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是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第一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所有業務部門及職能部門。其中,風險管理職能部及內部審計職能部門是第一道防線的核心。各部門一線員工是企業的窗口,也是最先與風險源接觸的群體,在日常業務中負有及時識別、上報與初步管理風險的職責,是事前控制風險的關鍵。
第二道防線:風險管理委員會及風險管理職能部門。這兩個機構不直接參與企業任何經營業務,而主要負責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統籌組織、協調與規劃,並對第一道防線的風險管理工作、內部控制開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同時承擔重大風險的核心管理與組織職責,是事中控制風險的關鍵。
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職能部門。這兩個機構也不直接參與企業任何經營業務,主要負責對第一及第二道防線部門的工作進行事後稽核、審計和監察等,對企業內部控制度進行查漏補缺、對企業主要業務流程的合規性、合理性和風險可控性進行審計、對經營管理者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企業信息系統有效性進行審計、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等,是事後控制風險的關鍵,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此外,企業高層管理者負有識別、分析、監視和管理企業重大風險的職責,同時統籌管理和監督三道防線的有效運行,是推動企業風險管理工作實施、改進並立於三道防線之上的關鍵所在。
2. 簡述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規則
簡述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規則:
1、全面管理與重點監控相統一的原則。
保險公司應當建立覆蓋所有業務流程和操作環節,能夠對風險進行持續監控、定期評估和准確預警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同時要根據公司實際有針對性地實施重點風險監控,及時發現、防範和化解對公司經營有重要影響的風險。
2、獨立集中與分工協作相統一的原則。
保險公司應當建立全面評估和集中管理風險的機制,保證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同時要強化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主體職責,在保證風險管理職能部門與業務單位分工明確、密切協作的基礎上,使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平行推進,實現對風險的過程式控制制。
3、充分有效與成本控制相統一的原則。
保險公司應當建立與自身經營目標、業務規模、資本實力、管理能力和風險狀況相適應的風險管理體系。
同時要合理權衡風險管理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合理配置風險管理資源,實現適當成本下的有效風險管理。
(2)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第一道防線有擴展閱讀
保險公司可以設立由相關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綜合協調機構,由總經理或者總經理指定的高級管理人員擔任負責,風險管理協調機構主要職責如下:
1、研究制定與保險公司發展戰略、整體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風險管理政策和制度。
2、研究制定重大事件、重大決策和重要業務流程的風險評估報告以及重大風險的解決方案。
3、向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管理層提交年度風險評估報告。
4、指導、協調和監督各職能部門和各業務單位開展風險管理工作。
5、合理確定各類風險限額,組織協調風險管理日常工作,協助各業務部門在風險限額內開展業務,監控風險限額的遵守情況。
3. 西方壽險業如何構築管控風險的第一道防線 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
□王福新從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持續經營等目標的角度看,建立管控經營風險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是壽險公司經營的前提和基礎。國外壽險業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以後,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對保險公司持續經營的重要性,因此,壽險公司在堅持穩健經營的前提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並成為壽險公司管控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和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
政府監管促進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從國際經驗看,保險監管者一個非常有效的監管方法就是督促保險公司完善其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實施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監管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從償付能力監管的第一個層次來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涵蓋產品開發、銷售、承保、理賠、投資等保險經營的全過程,其中重點包括人力資源、業務、財務、法律以及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
國際保險監管官協會在其有關保險監管核心原則中,將內部控製作為單獨的一項原則提出,該原則指出,保險監管機構應當可以監管經董事會核准和採用的內部控制制度,在必要時要求其加強內控;可以要求董事會進行適度的審慎監管,如確立承保風險的標准、為投資和流動性管理確立定性和定量的標准。監管者有權要求保險公司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進行適當控制和謹慎進行各項工作。在歐盟,這些「適當的控制」包括保險公司設立識別和控制承擔風險和再保險的各種衡量指標。
加拿大和美國的動態償付能力測試(dynamicsolvencytesting,DST)的發展促進了壽險公司內控制度的建設。動態財務分析(dynamicfinancialanalysis)通過分析在許多種假設組合下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變化,監測保險公司對將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不利變動情況的抵禦能力。動態財務分析報告由保險公司指定精算師負責,此報告被視為指定精算師與董事會和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這樣可以使風險更明確,並且有利於制定適當的策略以減少和管理風險。而且這一專業報告的特點是由指定精算師個人簽署,並以個人的專業責任對其負責,指定精算師有責任從專業角度保證報告合乎要求。由精算師協會制定精算實踐標准,以提高這些報告的一致性,確保重要事項包含在報告內。英國的監管部門現在要求保險公司內部的指定精算師(在專業指導中)對該公司進行動態財務分析,並且及時向公司的董事會及監管部門匯報動態財務分析結果。
將內部控制納入公司整個風險管理體系中
海外許多公司在實際經營中將內部控制納入公司整體風險管理體系,設立了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者指定專門部門負責公司內部和外部風險的管理。如加拿大宏利人壽保險公司和台灣地區國泰人壽保險公司採取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和模式。加拿大宏利人壽保險公司設有首席風險官和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而國泰人壽則採取了由專門業務部門負責特定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模式。兩種模式都對公司面臨的內部和外部風險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從海外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實踐看,盡管不同公司採取的風險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內部控制一般都是通過完善的制度設計和有效實施機制來完成的。
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
國外許多壽險公司都建立了規范和完整的內部控制標准,並將內部控制標准融入到流程設計和流程改造中,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教育,將內部控制標准深入到所有員工的日常工作和行為中,以降低壽險公司的經營風險,維護公司的社會形象和股東利益。在崗位設置上,與國內壽險公司相比,國外壽險公司的最大特點是在於制度化的崗位設置。每一項工作均能做到程序化控制,根據業務經營的程序進行崗位設置,並做到重要崗位相互分離和監督制衡。同時,國外壽險公司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
形成比較完善的許可權管理制度
國外壽險公司強調權利和責任的制衡。組織機構、管理部門和業務管理崗位間相互監督,彼此制約的特徵十分明顯。公司內部強調行政和業務雙向管理,講求制度第一、權利第二。重要職能與關鍵崗位的設立也存在一定的制衡。公司總經理在行政管理上,可行使直接決策權,但在涉及風險選擇和業務決策上,卻需要業務垂直管理的部門決策。同時,配備專職核保、核賠人員,實行承保與理賠職責分離,展業與核保分離;建立承保和理賠人員的分級授權制度,規定各級承保和理賠人員的授權范圍和職責。同時,重視授權工作並嚴格許可權管理。在核保權、核賠權、核單權、查詢權、報賬權、法人授權等日常許可權管理中,比較廣泛地使用雙簽制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效率,但可增加透明性和少出差錯。
4. 保險公司三道防線建設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
對於內部控制的概念,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內部控制系統的大概念,認為內部控制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由組織結構、職務分離、業務程序、處理手續等因素構成。二是內部控制結構觀點,認為內部控制結構由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製程序組成。三是內部控制整體框架觀點,認為內部控制是由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等五個相互聯系的要素。
我國央行制定《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中規定,內部控制是商業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因而,可以結合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將內部控制定義為金融企業的管理層為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和防範經營風險,對內部各職能部門、各分支機構、各項業務活動進行風險控制、制度建設等管理方面的目標、措施和方法、程序的總稱,是金融企業的自律行為。
二、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
我國由於實行市場經濟時間還不長,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和實踐正處於摸索階段,內控思想散見於各部門、各組織的相關文件中,呈現出比較混亂的局面。主要表現在:
第一、內部控制在概念上不統一。
第二、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第三、內部控制執行不力,內控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導致制度風險顯現:
一是內控制度不完善,一些基本的規章制度,在某些地方還存在盲點,因而,出現風險和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二是雖有內控制度,但制度設計漏洞多,許多制度設計從方便自己工作出發,對防範風險考慮的不多。三是有章不循,本來就不多且不完善的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也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有章不循、檢查監督不力,是形成金融風險的主要原因。
第四、金融企業所處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內控制度建設經常滯後。
三、分析形成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原因
形成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二、金融企業內控文化尚未得到真正的建立,風險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沒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環境。金融企業內部控制體制不順、沒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大部分內控制度流於形式。
第四、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評價機制。長期以來,很少金融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綜合考察。沒有嚴格的評價體系和制約機制,約束性不強。
四、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防範金融風險的對策
根據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先進理論和經驗,對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風防範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為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統一規劃和指導;推動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以及內部控制標准規范和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完善董事會的工作機制,控制決策風險。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當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目標。在優化董事會的前提下,建立比較有效的決策機制,完善董事會工作機制,主要是:(1)、請專家進董事會,幫助董事會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2)、建立有效的決策咨詢機構;(3)、建立重大決策委員會制度等等。
2、加強以監事會為中心的監控體系的建設。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組成。監事會的監督權是法定的,代表全體股東來行使,監事會既獨立於董事會又獨立於經理層。監事會有較廣的職權范圍,發揮好監事會的職責,在科學的監事會運作機制下完成的使命,提高公司法人運行的質量。
3、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
4、培育金融企業內部控制文化。要使金融企業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了解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並理解和掌握內控要點,努力發現問題和風險,並積極參加內部控制,使金融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和文化。一個高效的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的主要特徵是對風險很敏感和了解,並將風險意識貫穿在企業所有員工的言語和行為中。
第三、建立健全風險識別、鑒定和評估體系。
1、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蓋所有業務風險的監控、評價和預警系統。
2、應用以風險價值(VAR)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來進行日常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並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定期評估。
3、要及時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情況,適時修改有關內部控制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要求。
第四,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操作系統,建立業務經營管理的「三道監控防線」。
1、第一道防線:業務一線崗位實行雙人、雙職、雙責操作,對於因業務需要而單人單崗處理業務的,必須有後續監督機制。
2、第二道防線:以各部門、崗位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為主。
3、第三道防線:內部監督部門對各部門、各崗位、各項業務全面實施監督,使風險管理體系與業務管理流程相匹配。
加強和完善我國金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研究內部控制,對於改善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保證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5. 保險公司應建立三道 第一道
企業要做好風險管理,應在組織架構上建立三道防線。對於集團公司,則應在三道防線的基礎上,建立縱向的風險管理組織,形成風險管理組織網路,具體內容見第6章內容。
第一道防線:所有業務部門及職能部門。其中,風險管理職能部及內部審計職能部門是第一道防線的核心。各部門一線員工是企業的窗口,也是最先與風險源接觸的群體,在日常業務中負有及時識別、上報與初步管理風險的職責,是事前控制風險的關鍵。
第二道防線:風險管理委員會及風險管理職能部門。這兩個機構不直接參與企業任何經營業務,而主要負責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統籌組織、協調與規劃,並對第一道防線的風險管理工作、內部控制開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同時承擔重大風險的核心管理與組織職責,是事中控制風險的關鍵。
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職能部門。這兩個機構也不直接參與企業任何經營業務,主要負責對第一及第二道防線部門的工作進行事後稽核、審計和監察等,對企業內部控制度進行查漏補缺、對企業主要業務流程的合規性、合理性和風險可控性進行審計、對經營管理者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企業信息系統有效性進行審計、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等,是事後控制風險的關鍵,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此外,企業高層管理者負有識別、分析、監視和管理企業重大風險的職責,同時統籌管理和監督三道防線的有效運行,是推動企業風險管理工作實施、改進並立於三道防線之上的關鍵所在。採納控全局的文章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風險管理部屬於第幾道防線
風險管理部屬於第二道防線。
企業要做好風險管理,應在組織架構上建立三道防線。對於集團公司,則應在三道防線的基礎上,建立縱向的風險管理組織,形成風險管理組織網路,具體內容見第6章內容。
第一道防線:所有業務部門及職能部門。其中,風險管理職能部及內部審計職能部門是第一道防線的核心。各部門一線員工是企業的窗口,也是最先與風險源接觸的群體,在日常業務中負有及時識別、上報與初步管理風險的職責,是事前控制風險的關鍵。
第二道防線:風險管理委員會及風險管理職能部門。這兩個機構不直接參與企業任何經營業務,而主要負責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統籌組織、協調與規劃,並對第一道防線的風險管理工作、內部控制開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同時承擔重大風險的核心管理與組織職責,是事中控制風險的關鍵。
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職能部門。這兩個機構也不直接參與企業任何經營業務,主要負責對第一及第二道防線部門的工作進行事後稽核、審計和監察等,對企業內部控制度進行查漏補缺、對企業主要業務流程的合規性、合理性和風險可控性進行審計、對經營管理者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企業信息系統有效性進行審計、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等,是事後控制風險的關鍵,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此外,企業高層管理者負有識別、分析、監視和管理企業重大風險的職責,同時統籌管理和監督三道防線的有效運行,是推動企業風險管理工作實施、改進並立於三道防線之上的關鍵所在。
7. 風險管理的內容是什麼
風險管理 ( Risk Management )的定義為,當企業面臨市場開放、法規解禁、產品創新,均使變化波動程度提高,連帶增加經營的風險性。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助於降低決策錯誤之幾率、避免損失之可能、相對提高企業本身之附加價值。
風險的種類包括:
一、市場風險: 市價波動對於企業營運或投資可能產生虧損之風險,如利率、匯率、股價等變動對相關部位損益的影響。
二、信用風險:交易對手無力償付貨款、或惡意倒閉致求償無門的風險。
三、流動性風險:影響企業資金調度能力之風險,如負債管理、資產變現性、緊急流動應變能力。
四、作業風險:作業制度不良與操作疏失對企業造成之風險,如流程設計不良或矛盾、作業執行發生疏漏、內部控制未落實。
五、法律風險:契約之完備與有效與否對企業可能產生之風險,如承作業務之適法性、外文契約及外國法令之認知。
六、會計風險:會計處理與稅務對企業盈虧可能產生之風險,如帳務處理之妥適性、合法性、稅務咨詢及處理是否完備。
七、資訊風險:資訊系統之安控、運作、備援失當導致企業之風險,如系統障礙、當機、資料消滅,安全防護或電腦病毒預防與處理等。
八、策略風險:於競爭環境中,企業選擇市場利基或核心產品失當的風險。 風險管理原則:
1、強調事前管理。
2、數量化佐證以衡量風險程度。
3、預設最壞的情境。
4、模擬評估。
5、彈性化調整。
對於風險管理政策,應明文訂定營業策略或方針、業務計劃、內控與稽核制度,建立風險部位限額呈報董事會核定,評估執行績效並適時檢討修正。
8. 在風險控制原則中,最後的一道保護防線是
三道防線
由於商業銀行具有經營多元化和組織層級制的特點,各分支機構、部門的多元利益並存,更易出現因本位主義使經營管理活動偏離戰略目標和整體目標的問題。因此,需要對職能部門的自我約束和盡職監督進行監督。
首先,根據《基本規范》設立的內控管理部門作為組織協調內部控制建立和實施的專門機構,負責協調、推動和監督各職能部門盡職監督職責的履行。第二,內部審計部門作為商業銀行的內設機構,按照《基本規范》的要求,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以使董事會和高管層把握銀行整體的內部控制狀況和高風險領域;發現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直接向董事會及其審計委員會、監事會報告。第三,監察部門對各級機構及人員執行制度、廉潔自律、履職效能實施監察;保衛部門負責刑事案件的查處。以上部門共同實現對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的事後監督、控制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將內控管理部門的協調監督,內部審計部門的再監督,連同監察部門、保衛部門履行的事後監督作為商業銀行業務流程式控制制的「第三道防線」。
商業銀行「三道防線」作為內部控制的組織體系,旨在糾正偏差、防控風險。商業銀行要基業長青,必需立足長遠,考量預期收益與當期成本,有目的、有重點的設置內控防線。同時,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作用於業務流程的「三道防線」彼此不是孤立設置相互替代的,而是互為補充、相互強化的系統。必須發揮業務流程中三道防線的系統合力,形成糾錯防弊的機制性保障,才能有效控制偏差和風險,進而夯實管理基礎、提升經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