股份。此外,2006年內蒙古地勘十院和其他地勘單位聯合,在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尚比亞取得了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礦業權。
二、內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體化成功的主要經驗
抓住市場機遇,用足政策優勢,自身努力創新,是內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體化成功的主要經驗。其中,抓住機遇是前提,用足政策是基礎,自身努力是關鍵。同時,三者又要發揮良好的互動作用。
(一)抓住市場機遇
抓住市場機遇是前提。實際上,地勘十院礦業開發起步較早,1995年就成立了主要從事礦業開發的金源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開始了當時所謂的「邊探邊采」,先後勘查開發了毛山東螢石礦、林西新林鎮螢石礦、巴林左旗四方城銅礦,但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礦業不景氣,礦產品市場價格低迷。從國際上看,20世紀90年代末正是世界礦業結構調整的時期,當時大量礦產勘查開發公司倒閉或被並購及兼並。
經過長期在市場上的摸爬滾打,內蒙古地勘十院抓住了兩個機遇。
一是得天時。2003年內蒙古地勘十院加力發展之時,恰恰是國際礦業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國內新一輪重化工業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強勁、礦產品價格高位運行之時。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進入新一輪工業化進程,世界礦業一改過去20年的萎靡,進入新的繁榮。當前,全球礦業處於繁榮期,礦產勘查投資高速增長。從2002年開始,全球的礦產勘查開始了一個新的周期,2002年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資不到20億美元,到2006年增長至75億美元,增長近300%。從國內來看,自2004年以來,我國國內勘查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勘探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2006年,固體礦產勘查投資達108億元,首次進入全球的第十名,同比增長63.0%,是最近幾年中增長最快的一年,是2001年的5倍以上。當年內蒙古地勘投入10億元(同比增長208%),地勘十院地勘投入4500萬元(同比增長60%)。礦產勘查投資的高速增長,源於礦業的繁榮。2006年,世界主要礦產原材料,包括石油、鐵礦石、銅、鉛、鋅、鎳等的價格分別比2001年前後增長了2~4倍。全球礦業利潤空前高漲,資源股票持續升值。現在這一機遇期仍然存在,世界礦產勘查投資還是國內礦產勘查投資,都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當然,這種增長的態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要盡早抓住機遇。
二是得地利。內蒙古地勘十院所處的赤峰市,位於興安嶺南麓中段西坡有色金屬成礦帶,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內蒙古地勘十院掌握著豐富的大興安嶺中南段和華北地台北緣的地質資料,擁有西烏旗花敖包特鉛鋅礦、扎魯特旗水泉銅多金屬礦、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寧城縣東北溝金礦等多項有經濟和開發價值的礦業權。該礦帶位於克什克騰旗黃崗梁鐵錫礦至巴林左旗白音諾爾鉛鋅礦北西側,跨越克什克騰旗、西烏珠穆沁旗、扎魯特旗,西起哈爾楚魯圖銀鉛鋅礦(達里諾爾湖),東至超浩爾圖銀銅多金屬礦(霍林河),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餘千米。
(二)用足政策優勢
用足政策優勢是基礎。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近年來所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給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創造了機遇,注入了活力,收到了實效,市場競爭實力也大大提高。一方面,政府加強了對地勘單位的領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國有地勘單位加速融入地方經濟,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形成了地質工作與區域經濟相互支持、互為促進的新局面。
一是用足了2004年自治區政府提出的以「三不變」為核心的一系列地勘單位改革政策。內蒙古根據國務院關於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的總體方向,按照自治區《關於自治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內黨辦〔2005〕13號)精神,實行內部事企分開,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分開管理,積極推進企業化經營管理,基本原則是「三個不變」(事業牌子不變、地勘經費不變、現有職工身份不變),「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將地勘單位辦社會的職能移交地方;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經費分開管理;在職人員經費包干,自負盈虧;擴大用人自主權;地勘單位內部實行企業化管理。內蒙古地勘單位改革促進了地質工作的加強,有利於地勘單位的發展,職工享受到了改革的實惠。地勘局各隊建設職工住房,由廳出面幫助解決土地使用等問題。
二是用足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提出的對地勘單位實行的礦業權取得等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國土資源廳決定,優先安排地勘單位承擔自治區地勘項目;支持地勘單位爭取礦權經營礦權;在有償出讓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時,提取10%的價款返還地勘單位用於支持地勘工作。這些優惠政策,為地勘單位推進改革,加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國土資源廳對地勘單位申請探礦權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每個隊可以辦三個礦權,如果地勘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申請范圍,廳里還組織地調院幫助篩選。
三是與赤峰市國土資源局保持了和諧的關系。一個例子是,內蒙古地勘十院與赤峰市國土資源局簽署了聯合進行地質礦產技術咨詢服務的協議,共同組建了地質礦產技術咨詢服務部。
(三)自身努力創新
自身努力創新是關鍵。有了市場,有了政策,關鍵靠自身的努力。在同樣的環境下,地勘十院取得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成就,這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創新。
一是致力於發展比較優勢產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地勘十院在揚長避短的組合中視礦業開發為「經濟發展核心」和「企業發展戰略主基調」,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勘單位想要融入市場,產業優勢並不多,但比較而言,礦業開發應是最具優勢產業。但是,地勘單位找礦不容易開礦更難,缺少資金,沒有社會影響力,協調不了地方關系等等。但是,地勘單位也有優勢,特別是,地勘單位懂技術、有人才,積累著大量的地質資料,掌握著許多礦權,控制著可供進一步勘查開發的礦產地、遠景靶區,又有著國家政策法規上的傾斜。這些有益要素的有機組合無疑構建了地勘單位在礦業開發上的核心競爭力,標示著地勘單位應該在礦業開發上有所作為。正是基於這一認識,近幾年來,地勘十院牢牢把握礦業開發這一企業發展戰略主基調,冷靜分析形勢,積極整合各種有益要素,充分用好用足各種社會資源,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強力推進了礦業開發這一支柱產業的建立。沒有優質礦業權,發展礦業就無從談起。內蒙古地勘十院有過去區測隊的老底子,也是其所擁有的優勢之一。
二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將礦業權市場和礦業資本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內蒙古地勘十院比較早地開始運營礦業權市場,在2001~2002年轉讓了阿魯科爾沁旗膨潤土礦、巴林左旗哈拉白鉛鋅礦的礦業權,獲得原始積累。沒有這「第一桶金」,隨後一系列的礦業開發項目都是空想。現在,地勘十院在轉讓礦業權時已經非常謹慎,除非不符合企業發展戰略和認為前景不大的,一般不輕易轉讓。在這方面也有教訓,地勘十院曾經把效益良好的道倫達壩銅鎢礦的礦業權以數十萬元的價格轉讓,但2005年又以3.3億元的價格買回該項目的礦業權。其次,出讓礦業項目中的部分股權,籌集資金。黃花溝鉛鋅礦就是如此。再次,職工全員持股,這既籌集了必要的資金,同時也進一步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最後,當地勘十院有了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後,也為了尋找更大、更好的經濟發展空間,探索資本運營的新模式,打造對接國際經濟活動的新平台,2007年地勘十院計劃完成其所控制的鑫源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的工作,這也是驗證企業是否運作正規、管理科學,是否具有長足發展潛力、具有長遠贏利能力的標志。地勘十院的這套做法,基本上符合國際慣例,世界上很多成功的資源性公司也是這種運作模式。
三是通過股份制改造、職工入股突破了「資金短缺」這一地勘單位企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地勘單位建立規模企業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資金。建立股份制企業後,企業職工要成為企業大股東必然要成為企業的主要出資人,承擔主要出資義務,地勘單位退而成為次要出資人,並且可以以資質、設備、場所、礦權等作價出資,不足部分再吸引社會資金進入作為補充,這樣就自然構築起了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模式,並有效地拓展了地勘單位籌資渠道與籌資能力,充分挖掘出地勘單位辦大項目、辦大企業的資金潛力。近幾年,由地勘十院主辦的企業投入資金高達幾億元,在所有的投資項目中,都很成功地確保了項目資金的及時到位,從未拖欠,但並沒有因此形成任何新的債務,賬面資金余額沒有減少,反而在企業發展中獲得較大的增量。
四是注重處理地方關系。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礦業開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稅收、就業等方面。離開地方、社區及當地群眾的支持,礦業開發也很難進行。地勘十院在礦業開發時,比較重視地方利益,妥善處理地方關系,保障了礦業項目的順利進行。例如,赤峰翁牛特旗黃花溝鉛鋅礦開發項目就是經過與地方政府反復協商,才最終達成了開發協議,最後由內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1500萬元,內蒙古地勘局佔30%股權,地勘十院及十院職工佔45%股權,地方企業佔25%股權。
五是高度重視地質找礦。作為礦業開發的源泉,作為礦業活動可持續的必要條件,地勘十院高度重視地質找礦,把地質找礦當成首要工作抓好抓實。地勘十院既用政府出資為國家找礦,也用社會資金為業主找礦,更重要的是,還用自有資金為自己找礦。目前,在地勘十院的地勘投入中,這三塊所佔比重大體相當。當然,從機制上說,用自己的錢找資金的礦,肯定比用別人的錢找別人的礦更有效率。地勘十院規定,加大自我勘查投入,每年確保從當年所得利潤中提出10%~20%作為專項勘查資金,不斷分析研究現有礦業權,確定重點項目加大投入,將工作做深做細(內蒙古地勘十院現在的勘查礦區不再按淺部地質情況而論,一般做到-500米或見到花崗岩體才罷手)。隨著不斷發展,地勘十院在地質找礦方面目前已經不願再承擔「打工者」的身份。
三、幾點思考和體會
(一)探采一體化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
探采一體化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這是發展礦業的有效途徑。當前,地勘行業「百局千隊」,試想,如果一隊一礦,一局十個大型選礦廠,全國礦業經濟必將飛速發展,也將涌現出一批現代意義上的資源性公司,對緩解資源約束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其二,礦業權、技術、人才、長期積累的地質資料是地勘單位參與礦業開發的核心競爭力,相對重視開源節流,有利於保護礦產資源和環境。其三,探采一體化的地勘單位,相對重視地質找礦,從礦業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支持礦產勘查可持續發展,符合國際慣例,也是商業性礦產勘查的一種重要依託。
(二)進一步發展需要擺脫事業機制的束縛
內蒙古地勘十院,院內事、企分開,采礦實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規范運作,這是其成功的重要經驗。但從全國看,迄今為止,地勘行業「百局千隊」的體制格局基本沒有變化,目前還沒有一家地勘單位實現了企業化轉型的實質性突破。現有體制格局在產權制度、分配機制等方面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導致激勵約束機制不夠,人才留不住,產業做不大,企業做不強。當前全球和中國礦產勘查開發市場競爭激烈,地勘單位面臨與礦業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競爭:既競爭礦業權,競爭市場,也競爭人才。以前地勘單位「人才流失」是流失到其他行業,現在是仍然從事礦產勘查開發,只是從地勘單位流向礦業企業和民營企業。目前內蒙古地勘局和內蒙古地勘十院所實行的激勵機制,是比較得力的,近一兩年間也扭轉了過去十幾年進不來大學生的局面,但是,從事業機制看,這屬於「擦邊球」。同時,如果做大,產權問題也將進一步制約發展(如雲南的例子)。確實,事業體制的分配機制、用人機制等已經制約了發展,在雙重過渡體制下,擁有技術人才、掌握資源的國有地勘單位不可能發展成為像紫金礦業、西部礦業這樣的礦業企業和有活力的資源性公司。事業有事業的機制,企業有企業的機制。不走現代企業改造之路,不完善體制、轉換機制,「小富即安」,那麼在市場上也會步履維艱,並且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後患」。短期看,「戴著事業的帽子走著企業的路子」可以兩頭「利益均沾」,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實現地勘單位的持續健康發展。事實上,像在探采一體化的道路上走的比較成功的內蒙古地勘十院,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如果必須作出選擇,他們寧願選擇企業身份。
(三)切實完善礦業權制度
像內蒙古地勘十院這樣的國有地勘單位,有長期的積累,有良好的局(國土資源局)院關系,有國土資源廳在礦業權取得方面的優惠政策,但仍然認為,探礦權的取得是制約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談到「走出去」開發利用內蒙古礦產資源時,所提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分散在國內拿不到礦業權的風險。雖然自治區政府鼓勵地勘單位獲得礦業權,但由於內蒙古實行礦業權審批前移,主要審批權在各盟市級政府,加之新設探礦權「招、拍、掛」提高了門檻,地勘單位實際很難獲得礦業權。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礦政管理的制度建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適應市場原則。而我們現行的礦業權的招標、拍賣制度,沒有做到這一點,並且被盲目擴大化了。從不同類型礦產資源的自然屬性看,油氣適用於招標、拍賣制度,但我們沒有實行,固體礦產一般情況下不適用於招標、拍賣制度,但我們目前大部分都通過招標、拍賣方式出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下幾種情況可以通過招標/出讓方式授予礦業權:石油(也包括廣義上的可租讓礦產,包括天然氣、煤炭及其他一般呈層狀分布的礦床);砂石土等普通建材礦產(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所謂「高風險」的勘探過程,價值相對易於確定);出於礦業權人自身的違法行為而被礦政管理部門「沒收」的礦權地或「撤銷」的礦業權(此時礦業權地的前景較為明朗,可以適用招標/拍賣。最近,澳大利亞著名的Weipa鋁土礦礦床,已由州政府收回再通過招標出讓);在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過程中偶爾發現的已具有十分明朗前景的礦產地(但這部分礦產地極少,具有「偶然」的性質,因為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一般不往礦產勘查方向延伸。實例如美國地質調查所在20世紀60年代「不慎」發現的普羅德霍灣大油田。但針對這種情況目前是有爭議的);國家投資形成的前景十分明朗的礦產地(如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巴西、印度、瑞典、土耳其等國,國家直接從事部分的礦產勘查活動。這種情況下,對以前的投資沒有爭議,但以後即將建立的地勘基金,工作做到何種程度,對商業性礦產勘查到底是起「拉動」作用還是會起到「擠出」效應,爭議很大)。除了這5種情況外,礦業權的取得均適用「早申請者優先原則」,不需要繳納費用。而我國目前的做法是,能夠招標的就全部拿來招標,甚至空白地也來招標。這本身是不符合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基本規律的。礦業權的招標、拍賣,最初是模仿土地的做法,這本身就不合乎邏輯。開始規章設計時的兩個目的,均沒有實現:一是維護礦產資源國有資產不流失,這是一個混亂的邏輯,何況礦政管理部門沒有這個職能;二是防止礦業權行政授予的腐敗問題,而事實上,招標、拍賣之後,腐敗現象反而多了。制定規章時范圍就沒有界定好,後來地方政府盲目的擴大化也就很自然了。需要研究梳理礦業權招標拍、賣問題。
(2007年6月)
㈡ 內蒙古大營特大型鈾礦床
苗愛生彭雲彪喬鵬王貴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內蒙古包頭01410)
[摘要]大營鈾礦床是鄂爾多斯盆地繼皂火壕和納嶺溝鈾礦床發現之後落實的又一個特大型砂岩型鈾礦床,該礦床的發現經歷了放射性礦產調查評價階段和普查階段。礦床賦礦層位仍為中侏羅統直羅組,與皂火壕和納嶺溝兩個鈾礦床不同的是大營礦床主含礦層位為直羅組下段的上亞段,其次為下亞段。礦體均受古層間氧化帶控制,具有與皂火壕、納嶺溝鈾礦床類似的鈾成礦特徵與控礦因素。
[關鍵詞]大營;特大型;古層間氧化帶;砂岩鈾礦床
大營鈾礦床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東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塔然高勒鄉管轄,面積約237km2,距杭錦旗約25km,礦區距109國道約5km,交通便利。為高原丘陵區的剝蝕堆積、堆積及河成地形組成的地貌景觀,地形切割強烈。
1發現和勘查過程
2002~2007年,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核工業二〇八大隊等單位在2000年圈定的孫家梁—沙沙圪台—皂火壕—大成梁—納嶺溝—杭東直羅組區域型層間氧化帶前鋒線的基礎上[1],完成了《鄂爾多斯盆地北部地浸砂岩型鈾礦時空定位與成礦機理研究》、《地浸砂岩型鈾礦快速評價技術及應用研究》等重大科研項目,在氧化帶前鋒線西端進一步圈定了烏力桂廟遠景區(大營地區),但因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投入工作量所限,未對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含礦性進行探索。2009~2011年,由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投入,在東勝煤田杭東、車家渠—五連寨子地區開展煤炭勘查工作,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提出建議,希望在勘查煤炭的同時由核地勘單位同步進行放射性測井和地質編錄,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同意由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該項工作,並給予了工作經費支持。接著,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經過普查落實了大營特大型砂岩型鈾礦床。
1.1調查評價
2009~2011年,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在東勝煤田杭東、車家渠—五連寨子勘查區開展煤炭勘查時,由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內蒙古東勝煤田杭東、車家渠—五連寨子勘查區放射性礦產調查評價》項目,對勘查區內66個煤田鑽孔進行了放射性γ測井及相應的地質、物探、水文地質編錄等工作,完成工作量57700m,在直羅組中發現了16個工業鈾礦孔、鈾礦化孔22個,圈定了長約20km、寬1~4km的鈾成礦帶,並進一步總結了大營地區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學和鈾礦化等特徵及控礦因素[2] 。
1.2普查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由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出資,核工業二〇八大隊等5家單位共同承擔了《內蒙古杭錦旗大營礦區鈾礦預查、普查》項目,核工業二〇八大隊主持項目的技術工作。按照「區域評價,總體控制,局部解剖」的技術思路,結合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多年來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鈾礦勘查工作中積累的地質資料和寶貴的找礦經驗,對大營地區鈾成礦環境進行總體評價,對中侏羅統直羅組下段上、下亞段砂體中古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及其含礦性進行評價,對上、下亞段砂體中鈾礦帶的空間展布特徵、規模及連續性進行總體控制,對鈾成礦局部富集地段進行解剖,開展大營鈾礦床的預查、普查工作。完成鑽探工作量近13×104 m,施工鑽孔186個,發現工業鈾礦孔112個,礦床達到了特大型規模,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又一次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取得了找礦的重大突破[2]。
2礦床基本特徵
2.1構造特徵
大營鈾礦床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三級構造單元伊盟隆起的中北部(見本書《內蒙古皂火壕特大型鈾礦床》一文圖1),其沉積蓋層構造簡單,總體上受近東西向分布的大型褶皺和局部小型正斷層控制,褶皺發育於早白堊世之前,而斷層形成於早白堊世或者早白堊世之後,直羅組沉積之後盆地整體抬升缺失上侏羅統,在礦床北東部遭到一定程度的剝蝕[3] 。
2.2地層特徵
大營鈾礦床鑽孔揭遇地層與皂火壕、納嶺溝礦床類似,其賦礦層位同樣為中侏羅統直羅組下段[4],亦可分為上亞段(J2z1-2)和下亞段(J2z1-1)。與皂火壕、納嶺溝礦床不同之處在於該礦床不僅直羅組下段下亞段為含礦層[5],而且直羅組下段上亞段為礦床的主要賦礦層位(圖1)。
2.2.1直羅組下段下亞段(J2z1-1)
該岩段主要岩性為淺灰色、灰色、綠色、灰綠色中粗粒、中粒、中細粒砂岩。砂體總體上呈北西-南東方向展布,呈多條厚—薄—厚交替出現的砂帶。厚度一般在40~80m,最小厚度為31.10m,最大厚度為94.70m,平均厚度為63.46m,厚度變化小,穩定性較好。在砂體頂部發育厚幾米至十幾米的淺綠色、灰色泥岩以及厚度不一的薄煤層、煤線或炭質泥岩,可作為與上亞段的分層標志及區域隔水頂板(圖2,圖3)。砂岩固結程度低,較鬆散,是區內鈾礦找礦的骨架砂體,發育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頂部的泥岩中偶見水平層理。砂體底部埋深大,一般在570~660m之間,最大可達875.80m,最小418.00m,平均埋深637.72m。
圖1 大營鈾礦床侏羅紀地層結構
(據焦養泉等,2012)
2.2.2直羅組下段上亞段(J2z1-2)
該岩段岩性為綠色、淺綠色、淺灰色細砂岩、中細砂岩、中粗砂岩、泥岩、粉砂岩,砂體主要呈北東-南西向帶狀展布,向南西方向出現分叉,轉為北西-南東向弧形展布,呈現出厚—薄—厚相互交織的分布格局,由砂體展布形態與分布格局表明:一是礦床內上亞段砂體非均質性增強,二是礦床區內上亞段為一種特殊、近源的大型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積體系成因。砂岩厚度一般在30~70m之間,最小為18.50m,最大為91.40m,平均為52.35m,砂體內部的泥岩夾層數量增多,厚度變化相對較大。砂岩膠結程度較差,結構較鬆散,見平行層理和小型交錯層理。總體而言,該岩段砂體連續性好,為又一重要找礦目的層(圖2,圖3)。
圖2 大營鈾礦床D95號勘探線剖面圖
1—直羅組上段;2—直羅組下段下亞段;3—直羅組下段上亞段;4—延安組;5—泥岩;6—伽馬曲線;7—地層及岩性界線;8—層間氧化帶及前鋒線;9—灰色砂岩;10—工業鈾礦體;11—鈾礦化體;12—地層省略符號
2.3水文地質特徵
中侏羅統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和下段上亞段為流河相沉積,河道砂體發育,形成了利於鈾成礦的隔水—含水—隔水的水文地質結構,根據直羅組下段的沉積作用特點、沉積環境和規模、含水岩組的垂向和水平方向變化規律,自下而上可分為2個含礦含水層:直羅組下段下亞段(J2z1-1)含礦含水層和直羅組下段上亞段(J2z1-2)含礦含水層。
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含礦含水層厚度變化小,穩定性較好。岩性以粗砂岩、中粗砂岩、中砂岩為主,碎屑間孔隙較發育,連通性較好。含礦含水層頂板為同組泥岩、泥質粉砂岩、粉砂岩、薄煤層等,受地形、構造影響,由北東向南西緩傾。隔水底板為延安組頂部的灰色粉砂岩、泥岩、緻密高嶺土化細砂岩等,連續性、穩定性較好。
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含礦含水層賦存層間承壓水,據礦床兩個水文地質孔取得的成果,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分別為119.48m、123.51m,承壓水頭分別為462.42m、484.49m,對地浸開采較為有利。單孔涌水量分別為33.27m3/d、100.96m3/d,單位涌水量分別為0.0026L/s·m、0.026L/s·m,滲透系數分別為0.0119m/d、0.083m/d,導水系數分別為0.53m2/d、4.39m2/d。通過鑽孔岩心水文地質編錄認為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含水層的富水性和滲透性比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含水層的富水性和滲透性相對較好。
圖3 大營鈾礦床上亞段主礦體縱Ⅰ剖面圖
1—下白堊統;2—直羅組上段;3—直羅組下段上亞段;4—直羅組下段下亞段;5—泥岩;6—伽馬測井曲線;7—地層及岩性界線;8—層間氧化帶及前鋒線;9—灰色砂體;10—工業鈾礦體;11—鈾礦化體;12—地層縮略符號
2.4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徵
2.4.1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徵
平面上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古層間氧化帶發育距離在5~15km之間,總體氧化方向由北東向南西。前鋒線位於烏力桂廟—大營東部一線,長約20km,呈不規則的蛇曲狀展布(圖4)。前鋒線南西部還原帶,砂體呈灰色,富含有機質、黃鐵礦等還原介質;過渡帶呈北東—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寬1.3~5km,最寬達12km,在唐公梁西部一直到大營東部,總體呈弧形分布,局部向北東部呈指狀突出。
圖4 大營鈾礦床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岩石地球化學略圖
剖面上直羅組下段下亞段氧化帶為綠色古氧化砂岩,受地層傾向及砂體展布控制,過渡帶中砂岩多呈「上綠下灰」或「灰、綠」相間產出(圖2),呈層狀,砂體氧化深度多在575~730m之間,由北東向南西,綠色古氧化砂岩厚度逐漸變薄,變化趨勢與地層產狀大致相同。局部受河道砂體分叉及砂岩非均質性的影響,形成多層氧化現象。
2.4.2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徵
平面上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古層間氧化帶發育距離在4~20km之間,總體氧化方向由北東向南西。前鋒線位於烏力桂廟東部—大營東部一線(圖5),長約25km,呈不規則狀沿近南北—南東蛇曲狀展布,較下亞段氧化帶前鋒線形態復雜,且局部呈鋸齒、舌狀突出。前鋒線西部、南西部還原帶砂體呈灰色;過渡帶沿地下水運移方向發育寬度為2.0~5.0km,呈向西突出的彎月狀,北部呈北東向展布,中間呈近南北向展布,南部呈北西向展布。
圖5 大營鈾礦床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岩石地球化學略圖
剖面上上亞段與下亞段氧化帶在形態上具類似的特徵,同樣由北東向南西,綠色古氧化砂岩厚度逐漸變薄,埋深加大,變化趨勢與地層產狀大致相同,砂體氧化深度多在515~700m之間(圖2,圖3)。
2.5礦體特徵
2.5.1直羅組下段下亞段礦體特徵
平面上,直羅組下段下亞段鈾礦帶總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長15~20km,寬800~2000m不等,向兩端處於開放狀態,呈條帶狀,嚴格受層間氧化-還原過渡帶控制(圖4)。
剖面上,直羅組下段下亞段礦體在礦床北部多產於古層間氧化帶的上翼(圖2),發育於含礦砂體的中上部,礦體產狀與目的層砂體的產狀一致,向南西緩傾斜。在礦床南部直羅組下亞段礦體多產於古層間氧化帶下翼,發育於含礦砂體的中下部,呈近水平產出,與頂、底板的產狀基本一致。礦體以平整的板狀為主,少見卷狀礦體的卷頭部分,礦化體主要沿工業礦體周邊分布。礦體標高由北東向南西逐漸降低,礦體埋深受地形控制明顯,總體上顯示出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增大的趨勢(表1)。
表1 大營鈾礦床礦體產出特徵統計
下亞段礦體厚度較穩定,在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形態突變部位厚度大,翼部礦體厚度相對較薄,即厚度較大礦體主要集中於層間氧化帶前鋒線附近;礦體礦化分布總體較均勻,品位變化較小(表2);礦體平米鈾量總體變化較均勻,高平米鈾量主要分布於層間氧化帶前鋒線附近。
表2 大營鈾礦床直羅組下段礦體厚度、品位、平米鈾量變化特徵一覽表
2.5.2直羅組下段上亞段礦體特徵
平面上,直羅組下段上亞段鈾礦帶總體呈北東—南西—南東向展布,大致上呈向北東開口的U形,長約20km,寬400~2000m,礦體沿走向、傾向的連續性較差,礦體呈帶狀、透鏡狀,遠離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分布或與前鋒線斜交,礦床北西部砂體中沉積韻律增多,砂體的非均質性增強,砂體中層間氧化帶呈多層指狀由北東向南西延伸,在不同韻律層中均有小型層間氧化帶控制的鈾礦體。而位於礦床東南部的主礦體Ⅲ-12總體上沿北西-南東向展布,呈寬緩帶狀,長6.40km,寬550~1350m,且向南東方向還未進行加密控制,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礦體沿走向、傾向連續性好(圖5)。
剖面上,直羅組上亞段礦體整體上較下亞段礦體連續且富集,以層間氧化帶控制的翼部礦體為主,下翼礦體較上翼礦體連續性好且規模大,遠離氧化帶前鋒線礦體富集減弱,連續性逐漸變差,且上、下翼礦體之間的距離加大(圖2,圖3);礦體以平整的板狀為主,在層間氧化帶前鋒線附近有見卷頭礦的跡象。上亞段礦體礦層埋深受地層傾向與地形控制明顯,總體上顯示出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增大的趨勢。上亞段主礦體Ⅲ-12埋深、標高變化均較整個礦層小(表1),反映了礦體產狀變化穩定,受地層、地形影響不大,礦體標高變化不大,局部呈起伏的波狀分布。上亞段礦體及Ⅲ-12主礦體厚度變化具有規律性,在靠近層間氧化帶前鋒線部位厚度大,在層間氧化帶呈舌狀突出的兩側厚度大,翼部礦體厚度相對較小(圖3)。上亞段礦體品位較大,但主礦體較均勻,變化不大(表2)。上亞段礦體平米鈾量變化較大,局部地段出現高平米鈾量礦體,主要分布於古層間氧化帶前鋒線附近。
2.6礦石特徵
礦床內直羅組下段上、下亞段礦石均為砂岩,以淺灰色、深灰色長石砂岩和石英長石砂岩為主。岩石成岩程度不高,膠結疏鬆,一般具有粒序層理。礦石中碎屑含量高,佔全岩總量的85%~90%,碎屑成分比較雜,以石英為主。填隙物由雜基和膠結物組成,雜基據黏土礦物X 射線衍射分析,成分主要為蒙脫石,相對含量在60%左右,其次為高嶺石、綠泥石、伊利石。膠結物以水雲母為主。礦石中鈾的存在形式有分散吸附形式、鈾礦物及含鈾礦物(圖6至圖9)。
圖6 吸附鈾與鉀長石、黏土礦物共生
圖7 吸附鈾與綠泥石共生
圖8 鈦鐵礦(Ⅱm)、金紅石(Ru)、石英(Q)邊緣的鈾石(Coff)
圖9 與方解石(Cc)、綠泥石(Chl)共生的瀝青鈾礦(Pit)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1)大營鈾礦床是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發現皂火壕特大型和納嶺溝大型砂岩鈾礦床之後,又發現和探明的一個特大型砂岩鈾礦床。
2)大致了解了礦床直羅組下段上亞段水文地質參數特徵,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含礦含水層的地下水位埋深較大,承壓水頭高,含礦含水層滲透性較差;水文地質孔單孔涌水量在不同地段差異較大;水化學類型為Cl·SO4-Na或Cl-Na型,但礦化度較小,在0.9~1.6g/L之間。
3)大致查明了礦床古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徵。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古層間氧化帶總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發育規模較大,古氧化距離為40km左右,最大埋深達830m,一般在575~730m之間;古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呈北西-南東向展布。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古層間氧化帶呈北西-南東向展布,發育規模大,古氧化距離為45km左右,古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呈向西突出的弧形展布。
4)大致查明了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規模、厚度、品位及變化特徵。下亞段礦(層)體形態簡單,平面上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礦體控製程度低,連續性差,礦體厚度、品位變化相對較小。上亞段鈾礦帶總體呈北東-南西-南東向展布,大致上呈向北東開口的U形,長約20km,寬400~2000m不等。主礦體Ⅲ-12總體上沿北西-南東向展布,呈寬緩帶狀,長6.40km,寬550~1350m,展布穩定。
5)大致查明了礦石類型、物質組分、化學成分、鈾存在形式等。大營礦床礦石均以中粒、中粗粒砂岩為主。礦石工業類型以特徵礦物含量低的含鈾碎屑岩礦石為主;礦石礦物成分基本保持了圍岩的主要成分;鈾具有3種存在形式,以吸附態為主,鈾礦物以鈾石為主,另外,還有少量的含鈾礦物。
3.2主要創新點
1)首次在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直羅組下段上亞段中發現了規模巨大的鈾礦體,進一步拓展了盆地北部鈾礦找礦層位,對盆地北部找礦具有很好的指示意義。
2)進一步豐富了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的鈾礦找礦標志。經對直羅組下段上、下亞段砂體頂板中薄煤層、煤線、炭質泥岩的分布范圍與氧化-還原過渡帶空間分布及礦體展布形態對比,認為砂體頂底板中煤系及目的層中炭屑在變質過程中形成烴類流體,可能直接為成礦提供了還原劑,對層間氧化及鈾成礦具有控製作用[6] ,因此,目的層砂體頂板中薄煤層、煤線、炭質泥岩的空間分布范圍可作為找礦標志。
4開發利用狀況
對礦床直羅組下段上亞段礦石開展了初步的實驗室靜態浸泡試驗、滲透試驗和柱浸試驗研究,其可利用性和經濟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評價。
5結束語
大營鈾礦床在普查階段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如下一些問題亟需要解決:
1)礦床鈾礦體埋深大,相應的鑽探費用、地浸孔成建井費用將大幅度增大,在礦床詳查階段應開展地浸現場條件試驗與開發預可行性研究,並論證相應的工業指標。
2)在礦床施工了1個專門水文地質孔,含礦層滲透系數小,但1個專門水文地質孔代表性不強,在詳查階段應加強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
3)礦床勘查類型需要進一步做對比研究和鑽探工程驗證。
參考文獻
[1]陳安平,彭雲彪,等.內蒙古東勝地區砂岩型鈾礦預測評價與成礦特徵研究[R].核工業二〇八大隊,2004:126-157.
[2]苗愛生,彭雲彪,等.內蒙古杭錦旗大營鈾礦床普查地質報告[R].核工業二〇八大隊,2008:26-87.
[3]張抗,等.鄂爾多斯盆地斷塊構造及資源[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0-37.
[4]李思田,等.大型陸相盆地層序地層學研究——以鄂爾多斯中生代盆地為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21-43.
[5]苗愛生,王佩華,等.內蒙古達拉特旗納嶺溝鈾礦床(N21—N88號線)詳查地質報告[R].核工業二〇八大隊,2013:46-10.
[6]焦養泉,等.鄂爾多斯盆地北東部直羅組底部砂體分部規律及鈾成礦信息調查[R].核工業一〇八大隊,2013:56-85.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苗愛生,男,1967年生,博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93年參加工作,長期從事鈾礦地質勘查,現任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地勘二處處長。承擔的重大項目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鈾礦找礦一等獎、二等獎,2007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2013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和第十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得者。
㈢ (三)地質找礦新機制所取得的重要成績
1.充分調動了各個方面的地質找礦積極性
地質找礦新機制的提出,並運用於「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充分調動了政府、企業和地勘單位的找礦積極性,這個積極性主要體現在:
(1)中央政府的積極性
今後10~20年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上新興國家發展的提速期。按照現有查明資源、儲量與預測需求量的分析,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仍將居高不下,大宗礦產品的全球競爭更加激烈。與急劇增加的資源需求相比,我國地質找礦相對滯後。面對這種形勢,國務院及時提出了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中央地勘「基金」,在資金上給予了充分保證,這是前所未有的。戰略行動的總體目標是用8~10年時間,實現主要能源資源整裝勘查、老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及成礦遠景區找礦發現,形成一批能源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能源資源儲備體系,促進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能源資源綜合勘查評價,促進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密切結合國家區域產業規劃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資源產業戰略西移、加強海域與境外招標。推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體制機制改革。中央政府這個積極性是前所未有的。
(2)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從我們跟蹤調研的幾個重要礦產資源大省(區)及了解到的幾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區)看,他們對「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非常重視,是為找到可利用的資源儲量,解決資源約束,推動本省(區)GDP的增長,很快形成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里包括財富增長效益,即礦產資源所提供的社會財富,如陝北地區產油的縣(市)、山西和內蒙古產煤地區的縣(市),找到資源之後很快就富起來,經濟發展效益明顯;通過礦產資源,可以招商引資,在勘查期間、在建設期間或在形成生產能力之後,都會迅速增加本地區的生產增加值,擴大就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提高地方社會需求水平,拉動地方經濟大發展。因此具有潛在礦產資源的地區,政府加強了組織領導,摸清了家底,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各方面找礦積極性;地方政府在要求中央支持的同時,本省(區)財政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建立地方礦產勘查基金。
(3)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積極性
大型國有非礦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大、資金雄厚,財大氣粗。所以把他們單獨拿出來講,是強調他們原來不是從事礦業的實體經營,而是從事諸如電力、鋼鐵、經貿、鐵路、建築等產業。他們所以要進入礦產勘查,完全出於企業追求贏利的本能。因為進入21世紀之後,大多數礦產品的價格都上漲了2~4倍,而其成本增長遠遠低於這個幅度。所以礦業的利潤率大多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如青海、新疆、黑龍江、貴州、安徽、河南、西藏,都有這類大企業進入。有些省(區)政府還專門邀請這類大企業。除了中央的國有大型企業以外,地方的非礦大企業也紛紛進入,他們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4)礦業企業的積極性
這里所說的企業與上面提到的根本不同點在於,他們是依賴礦產資源產出礦產品搞實業經營的,每一個礦山企業的建立和持續,都是以探明可動用的礦產資源為條件的,礦產資源決定著他們的生存與發展,以及當地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這個條件一旦失去,不僅影響企業本身,而且殃及當地社會。大慶油田已經連續發展了50多年,就是靠不斷地在礦區、在周邊找到了接續的油氣資源;大慶油田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基礎設施、生產設施體系,而且這些體系所付出的成本,早已收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就近、就地解決接續資源,正是他們全力以赴所追求的。遼寧省紅透山銅礦,也是老礦山,並因開礦而立鎮。前幾年由於礦產資源面臨枯竭,直接造成該鎮的生存危機,有些商家要搬走,房價大幅下落,無人問津;後來由於在外圍、在深部找到了接續資源,不僅企業起死回生,當地居民也奔走相告,城鎮恢復了生機,房價大幅上漲。這些情況說明,在商業性地質找礦中,企業的主體作用是最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5)地勘單位的積極性
在地質找礦中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積極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中國特色。因為所謂地勘單位在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它是專門為礦產勘查提供技術勞務的。上述4個方面的積極性,都是它最希望看到的。上述4家的出資也就是他們的收入,4家出資越多,他們的收入越多。所以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帶有很強的依附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追求的是地質項目的承包價款,所以具有短期性,對地質找礦長遠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大。如果上述4個積極性的動機,都是追求地質找礦成果,而把勘查勞務當成一種手段,那麼地勘單位的積極性則是把手段當成目的。而這正是地勘單位所堅持的事業性質所決定的。地勘單位要擺脫這種局面,就必須成為勘查投入的出資者,進而就必須實現企業化,由第五個積極性晉升為第四個積極性,即礦山企業的積極性。
上述5個積極性,構成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新態勢,並已經取得較好的地質成果。
2.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
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以來,由於上述五大積極性的充分發揮,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953.0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544.6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331.8億元,企事業單位在固體礦產勘查方面的投資所佔比重達70.9%。2011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1093.3億元,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651.4億元,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費440.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投入179.1億元,佔16.4%;社會投資913.2億元,佔83.6%。2012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 1220.4億元,其中社會投資 1021.6億元,佔83.7%;財政投資198.8億元,佔16.3%。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747.2億元;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473.2億元。
許多資源大省(區)在資金投入上給地質找礦的支持力度更大,特別是在普查找礦階段,一些省(區)的政府已經成為找礦投入的主體。在政府的帶動下,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度增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資源大省甘肅,近幾年的礦產勘查投入情況如表2。
表2 甘肅省2005~2011年地質找礦投入情況
從上表可見,2011年地勘投入130828萬元,比2005年增長693%。而政府投入了70083萬元,占當年總投入的53.9%,超過社會資金的投入,成為投資的主體。
3.地質找礦取得重要突破
大投入形成大突破,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數據,2010年新上表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129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4處,中型礦產地75處。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礦產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勘查減少。煤炭、天然氣、鐵礦、鋁土礦、鉬礦、金礦、硫鐵礦和磷礦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比較明顯,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超過400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超過2500億m3,鐵礦勘查增加約80億t。
2011年,固體礦產新上表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32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80處;油氣礦產大型油田4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大型油田2處,大型氣田2處,煤炭47處,金礦22處,鐵礦18處,磷礦13處,鉬礦11處,銅礦6處;鉛礦、鋅礦和銀礦各5處,鎢礦4處,鋁土礦、錫礦、銻礦、硫鐵礦和鉀鹽各1處。全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3.7億t,同比增長20.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66億t,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1億t的盆地5個。全國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7659.54億m3,同比增長29.6%,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956.65億m3,同比增長37.6%。全國煤層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421.74億m3,同比增長27.5%,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710.06億m3,同比增長27%。
2012年,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5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102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53處,鐵礦24處,鉬礦18處,金礦18處,磷礦13處,鋅礦10處,銀礦9處,鉛礦7處,鋁土礦6處,銅礦5處,錫礦4處,鎢礦2處,銻礦和硫鐵礦各1處。2012年度我國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沒有勘查增減。從各礦種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情況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5.21億t,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9612.16億m3,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557.3億t,鐵礦勘查增加37.3億t,銅礦勘查增加319.2萬t,鉛礦勘查增加338.7萬t,鋅礦勘查增加642.7萬t,鋁土礦勘查增加2.1億t,鎢礦勘查增加84.1萬t,錫礦勘查增加53.4萬t,鉬礦勘查增加 171.0萬t,銻礦勘查增加 16.4萬 t,金礦勘查增加518.3萬t,銀礦勘查增加12517.6t,磷礦增加9.6億t。
㈣ 基於GIS的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核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陳小紅1 潘懋1 徐暘2 汪艷梅3
(1.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3.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信息院)
摘要 進行礦權范圍內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情況核查是礦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基於GIS技術,採用礦政空間數據與地質資料的結合,實現了礦權范圍內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情況篩查、重疊區域的核實等功能。該系統在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實際工作中得到了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核查工作效率。
關鍵詞 國家出資地質勘查 GIS 空間分析 影像配准
0 引言
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是指地質勘查資金由國家投入、地質勘查風險由出資者(國家)所承擔的地質勘查。國家投入的地質勘查資金來源一般包括稅收、礦產資源補償款、礦業權使用費及價款、地質勘查基金(中央或者地方)[1~2]。國家出資地質勘查形成的成果以不同形成體現在礦業權中,因此在礦業權登記、轉讓等環節中,需要考慮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情況。
礦政管理一般要承擔礦業權的登記、變更、注銷等工作以及礦產儲量登記工作等。GIS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礦政管理系統中,礦權管理系統、儲量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礦業權審批系統等[3~7]主要實現數據填報、礦權登記業務流程管理、網上審批、基於GIS功能的圖形查詢、統計、發布等功能;GIS應用於「一張圖管礦」是業內研究的熱點,主要將礦業權實地核查數據與礦產資源規劃等多個資料庫進行集成,實現礦權審批、監管、統計分析等[8~11]。
本文基於GIS技術,結合地質檔案資料,集成探礦權、采礦權、儲量等空間信息,實現了礦權范圍內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情況篩查、重疊區域的核實等功能,為礦業權登記、轉讓等環節中價款核算提供支持。該系統在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工作中得到應用,解決了傳統核查中核查精度低、周期長的問題,提高了礦政管理效率。
1 系統框架及功能
1.1 設計思路
礦業權(探礦權、采礦權、劃定礦區范圍批復等)審批、價款評估與繳費是礦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而進行礦業權范圍內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情況核查工作是礦政管理及價款評估與收繳的重要依據之一。基於GIS的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核查系統建設應滿足礦政管理的多層次需求,實現涉及礦政管理的基礎數據管理、查詢、圖形核查、報告管理、統計分析等需求。系統建設應遵循總體設計、分步實施、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基本思路。
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系統設計按照礦政管理需求,全面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進而分步驟實施。優先考慮系統架構的合理設計,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各功能組件及系統介面的深化設計,使組件之間實現高內聚、低耦合,力求形成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備、能力均衡、分工明確的平台。
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系統建設充分借鑒信息技術發展前沿技術,綜合運用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GIS)、分布式計算等多項信息技術,並遵循穩定性(運行穩定)、可擴展性(功能、數據、可視化、用戶界面等)、可配置性(參數可配置)、標准性和規范性等設計原則。
1.2 系統框架
基於GIS的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核查系統框架包括資料庫、技術支撐、應用系統、用戶等,如圖1所示。利用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探礦權登記資料庫、礦業權登記資料庫及儲量空間資料庫,提取相關的數據項,構建資料庫;採用空間資料庫引擎進行數據訪問;基於GIS平台二次開發,實現空間檢索和圖形核查等功能;基礎組件實現顯示、可視化、報表、報告模板、輸出等等功能。
圖1 基於GIS的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核查系統框架
1.3 主要功能
基礎數據管理:主要包括地理底圖、地質資料目錄數據、探礦權登記數據、礦業權登記數據、儲量空間數據管理。除了具有數據導入、錄入、修改、刪除等功能外,還包括利用區域坐標(拐點坐標)生成圖層功能,生成的圖層為地質資料目錄GIS圖層、探礦權GIS圖層、礦業權GIS圖層、儲量GIS圖層;另外,區域坐標(拐點坐標)發生變化後,GIS圖層將實現更新。
條件查詢:包括地質資料目錄數據、探礦權登記數據、礦業權登記數據、儲量空間數據查詢。
空間檢索:除了具有點選檢索、拉框檢索、輸入地理坐標檢索功能外,還有兩個圖層交互檢索功能。
圖形核查: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地理底圖基礎上載入探礦權圖層、礦業權圖層、儲量信息圖層及地質資料目錄圖層,實現待核查礦權范圍內地質資料檢索,檢索結果顯示、追加、刪除及資料查看等功能;二是實現待核查礦權與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重疊區域比對功能,包括導入數據、配准、距離量算、面積量算、數據導出等功能。
核查報告管理:核查信息保存到資料庫後,系統具有提取核查信息並自動生成報告功能,並且還具有報告上傳入庫、查詢、顯示等功能。
統計分析:按照礦權性質(招拍掛、探礦權、采礦權、劃定礦區范圍)統計,按礦權類別(探轉采、延續、變更、轉讓、新立)統計,按行政區劃查詢(礦權所在的省、市、區行政區劃)統計。
2 系統主要關鍵技術及實現
系統採用Oracle10 g資料庫,把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探礦權登記資料庫、礦業權登記資料庫及儲量空間資料庫提取的數據項按照空間-屬性進行關聯;系統採用C# WinForm,基於GIS平台二次開發;實現系統的關鍵技術主要為礦權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篩查、礦權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重疊區域核實、核查信息提取並生成核查報告等方面。
2.1 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組織
地質資料是一種國家投入巨額勘查資金獲得的特有信息資源[3],是將地質勘查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等進行總結、編制而形成,地質資料需按照地質匯交管理辦法進行匯交[12]。匯交的地質資料包含目錄和電子文件。利用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探礦權登記資料庫、礦業權登記資料庫及儲量空間資料庫,提取相關的數據項,再增加與核查特性相關的數據項,組成核查系統的數據內容。
提取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中檔號、報告名稱、起始經度、終止經度、起始緯度、終止緯度等數據項,並增加是否涉及國家出資數據項;提取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的檔案號及電子文件;提取探礦權登記資料庫中礦權證號、項目名稱、礦權性質、申請人、勘查單位、地理位置、東經起、東經止、北緯起、北緯止、區域坐標(拐點坐標)等數據項,並利用坐標信息組織空間數據圖層;提取礦業權登記資料庫中礦權證號、礦山名稱、礦權性質、申請人、勘查單位、地理位置、東經起、東經止、北緯起、北緯止、區域坐標(拐點坐標)等數據項,並利用坐標信息組織空間數據圖層;提取儲量空間資料庫中礦區名稱、報告名稱、行政區域、主礦種、礦區面積、地理位置、東經起、東經止、北緯起、北緯止、區域坐標(拐點坐標)等數據項,並利用坐標信息組織空間數據圖層。
另外,設計了保存核查結果的數據項,主要為:文號、項目名稱、項目性質、礦權證號、礦權人、面積、行政區域、東經起、東經止、北緯起、北緯止、區域坐標(拐點坐標)、報告出具時間、是否國家出資等。
2.2 礦權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篩查
在地理底圖上,載入探礦權圖層、采礦權圖層、儲量信息圖層、地質資料目錄圖層,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13,14],實現礦權范圍內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具體步驟為:
1)建立圖形工作區,圖形工作區為西安80 地理坐標,並載入探礦權圖層、采礦權圖層、儲量信息圖層、地質資料目錄圖層,其中,探礦權圖層、采礦權圖層、儲量信息圖層一般為高斯三度帶或者高斯六度帶投影,需進行坐標轉換。
2)地質資料目錄圖層中屬性「是否涉及國家出資」數據項進行標識,分別標為「涉及國家出資」和「不涉及國家出資」。
3)在探礦權圖層、采礦權圖層或儲量信息圖層中,選定待核查礦權,利用GIS空間分析功能,得出該礦權范圍所有的地質勘查項目,如圖2所示。
4)利用「是否涉及國家出資」數據項進一步篩查,即可得出礦權范圍內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
5)篩查得出的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如有其他資料進行佐證,可以追加或者剔除。
圖2 待核查礦權涉及地質勘查項目示意圖
2.3 礦權與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重疊區域核實
篩查得出的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與圖文資料庫鏈接,提取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數據,並利用GIS的矢量數據與影像數據配准功能[15~17],實現礦權與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重疊區域核實。具體步驟為:
1)建立圖形工作區,圖形工作採用高斯三度帶或者高斯六度帶投影,並載入待核查礦權圖形。
2)獲取國家出資地質勘查工作區域影像數據,並以待核查礦權圖形為參考進行配准,如圖3所示。
3)配准後,在圖形工作區域利用距離或者面積量算工具,確定待核查礦權與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工作區比例。
圖3 待核查礦權圖形與涉及國家出資工作區域影像配准
2.4 核查信息提取,自動形成核查報告
核查中形成礦權人、礦權、位置(坐標)、面積、礦權范圍涉及地質勘查情況等信息,提取後存入資料庫中。利用Word模板,系統實現核查報告自動生成,該報告為礦權價款核算提供重要依據。
3 系統應用
該系統在開發完成後,依託內蒙古自治區礦政管理基礎資料庫及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在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核查工作效率。圖4為該系統主界面。
圖4 基於GIS的礦權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核查系統工作界面
以前核查一宗礦權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需要調閱20 檔左右的紙質資料,並需要採用手工的方式,將坐標轉換後投影到礦權紙圖上扣合後得出結論,這種方式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而該系統實現了核查流程自動化,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快速得出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情況,而且可以直接調閱地質資料,並在計算機屏幕上進行核查,減少了大量反復調閱紙質地質資料的時間,核查效率提高30%以上。
4 結論
本文基於GIS技術,結合礦政信息管理實際需求,實現了礦權范圍內涉及國家出資地質勘查核查功能。該系統在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該系統,累計完成了超過近千宗的礦權核查,提高了礦政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孫習穩,干飛.國家出資地質勘查形成礦業權的經濟關系研究[J].中國礦業,2007,16(5):13~15.
[2]徐婧,李慧潔,薛建明.國家出資地質勘查形成的礦業權產權歸屬與收益分配[J].科學論壇,2012(5):159~160.
[3]趙善人,周桅,等.礦業權管理信息系統建設[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3(2):3~6.
[4]周桅,趙善仁,等.礦業權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方案及其實現[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3(2):7~10.
[5]吳仲煜,查宗祥,等.礦業權管理信息系統中圖形子系統的設計及特點[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3(2):11~13.
[6]孫立雙,馬曉明,等.礦業權登記管理系統圖形輔助審查系統功能設計[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3,34(11):95~102.
[7]胡延晟.礦業權項目審批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長春:吉林大學,2011.
[8]劉金星,李新通,等.基於網路 GIS的福建礦業權圖形輔助審查系統設計與建設[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5(1):116~120.
[9]楊文森,陸世東,等.「一張圖管礦」的數據組織與分類[J].地理空間信息,2012,10(1):64~66.
[10]楊文森,胡凱,等.湖北省「一張圖管礦」試點的研究與應用[J].國土資源情報,2010,(10):70~72.
[11]譚永傑,郭佳,等.基於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數據的礦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J].中國礦業,2011,20(7):50~54.
[12]於順然.淺談新的地質資料匯交內容及其制度[J].江蘇地質,2002,26(3):180~184.
[13]張桂蘭,楊文海.淺談《內藏古礦產資源儲量空間資料庫系統》建設與應用.西北資源[J]2005.(2):40~42.
[14]吳立新,史文中編著.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演算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5]郭仁忠著.空間分析[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16]宋智禮.圖像配准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17]魏曉敏.圖像配准演算法研究與系統設計實現[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㈤ 關於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調研報告
2007年5月30日~6月4日,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王赤兵副司長率領調研組一行四人赴內蒙古自治區就地勘改革發展進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組在深入赤峰地勘十院、地質二中等單位進行點上調研後,赴呼市就內蒙古自治區地勘改革新進展情況進行了面上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內蒙古自治區直屬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的基本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以下簡稱內蒙古地勘改革)是2005年3月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將地勘單位列入直屬事業單位改革試點而推動的改革,同年4月1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轉了《自治區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推進內部企業化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改革意見》),對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一)內蒙古地勘改革的背景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資源需求迅猛膨脹,內蒙古自治區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大力發展能源、化工、電力等優勢特色產業,努力推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經濟建設呈現出持續高速發展。然而,與此大環境產生的巨大反差是自治區內地質找礦主力軍———國有地勘單位卻處於體制轉型、觀念滯後、視野封閉、經濟實力不強、企業化改革舉步維艱的困境,根本滿足不了自治區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能力的需要。2004年,地質礦產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共有二級單位42 個,職工26793人,其中離退休人員12710人,下崗人員6394人,國有凈資產54921萬元,人均僅有20499元,地勘費35535萬元,人均13000元,三個局預算外經營性收入50100 萬元,人均18670 元。資產水平、市場經營收入水平以及職工收入水平遠遠落後於全國其他省(區、市)地勘單位。三個地勘局的情況,引起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先後委派政府調研室、黨委政研室、自治區機構編制辦公室、財政廳、人事廳和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圍繞地勘單位深化改革的主題進行考察調研,決定在內蒙古地質礦產局、有色地勘局和煤田地質局開展企業化改革。
(二)內蒙古地勘改革的特點
內蒙古地勘改革的特點體現在:政府推動、全員參加、目標明確。即:第一,從這次改革方案的制定,改革思路的確立,到改革方案的組織實施都是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推進的;第二,改革是以自治區內三支省級地勘局為單元、全員參加的,改革面比較廣;第三,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三個集團公司,企業化經營的起點較高。
(三)改革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事企分開的原則和企業化改革的方向。通過劃開離退休人員和剝離地勘單位社會的職能,精幹主體,壯大主業,使地勘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經力搞經營,一心一意搞發展。二是堅持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體現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確保職工的合法權益。三是堅持統籌兼顧、穩步推進的原則。先從內部改革入手,轉換經營機制,實行企業化經營,逐步向現代企業過渡。四是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為扶持地勘單位的發展,維護職工利益,改革在保留事業單位的牌子、性質和人員退休事業的基礎上進行。
主要內容:一是將三支地勘隊伍所屬學校的人員、資產、經費,下劃到所在地管理;二是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經費分開管理;三是在職人員經費包干,自負盈虧;四是擴大用人自主權;五是地勘單位內部要實行企業化管理,整合優良資產,發展優勢產業,適時組建企業集團;六是國土資源廳要加強對地勘單位的領導和管理。
(四)內蒙古地勘改革的政策保障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給予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政策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三不變」政策。即改革後地勘局的事業牌子不摘、地勘費基數繼續保留和使用,截止到改革時在編在冊職工,改革後的事業身份不變。這項政策是內蒙古地勘改革得以推動和成功的關鍵,不僅解決了改革的定位問題、歷史遺留問題和身份問題,更重要的是為改革順利推進構建了一個得以安生的「避風港」。
(2)礦業權的取得和流轉政策。過去和現在由國家、自治區出資並由地勘單位勘查形成的礦產地,在有償出讓時按評估價款10%提取勘查基金,統籌用於支持地勘工作,並隨著企業化改革的深入逐步提高比例。所提取的勘查基金由自治區財政列收列支,專款專用。在企業化改革的過程中,地勘單位申請出讓或轉讓已取得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符合規定並經批准,其價款的部分或全部轉增為國有地勘單位的國家資本金。
(3)財政政策支持。一是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的支持,今後凡屬中央財政安排的對屬地化地勘單位的政策性補貼,繼續用於地勘單位;二是由自治區政府財政每年安排的地勘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自治區地勘單位承擔。三是將從2005年地勘經費預算中切出的1600萬元專項資金分別歸還原渠道,納入經費基數。
(4)離退休人員經費管理政策。即將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分開管理,經費單列,專項核撥,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仍由各地勘局承擔,不再新增管理離退休員的機構和編制。這一政策為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減了負。
(5)養老統籌和住房政策。在改革前,地勘單位在編在冊正式職工的養老保險、住房改革支出,與自治區其他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同等對待,同步實施。
二、內蒙古地勘改革的新進展
(一)成功地剝離了地勘單位辦社會職能
在國土資源廳、財政廳、機構編制辦公室的協調下,按改革方案要求,三個地勘局先後與學校所在盟市簽訂了協議,成功地將6所學校成建制地移交地方管理,另外2所學校因某些原因尚未移交,目前正在商談中。
(二)實現了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經費分開管理
為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根據「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分開管理,經費單列,專項核撥」的改革要求,2005年已將三個地勘局12710名(其中:離休335人,退休12305人,退職50人)離退休人員經費(共計23486萬元,佔地勘費的67%,人年均1.85萬元)劃出單列管理。另外,2005年以來新增政策性調資、補貼、遺屬生活費等近5000萬元已由自治區財政追加撥款;355名離休幹部自治區政府已同意納入自治區本級離休幹部醫療保障統籌管理。離退休人員經費單列後,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仍由各局承擔,不再新增管理離退休員的機構和編制。
(三)完成了在職人員經費包干、自負盈虧的制度構建,執行情況良好
按改革財政補助方式,三個局原有的在編在冊人員以2005年地勘事業費預算為基數,在分別扣除離退休人員經費和學校劃轉經費後,剩餘部分實行定額管理包干使用,自負盈虧。經測算,三個地勘局2005年地勘事業費預算基數為37136萬元,剔除離退休人員經費和學校劃轉經費後剩餘13298萬元,在職人員人均9653元。另外,對企業化管理的地勘單位,不再核定事業編制,原有的事業編制以2004年底在編在冊實有人員為基數實行注冊管理,減少一人相應減少一名事業編制;新進人員按企業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不再核定事業編制和經費。地勘單位的內設機構及其領導職數自行調整,改革前的局、處級幹部實行注冊管理,新聘任的領導幹部不再確定行政級別。
(四)內部事企分開,以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組建了三大集團公司,運營良好
在自治區地勘單位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地礦、有色和煤田三個局相繼擬定了集團公司的組建方案。2006年5月8日,自治區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自治區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地質勘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7月28日,三大集團公司相繼正式掛牌運營,標志著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運行到位並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地質勘查工作也將開始走上市場化、企業化、集團化的發展軌道。目前三大集團公司正在著手辦理工商注冊登記手續,不久將完成集團公司工商注冊登記。
(五)地勘單位內部企業化管理能力明顯加強
以增強發展活力,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突出地質主業,利用現有設備、人才、技術和礦業權優勢,參與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為主要企業化運作方式的內部企業化管理能力明顯增強。一是通過改革運行機制,轉換經營機制,積極探索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規范法人治理結構;二是大力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實行生產經營責任制,競爭上崗,績效掛鉤;三是收縮分離輔業,放開搞活小企業,將閑置或效益差的資產、企業,通過出租、拍賣、轉讓等形式進行處置,進一步整合資產各類生產要素,優化資產質量,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和比較優勢產業。
(六)地質勘查工作得到加強
內蒙古地勘改革2年來,在市場經濟改革大環境特別是地勘改革政策和國家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下,三個地勘局共同承擔國家、自治區和社會地勘項目1500多個,總資金達20億,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煤炭新增加各級儲量1200多億噸,新發現和新探明了一批鐵、鉛、鋅、銅、銀和地下水後備基地。另外,在礦業權運作、勘查開發一體化上也取得明顯進展,涌現出地勘十院、煤田104隊等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典型。
(七)地勘經濟增長迅速,職工收入普遍提高,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內蒙古地勘改革2年來,2005年三個集團公司(地勘局)實現總收入20.73億元,增長239.6%;實現利潤1.6億元,增長22倍;新增經營性資產8187萬元,增長10.6%。2006年在2005年基礎上又翻了一番,實現經營總收入36.62億元,同比增長了76.66%;實現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156%,上繳稅費2.8億元;新增經營性資產6.1億元,同比增長79.4%。職工人均年收入1.95萬元,增長42%。局屬地勘單位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整體有了提高,有9個單位的經營收入過億,有18個單位的經營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有4個單位實現利潤超過了5000萬元,有15個單位實現利潤超過千萬元。
三、內蒙古地勘改革初見成效的經驗、問題
(一)內蒙古地勘改革初見成效的經驗
(1)內蒙古地勘改革初見成效的根本原因在於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分管領導的高度重視、全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以及地勘單位主管部門——國土資源廳的組織協調得力、上下溝通及時。
(2)政策給得足、用得好。「三不變」和相關政策確保了內蒙古地勘改革的順利推進。另外,在政策應用上,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只要是政策允許的,在規定范圍內國土資源廳均大力支持並「開綠燈」。同時,良好的廳局關系是內蒙古地勘改革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證。
(3)政府投入加大,拉動了社會資金,取得一批勘查新成果。
(4)尋求了一條改革發展的路子——勘查開發一體化。
(5)地勘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職能收入明顯改善。
(二)內蒙古地勘改革存在和遇到的問題
(1)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僅三大局(集團公司)層面上存在這個問題,而且同一局(集團公司)內部地勘單位之間也存在這個問題。
(2)產業結構單一。突出表現在內蒙古煤田地質局。
(3)在對地勘改革的認識和觀念還上不盡統一。
(4)固有體制性、結構性障礙仍未化解。
(5)歷史遺留問題未解決或根本解決。比如住房問題等。
(6)人才問題。普遍存在人才斷層和人才難引進的問題。
(7)在改革中遇到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礦業權問題、享受稅收優惠問題、住房貨幣化問題等。
四、對內蒙古地勘改革的認識、思考和體會
(1)政府強化領導和推動、國土資源廳的有效組織以及各國有地勘單位自身的努力,使自治區地勘單位和職工初步分享到改革所帶來的成果,充分證明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單位改革的道路是正確的。
(2)各級政府、領導幹部和職工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內蒙古改革初見成效的催動力。特別是地勘職工對改革的承受心理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思想認識上,由過去的懷疑、不理解到積極參與和支持;在發展上,由過去的「要錢」到現在的「要礦業權」、「要政策」支持;經營上,由過去要吃飯到現在要發展;等等。可以說是觀念、認識上的質的變化。
(3)內蒙古地勘改革嚴格講仍是一種內部的企業化改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化改革,內蒙古地勘系統自己稱之為「關起門來搞改革」。因此,對全國地勘改革來講,有其特殊性、地域性和局限性,不具克隆性、效仿和模式推介。但我們認為,內蒙古地勘改革有全國地勘改革的共性,可供其他省(區、市)地勘單位改革借鑒,特別是一些改革措施、經驗和政策措施。
(4)內蒙古地勘改革兩年來,三大集團公司發展開局良好,運行順暢,但集團公司注冊後,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任務十分艱巨,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比如:如何構建法人治理結構,如何明晰產權,如何合理設置股權,特別是如何進行資本經營和規模化、集團化等。為此,建議內蒙古地勘改革要在自治區政府和主管部門領導下,在明晰產權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國內外集團公司組建的經驗,把三大集團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好,一旦條件成熟時可考慮三大集團公司的整合問題,以實現規模經營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5)國土資源廳作為三大集團公司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的出資人,如何管好企業資產、監督企業經營行為、考核企業績效等也有待深入研究。
(6)三大集團公司的關系、管理方式、機構設置等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的生產要素有效整合,還有待研究。
(7)勘查開發一體化是地勘改革發展一條較為長遠的路子,但要確保其長遠,一是必須做好礦業權經營,不斷增強礦業權意識、資本意識、市場意識,抵禦風險能力和政策風險能力。二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如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二者的銜接、協調問題;礦產勘查和開發的統籌關系等。
(8)要處理好事業與企業關系。內蒙古地勘改革走的是「一塊牌子」的「雙軌制」改革之路,雖然前提是要求事業與企業分開,但並沒有做到嚴格分開,仍是事業體制下的企業化改革,在具體運行中會遇到許多難處理或相互矛盾的事情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和改革成效的取得。
㈥ 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左旗呼和諾爾煤田楚倫區煤炭預查
(1)概況
勘查區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管轄,工作區面積為1120.02平方千米。楚倫區屬寒溫帶乾旱草原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交通較為方便。該區位於內蒙古東部邊遠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煙稀少。除鄉、村人口較集中外,居住十分分散,以牧業為主。
2011年8月至10月,內蒙古自治區115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炭,工作程度為預查,勘查資金545萬元。
(2)成果描述
預查鑽孔見煤累計厚度36.11~70.00米,平均厚48.56米;單層最大厚度11.98米;埋藏深度180~1080米;初步確定可採煤層為7層,最大可采面積為720.66平方千米。
初步估算楚倫區新增的(334)煤炭資源儲量為193.00億噸,據煤心煤樣化驗成果,其中長焰煤約為147.81億噸,褐煤約為45.19億噸。長焰煤占總資源儲量的75%以上。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115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在楚倫區施工了4個鑽孔,結合以往的地質資料進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認為該區具備良好的成煤條件和沉積環境,賦存數層具有經濟價值的可採煤層,故提交立項申請。經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專家組論證予以批准後實施。2011年施工6個鑽孔,完成工作量6999米,見煤情況良好,為進一步勘查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依據。
㈦ 內蒙古大營鈾礦的勘探過程
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主要得益於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煤鈾兼探」的勘查思路創新,即根據區域礦產分布規律,進行勘查技術優化組合,在開展煤炭勘查的同時,利用煤炭鑽孔同步進行放射性測井和編錄,探索砂岩型鈾礦存在的可能性。在發現並圈定一系列重大鈾礦找礦靶區後,果斷決策開展鈾礦勘查會戰。 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組織了分別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和地勘局的4支勘查隊伍、28台鑽機、500餘名勘查技術和施工人員,頂嚴寒、冒酷暑,精心組織、科學施工,苦戰300天,一舉實現大營鈾礦勘查的快速重大突破。
㈧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地質環境管理工作不斷加強,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是自治區地質環境投入最大、成效顯著的五年,全區地質環境工作緊密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部署,積極探索地質環境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民生工程取得了重要進展,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不斷提高,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地下水勘查和找水工作成效顯著,極大地改善了缺水地區人畜及工農業用水緊張的狀況,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地下水環境監測繼續鞏固
扎實開展了1070個地下水動態監測點的常規監測工作,總控制面積4034.0平方千米,定期發布水情預報信息。在進行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的基礎上,在城市地下水環境及水資源探查、監測和開發利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注重地下水監測資料的二次開發,加強對城市地下水資源、地下水開發利用及地下水污染機理的研究,為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及城市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多年來,監測數據及匯總分析報告先後為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建設單位的建設項目提供了大量的地下水環境監測資料。提供使用的部門主要有各級發改委、水利局、自來水公司、環境保護局、城建局等單位。
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不斷提高
2001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分8個批次安排部署了山地丘陵區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區劃項目。截至2009年,全區共完成54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調查面積共計489804平方千米,調查鄉鎮540個,調查行政村8220個,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346處。
自2004年5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密切合作,每年汛期聯合開展全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8年來,共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80餘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2次,避免人員傷亡200多人,減少經濟損失500萬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在我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防災減災效果,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在全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全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開展了礦山地面塌陷調查、尾礦庫地質環境調查和全區廢棄礦井調查。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非常重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逐年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力度。國土資源部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試點工作。自治區從2004年開始,也逐年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安排。截至2010年底,全區共安排中央、自治區財政兩權價款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146278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220項,治理面積236.17平方千米。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3430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57項,占項目總數的25.91%,治理面積67.86平方千米;自治區財政資金102848萬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163項,占項目總數的74.09%,治理面積168.31平方千米。恢復林地面積3714公頃,草地4780公頃,耕地445公頃,建設用地583公頃。
典型實例:
1.金盆砂金礦區
金盆砂金礦區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及卓資縣,曾是全國兩大砂金礦之一。從1969年開采以來,曾有數十個小型礦山露天開采砂金,1991年閉坑。區內地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廢棄采礦坑及固體廢棄物無序堆放佔用並破壞了大量土地資源、采礦活動破壞了原有防洪設施等(圖1)。
圖1 治理前的固體廢棄物堆積區
圖2 固體廢棄物堆積區被治理成林地
金盆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引起了中央、自治區及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於2006年至2010年先後下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4850萬元,對該礦區實施了六期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總面積8.661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為:用固體廢棄物填埋廢棄采礦坑,平整場地,恢復耕地,將積水采礦坑修建成灌溉用大口井,修建排洪渠,恢復自然排水系統,保障行洪暢通。通過項目的實施,恢復了礦區原有地貌景觀和河道排水系統,保證了行洪安全,消除了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隱患,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0.704平方千米,改善了治理區環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區域性土地沙化,提高了土壤肥力,礦區地質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圖1和圖2)。
2.寶日希勒閉坑礦區
寶日希勒閉坑礦區位於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寶日希勒鎮。礦區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30餘年的開采歷史。由於煤炭礦山生產的特殊性及歷史上煤炭行業生產管理上的原因,90年代後期區內小煤窯數量急劇膨脹,粗放經營和落後的生產技術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而且產生了大面積的采空地面塌陷。
針對寶日希勒閉坑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礦山於2004年至2010年陸續申請中央及自治區財政兩權價款專項治理資金6320萬元,分五期對礦區內的塌(沉)陷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總面積12.06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為:填埋地面塌陷坑、表層覆土、場地平整、恢復植被。通過治理項目的實施,消除了地面塌陷、地裂縫存在的安全隱患,減少了意外事故的發生,使治理區土地利用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恢復,露天矸石的淋濾污染、草場沙化現象得到抑制,改善了礦區的地貌景觀,對寶日希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圖3和圖4)。
圖3 治理前的地面塌陷區
圖4 治理後的地面塌陷區
3.鄂托克旗白雲烏素礦區
白雲烏素礦區礦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鎮西北,礦山已有40餘年的開采歷史,由於開采歷史較長,礦山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亦較多,其中以采空區地面塌陷和礦山固體廢棄物污染最為嚴重。2005年中央財政下撥800萬元專項資金,鄂托克旗國土資源局自籌資金226.06萬元,用近兩年(2006~2007)的時間,選擇棋盤井至烏海公路東側4片治理區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治理工作區總面積1111435平方米(合1667.15畝),邊界長度7526.5米。主要工作任務有采空區治理、塌陷區治理和恢復植被。
四、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開展了兩輪地質遺跡調查工作,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基本摸清了全區地質遺跡資源的分布與特徵。安排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項目72個,總投資2.592億元。全區批准建立的地質公園10處,其中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自治區地質公園7處;地質遺跡保護區17處,國家礦山公園2處;極大地提升了自治區地質遺跡科研、地質遺跡保護及地質公園建設的水平,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使地方經濟不斷跨上新的台階。
(1)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2002年旅遊人數達60萬人次,收入1.26億元,到2006年,旅遊人數達到129.6萬人次,收入3.800億元。2008年截至10月,旅遊人數實現165萬人次,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22.2%和16.2%。
(2)2009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及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旅遊人數達660萬人次,旅遊收入24.9億,同比增長了94%和76%。
(3)2010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兩家接待人數為439.12萬人次,旅遊收入26億元。
(4)2011年,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兩家接待人數項目為522.44萬人次,旅遊收入33.63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五、地下水資源勘查與找水工作成效顯著
自治區先後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大調查項目和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完成了1:5萬水文地質測繪6581平方千米,1:10萬水文地質調查61861平方千米,水文地質鑽探近15萬米;提交了4個大型、2個中型、1個小型等不同級別的地下水水源地,日開采量37.66萬立方米,為能源基地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證。
先後在鄂爾多斯棋盤井、庫倫旗、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新廟鄉、阿巴嘎旗等10多個嚴重缺水地區開展了人畜飲用水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項目,累計成井46口,總涌水量達55372米3/日,滿足了40萬人、50萬頭牲畜的飲水和55萬畝農田草牧場的灌溉,為一大批工農業項目,特別是一些大型工業項目的上馬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如嚴重缺水的鄂爾多斯棋盤井地區,通過勘查工作,找到兩處水源地,單孔涌水量分別為3100米3/日和3400米3/日,可開采量達12000米3/日。因有了水源地,建成了自治區級工業園區,上百家企業上馬,包括投資100餘億元以上的大型項目。這些水源地的發現,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3~2005年,西遼河平原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項目,系統地查明了區域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環境問題,計算與評價了該區地下水資源,分析了地下水資源潛力,提出了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建議,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資料,2009年5月,《西遼河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專著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2005年,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勘查(內蒙古部分),圈定可供進一步勘查的富水地段30餘處,為能源基地的地下水資源勘查與開發提供了可靠依據。
2006~2008年,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勘查並評價大型水源地一座,為蘇里格氣田的開發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證。
2007~2009年,開展了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能源基地水源地勘查工作,分別在杭錦旗伊克烏素地區、鄂托克旗達拉圖魯地區、鄂托克旗庫計地區勘查評價了四個大型水源地,在達拉特旗三晌梁地區、鄂托克前旗上海廟地區勘查評價了兩個中型水源地,為能源基地建設提供了水資源保證。
其中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地下水資源評價和鄂托克旗等10個旗縣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兩個項目均獲得了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屯墾隊馬鈴薯基地找水勘查項目,在前人認為無水的缺水地區布設找水勘探農灌井,通過鑽探抽水試驗工作,單井涌水量均在260~1300米3/日(其中有6口為自流井),為當地缺水地區尋找出了水量豐富的地下水。為地方移交農業灌溉供水井28口,共涉及三個鄉鎮、24個自然村,解決灌溉面積近萬畝,啟發當地村民新施工機井23口,預計新增水澆地面積約萬畝,預測可增產馬鈴薯約3萬噸,解決了當地缺水地區農業灌溉問題(圖5和圖6)。
圖5 旱地變為噴灌水澆地
圖6 旱地變為滴灌水澆地
六、地熱資源勘查取得新進展
完成了內蒙古地熱資源調查與規劃研究項目,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首次發現可供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地熱資源,水溫33℃,涌水量3000米3/日,該井位於上海廟新區,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在哈素海地區成功實施一口地熱井,水溫53℃,涌水量1500米3/日,為呼包及河套地區勘查開發地熱資源指明了方向;在臨河區打出水溫56℃,涌水量3000米3/日的熱水井,將河套盆地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