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國外農業巨災保險管理及借鑒

國外農業巨災保險管理及借鑒

發布時間:2021-07-26 21:39:13

『壹』 國外旅遊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發展農業旅遊有什麼借鑒

一、引言

旅遊農業是一種新型旅遊產業,是藉助農業優勢和農業資源開發的旅遊項目,它是旅遊業和農業的交集,也是我國旅遊業和農業發展的新途徑、新領域。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使建築設施越來越多,而人們的活動空間在逐漸減少,有限的公園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在這種形式下,人們更希望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於是旅遊農業萌芽並發展期來。相對而言,我國的旅遊農業發展速度較慢,在旅遊農業的政策保障、項目開發、產業帶動、推廣宣傳、管理經營都呈現落後狀態。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盡快提高我國的旅遊農業發展速度,這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國外旅遊農業特點

在國外,美洲和歐洲旅遊農業的發展史又上百年歷史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旅遊,也更多鍾情於純綠色的環境旅遊。義大利專門成立了「綠色農業旅遊」企業,吸引了萬名以上的本國和外國休閑度假者。在西班牙國家中海濱度假旅遊效益要低於農業旅遊的效益,西班牙的農業旅遊已經成為西班牙旅遊業的中流砥柱。開發農村旅遊有著自然環境的優勢,使人們能夠走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可見農業旅遊是個有發展潛力的旅遊項目。

(一)國外農業旅遊有政策優勢

國外旅遊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或者行業協會的組織。特別是行業協會能夠根據農業資源的優勢,以農業旅遊內部為立足點,使農業發展能夠在旅遊業的協同下得到全面發展和良性發展。行業協會還有對旅遊業約束行為,使旅遊業和農業能夠完美結合在一起,形成特色旅遊。

追溯歷史,歐洲在十九世紀就開始了有組織的開發農業旅遊,義大利在1865年就有了全國旅遊協會組織機構,這個機構專門為旅遊業服務。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法國是盛行農業旅遊,並成立了全國性質的旅遊組織,並打造了農業旅遊收入占旅遊總收入的四分之一的記錄。美國是在1962年開始快速發展農業旅遊的,由於美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業旅遊業才逐步發展起來,政策中規定了農業旅遊要確保農業的良性發展細則。而在日本,很久以前就已經開始了農業旅遊,成了了行業協會,打造田園風光旅遊和配套的服務設施。西班牙國家還制定了農業旅遊的立法,使農業旅遊在西班牙國際占據一定的地位,而且,西班牙國家還制定了許多旅遊標准,這些帶有強制性的標准使西班牙的農業旅遊蒸蒸日上。

在科技政策中,國外的農牧業主人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科技培訓和旅遊知識輔導,讓當地農牧業主人在旅遊中發揮自己優勢的同時也要有意識保護自己的資源。通過旅遊知識的培訓,當地農民有了保持環境衛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為遊客提供了無污染、純天然、環境優雅的旅遊服務;在整體宣傳方面法國式各個國家的典範,在法國,通過各種媒體、網路大力傳送農業旅遊信息,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休閑度假,體驗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法國的這個網路宣傳包括了教學農場、探索農場、騎馬農場、農產品農場、點心農場、露營農場、暫住農場、狩獵農場,此外還有農場客棧對外服務。法國政府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還影印了指導手冊和宣傳手冊,極力塑造法國農業旅遊形象;在農地管制方面大力提倡政府財政支持,同時放鬆管制,促進農業旅遊發展。日本的四賀村的村民就是在鄉土上建造住宿小屋,形成特色,來吸引觀光旅遊之人。紐西蘭的彩虹農場是個面積很小的農場,然而牧場主確匠心獨具的打造了欣賞珍惜種羊、趕羊入圈,剪羊毛、擠羊奶、餵羊羔系列旅遊項目,每年都要大批量接待國內外旅遊者,創收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在經濟政策方面,政府給予農業旅遊低息貸款、投資、補貼、減免稅收等。在阿根廷國家中,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都可以享受旅遊弄業貸款,而且政府還給予一定的補貼;在隨意休閑方面瑞士做出了示範,瑞士的稻草之旅可以參觀農場,可以夜宿農場,也可以享受農場美味,參與旅遊的還可以有遊客的寵物。總之,國外的旅遊模式各有千秋,並且都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二)國外旅遊內容分析

在國外,農業旅遊內容繁多、模式獨特。在歐洲國家,農業旅遊最為常見的就是農業旅館,他們的農業旅遊旅館按照需求分為兩類。其一是農牧業主人出租自己的平房,遊客自己料理炊事,在租來的小平房中賓至如歸,進行請享受田園風光主人的樂趣;其二,同農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最簡單的農家服務。在歐洲的各個國家中,多元化的農業旅遊越發興盛起來。以休閑娛樂為主的騎馬農場、教學農場、露營農場、探索農場等,還有以美食為主要特色的農場飯店。在奧地利、芬蘭、英國農村、法國等國家,農場既提供住宿業,又提供旅遊休閑活動。而且,農場內部設有足球場、釣魚場、園林、賽馬場供游者娛樂。在美國,還開通了鄉村文化遺產旅遊,在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感染下吸引來很多遊客。馬來西亞整合本國花的優勢開辟了花卉旅遊,花展、花賽、花車,項目齊全,打造各種花的主題,吸引國際遊客。

三、國外農業旅遊經驗

國外農業旅遊形式多樣,憑借科技水平、民俗文化、資源稟賦,收獲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這些效益的取得與國外的行業協會、政府、鄉村旅遊機構分不開的。

1、行業協會的支撐作用。政府和農戶之間的業務關系是行業協會來聯系的,他是二者之間的業務紐帶,是經營者和農業旅遊主管橫向交流的組織者。行業協會的建立為農業旅遊提供項目交流服務和技術服務,可見行業協會對農業旅遊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在美國,國家旅遊基金協會在推廣項目、執行計劃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提高了美國休閑廣場和聯邦旅遊的在農業旅遊界的知名度。

2、開發農業旅遊產品,整合旅遊優勢。國外農業旅遊有一定的主動性,主動協調上下游之間、旅行社和旅遊景點之間的關系,還有酒店、科研單位等企業單位,組成一個聯盟,互惠互利,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和旅遊項目,同時利用電台、電視、網路、報刊等渠道進行整合營銷。

3、發動居民創造和諧的社區環境。農業旅遊的主要資源來自農村的生活環境,這些資源的經營者是農民本人,所以國外發動居民,共同提高農業旅遊意識,打造和諧的社區環境。在國外,政府鼓勵居民組建旅遊社或者旅遊團體,以旅遊業作為副業來發展經營,攫取農業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居民、社區農民在旅遊中讓遊客盡情享受具有濃郁風情的鄉野風光,避免與遊客發生沖突,構建和諧的農業旅遊區。

4、協調旅遊功能,收取農業旅遊效益

國外農業旅遊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很關注農村旅遊環境的保護,也十分注意旅遊給農村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見國外農業旅遊收取效益的同時用品牌塑造形象,而且十分關注農業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5、政府給予農業旅遊以政策鼓勵和資金扶持。在國外的農業旅遊發展中,政府具有一定的管理和調控機能。政府出買呢制定一些和旅遊相關的政策法規,這些法規里包括了安全、環保、建築、經營等。在這方面日本國做的很到位,它的農業旅遊法律體系很健全。此外,1999年美國加州也制定實施了農場家庭住宿法,再者,法國在信貸上給予農業旅遊以一定支持。而英國以專項撥款方式促進農業旅遊發展。

四、吸納外國農業旅遊的成功經驗

和國外比較,我國的農業旅遊發展速度緩慢,然而,我國卻是個農業大國,有很多可以開發的農業旅遊資源,無論是農林牧漁還是生態環境空間都具備很大的潛質。我國首次嘗試農業旅遊的是上海市舉辦的南匯桃花節,這項活動為我國的農業旅遊拉開了帷幕,迎來了序曲。繼而北京、廣州、程度等地相繼開發了農業旅遊。1998年我國國家旅遊局舉行了一次住農家院、吃農家飯、看農家景、做農家活的華夏旅遊,2001年我國把農業旅遊納入發展的重點。可見幾年間,我國的農業旅遊發展勢頭好,資源底蘊豐厚。然而,無序的空間布局、不明的市場定位、不足的文化保護、嚴重的環境破壞、過低的中和效益,沒有做到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統一籌劃,均衡發展。所以,結合我國當前發展現狀,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為己用。

1、重視環境保護。我國的農業旅遊過於人工化、城市化,而且為了追求利益,無顧於環境的破壞,這種舍本求末,誇張農業旅遊功能的做法既約束了農業旅遊本身的發展,使其失去原本應該有的特色,也破壞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旅遊應該帶動農村發展,而且要合理開發和利用,使有效的土地創出更大的利益。在開發的同時要首先考慮到環境保護問題,使之良性發展。

2、培育旅遊旅遊特色。我國的農業旅遊大多項目雷同,缺乏個性,加之單一的營銷方式和薄弱的宣傳都制約了農業旅遊發展。應該憑借資源優勢打造品牌特色,塑造形象旅遊,擴大宣傳力度,使之產生良性效應。

3、注重農村旅遊的協同效應。在發展農業旅遊的同時要關注綠色產品的生產和農特產品的推廣,既滿足人們的旅遊觀光的需求,也激活人們對農產品的購買慾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農為本、以旅促農的發展目標。打造出農產品的品牌特色,做到農業旅遊和農產品促銷的雙重效益共贏,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速度,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能力,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基礎。同時,還要依託政府的優惠政策和資金補助,大力發展農業旅遊。

五、結論

通過對國外農業旅遊的探析,並結合我國農業旅遊的發展現狀,發現國外農業旅遊的許多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只有向發達國家看齊,憑借我國農業資源的優勢,建立適合我國的農業旅遊模式,大力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拉近我國城鄉距離奠定基礎。

『貳』 中國農業發展方向能借鑒國外哪些經驗

一、選擇符合國情或區情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國外現代農業發展有三種主要模式,即以美國為代表的規模化、機械化、高技術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國為代表的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國、荷蘭為代表的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主要由該國的土地、勞動力和工業水平決定。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用實證資料證明了這條規律,世界上勞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國家,基本上走的是機械技術型道路;勞均土地在3~30hm2之間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交錯型道路;而勞均土地不足3hm2的國家,多數走的是生物技術型道路。
由於國家之間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等存在差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和特點各不相同,不能照搬套用。針對中國農業區域廣闊、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巨大、農業技術應用不充分、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而素質低下和農業投入不足等客觀現實,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既不能走美國大規模土地經營的道路,也不具備日本高額補貼的條件,但我們可充分利用當前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傳統農業,避免發達國家早期忽略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所走的彎路,通過推廣先進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現代農業。也可借鑒荷蘭和以色列等國人均農業資源很少但農業效益很高的國家的經驗,把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在能實行規模經營的地方,可以通過有效地轉移農村勞動力來集中土地,推行機械化生產,實現規模經營;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形較復雜的地方,可以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通過拓寬農業發展的深度、廣度,實行產業化生產來發展農業。就地形復雜、經濟發展落後的貴州等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應當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走勞動技術密集型的集約農業道路,在引進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和加快農民技能培訓上下工夫。總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和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高度重視政府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
縱觀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發展,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對於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規范和引導農業健康發展。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是為了減少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以彌補市場調節功能的不足。政府還通過休耕計劃、農作物保障計劃等來穩定和保護農業;通過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保護農民的正當利益,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公平交易,政府每隔5年就出台一個「農業法案」計劃,該法案用做今後5年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應財政預算的依據;另外,美國農業科技研究局根據美國農業發展的情況,制定6年農業科技發展計劃,與農業法案相銜接;通過國家稅收、補貼、價格干預、信貸管理以及產量定額分配等手段,對農產品市場與農業內部資源配置保持有效調節。
日本分散的小農經濟能迅速納入現代化的軌道,主要是依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預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日本在迅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過由於過分剝奪而導致農業萎縮的情況,但均在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後,分別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實行了對農業的反哺政策(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初級階段以硬體哺育為主,重點是提高農業固定資產裝備水平、加速農村建設等,政策導向是為擴大再生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級階段則採取硬、軟體相結合,以軟體為主的方針,政策導向放在結構調整、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村組織水平和農民素質等方面),從而使農業迅速強大起來。
以色列政府以大量投資支持農業發展,通過全國墾荒和興修水利,提高機械化程度,實現了農業大起步。
法國的土地政策有利於土地集中,促成了法國農場的規模化經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機械化政策激發農戶使用先進農機具的熱情,使得農田耕作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在較短時期內取得巨大提高;專業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勞動的分工協作,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又便於管理和機械化的推廣;財政、金融和外貿政策的傾向性,極大地鼓勵了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誘導了社會資金向農業投資;健全的農業科技和推廣體系的建立,為法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也給法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荷蘭政府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採取了一系列符合國情和氣候特點的農業發展戰略及政策,避開需要大量光照和生產銷售價位低的禾穀類作物的生產,充分利用地勢平坦、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奶業和附加值高的園藝作物,通過信貸政策和補貼政策,鼓勵重點發展的領域和產業「快步增長」,出口創匯;積極參加歐盟事務,使整個歐洲成了荷蘭的農產品市場;加強水利工程和環境保護的建設,使荷蘭農業能夠高效持續發展。
發展中國現代農業,政府必須對農業進行必要的保護,地方政府也應積極配合中央政府從以下五方面著手推動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一是完善政府支持農業的制度安排、組織管理和支持政策體系。為了提高農業競爭力,在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建立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教育支持體系、財政金融支持體系、中介服務支持體系的建設;確定適宜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制定合理的價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貸服務以及信息和技術服務,增強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等。
二是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不斷得到加強,但農業支持保護水平還很低,支持保護機制還很不完善。目前,中國每年對農業實際補貼率為財政支出的2%~3%,大大低於對世界貿易組織8%的承諾。為此,必須按照「形成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目標要求,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和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實行並加大對農民的各種直接補貼,向農民提供更多、更實惠、更直接的現金轉移支付,並使之制度化。
三是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投入上要根據項目不同的性質,採用政府直接補助和信貸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加大投資整合力度,下大力氣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大中型渠系配套等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提高耕地質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上下暢通、靈敏快捷的信息網路體系,讓農民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解決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動農業發展;大力推動城市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廣播電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網路。
四是加快農業立法進程,保障農業發展。把農業國內支持納入法制化軌道,是保持農業國內支持政策連續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政策目標、預算額度、操作程序、部門分工、法律責任等,並盡量公開化,接受社會監督,有利於提高政府支農投資的效率,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要從中國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採取簡便易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種組織資源,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可操作性的農業支持體系。
五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風險防範與保險機制。農業風險防範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有助於減少農民突遇自然災害的損失。為此,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災害救濟制度。對於非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政府應給予農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的補貼,以維持農民的正常生活及來年對生產的再投入。同時,結合農業保險的特殊性,積極推行多種災害保險制度,實施有別於一般商業保險的政策性保險,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投資風險。

三、努力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作用
綜觀國外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高度重視民間組織的力量,許多國家都鼓勵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自我服務水平,以期能夠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和市場競爭的風險,增加獲利的機會。
美國農業合作社在其整個農業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內為其社員提供物資與資金、組織經營管理等,對外輸出勞務和銷售農副產品等。因此,農業合作社不僅直接成為土地和市場聯系的紐帶,而且成為一種能夠避免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的有效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美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合作社完全由農民自發聯辦,不依託政府,沒有任何官方色彩,主要活躍在流通及農產品初加工、儲運和銷售環節,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增強了農業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日本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採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模式,由農業協同組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其農協的作用聞名世界。農協在日本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通過其遍及全國的機構和廣泛的業務活動,同農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系,起到在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上使小農戶同大市場對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的農協並非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組織,它除了完成經濟職能外,還兼有幫助政府貫徹農業政策、代表農民向政府施加壓力的雙重職責,在日本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農業生產組織方面,以色列至今有並駕齊驅的三種形式:公有制集體農庄、合作社、個體農戶,他們分別創造著以色列農業總產值的32%、46%和22%,共同創造了以色列的高效農業,政府對他們一視同仁。農戶們根據所簽訂的產銷合同安排種植計劃,負責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儲藏、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
法國的合作社產生於19世紀中葉,隨後迅速發展起來。到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建立了3 100個農業信貸合作社,7200個供應和銷售合作社,1400個服務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業劃分,農戶可根據經營情況,同時加入幾個合作社。雙方每年簽訂一次合約,農民只要專心生產,其他的事項全交給合作社去辦理。年終結算時,扣除風險基金和發展儲備金,其餘的按入社資金和按農產品收購量分給社員。如果發生虧損,社員也要按對應的份額承擔風險。為了鼓勵合作社的發展,國家出台了有關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法國農戶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員,農業合作社占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業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中國實行的是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雙層經營目前只剩下家庭分散經營這一個層次,村集體組織農民進行統一經營的能力和意識嚴重不足。近年來,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農產品購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發展中國的現代農業,應積極探索適合農業和農村發展特點的農民合作組織形式,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有效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以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的政策目標
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是以色列一個成功的戰略性舉措。以色列在發展農業中處處注意維護生態平衡、維護生物鏈的自然連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塗,以改善自然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種植,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葯、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空氣、環境和海水的質量;通過北水南調工程,改善全國的水資源配置等。在以色列的農業結構中,基本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態勢,這與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發展模式,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換言之,要在繼續抓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推廣循環經濟模式的同時,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生態保護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等。

五、促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美國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通暢的水陸運輸網的建立,更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化分工、專業化生產,而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農業生產不僅在地域上專業化,而且農民按照批發商的訂購合同,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商根據批發商對農產品的質量和規格要求,對生產者提供的產品進行加工,然後交由批發市場組織銷售,從而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聯系。
法國政府在推行農場經營規模化、生產方式機械化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引導本國農業走上了專業化和一體化道路。其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傳統習俗和技術水平,對全國農業分布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到20世紀70年代,法國半數以上農場搞起了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提高了農業效益,使法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城市中等工資水平。
荷蘭耕地不足,農業企業大多採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荷蘭溫室農業無論是蔬菜還是花卉,一般都是專業化生產、多品種經營。這種專業生產有利於設施專業化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並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專業化生產促進了專業領域的研究,使企業有長足的發展後勁,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總體上主要農產品生產要由生產環節機械化向全過程機械化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同時,發揮比較優勢,結合各地優勢農產品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區域,滿足農民對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及機具的多樣化和增加收入的需求,促進地區農業機械化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此外,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形成與支柱產業或龍頭企業相適應的、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農業和商業的有機銜接與結合,形成多產業環環相扣、互相依存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管農業的地位多麼特殊,它總是一個產業,應該按照產業的特性來發展它,即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這是各國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經驗之一。

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美國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的「三位一體」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這個體系有三個特點:一是由州農學院同時承擔教育、研究和推廣三項任務,使三者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並切實為農業生產服務;二是每年的研究推廣計劃由基層向上申請,推廣站提供的服務應盡量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三是推廣經費由聯邦、州和縣共同負擔。美國農業科學研究的經費充足,它主要采自公共和私人(公司)兩大系統,二者互相補充,前者側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後者側重於新產品開發和應用研究。
日本確定了優先水利化、化學化而後機械化的方針,並把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施肥方法的改進、土壤的改良置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推進日本農業的技術改造上,採取了適應小規模經營的小型化、靈巧化的發展方針,先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機械,經過研究、改進,製成適合本國使用的農業機械。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了農業全面現代化的水平。
以色列農業的迅速發展,是同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分不開的。除節水灌溉技術在世界領先外,以色列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化學化、電子化水平都比較高。近年來,以色列科研人員以高新技術發展農用機械,使拖拉機、摘棉機、地溫測量器、病蟲害預警機、擠奶機等主要農用機械都實現了更新與普及。以色列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發明安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能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並以最經濟的辦法保證燃料低消耗和作業速度,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積極採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良種、農機、施肥等農業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法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業行業組織和工業企業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在全國形成了農機、農葯、化肥、良種和先進農藝的立體推廣網路。1949-1968年間,法國農民自發組織了1300多個「農業技術研究中心」,學習新的農業技術。此外,國家還設立了「全國農業進步基金」,成立了「全國農業推廣和進步理事會」及各省的委員會,1959年還頒布了《農業推廣憲章》。
為適應21世紀農業發展的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步伐,改革目前農業科研與推廣相脫節的體制和機制,使農科教緊密結合。加大對農業基礎科研的投資,有重點地完善一批農業基礎科研設施建設,保證農業有充足的技術儲備。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現代農民的素質。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快培育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生產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進一步改善農民外出務工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叄』 農業巨災風險與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有何區別

農業保險財產保險種高難度業務特點同其難點直接相聯系表現:承保標價值穩定、實行低額承保、危險復雜、賠付率高等特點具體說明:

(1) 承保標價值穩定要確處理標價值保險金額、保險賠償關系作保險標農作物或牲畜保險期間般都處於期價值斷增再加市場價格變化、受災間確定性投入本同給保險金額確定造困難

(2) 實行低額承保目農民提供基本保障災自條件變化工管理面努力於減少農業損失明顯作用避免農民參加保險疏於防範治理造良影響農業保險通實行低額承保使保險自承擔部損失保險按各類作物標准產值70%承保災害損失低於產值30%部由農民自負擔

(3) 承保危險復雜性農業產面臨各種災害且部巨災旦發造慘重損失另外些災害發頻率高農業保險形初期承保都某種單風險棉花、西瓜等作物雹災保險

承保危險復雜性所僅僅承保單風險農業保險能滿足需要所農作物混合險或綜合險應運比說烤煙保險承保危險包括雹災、洪水、風暴雨棉花種植保險

承保危險包括冰雹、洪水、雷擊、龍卷風、台風暴風、暴雨

(4) 農業保險賠付率高、保費高、贏利性極差離政府補貼能保證賠付農業保險業務散易管理經營本明顯高於其保險業務所合作保險組織經營農業保險各種組織形式占非重要位合作保險實質互助共濟家起自提供經濟保障營利目

『肆』 近年來國家重視農業,農業保險有哪些經營模式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1、我國農業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農業保險業發展經歷了20多年的曲折歷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恢復與波動發展階段(1982年-2003年)。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業務發展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992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同時,賠付率也大幅上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達到119%。隨著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特別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向商業性保險公司轉變後,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2000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下降到3.87億元,2002年又減到3.0億元,全國農民人均繳納保費不足1元。據統計,1982年-2002年期間,農業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高達88%,遠高於農業保險經營盈虧平衡點79%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長期虧損,各家保險公司相繼取消了農業保險的經營。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建設兵團財產保險公司仍有經營,但品種、規模很小。這一階段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恢復後快速發展到萎縮低迷的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破冰與升溫發展階段(2004年至今)。由於近年來「三農」問題的不斷升溫,加之入世過渡期終結的日益臨近,農業保險對「三農」的保護傘作用日益突出,農業政策性保險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2004年中國保監會在上海、黑龍江、吉林等9個省區市啟動了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國內已設立了4家農業保險公司。今年,按照中央1號文件精神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的力度,擴大試點范圍,通過試點探索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不同模式,並制定政策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事業。為此,有人樂觀地稱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春天即將來臨。
2、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困境分析
農業和保險業是我國兩個典型的弱勢產業,風險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規律特點,使農業保險成為「弱弱結合」產業。10多年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的實踐表明,我國農業保險商業性運營已經進入了「供給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四個矛盾」:
第一,農業保險的外部性與商業運營的趨利性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的准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農業保險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配置會造成市場的失靈,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農業保險的商業化運作,趨利性的目標追求,偏低的邊際收益,會導致農業保險經營者以經濟利益的回報程度來選擇保險險種,從而降低農業險種的投入和經營強度,因為農業保險經營者不會主動為政府或社會承擔外部性造成的經濟損失。矛盾的結果,必然是農業保險業發展,特別是外部性突出的農業險種發展的萎縮,乃至消失,農業保險供給不足。
第二,農業保險的低補償性與農業產業的高風險性之間的矛盾。農業產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產業,由於產業的弱質性和農業生產經營設施條件的缺乏,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危害程度會更大,並且有逐步加重的趨勢,農業保險的賠付率居高不下。但作為農業產業發展「保護傘」的農業保險業,由於受自身收益和險種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對農業災害的補償水平卻很低,遠遠低於實際損失的價值。據測算,1998-2000年需要補償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為1681.59億元,通過農業保險平均年補償為4.5億元,僅佔0.27%。
第三,農業保險的高成本與農戶家庭的低收入之間的矛盾。農業保險以大數定律為基礎,投保多則保費低、保障足。農業產業的高風險、空間的分散性、時間的季節性、定損的復雜性,造成了農業保險的高成本性,農業保險需要比一般城鎮保險付出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決定了農業保險實現正常運營必須要有高費率作保障,一些地區農作物保險的費率高達10%。然而,與城鎮居民相比,由於我國農業基礎地位薄弱、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低下,對農業保險的支付能力有限,從而導致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嚴重缺乏。
第四,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與法律制度缺失之間的矛盾。受農業經營者自身屬性、小農意識和文化素質的影響,特別是由於法律制度的缺失,導致農業保險中道德風險比較嚴重,監督控製成本難以降低。據統計,道德風險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占農作物保險賠償的20%。而地域和個性的差異導致的逆選擇性,更使得農業保險經營者賠付率居高不下。問題的原因除了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外,有關法律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矛盾之一。《保險法》是我國一部有關商業性保險的法律,對農業保險不適用。《農業法》也只是泛泛談及,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有關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幾乎仍是一片空白。
二、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借鑒:政策性與商業性有機結合
農業保險具有管理風險、收入轉移等功能,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農業保險業的發展,並作為重要手段實現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業保險制度。其中,既有美國、加拿大、法國等發達國家,也有菲律賓、模里西斯、智利等發展中國家。各國根據自身國情不同,採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政策。
從各國農業保險的模式來看,大體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和市場主導的商業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政府主辦、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美國政府依據頒布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取消了政府救濟計劃,通過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災保險、較高保障水平的擴大保障保險、集體保險和非保險作物保障計劃等4大險種,將農作物生產者納入農作物保險計劃。還規定,不參加政府保險計劃的農戶,不能得到政府其他計劃的幫助。在運作模式上,聯邦政府成立了農作物保險公司,委託各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具體經營。政府承擔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各項費用以及農作物保險推廣和教育費用,對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提供20%-25%費用補貼,並提供農作物保險免稅、比例再保險和超額損失再保險等政策扶持。2000年美國農險補貼平均為純保費的53%,保費補貼額平均為6.6美元/英畝,農作物巨災風險實行強制保險制度,巨災保險補貼全部保費,其他都是自願選擇。投保農民當年農作物收成因災害減產25%以上時,可以取得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最高賠償金額。1980-1999年,聯邦政府對農作物保險的財政補貼總額累計達到150億美元,1999年達到22.4億美元。

『伍』 美國農業保險支持模式對我國的借鑒

其實小平先生最初倡導的改革開放,就是向西方學習。在實踐中卻慢慢走樣為,科學技術向西方看齊,政治制度向朝鮮看齊。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利益的,改革開放後,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的符咒,逐漸走入國際大家庭。不管是美國模式,德國模式還是瑞典模式,對中華民族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德國模式的社會民主模式,瑞典的高福利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美國的立憲共和國模式雖然有很多糟粕,但可以供我們可以借鑒的東西遠比朝鮮多,更比我們的封建社會多,但我們似乎更熱衷於繼承傳統。
"五不搞"讓人想到新的兩個凡是。其實馬克思列寧主義就是西方的東西,共產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從西方吸收了營養,成長壯大起來。今天更應該敞開胸懷,面向世界,向世界上任何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學習。
瑞典模式的典型特徵就是社會福利項目,從父母帶薪長期產假,到醫療保障病假補助,從失業保障和養老金,到義務教育,內容廣泛,被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但這種高福利,助長了平均主義,人口老齡化,年輕人缺乏就業積極性。瑞典的福利制度也因為歐洲經濟衰退而面臨困境,目前正在進行一系列改革,增強經濟活力,完善制度。
德國模式中的社會保障系統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很值得我們借鑒,人人有醫療保險,社會保險,失業保險,全面義務教育,大學從近年開始也只是象徵性收費。
美國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當然西方國家的議會民主,多黨競爭,全民選舉是否符合我國國情,還需要時間觀察,但無論如何,理論研究不能設立禁區。其實也可以順應香港居民的要求,將香港全面選舉的時間表提前,作為政治試驗田,在這里不管成功與否,都不會對大陸政治造成態度沖擊。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陸』 國外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有哪些

農業保險是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今天我帶您了解一下國外農業保險發展模式。

美國模式

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在該模式下,政府採取認捐方式出資組建官方的農作物保險公司,免除一切稅賦並對經營管理費用提供一定的補助。農作物保險公司直接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原則上農民投保自願,但也有促使農民投保的強制條件,如比例保費補貼、農戶信貸、生產調整、價格補貼等都與是否參加保險相聯系。美國這種發展模式的形成經歷了試辦,加速發展,政府給政策、政府與私營公司混合經營,到政府出政策、完全由私營公司經營和代理四個階段。到2000年,政府完全退出了農業保險的直接業務,將直接業務全部交給了私營公司經營或代理。政府向承辦農業保險的私營保險公司提供保費補貼、費用(包括定損費)補貼、再保險支持和稅賦上的優惠,並承擔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各項費用,以及農作物保險推廣和教育費用。保險公司哪家強,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最新榜單!全國十大保險公司排名

歐洲的自願互助保險模式

歐洲農業互助合作保險組織依附的基礎是各種農業生產者合作組織,其中以德法農業互助保險的做法比較典型。德國以小型互助合作保險為主,這種組織沒有資本股份,成員間按比例支付損失份額。德國政府對互助合作保險予以扶持,如發放補貼、提供再保險,特大災害賠償時由國家財政予以支持。法國以經濟作物煙葉互助保險的經營最引人注目。法國政府對各種形式的互助保險從法律和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 1984年,法國政府建立農業災害基金,對互助保險組織不能承擔的風險損失,給予補貼性補償。

日本的區域性農業共濟體制

在日本,農業保險由區域性農業共濟組合經營,政府通過提供部分經營費用和再保險,構築全國農業保險體系,主要農畜產品的保險是強制性的。

保哥提示:國外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有哪些?從保險體制和組織機構來看,農業發展保險模式主要有美國模式,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歐洲的自願互助保險模式,其中以德法農業互助保險的做法比較典型;日本的區域性農業共濟體制。

『柒』 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

一、選擇符合國情或區情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國外現代農業發展有三種主要模式,即以美國為代表的規模化、機械化、高技術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國為代表的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國、荷蘭為代表的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主要由該國的土地、勞動力和工業水平決定。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用實證資料證明了這條規律,世界上勞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國家,基本上走的是機械技術型道路;勞均土地在3~30hm2之間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交錯型道路;而勞均土地不足3hm2的國家,多數走的是生物技術型道路。 由於國家之間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等存在差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和特點各不相同,不能照搬套用。針對中國農業區域廣闊、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巨大、農業技術應用不充分、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而素質低下和農業投入不足等客觀現實,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既不能走美國大規模土地經營的道路,也不具備日本高額補貼的條件,但我們可充分利用當前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傳統農業,避免發達國家早期忽略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所走的彎路,通過推廣先進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現代農業。也可借鑒荷蘭和以色列等國人均農業資源很少但農業效益很高的國家的經驗,把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在能實行規模經營的地方,可以通過有效地轉移農村勞動力來集中土地,推行機械化生產,實現規模經營;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形較復雜的地方,可以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通過拓寬農業發展的深度、廣度,實行產業化生產來發展農業。就地形復雜、經濟發展落後的貴州等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應當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走勞動技術密集型的集約農業道路,在引進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和加快農民技能培訓上下工夫。總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和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高度重視政府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 縱觀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發展,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對於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規范和引導農業健康發展。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是為了減少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以彌補市場調節功能的不足。政府還通過休耕計劃、農作物保障計劃等來穩定和保護農業;通過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保護農民的正當利益,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公平交易,政府每隔5年就出台一個「農業法案」計劃,該法案用做今後5年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應財政預算的依據;另外,美國農業科技研究局根據美國農業發展的情況,制定6年農業科技發展計劃,與農業法案相銜接;通過國家稅收、補貼、價格干預、信貸管理以及產量定額分配等手段,對農產品市場與農業內部資源配置保持有效調節。 日本分散的小農經濟能迅速納入現代化的軌道,主要是依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預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日本在迅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過由於過分剝奪而導致農業萎縮的情況,但均在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後,分別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實行了對農業的反哺政策(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初級階段以硬體哺育為主,重點是提高農業固定資產裝備水平、加速農村建設等,政策導向是為擴大再生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級階段則採取硬、軟體相結合,以軟體為主的方針,政策導向放在結構調整、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村組織水平和農民素質等方面),從而使農業迅速強大起來。 以色列政府以大量投資支持農業發展,通過全國墾荒和興修水利,提高機械化程度,實現了農業大起步。 法國的土地政策有利於土地集中,促成了法國農場的規模化經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機械化政策激發農戶使用先進農機具的熱情,使得農田耕作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在較短時期內取得巨大提高;專業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勞動的分工協作,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又便於管理和機械化的推廣;財政、金融和外貿政策的傾向性,極大地鼓勵了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誘導了社會資金向農業投資;健全的農業科技和推廣體系的建立,為法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也給法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荷蘭政府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採取了一系列符合國情和氣候特點的農業發展戰略及政策,避開需要大量光照和生產銷售價位低的禾穀類作物的生產,充分利用地勢平坦、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奶業和附加值高的園藝作物,通過信貸政策和補貼政策,鼓勵重點發展的領域和產業「快步增長」,出口創匯;積極參加歐盟事務,使整個歐洲成了荷蘭的農產品市場;加強水利工程和環境保護的建設,使荷蘭農業能夠高效持續發展。 發展中國現代農業,政府必須對農業進行必要的保護,地方政府也應積極配合中央政府從以下五方面著手推動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一是完善政府支持農業的制度安排、組織管理和支持政策體系。為了提高農業競爭力,在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建立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教育支持體系、財政金融支持體系、中介服務支持體系的建設;確定適宜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制定合理的價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貸服務以及信息和技術服務,增強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等。 二是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不斷得到加強,但農業支持保護水平還很低,支持保護機制還很不完善。目前,中國每年對農業實際補貼率為財政支出的2%~3%,大大低於對世界貿易組織8%的承諾。為此,必須按照「形成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目標要求,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和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實行並加大對農民的各種直接補貼,向農民提供更多、更實惠、更直接的現金轉移支付,並使之制度化。 三是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投入上要根據項目不同的性質,採用政府直接補助和信貸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加大投資整合力度,下大力氣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大中型渠系配套等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提高耕地質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上下暢通、靈敏快捷的信息中國絡體系,讓農民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解決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動農業發展;大力推動城市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廣播電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國絡。 四是加快農業立法進程,保障農業發展。把農業國內支持納入法制化軌道,是保持農業國內支持政策連續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政策目標、預算額度、操作程序、部門分工、法律責任等,並盡量公開化,接受社會監督,有利於提高政府支農投資的效率,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要從中國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採取簡便易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種組織資源,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可操作性的農業支持體系。 五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風險防範與保險機制。農業風險防範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有助於減少農民突遇自然災害的損失。為此,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災害救濟制度。對於非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政府應給予農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的補貼,以維持農民的正常生活及來年對生產的再投入。同時,結合農業保險的特殊性,積極推行多種災害保險制度,實施有別於一般商業保險的政策性保險,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投資風險。 三、努力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作用 綜觀國外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高度重視民間組織的力量,許多國家都鼓勵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自我服務水平,以期能夠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和市場競爭的風險,增加獲利的機會。 美國農業合作社在其整個農業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內為其社員提供物資與資金、組織經營管理等,對外輸出勞務和銷售農副產品等。因此,農業合作社不僅直接成為土地和市場聯系的紐帶,而且成為一種能夠避免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的有效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美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合作社完全由農民自發聯辦,不依託政府,沒有任何官方色彩,主要活躍在流通及農產品初加工、儲運和銷售環節,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增強了農業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日本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採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模式,由農業協同組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其農協的作用聞名世界。農協在日本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通過其遍及全國的機構和廣泛的業務活動,同農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系,起到在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上使小農戶同大市場對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的農協並非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組織,它除了完成經濟職能外,還兼有幫助政府貫徹農業政策、代表農民向政府施加壓力的雙重職責,在日本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農業生產組織方面,以色列至今有並駕齊驅的三種形式:公有制集體農庄、合作社、個體農戶,他們分別創造著以色列農業總產值的32%、46%和22%,共同創造了以色列的高效農業,政府對他們一視同仁。農戶們根據所簽訂的產銷合同安排種植計劃,負責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儲藏、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 法國的合作社產生於19世紀中葉,隨後迅速發展起來。到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建立了3 100個農業信貸合作社,7200個供應和銷售合作社,1400個服務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業劃分,農戶可根據經營情況,同時加入幾個合作社。雙方每年簽訂一次合約,農民只要專心生產,其他的事項全交給合作社去辦理。年終結算時,扣除風險基金和發展儲備金,其餘的按入社資金和按農產品收購量分給社員。如果發生虧損,社員也要按對應的份額承擔風險。為了鼓勵合作社的發展,國家出台了有關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法國農戶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員,農業合作社占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業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中國實行的是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雙層經營目前只剩下家庭分散經營這一個層次,村集體組織農民進行統一經營的能力和意識嚴重不足。近年來,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農產品購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發展中國的現代農業,應積極探索適合農業和農村發展特點的農民合作組織形式,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有效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以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的政策目標 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是以色列一個成功的戰略性舉措。以色列在發展農業中處處注意維護生態平衡、維護生物鏈的自然連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塗,以改善自然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種植,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葯、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空氣、環境和海水的質量;通過北水南調工程,改善全國的水資源配置等。在以色列的農業結構中,基本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態勢,這與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發展模式,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換言之,要在繼續抓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推廣循環經濟模式的同時,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生態保護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等。 五、促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美國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通暢的水陸運輸中國的建立,更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化分工、專業化生產,而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農業生產不僅在地域上專業化,而且農民按照批發商的訂購合同,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商根據批發商對農產品的質量和規格要求,對生產者提供的產品進行加工,然後交由批發市場組織銷售,從而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聯系。 法國政府在推行農場經營規模化、生產方式機械化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引導本國農業走上了專業化和一體化道路。其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傳統習俗和技術水平,對全國農業分布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到20世紀70年代,法國半數以上農場搞起了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提高了農業效益,使法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城市中等工資水平。 荷蘭耕地不足,農業企業大多採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荷蘭溫室農業無論是蔬菜還是花卉,一般都是專業化生產、多品種經營。這種專業生產有利於設施專業化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並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專業化生產促進了專業領域的研究,使企業有長足的發展後勁,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總體上主要農產品生產要由生產環節機械化向全過程機械化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同時,發揮比較優勢,結合各地優勢農產品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區域,滿足農民對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及機具的多樣化和增加收入的需求,促進地區農業機械化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此外,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形成與支柱產業或龍頭企業相適應的、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農業和商業的有機銜接與結合,形成多產業環環相扣、互相依存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管農業的地位多麼特殊,它總是一個產業,應該按照產業的特性來發展它,即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這是各國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經驗之一。 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美國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的「三位一體」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這個體系有三個特點:一是由州農學院同時承擔教育、研究和推廣三項任務,使三者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並切實為農業生產服務;二是每年的研究推廣計劃由基層向上申請,推廣站提供的服務應盡量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三是推廣經費由聯邦、州和縣共同負擔。美國農業科學研究的經費充足,它主要采自公共和私人(公司)兩大系統,二者互相補充,前者側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後者側重於新產品開發和應用研究。 日本確定了優先水利化、化學化而後機械化的方針,並把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施肥方法的改進、土壤的改良置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推進日本農業的技術改造上,採取了適應小規模經營的小型化、靈巧化的發展方針,先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機械,經過研究、改進,製成適合本國使用的農業機械。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了農業全面現代化的水平。 以色列農業的迅速發展,是同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分不開的。除節水灌溉技術在世界領先外,以色列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化學化、電子化水平都比較高。近年來,以色列科研人員以高新技術發展農用機械,使拖拉機、摘棉機、地溫測量器、病蟲害預警機、擠奶機等主要農用機械都實現了更新與普及。以色列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發明安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能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並以最經濟的辦法保證燃料低消耗和作業速度,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積極採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良種、農機、施肥等農業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法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業行業組織和工業企業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在全國形成了農機、農葯、化肥、良種和先進農藝的立體推廣中國絡。1949-1968年間,法國農民自發組織了1300多個「農業技術研究中心」,學習新的農業技術。此外,國家還設立了「全國農業進步基金」,成立了「全國農業推廣和進步理事會」及各省的委員會,1959年還頒布了《農業推廣憲章》。 為適應21世紀農業發展的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步伐,改革目前農業科研與推廣相脫節的體制和機制,使農科教緊密結合。加大對農業基礎科研的投資,有重點地完善一批農業基礎科研設施建設,保證農業有充足的技術儲備。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現代農民的素質。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快培育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生產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進一步改善農民外出務工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 顧鳳祥推薦

『捌』 農業巨災保險是必要的嗎

為探索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海南將選擇2至3個市縣研究開展巨災保險試點。海南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了《2017年海南省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對今年全年實施農業保險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財政補貼政策。其中實施險種分為中央險種和省級險種兩大類,將實行不同的財政補貼政策。

對於孱弱的農業而言,商業保險的參與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此舉不僅可以減少農民的實質性損失,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不受影響,也能讓政府在惠及三農方面有更大的作為。農業現代化是農業保險的前提,農業保險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支撐。農業要有大的前途和進步,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就不能再有「突如一夜狂風來」之後的欲哭無淚。農業巨災保險是防範農業風險的關鍵之舉,海南的試點無疑為此開了一個好頭,也是避免類似悲劇發生的必然選擇。

『玖』 歐美國家農村金融體系的優缺點

我就找到了這個
(二)「4+1」需求功能型的美國模式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農村金融組織是從需求的角度來構建的。該模式由「4+1」即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系統、政府農貸機構、政策性農村金融和保險機構等組成。其主要特點是:
1.按照農業需要的合理分工設計惠農金融服務體系。該體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1)商業銀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規定,凡農業貸款占貸款總額的25%以上的商業銀行,可以在稅收方面享受優惠。(2)農村信用合作系統。它主要包括聯邦中期信貸銀行、合作社銀行、聯邦土地銀行,由農業信用管理局管理。(3)政府農貸機構,包括農民家計局、商業信貸公司、農村電氣化管理局三個機構。需要說明的是,農民家計局主要是對不能從商業銀行借到低利率的青年農民提供適合農業生產周期的借款,這是一種「無追索權貸款」。(4)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小企業管理局,專門向不能從其他正常渠道獲得充足資金的小企業提供融資幫助。
2.政府為信用社提供持續的正向激勵措施。美國以法律形式規定對信用社的優惠政策:免徵各種稅賦;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險;信用社不繳存款准備金;信用社可以參照市場利率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
3.多層次的保險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農作物保險業務。美國農業保險運行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局),主要負責全國性險種條款的制定,風險的控制,向私營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支持等;第二層次為有經營農險資格的私營保險公司,它們與風險管理局簽訂協議,並承諾執行風險管理局的各項規定;第三層次為農作物保險的代理人和查勘核損人,美國農作物保險主要通過代理人銷售,他們負責具體業務的實施。
(三)「4+1」國家控制型的法國模式
法國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互助信貸聯合銀行、大眾銀行和法國土地信貸銀行等農業信貸機構及法國的農業保險(即「4+1」模式)都為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是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系統。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農村金融體系屬於典型的國家控制型金融模式。目前,法國農村金融形成了由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互助信貸聯合銀行、大眾銀行和法國土地信貸銀行組成的農村金融體系。該體系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並運行的,同時還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它屬於典型的國家控制型金融模式。
2.最大的農村金融機構採取「上官下民」的組織體系來構建。法國最大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業信貸銀行系統是一個典型的半官半民性質的金融組織,由地方農業信貸互助銀行、地區(省)農業信貸互助銀行和中央農業信貸銀行三個層次組成。該體系是在民間信用合作組織基礎上由上而下逐步建立起來的。這種體制的優點是便於管理,合作金融機構的業務與國家政策結合得很緊,甚至可以說是為政府政策服務的。其缺點是各級信貸互助銀行獨立性較小,受政府幹預大,經營效益較差,國家財政補貼較大。
3.政府對農業保險進行必要的干預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法國農民為保障自己的經濟安全,發起並設立了地方互助保險公司以應對火災、冰雹、牲畜死亡等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政府則負責對商業保險所無法承保的巨災風險(如農業自然災害)進行必要的干預。1980年以後,法國在大學和有關部門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農業風險科學研究的機構,政府投入巨資資助研究。
(四)「5+1」分類對口型的墨西哥模式
墨西哥支持農村發展的金融機構比較齊全,包括國家農業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國家外貿銀行、全國金融公司及農業保險機構(即「5+1」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將不同情況的農戶進行分類並安排相應的機構提供對口的金融服務。墨西哥根據農戶的不同情況,分別由不同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如現代化大農場的資金由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國家外貿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具有一定的生產潛力的中等農場或農產的資金主要靠國家農業銀行提供優惠貸款;那些生產落後、不能獲得正常銀行貸款的貧困地區或貧困農戶主要靠政府通過專門的基金會提供的低息或無息貸款來發展生產、保障生活。
2.農業保險中政策保險與商業保險共存,國家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墨西哥農業保險公司的最初資本金由財政部提供。國家財政還提供該公司費用的25%以示支持,並對整個農業保險給予政策性免稅。墨西哥還有其他4家商業保險公司經營部分農業保險業務,該農險業務向國有農業保險公司分保,並可經墨西哥農業保險公司從政府獲得30%的保費補貼。農業保險的推廣實行自願原則。但是,對一些種植業、養殖業保險採取強制措施。
(五)「6+1」領頭銀行型的印度模式
印度農村金融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多層次性,各金融機構之間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合作。這一金融體系構成了「6+1」領頭銀行型模式,即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商業銀行、農業信貸協會、地區農村銀行、土地發展銀行、國家農業農村開發銀行、存款保險和信貸保險公司。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用「領頭銀行」計劃的制度安排確保金融對農村地區的支持。在農村金融發展中,印度推行「領頭銀行」計劃,就是在一個地區,必須有一家領頭銀行負責該地區的發展開發工作,該銀行必須向國家規定的優先發展的行業(如農業)提供金融支持。
2.用法律的形式確保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印度政府在《印度儲備銀行法案》、《銀行國有化法案》、《地區農村銀行法案》等有關法律中,都對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機構網點提出了一定要求。如《銀行國有化法案》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在農村設立一定數量的分支機構,將其放款的一定比例用於支持農業發展。印度儲備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在城市開設1家分支機構,必須同時在邊遠地區開設2~3家分支機構。在今天的印度,平均每2萬個農戶就有1家農村金融機構為之服務。
3.用中央銀行的特殊職能確保農村地區的信貸投放。印度儲備銀行確定了「優先發展行業貸款」制度,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將全部貸款的40%投向包括農業、中小企業、出口等國家優先發展行業,其中貸款的18%必須投向農業及農業相關產業。如果達不到規定比例,差額部分的資金以低於市場利率的資金價格存放到國家農業農村發展銀行,由該銀行對地區農村銀行進行再融資,也可購買印度農業農村發展銀行的債券。印度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4.印度的農業保險充分發揮了保險在分散農業經營中風險的重要作用。印度的農業保險實行自願保險與有條件的強制保險相結合的方式,即進行生產性貸款的那些農戶必須參加相關農業保險,其他的保險如牲畜保險,實行自願原則,由農戶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是否參加。另外,印度最近開始開辦經濟作物保險,更多種類的農作物被納入農作物保險計劃。
二、國外農業發展金融支持的主要經驗及啟示
(一)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因地制宜地設計了不同的金融支農發展模式。農業最發達的美國針對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國力富強的國情,從需求的角度設計「4+1」模式的金融服務體系,滿足農村市場的需要;日本根據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經濟發達的國情,發揮團隊作用,以合作金融為依託設計「2+1」模式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墨西哥農村經濟存在二元結構,地區發展不平衡,由於公共信貸資金不足,將農戶進行分類並安排相應的機構(「5+1」模式)提供對口金融服務;印度根據人多地少經濟落後的國情,採用「6+1」領頭銀行模式扶持農業發展。
中國大陸具有東亞小農社會的典型特徵,工業化開展較遲,勞動力轉移速度較慢,農村存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商品經濟發育不足,農戶規模太小以及人多地少等現狀。在歐美,「村」的形式已經不存在了,中國絕大部分人口還住在村裡。城市化速度再快,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里,這種局面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此,我們不能照搬歐美模式,而應更多地借鑒日、印等東亞模式。
(二)用立法手段保障農村金融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
早在19世紀,法國政府就頒布了《土地銀行法》,著手建立農業信貸體系,試圖通過建立農村金融制度來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幫助農民提高收入。美國根據《農業信貸法》建立了一個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日本也頒布了《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法》等,而印度的立法規定得更具體、更具可操作性,如在《印度儲備銀行法案》等立法中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城市開設1家分支機構,必須同時在邊遠地區開設2~3家分支機構;商業銀行必須將全部貸款的18%必須投向農業及農業相關產業。無論是美、日、法等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還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都用立法手段規定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發展應承擔的責任。
(三)政府提供持續的正向激勵措施扶持農村金融機構
由於農業生產的弱質性,農業生產吸引資金的能力較弱,農村金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對支持農業發展的金融機構採取持續的正向的激勵措施就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如美國對支持農業發展的金融機構實行稅收優惠、利率補貼等措施;日本政府向農協組合增撥財政資金;法國政府實行的優先支持、貼息政策;墨西哥實行的低息、無息貸款政策;印度對農村金融機構採取了利率補貼計劃,規定了商業銀行農村信貸的差別利率。這些措施的實行,既是對農業的支持,也是對支持農業發展的金融機構的激勵。
(四)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寬松優惠的貸款條件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金融是國家引導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繁榮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農村擺脫貧困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政府有必要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以扶持它的發展。而農村金融機構在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之後,又將優惠的信貸支持政策服務於農村領域。如美國商品信貸公司為支持農產品價格提供無追索權的貸款和補貼補償等;日本的農協系統不以盈利為目的、貸款不要擔保等;墨西哥對貧困地區或貧困農戶實行低息或無息貸款來發展生產、保障生活;印度的《地區農村銀行法案》明文規定,地區農村銀行經營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農村地區到目前為止所忽視的那部分人的特殊需要」。
(五)通過建立農業保險制度來降低農業經營風險
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美、法、日的「4+1」或「2+1」模式,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墨、印的「5+1」或「6+1」模式,這個「廣就是農業保險,也就是說,各國都無一例外地建立了農業保險制度。這些國家的農業保險為農業發展的自然、經濟、社會三大風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功能,是各國政府扶持農業的重要政策,並且通過法律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保障。
三、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不足和缺陷
(一)不恰當的農村金融功能定位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存在四大「短板」的金融抑制
「短板」之一: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不為農戶發放貸款。長期以來,農業發展銀行只局限對糧、棉、油等收購企業發放收購貸款,而無權對農戶發放貸款,將本來具有政策性扶持的農戶貸款由企業性質的農村信用社承擔,政策性的農業發展銀行曾變成了純粹的「收購銀行」。現階段,農業發展銀行雖然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貸款,但受其信貸資金來源的限制,支農作用不明顯。
「短板」之二:商業性銀行——農業銀行名不副實。現在的農業銀行在轉軌過程中過分追求商業性目標,特別是在實行股份制改造以後,效益最大化似乎變得天經地義,也更加有理由偏離「三農」方向。
「短板」之三:支農主力軍——農村信用社的支農貸款比例缺乏剛性約束。農村信用社雖然承擔著為「三農」服務的政策性職能,但這種職能只停留在彈性的倡導上,還沒有上升到剛性的約束。作為金融企業,逐利性更是一種內在的商業需要,當彈性的政策性金融職能與剛性的逐利性內在需求發生沖突時,信用社會毫無疑問地舍彈性職能而取剛性需要,最終導致信貸資金流向非農領域。
「短板」之四:「劣幣驅逐良幣」——非正規金融組織對正規金融機構具有擠出效應。在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劣幣)由於具有投向自由、借貸期限靈活、貸款手續簡便等特點,更容易為農產所接受。在正規金融組織(良幣)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它已經成為農戶借款的主體,也已經開始填補由正規金融留下的信貸市場空間。據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對2萬多農戶的調查,在2003年的農戶借款中,銀行信用社貸款佔32.7%,民間借貸佔65.9%,其他佔1.24%。這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二)不合理的金融支農體系的網點收縮導致部分鄉村出現金融服務「盲區」
根據產權安排和收益沖銷理論(埃格特森,1990),金融機構將網點大幅減少,收縮了放貸許可權,已逐漸淡出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領域。如湖南省永州市農行營業網點在全市188個鄉鎮中設有機構的只佔34.6%;農村信用社也實行撤並,對1300多個農村信用代辦站進行撤銷,部分鄉村出現了金融服務盲區。在撤並的網點中,基本上屬於偏遠的農村和山區的機構,當地居民因無法得到便捷的存取款和結算服務而極為不滿。如安徽省石台縣橫渡鎮蘭關村曾是鄉政府所在地,由於撤鄉並鎮,信用社也跟著撤銷,當地居民辦理存、貸、匯業務要跑到15公里以外的鄉鎮,用卡業務則要到縣城辦理,加重了老百姓的經濟負擔和融資困難,為此先後發生兩次村民群體上訪事件。此類現象,並非個案,許多欠發達地區均有類似情況。而印度規定:商業銀行在城市開設1家分支機構,必須同時在邊遠地區開設2~3家分支機構的做法對我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失衡的農村信貸資金供需矛盾造成供給總量不足,導致農村信貸資源的嚴重「貧血」
從欠發達地區的現狀看,國有商業銀行逐漸演化成為上級行的「吸儲器」,加之基層郵政儲蓄銀行只辦理存單質押貸款,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血液)被大量抽走,出現了農村資金的「抽血機」效應——本地資金異地化。據統計,遍布城鄉的郵政儲蓄機構,所吸收的存款有近60%屬農村存款。本來就「貧血」的農村,在郵政儲蓄「抽血機」的效應下變得更是猶如雪上加霜。這與印度「貸款的18%必須投向農業及農業相關產業」的規定相去甚遠。
(四)缺失的農業保險支農功能難以滿足農業分散風險的需要
我國農村保險業目前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國外由政府主導、各種金融機構參與的農業保險體系在我國還未建立,農業生產的風險很難分散。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於多年來對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一直不足,農業基礎設施陳舊老化,各種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往往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四、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合理界定金融機構功能定位,減少供給型金融抑制
借鑒美國的需求功能型、墨西哥的對口支持型、印度的領頭銀行計劃等經驗,我國應合理界定金融機構的支農定位:一是農發行定位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扶持重點地區和行業等方面發揮作用,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中重要的基礎性力量。二是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業地區的投入,如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縣級以下網點新增存款用於支持「三農」的比例。三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使農村信用社真正發揮地處農村、與農民聯系緊密的優勢,在防範風險條件下,簡化貸款手續,加強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四是完善郵政儲蓄制度,建立資金迴流機制。五是規范民間融資行為,積極培育和發展如村鎮銀行等小額貸款組織。六是推進農業保險進程。
(二)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農村金融的干預
要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就必須將微觀、直接的干預上升為宏觀、間接的管理,使金融機構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以免損害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
(三)開放農村金融市場,放開對民間金融的過度管制
農村經濟主體對資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規模小、時間短、頻率高的特點,正規金融機構很難滿足這類資金的需要。而民間金融具有設立方便、資金使用靈活、服務於民間等特點,應該成為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四)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採取持續的正向激勵支農政策
從國際經驗看,各國農村金融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建議我國政府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第一,繼續向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提供支持,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為農業發展提供廣泛的資金支持。第二,為偏遠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適當剝離一部分不良貸款,減輕財務負擔。第三,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利息補貼等,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村提供貸款。第四,拓展農貸風險補償渠道,建立農業投入的補償基金。

閱讀全文

與國外農業巨災保險管理及借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