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1-07-28 07:12:05

❶ 社會保障基金運行中出現哪些問題

1、財政社會保障基金支出水平偏低
2、社會保障基金支付引發財政風險
3、社會保障基金預算缺乏監管
4、各級政府社會保障財政責任模糊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機構或委託的機構用社會保險基金購買國家政策和法律許可的金融資產或實際資產,以使社會保險基金在一定時期內獲取預期收益的基金運營行為。

❷ 如何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水平和推進社會保險基金信息化管理

要嚴格按照《社會保險基金會計制度》規定建立與銀行定期對賬制度,堅持每月至少對賬一次,確保賬實相符。經辦人員從銀行取得的對賬單必須加蓋銀行印章。有條件的地方可開展網銀對賬,進行實時監控。月份終了,存款賬面結余與銀行對賬單余額之間如有差額,須逐筆查明原因進行處理,並按月編制銀行收入戶、支出戶存款余額調節表,調節相符,由經辦人員和會計主管簽名確認。

各地要抓住養老保險全面實現省級統籌和大力推進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市級統籌的有利時機,按照「管理向上集中、服務向下延伸」的原則,合理調整匹配各級經辦機構的業務管理許可權和服務職能,原則上統籌到哪一級,基金和信息數據的管理許可權就集中到哪一級。

要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加快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系統的統一規范,今後縣級原則上不再單獨開發社會保險業務信息系統。

要探索推進整合經辦服務資源,充實基金安全管理所需的財務、內控等崗位工作人員,為加強基金安全管理提供保證。
積極推進「專管員制」向「櫃員制」轉變。

要盡快將社會保臉內控要求融入業務流程優化和信息系統開發建設之中,實現內控工作信息化。要加強上級經辦機構對下級經辦機構的監督檢查,形成制度。

❸ 養老保險基金的對策與建議

首先是加強立法。《社會保險法》已經明確了政府在養老保險基金中的責任,法律實施中要改變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投入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建立起公共財政體系,通過確立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投入體制,使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投入制度化。
其次是將財政投入比例明確化。《社會保險法》雖然規定了政府對於養老基金的責任,但是並沒有明確各級政府財政投入的比例和增長幅度,從長遠看,財政投入對於實現城鎮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必不可少,必須立法穩定現有6%~8%的正常投入,力爭達到10%~11%的適度投入比例,法律還應明確財政投入的增幅與經濟發展速度、最低工資增長幅度等之間的聯動關系。 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度小步調高繳費率盡快將繳費率比較低的地區提高到繳費率比較高的地區的繳費水平。中國養老保險替代率在國際上屬於比較高的區間,在保證退休待遇絕對值增長的前提下可以適度降低替代率,從而緩解支出的增長幅度。
完善柔性退休制度,上海出台了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的柔性延遲申領養老金政策,這一政策適用范圍可以逐步向企業以外的單位擴展,並逐步借鑒國外經驗,將延遲退休與適當增加養老金掛鉤,形成鼓勵所有員工推遲退休的柔性退休制度。
必要的情況下,根據就業狀況和養老基金的積蓄量,借鑒國際推遲退休年齡的經驗,適時實施逐步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政策。從改革年度開始,每1年推後退休延長法定退休年齡4個月。考慮到我國人口生理特徵,可直至男65歲、女60歲退休,同時給予女性自願選擇同男性一樣65歲退休的權利。 養老保險體制轉換過程中存在巨額的隱性債務,它是對老人、中人在舊制度下積累的預期給付的全部養老金權益的負債。養老保險體制改革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對勞動者實行低工資制,勞動者的報酬中沒有包含必須用於養老保險的部分,僅能應付現期的生活支出,而不能為未來時期的養老儲蓄必要的資金。這部分勞動者現在已經或即將退出勞動崗位,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補償,其養老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滿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利潤全額上交國家財政。由於勞動者的報酬中沒有包含養老保險等社會必要勞動,企業上繳的利潤不僅包含勞動者剩餘勞動,也包含勞動者的社會必要勞動。在此基礎上實行的工業積累是一種強制性積累,這種強制性積累則被用於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
這就是說,我國現有的國有資產,不僅包含有剩餘勞動積累的部分,同時也有用勞動者必要勞動形成的部分。為了補償轉製成本,必須將國有資產中用勞動者必要勞動形成的部分價值歸還給為其做出過貢獻的勞動者。2009年6月,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明確提出要多渠道籌措和增加社會保障資金,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便是變現部分國有資產。
變現部分國有資產可有如下幾種方式:出售競爭性領域內的中小型國有企業的資產;向居民出售部分國有不動產;對競爭性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通過上市或非上市交易轉讓部分股權。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減持國有股就是要讓出一部分國有股權甚至大部分國有股權。國有股減持,可能有如下幾種方式:國有股配售,即將國有股配售給原有流通股東;國有股回購,即公司動用自己的資金將股東持有的國有股權購回一部分;股轉債,即將國有股份轉變為公司的債務,由公司按協議逐年償還;向社會公眾或一般機構投資者出售公司股份。這幾種方式存在兩類風險:一類是國有股份定價不合理,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另一類是國有股減持過快過多,超過投資者承受能力,導致股市疲軟。出現這兩類情況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及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都是不利的。
國有股減持可以主要通過協議方式將一部分國有股轉交給養老社會保險機構,既有利於優化上市公司,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又有利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制度的辦法。這樣做,其實質就是將國有資產中用勞動者必要勞動形成的部分價值歸還給勞動者。 養老基金的運營、管理和監督,需要引入和完善市場機制。在尚未實現全國統籌之前,中央政府可以鼓勵地方統籌區域建立養老保險風險儲備基金,同時,中央建立國家養老保險風險儲備基金,通過引入市場化投資運營手段實現基金保值增值,提高養老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
在規范養老保險基金運作的基礎上,通過修改法規,明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市場化運作原則,改革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制度性約束。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以風險能夠有效控制為前提,優化基礎養老金組合投資比例。允許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實業股權和股票證券,養老保險基金首先要投資周期較長收益穩定的實業股權,同時也可以有一定比例用於股票證券投資,從而最大限度實現基金保值和增值,提高養老保險基金運營管理效率。
優化投資管理模式,對證券投資和預期收入穩定的股權投資運作模式,可參考採用成立幾家信託投資基金公司,通過市場競爭獲得最優選擇。建立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多元投資體系,成立政府許可的養老金基金公司,管理運營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政府要加強這些公司的管理,規范基金公司的運營行為。
個人繳納的儲蓄型補充養老金,應該有別於一般的個人商業保險。政府應該委託若干個管理績效好的基金公司,管理個人補充養老保險金,個人養老金補充保險金應該品種多樣化,滿足不同人群的養老心理需要。
「以房養老」是個人儲蓄養老的一種形式,不妨積極推進市民以房養老,緩解養老保險基金短缺壓力。在條件成熟的城鎮將「以房養老」納入城鎮養老保險體系,制定規范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當前,首先要通過試點,制定住房逆抵押貸款管理細則,規范住房逆抵押貸款行為,通過房屋交易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老年人用自有住房獲取更多的補充養老金,形成社會示範效應。 國外養老保險基金的主要增殖方式是進行證券市場投資。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從1950年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在股票總市值中的0.8%上升至1998年的29.6%,而全球主要市場上養老保險基金掌握的股票比例在20年內增加了超過20%。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主持完成的《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報告分析,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預計近兩年將達到1000億元,並在今後幾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根據專家經驗,當單一機構資金量占市場市值的10%以下時,該資金進入市場將不會引起市場的巨大波動。
但同時,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通過證券市場進行投資時,對資金的安全性和回報的穩定性要求很高,一方面需要證券市場為養老保險基金提供一個規范、穩健的投資環境,提供適合養老保險基金特點的投資品種;另一方面需要注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風險的控制,注意選擇風險相對較低的投資品種,如證券投資基金。
養老保險基金的資產組合形式取決於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而多元化的資產組合能夠有效地減少其中每一種資產所面臨的風險。據有關機構估計,今後十年內我國養老基金結余規模有可能達到1.5萬億元,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投資出路的問題已經越來越緊迫。基金增殖途徑的多源化無論對於保證養老金定額支付需求,還是對於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目前我國基金增殖的方式主要是靠銀行存款利息和購買國家公債實現基金增殖,這種辦法雖然能保證基金運行安全,但增殖率極低。事實上,如稅收融資、國有資產變現融資、抵押貸款、不動產投資等都可以彌補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條現實的途徑。 受益人在領取養老金時遭遇拒絕或因性質與數額出現爭議時,國家應當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加以保護。基於此點,建議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立法的結構可為:(1)《基本養老保險法》,根據這一法律,由政府建立社會保險稅收,將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納入政府的社會保障預算;(2)《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法》,根據這個法律,企業和職工共同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3)《個人投資養老保險法》,與商業保險相結合,鼓勵個人購買商業保險。
養老保險基金是廣大離退休人員的活命錢,也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得以正常運轉的依託和核心,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統籌與平衡研究,積極開展途徑解決危機,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❹ 有關基本社會保險的問題

你在事業單位工作,但你本人是事業性質,還是事業外聘人員?如果是事業性質人員,有正式編制的,看聘用合同上的日期,或者有事業聘用書的話,就看聘用書上的日期,日期是幾月份,就按幾月份開始繳納。

❺ 關於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

以繳稅製取代繳費制而作為我國市場經濟下社會保障籌資的目標模式,並非只是名稱和形式的更換,其主要意義在於理論上必要、實踐中必須而且可行。本文綜合運用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方法,集中研究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關鍵性問題——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選擇問題,在深入分析開征社會保障稅、以征稅代替現行社會保險繳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礎上,對稅制設計及相關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和初步規劃。按照「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社會保障稅」這一行文思路,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闡述了有關社會保障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即什麼是社會保障、為什麼要建立社會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保障需要財政直接參與管理等問題,從而為後面的論述打下一定理論基礎。第二部分直接展開對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國際比較分析。首先以例證方式列舉了實行繳稅制、繳費制和儲蓄制三種不同籌資模式的各個代表國家的具體實踐做法,以此為基礎展開比較分析,並得出若干啟示,這些啟示對我國社會保障籌資模式選擇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在國際比較分析之後,接著對我國社會保障籌資制度的改革歷程及現狀特點進行了簡要回顧和總結。第三部分是在前兩部分的若干結論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上深入分析了以繳稅製作為我國市場經濟下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體從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從國際比較看,繳稅制理應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首要選擇;開征社會保障稅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現行社會保險繳費制度存在諸多問題,「費」改「稅」是解決現實矛盾、建立社會保障新機制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主客觀條件已經基本具備等。第四部分對我國社會保障稅製作出基本分析和初步規劃。首先明確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指導思想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以此為指導,對稅制設計中有關徵收范圍、納稅人、稅目、計稅依據、積累模式、稅率、稅種歸屬等諸要素的選擇及確定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分析,最後提出若干配套措施建議。

一、關於社會保障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社會保障的內涵和外延

社會保障,英文是「SOCIAL,SECURITY」,直譯為「社會安全」,該詞最早出自美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聯合國國際勞工局給社會保障下的定義為:社會採取一系列保護性措施,以幫助人們度過由失業、年老、疾病、生育、工傷和死亡而造成工資或收入損失的難關。英國《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關於「社會保障」的釋義為「一種公共福利計劃,旨在保護個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業、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損失,並通過公益服務以提高其福利……」,這一定義已把社會服務涵蓋在內。我國學術界也有人把社會保障概括為:政府和社會為了保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對勞動者和社會成員因年老、傷殘、疾病而喪失勞動能力或就業機會,或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臨生活困難時,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上述幾種定義雖然表述不同,但其實質性內涵是相同的。

從廣義來說,現代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保障大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

社會保險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由勞動者、單位或社區、政府多方共同出資,幫助勞動者及其親屬,在遭遇工傷、死亡、疾病、年老、失業、生育等風險時,防止收入中斷、減少和喪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制度,它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由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在全社會強制推行,不以贏利為目的,與自願投保的商業保險不同,具有普遍性、強制性、互濟性及補償性等特徵。社會保險構成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社會救助是國家和社會向無收入、無生活來源、也無家庭依靠並失去工作能力者,或是生活在「貧困線」或最低生活標准以下的個人和家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和不幸事故遇難者,提供的滿足其最低生活需要的財力物力資助。社會救助屬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其資金主要來自政府一般性稅收,以及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捐贈、國際組織和國外的援助等。社會福利是國家或社會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在居民住宅、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基礎教育等領域,向全體公民普遍提供資金幫助和優價服務的社會性制度,它表現為國家及各種社會團體舉辦的多種福利設施,提供的社會服務以及舉辦的各種社會福利事業。與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相比,社會福利有「高層次社會保障措施」的美稱,因為它的社會覆蓋面廣,待遇標准均等,更注重提高生活的質量。其資金來源除了社區服務中對個人所收的少量費用外,絕大部分是由政府和社會提供的。社會優撫是國家對法定的優撫對象,如現役軍人及其家屬、退休和退伍軍人及烈屬等,為保證其一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資助和服務,其經費全部來自政府預算撥款。

根據上述界定,可得出以下二點認識:-,社會保障實質上就是以政府為主體建立的一種社會安全機制,它是通過國民收入社會化消費的分配和再分配來實現的;二,在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上,社會保險一般遵循多方負擔原則,突出個人義務,而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都強調資金來源單向化,由政府負擔絕大部分資金。因此,社會保障籌資問題實際上主要研究的是社會保險的籌資問題。本論文中,「社會保障籌資」基本上也是指社會保險而言,其中主要涉及到養老、失業和醫療社會保險。

(二)建立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

關於為什麼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西方諸多理論學說都有詳盡的論述。例如,福利經濟學從促進國民福利最大化角度,指出收入再分配是實現國民福利最大化的重要途徑,而要實現收入的均等化必須藉助於累進稅制,為社會救濟和福利制度籌集資金。國家干預理論則從市場失靈的角度闡述了市場機制難以保護競爭中的劣勢群體,政府必須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彌補市場失靈,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生產過剩和失業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通過實施刺激需求的經濟政策,可以達到充分就業。同時,他提出了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貧困,制定最低工資法,限制工時等主張。戰後,羅斯福新政吸收了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加大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通過制定「社會保障法」,建立一套社會保障制度,大大緩解了因危機激化的社會矛盾。其它比較有影響的理論思想還有福利主義國家理論、貝弗里奇計劃等。

馬克思主義從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社會再生產以及分配再分配角度,深刻論述了建立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首先,滿足人的需要既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也是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之一。人的需要分為生存、發展和享受三個層次,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首先保證的是生存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正是社會主義全體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證的制度基礎。其次,社會保障基金的扣除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產品分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闡述了社會總產品分配的「六項扣除」理論:「現在從它裡面應該扣除:……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後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裡面扣除:……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於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上述「六項扣除」理論是馬克思關於建立社會保障的重要論述,對於目前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仍是重要的理論依據。最後,建立社會保障也是社會再生產特別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條件之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改革目標的提出,為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指明了方向。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五大支柱之一,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社會保障對於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和穩定意義十分重大。

第一,建立社會保障是我國體制轉軌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我國正處於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社會經濟矛盾的多發時期當前體制轉軌能否順利實現,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經濟轉軌的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新體制,在正確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前提下,我們還必須充分估計到市場調節對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沖擊和負面影響。市場經濟雖然能夠促使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增進經濟效率,但它自身也具有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弱點,市場經濟不會自發地追求公平和保護因年老、傷殘、患病和失業等原因而處於弱者地位的勞動者,而且可能加大勞動者的收入差別,誘發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市場經濟還具有周期性、風險性等特徵,單純依靠市場調節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社會經濟的周期振盪,從而對社會生產力造成損害。因此,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社會保障制度正是政府調節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重要政策工具。社會保障以其固有的公平分配、「穩定器」、「減震器」等功能構成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我國當前經濟運行的實踐看,體制轉軌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最為關鍵的是深化微觀領域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是關繫到建立市場經濟的基礎問題。現在國有企業普遍遇到的難題是富餘人員多,離退休職工多,企業辦社會負擔重,成為影響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大制約因素。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企業改革和競爭創造良好的宏觀外部環境。沒有這一條作保證,國有企業改革將舉步維艱,企業優勝劣汰的機制難以形成,最終制約了經濟市場化的進程。

第二,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們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今後隨著人口的驟增,給國家的宏觀決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同時,建立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也顯得日益迫切。首先,從人日總量看, 1995年我國人口已突破 12億,盡管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降到 11%左右,但由於人口基數大,今後每年凈增人口仍高達1400——1500萬人。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億左右,2030年有可能突破16億。龐大的人口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給滿足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以及就業、教育、醫療、福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造成很大的壓力。這就客觀上要求今後中長期在加速經濟總量增長的過程中,必須同步考慮作為社會發展重要內容的、與人民生存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障問題,只有這樣,社會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才有可靠的基礎。其次,伴隨著人口總量的增長,人 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由1990年的5.6%上升到2000年的6.9%,2020年的10.6%,2040年達到最高峰時的17.4%,老齡化速度快,比例高(遠高於世界平均趨勢)。老齡人口的急劇增加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要求從現在開始就要從全社會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總量中拿出一定的資金作為積累和

儲備,為今後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提供保障。再次,我國未來勞動力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由於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勞動力適齡人口比重高,當前和今後的勞動力就業形勢不容樂觀。1997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l%,尚不包括63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未就業人員。農村雖然有1.25億剩餘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但仍有相當大一部分潛在剩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業中。從今後的趨勢看,「九五」期間凈增勞動年齡人口約4000萬;隨著改革的深化,企業富餘人員和破產企業人員等約還有2000萬人;農村約有1.2億剩餘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政府轉換職能,精簡機構,也要大規模裁汰冗員。緩解就業壓力的根本途徑在於發展經濟,擴大就業量,但建立社會保障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環節。還應該看到的是,未來15年是我國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居民收入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伴隨著我國從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居民生活將從溫

飽走向小康,生活質量將有較大提高,對養老、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等諸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就要求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與之相對應。總之,從今後的趨勢分析,建立社會保障既是社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社會保障與財政管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是以政府為主體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動,同時也是政府手中的一項重要的調控經濟與社會的工具,而財政是政府組織和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既是政府財務分配的總管,又承擔著主要的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職能。財政與社會保障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無論從理論上或是各國實踐看,財政參與社會保障管理都是其應有之舉。

1、積極參與社會保障管理應是財政的基本職責。

首先,社會保障分配和財政分配的主體一樣,都是國家,二者都具有強制性的特徵;從資金來源形態來看,社會保障基金可以有多種渠道籌集而成,但從本質上說,它只能來源於國民收入,因此它與財政分配的客體也相同。我們知道,馬克思的社會產品分配「六項扣除」理論是社會主義財政分配的

理論基礎和客觀依據,而「六項扣除」中至少有五項扣除屬於以國家為主體的財政分配的內容,其中有三項扣除又是社會保障分配的基本內容,因此,從廣義上說,社會保障分配應屬政府財政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財政管理社會保障收支正是馬克思主義財政觀的體現。

其次,從現實情況看,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決定了它必須要參與社會保障事業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觀調控和財務管理職能部門,肩負著管理、調節和監督各項社會資金的使命,而社會保障所需資金一部分要來自財政直接撥款,另一部分作為一筆具有特定用途的專項資金,收支流量大、沖擊性強,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很大,直接沖擊社會總供求的平衡,因此,對這部分資金要加強財務管理、調節與監督,引導資金流向,規范和約束資金的用途,這應作為國家財政的一項基本職責。

第三,社會保障收支對財政收支的影響巨大,既有現實的資金交叉關系,又有潛在的保障基金入不敷出風險的威脅關系,財政的總擔保地位客觀上要求它必須參與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除了龐大的社會保障收支流量需要財政予以調控外,由於社會保障收不抵支時還必須要由政府財政來兜底,因此,財政要想正常、健康運行,不參與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與監督,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積極參與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強化保障資金的預算約束和財務管理,變事後參與為事前參與,才能達到既管理社會保障事業、用好社會保障資金,又促進財政自身良性運行的目的。

最後,加強社會保障財政管理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的客觀要求。社會保障資金數額巨大,至關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管理上尤其要求嚴格,以確保資金真正做到專款專用。通過財政部門積極參與社會保障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可以建立起部門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機制,從根本上避免一個部門既管政策又管資金、既管籌資又管支付的缺乏透明度的管理體制,從而將部門(單位)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制約貫穿於資金收支管理的全過程,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監督和事後檢查的有機結合,確保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從各國社會保障實踐看,財政始終是參與社會保障管理的。

財政參與社會保障管理包括兩個層次,一是通過制定各種宏觀財政政策,

控制或影響社會保障資金繳與用的規模和結構等,二是參與日常的各項社會保障資金收、支、管理和監督等具體財務管理活動。由於各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差異和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不同,財政參與社會保障管理的程度和范圍也不盡一致。歸納起來,各國財政參與社會保障管理的主要形式有:

(1)稅收優惠。各國政府一般都對履行社會保障繳費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照顧。例如,許多國家規定所繳保險費准許從個人所得稅基和公司所得稅基中扣除,不少國家對僱主繳納的職業年金及年金投資收入免徵收入所得稅及資本收益稅等。

(2)收支管理。各國政府財政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社會保障收支管理。

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社會保障的經費主要由財政承擔,因而財政直接管理貫穿於其資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監督的全過程。財政對社會保險收支管理的方式一般取決於其籌資模式。凡是以稅收方式或是相當於稅收方式籌集資金的國家,財政都是直接參與社會保障收支管理的,組織和管理社會保障收支成為財政部門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如美國)。實行繳費制的國家,財政一般不直接參與社會保障收支管理,但大多參與有關社會保障制度、政策的制定,並提供財政補助(如德、日、法等國)。實行強制儲蓄制的國家,財政雖不直接參與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但基金的結余絕大部分要購買國債,而且一旦發生赤字,財政要提供最終經濟擔保,新加坡、智利等實行強制儲蓄制的國家就是這樣。

(3)預算管理。從各國實踐看,對社會保障基金的預算管理有三種類型:一是直接將社會保障基金收支納入政府預算。如美、英等國的社會保障收支都納入政府預算,但在預算中保持相對獨立性。二是社會保障收支納入政府的專項預算管理,突出專款專用,盡量保持收支平衡(例如日本)。三是社會保險收支作為政府的預算外項目實行單獨管理。如法國、義大利、荷蘭和加拿大均把老年社會保險收支放在政府預算外管理。

(4)財政補助。幾乎所有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都離不開政府財政定期或不定期的虧損補助,以彌補社會保障收入的不足。除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項目因沒有專門的收入來源而必須要由政府財政撥款來支撐外,社會保險多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補助。

(5)財務管理和監督。各國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就建立了各項財務會計制度,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還專門頒布了「僱主財務報表中退休金會計」、「退休金計劃的會計和報告「等專門會計准則,對社會保障財務會計核算和分析作出專門規定。現在許多國家都已根據這兩個准則建立或調整了社會保障財務會計制度。

(6)結余資金的管理。許多國家規定,社會保障資金結余只能購買

國債或到銀行存款,而且規定了優惠利率,但也有一部分國家允許購買經政府權威部門認可的基金、股票或企業債券等保證在低風險的情況下獲得較高收益。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並在購買額度等方面加以限定,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已是大勢所趨,並日益成為影響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財政是政府負責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個主要部門,財政分配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國際比較分析

所謂社會保障籌資模式,就是指社會保障資金籌集的基本方法和途徑。社會保障籌資模式雖然主要是解決社會保障資金籌集問題的,但也並非僅僅是籌資問題,因為什麼樣的籌資模式,往往決定了採取什麼樣的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支付方式,甚至決定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過程。因此,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選擇是構建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問題。

(-)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標准,可對社會保障籌資模式進行不同的分類。比較常用的有以下兩種分類。

單純按照資金籌措方式考察,可以把世界各國實行的社會保障籌資歸結為三大類:繳稅制、繳費制和儲蓄制。繳稅制是以開征社會保障稅(或類似稅種)方式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一種模式。從目前實行繳稅制的各國情況看,征稅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專門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有把社會保障稅稱作別的稅名的(加薪給稅),還有通過徵收個人所得稅和其他稅收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如法國就將煙酒稅、醫葯廣告稅的收入專門用於社會保障事業。社會保障稅與別的稅種的最大不同是,納稅與受益直接掛鉤。繳費制是由企業和個人按照規定的保險費率繳納社會保障基金的一種籌資方式。繳費制又分為個人自願繳費和法定繳費,前者一般不存在強制性,但後者具有社會保障稅的強制性特點。與繳稅制相比較,繳費制無論是資金籌集還是管理機構都比較分散。儲蓄制也稱預籌基金制或個人帳戶制,即政府通過立法規定統一費率,將企業和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障費統一存入個人帳戶,需要時從個人帳戶中支取的一種籌資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看作是繳費制的一種特殊形式,但又與繳費制有很大不同,它將社會保障金融化,強化了參與者的利益關系,個人帳戶中的資金所有權歸屬於參與者個人。

另一種分類方法以社會保障資金收支橫向或縱向平衡原則為依據,也可以把各國的社會保障籌資模式劃分為三類:現收現付制、完全積累制和部分積累制。現收現付制是一種以近期橫向平衡為原則的籌資模式,它要求當年或近幾年內提繳的社會保障資金總額,在收付過程中基本保持平衡。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簡便易行,按照需要可及時調整徵收比率以保持收支平衡,可以避免因物價上漲造成基金的貶值;缺點是缺乏長遠規劃,不留必要的積累,隨著社會成員結構變化和需求水平的增長,提取比率會不斷上升,容易加重各方負擔,甚至出現支付危機。完全積累制以遠期縱向平衡為原則,要求在勞動者整個就業或投保期間,或者在一個相當長的計劃期內,採取儲蓄方式積累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其優點是,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分散勞動風險,費率穩定,資金來源穩定;缺點是易受通貨膨脹沖擊,需要對社會保障費用開支進行准確預測和管理,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由於實施時間跨度太長,會面臨物價、生活指數上升和基金貶值的矛盾。部分積累制又稱混合制,這種方式綜合考慮了橫向平衡和縱向平衡原則,要求一部分基金採取現收現付制保證當前開支需要,另一部分基金採取積累制以滿足今後不斷增長的開支需要。由於這種模式兼有前兩種模式的優點,現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和採用。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社會保障籌資模式的兩組類型並非獨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兼容的,例如征稅或繳費都可以採取現收現付制或是積累制形式。第二種分類方法實際上是把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使用結合起來考慮的,因此嚴格說來並不僅僅指「籌資」方式,稱為「社會保障模式」可能更為合適。本論文中社會保障「籌資模式」僅指按第一種方法的分類。

❻ 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等籌集採用收費的方式,目前在征費中存在哪些問題

按照現行規定我國社會保險資金的主要籌集渠道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金
2.國家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險資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社會保險事業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3.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社會保險事業
4.社會保險基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規定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
5.國家設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以及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用於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運營機構負責管理運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保值增值

❼ 如何加強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編制工作

一是進一步規范編制方法,提高基金預算編制的准確性。二是加強預算執行,增強基金預算管理的嚴肅性。三是進一步推進預算公開,強化基金預算監督。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基金預算管理水平。

❽ 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窄且難以擴大。

目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單位絕大多數仍為原來的國有、集體企業,從人員構成看,個體、私營經濟組織只佔總數的8%。

大量現的個體、民營經濟不參保或參保不繳費的現象突出。一些已參保單位採取盡可能少報工資總額的手段偷、漏社會保險費。部分企業停產、改制、破產等無力繳費,造成大量參保人員的流失。

(二)社保基金難以維持。

自上世紀 90 年代後期以來,全國企業養老保險金收入,即使在「空賬運行」下都無法滿足支出需要,且年度赤字規模呈逐步擴大之勢。在失業保險方面,隨著下崗與失業並軌,失業保險體系在財務方面呈現難以持續的情況,部分省份的失業保險金出現收不抵支現象。

當前我國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正處於增速換檔期、轉型陣痛期和改革攻堅期三期疊加的關鍵歷史階段,就業壓力巨大,現行失業保險體系難以保持長期的收支平衡。

雖然目前「統賬結合」的醫療保險制度實現了收支平衡,但由於受益范圍有限、部分參保人員個人帳戶資金不足、個人負擔過重等因素影響,醫療保險統籌基金運行存在隱患。

(三)社保基金管理漏洞多。

在醫療保險方面,部分參保人、非參保人、醫療服務機構採取非法手段侵蝕醫療基金,而醫療保險管理機構由於信息不對稱、許可權不足等因素,難以進行有效管理。

在失業保險方面,缺乏有效的方式甄別參保人員尤其是登記失業人員的實際就業狀態,存在部分已經重新就業仍繼續領取失業保險金的現象。在養老保險方面,不合規的提前退休以及退休人員死亡後由家屬繼續領取養老金等問題難以根治。

(四)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健全。

我國人口眾多,農業人口比重相當高,占總人口的 80%以上,但是農業人口所享受的社會保障支出佔比較少。

目前,我國公共醫療衛生投入的 80%在城市,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排在191個成員國的188 位。另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范圍最小,待遇標准很低,有的地方陷入停頓狀態,有的地方已形同虛設。

(五)社會保障法制滯後。

關於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滯後,地方立法分散,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社會保障的法律規范。群眾在社會保障方面發生爭議,進行仲裁或提起訴訟時,由於立法滯後,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無法大多是根據勞動法、民法或其他相關法律進行仲裁或判決,法律有效性相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群眾依法保障自身權益。

(8)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一)加快社會保障的立法進程。

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經濟社會制度,必須納入法治軌道,並依靠法制來保證實施。只有體制、機制、法制「三制」健全完善,才能保證社會保障事業的順利發展。

為了加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進程,確保社會保障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在我國早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規范的社會保障體系,有關部門應當在積極進行改革實踐的同時,加快社會保障的立法進程。

目前,由於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立法層次低,在我國已經制定出來的社會保障法規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缺乏法律責任的現象,無法發揮法律規范的強制功能,無法確保社會保障措施的有效實施。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加快研究制定《社會保險法》。

(二)加快完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

社會統籌必須具有較大的范圍,不能過窄。「低水平、廣覆蓋、多層次」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廣覆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互濟,互濟功能的發揮取決於社會統籌的層次,而社會統籌的層次又取決於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社會保險遵循「大數法則」,即參加保險的人數越多(覆蓋面越大),互濟功能就越大,抗禦風險 的能力就越強,人數的廣覆蓋是做大做強社會保險的堅實基礎。所以,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是要覆蓋城鎮全體勞動者。

社會保險應該是面向社會全體成員的,所有在統籌范圍內的社會成員和單位都要無一例外地參加社會保險。為了調動了民營企業參保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對於非公有企業,可以採取「低門檻進入、低標准享受」的養老保險參保辦法。

在降低繳費標準的同時,調低基礎養老金的待遇標准。同時,社會保障必須實行多層次,不能「單打一」。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 保障的標准不可能高,只能保基本。

但是為了體現效率優先的原則,為了滿足不同企業、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為了調動家庭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必須通過大力發展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積極開展社會救助、鼓勵進行個人儲蓄性積累保障等多種形式,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如果不發展補充保險等多種保障形式、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保障也難以鞏固和發展。

(三)加大對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

社會保險的制度運行有賴於資金的支撐,社會保險遠期基金支付壓力很大,若要緩沖壓力,填補缺口,必須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真正實現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的模式轉換,同時要加大對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增收節支。

一是各級財政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必須提高比例,探索從國有資產收益、國有土地出讓收入等預算外收入中提取社會保障資金,以實現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將日益增大的社會保障基金基金投入資本市場,把保值增值的壓力轉變為良好的投資回報。

但要堅持如下的原則:始終把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實現社會保障積累基金和國家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嚴格監管,確保完好。

三是建議在全國推行廈門等地已實行多年的社會保險費由地稅部門統一徵收的辦法,以強化征繳管理,做到應收盡收。四是降低待遇,減少替代率。五是參照日本等國家的先行先試,適當推遲退休年齡,減輕養老資金支出壓力。

❾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按照社會保險什麼分別編制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按險種分別編制,包括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生育保險基金等內容。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建立的其他社會保險基金,條件成熟時,也應盡快納入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算包括基金收入預算和基金支出預算。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利息收入、財政補貼收入、轉移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下級上解收入、其他收入等,基金支出主要包括基本養老金支出、醫療補助金支出、喪葬撫恤補助支出、轉移支出、補助下級支出、上解上級支出、其他支出等。

(9)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為20%。職工個人按個人繳費基數的8%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按繳費基數的20%繳費,其中有用工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僱主和僱工共同繳納,僱主繳納12%,僱工本人繳納8%。基金征繳率按90%計算。

一次性預繳和補繳收入。指國家和省政策規定的一次性預繳和補繳情況,參考各市級統籌地區上年實際發生數,並結合本年當地破產企業改制及參保范圍相關政策調整而形成的一次性預繳和補繳預計情況確定。

❿ 關於社會保險的問題

目的:貫徹執行國家社會保障法規政策,為員工及時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繳納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維護員工合法權益。

適用范圍:與公司建立勞動用工關系人員(退休返聘人員除外)。

職責:人力資源部負責擬定年度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及繳費預算報批計劃書,保險繳費年報、月報辦理,保險繳費數據台帳建立,員工保險轉移辦理,退休人員養老金月報和到齡員工退休辦理及報批,員工醫葯費送審報銷 ;財務部負責年度社會保險費用和住房公積金的預算初審,監督年度保險費用預算執行情況;後勤部負責住房公積金的繳費及辦理。

董事長:批准社會保險繳費和住房公積金報告、費用預算及聽取年度預算執行情況。

險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

繳費標准及費用支付方法:員工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由公司、員工個人共同負擔按月繳納。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按所在地屬地社保中心當年確定的標准執行:企業工傷保險費由公司統一按繳費標准支付;職工住房公積金的個人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

繳費工作程序:年報(每年3月核報,4月1日執行)經社保經辦機構核准生效;月報(每月20日-30日)經人力資源部填繳費月報表—部內審核—財務部審核—管理者代表審批(蓋章)—社保經辦機構核繳—銀行托收—財務部作帳存檔;公積金管理中心應於每年7月31日前,向社會發布住房公積金對賬公告,並向繳存單位和職工個人發放住房公積金對賬憑證。

有關情況處理辦法:在原單位已參加社會保險的員工,應及時將社會保險關系轉入公司,由公司辦理接轉手續並從被公司聘用之日起給予補繳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對沒有按公司要求及時將其社會保險關系轉入公司因補。職工在職期間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其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可申請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也可轉入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的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繼續存儲。 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單位20%(其中17%劃入統籌基金,3%劃入個人帳戶),個人8%(全部劃入個人帳戶);醫療保險繳費比例:單位10%,個人2%+3元;
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單位1.5%,個人0.5%;工傷保險根據單位被劃分的行業范圍來確定它的工傷費率,個人不交錢;生育保險繳費比例:單位0.8%,個人不交錢。
基本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如下: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0%(繳費年限不滿15年的按15%)+個人賬戶本息和÷120+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1997年底前繳費年限×1.4%。

閱讀全文

與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