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的抗逆性是什麼意思
答:抗逆性狀()是對外界因素的反應的性狀,如對活的有機體的反應即抗病蟲性狀,或對化學物質的反應即抗除草劑性狀。如果該類性狀能夠滿足性狀選擇的要求也可以採用。因為這類因素存在潛在的變異,所以准確描述這些性狀的表達狀態應確定適當的檢驗檢測方法以保證測試的統一性和可比性。
㈡ 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
首先要有好的品種,然後植物本身根系要好,生長的土壤要好,如果土壤根系不好導致自身抗逆能力就弱,
解決辦法:如果植物本身根系強大,長勢好,土壤營養又健康,一般可以減少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這樣植物減少病蟲害發生,而且一旦發生用一般的葯就可以解決,用戶也就不會冒險使用了。
怎麼解決土壤根系營養健康問題,可以多次沖施自帶營養的生物菌沖施肥,為土壤補充有機質,植物補充所需營養,還可以促進根系生長,對於預防植物爛根死棵、重茬病害、根結線蟲、有害病菌效果不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於中微量元素肥的使用不重視,也會導致植物抗性不好,因此每年需要定期給植物補充一定的中微量元素肥並葉面噴施多次可以鈣硼同補的硼鈣葉面肥,提高植物抗性。
㈢ 賈敬芬的承擔科研項目
1.豆科牧草抗蛋氨酸類似物突變體篩選及體細胞雜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用體細胞雜交技術轉移荒漠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紅豆杉細胞大量培養生產紫杉醇:細胞分化的調控。(國家863項目子課題)
4.用細胞工程技術培育小麥抗鹽新品系的研究。(陝西省教委高校重點項目)
5.小麥抗真菌病基因轉移技術的研究。(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6.超大穗煙草變異株的克隆繁育及遺傳變異研究。(陝西省煙草公司項目)
7.抗蛋氨酸突變體篩選及抗性相關基因的分離克隆。(陝西省教育廳重點項目)
8.荒漠植物原生質體培養和體細胞雜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9.沙漠植物滲透脅迫基因的分離和克隆。(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0.小麥及荒漠植物滲透脅迫基因的分離和克隆與轉化。陝西省教育廳省重點實驗室重點項目
11.用離體培養體系和轉基因技術研究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2.植物褪黑素(Melatonin)生物功能研究.陝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項目
㈣ 林宏輝的從事科研項目
先後主持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重點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留學回國人員基金,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及省市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曾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博士及中國植物學會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四川省學術及技術帶頭人。
植物抗氰呼級的發生及其與交替氧化酶基因表達的關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997-1999,主研 低溫冷害引起水稻光系統Ⅱ功能損傷的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998-2000,主研 乾旱對大麥光系統Ⅱ功能損傷的分子生物學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2-2004,負責人 低溫對植物抗氰呼吸的誘導及其分子生物學機理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2-2004,負責人 乾旱脅迫對作物光系統Ⅱ主要蛋白磷酸化與去磷酸化效應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6-2008,負責人 交替氧化酶功能活性及其基因表達對光信號和質體信號響應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7-2009,負責人 脫水素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表達及其基因克隆,四川大學創新基金,2005-2007,負責人 低溫對水稻抗氰呼吸的誘導及其分子生物學機理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5-2007,負責人 低溫對交替途徑的誘導及其分子生物學機理研究,留學回國人員基金2004-2006,負責人 水楊酸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分子生物學機理研究,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2005-2007,負責人 作物抗旱基因的克隆及表達,成都市科技攻關項目, 2005-2007,負責人 水楊酸與大麥抗逆性關系的分子機理研究,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培養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單子葉植物光系統II蛋白磷酸化,周轉及其蛋白激酶的研究,負責人,2010-2012,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葉綠體信號新通路及其生理意義的研究,負責人,2011-2013,國家自然基金重大方向培育課題:水楊酸甲酯和茉莉酸甲酯與系統性細胞凋亡關系的研究,負責人,2011-2013
㈤ 包振民的科研項目
1、扇貝高產、抗逆品種的培育(2006AA10A408),十一五863計劃,750萬元,2006-2010年。主持
2、淺海貝藻復合養殖技術集成與示範(2006BAD09A09),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600萬元,2006-2010年。副主持
3、「蓬萊紅」扇貝新品種及秋苗繁育技術的產業化(2006GB23600451),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50萬元,2006-2008年。主持
4、中國海洋大學水生生物種質資源標准化及資源共享(2004DKA30470),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課題,20萬元/年,2006-2008年。主持
5、櫛孔扇貝遺傳改良技術及中試示範(2001AA621060),「十五」863計劃,158萬元,2001-2003年。主持
6、櫛孔扇貝遺傳改良技術(2003AA603022),「十五」863計劃,150萬元,2003-2005年。主持
7、養殖扇貝高產抗逆新品種培育技術(2005AA603220),「十五」863計劃,80萬元,2005-2006年。主持
8、櫛孔扇貝抗病抗逆性狀的分子標記及相關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01BS10),山東省優秀青年獎勵基金,10萬元,2001-2003年。主持
9、扇貝遠緣雜交種「蓬萊紅」秋苗繁育及中試養殖(104116),教育部重點項目,10萬元,2003-2006年。主持
10、海水重要養殖生物病害發生和抗病力的基礎研究子專題(G1999012009),國家973計劃,280萬元,2000-2004年。第3名
㈥ 抗病育種的目標是什麼
植物育種目標必須兼顧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和抗病性三個方面有時對品種的品質抗逆性植物學性狀以及用途等還會有特殊要求,也需要包括在育種目標中
(1)明確規定育成品種的主攻目標和兼抗范圍:通常把危害最重流行頻率最高而又有抗源可資利用的病害列為育種的主攻目標,其他病害列為兼抗病害有些病害雖然很重要,但缺乏抗病資源或雖有抗源但難以利用,都只能暫時排除在主要育種目標之外現在廣泛使用的主效基因抗病性多是小種專化性的,對於育成品種所抵抗的小種亦應有明確的目標
(2)對所利用的抗病性類別要有明確的選擇:由主效基因控制的過敏性壞死反應類型的抗病性,抗病效能高,鑒定和選擇都較容易,應列為首選若現有抗源缺乏此種抗病性,或者為了防止抗病性「喪失」,可考慮使用微效基因抗病性不論應用哪種抗病性類型,都要盡可能地了解有關抗病基因的遺傳性質和抗病性表達特點,以減少育種操作的盲目性
(3)合理確定抗病性水平:育成品種的抗病性水平,應能滿足病害防治的實際需要,但不一定要免疫或高抗在常發流行區,對抗病性程度的要求要嚴格,應規定育成品種的抗病性達到較高水平在病害偶發區可降低抗病性的要求對主攻病害要有較高的抗病性程度,對兼治病害,只需要合理的抗病水平對於完全依賴品種防治的病害,抗病性的要求要高,而對已有配套的綜合防治措施的病害,則應根據育種工作的難易程度和對產量品質的要求而全面權衡,定出切實可行的目標,而不應花費很大的代價,片面規定達到免疫或高抗程度
(4)要防止降低親本品種原有的背景抗病性和削弱親本群體的遺傳基礎:在選育低反應型抗病品種時,小種非專化性的定量抗病性狀(「水平抗病性」)因得不到選擇而逐漸減弱或消失,抗病性的遺傳基礎脆弱而具有豐富背景抗病性的品種,即使其主效抗病基因失效,也不會淪為高感品種必須提倡主效基因與微效基因的結合使用,盡量聚合較多抗病基因,拓展品種抗病遺傳基礎,不斷豐富群體抗病性
㈦ 張寧的課題鑒定
1 甘肅省扶貧辦項目「馬鈴薯抗旱育種檢測技術」,2003年通過省科技廳鑒定
2 甘肅省農牧廳項目「脫毒馬鈴薯產業化生產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2003年通過省科技廳鑒定
3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抗旱耐低溫糖化加工型馬鈴薯育種材料創新和品種選育」, 2006年8月通過省科技廳鑒定
4 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用單倍體原生質體和基因轉移技術提高馬鈴薯抗逆性研究」2006年8月通過省科技廳鑒定
5 教育部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高澱粉馬鈴薯轉基因品種選育」,2006年9月通過省科技廳鑒定
6 甘肅省科學技術攻關計劃項目(2005-2008)「黃土高原半乾旱地區水肥高效利用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選育」,2008.12.19通過省科技廳鑒定
7 國家自然基金委項目「馬鈴薯塊莖休眠與發芽的分子機理及調控」,(30571182),2009,國家自然基金委結題
8 「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提高馬鈴薯抗逆性的研究」 (2005-2008),2009.12通過省科技廳鑒定
㈧ 什麼是抗逆性狀
抗逆性狀(chcteristics expressed in response to external factors)是對外界因素的反應的性狀,如對活的有機體的反應即抗病蟲性狀,或對化學物質的反應即抗除草劑性狀。如果該類性狀能夠滿足性狀選擇的要求也可以採用。因為這類因素存在潛在的變異,所以准確描述這些性狀的表達狀態應確定適當的檢驗檢測方法以保證測試的統一性和可比性。
㈨ 王瑋的研究方向
1、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學(plant stress molecular biology):主要研究植物對逆境的分子反應,克隆逆境相關基因,通過基因轉化獲得轉基因植株,研究基因的生物學功能及逆境相關基因的分子調控機制,通過基因工程獲得抗逆性強的作物新品種。
2、 作物抗逆新品種的培育(plant breeding for stress resistance):將植物逆境生理及逆境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用於小麥的抗逆育種過程,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培育抗逆性強、農藝性狀好、產量穩定性好的作物新品種。
目前主持在研項目:
1. 小麥擴展蛋白調節的生長反應與抗旱性關系(批准號:3067125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7-2009
2. 山東省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專項計劃」—現代農業節水關 鍵技術體系集成與示範(項目編號:2006JY06)。 主持的子課題「小麥高水效品種篩選、選育與評價體系研究」(編號:2006JY06-5),2006-2008
3. 抗旱耐鹽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及抗性機理研究(2005GG3209122),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2005-2007
4. 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重大課題子課題:高產優質抗逆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與德州農業科學研究院合作), 2006-2008
5. 烤煙抗旱生理及抗旱性栽培研究(KN77),山東省煙草專賣局資助,2005-2007
參加國家支撐計劃「優質高產專用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培育(編號2006BAD01A02),2007-2009
已經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
6. 冬小麥抗旱主效基因的克隆、表達特性及其生理功能研究(Y2003D03),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04-2006
7. 抗旱節水小麥的生理育種,山東省教育廳資助(J02I05), 2003-2005
作為主要參加人參加研究的項目還包括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863」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等。
㈩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在任領導
杜永臣 博士,研究員,蔬菜花卉所所長,番茄育種課題組組長,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二級崗位傑出人才,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專家,中國園藝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農業生物技術中心學術委員,農業部全國番茄區域試驗負責人。
主要從事番茄遺傳育種和抗逆形成的生理、生化機制和抗逆材料的鑒定、篩選技術;利用分子標記、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現代育種技術篩選和創造抗逆、抗病、優質育種材料;選育保護地和露地番茄優良新品種;研製國家番茄新品種DUS測試指南及番茄產品質量標准等。截止到2011年,「九五」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番茄育種專題的「番茄耐低溫材料選育研究」、「番茄抗病材料選育研究」、「番茄育種技術研究」、農業部「948」項目、教育部、人事部回國留學人員資助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各類項目11項。
育成的「保護地番茄優良品種中雜9號和中雜8號」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人第3名,兩品種已累計推廣250多萬畝,創經濟效益7.5億多元。特別是中雜9號成為了北方廣大粉果番茄種植地區保護地生產的主栽品種。主持選育出的「中雜12」保護地番茄新品種2000年通過河北省和北京市品種審定。最新成的「中雜11」番茄獲國家攻關後補助二等獎,並在2001年通過全國品種審定;截止到2011年,共發表論文30多篇。 孫日飛 博士,研究員,蔬菜花卉所副所長,白菜育種課題組負責人,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三級崗位傑出人才,學科帶頭人。兼任北京蔬菜學會副秘書長,《園藝學報》編委,《中國蔬菜》編委,第三屆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專家,第五屆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國家推廣計劃專家。
主要從事大白菜遺傳育種研究。截止到2011年,主持「八五」、「九五」國家攻關課題和農業部重點高新技術與基礎研究及重點開放實驗室項目、國際合作歐盟項目10餘項。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蔬菜高效育種技術及優質、高產、多抗、專用新品種選育2001AA241121」 課題首席科學家。主持十五攻關重大專項「中南地區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範」;主持十五攻關「大白菜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大白菜自交不親和基因的分子鑒別」研究。
首次在國內育成了無苗期黃化,有蜜腺,生長和結籽正常,轉育容易,育性穩定的新型大白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研究了培養基成分、培養條件對大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的影響,建立了理想的培養體系,獲得大量小孢子再生植株,這些DH單株正用於新品種培育和分子遺傳學研究。首次發現了兩個與抗TuMV-C4基因連鎖的標記和5個與抗TuMV-C1緊密連鎖的AFLP標記。
1992年「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資料庫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八名;1995年「用組培獲得100%不育群體的白菜制種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第四發明人;1996年「組培繁育大白菜親本制種技術」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4位。1999年「大白菜2n配子發生的細胞學機制及應用研究」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5位。 張寶璽 碩士,研究員,蔬菜花卉所副所長,茄科育種室主任,辣椒育種課題組組長,碩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三級崗位傑出人才,中國農科院首批跨世紀科技開發與推廣帶頭人,中國農學會第三屆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園藝學會辣椒分會副會長,全國蔬菜品種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政協海淀區政協委員。
主要從事辣椒遺傳育種研究工作。對辣椒的主要植物學性狀、抗病性、抗逆性、細胞生物學、分子輔助選育技術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創新和選育了大批優異育種材料和新品種,育成甜辣椒新品種14個,甜椒的選育在國內處領先水平。'中椒'系列品種在全國的推廣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截止到2011年,參加和主持了國家、部級科技攻關項目、國家基金項目、863項目等。獲多項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西藏作物品種資源考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集體獎) ;早熟豐產抗病毒病甜椒中椒2號的選育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四名);優質抗病豐產甜椒新品種中椒4、5號的育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第三名);甜辣椒中椒6號和中椒7號的育成,獲中國農科院科學技術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發表論文30餘篇。 胡鴻,碩士,研究員,蔬菜花卉所副所長。碩士生導師。中國園藝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市蔬菜學會副秘書長。
主要從事蔬菜貯藏保鮮與采後處理技術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截止到2011年,主持或參加國家科技支撐、「863」、北京市有關蔬菜貯藏研究方面的項目30餘項。在主要蔬菜采後生理、采後商品化處理技術和貯藏保鮮技術的研究以及科研計劃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蔬菜流通體系綜合保鮮技術的研究與實施」1992年獲國內貿易部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蔬菜采後處理工藝設計與實施」2001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結合試驗研究的進展,共發表論文4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