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復旦葯學院臨床葯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大致有哪些就業方向是什麼
臨床葯學目前有教師4名,其中教授2人、講師2人。擁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和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各1人。另外,臨床葯學教學與科研工作離不開附屬醫院的大力支持,我們擬聘請醫院的臨床醫學和臨床葯學的專家作為學院的兼職教授,共同負責臨床葯學的課程教學、臨床實習和科研工作。 科學研究 結合臨床葯物應用與評價開展科研工作,對創新葯物與上市後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及適用性進行系統的科學評價。如葯物基因組學與個體化給葯研究,臨床葯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葯物體內過程評價,葯物流行病學,葯物利用評價與葯物經濟學研究等。申請國家和市級的縱向和橫向科研課題與基金,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新葯創新與863項目,衛生部、葯監局有關課題和上海市科委和衛生局課題。發表高水平論文、申報省部級科研成果。人才培養 具有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培養臨床葯學高級研究型與應用型人才。為本科生開設《醫院葯學》、《臨床葯學概論》和《臨床葯物動力學》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葯物臨床評價》和《葯物基因組學》等課程。
㈡ 江蘇奧賽康葯業有限公司的公司簡介
公司位於南京江寧科學園,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廠區佔地170畝,布局合理,建有辦公大樓、生產和輔助生產廠房、新葯研發和質量檢驗中心、倉儲中心、職工食堂與宿舍等生活區。
江蘇奧賽康有限公司始終秉承「以研究為源,以健康為本」的企業理念,下設有葯物研究所和DDS研究中心,2007年被認定為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南京市抗消化道潰瘍葯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南京市產學研研究基地;研究所下設有葯物合成室、葯物分析室、葯物制劑室、創新葯物研究室等,新葯研發基礎設施齊全,設備先進,現在每年在研項目10個以上。2006年以來公司已申請專利45項,其中已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這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江蘇奧賽康葯業有限公司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恪盡社會責任。公司與各科研機構、大學進行廣泛的合作、交流。2002年開始在江蘇設立了「奧賽康臨床葯學基金」,先後支持了省內醫院和科研單位多項臨床科研項目;在南京工業大學設立「奧賽康獎學金」、「奧賽康獎教金」、「奧賽康科研基金」,培養優秀科研人才;與葯學會建立夥伴關系,成立「奧賽康葯學基金」,支持國內葯學發展。汶川大地震時公司捐贈葯品及現金,獲南京市「5.12抗震救災博愛獎」。
㈢ 山東大學葯學院的科研情況
學院擁有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山東省重大新葯創制中心、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中葯標准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日葯物篩選中心等多個國家或省部級專門研究機構。擁有「葯物化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山東省 「微生物與生化葯物」、「葯劑學」、「葯理學」省級重點學科和「山東省葯物分子設計和創新葯物」省級重點實驗室。擁有通過國家GLP認證的山東大學新葯評價中心、衛生部臨床葯師培訓基地、山東大學執業葯師培訓中心等機構。學院還與多家大型制葯企業在校內聯合建立了新葯研究中心或實驗室,如山東大學-魯南天然葯物研究院、山東大學-瑞陽新葯研究基地、山東大學-齊都創新葯物研究基地等。學院科研力量雄厚,實驗條件完善。擁有 17000 平方米的教學、科研用房及 Bruker AVANCE 600型核磁共振波譜儀(配超低溫探頭)、A PI4000液質聯用儀、高分辨氣質聯用儀等大型精密儀器。近年來,葯學院實施教學、科研與產品開發相結合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建設,提升可研開發能力,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積極服務國家和地方醫葯經濟發展。近五年來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重大新葯創制計劃項目、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近100餘項,目前在研國家級重大課題50餘項,與企業合作課題170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8項,新葯證書15項,國家發明專利31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數十億元,榮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學院按照全方位開放辦學的理念,積極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學院的科研教學水平。平均每年邀請國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學25人次,每年聘請流動崗特聘教3~7名,每年出國訪問、參加學術會議、合作研究及進修10餘人次,派出留學生3~8人,接收留學生3~5人,來訪學生5~10人。與韓國Duksung Women's University、美國Kansas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等8所大學的葯學院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與日本東京大學聯合建立「山東省中日葯物篩選中心」,並聯合創辦國際性學術期刊《BioScience Trends》和《Drug Discoveries& Therapeutics》。其中《BioScience Trends》已被SCI收錄;與英國Bath 大學聯合申報歐盟合作課題獲得了成功;與美國M innesota葯學院、Georgia州立大學生化學系、美國華盛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20多所大學的葯學院建立了合作聯系。
㈣ 北京大學葯學院的教學科研
有葯物化學、生葯學、葯劑學、化學生物學和臨床葯學5個博士點和葯物化學、生葯學、葯劑學、葯物分析學、無機化學、臨床葯學6個碩士點;葯學作為一級學科為葯學博士後流動站和「大葯學」博士點,標志著葯學院各學科均可招收博士生。學院現有各類學生2217人,其中博士生、統招研究生、研究生班學生297人,六年制本碩連讀學生570人,四年制本科學生153人,承認教育專升本、專科學生1197人。
2001年經教育部批准開始招收6年制本碩連讀的長學制學生。在實施長學制招生計劃和六年一貫、本碩融通的培養模式後,學院注意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與學」 的觀念。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在教學體系、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素質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調整與改革。在「加強基礎、注重素質、因材施教、強調創新、面向未來」的培養方針下,突出了學生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逐步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教授講授基礎課,加大推進本科生早期進入實驗室的力度,適當減少了課堂授課時間。制訂了長學制分流條件及二級學科培養細則,培養方案不斷完善,成效顯著。
為適應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編寫了多種高水平教材,其中為六年制本碩連讀編寫的特色教材17部已正式出版9部;主編全國規劃教材8本,參編10本。有12本教材獲「十一五」規劃教材立項,2本教材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本教材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別獲2006年全國高等學校醫葯優秀教材二、三等獎。《無機化學》、《葯用植物學》被評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教材。《葯物化學》獲得2006年國家精品課程。
教育改革研究《大葯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獲2001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1世紀初葯學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獲2004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全面改革醫葯專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內容,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獲2004年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葯學院新生導師制的創建與發展》獲2004年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目前承擔著十幾項教育教學立項課題研究,其中包括「十一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立項5個。
學院的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疾病」即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老年性疾病;以及在核酸、寡糖、多肽和微量元素 「四大內源性物質」和天然葯物等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然葯物與仿生葯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核心,重點學科(葯物化學、生葯學、葯理學)為依託,在核酸化學、多肽化學、糖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等方面積累了較雄厚的基礎,取得了國內領先、國際上有影響的成績,有些研究已處於國際前沿水平。在分子葯理、細胞化學、葯物設計、篩選等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也達到與國際同步水平。目前承擔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參與了「九五」211工程和「十五」「211」工程項目的建設。
近五年發表論文965篇,其中被SCI收錄的416篇;獲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30項,其中國家級4項,部、委、局、北京市級26項;獲國家各級名類科研經費(「縱向」)4500萬元。
㈤ 河大醫學院和新鄉醫學院哪個好
新鄉醫學院比較好,因為新鄉醫學院是國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
一、師資力量:
1、河大醫學院:有專兼職人員20人,其中兼職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9人,講師、實驗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6人,碩士學位9人。
2、新鄉醫學院:學校有教職工153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415人,專任教師911名,正高職稱的專任教師佔11.86%。
二、教學建設:
1、河大醫學院:有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免疫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
2、新鄉醫學院:學校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河南省級特色專業10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9個河南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級卓越醫生人才培養計劃項目1項。
三、科研成果:
1、河大醫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子課題、衛生部科研基金、河南省傑出人才創新基金、河南省醫學創新人才工程基金、河南省自然基金、科技攻關計劃等。
2、新鄉醫學院: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7項,包括面上項目11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項、河南聯合基金項目6項,直接經費總計達1331.1萬元。
㈥ 南方醫科大學臨床葯學怎麼樣
學術氛圍很濃,在科研、師資方面都有自己特色優勢。
1、師資
葯學院現有正式在編人員103人,專任教師82人,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其中:正高33人,副高37人,中級12人,研究生導師5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90.2 %,具有留學背景的教師佔比54.9 %。
2、學科優勢
葯學專業為廣東省名牌特色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19年10月以新標准首家通過葯學專業認證。臨床葯學專業於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科研成果
學院先後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廣東省「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國家、省市級課題227項,研究經費1.68億元。
在Signal Transct Tar、Angew Chem Int Ed、Adv Sci、Adv Materil、J Med Chem、Brit J Pharmacol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了SCI論文580餘篇,申請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國際PCT專利130餘項,其中授權76項。獲廣東省葯理學會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項。
以上內容來源:南方醫科大學葯學院-學院概況
㈦ 四川大學華西葯學院的學科建設
葯劑學 是研究制劑及其給葯系統的設計、生產和質量控制等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基本任務是研究將葯物製成適宜的劑型,達到安全、有效、質量可控、順應性好的特點應用於臨床,發揮防病、治病和診斷的作用。
華西葯學院葯劑學學科成立於1952年,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權,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權,1991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2004年批准為四川省重點學科,為十五「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5年被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國內唯一的靶向葯物及釋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批准為全國重點學科。
現由葯劑學、臨床葯學、物理葯學、中葯制劑、葯用高分子材料等教研室和靶向葯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成。 目前共有教師29人,其中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共有教授10人(兼職1人),副教授12人,近80%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 研究實驗室總面積3000平方米,在讀研究生共116人;其中,博士生36人,碩士生80人,已授學位合計209人。其中,博士學位58人,碩士學位151人。
2001年以來,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課題3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近30項,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4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橫向課題300餘項,到帳科研經費近5000萬元。發表論文 500 余篇;其中被SCI、EI收載150餘篇;主編專著和教材8本,參編15本;申請發明專利10餘項;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1篇。
葯物化學 是一門以創制新葯為目的,通過設計和合成葯物、闡明葯物化學性質、研究葯物分子與機體細胞 (生物大分子) 之間相互作用規律的綜合性學科,是葯學領域中重要的帶頭學科。
該學科點由葯物化學教研室、天然葯物化學教研室和天然葯物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組成。共有教師22人,正高11人,副高5人;其中博士導師6人,碩士導師5人,專業實驗室總面積2000㎡,在校研究生165人;其中博士生26人,碩士生50人。巳授學位合計227人,其中博士學位47人,碩士學位180人。
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骨質疏鬆防治葯物、老年病葯物、主動靶向葯物、手性葯物、多肽葯物、葯用生物鹼化學、天然活性成分等。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0項,省部級基金項目15項,橫向80餘項,共獲科研經費1400餘萬元。發表科研論文160 余篇,申報發明專利9項,獲准6項,並獲省、部級獎5項。
創新葯物與中葯現代化研究是華西葯學院學科發展的主攻方向。四川大學華西葯學院整合了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和化工學院與創新葯物研究相關的優勢學科,在「十五」期間,通過開展「 211工程」子項目建設——「創新葯物、現代化中葯與工程」,在創新葯物的研究上已形成我校具有理、工、醫等領域交叉的特色研究方向。 在子項目建設期間,學校投資 3000 余萬元建成新葯學科教大樓,投入「211工程」專項建設經費400餘萬元用於購買液質聯用儀等大型設備,使華西葯學院的科學研究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已逐步形成了幾個各具學科特色的研究方向,在計算機輔助的骨、肝靶向葯物的設計、合成和生物特性研究方向,靶向給葯系統研究方向,中葯與天然葯物研究方向,制葯工程技術研究方向,綠色化學與技術研究方向已取得重要進展。
該「211工程」子項目負責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科技部重點攻關課題3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9項,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2項,博士點基金6項,其它基金45項,橫向課題300餘項,共獲科研經費近3000餘萬元。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物1個,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篇,提名獎1篇,發表研究論文累計達700餘篇,其中SCI論文110餘篇。編寫出版《靶向治療分子基礎與靶向葯物設計》和《中國青藏高原葯用植物圖志》2部專著,全國統編教材《葯物化學》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獲教育部提名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高校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各類省、部級獎50餘項。申請專利14項,授權7項,其中有2項為美國專利。
㈧ 武漢大學葯學院的科研機構
葯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總體目標是在葯物分析與篩選領域開展前沿研究工作並培養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及博士後等多層次高級專業人才。
本研究所由4名教師組成,其中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名(博導)、教授1名(博導)、副教授2名。
科研方面,本研究所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3項和青年基金2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300萬元。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晨光計劃項目1項,武漢大學引進人才及創新科研項目5項及校企合作項目多項,近年來本研究所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申請國家專利多項。
教學方面,已完成葯物分析專業的基礎及專業課程建設,並開設了完備的葯物分析相關課程,「葯物分析」被評為湖北省精品課程。承擔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1項,武漢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等共3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多篇,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葯物分析學》(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
人才培養方面,本研究所每年共招收博士生2-4名,碩士生8-10名,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及大學生創新科研20餘人。本所學生就業形勢很好,就業渠道分別為赴美國、日本及國內一流大學及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高校及研究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以及中外合資企業及國內大型企業從事葯物相關研發與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研究特色是運用微柱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毛細管電色譜、色譜-質譜聯用、激光誘導熒光、生物感測等現代分析技術為手段,研究葯物的新的分析方法學及作用機理、集成化微納流葯物分析裝置、葯物分子識別材料、以及葯物有效成分篩選及質量控制。開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 葯物的色譜及電泳分離新方法;2. 葯物分子識別材料及其應用;3. 微納流控葯物分析裝置及其集成化;4. 熒光探針試劑的合成及其應用;5. 生物感測及葯物電分析方法;6. 中葯有效成分的分離、鑒定及質量控制;7. 葯物篩選新方法;8.單細胞分析。 生物葯物研究所系是以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其它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為基礎,藉助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化學和物理手段,研究生物技術葯物(包括基因工程葯物、天然產物等)、葯物在體和體外相互作用以及葯物大規模篩選的學科。目前有基因工程葯物(常見病相關基因研究、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多肽類葯物)、生物化學制葯工程(包括酶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及相關的葯物分析及篩選)、腫瘤組織晶元、分子葯理學和環境保護產品開發等六個研究方向,從上述幾個研究方向,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葯物。
本科生培養以為研究生教育培養合格生源為主要任務,兼顧培養社會上需要的本科應用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現用專業課教材將在五年內逐步用世界著名英文原版教材取代,它們是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制葯工藝學、發酵工藝原理、細胞及分子免疫學、生物信息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和自主培養師資的規模,使本科生專業課程的教學在五年後全部採用雙語教學。研究生課程全部採用英語授課,爭取把發酵工藝原理、細胞及分子免疫學、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建設成學院或學校優質課。五年裡引進具有博士以上學位的教師五名。
本研究方向下設如下幾個研究室:
(1)基因工程葯物學實驗室是一所從事基因工程研究與開發的綜合性實驗室,它主要從事常見病相關基因的研究,尋找疾病相關基因,開發具有臨床意義的葯物。為開發創新葯物提供基礎,在此基礎上開發基因工程葯物,蛋白質葯物,多肽葯物,多糖類葯物,開發多種疫苗(蛋白質疫苗、DNA疫苗),基因工程診斷試劑。治療用細胞因子和基因治療等。
(2)生物化學制葯工程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從事生化葯物研究和開發(包括酶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葯物篩選及分離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葯物下游技術研究工作,包括微生物發酵工程學、葯物在體和體外相互作用、葯物篩選及葯物分析提純工藝研究。
(3)腫瘤組織晶元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分類、儲存和制備各種腫瘤組織切片,並將其制備成晶元,供抗腫瘤葯物的研究與開發以及腫瘤發病機制的研究材料,如下設備是實驗室的必須設備:二氧化碳培養箱、液氮罐、各型切片機、熒光、倒置及常規顯微鏡、放射性同位素檢測儀、以及其他細胞生物學研究用儀器。
(4)環境保護及石油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要從事石油生物降解過程的研究,分離克隆參與烷羥生物降解過程關鍵酶的基因,用於構建能高效降解烷羥的重組菌株。研究污水處理的微生物學,提高污水處理效率。 化學葯物研究所是立足於適應我國醫葯工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級葯學人才的培養,為提升我院葯物化學專業科研實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成立的。葯物化學專業自1994年開始向全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經過14年教學和科研的發展,逐漸形成了雄厚的師資力量。本所現有在職教職員工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04年獲得葯物化學碩士點授予權,博士點掛靠在武漢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現有博士生導師3人,葯物化學專業碩士生導師7人,培養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和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學校前列。所有教師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博士7名,在讀博士1名),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約佔60%。人員構成反映出教學隊伍老、中、青相結合,梯隊層次好,教師教輔人員配備合理,互相協作。
化學葯物研究所充分發揮武漢大學具有較強的化學、生物與醫學的綜合實力和優勢資源,使葯物化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專業方向,主要包括抗腫瘤、抗病毒葯物研究,手性技術與葯物合成研究,葯物設計、合成及技術開發,天然葯物化學及先導化合物研究,生物模擬天然離子通道設計、合成及性質研究,手性葯物的電化學催化合成與分子識別,制葯反應工程和葯廠工藝設計等。
化學葯物研究所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學科發展。現擁有多名學科帶頭人,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30 多項。已發表上百篇研究論文,其中多數為SCI收錄。申請各項專利 25 項,獲批 15 項。化學葯物研究所的科研條件正在日益改善。葯學院現擁有各類先進設備的實驗中心,目前有400 MHz核磁共振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熒光光譜儀和紫外光譜儀等用於葯物化學研究的大中型分析儀器。
化學葯物研究所決心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從事葯學研究的專門人才,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發展。也為實現葯學院成為湖北省和全國的葯物(新葯)研究、開發與評價中心及葯學人才培養基地這一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㈨ 周欣的科研項目
1、 杠板歸馬蘭草等貴州苗葯材的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760293)(在研)
2、 保婦康泡沫劑的指紋圖譜研究[黔科合農社字(貴州省「十五」科技攻關項目(2001)1115號)(已結題)
3、 丹香葡萄糖滴注液指紋圖譜研究(貴州省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研究開發專項項目[黔科合中葯專字[2003]21號](已結題)
4、 心血丹(復方丹參)注射液的指紋圖譜研究(2001年貴州省優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基金[黔科教辦[2001]6號])(已結題)
5、 銀杏天寶指紋圖譜研究(貴陽市科學技術計劃項目[2002]築科技合同字第24號)(已結題)
6、 銀杏葉片指紋圖譜的研究(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項目[黔科合人字(2003)0311號])(已結題)
7、 貴州省GAP種植的2種道地中葯材的指紋圖譜研究(2005年貴州省優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基金[黔省專合字(2005)249號])(已結題)
8、 杠板歸等幾種苗葯材的化學成分及質量標准研究(2006年貴州省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研究開發專項項目[黔科合農字[2006]5007號])(在研)
9、 姜黃、蓬莪術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貴陽市2006年計劃項目[築科農字(2006)第42號])(在研)
10、茯苓等3種苗葯材的指紋圖譜研究(高層次人才科研條件特助經費項目[TZJF-2006-25])(在研)
11、一種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葯新葯臨床前葯學研究(貴陽市2007年計劃項目[2007]築科合同字第5-2號)(在研)
12、道地葯材吳茱萸生物鹼成分的質量控制研究(2007年貴州省國際合作項目[黔科合外G字(2007)400117號])(在研)
㈩ 方朝暉的科研項目
在研國家、省部級課題9項1、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課題:益氣養陰活血法對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氧化應激損傷的干預研究
2、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益氣養陰活血法對實驗性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大鼠血管氧化應激損傷的干預研究
3、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亞臨床血管病變的中葯干預研究
4、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型糖尿病前期中醫綜合治療方案的研究
5、民政部老年學和老年醫學課題:安徽省漢民族周圍骨骨密度測量暨骨質疏鬆的不同葯物與不同治療方案的療效觀察及機理探討
6、安徽省「十五」科技攻關課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中醫癥候學調查及診斷標准研究」
7、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新葯開發專向課題「丹蛭降糖膠囊的研究」
8、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丹蛭降糖膠囊改善糖尿病血管內皮氧化應急損傷的研究」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益氣活血中葯有效部位配伍對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間通訊的影響」
10、安徽省優秀青年基金課題「中葯降糖復方再優化(FOP)研究」
11、骨質疏鬆症研究的國家高等院校博士學科專項基金項目
12、參加了清華大學和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主持的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中醫葯學幾個關鍵科學問題的現代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寒熱證候的基因組信息學基礎研究
13、同時參加了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1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