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

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

發布時間:2021-07-25 20:40:27

① 中民信控股能相信嗎

騙子公司,不要被環境給蒙了,想想中晉就知道了

② 公共基金—案例分析

你給我15分,我就簡略的回答一點吧

第一個女人,根據她的實際情況,未來現金流會越來越大.
這樣我會給他選擇 積極成長型的基金(股票類或偏股類的) 投資期限長而且

第2個男人 ,他只能算一般性,假設他的風險偏向也中等
那麼選擇平衡型基金比較好(偏股或股債平衡類)

老太么 當然是不能有風險咯 選擇儲蓄和貨幣型基金都是很穩妥的做法 風險高的 可以選擇債券型基金 股票類的都不是很適合她的狀況了

③ 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怎麼樣

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是2013-12-06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丙12號1號樓5層502。

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50855357677,企業法人陳奎鋒,目前企業處於吊銷狀態。

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非證券業務的投資管理、咨詢。(不得從事下列業務:1、發放貸款;2、公開交易證券類投資或金融衍生品交易;3、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4、對除被投資企業以外的企業提供擔保。);投資管理;投資咨詢;資產管理。(1、不得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2、不得公開交易證券類產品和金融衍生品;3、不得發放貸款;4、不得向所投資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提供擔保;5、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對外投資3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④ 聽說過中融民信的民信貸,請問到底咋樣啊

中融民信旗下的民信貸的起投門檻比較低,是50元起投,並且有不同期限和不同行業的投入項目可以選擇。

⑤ 美術作業:

1.《蒙娜麗莎》、《《日出-印象》、《紅屋頂》、《蒙特馬爾大街》、《林中浴女》、《向日葵》、《芭蕾戀曲》等等,太多了
2.(是說藝術三傑吧)1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3.郵票誕生(一)在郵票問世之前

郵票是近代郵政的產物。而郵政的歷史,比郵票長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周朝就已有郵政機構,那時稱務郵或驛,合稱郵驛。孔子曾說過:「德之流行,速於置郵傳命。」此種郵驛制度延續了2000多年,一直保持到1912年才取消。

我國古代郵驛只傳遞政府的公文和軍報,是不收郵費的,用不著發行郵票。但是為了辨別真偽,保證傳遞的准確、安全,歷代都規定了牌符制度,用牌符證明所傳的文書是真的。周代用竹符,漢代用銅符,唐代用銀符,宋代用木牌,塗漆寫字,有金字牌、青字牌、紅字牌等。金字牌,一天行400里,只有傳遞敕書和軍事機密文件才使用。J13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紀念郵票。郵票圖案是戰國時期的虎節。虎身上有銘文「王命命傳憑」,意思是傳遞王命,供應車馬和飲食。這種虎節和虎符一樣,一分為二,一半發給傳遞軍事文書的信使,另一半發給驛站或關卡,以查驗是否符合,判別真偽。

清代還有一種排單制度。驛站傳遞公文或軍報都附粘「排單」或「火票」,沿途各站均須填明到達日期和時刻,查核有無延誤。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2月28日湖南沅州發到辰州的公文封套,粘連排單,填了到達各驛站的日期和時刻。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10月4日吉林到直隸(今河北省)的「將軍火票」。
古代郵驛是政府辦的,但不收寄老百姓的信件。老百姓要寄信件,只有靠熟人捎帶,非常困難。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開始出現了民信局,為民間傳遞信件。民信局是民辦的商業組織,資本大的,在各地設立分局、聯號或代理店,形成一定地共有通信網;資本小的,則與其他民信局建立聯系,互相接遞信件。民信局除捎運信件外,還辦理包裹、匯兌等業務。民信局沒有統一的收費標准,也沒有統一的郵票。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費方式亦不完全一樣。有預收的,亦有信件收到時由收信人付費的。收寄費用,有的叫酒資或酒力,也有叫號金的。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據。
歐洲的情況與我國相似。2000多年前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贊揚驛夫說:「不論雨雪風霜,不論酷暑嚴冬,還是黑夜,都不能阻擋信使迅速完成他們的郵班。」當時郵政是國王的特權,是為王家和朝臣寄送信件和傳遞信息的。以後商業發達了,郵政才逐漸發展到供商人使用。到了中世紀,歐洲有一些教會、學校、商行開始經營送信業務,為一般群眾寄送信件。那時民信局送信,不預收郵費,而是在信送到後才向收信人收取郵資。
17世紀中葉,法國民信局已很發達。年,在巴黎有一位名叫德.維拉葉(MONSIEUR DE VELAYER,後為伯爵)的人建立了一個「小郵局」,收寄巴黎市區范圍內的信件。他向用戶出售一種紙片,上面印有「郵資已付」字樣。寄信人把這種紙片貼在信封上,投入信箱。「小郵局」定時開啟信箱,把信投交收信人。德.維拉葉創造的「郵資已付」的紙片,可以說是現行郵票的雛型。可惜他所創辦的『小郵局「不久便停辦了。他發行「郵票」、預收郵費的辦法也沒有堅持下來。到了1814年,撒丁尼亞王國(在今義大利境內),才重新採用德.維拉葉的辦法,發行了一種「郵戳紙」(STAMPED PAPER),作為預付郵資的憑證,在各地郵局出售。寄信人把它貼在信封上,便可將信寄出。郵資是根據傳遞路程計算的。當時「郵戳紙」有三種面值,即15分、25分和50分。50分的「郵戳紙」為八角形,圖案是信差騎在馬上,吹著號角,賓士送信,用藍色印在光滑的白紙上,紙內印有水印。這種「郵戳紙」發行量很大,但實行時間很短,遺留下來的很少。因圖案中的信差似騎士,集郵者稱它為「騎士」票,視為珍品。

18世紀未葉,歐洲許多國家先後實行國營郵政,業務有所發展,但是仍照民辦信局的辦法,向收信人收取郵費。郵費仍按路程計算。但因當時有些國家本身並不統一,各邦幣制不同,互相折算,非常困難。國營郵政,被作為財政來源,郵費昂貴,人民負擔不起。據傳說,1835年,英國大不列顛島上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遠近聞名,向她求婚者很多。求婚者紛紛寫信給她,表示愛慕之情。姑娘每天收信數十件,所付郵資很多,不堪負擔。於是她拒收信件,不付郵費。當時象這樣拒收郵件的事很多。郵局傳遞信件,收不到郵費,受到不少損失。

還有一個傳說,1838年的一天,英國有位名叫羅蘭.希爾(SIR ROWLAND HILL,後為爵士)的人在倫敦鄉間散步。他見到一位信差把信送給一位姑娘。姑娘瞧了一下信封,便把信還給信差,抱歉地說:「對不起,我沒有錢,付不起郵資,請把信退回去吧!」信差不答應,兩個人爭執起來。羅蘭.希爾上前勸說,代付了郵資,把信交給了那位姑娘。信差走後,姑娘對羅蘭.希爾說:「這封信是我哥哥寄來的。我們預先約好,他平安無事,就在信封上畫個圓圈,我看到這個記號,知道他平安無事,就不必收信,郵費也就不付了。」羅蘭.希爾聽了姑娘的話,深有感觸,立志研究改進郵政傳遞納費的辦法。
郵票誕生(二)世界上第一種郵票誕生

羅蘭.希爾在1835年就開始研究郵政問題。他發現,英國提高郵資,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而法國降低郵資,卻使信件增多、郵政收入增加。他進一步研究發現,英國郵政收入減少的原因,是大多數信件到投遞時才收費。而許多收信人拒收信件,不付郵費,當信件退回時,寄信人也不會付費。郵局信差白跑了兩趟路,分文沒有。更明顯的是,按傳遞路程計費,郵資偏高。那時英國郵政規定,從15英里以內單頁信函收取郵費4便士,到700英里以上收取17便士,其間共分14級。羅蘭.希爾通過調查發現:一封信從甲地送到乙地,其運費是很少的。例如,自倫敦到愛丁堡400英里,一封信的郵費不過是1/36便士。但是同一信函,運到較近的地方,因為數量少,分擔的運費反而多。所以羅蘭.希爾得出結論說:「信函按路程遠近,收取不同的郵資,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合理的,實際毫無根據。如果郵費多少與信函收寄、運轉、投遞的成本成正比例,倫敦收寄本地投遞的一封信收費2便士,則倫敦寄到愛丁堡的信,加收郵費1/36便士,便足夠兩地之間的運輸費。試問這樣微小數目的錢如何收取?」於是,他提出了一項改革辦法。即在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范圍內,信件不論遠近,都收取固定的郵費,每半盎斯(英兩)收郵費一便士。所有郵費都須預付。各郵局出售一種表示「郵資已付」的「印花」的信封和封皮紙。為了方便那些不願使用郵局印刷的信封而用自己的信封的寄信人,郵局另外出售一種表示「郵資已付」的「印花」紙片。紙片大小與「印花」差不多,背面上膠,稍加潤濕,即可貼在信封上。那時羅蘭.希爾稱這種紙片為「標簽」,實際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郵票。

1837年1月,羅蘭.希爾寫信給梅爾蓬勛爵政府,提出他的建議,但沒有結果。他又出版一本名為《論郵政改革:其重要性和實踐》(POST OFFICE REFORM:ITS IMPORTANCE AND PRACTICE)的小冊了。當時的郵政總局局長列支菲爾特勛爵(LORD LICHFIFLD)對羅蘭.希爾的建議竭力反對,並指責說:「我所有聽到或讀到的荒唐無稽的計劃中,這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後來,羅蘭.希爾再次出版他的小冊子,並改為公開發行,引起輿論界的注意,反應極為強烈。1837年11月23日,英國下議院任命一個委員會調查這個問題,1838年7月17日通過信函每半盎斯2便士的「均一郵資法案」,但政府表示反對。1839年7月17日,下議院通過政府預算時,把信函每半盎斯2便士的郵資列入預算通過。1839年12月5日,財政部把信函郵資定為每盎斯為4便士,即原來規定的最低資費,作為過渡,到1840年1月10日起實行羅蘭.希爾建議的信函不論遠近,每半盎斯一便士,即一便士郵資制。

財政部委任羅蘭.希爾到該部工作,執行他的改革郵政的計劃。1839年,羅蘭.希爾委託威廉.墨爾萊台(WILLIAN MULREADY)設計信封和包封紙。「郵票」是採用了帕金斯的雕刻版印製方法印製出來的。

帕金斯(JACOB PERKINS)是美國馬薩諸塞州人,機械發明家。他於1819年發明了輪轉印刷機,能用雕刻銅版印刷鈔票。

1839年12月羅蘭.希爾與帕金斯的公司簽訂印刷郵票的合同。

郵票中間的圖案是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的肖像。享利.科普爾特(HENRY CAUBOULD)選用了皇家造幣廠W.惠恩為紀念1837年女王首次訪問倫敦城所作獎章上肖像而設計的。查利.希恩和弗萊杜立克.希恩負責雕刻印模。圖案上端中間有「郵資」(POSTAGE)字樣,左右兩角是交叉十字圖形。下端中間是面值「一便士」(ONE PENNY)或「二便士」(TWO PRNNY);左右兩角是大寫英文字母。

英國1840年5月6日發行的「黑便士」郵票。這是世界上首次發行的郵票。

英國原來規定自1840年1月10日開始實行一便士郵資制度,但是到了1月,信封、包封紙以及郵票都未准備就緒。於是臨時改用在信封上加蓋「手戳」來作「郵資已付」的證明,一直用到1840年5月6日。英國1840年發行的郵票共有兩種面值,1便士郵票,黑色,集郵者稱為黑便士郵票;2便士郵票,藍色。郵票用白紙印刷 。為了防止偽造,紙里有小皇冠水印。當時只有英國發行郵票,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當時為了宣傳使用郵票,一大張1便士郵票周圍留有空白,印著「每枚售價1便士,每排12枚,售價1先令;每一整張售價1英鎊。請把郵票粘在信封右上方。沾濕背面,注意別除去粘膠」等字樣。當時沒有打孔機,每枚郵票周圍沒有齒孔,郵局出售單枚郵票時要用剪刀把各枚郵票剪開。

羅蘭.希爾原來認為,大多數寄信人喜歡購用郵局印製的帶有郵票的信封(類似現在的「郵簡」)和包封紙。而事實上,大家喜歡購用郵票,並且很多人感覺新奇,整張整張購買。結果郵票供不應求,印刷工人夜以繼日地趕印,才滿足需要。據統計,從1840年5月6日到1841年1月共售出黑便士郵票7200萬枚。
郵票誕生(三)郵票創始人羅蘭.希爾

羅蘭 .希爾(1795-1879)是英國教育家,郵票的創始人,1795年12月3日出生於基德明斯特。他17歲時開始在其父開設在伯翰希爾托普的學校里教授數學。1827年羅蘭.希爾遷到托頓漢姆(TOTTENHAM)市布魯斯堡(BRUCE CASTLE)的學校任職,1833年因病退職。布魯斯堡1928年被作為英國郵政博物館。

1842年,英國自由黨政府下台不久,羅蘭.希爾被解除在財政部執行改革郵政計劃的任務。為了補償他的損失,表揚他的勞績,國家贈予他一筆款子。後來,自由黨重新執政,他被任命為郵政總局秘書,1854年升任郵政總局高級秘書。他管理郵政有方,提高了通信能力。在1838-1864年間,收費函件從7600萬件增加到64200萬件。1864年羅蘭.希爾退休,國會給他補助金2萬英鎊,並保留他的年薪2000英鎊,作為退休年金。1879年8月27日,羅蘭.希爾在漢姆斯特德(HAMSTEAD)逝世,葬於西敏寺。
4.關於路燈,不知道哎。。。
5. 對比色是人的視覺感官所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是視網膜對色彩的平衡作用。
在色相環中每一個顏色對面(180度對角)的顏色,稱為"對比色(互補色)".把對比色放在一起,會給人強烈的排斥感.若混合在一起,會調出渾濁的顏色 對比色的弱化效果.如:紅與綠,藍與橙,黃與紫互為對比色。 冷暖色指色彩的冷暖分別。色彩學上根據心理感受,把顏色分為暖色調(紅、橙、黃)、冷色調(青、藍)和中性色調(紫、綠、黃、黑、灰、白)。在繪畫、設計中,暖/冷色調分別給人以親密/距離、溫暖/涼爽之感。紅、橙、黃色常使人聯想起東方旭日和燃燒的火焰,因此有溫暖的感覺,所以稱為「暖色」;藍色常使人聯想起高空的藍天、陰影處的冰雪,因此有寒冷的感覺,所以稱為「冷色」;綠、紫等色給人的感覺是不冷不暖,故稱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是相對的。在同類色彩中,含暖意成分多的較暖,反之較冷。
6.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只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網路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編輯本段]【起源和發展】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郁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明初年間,日本人曾在甘肅發現兩種宋朝的年畫:一幅就是《四美圖》,都作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兩幅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足見在宋時人物年畫已具規模。
由於朱元璋提倡過新年要貼春聯,這樣發展下來,年畫也就特別發達起來。今日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明萬曆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綠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刻工頗精緻,迄今仍為民間所師法。還有實用的歷畫,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更有歷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採用作年畫題材。及至明末崇禎間,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極為馳名,圖畫內容也愈見豐富。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予人以一種幽默感。印製方面亦有各種各樣,有木板、有石印、有膠版、有國畫、有水彩、有圖案、有單線平塗。有炭彩、有仿古、有創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之「西洋之劇場」就是。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只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網路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編輯本段]【起源和發展】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郁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7.素描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地位和價值。
素描是其它藝術的必然基礎,尤其是水彩,油畫,版畫,雕刻(浮雕), 另外對平面設計,也是畫草圖的必要基礎。素描雖然被視為是兩度空間 的藝術,不需要顏色及第三度空間,卻也同時暗示這兩者。
素描是畫家工作的最後成果,也可以作為復制或摹寫的基礎,但以它的 性質而言,它是獨特的。雖然各種藝術不一定都要先繪出素描稿,但素 描卻是一切觀賞藝術的基礎。在作畫時往往預先勾出輪廓作為草稿,然 後用色彩渲染,當藝術作品完成時,素描稿常被掩沒或銷毀。因此,素 描只是一種技術准備。到14世紀末,素描不再僅是附屬品,而成為一門 獨立的藝術。它有著廣泛的表現范疇:能表現體積、空間、深度、實質 和動作。文藝復興以後,素描已不僅只有實用地位,而是成為能代表人 類創作能力的藝術品。

⑥ 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信息傳遞方法和信息傳遞的特點分別是什麼近代,現代,當代的信息傳遞發明人是

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情報,人們曾設立過烽火台,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台白天燒狼糞,夜間點柴草。傳說燒狼糞時有很大的濃煙直沖藍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發現,因此烽火有時又被稱為狼煙。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台台相傳,一直傳到軍營。在2700多年前,中國周朝時的烽火告警系統就已經很完備了。
1.馬拉松長跑是為了報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達的古代,人們要傳遞信息只能靠兩條腿或騎馬。馬拉松長跑項目,就是為了紀念一位2000多年前為傳送捷報而犧牲的英雄設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平原擊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軍隊的入侵。傳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氣從馬拉松鎮跑到首都雅典報告喜訊,當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趕到雅典廣場說完捷報之後,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戰士的英雄事跡,1896年,在世界第一屆奧運會上,他跑過的距離被作為一個長跑比賽項目列入運動會。
2.用驛站傳遞信息
文字的發明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從此通信也就開始了。中國遠在周朝時就建立了專門傳遞官府文書的驛站,通過騎馬將文書一個驛站接一個驛站地傳遞下去,同時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驛郵制度,以實現快速、准確的通信。秦代統一六國後,就將驛站信息傳遞系統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確定下來。驛郵是以駿馬每小時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傳遞信息,來實現遠距離通信的。在當時這已經很快了。
3.信鴿和信猴
為了傳遞信息,古時候的人們還想出了許多奇異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信猴等等。
在奈及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信鴿從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傳送工具。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仍有用武之地。在戰爭中,通信聯絡至關緊要。然而一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將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陷於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培育出了能雙向投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送傳統的文字書信,而是攜帶著裝在膠囊里的計算機晶元,內中的密碼情報也只能在專門的裝置上閱讀,保密性極高。信鴿甚至有可能成為特種通信兵。
4.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台「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並設信櫃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葯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台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櫃。1920年8月設立桓台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後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台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櫃,屬商家代辦。�
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莊均設信櫃。�
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31年,辛店分櫃升為辛店郵局。�
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後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
直到今天的網路通訊,電子郵件。
5.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誕生之前,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們頗傷腦筋。古希臘人為了寄信,先把奴隸的頭發剃凈,在頭皮上寫信,等頭發長好,再將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隸的頭發剃光就可讀到信的內容。公元前10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紙,刻上信的內容,然後裝進陶器燒好,收信人必須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內容。
中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常見的書信是木牘。木牘一般長1尺約0.33米,故也叫尺牘。信封用木板製成,呈鯉魚形,一底一蓋夾在尺牘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線槽,用繩子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上粘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這種木板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中國火漆傳入歐洲後,封漆成為通信保密的法寶。1820年,英國書商布魯爾在海濱度假時發現不少小姐和女士熱衷寫信,但又怕信中內容被人知道,於是設計了一批信封。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紙質商品信封。1844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機器。從此,紙質信封風行全球。
6.信封上的郵戳
如今,郵戳的主要用途是蓋銷郵票。然而郵戳卻比郵票早問世400多年。15世紀30年代,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郵局首先使用了郵戳。當時只是在郵件上蓋個小圖章,註明收寄郵件的地名。此後又出現了郵資已付的郵戳,但都沒有具體的日期。
1661年,英國郵政總局局長比紹普,為了檢查和考核郵遞員是否及時傳遞郵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日期的郵戳,從而使郵戳趨於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這枚郵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出世早179年。
1879年,中國清朝政府開辦了大清郵局,使用的是八卦郵戳。八卦郵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後來的郵戳上才逐漸加上年代日期的標記。不過,郵戳上的紀年比較特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採用公元紀年。
進入20世紀後,郵戳的種類不斷增多,除了日戳外,還有郵資已付戳、紀念戳、免費軍郵戳、旅遊勝地紀念戳等10餘種。
7.最早的一便士郵票
在比紹普發明帶日期郵戳之前的1365年,法國巴黎市郵政局為了對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郵費而積壓的信件,受郵戳的啟發,印行了一種特製的小紙片。紙片上沒有圖案,只印有字樣。這種印有郵資已付戳記的小紙片,便是最早的郵票。
愛爾蘭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製出世界上最早的郵票,而實施是在1838年英國的郵政大臣羅蘭·希爾爵士改革郵政之後。希爾規定全國郵資標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並發行了一便士的郵票。
8.在郵票上打孔
1847年,英國人亨利·亞瑟發明了第一台郵票分剪設備。最初,這台設備只能裁剪郵票。一年後,發明人對這種機器進行了改進,製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機。1854年,第一枚齒孔郵票穿孔機誕生了。
9.信箱
1650年前後,巴黎已有郵局,負責與外省和外國的通信郵務,而巴黎市內的居民之間卻無法進行通信聯系。為此在年,法國人德維萊耶第一次把一些用來放信的箱子掛在主要街道拐角處的牆壁上作為信箱,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市內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郵費的票據貼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郵局的職員每日三次開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個這樣的信箱,1723年有7個,1740年有12個,到了1780年已經增加到500多個。
10.明信片
1861年,美國的約翰·查爾頓在費城發明了明信片。之後,一個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對明信片的設計加進了裝飾,進行公開發行並申請了專利。預付郵資明信片不用再貼郵票。這種明信片是由奧地利維也納伊施塔特軍事學院的伊曼紐爾·赫爾曼首先發明的。1869年10月1日,預付郵資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發行,其表面為淡黃色,上附一張面值2克萊澤的郵票。明信片可以對親屬、友人等表示問候、祝賀、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還在大量使用,並且種類越來越多,裝飾越來越具有藝術性,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如生日賀卡、學生賀卡、結婚賀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11.郵政的專用顏色
世界各國郵政的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設定的。如英國用紅色,美國用灰色,中國用綠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49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曾討論了郵政專用顏色問題,認為綠色象徵了和平、青春和繁榮,所以作出決議,規定人民郵政採用綠色為專用色。
12.國際郵件是怎樣郵遞的
世界各地大小郵局約654000家,國際郵件每天達10億份。世界郵政聯盟169個會員國的數百萬名郵務人員在為送信工作服務。那麼國際郵件是如何傳遞的呢?例如一個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寫信給住在法國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郵差當天下午收集好郵件送到鎮上的郵局。郵務人員把本地郵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郵件分開,又把國際郵件分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東的兩大類。晚上,郵件都裝上貨車運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兩類國際郵件裝上貨車又運往480千米外的省會埃德蒙頓,從埃德蒙頓郵局運往機場。在機場,西行郵件空運到溫哥華,東行郵件運往多倫多。郵件到達多倫多後按目的地所屬的國家分類,這個過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國際班機從多倫多飛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達。
在巴黎,郵件由機械化系統處理。編碼機根據郵區號碼加上條碼,指明信件最後由哪裡派送。另一部機器按行政區把信件一一分類。信件沿輸送帶送往郵袋,郵袋再經貨車、火車和飛機送到馬賽和尼斯。尼斯的郵務人員把信件分類,星期六早晨把郵件運往郵局,由郵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13.全球快遞服務
普通郵遞服務不夠迅速,因為郵務人員要處理數以億計郵件,派送速度慢,郵件要數天甚至數星期才送達目的地。20世紀60年代後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運送郵件的大難題,國際快遞公司應運而生。商業機構派飛機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數可在24小時內到達。空運快遞服務公司採用最新科技,預定貨運班機和客機機位,以便隨時選用最快捷的路線。大規模的快遞公司以電腦儲存世界各地班機升降的時間表,不少公司還自置飛機和直升機,所有快遞公司都有專用車隊,置備小貨車和摩托車,逐戶收取和派送郵件。
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1989年擁有飛機418架,平均每天處理郵件14萬份。歐洲快遞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郵件送抵歐洲其他地區,歐洲以外的地方則在兩天內送到。美國快遞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郵件送到國內的目的地。
快遞的郵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郵包,利用快遞服務運送製成品的廠商也日漸增多。在70年代,快遞業的總營業額每兩三年增長一倍,1990年年總值約達40億美元。
14.用火箭快遞郵件
美國一家公司別出心裁地創造,它設備簡單,比宇航火箭的造價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彈頭艙傳遞郵件,載重量為10千克,火箭到達目的地上空後,火箭艙門自動開啟,將郵件用降落傘射出,然後用無線電通知當地郵局來接收郵件。火箭穿過大氣層航行,速度很快,從紐約到倫敦只需50分鍾。這家公司現已正式接受郵政業務。
15.電子信使
電子信使是一種特定規格的信件,投入電子信箱後,信件就被自動拆開,通過光電器件逐字逐句地掃描,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這樣,文字圖像信息就通過傳真機傳到遠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動銷毀。同時,收信函傳真機就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還原成光信號,用攝影方法,把發信人的手跡記錄在標准信件上,自動封口,然後輸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內容與寄發信件一模一樣的信函。無論相隔多遠,電子信使只花幾十秒鍾就可完成整個傳遞過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從倫敦通過衛星,在短暫的1分鍾內跨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多倫多。當地郵局收到電子信後,以特快傳遞方式遞交給了收信人。
16.莫爾斯拍發了第一封電報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科學家和政府官員觀看莫爾斯親手操縱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千米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了世界上第一份電報,電文是撋系鄞叢熗撕蔚鵲鈉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拍發的第一份正式的長途電報。
莫爾斯的發明揭開了人類通信史的嶄新一頁。人們第一次意識到:電報是有用的。在一切以電為人類服務的事業中,電報是最早的應用。
將用戶電報機聯入計算機網,用戶坐在家中就可以進行資料和文獻檢索,從電報機上收到文獻資料,而無需跑圖書館。記者可以在用戶電報機前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報社發稿,商人可以用它來洽談生意。用戶電報在國外已使用非常廣泛。
17.早期的電話機
因為電話的發話端和收話端的結構完全一樣,因此在電話機發明的初期,電話機上只有一個筒子,連聽帶講都用它。因為打電話的人在講完話後得馬上把話筒放到耳朵上去聽對方說話,忙中出錯,許多人就會鬧出用耳朵說話或用嘴巴聽話的笑話了。
18.現在的電話機
電話機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當初那種樣子了。現在的電話機,話筒由兩部分組成,一端講話,一端聽話,非常方便。聽話的一端裝有受話器,講話的一端裝有送話器。
19.貝恩發明了傳真機
1843年,英國的貝恩發明了最初的傳真機。貝恩把金屬板剪切成文字形狀,放在絕緣板上,然後用幾只金屬爪在上面擦過,爪就與文字形金屬部分或絕緣板部分相接觸。貝恩在每隻爪上接一根電線,電線的另一端連接電報收報機,收報機上裝有鉛筆。爪與金屬文字部分接觸或脫離時,這種變化像電報信號一樣經電線傳向收報機,於是收報機一端的鉛筆就在紙上劃線。這樣,許多爪同時接觸到金屬文字時,通過電線把這種變化傳向收報機,收報機的鉛筆接觸到紙上,紙便按照爪的壓接速度移動,從而在紙上畫出文字的形狀。
19.手持行動電話
步談機是以電池作電源的小型無線電話機,初期產品就可以背在身上。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成功的,供士兵在戰斗中作短距離通信使用。大型無線電話則可安裝在坦克、軍用卡車及其他車輛上。戰後,無線電話經過改良,移動通信機常在巡邏車、救護車、消防指揮車以及港灣消防船上使用。
移動無線電話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治安、航空、船舶、運輸、工商企業、地方政府等部門不僅將行動電話作為通信手段,而且還把它作為管理的工具。在美國使用的移動無線電話中,90%是對講電話機。使用對講電話的雙方,在指定頻道上作單頻或雙頻單工聯系群呼,各個頻段都有使用,近距離用甚高頻或特高頻,遠的用中、短波或衛星微波傳送。現已開發出選呼和以話音啟動發送代替按鍵的准雙工制;無中心共用信道網對此又作改進,不僅能撥號叫通,雙頻雙工通話,而且充分利用頻道空閑時間實行共用以節約頻道。方法是指定頻道作為互相聯系,自選頻道作為通話,用後自動復原。
20.電子計算機出現了
在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前,曾有過機械式計算機。1642年,法國的帕斯卡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3年,德國的萊布尼茲發明了手搖計算機,並提出二進制運演算法。英國的巴貝奇分別於1822年、1834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用穿孔卡來使計算過程自動化。1941年,德國的朱賽利用電磁繼電器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二進製程序控制的通用自動電式計算機棧冢�承汀?944年,美國的艾肯試製成最後一台機械式計算機Mark-1號機,它是全電子式計算機的前身。
21.計算機奠定了信息化社會的基礎
計算機可以模擬並代替人腦的部分思維功能,擴大了人類信息處理的能力,提高了資料存儲和使用效率,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計算機滲透到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成為一場劃時代的信息革命。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工業化社會過渡到信息化社會創造了條件。
22.夢幻般的多媒體技術
以前的個人電腦只能處理文字和數字,即單媒體。現在,個人電腦不僅能處理文字和數字,而且還能處理圖像、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這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是將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和游戲機等技術融為一體,形成電腦與用戶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環境。人機相互交流是多媒體最大的特點。電視、電影你只能在一旁欣賞,而在多媒體上,你可以從圖形到顏色都予以修改,你可以參與其中,改變劇情,叫演員按照你的意思演出。
多媒體技術集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一體,採用先進的數字記錄和傳輸方式,可代替目前多種家用電器,因此將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23.信息高速公路
互聯網路(Internet)是一種把許多網路都連接在一起的國際性網路,是最高層次的骨幹網路。在它下面連接地區性網路,地區性網路與廣域網相連接,廣域網連接區域網,區域網里連接著許多計算機。這樣,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路有許多用途。利用它可向全球的互聯網路用戶發送電子郵件,發送開會通知或簡報等,可召開分散於世界各地有關人員的電子會議,建立電子信箱。在互聯網路上發布新聞,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可以快速進行論文、報告和計算機源程序的交換。用戶可以自由地、高速地檢索出分布於不同網路上的信息。用戶還可以從遠處進行登錄,使用連接於互聯網路上的軟體硬體資源,例如使用巨型計算機。通過遠地登錄還可以利用各種商用數據服務。企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路發布廣告。

閱讀全文

與民信幸福投資基金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