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貴州省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及有關問題探討
摘要 為落實地質找礦新機制,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承擔起地質找礦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積極統籌協調地質找礦工作,按照「系統規劃、整裝勘查、集約開發、合理配置、有序投放」的原則,著眼長遠,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努力實現中央、地方、地勘單位和社會各方力量相互聯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調研中發現,有一些問題如政府規劃調控和市場配置礦產資源、勘查過程中的風險分擔與權益分配等問題,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張彥英副主任帶領「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調查研究」課題組一行六人,於2011年6月7日至12日赴貴州省調研,較全面地了解了貴州省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落實情況。總體而言,貴州省在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過程中,由政府統籌,國有地勘單位擔當找礦主力,基礎先行,地勘基金有機銜接,引入商業企業合作探采,整合礦業權,統一規劃,整裝勘查,形成了政府、地勘單位、企業合作勘探開發三位一體的模式,探索了一條整裝勘查、探采一體化、規模集約化開發的地質找礦突破之路。
一、國土資源廳統籌實施地質找礦新機制
貴州省地質找礦新機制的實施由省國土資源廳統領,省地礦局、煤田局、有色局、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配合實施。
為落實地質找礦新機制,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承擔統籌協調地質找礦工作職能,履行地質找礦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按照「系統規劃、整裝勘查、集約開發、合理配置、有序投放」的原則,結合本省實際,從「准確定位、統籌協調、創新機制、打造平台、優化環境、培育主體」六個方面進行落實。
(1)准確定位。首先是管理定位,理順關系、政事分開、政企分開;其次是工作定位,正確區分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關系;第三是基金定位,明確省級地勘基金分擔風險和政策調控兩大功能。
(2)統籌協調。統籌中央與地方地勘基金、企業及社會資金,協調各級政府、各礦業權人間的關系,積極推進地質找礦工作。
(3)創新機制。重點在探礦權設置與出讓的層面上,探索實現地質找礦突破的新機制。
(4)打造平台。打造探礦權合理配置和激發探礦權人積極性的制度政策平台;打造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礦業權市場交易平台;打造地質技術、信息、咨詢等地質勘查技術服務平台。
(5)優化環境。優化管理服務環境和地質勘查環境。
(6)培育主體。為地勘單位合理配置探礦權,給地勘單位產權,增強地勘單位實力。
二、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特點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勘查局以及相關地勘行業部門,認真領會部「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地質找礦新機制精神,結合本省實際,創新地質找礦機制,在處理政府、企業和市場關系方面,在礦業權管理、設置、出讓以及調動地勘單位找礦積極性方面,積極了探索,取得了值得總結和借鑒的經驗。
(一)強化政府在地質找礦新機制貫徹實施中的主導作用
貴州省在新機制運行與找礦突破行動中,省級政府為主導,各級政府部門統籌協調的功能得到充分體現。
(1)統一制定地質找礦戰略和規劃,制定符合地質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規程和標准。貴州的礦產勘查戰略和規劃,充分反映市場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以及本省獨特的地質成礦條件,把需要和可能結合起來,省里確定的鋁土礦、煤礦、錳礦等整裝勘查區既有良好的資源條件,又有可觀的市場前景。
(2)通過政策激勵,調動找礦積極性。主要通過配置礦業權,發揮地勘單位找礦主力軍作用。探礦權價款在配置采礦權時與采礦權價款一塊收,降低風險,調動地勘單位積極性。
(3)發揮地勘基金承擔風險與調控的作用。在勘查投入上,統籌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省級地勘基金、地勘單位、企業及社會資金,加快推進整裝勘查。貴州省將「基金銜接」放在「商業跟進」之前,他們認為更能發揮基金承擔風險與政府調控作用。
(4)統籌協調,分層級管理。省國土資源廳統籌協調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市、州、地、縣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地勘單位,地勘單位與企業以及礦業權人的關系,形成合理分工、協調配合、分層管理、責任明確的管理體系,強化責任,確保地質找礦工作順利推進。
(5)公益先行,產、學、研結合。貴州省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有一定的基礎,到「十一五」末,該省1:20萬區調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1:25萬區調,已覆蓋了全省國土面積的2/3;1:5萬區調,已覆蓋全省面積的1/3 以上: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已覆蓋全省90%以上的國土面積。正是這些堅實的基礎調查成果,加上各地勘查單位已掌握的礦業權和找礦線索,為全省整裝勘查布局,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
在新機制實施中,貴州省注重公益先行,政府出資實施地質科研項目,產、學、研結合,指導地質找礦。加強綜合找礦、礦產資源的潛力評價以及重點成礦區帶成礦規律研究等,提高了地質找礦效果,加速了地質找礦的進程。
(6)各級政府配合協調,創造良好地質找礦施工環境。各級政府部門為地質找礦工作提供優良的社會服務,理順關系,清除障礙,為地質找礦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施工環境。在務正道鋁土礦整裝勘查區,建立了省廳—市—縣—鄉鎮—村領導的統一調度機制,為整裝勘查工作順利推進開辟綠色通道。在煤炭資源整裝勘查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政府也發揮了主導作用。
(二)確立企業和地勘單位在地質找礦新機制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地勘單位的主力軍作用
1.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
貴州省商業企業逐漸成為地質找礦的主體。「十一五」期間,貴州省礦產勘查投入中,社會資金投入22.55億元,占總投入的84.6%,其中,2010年社會資金投入5.36億元,占總投入的64.7%,社會商業資金成為地質找礦資金的重要來源,這種投入結構凸顯了企業在礦產勘查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目前已有多家礦業企業進入貴州,它們是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重慶烏江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湖南金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礦業公司等,這些公司分別在礦產勘探與開發領域中開展了合作。
2.發揮國有地勘單位的主力軍作用
國有地勘單位幾十年來為國家地質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自己也在發展,在地質找礦實踐中發揮其無可替代的優勢。這些優勢的具體體現:首先,積累了豐富的地質找礦經驗,貴州絕大部分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和已發現的找礦信息,都是他們提供的;其次,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第三,擁有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高端技術骨幹;第四,持有成套的礦產勘查技術裝備,有豐富的勘查施工經驗。
在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無論在技術、人才、地質信息、找礦裝備的投入上,還是在鋁土礦、煤礦、錳礦的整裝勘查具體工作中,國有地勘單位均發揮了其特有的優勢,起到了主力軍作用。貴州省整裝勘查工作中,整裝勘查總體規劃方案及8個重點整裝勘查區塊項目設計、施工均由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其他整裝勘查區也是如此);省地勘基金安排的其他項目也由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地勘單位發揮其人才、技術、信息等優勢,在整裝勘查中,充分體現了地質找礦的主力軍作用。
配合省地質找礦戰略行動計劃,省地礦局制定了地質找礦五年計劃,通過任務分解、責任落實、制定保障措施、實施地勘單位、地方政府、大中型企業合作的「三位一體」機制,推進找礦突破行動。在鋁、錳、金、煤、磷、鉛鋅礦等優勢礦種的整裝勘查和潛在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中,承擔了60%以上的地質找礦工作量,成為名符其實的主力。其他各大地勘單位也和地礦局情況類似:在務正道地區,有色與核工業局也投入了近三分之二的技術力量;在煤炭的整裝勘查區,省煤田局同樣發揮了主要作用。雖然也有中電投等大型企業的進入,但也主要是資金的支持與下游產業鏈的開發與建設,在找礦勘探領域,地勘單位的主力軍作用仍然是無可替代的。
(三)突出市場在地質找礦新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
1.按照市場需求部署地質找礦
貴州省對礦產資源整裝勘查和找礦突破行動都是按照市場需求來部署的。選擇鋁土礦整裝勘查的原因,一是本身擁有豐富的鋁土礦資源,二是我國鋁加工業高速發展,生產能力快速提升,導致對鋁土礦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而國內已探明的資源遠遠不能適應需要(當前的缺口高達50%)。同樣,煤炭資源整裝勘查的部署是基於貴州省煤炭資源總量大於長江以南各省煤炭資源量之和,而錳礦整裝勘查的安排也是因為貴州省錳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三位,且資源品位、品質優良,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2.根據找礦工作需要合理調配生產要素
滿足勘查市場的需要,地質找礦工作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裝備等生產要素均在市場這一平台上達到了良好的組合。
三、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展情況
按照國土資源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計劃,配合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戰略要求和大力發展能礦經濟的要求,國土資源廳以實施優勢資源的整裝勘查為重點,制定了貴州省「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目標,部署具體行動計劃。
(一)實施重要礦產找礦行動計劃
按照「統一規劃、全面部署、整裝勘查、分層次安排、分步實施、點面結合、重點突破」的原則,實施煤炭、鋁土礦、錳礦、磷礦、金礦、鉛鋅礦整裝勘查和重要非金屬礦產勘查等七類礦產找礦行動計劃。
(二)實施公益性、基礎性與科技支撐計劃
綜合研究貴州省經濟社會對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需求,選擇一批公益性、基礎性地質項目,建立了全省公益性、基礎性項目庫,利用省地勘基金支持項目的開展。公益性、基礎性與科技支撐計劃由基礎地質保障工程、礦產資源保障工程、地質環境保障工程三大部分組成。
(三)加大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投入
「十一五」期間,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經費投入呈逐年遞增態勢,共累計投入26.66億元,其中大調查投入4150萬元,佔1.5%;中央地勘基金投入2.97億元,佔11.2%;社會資金投入22.55億元,佔84.6%;其他專項投入5360萬元,佔2.4%。2010年地質找礦新機制及找礦突破行動的貫徹實施,貴州省在資金投入上有所加強。2010年投入總經費8.28億元,其中財政投入2.92億元(含地勘基金),占總投入的35.3%,商業投入5.36億元,占總投入的 64.7%。其中用於公益性地質工作 1.13億元,占總經費的13.64%;礦產勘查投入7.15億元,占總投入的86.36%。同時技術力量投入也大大加強。在整裝勘查與找礦突破行動中,國有地勘單位成為主力軍,省地勘局、煤田局、有色局等幾大局均投入近三分之二的技術力量。
四、礦產資源整裝勘查成效明顯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按照根據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定了「統籌規劃,整裝勘查,突出優勢,綜合評價」及地質工作適當超前的原則,在研究分析礦產資源賦存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於2010年全面啟動了礦產資源整裝勘查工作。到目前,該省2010年已啟動和2011年擬啟動項目共計11個,經過一年多的勘查,已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效果。
按整裝勘查區設置管理和資金投入主體,貴州省整裝勘查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1)國土資源部與省國土資源廳共管,主體投入多元的整裝勘查項目。如務正道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區,是國土資源部設立47個整裝勘查區之一,也是全國找礦特別行動重點項目,該項目的實施過程,反映了該省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態勢的縮影。務正道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區內主要為仡佬族、苗族聚居區,三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群眾生活較貧困。省政府即將該項目作為重點項目,於2010年6月開工,目前該項目已完成鑽探工作量4.6萬米,初步探明(332+333+334)鋁土礦資源量1億多噸。
務正道整裝勘查項目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基礎扎實,選區正確;二是統籌規劃,精心設計;三是多元主體、多種資金有序合作,前期勘查與後期開發有機銜接;四是建立政策激勵機制,調動國有地勘單位找礦積極性;五是實施綜合勘查,產學研結合;六是政府強力主導推進,創造良好勘查環境。
(2)省國土資源廳管理,以省地勘基金管理部門(代表政府)與國有地勘部門合作勘查。貴州省今年確定啟動的「貴州省黔西縣定新煤炭勘查區」、「習水縣桑木場煤炭勘查」、「咸寧縣黑土河煤炭勘查區」等三個以煤為主的綜合整裝勘查區,由省地勘基金與省煤田地質局合作,其中省煤田地質局承擔勘查任務。
(3)國土資源廳管理,由地(州)政府與國有地勘部門合作勘查。黔東南凱里—黃平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項目是由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和貴州省有色金屬及核工業地質局共同投入6000萬元資金開展鋁土礦整裝勘查。為確保整裝勘查順利進行,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勘查內非整裝勘查礦種的礦業權人簽訂協議,規定義務與責任,礦業權人承諾支持和配合整裝勘查工作,並保護已有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黔東北銅仁地區錳礦整裝勘查項目由銅仁行署和貴州省地礦局簽署協議,合作勘查。勘查區內有20餘個礦業權,具體由政府負責處置。目前該區已投入5000萬元,完成鑽探工作量22萬米,已控制錳資源量1000萬噸。目前,重慶烏江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湖南金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分別與銅仁地區行署簽訂了49億元、12億元的合作開發錳礦資源項目協議。
上述三種形式的整裝勘查運行過程中涉及礦業權相關問題均由政府部門負責處置協調,總體來說,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五、需要研究探討的幾個問題
貴州省在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同時通過調研,有些問題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政府規劃調控和市場配置礦產資源問題
當前礦產勘查的部署基本上是按照政府的規劃開展,而政府的規劃則是依據礦產資源的供求形勢。這種供求形勢是全局性的,如果每個省、每個地區都去無限的增加供給,很可能出現全國性的產能過剩。比如鋁土礦,現在幾個鋁土資源大省(如廣西、河南、山西、重慶)都在搞整裝勘查,相互之間並沒有統一協調,難免將來會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這需要國家層面的調控。供大於求可以儲備,但儲備同樣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
(二)整裝勘查與接替資源問題
目前該省所確定的「整裝勘查區」基本上是老勘查區,達到了一定的勘查工作程度。目前絕大部分地質勘查力量,都集中部署在整裝勘查區塊,但整裝勘查外圍地質工作還比較薄弱,更重要的是今後的整裝勘查將面臨由於基礎地質工作滯後而導致的找礦發現緩慢、選區困難等問題。
整裝勘查的選區與部署,要在充分考慮地質找礦工作可持續、資源供給可持續的基礎上,堅持整裝預留、分期配置的原則,更要加強促進找礦突破的基礎性地質工作。因此,要對第一輪整裝勘查情況進行總結,從規劃之外的勘查區中選擇第二輪整裝勘查區,同時通過加強基礎地質工作,解決整裝勘查接替資源選區難的問題。這樣的周而復始,方有利整裝勘查的滾動進行。
(三)「基金銜接」和「商業跟進」孰先孰後問題
在貫徹地質找礦新機制過程中,存在「公益先行,基金銜接,商業跟進」和「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識是:部地質找礦新機制中之所以「商業跟進」在「基金銜接」之前,是出於目前礦產資源需大於供的形勢下,能讓社會資金直接進入,加大勘查投資力度,有效解決礦產資源供給不足問題;還有一種認識是:地勘基金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在「商業跟進」之前以政府基金作為主導,除實現宏觀調控作用外,還能發揮分擔投資人勘查風險的作用。基於此,調研組認為,當前有待進一步准確把握地勘基金定位和釐清兩種資金的投放。基於現階段在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基金應該回歸其本質,發揮其降低勘查風險的功能,而不僅僅是作為財政專項經費的補充。
(四)勘查過程中的風險分擔與權益分配問題
如何進一步完善權益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發揮各方面積極性是保障找礦突破的關鍵。貴州省在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中,強調推進勘查進度,待有勘查成果後,再形成出讓和轉讓方案,探礦權和采礦權價款分離,後期評估,各方利益配置都留在後期處置,這些做法是否會為今後利益的分配埋下隱患,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長期的跟蹤觀察。
(五)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
隨著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的全面啟動,國有地勘單位如何改革的問題成為討論的熱點。貴州省地質工作管理體制走進了一段艱苦的探索歷程,成效顯著,但改革過程中反映出的遺留問題多、社會包袱重、企業化難度大等問題也同樣尖銳。
在全面推進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時期,國有地勘單位改革面臨難得機遇。此次改革的重點是從新時期經濟、社會、生態、民生對地質工作的需求角度來確定從事公益性服務工作地勘隊伍的規模,難點是如何研究區域經濟規模和市場化程度對轉為企業的地勘單位能夠提供多大的容量和條件。因此,建議地勘行業主管部門抓住這一有利契機,以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精神為指導,從地勘行業自身特點出發,總結地質單位改革的經驗,提出地質行業在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性意見。
(六)地勘工作環境問題
地質找礦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工作環境。該省政府對整裝勘查區地質找礦外部工作環境非常重視,通過開展廣泛宣傳,層層簽訂承諾書,營造良好勘查環境,責任人機制貫穿到基層,保障了找礦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在非重點勘查區,工作環境還有待改善。另外在征地補償、地質工作條件等方面都需要有好的政策環境和工作環境,需要有明確的執行標准和操作規范。
(原載《地質工作戰略研究參考》2011年9月15日作者與余養力、王希凱、樊笑英、陳元旭、張興合作撰文)
⑵ 安徽省淮北煤田袁店深部勘查區煤炭普查
(1)概況
袁店深部勘查區位於安徽省淮北煤田臨渙礦區西部,行政區劃隸屬濉溪縣和渦陽縣,勘查區中心位置東距宿州市約50千米。勘查區東西長19千米,南北寬約2~7.5千米,面積76.78平方千米。
2007年7月29日至2010年10月11日,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水文勘探隊和物探測量隊開展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炭,工作程度為普查,勘查資金2602萬元。
(2)成果描述
初步查明了本區構造總體表現為一走向近東西,傾向北的單斜構造,區內主要含煤地層為二疊系的上石盒子組和山西組,含3-1、3-2、7-2、8-2、10等5層可採煤層,可採煤層總厚8.68米,煤層以較穩定型為主。各可採煤層為中灰、中等揮發分—中高揮發分、特低硫—低硫(10煤層為中高硫)、特低磷—低磷、特低氯、中熱值—高熱值、強黏結性—特強黏結性、強結焦性的含油—富油煤,煤類以1/3焦煤和焦煤為主,次為肥煤,少量天然焦,屬優質環保煤。初步確定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即Ⅱ類,工程地質條件為中等。區內總體瓦斯含量不高,但局部存在瓦斯含量高點。本區地溫梯度1.7℃~2.7℃/百米,平均為2.3℃/百米,屬地溫正常區。截至2010年10月31日,全區-1500米以淺范圍內共獲得煤炭資源量3.41億噸,其中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1.50億噸,占煤炭資源總量的44.1%;預測的資源量(334)1.91億噸。另獲天然焦0.15億噸。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07年7月29日野外施工開始,至2010年10月11日結束,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水文勘探隊和物探測量隊受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委託,承擔該項目的勘查工作。
⑶ 加快江西省煤炭資源有序勘查與開發
龔紹禮張春曉
(江西省煤田地質局,江西南昌,330001)
煤炭是江西的重要能源,佔全省能源比重的70%以上,這個格局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改變。因此,對江西能源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煤炭的保障程度。然而,我省煤炭的保障程度面臨嚴重困難,現在拉閘限電也是一個直接的證明。江西的煤炭資源需求缺口較大,外省煤炭受到運輸條件的制約,無法滿足需求,本省自產煤炭總量又面臨不斷減少的局面。照此下去,江西煤炭供應局面會更加嚴峻,從而嚴重影響江西工業的發展。
一、江西省煤炭資源接替緊張
江西省煤田地質局一直擔負著全省煤炭資源勘探工作,已累計探明儲量17.20億噸,佔全省煤炭探明儲量的90%以上,其中最終勘探儲量13.56億噸,佔80.9%;詳查1.32億噸,佔7.9%;普查1.56億噸,佔9.3%;找煤0.31億噸,佔1.9%,從而造就了萍鄉、豐城、樂平、英崗嶺等4大礦務局及花古山、天河、大光山等重要煤礦生產基地,為江西的煤炭資源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江西省煤田地質局先後完成了豐城曲江井田、坪湖礦、建新礦、尚庄礦,樂平沿溝礦、涌山礦,新余花古山礦,萍鄉安源礦,吉安天河礦等10個大中型煤礦井田危機程度、外圍資源情況的調查。這是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前階段工作,按照《綱要》規定,調查數據表明:這10個礦山中就有8個處於「危機礦山」行列。
保有可采儲量的嚴重不足是造成煤炭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最終勘探的13.56億噸建井儲量中,絕大部分煤炭儲量已被開采利用,已無力提供建設新井的煤炭資源。江西煤炭資源勘查的現狀是「二無二少」:無可供建井設計利用的精查儲量,無可供精查的詳查儲量,可供詳查的普查儲量少,可供普查的找煤儲量少。而且地質勘探的找煤、普查與詳查比例嚴重失調,許多礦井面臨著資源枯竭、接替困難的局面。預計到2010年,江西省現有的112處煤礦,將有64處因資源枯竭而關閉。10年以後,現有的小煤礦絕大多數也將因資源枯竭而消亡。
作為承擔尋找江西煤炭資源的江西省煤田地質局,面對我省煤炭資源接替的嚴峻局面,但江西地下還有許多資源沒有查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深感責任重大。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尋找埋藏淺、煤質優、開采條件好的後備煤炭資源,加大煤炭資源的地質勘查力度,查明和新增江西省煤礦資源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緩解煤礦企業職工的就業壓力,緩解江西省煤炭供應緊張局面,促進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江西煤炭資源勘探開發前景廣闊
要改變江西地質勘探與煤礦建設青黃不接的局面,首先必須對我省的煤炭工業的前景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正確判斷。應該說江西省煤炭資源勘探開發前景廣闊。
1.保障能源供應,地勘要先行
江西是個缺煤省,主要煤炭資源靠外調,目前外調煤炭已無法滿足我省工業需求。江西在「十五」期末「十一五」期間,年煤炭需求量將達到3600萬噸,需求缺口2000萬噸左右。在目前交通運力情況下,靠外調煤炭來滿足我省經濟建設的需要不現實,也無法做到。因為,如果每年從北方調運2000萬噸煤炭到江西,那麼京九線就將成為煤炭運輸線,我們的高速公路也要成為運煤的公路,將給鐵路和公路交通帶來巨大壓力;而煤炭供應緊張的局面解決不了,就必然會影響江西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且過度依賴外省調入煤炭,運輸成本的增加,必將造成煤炭銷售價格上漲,引起相關工業生產成本升高,制約我省工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扭轉煤炭供應緊張的被動局面,現實而可行的辦法就是保持我省煤炭資源的開發力度,保證一定的煤炭資源產量,才能使我省的能源瓶頸得到相對疏通,增加能源供應的保障程度。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煤炭開采後備資源作為接替礦井的保證,作為老礦延伸拓展的基地。也就是說,要保障江西省經濟發展的能源供應,地勘工作必須先行。
2.江西煤炭資源好,勘探靶區多,找煤前景好
相對南方幾個缺煤省,江西煤炭資源還較豐富,許多地區進一步勘查後可作為煤炭資源後備基地。根據江西煤田地質局1994年第三次煤田預測提供的資料,除已探明儲量外,我省還有預測資源量40.82億噸,相當於已探明儲量17.2億噸的2.4倍。
從現有的開采技術、水平、產業政策和經濟合理性來重新分析評估,具有一定勘查利用前景和經濟意義的預測資源量約為15億噸(其中300米以淺4.81億噸,600米以淺7.94億噸)。這與目前全省煤炭累計探明儲量(17.2億噸)大體相當。也就是說,江西省可利用煤炭儲量可望再增加近1倍,尋找煤礦接替資源的前景廣闊。
一是盡管江西的裸露、半裸露煤田已基本勘探完畢,但江西省重點礦的外圍、深部也有一定的資源前景,只有少數地區進行過工作,因此仍有普查、找煤工作可做。
二是隨著新的找煤地質理論和技術的不斷引進,如推覆構造理論、層序地層理論的應用,對煤田地質認識的不斷深化,找煤的方法和思路會更加開闊。1994年第三次煤田預測以來,江西煤田地質系統通過推覆構造研究,又提出了萍鄉石里灣—大江邊、安源北、豐城洛市北、余干舍頭外圍、景德鎮北安與蘭橋之間的程前(變質岩分布區),信豐大橋外圍、崇義煤礦外圍等幾個新的遠景資源區。
三是對我省含煤盆地古地理和聚煤規律的新認識,給找煤預測帶來了新的希望。
四是隨著新的採煤方法、潔凈煤利用技術的應用,如煤層氣化、煤層液化、瓦斯抽放等技術的日趨成熟,部分目前難以利用的資源可望得到解決。圍繞煤礦生產,還有大量服務領域急待開發,煤伴生礦產、煤層氣等資源勘探也具有誘人前景。
3.煤礦開采效益好,有利於工業強省
江西的煤炭工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規模較大,開采技術水平較高,生產設施完善。在前兩年,即煤炭生產價格較低時期,對我省煤礦的生產效益據技術專家調查結果是:約一半煤礦直接從事煤炭生產是贏利的,部分資源好、開采條件好的煤礦也有經濟效益,市場前景較好。對我省鄉鎮小煤礦的調查結果:約1/3煤礦贏利,1/3煤礦保本經營,1/3煤礦虧損。經過近兩年國家對煤炭生產的整頓,關閉小煤窯,使煤炭生產出現了令人欣慰的好形勢。現在,只要煤礦能正常生產,就能獲得較豐厚的利潤。這一局面,為江西充分利用國有礦山的優勢,振興煤炭骨幹企業帶來了良好的契機。
總之,目前江西省煤炭資源勘探與開發的工作思路應該是:加快煤田地質勘查,提供資源保障,積極開發煤炭,適當建設新井。
三、當前我省煤炭資源勘查與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1.觀念未轉變,限制了江西煤礦業發展
在江西省煤礦開發的問題上,一直有一種「江西挖煤不如買煤」的觀點,正是這一觀點阻礙了江西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的發展,也影響了煤礦開採的積極性。現在煤礦開發有了效益,又苦於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壓力。我省對煤炭資源的開發一直持謹慎態度,不讓個體資金投資煤礦發展,只有眼睜睜地看著煤炭資源大省和鄰省加大煤炭開發力度,形成紅紅火火的市場。實際上煤礦安全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提高煤礦建設安全標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等措施來解決,而不能因噎廢食。外省資源勘探與開發市場紅火,私營資本的進入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江西省其他礦種開發交易市場紅火,也與此有關。因此,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是加強江西省煤炭資源勘探與開發的首要條件。
2.探礦權尚未有效運作,無法讓原有地質成果轉讓
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按幾十年來無償使用資源的傳統做法,人們對探礦權有償轉讓認識不夠。省國有煤礦至今仍認為原國家投資形成的地質成果,不應有償轉讓,所以也不願出資購買。而由於煤礦的探礦權、采礦權未對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放開轉讓,造成我省部分煤炭勘探區未能繼續勘探和開發。實際上,現在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內蒙、四川、福建等省的煤炭探礦權和地質成果交易市場很興旺,山東、安徽煤田局探礦權轉讓收益2億~3億元,其他省也多在1億元以上,每噸煤炭儲量收益約0.5~1.0元,而我省煤炭資源至今未成交一例。結果必然導致有利可圖的國有煤礦采礦業主不願出資勘探,願意出資勘探的投資者又無法獲得采礦權;無利可圖的勘探單位沒有資金來源,就沒有積極性對後備基地進行系統合理的規劃,也無法對後備基地進一步開展勘探工作。
3.不知實情,認為江西找不到新的煤炭資源
近10年,由於煤田地質單位產業結構的調整,用於煤田勘查的資金嚴重不足。自90年代以來,省煤田地質局每年的鑽探工程量僅1000~2000米,根本無法滿足我省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的最低工程量要求。1999年,江西煤田地質局屬地化後,爭取國家地勘費用就更加困難,最好的年份也僅爭取到100萬元左右的地質項目費用。地勘工作幾乎處於停頓狀態,導致了煤炭接替後備基地缺乏,影響了煤炭生產的持續發展,造成了煤田地質勘探投入與煤炭工業發展對資源需求的差距越來越大。客觀上也造成了我省建井資源缺乏的現狀。實際上,只要江西每年能保證有一定的資金投入煤田地質勘探工作,提交幾個1000萬噸左右的煤礦建井報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加強我省煤炭資源勘探開發的建議
1.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積極發展煤炭工業
根據我省煤炭資源實際情況及經濟發展要求,本著「工業興省」的思路,積極開發煤炭,盡可能提高我省煤炭的自給保障率。正確處理好煤炭資源開發與煤炭資源利用、礦井接替與資源保障程度等方面的關系。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促進我省煤炭資源的適度開發,救活一批危機礦井,承建一些新井,力爭使我省煤炭產量長期穩定在年產2000萬噸左右,從根本上緩解我省的能源瓶頸,保證我省煤炭工業的振興。
2.面對現實,立足長遠,擴大宣傳
要正視我省煤炭後備資源青黃不接的現狀,深刻認識勘探投入不足對我省煤礦生產、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而這種影響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應向上級部門如實反映情況。同時應立足長遠,大力宣傳江西省煤炭資源的勘探前景。作為專門從事煤田地質勘探的省煤田地質局,完全可以勝任尋找一些埋藏淺、煤質優、開采條件好的建井基地的任務。要樹立江西煤田勘查應該有所作為的觀點,擴大地勘前景宣傳的力度。政府有關部門應給予重視,設立煤田勘探專項基金或組建能源投資公司,或以公司法為基礎,採用省屬煤礦控股,地勘單位和地方參股的形式,走聯合探(辦)礦的路子,以激活我省煤田勘探市場,為煤炭工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創造平台。
3.發揮專業優勢,做好煤炭資源勘查工作
省煤田地質局是我省煤炭資源勘探的專業局,對全省煤炭資源的分布及遠景已有詳細的工作成果。我省煤炭資源勘探與開發應充分發揮省煤田地質局規劃、勘探的職能作用,實行專業化煤田地質勘查,嚴格遵守煤炭資源勘查准入制度,確保煤田地質成果質量。
4.充分調動地勘單位運作采礦權、探礦權的積極性
地勘成果資料是地勘單位長期以來積累的無形資產,也是地勘單位惟一的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礦產勘探報告及其他有價值的勘查資料要實行有償使用。建議省政府給予地勘單位有償開發利用以往地質成果的權利。地勘單位手中掌握了許多地質探礦資料和信息,只有調動了地勘單位的積極性,這些資料和信息才會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才會更多地向社會公開,才會吸引更多投資者的資金進入我省礦產資源開發中。同時,鼓勵地勘單位自己籌資進行地質勘查,其成果轉讓收益主要為地勘單位所有。在樹立對地質成果資料「有償使用」觀念的同時,要加強地質資料保密工作。資料管理中心應負責資料在保密期內的保密工作,對泄漏資料的單位及個人應給予嚴肅處罰,以保護地勘單位及投資者的合法權利。
5.開拓思路,積極營造地勘多元化投資、融資的市場氛圍
鑒於江西省煤炭資源的保障程度較低,顯然企業要樹立「誰開采誰投資」的觀念,政府也應給予優惠政策,鼓勵他們投資建井勘探,甚至投資風險勘探。落實相關政策法規,促進煤炭探礦權市場的成熟,做好采礦權、探礦權的有償轉讓工作,促進煤炭探礦權市場的成熟,激發投資者的采礦熱情。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資本雄厚的公司、個體財團投資勘探。可引進外資進行合資勘探。
6.多渠道爭取煤炭資源勘探與開發項目,爭取國家及省財政資金支持
可多渠道爭取以下項目:爭取從國土資源大調查中,列上煤炭資源調查項目;從資源補償費或地勘補助費的渠道爭取國家政府資金;從國家扶貧基金、地勘專項基金等渠道爭取勘探資金。如可借國家貫徹實施《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的契機,爭取更多的國家煤炭資源勘查費用投放項目。
建議省財政從我省經濟發展的高度出發,投入一定的資金,設立江西省煤炭勘查基金,將江西省收取的煤炭資源補償費,真正用於江西的煤田地質勘探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礦業協會資源委員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礦產資源政策問題研究,1997.
[2]地質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4.
[3]李文恆,龔紹禮.華南二疊紀盆地及聚煤規律.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9.
[4]郭正義.煤炭儲量套改中幾個新問題的討論.江西煤炭科技,2001.
[5]龔紹禮.江西省煤炭資源勘查現狀及前景分析.江西地質,2001(4).
作者簡介
[1]龔紹禮,江西省煤田地質局局長,高級工程師。
[2]張春曉,江西省煤田地質局局長助理,高級工程師。
⑷ (2)主要礦產儲量勘查有新的增長
2008年,加強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和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實施,礦產儲量有新的增長。全國危機礦山找礦專項自2004年實施以來至2008年,累計安排勘查項目230項,35個項目新增資源量達大型或超大型以上,65個項目新增資源量達中型。平均延長礦山服務年限13年,穩定礦山職工60餘萬人。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啟動了試點項目並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可提交礦產地98處,其中大型11處、中型24處、小型63處。
對18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新上表)初步統計結果表明,截至2008年底,全國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鎢礦、錫礦、鉬礦、銻礦、金礦、銀礦、硫鐵礦、磷礦和鉀鹽17種礦產查明資源儲量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稀土礦勘查減少。18種主要礦產勘查新增探明資源儲量,其中,煤炭、天然氣、銅礦、鉛礦、鋅礦、鉬礦、銻礦、金礦、銀礦勘查新增資源儲量增長較大。
1)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儲量略有增長,煤炭、天然氣增長幅度較大
煤炭勘查增加資源儲量761.33億噸,其中內蒙古458.14億噸、新疆216.71億噸、陝西25.12億噸。新上表大型礦產地23處,中型礦產地46處,合計69處,勘查增加資源儲量650.40億噸。勘查新增查明資源儲量主要煤炭礦產地有: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紅花爾基煤田東區(114.0億噸)、內蒙古東勝煤田納林希里煤礦(72.4億噸)、新疆准東煤田吉木薩爾縣帳南東勘查區(35.5億噸)、新疆准東煤田奇台縣奧塔烏克日什南井田(30.8億噸)、新疆准東煤田奇台縣大井南勘查區(29.4億噸)。
石油剩餘技術可采儲量為28.92億噸,比上年凈增長2.1%,勘查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34億噸,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5000萬噸的盆地8個,其中西北塔河和長慶姬塬地質儲量超億噸。
天然氣剩餘技術可采儲量為34479.38億立方米,比上年凈增長5.6%,勘查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709.57億立方米,其中鄂爾多斯盆地801.40億立方米、四川盆地686.76億立方米、准格爾盆地267.26億立方米、塔里木盆地392.89億立方米。其中,西南合川、新疆克拉美麗和長慶蘇里格為1000億立方米以上的大氣田。
2)主要金屬礦產除稀土礦外查明資源儲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鐵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14.20億噸,其中內蒙古5.80億噸、山東1.50億噸和四川1.10億噸。新上表大中型礦產地9處,包括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翁公山礦區鐵礦詳查區(3.28億噸)、山東省汶上縣張寶庄鐵礦(1.63億噸)。
銅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924.96萬噸,其中西藏719.00萬噸、廣東103.40萬噸、內蒙古31.80萬噸。新上表大中型礦產地3處,勘查增加資源儲量828.8萬噸。新上表大中型銅礦產地有西藏墨竹工卡縣驅龍銅多金屬礦(719.00萬噸)、廣東封開縣園珠頂銅多金屬礦(98.00萬噸)和河南唐河縣周庵銅鎳礦區(11.80萬噸)等。
鋁土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8541.80萬噸,其中山西7796.80萬噸、河南379.80萬噸、貴州324.20萬噸。新上表大中型礦產地4處,勘查增加資源儲量5970.00萬噸。新上表大中型鋁土礦礦產地:山西沙墕鋁土礦區(2635.00萬噸);山西北故鄉鋁土礦區(1768.30萬噸);山西瓷窯溝-臨縣礦區(830.30萬噸);山西奧家灣鋁土礦區(736.20萬噸)。
鉛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310.68萬噸,其中內蒙古109.40萬噸、西藏45.30萬噸、甘肅32.20萬噸。新上表中型礦產地9處,勘查增加資源儲量156.90萬噸。
鋅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626.94萬噸,其中內蒙古253.90萬噸、雲南68.90萬噸、甘肅56.90萬噸。新上表中型礦產地7處。
鎢礦勘查凈增加資源儲量15.70萬噸,其中吉林11.30萬噸、青海1.60萬噸、湖南1.10萬噸,新上表中型礦產地1處。
錫礦勘查凈增加資源儲量10.71萬噸,其中雲南省3.85萬噸、廣東2.07萬噸、廣西1.25萬噸,新上表中型礦產地2處。
表2 2008年度全國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勘查新增統計表
鉬礦勘查凈增加資源儲量144.56萬噸,其中西藏35.60萬噸、廣東26.70萬噸、吉林24.50萬噸。新上表大中型礦產地12處。
銻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20.93萬噸,其中貴州6.65萬噸、西藏4.79萬噸、甘肅1.28萬噸,新上表中型礦產地4處。
金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416.42噸,其中甘肅70.00噸、山東60.70噸、內蒙古58.20噸。新上表大中型礦產地7處,勘查新增113.60噸。新上表資源儲量大於10噸的大中型金礦產地:山東省萊州市新立礦床村西礦段(55~91線)(32.70噸);四川木里縣梭羅溝岩金礦區(22.60噸);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畢力赫礦區Ⅱ礦帶15~40線岩金礦(21.00噸);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巴彥哈爾敖包礦區金礦(14.20噸);河南省唐河縣周庵銅鎳礦區(12.20噸)。
3)主要非金屬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均有不同程度勘查新增
硫鐵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3252萬噸,勘查新增儲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1625萬噸)、廣西(596萬噸)和遼寧(268萬噸),新上表大中型礦產地1處,內蒙古烏拉特後旗東升廟礦區三貴口礦段(1625萬噸)。
磷礦勘查凈增加資源儲量4.76億噸,其中湖北3.00億噸、雲南1.10億噸、貴州0.60億噸,新上表中型礦產地5處。
鉀鹽勘查增加資源儲量3311萬噸,其中青海3309萬噸。
⑸ 我省礦產資源勘查投入基本情況
國際上礦產資源勘查按一般的操作流程來劃分,僅指戰略選區、野外踏勘、靶區確定、靶區證實、確認礦床的存在等階段,這和我國的預查、普查階段的工作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在我國,通常所說的礦產資源勘查,則指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等4個階段的地質工作。
近年來,黑龍江省地質勘查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地質勘查經費由2002年的1.26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9.51億元(表),在公益性地質工作穩步推進的基礎上,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迅速發展。黑龍江省商業性礦產勘查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地勘費、地調經費、國家和省返還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社會資金,其中以政府財政性資金投入為主,共占總投入的96.1%,社會資金佔3.9%,如表4-35、4-36所示。
表4-35 2002~2006年全省地質勘探費預算收支完成情況單位:萬元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2002-2006)
表4-36 黑龍江省2000~2004年探礦運作資金投入單位:萬元
(一)2008年礦產資源勘查的財政支出
2008年,黑龍江省共開展野外施工礦產勘查項目380個(預查76個,普查261個,詳查28個,勘探15個),以普查、預查為主。
礦產資源勘查礦種以貴金屬、有色金屬銅鉛鋅鉬和能源礦產煤炭為主。其中,能源礦產勘查54個(煤炭),黑色金屬礦產勘查14個(鐵13個、錳1個),有色金屬礦產勘查126個(銅68個、鋁1個、鉛鋅32個、鎳2個、鎢2個、鉬20個、銻1個),貴金屬礦產勘查170個(金167個、銀2個、鉑鈀1個),化工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勘查10個(透輝石礦、磷鉀礦、水泥用大理岩礦、陶粒頁岩礦、硼礦、蛇紋石飾面石材礦、石墨礦、膨潤土礦、硅石礦、水泥用灰岩礦各1個),水氣礦產勘查6個(地熱4個、礦泉水2個)。
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資金達5105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4267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45萬元、中央地勘基金638萬元、中央財政補貼70萬元、危機礦山找礦產資金2062萬元、其他1452萬元)佔8%;省財政投入12644萬元(屬地化地勘費1015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10573萬元、危機礦山找礦產資金706萬元、其他350萬元)佔25%;社會資金投入34148萬元(國有地勘單位投入6725萬元,國內企業投入24423萬元,個人投入1420萬元,其他涉外企業投入146萬元,其他1434萬元)佔67%。具體情況如圖4-1、4-2所示。
圖4-1 2008年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勘查資金投入結構圖
圖4-2 2008年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勘查資金投入渠道結構圖
礦產資源勘查資金投入如圖4-3、4-4所示。在全省名類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資金中,能源礦產煤灰18070萬元,佔36%;黑色金屬2134萬元(鐵2055萬元、錳79萬元),佔4%;有色金屬12281萬元(銅5509萬元、鋁44萬元、鉛鋅3662萬元、鎳79萬元、鎢97萬元、鉬2848萬元、銻42萬元),佔24%;貴金屬15495萬元(金15210萬元、銀55萬元、鉑鈀230萬元),佔30%;化工建材及其他非金屬403萬元(透輝石礦12萬元、磷鉀礦6萬元、水泥用大理岩礦175萬元、陶粒頁岩礦77萬元、硼礦73萬元、蛇紋石飾面石材礦8萬元、石墨礦38萬元、膨潤土礦5萬元、硅石礦5萬元、水泥用灰岩礦4萬元),佔1%;水氣2676萬元(地熱2510萬元、礦泉水166萬元),佔5%。
從圖4-3、圖4-4可以看出,黑龍江省2008年度礦產資源勘查金投入方向主要為能源礦產和貴金屬以及有色金屬。能源礦產勘查主要投資於煤炭,共投資18070萬元,其中社會資金投入14209萬元(主要為企業投入)、中央財政4267萬元(主要為危機礦山找礦資金)、省財政2281萬元(主要為礦產資源補償費);貴金屬礦產勘查主要投資於岩金礦,共投資15495萬元,其中社會資金投入8566萬元(主要為企業投入)、省財政4062萬元(主要為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財政投入2582萬元(主要為危機礦山找礦資金和中央地勘基金);有色金屬礦勘查主要投資於銅、鉛鋅、鉬礦,共投資銅礦5509萬元、鉛鋅3662萬元、鉬礦2848萬元,其中銅礦投入社會資金4171萬元(主要為企業投入)、省財政1338萬元(主要為礦產資源補償費),鉛鋅礦投入社會資金2800萬元(主要為企業投入)、省財政862萬元(主要為礦產資源補償費),鉬礦投入社會資金2319萬元(主要為企業投入)、省財政529萬元(主要為屬地化地勘費)。
圖4-3 2008年黑龍江省各類礦產投入勘查資金結構圖
圖4-4 2008年黑龍江省各類礦種勘查資金結構圖
380個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屬地化地勘單位承擔217個,佔57%;中央直屬地勘單位承擔29個,佔8%;其他地勘單位承擔134個,佔35%。具體情況如圖4-5所示。
圖4-5 2008年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承擔單位結構圖
51059萬元礦產資源勘查項目資金分配:屬地化地勘單位39133萬元,佔77%;中央直屬地勘單位1592萬元,佔3%;其他地勘單位10334萬元,佔20%。具體情況如圖4-6所示。
圖4-6 2008年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勘查項目資金分配結構圖
相比2006、2007年,礦產勘查項目數量連續2年明顯增加,2007年比2006年增加項目120個(增幅37%),2008年比2007年增加項目52個(增幅14%),從預查-勘探項目均有增加,普查項目增幅明顯。具體情況如圖4-7所示。
相比2006年、2007年,礦產勘查資金投入總額連續2年大幅度增長,2007年比2006年增長9189萬元(增長27%),2008年比2007年增長16716萬元(增長33%)。其中社會資金投入連續年明顯上升,2007年比2006年增長7457萬元(增長38%),2008年比2007年增長14669萬元(增長43%),社會資金投入增長幅度以國內企業增幅最大,其次因有地勘單位自籌資金增幅也較大;省財政資金投入2008年比2007年增長4627萬元(增長37%)。具體情況如4-8所示。
相比2006年、2007年,礦產勘查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亦連續2年明顯增加,如圖4-9所示。鑽探2007年比2006年增加74628米(增加31%),2008年比2007年增加109795米(增加32%);坑探2007年比2006年增加3512米(增加56%),2008年比2007年增加5602米(增加47%);槽探2007年比2006年增加19萬立方米(增加25%),2008年比2007年增加22萬立方米(增加23%);淺井近兩年略有增加。
圖4-7 2006~2008年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個數對比圖
圖4-8 2006~2008年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資金對比圖
圖4-9 2006~2008年礦產資源勘查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對比圖
綜上所述,黑龍江省在礦產資源勘查上,連續3年勘查項目數量明顯增多,勘查投入資金大幅度增長,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明顯增加,表現了全省礦產資源勘查強勁發展與繼續增強的態勢,大大加強了全省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礦產資源勘查找礦力度。省財政資金投入大幅度提高,體現了省政府對礦產資源勘查找礦工作的大力支持;社會資金投入明顯上升,表明黑龍江省基礎地質工作的作用得到了發揮,拉動了礦產資源勘查市場進一步活躍。從承擔勘查項目數量、獲得勘查資金數量以及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分析上,可以看出,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仍然是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主力軍。
⑹ 中央地勘基金
中央地質勘查基金自 2006 年設立以來,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整裝勘查。勘查工作程度為普查,煤炭勘查根據需要開展必要的詳查。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實施的指導思想,一是政策調控,充分體現國家意志。重點支持煤、鈾、鐵、銅、鋁、鉀鹽等國家能源和急需緊缺礦產勘查,有序開展鎢、錫、銻、稀土等優勢礦產資源勘查;二是著力化解風險,促進勘查市場繁榮。通過投資找礦潛力大、風險大、工作程度低的礦產勘查項目和實施退出機制,有力地促進了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銜接。重點安排中國短缺、急需的大宗支柱性礦產的勘查。重點部署國家確定的 16 個重點成礦區帶的找礦勘查,特別加強大興安嶺、新疆、青藏高原等工作程度低、找礦潛力大的成礦遠景區的重要礦產勘查。優先安排國家煤炭規劃礦區和南方缺煤省份煤炭資源勘查,為中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加強青藏鐵路沿線等邊遠地區資源勘查,促進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實施 188 個項目,共投入資金 18.43 億元,完成鑽探工作量 108 萬米。共發現大中型礦產地 50 處,其中大型 31 處、中型 19 處(圖3-4)。20 個礦種新增了資源量,2010 年已控制的煤、鐵、銅、鉛、鋅和鎳等礦產資源量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圖3-4 中央地勘基金投資發現的大中型礦床分布示意圖
能源礦產勘查是中央地勘基金「十一五」投資的重點,共實施 43 個項目,投資占總投資的 42.4%。其中,煤炭勘查取得重大成果,提交 28 個大型礦產地。2007 年啟動的內蒙古東勝煤炭規劃區開展普查工作,先後開展艾來五庫溝 — 台吉召、杭東、車家渠 — 五連寨子 3 個整裝勘查項目(18 個勘查區)共 3446 平方千米,按照統一部署,統一設計、同步施工、綜合評價的部署原則,至 2010 年底基本完成普查任務,共投入鑽探 47.8 萬米,投資 6 億元,探明煤炭資源量近 500 億噸的特大型煤田。在雲貴交界、安徽淮北提交 2 處大型優質焦煤礦產地。其它固體礦產勘查進展明顯。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肅、湖南等省(區)發現一批鐵、鎳、銅等礦種大中型礦產地和具有大型遠景的普查、詳查基地。
⑺ 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的運行情況
2006年1月《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後,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密切配合,籌建基金管理機構和啟動中央地勘基金同步進行,於2007年6月發布了《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周轉金)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地勘基金運行和管理制度的總體框架,落實了20億元的啟動資金。同年11月,啟動了首批126個試點項目,安排勘查投入5.7億元。項目實施總體順利,取得了一批較好的找礦發現,特別是內蒙古鄂爾多斯煤田項目預期可提交煤炭資源量近200億噸,將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能源基地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在項目組織實施穩步推進的同時,為完善地勘基金運行機制進行了大量調研,在項目招投標、監理、權益處置等方面已經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制度和辦法。同時,開展了「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規劃(實施方案)編制研究」、「重要礦產資源戰略儲備研究」、「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礦業權價款折股股權管理研究」、「中央地勘基金項目管理研究」、「中央地勘基金管理專家隊伍建設和辦公自動化建設」、「中央地勘基金參與國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政策研究」等六個研究課題,進一步推動制度建設,逐步完善地勘基金運行機制。
目前,基金管理機構人員基本到位,內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機構運轉總體順暢,職責任務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正有序展開。
自2006年中央地質勘查基金設立至今,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設立了省級地勘基金。2011年全國地勘基金投資總額達到85億元,已佔到固體礦產勘查國家財政投資的86.30%。兩級地勘基金已成為國家財政資金投入礦產資源風險勘查的主體部分,成為我國化解礦產勘查風險、活躍商業性礦產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的重要拉動力量 。
從運行情況看,中央地勘基金重點投資非油氣能源礦產和國家急缺的重要金屬礦產,適當兼顧稀土等保護性開採的優勢礦產;省級地勘基金投資方向主要為礦產資源勘查,同時投入相應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投資勘查的礦種主要為國家及地方緊缺、大宗重要礦產和地方優勢、特色礦種。實施中,為了使兩級基金在找礦突破中形成合力,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在全面總結此前探索的兩級基金實施項目對接經驗的基礎上,向國土資源部、財政部提出了在兩級基金間實行協調聯動的構想,得到了兩部的大力支持。2011年1月,兩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建立中央地質勘查基金與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協調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從而在兩級基金間構建了投資重點各有側重、投資方向相互銜接的機制,找礦成效進一步提升,兩級地勘基金陸續產生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找礦成果。其中,中央地勘基金大營鈾礦的發現,打破了我國沒有國際級大鈾礦的局面;新疆坡北鎳礦實現了找礦重大突破,樹立了拉動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的典範。當年,省級地勘基金新發現礦產地9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35處、中型礦產地32處。
⑻ 國務院關於同意深化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
( 國函 [2006]102 號)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
你們 《關於深化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的實施方案》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 《關於深化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的實施方案》,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試點工作要以深化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和建立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合理成本負擔制度為核心,加大對煤炭資源勘查的支持力度,完善煤炭資源稅費政策,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管理和宏觀調控,促進煤炭資源合理有序開發,不斷提高煤炭資源回採率。
三、各試點省 ( 區) 人民政府要根據試點工作的統一部署,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結合本地區實際制訂具體方案,積極穩妥地推進試點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密切配合,抓緊出台各項配套政策和措施,及時研究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附件: 關於深化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的實施方案
國務院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附件:
關於深化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的實施方案
( 財政部 國土資源部 發展改革委)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06] 4 號) 、 《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 國發[2005] 18 號)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對深化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實施步驟和配套政策進行了認真研究。考慮到此項改革涉及面廣,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宜先易後難,逐步推開。經國務院批准,從 2006年起,選擇山西省等 8 個煤炭主產省 ( 區) 進行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為做好試點工作,現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與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並舉,以深化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和建立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合理成本負擔制度為核心,以促進煤炭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和不斷提高煤炭資源回採率為目標,相應調整煤炭資源稅費政策,逐步使煤炭企業合理負擔煤炭資源成本,煤炭產品價格真實反映價值,各級政府依法監管並獲得相應收益,同時加大國家對煤炭資源勘查的支持力度。
二、主要政策措施
( 一) 嚴格實行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
自本實施方案發布之日起,試點省 ( 區) 出讓新設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除特別規定的以外,一律以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競爭方式有償取得。
本實施方案發布之日前企業無償佔有屬於國家出資探明的煤炭探礦權和無償取得的采礦權,均應進行清理,並在嚴格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剩餘資源儲量評估作價後,繳納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一次性繳納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確有困難的,經探礦權、采礦權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可在探礦權、采礦權有效期內分期繳納。其中,探礦權價款最多可分 2 年繳納,采礦權價款最多可分 10 年繳納,分期繳納價款的企業應承擔不低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水平的資金佔用費。分期繳納價款仍有困難的國有煤炭企業,經財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批准,允許將應繳納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部分或全部以折股形式上繳,劃歸中央地質勘查基金 ( 周轉金) 持有。
本實施方案發布之日前經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批准已將探礦權、采礦權價款部分或全部轉增國家資本金的,企業應當向國家補繳價款,也可以將已轉增的國家資本金劃歸中央地質勘查基金 ( 周轉金) 持有。
自本實施方案發布之日起,新設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其價款一律不再轉增國家資本金,或以持股形式上繳。
地勘單位轉讓在本實施方案發布之日前持有的由各級財政出資勘查形成的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可繼續執行將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的政策。
對國務院批準的重點煤炭開發項目,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大型煤炭開發項目,已設采礦權需要整合或利用原有生產系統擴大勘查開采范圍的項目,以及國家出資為危機礦山尋找接替資源的找礦項目,經國土資源部會同發展改革委批准,可以允許以協議方式有償出讓礦業權。
上述中央和地方收取的礦業權價款收入,統一按中央財政 20%、地方財政80% 的比例分成。按照 「取之於礦、用之於礦」 的原則,中央分成部分主要用於補充中央地質勘查基金 ( 周轉金) ; 地方分成部分除用於國有企業和國有地勘單位礦產資源勘查外,也可以用於解決國有老礦山企業的各種歷史包袱問題。
( 二) 將煤炭資源勘查作為中央財政地質勘查基金 ( 周轉金) 支持的重點
根據國發 [2006]4 號文件精神,從 2006 年起,中央財政建立地質勘查基金( 周轉金) ,其來源主要包括: 中央財政預算安排資金 ( 含從中央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劃入部分) ; 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應繳納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折股形式上繳的股權以及股權紅利、股權變現收入等。
為促進煤炭資源開發利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 ( 周轉金) 將國家確定的重點成礦區 ( 帶) 內煤炭資源的預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作為支持重點之一,同時引導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投入,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形成滾動發展的良性投入機制,以滿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煤炭資源的需要。
( 三) 建立煤礦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
試點省 ( 區) 煤礦企業應依據礦井服務年限或剩餘服務年限,按煤炭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年預提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並列入成本,按照 「企業所有、專款專用、政府監督」的原則管理。
對此前遺留的煤礦環境治理問題,試點省 ( 區) 要制定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規劃,按照企業和政府共同負擔的原則加大投入力度。對不屬於企業職責或責任人已經滅失的煤礦環境問題,以地方政府為主,根據財力區分重點逐步解決。
( 四) 合理調整煤炭資源稅費政策
由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進一步調整煤炭資源稅稅額。同時,在充分考慮資源有效利用率的基礎上,研究改革煤炭資源稅的計征辦法。
由財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研究調整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探索建立礦產資源補償費浮動費率制度; 適當調整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收費標准,建立和完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的動態調整機制。
各類煤礦企業要按有關規定足額提取煤礦生產安全費用和維簡費,確保煤礦安全技術改造資金來源。
( 五) 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管理和宏觀調控
由國土資源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進一步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研究制訂煤炭資源開發准入標准,促進煤礦企業改組、改制,鼓勵大煤礦兼並、收購中小煤礦,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道路,推進資源開發方式的轉變,提高煤炭資源利用效率。
加強煤炭資源規劃管理。國土資源部抓緊編制煤炭勘查規劃和探礦權、采礦權設置方案,組織開展國家規劃礦區煤炭資源普查和必要的詳查。同時,加強對地方煤炭資源規劃的協調指導。
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研究加強煤炭資源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管理的有關措施,探索建立國家煤炭等礦產地儲備制度。同時,進一步規范煤炭資源等探礦權、采礦權交易市場,促進煤炭等礦業權有序流動和公開、公平、公正交易。
三、具體工作安排
( 一) 試點范圍
選擇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安徽、山東、河南、貴州、陝西等 8 個煤炭主產省 ( 區) 進行試點,並加以重點指導。山西省開展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試點工作要與國務院批復的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做好銜接。
( 二) 時間進度
2006 年 10 月,由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聯合進行試點動員,並啟動試點工作。
2007 年底,對試點工作進行評估、總結,提出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議。
( 三) 組織分工
由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對改革試點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對試點地區給予指導,並及時研究解決試點中出現的問題。具體工作由試點省 ( 區) 人民政府負責。
由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出台推進改革試點工作的各項具體配套措施。
⑼ 福建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勘查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和基礎,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省一向重視地質勘查工作,《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台後,我省繼續加大地質工作力度,不斷增加地質勘查投入,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努力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發展。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省地質勘查單位年末職工數312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05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29人,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847人,比2005年增加11%。中級技術人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質勘查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2.16萬元,比2005年增加27%。離退休人員共有23138人,人均費用1.13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全省有45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共核定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133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取得1類以上甲級資質的單位20個,佔44.44%;取得1類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有8個,佔17.78%;取得1類以上丙級資質的單位有17個,佔37.78%。按資質級別統計:甲級資質37個,佔27.81%;乙級資質37個,佔27.81%;丙級資質59個,佔44.36%。按資質類別統計:區域地質調查5個,佔3.76%;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9個,佔14.28%;固體礦產勘查41個,佔30.83%;液體礦產勘查9個,佔6.77%;氣體礦產勘查1個,佔0.75%;地球物理勘查11個,佔8.27%;地球化學勘查5個,佔3.76%;遙感地質勘查2個,佔1.5%;勘查工程施工27個,佔20.3%;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1個,佔8.27%;選冶加工試驗2個,佔1.5%。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資質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34個,占勘查資質單位總數的75.56%。甲、乙、丙級的單位分別為19個、6個和9個,分別佔42.22%、13.33%和20%;甲、乙、丙級的資質分別為36個、39個和38個,分別佔31.86%、34.51%和33.63%。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性收入2.46萬元,比增12.9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3.39萬元,比增23.22%。離退人員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離退休經費9565.75萬元,比增16.66%。
(二)基本經濟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收入為144821.70萬元,同比(與2005年比,下同)增長9.89%。地勘事業費24903.75萬元,其中省級地勘經費約2億,中央及地方的專項經費4900萬元。生產增加值48592萬元,比增18.14%,節余與收益6802萬元,比增20.83%。2006年年底總資產183977.98萬元,比增13.77%,其中生產性資產和專用儀器設備32542.44萬元,比增8.57%。總負債117607.6萬元,比增11.81%。總收入144821.70萬元,比增9.89%。總支出140101.77萬元,比增7.62%。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總資產為43906.65萬元,與2005年度的35519.33萬元對比,增長了23.61%,其中生產性資產12940.81元,與2005年度的10930.73萬元,增長了18.39%;總負債22492.27萬元,與2005年度的19556.96萬元,增長了15%;總收入12638.25萬元,與2005年度的9074.47萬元,增長了39.27%;總支出11543.15萬元,與2005年度的8707.86萬元,增長了32.56%。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公益性地質工作共91項,其中大調查15項、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中央財補2項,局地勘費62項、省勘查基金6項,經費6533.4萬元,收入9129.53萬元,其中西藏礦產勘查425萬元。完成鑽探38557米,硐探5418米,槽探100269立方米。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公益性地質勘查,獲得中央、地方地質項目專項撥款1911萬元,主要用於省內地質找煤項目,其中承擔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3個,中央財政補助勘查項目1項,省專項勘查基金項目5項。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勞務收入共14773.99萬元,其中礦產勘查共277項,收入4169.41萬元。完成實物工作量鑽探13689米,硐探13965米,槽探55517立方米。從事地災評估及治理等項目1441項,收入4764.36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地質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在雲南、貴州進行鑽探工作,獲得勞務收入3061.45萬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所屬單位參股控股各類礦山13個,國有獨資1個,總投資為26542.16萬元(包括礦權作價入股)。2006年收入為14613.19萬元,比增48.97%。此外在建和籌建礦山9個,其中包括合股投資雲南施甸鉛鋅礦。2006年投入礦山開發資金5000萬元,有3家開始試產。省煤田地質局屬省197煤田地質勘探隊隊在省內參股煤礦開發,2006年度收入35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有15家勘察設計單位,其中3家綜合甲級勘察單位。共有6家施工企業,其中1家房建1級總承包資質。2006年承擔的省級重點項目達44項,在省外承接勘察項目23項,及境外阿聯酋工程物探1項,省外境外結算工程款5898萬元。施工業承接23個省級重點工程,在省外承接工程14項,結算工程款553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省196煤田地質勘探隊下屬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087.3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要從事產品深加工、測繪測試、遙感、聯號酒店、新型冶金粉末材料、化工、機加工、印刷等。注冊總資本為13457萬元。2006年收入34655.89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其他產業收入344.7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結構調整為抓手,突出地勘主業
近年來我省在推動地勘行業改革過程中,緊緊圍繞地質勘查的核心產業,積極調整地質勘查行業的經濟和人才結構,推進地勘產業主輔分離,大力發展工程勘查與礦業開發等產業,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向主業傾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主要做法:一是通過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工作,整合我省的地質人才,提高地質勘查單位的技術裝備水平。二是以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為我省公益性地質勘查單位的龍頭,加大對地調院的人才和資金支持,整合各地勘單位的人才和裝備資源,切實履行主業的公益性社會職能。三是不斷拓展地質勘查行業的服務范圍,建立大地質的觀念,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大力推進地質科技進步,滿足農業地質、城市環境地質等新領域的對地質工作的要求,為我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質工作服務。四是在建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同時,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採取現代股份制形式,建立健全先進的項目管理體制。五是出台了礦業開發管理辦法和探礦權管理辦法等,明確了礦業權管理中的權利義務,鼓勵地質勘查行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礦業開發管理,礦業開發成為我省地礦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在礦業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實行地質勘查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運行機制
制訂了地勘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指導意見,在地勘單位推行一體兩制,分軌運行,企業和事業的職能分離,實行不同的管理機制,分別管理。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經營的實體均實行企業化管理,按企業機制運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將非經營性資產交給事業管理,努力開發利用好資產資源,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確保履行安置輔助工作,切實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益。
(三)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轉變經營機制
針對地勘單位二級單位、實體繁多,項目資金投資情況復雜的特點,積極推行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轉變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加強內部管理,重點圍繞「八個化」,扎實推進企業化改革進程:管理機構精簡化;幹部選拔民主化;勞資形式多樣化;產權制度清晰化;資本運營集中化;地質勘查商業化;生活基地物業化;離退休管理社會化。圍繞經濟發展,縮減管理人員,以企業的標准打造新型地勘單位,建立精乾的管理服務團隊,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與機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做好優勢產業的優勢環節
對多種經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區別對待,有進有退,集中力量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規模以上企業,想方設法,多管齊下,採取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產品更新換代,建立品牌,鼓勵出口,開拓境外市場等措施,促進礦山企業成長壯大。對個別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實行退出機制,妥善處理。將地勘的延伸產業如樁基、機械加工、房地產等從地勘經濟整體中分離,實行企業化經營,按企業機制運行,並探索組建股權多元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或以拍賣、租賃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開搞活地勘單位的小企業。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環機制
「十一五」期間,省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按1:1比例配套),委託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在省級煤炭勘查規劃區開展煤炭資源的調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以及在武夷成礦帶的重要成礦遠景區開展前期地質勘查,勘查成果除煤質較好、礦床規模較大的煤炭資源優先配置並協議出讓給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外,其餘採用市場競爭方式出讓礦業權,所得收入主要用於地質勘查再投入,實現滾動發展。
(二)科學編制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認真組織編制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優化我省地質工作布局,引導地質勘查資源合理配置。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納入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通過年度計劃、勘查項目、專項措施等予以落實。
(三)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中的各項政策,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十一五」期間,逐步落實屬地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和離退休人員醫療等社會保障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現有使用的土地需改變為經營性用途的,可由當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儲,並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所得收入主要支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與發展。
(四)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鼓勵外商在我省投資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保障外商在我省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鼓勵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地質勘查單位到境外周邊國家開展我省緊缺的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省外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領域的合作與技術交流,不斷提高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效率和水平。
(五)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重點加強武夷成礦帶以及重大地質問題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調查。力爭用10年時間,完成我省東部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西部重要成礦遠景區1: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抓緊修編福建省地質圖、福建省礦產圖、福建省煤田地質圖,為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信息服務。加強農業地質工作,積極開展沿海經濟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近海養殖以及人居環境改善、地方病防治提供服務。加強城市地質工作,開展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地質調查,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
五、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地質勘查單位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地勘單位家底薄,歷史包袱重,退休人員多,地質投入經費不足,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難以滿足勘查工作要求。
(2)地質工作科技人才隊伍老化,人員結構不合理,綜合研究能力不高。由於地礦系統生活、待遇比較差,地質人才流失嚴重,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尤其是高素質的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地質科技領軍人才嚴重短缺,出現人才危機。
(二)對策和建議
(1)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對地礦系統的投入,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改革途徑,研究加快制定地勘單位改革的具體方案及配套政策,重點解決好地勘單位在社會保障、職工住房、離退休人員待遇、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2)發展地質教育,加快人才開發。發展我省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類學科專業建設。省教育廳要根據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省內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地質類學生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資助貧困學生政策進一步向地質類學生傾斜,鼓勵學生報考地質類專業,鼓勵畢業生到地質一線就業。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為依託,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工資分配政策要向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傾斜,完善津貼補貼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⑽ 河南省地質找礦新機制及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運行情況調研報告
摘要 本文在實地調研基礎上,綜合分析了河南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和找礦新機制的落實情況,總結了特點與規律;歸納了河南省國有地勘單位對於改革發展的設想;最後重點對政府投入、科技進步、礦產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礦業權退出機制、地勘單位改革等現實問題,提出了思考與建議。
2012年9月5—12日,「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調查研究」課題組組織有關專家,赴河南省調研地質找礦新機制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運行情況,調研組還就河南省處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等問題進行了研討,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建議。
一、基本情況
(一)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
河南省從2009年初「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開始,確立了符合本省實際的「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合作搭橋、整裝勘查突破」的總體思路,積極推進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的實踐探索。
制定政策,構建多個主體「找礦聯盟」。省國土資源廳通過不斷深化「嵩縣模式」合作互利共贏的內涵,出台《關於印發省地質勘查基金合作勘查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豫國土資發〔2011〕17號)、《關於規范與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合作勘查的通知》(豫國土資發〔2011〕56號)等相關文件,搭建地質找礦新機制的制度平台,引導社會資金積極投入礦產勘查領域,構建多種形式多個主體的找礦聯盟。
政府「投入」與社會資金合作勘查新形式。按照這種新機制,河南省礦產勘查資金投入穩步增長,政府出資成倍拉動社會資金。2011年,該省在5 片國家級整裝勘查區內總共安排重點勘查項目39 項,累計投入勘查資金約10.1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300萬元,佔1.28%,省財政投入3億元,佔29.62%,社會資金投入約7億元,佔69.10%,資金渠道來源呈多元化態勢,總的情況是「政府主導、公益和基金銜接、企業跟進」。政府主導解決了礦業權協調、不同主體利益分配、勘查成果及時轉化等問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發揮了國有地勘單位主力軍作用,調動了礦山企業的找礦積極性,實現了中央、地方、地勘單位和社會各方力量的相互聯動。
(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展情況
河南省高度重視地質找礦工作,成立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領導小組,由主管副省長任組長,省發改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省國土資源廳設立辦公室,廳領導兼任辦公室主任,承擔起地質找礦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制定規劃,統一部署地質勘查工作、統一安排礦產資源勘查項目、統一管理勘查隊伍,加大勘查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投入,組織實施了財政資金、社會資金、「走出去」三個層面的地質找礦工作,成效顯著,其中在伊川盆地非常規資源、通許含煤層、小秦嶺深部金礦、欒川鉛鋅多金屬礦及駐馬店新蔡鐵礦等勘查項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整裝勘查區設置情況
河南省在2009年就實施了「嵩縣礦集區整合勘查」,它是根據礦床形成規律,對位於同一成礦帶、同一成礦系統或處於一個礦集區一定范圍物化探異常區內的若干個探礦權的勘探項目,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工作部署、統一組織實施的一種勘查形式,做到各種要素有效整合(礦業權整合、勘查資金整合、工作項目整合、勘查技術力量整合、勘查成果整合、成果按股份分配),以期實現大項目、大投入、新機制、大突破。
河南省在2010年初確定了全省88個非煤炭礦產重點勘查區,總面積達22263km2,佔全省成礦區總面積26%。此後,按國土資源部部署,設立了5個國家級整裝勘查區,將原設重點勘查區中的44個涵蓋其中,總面積31718km2,占該省成礦區總面積70%~90%,包括了該省鐵、鉬、鉛鋅、金、銀、鋁土礦等重要成礦帶。
(四)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河南省在處理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方面認識統一,政策到位,投入增加,取得明顯效果。
河南省永城市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雙贏」樹立了樣板。目前河南省在推廣宣傳永城經驗,對全國具有積極的示範意義。
二、地質找礦新機制運行特點
在地質找礦大討論中,河南省將認識和實踐相結合,創造了整合勘查的「嵩縣模式」。近年來,在貫徹落實地質找礦新機制中,又有新的發展。
(一)政府投入與社會資金合作勘查
河南省近年在「嵩縣模式」基礎上,創造了省地勘基金和社會資金合作勘查的新形式。近幾年政府出資從事地質找礦的力度很大,投入財政資金16億元,採用合作勘查的方式,拉動社會資金30億元。主要做法是:在同一個地質項目中,政府與企業、地勘單位聯合出資,按出資比例,形成股權結構。
1.合作勘查
(1)合作勘查項目的起步,主要限制在礦業權空白區,必須從預查開始。
(2)對已有礦業權區的礦業權人提出申請,要求與省地勘基金合作勘查,可以不受勘查階段的限制,但是原有礦業權在合作之前,必須進行價值評估確認。
(3)合作勘查的終止階段,可以進行到普查、詳查,必要的可以做到勘探。
2.合作勘查單位的資格
對於不同礦業權的空白區(地面上的礦業權空白區、采礦權證平面范圍下同礦種的礦業權空白區、采礦證平面范圍下不同礦種的礦業權空白區),有區別地選擇不同類型的企業、單位進行投資合作、聯合勘查。
3.合作勘查項目的股權比例及辦證主體
(1)合作勘查各方經協商確定各自出資比例,依照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原則,簽訂合作勘查合同(協議)。其中,省地勘基金投入原則上不低於30%。
(2)合作勘查區設置的探礦權,按投資比例將股權固化到合作各方,地面的礦業權空白區初期探礦權,由省國土資源廳委託省屬國有地勘單位申請辦理。省屬國有地勘單位及其全資公司對所有新立預查項目均可參股,其比例暫定為不低於10%,不高於40%。
4.合作勘查項目的管理
(1)合作勘查項目承擔單位,由省國土資源廳通過招標形式確定。同一整裝勘查區原則上只能由一個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勘查工程施工除外。
(2)合作勘查項目要進行總體設計,經合作各方共同審定,確定投資額度後分年度實施。優化設計方案須經專家論證後,徵得合作各方同意。
(3)合作勘查的出資方式原則上應為現金,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
(4)項目承擔單位和勘查施工單位,要加強對項目資金和技術的管理,嚴格遵守財務會計制度和技術規范,並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和出資方的檢查監督。
5.合作勘查項目的成果處置
(1)合作勘查的各方必須簽訂勘查合同。勘查合同要按照國家和省政府有關礦業權出讓管理規定,約定未來礦業權處置方式。
(2)合作勘查成果可以部分或全部出讓。出讓時,同等條件下,合作方有優先購買權,各優勢企業有優先受讓權。
(3)對於已設采礦權深部的勘查成果,原則上應有償配置給符合整合主體資格、參與合作勘查的在上部開採的礦業企業。
(4)對沒有查明礦產資源儲量、沒有進一步勘查意義的合作勘查項目,經專家及合作各方共同審定後可予以終止。所余資金,按投資比例退回。放棄勘查的區域為社會公有。
這種合作勘查,較好地解決了政府基金獨立運作所出現的諸多矛盾和難題。比如:①它解決了政府基金獨立找礦對商業跟進所產生的「擠出效應」,如今是多種資金並進,不存在誰擠出誰的問題;②它解決了政府基金獨立找礦對承擔技術勞務的地勘單位,所產生的「打工仔」效應,如今是地勘單位也有了自己的股份,為自己找礦;③它解決了政府基金獨立找礦,在獲取找礦區塊上,在礦業權的核算上的不公平競爭。如今是一個精英主體,享受相同待遇,執行相同制度;④它解決了政府基金獨立找礦在一些領域(比如已設礦業權深部)難以進入的障礙,如今通過合作勘查都可以順利進入。
(二)「訂單找礦」與「風險定投」
「訂單找礦」就是地勘單位以自己所擁有的礦業權為目標,吸引對礦業權有需求的礦山企業投資,實現優勢互補。被吸引的企業,一旦看中這個礦業權,並願意先支付一定的投資,讓地勘單位自主地去繼續開展勘查,便通過訂單的形式,認購了這個礦業權,勘查完成之後,如果找到了預定者所需要的礦產資源,預付的投資者即可按評估價優先獲得這個礦業權。
「風險定投」是在「訂單找礦」的基礎上,把供給和需求雙方都做大,構建堅固的信用基礎。供給方是以地礦局為單元,不僅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而且有經濟實力,特別是有很多礦業權(他們叫「綜合礦權包」);需求方則是有實力的礦山企業組建的投資公司,他們對可供開發利用的礦業權有廣泛的需求,一旦達到詳查,即可收購,他們所需要的是地勘單位成果迅速轉化。
這種「風險定投」,實際上是一種融資形式。出資方給地勘單位的投資,相當於「預付款」或無息貸款。地勘單位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雙方是債權和債務的關系。但是這種預付款,進入地勘單位之後,就是該單位的法人財產權,完全可以自主使用,不受提供資金一方的干預。所以地勘單位可以自己決定找礦目標礦種、找礦計劃,有完整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形成了「用自己的錢,給自己找礦」的機制,徹底擺脫了「打工仔」的處境。
「風險定投」這種融資形式有其獨特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它的使用周期比較長(5年),使用的范圍和探求的目標沒有嚴格的限制。這完全適應於礦產資源勘查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的特點。地勘單位在利用這些資金找礦過程中,可以有一個總體的、長期的、全面的謀劃,有廣泛的活動餘地,有利於提高找礦效果。
(2)它是以借貸的形式出現的,是債權主體,不是股權主體。而且這個債主,所要償還的不是現金,而是可供他們開發利用的礦業權。這就使傳統的地勘單位在經營思想上必須轉型,由只注重提供地質成果的數量,轉到提供有現實利用價值的礦產資源,以便償還債務。如果取得的地質成果債權人不要,那將陷入破產的邊緣。這是巨大壓力,也是最有效的機制。
(3)它主要是以擁有較多的礦業權、地質信息和找礦技能為信用基礎。這就必然要求地勘單位要重視礦業權的獲得,重視找礦技能的提高。
三、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與整裝勘查的幾個特點
(一)地質調查成果為地質找礦突破科學部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該省在「九五」末已完成了1:20萬、1:25萬的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區域水文與地質環境調查,實現全覆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及物化遙調查已覆蓋了重要成礦帶和重要經濟區;對東秦嶺—大別山構造帶的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十五」後期又啟動了農業地質、城市地質調查;「十一五」期間,新領域地質服務工作得到迅速發展,同時,礦產勘查工作向新礦種、新領域延伸;持續的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信息,為該省找礦突破方案制定和科學部署提供了堅實的依據和支撐。
(二)遵循地質工作規律部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該省找礦突破工作部署比較全面、協調,主要表現:一是部署既考慮突出礦產勘查,又考慮加強基礎地質調查,把地質調查真正視為前期性、基礎性工作,以保障礦產勘查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既考慮重要礦產,也考慮一般礦產勘查;既考慮金屬礦產勘查,也考慮非金屬礦產勘查,從保障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市場需求平衡,來考慮礦種勘查的平衡部署。三是既考慮加強礦產勘查,提高增量補給,也重視礦產的綜合利用,集約節約利用,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供給。四是既充分發揮現實地質找礦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工作,又針對當前部署重大基礎地質理論與科學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及應用等;地質工作部署總體上反映了既滿足當前地質工作及找礦突破,又考慮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既考慮局部突破,也考慮整體協調發展的思路。
(三)整裝勘查是礦產勘查找礦突破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平台
該省重要礦產勘查是按固體礦產勘查和老礦山找礦兩大部分部署展開,而固體礦產勘查又分為「整裝勘查」區、重點勘查區、一般勘查區三個層次進行的。
整裝勘查組織合作形式多樣。根據針對老礦山深部外圍的整裝勘查、煤下鋁土礦勘查、重要成礦有利區域礦權空白區整裝勘查、同一礦區(帶)礦業權密集區整裝勘查、優勢礦業企業資源需求情況和特點,合理組織並採取多種形式合作勘查和利益配置,以調動各方面參與整裝勘查的積極性。
(四)地質找礦突破實踐推動了地質工作的發展與轉變
根據該省地質工作研究程度較高而又大面積第四系掩蓋區及深部地質研究不足的情況,該省有些地勘單位提出了地質工作逐步實施以地面工作為主向三維調查發展,以基岩區為主工作向覆蓋區發展,以生產型為主向生產服務型發展,以隨生產項目研究向前瞻性研究發展等推動了地質工作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現狀及改革發展設想
(一)基本情況
河南省國有地勘單位主要分屬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礦局、河南煤田地質局及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等。截至2011年底,省屬國有地勘單位有35個,人員28993名,其中在職職工14331名,離退休14662名。省屬地勘單位在找礦突破行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他們不僅承擔了該省絕大多數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的礦產勘查項目,而且積極拓展省外市場,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等10多個資源豐富省(區)建立了資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區已取得找礦突破。此外他們還積極走向非洲、美洲、澳洲、中亞及東南亞等地區進行礦產勘查,其中多個國家找礦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為我國資源戰略做出積極貢獻。與此同時,該省地勘單位還利用自己專業優勢,積極服務,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二)改革發展設想
河南省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思路是:貫徹中發5號文件精神,遵循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步驟和要求,按照「精幹過渡、以建促改」的基本思路和堅持「分類指導、分業推進、分級組織、分步實施」的工作方針,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1)建設好精乾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公益一類)。理清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關系,健全省級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為地方政府決策、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綜合服務。
(2)建設好精乾的商業性地質勘查隊伍(做好地勘企業)。按照「一局一集團、一隊一公司」的架構,引導地勘單位建設壯大各種類型的國有地勘企業、合資合作企業等,適時組建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和開發的匡有地勘集團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作。
(3)過渡好國有地勘單位(公益二類)。通過「精幹」隊伍,使地勘單位逐漸分離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過渡期國有地勘單位職能定位:繼續作為財政投資地質找礦的主力軍,保證財政撥款渠道不變,對取得突出找礦成果的地勘單位予以獎勵;負責離退休職工管理、基地管理、授權監管國有企業資產。在過渡期內嚴格控制地勘單位隊伍規模,基本上不再新增事業編制人員。同時,剝離其社會職能,將所屬學校、醫院等,按在編人員、佔有資產狀況整建移交地方。
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規范政府投入完善地質找礦新機制的問題
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新機制,使地質找礦投入保持持續增加,需要研究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的關系,重點是研究政府投入的問題。
要健全完善地質找礦新機制,規范政府投入,明確功能定位:①「公益先行」做的是礦產資源調查和資源潛力評價等公益性地質工作,政府財政投入,費用核銷;②「基金」的設立是為行使風險勘查資本市場(當前我國尚未形成)的功能。對於找礦風險大的社會資金不願投入的地區(區塊),通過「基金」投入工作,降低找礦風險,使社會資金有意投入,而對於社會投資意願進行商業性勘查的工作地區(區塊),「基金」不該去投入工作。「基金」作為周轉金要有保值的機制。需要進一步界定「基金」的功能定位;③政府投入找礦的資金是政府作為出資人投入的資本(國有資本),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政府不能直接投資找礦,政府投資作為國有資本可投入到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國有資本股份)以及企業化的地勘單位。承擔商業性礦產勘查的主體是企業,承擔礦產資源勘查的企業要擁有礦業權;④目前收取的「價款」已不是原來文件的內涵,發生了異化,實際是炒賣資源,不少省(區)甚至出現空白地也收探礦權「價款」的現象,更是沒有道理,因此要進一步明確價款的內涵及其功能定位。
(二)關於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地質找礦突破的問題
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找礦突破,才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真正意義上發展方式的轉變。調研中相關單位反映了依靠科技進步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制度和政策層面的建議,他們認為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方案》中,對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找礦突破的政策不明確、措施不具體,基層反映強烈,建議部在總結推廣河南等省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找礦的有關政策措施,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資金無處投放、項目低水平重復的問題,解決目前一些傳統地質理論指導效果不明顯,一些傳統的、過時的技術方法造成地質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
(三)關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問題
河南省近年來持續探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突破,獲得了新啟示。建議國土資源部總結推廣河南省經驗,處理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關系。對於形成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政府;礦區勘查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補償主體是企業。
建議國土資源部盡快研究綜合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辦證問題,制定相關政策和技術規程,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勘查、綜合開發。
(四)關於建立完善探礦權退出機制的問題
河南省反映,部分縣、市礦業權面積占其國土面積70%以上。但多數探礦權是由經濟實力差、以運作礦業權為目的的小型企業登記,相當部分探礦權人沒有開展地質勘查工作。而剩餘的空白區,找礦潛力小,且難以整裝勘查。在進行探礦權整合或開展深部找礦時,這些探礦權人不是漫天要價,就是不願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很難協調。
《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完善礦業權管理促進整裝勘查的通知》規定,「不參加整合又達不到整裝勘查要求的探礦權人,由整合主體給予合理的補償後退出。」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無法律政策依據而無法推進。因此,必須建立退出機制,有法律法規依據,有合理的補償標准。這樣既能解決「圈而不探」的問題,又能解決整裝勘查中的相關問題。
(五)關於解決地勘隊伍屬地化改革的遺留問題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河南地質勘查院反映,由於該院未屬地化,在省財政廳沒有單位賬號,不能承擔河南省「兩權」價款項目,由於缺少地方配套資金,申請「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勘基金項目」和國土資源部「國外風險勘查項目」也受限制,當前地質找礦任務繁重,項目很多,該院由於體制的原因,接不到任務,技術力量和裝備處於半閑置狀態。
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屬地化後,隸屬於省國防科技工業局,而現在該局不僅從事鈾礦地質找礦,已經形成了地質礦產勘查、工程建設、地質產品生產為主的三大產業,而且在金、銀、鉛鋅等找礦上取得重要成果。但他們感到目前管理體制不順,不利於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希望歸口管理。
以上問題的存在,影響地質找礦事業,也影響地勘隊伍的發展和地質職工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建議在這次貫徹落實中央5號文件中,理順管理體制,解決1999年改革中遺留的問題。
(原載《地質工作戰略研究參考》2012年12月25日,作者與余養力、王希凱、陳元旭、張興合作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