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債利率市場化的原因及意義
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過程對其他國家的利率自由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板。其基本特點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1)先國債、後其他品種;(2)先銀行同業,後銀行與客戶;(3)先長期利率後短期利率;(4)先大額交易後小額交易。
1997年4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批准:各商業銀行承購的國債可以在持有一段時間後上市銷售。經過17年努力,到1994年10月,日本已放開全部利率管制,實現了利率完全市場化。來了完成這一艱難而必要的金融自由化過程,日本大概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1、放開利率管制的第一步:國債交易利率和發行利率的自由化
日本經濟在低利率水平和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政策的支持下獲得迅速發展。但是,1974年之後,隨著日本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經濟結構和資金供需結構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戰後初期形成的以"四疊半"(意為狹窄)利率為主要特徵的管制體系已不適應這種經濟現狀了。日本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財政支出日漸增選增加,政府成為當時社會資金最主要的需求者。培育和深化非間接金融中介市場的條件已初步具備。1975年,日本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再度發行赤字國債(第一次是1965年)。此後,便一發不可收,國債發行規模愈來愈大。1977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允許國債的自由上市流通。第二年開始了以招標方式來發行中期國債。這樣,國債的發行和交易便首先從中期國債開了利率自由化的先河。
2、放開利率管制第二步:豐富短期資金市場交易品種
在1978年4月,日本銀行允許銀行拆借利率彈性化(在此以前,同業拆借適用於全體交易利率是基於拆出方和拆入方達成一致的統一利率,適用於全體交易參加者,並於交易的前一天予以明確確定),6月又允許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1個月以後)利率自由化。這樣,銀行間市場利率的自由化首先實現了。
3、放開利率管理的第三步:交易品種小額化,將自由利率從大額交易導入小額交易
實現徹底的利率自由化是要最終放開對普通存貨利率的管制,實現自由化,如何在已完成利率自由化的貨幣市場與普通存款市場之間實現對接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日本政府採取的辦法是通過逐漸降低已實現自由化利率交易品種的交易單位,逐步擴大范圍,最後全部取消利率管制。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貨幣當局逐級降低了CD(大額可轉讓存單)的發行單位和減少了大額定期存款的起始存入額,逐步實現了由管制利率到自由利率的過渡。
在存款利率逐步自由化的同時,貨款利率自由化也在進行之中。由於城市銀行以自由利率籌資比重的上升,如果貸款利率不隨之調整,銀行經營將難以為繼。1989年1月,三菱銀行引進一種短期優惠貸款利率,改變了先前在官定利率基礎上加一個小幅利差決定貸款利率的做法,而改為在籌取資金的基礎利率之上加百分之一形成貸款利率的做法。籌資的基礎利率是在銀行四種資金來源基礎上加權平均而得,這四種資金來源是:(1)活期存款;(2)定期存款;(3)可轉讓存款;(4)銀行間市場拆借資金。由於後兩種是自由市場利率資金,所以,貸款資金利率已部分實現自由化。隨著後兩部分資金在總籌資中比重的增加,貸款利率的自由化程度也相應提高。
4、放開利率管制的第四步:
在上述基礎上,日本實質上己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之後需要的只是一個法律形式的確認而已。1991年7月,日本銀行停止"窗口指導"的實施;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同年10月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4年10月,利率完全自由化,至此日本利率自由化劃上了-一個較完滿的句號。
Ⅱ 什麼是 ,什麼是利率結構,什麼是利率管理市場化
利率結構
(一) 利率的風險結構
利率的風險結構是指期限相同的各種信用工具利率之間的關系。
利率的風險結構的決定因素是:
1、 違約風險:信用工具的違約風險越大,利率越高。反之,利率越低。國債幾乎沒有風險,可以看成是無違約風險的債券。一般地,我們把某種有風險的債券與無風險的國債之間的利率差額稱為「風險補償」或「風險溢價」。
2、 流動性:債券的流動性越強,變現越容易,利率越低。反之,流動性越弱,利率越高。
3、 稅收因素:由於政府對不同的債券稅收待遇不同,因而利率也受影響。稅率越高的債券,其稅前利率也越高。
(二) 利率的期限結構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之間的關系。
利率與期限的關系有三種類型:(1)水平型——說明利率與期限沒有關系;(2)漸升型——說明利率是期限的增函數,期限越長,利率越高,期限越短,利率越低。(3)漸降型——說明利率是期限的減函數,期限越長,利率越低,期限越短,利率越高。
經濟學家對利率的期限結構形成的內在機理進行分析,形成了期限結構理論,其中最主要的理論是預期理論。它對不同期限債券利率不同的原因的解釋在於對未來短期利率不同的預期值。
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結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利率市場化一直是我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2000年以來廣受人們關注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第一步:經國務院批准,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改革我國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首先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
一、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外部宏觀環境分析
1. 國際環境因素分析
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市場化已成趨勢,美國於1986年3月成功地
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日本於1994年10月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2. 加入WTO後的影響分析。
中國加入WTO後,在5年後取消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服務限制,並可以經營銀行零售業務,銀行業的所有業務將徹底放開
3.
外匯管理政策的影響分析。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在縮小本外幣利率差額的同時,也會減輕實施外匯管制的政策壓力,使得積極穩妥地放開更多的本外幣溝通的渠道成為可能。
4.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進行利率市場化
改革,不但為金融機構擴大規模創造了條件,而且也為以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
兌換創造條件。同時,也為將來金融機構之間通過資本市場工具,以市場為導向
進行大規模的購並重組創造了條件。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內部環境分析
1. 財政連年赤字,宏觀經濟穩定存在隱患。
2. 商業化的銀行體系和金融機構良性競爭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夠完善。
3. 國有企業經營狀況不佳,預算軟約束尚未消除。
4.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自身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與結構弊端,目前國內市場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將利率調到相當低的水平。
(以上我國利率發揮作用的限制請參見講義,上面描述簡單一些)
這些情況都表明,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復雜而又敏感的政策,應慎重推行。
我國已於1996年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向市場利率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接著又放開了國債的市場利率,逐步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貨幣市場與國債市場的利率形成機制,也為政府進行利率調整確定了一個基準利率。這都為利率市場化打下了基礎。接下來,我國應首先著手調整利率結構,將法定利率由200多種減少到30種左右,並根據經濟運行狀況更為頻繁地調節利率,同時完善貨幣和資本市場,豐富市場上的交易品種,逐步擴大企業融資中市場利率的比重。當國有銀行商業化進展順利,銀行體系的競爭水平提高和監管機製得到完善時,就可以考慮逐步擴大商業銀行決定貸款利率的自由權,放開貸款利率。而如果銀行經營狀況良好,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進展時,就可以逐步放開存款利率。通過這樣有步驟、漸進地層層推進的改革,最終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
從美國、日本相對成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教訓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借鑒:
(1) 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的時機選擇。
(2)
金融微觀基礎建設的程度制約著改革的實踐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場,健全金融機構後放開利率成功者居多,而無扎實市場基礎者冒然完全放鬆利率管制者多以失敗告終。
3) 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以及適宜的法律和規章來取代對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預。
在放開利率、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准,進行嚴格而效的銀行監督,評估銀行風險。這對利率放開後的金融體系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
(4) 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綜合考慮,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們的觀點,只有同時實現一國宏觀經濟穩定和銀行監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實現利率自由化,否則需要有一個創造條件的過程。
(5) 對後利率自由化問題宜盡早防範。
利率自由化之後,由於對銀行的其他管制也已放鬆,便會引起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金融機構資金會大量流向一些管制背景下發展不足、但卻可迅速升值的行業中去。
Ⅲ 什麼是金融市場化改革
金融市場改革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2013年,中國金融改革悄然而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將允許投資者做空股票的試驗方案的規模擴大了3倍;採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暗示允許更多私人資本進入銀行領域;將嚴密管制的資本賬戶略微放鬆。這些舉措表明,中國的新任領導層正在努力建立更加市朝的金融系統。
1、做空機制
中國證券金融公司宣布,2013年9月18日周三起,將擴大轉融券業務試點范圍,試點證券公司將由原有的11家增加至30家,標的證券數量將由原有的87隻股票增加至287隻股票。據估算,這287隻股票的總市值相當於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的2/3。業內認為,這將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2、民營銀行
在銀行業領域,官方信息暗示,中國政府將擴大私有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渠道。此外,那些非金融機構型公司進軍銀行業的動作,也引發了不小喧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官媒《求是》上著文稱:中國將給予私有公司更多空間來建立銀行。在周小川發表該文之前兩天,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均提交了申辦銀行執照的申請。蘇寧電器也表示其想設立銀行。
3、市政債券
9月16日,社科院與中債資信在京簽署中國地方政府評級合作框架協議,並首次公開發布了前期合作研究成果。其中,中債資信還發布了地方政府主體評級方法和模型,這將為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提供先決條件。中國地方政府尚不允許直接發行市政債券。然而實際情況是,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台或其他途徑,實際已舉借了大量政府性債務。
此外,中國政府還給全球對沖基金在中國融資打開了綠燈。6家被選中的對沖基金,分別被允許在中國融資5億美元。這一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中國放開資本管制的重要一步。
Ⅳ 國債招標有哪些方式
國債招標發行,通常是指財政部在國債發行中,採用的一種發行方式。即財政部對發行的國債先進行招標,由國債承銷商進行投標,隨後由國債承銷商通過證券交易所分銷給投資者。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其中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
應答時間:2020-12-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請問利率市場化程度與開展國債期貨的關系怎樣
相關研究表明,
國債期貨不僅在利率完全市場化之後可以推出,而且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也可以推出國債期貨。國債期貨的運行可以完善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促進基準利率的形成,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Ⅵ 國債市場的措施
完善國債市場功能促進利率市場化
從利率市場化角度來看,我國國債市場還無法產生市場基準利率,公開市場操作也無法發揮市場化利率體制下應有的作用,利用國債及國債衍生產品規避利率風險的功能更是缺乏,國債市場的調節功能、價格發現功能、規避利率風險的功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完善國債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
第一,完善國債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盡快徹底實現國債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建立一條完整可靠的國債收益率曲線,為金融市場和中央銀行提供一個具有連續性的市場基準利率。
在發行市場上,應主要採用招標方式,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定期、均衡、滾動地發行短期、中期和長期國債,可以確立並不斷強化國債利率作為市場基準利率的地位,促使基準化的國債利率盡可能地貼近市場利率,體現市場利率,從而起到引導市場利率的作用。逐步把定息國債的初始期限延長到7年、10年、20年乃至30年,最終形成一條完整、可靠和較為准確的國債收益率曲線,為其他債務工具利率的變動和中央銀行利率的調整提供一個可靠的參考指標,這無疑對市場化利率體制的確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充分發揮國債承銷機構和公開市場操作「一級交易商」的做市商(Market Maker)作用,提高國債現貨市場的流動性。通過市場參與者的交流,在各個市場進行對沖套利活動,創造拉平整個市場利率水平的市場條件。借鑒國際經驗,將銀行間債券市場逐漸發展為國債場外(OTC)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為國債場內市場,最終形成統一開放的國債發行市場和高流動性的國債流通市場。
建立統一開放的國債市場。統一是指在統一的國債託管、清算系統的基礎上,無論投資者在哪個國債市場上交易,最終是在同一系統內交割。參照國際通行做法,統一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上市交易的國債均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統一託管清算和結算,交易所不再進行國債的託管。開放是指所有投資者均可自由出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買賣國債,由於有最低成本的限制,個人投資者和小額投資者可通過代理人或購買國債投資基金的方式參與交易。
調整國債期限結構和持有者結構
第二,調整國債期限結構和持有者結構,增強國債市場的流動性,提高國債市場的調節功能。今後應增加1年期以下如3個月、6個月、9個月等短期國債的發行,逐步形成長、中、短期限結構合理的國債結構。戴園晨先生認為,我國對國債發行實行年度規模審批制度,這也是導致1年期以下短期國債嚴重缺乏的原因之一。建議按公開市場操作需要量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確定一個短期國庫券余額的上限,由財政部對滾動發行加以調控,不再逐年或逐筆報告。
今後應使國債持有者結構從個人為主向機構投資者為主轉變,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充分的載體。國債持有者結構向機構投資者傾斜,必然造成相當一部分個人投資者買不到國債,而個人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對於國債市場的發展又是極為重要的。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於大力發展國債投資基金,通過國債投資基金,使不能直接投資於國債的小額個人資產得以間接投資於國債,同時個人投資者也可通過銀行、保險等形式間接參與國債市場,為國債市場的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豐富國債品種
第三,豐富國債品種,在適當時候恢復國債期貨交易,逐步引入衍生品種,增強國債市場規避利率風險的功能。 總之,從利率市場化角度來看,由於國債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市場調節功能和規避利率風險的功能不完善,阻礙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應當盡快發展和完善國債市場的功能,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這也是我國加入WTO後面臨的緊迫問題。
Ⅶ 名詞解釋:國債管理
近年來,國債管理與國債市場發展已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課題。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債管理是制定和執行政府債務管理策略的過程,以滿足政府籌資需要,達到成本和風險管理目標,同時實現其他政府債務管理的目標,例如建立和發展高效、高流動性的國債市場。
國債管理的內涵與意義
目前,國債管理與國債市場發展已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課題,從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到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充分說明,合理的國債管理目標和制度框架將有助於政府積極面對經濟和金融風險的沖擊。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債管理是制定和執行政府債務管理策略的過程,以滿足政府籌資需要,達到成本和風險管理目標,同時實現其他政府債務管理的目標,例如建立和發展高效、高流動性的國債市場。應該說,在考慮債務管理目標時,每一個政府都面臨著側重點的選擇——是以最低成本滿足財政需要,還是更傾向於風險承受度以及建立有深度的、流動性的國債市場。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市場化的方式融資來彌補預算赤字已經成為全球主權債券市場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大量的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國債管理的市場化原則從而促進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發展。而且,對於新興市場的債務管理者而言,仿效發達市場的先進做法已成為一種潮流,包括以市場化的工具融資、基準債券的發行、流動性、發達的清算和結算體系、現代的監管框架等。目前,大多數OECD國家已經發展了固定收益債券市場,而國債已在固定收益市場上占優勢。國債市場的流動性也為私營部門的債券發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原因在於國債的收益率曲線為公司債券的合理定價提供了重要依據。在許多國家,更多的公司也採用發行債券或短期商業票據的方式來融資。新興市場國家的這些關鍵性的公司和中央及地方政府一道,已成為國際債券市場的重要發行體。
但是我們也看到,近年來爆發的金融危機,從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1994—1996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無一例外地表現為債務危機。國際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幾乎每次較大的債務支付危機都伴隨著巨大的財政赤字。而發展中國家經歷的幾次金融危機,暴露出的政府決策重大的失誤就在於在其依靠高負債發展模式的同時,沒有對債務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管。尤其在本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而金融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薄弱的金融和貨幣體系很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沖擊。因此,當我們反思發展中國家經歷的金融危機,質疑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不能不關注政府債務政策,將其提升到發展戰略的高度予以思考,在實踐中充分運用政府債務政策來化解和消除金融風險。
近年來,我國政府決策層和主管部門對包括國債市場在內的債券市場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我國政府在「十五」規劃中指出,要建立統一、安全、高效、開放的國債市場,疏通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融資方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央行調控體系,積極穩妥地發展貨幣市場,擴大公開市場業務,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這些都離不開國債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