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理式醫療的內容簡介
《管理式醫療:美國的醫療服務與醫療保險》內容簡介:管理式醫療的發展改變了美國醫療服務體制。學習和借鑒管理式醫療的實用價值,在於管理式醫療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不僅適用於商業健康保險管理,也適用於社會醫療保險管理,具有社會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對醫生和醫療機構的管理措施和費用支付方式也有值得參考和借鑒之處。
全書系統地對管理式醫療的組織形式、建立醫療服務網路的管理機制、重視醫療服務質量和控制醫療費風險的措施、法律與監管體系以及對提供醫葯服務者的資格認證制度等進行整體、全面的研究,試圖給醫療保障政策的決策者和管理者、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研究者和學生,以及為醫療保險制度提供服務的醫葯工作人員提供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醫療保險與醫療服務管理類參考書。
《管理式醫療:美國的醫療服務與醫療保險》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了管理式醫療的原理和方法,根據管理式醫療的特徵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醫療服務管理;下篇:醫療保險管理,能使讀者較為清晰、系統地了解管理式醫療的整體面貌。
⑵ 相比較傳統醫療,智慧醫療有何特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除了技術創新,更需要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理念創新。而當前正在逐步推動著醫療體制機制的變革,首先表現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上。當前醫改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不管是看病過程中的信息化服務,還是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等,我們都期待「互聯網+」這種思維工具能夠為醫改提供切實可行的一些辦法。
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信息化建設,既是政府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也為統籌推進其他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目前,醫療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在醫療資源配置、醫療服務模式轉變、增強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運營績效諸多方面也都面臨著新的挑戰,互聯網技術應該首先針對醫改難點,發揮自身價值,有所突破。
分級診療制度是提高醫療整體效益、牽動供需雙方、解決人們看病就醫困難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當前,不少地區都開始探索,逐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這也就要求患者的健康和診療信息能夠在各個醫療機構之間及時流動,讓醫師能夠對患者健康信息進行全面全程跟蹤,並提供連續性的整合服務,在這一方面,互聯網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數據共享和醫患互通。
公立醫院改革也是醫改的一個重要內容,建立新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醫院管理則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互聯網技術應該進一步推進醫院精細化管理,優化流程,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更重要的是,需要互聯網技術在加強對醫院整體績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應用,強化公立醫院監管和評價,通過對服務行為、財務會計和醫療費用等大數據的及時獲取和分析比較,來提高監管能力,為精準制定相關政策決策,引導公立醫院改革提供技術支撐。
更有,如何幫助醫務人員開展精準、規范的慢性病治療和管理,提高醫患雙方溝通互動,推動和方便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庭來開展自我管理,為醫務人員在應對疾病譜變化、診療環境變化、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擴展更好的學習途徑等,互聯網技術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互聯網+」依舊是一個新興的概念,與醫改共鳴要把握方向,規范推進。對比之前的例子,在推廣網上掛號服務時,要統籌大小醫院、上下聯動,引導公眾更多到基層看病就醫,而不能只是單純地讓大醫院看病越來越方便。在互聯網與醫療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相關行為和服務還應符合醫學發展的基本規律,遵守相應的醫療服務管理的法律法規,更好地保障醫療服務的安全和質量,金鵬信息智慧醫療軟體。
⑶ 因什麼的不同健康保險分為商業健康保險、社會健康保險、管理式醫療
健康保險按組織性質分為商業健康保險、管理式醫療、社會健康保險、自保計劃。
⑷ 國家倡導的「互聯網+醫療」和智慧醫療有什麼區別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21個相關部門發布《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引起廣泛關注。《綱要》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將實施10項重大工程。
10項重大工程包括:
(一)優質醫療健康資源擴容工程;
(二)「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
(三)中醫葯健康服務提質工程;
(四)健康服務跨界融合工程;
(五)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工程;
(六)健康保險發展深化工程;
(七)健康產業集聚發展工程;
(八)健康產業人才提升工程;
(九)健康產業營商環境優化工程;
(十)健康產業綜合監管工程。
其中,「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位居第二。
對此,好醫友醫療集團董事長兼創始人黃亨利(Henry Huang)表示:「綱要將『互聯網+醫療健康』擺在很重要的位置,說明了國家對遠程醫療行業的支持。這無疑給我們吃了顆『定心丸』。好醫友今後將更加堅定地發展國際遠程醫療事業,為『健康中國2030』盡一份力!」
互聯網+醫療健康
「『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明確指出:加快發展「互聯網+醫療」。支持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獨立設置互聯網醫院,規范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提高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度,積極發展互聯網健康咨詢和健康管理服務,推動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以高水平醫院為核心,加快建立遠程醫療網路和平台,提高面向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的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病理的覆蓋度,完善相關付費機制。
黃亨利指出,優質醫療資源稀缺且分布不均,是中國百姓特別是基層百姓「看病難」問題的主要症結所在。「基層和邊遠地區,尤其在腫瘤等疑難重大疾病的診療方面,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對此,他在國內各地醫院考察時深有體會。許多患者限於當地醫療水平,無奈選擇輾轉求醫,到省城及北上廣的大醫院找專家。大醫院常年處於「戰時狀態」,大專家「一號難求」,就診體驗差,等候時間長,誤診誤治、診療不規范等情況普遍存在,耗費了患者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互聯網+醫療』能讓優質癌症醫療資源跨越時空限制,實現合理、高效配置。為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患者『雪中送炭』,為大城市醫療資源『錦上添花』。」他說,藉助「互聯網+醫療」,漢鼎好醫友將上萬名美國專家「引進來」,其中不乏美國各專科領域前1%的頂尖專家,讓國際先進的診療方案和規范化診療理念下沉到基層,為國內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提供了有效補充。
黃亨利介紹,好醫友攜手全國300餘家大中型醫療機構,構建了首個「中美遠程醫聯體」,為國內患者提供線上遠程會診線下治療、隨訪的一站式跨境醫療閉環服務。通過中美遠程會診,患者在當地三甲醫院專家的把關下,在家門口就能與美國頂尖專家「面對面」,獲取現金的多學科治療方案;還為中美醫療機構和醫生搭建了一個醫教研全方位交流協作的平台,雙方可以在交流、討論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同時,幫助提升基層醫護人員提升專業水平,順應國家分級診療,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好醫友願意持開放的態度,與國內外合作夥伴一道,共同為『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添磚加瓦。」黃亨利表示。
《綱要》還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葯品流通」。建立互聯網診療處方信息與葯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的渠道,支持在線開具處方葯品的第三方配送等。這將大大緩解基層百姓葯品可及性問題,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
健康保險+健康服務
《綱要》還指出,促進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融合。支持健康保險公司開展管理式醫療試點,建立覆蓋健康保險、健康管理、醫療服務、長期照護等服務鏈條的健康管理組織,推動服務模式變革,促進個人落實健康責任,提高保險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對醫療費用的管控約束能力。搭建高水平公立醫院及其特需醫療部分與健康保險公司的對接平台,促進醫、險定點合作。
對此,黃亨利表示,《綱要》的相關內容體現了符合目前國際上健康險發展的主要趨勢,也符合「價值醫療」方向。「以我們在美國控股的健康保險公司為例,主要為美國老年人提供醫保優勢計劃(MA)服務,就是採用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結合的模式,是典型的管理式醫療。」他說,通過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等為健康險公司提供技術賦能,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保險公司醫療網內醫生及時介入,進行早期預防、干預,可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和患者整體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並發症風險,並有效控制醫療成本。
在國內,好醫友也與太平人壽合作進行探索,針對保險客戶推出了「線上+線下、境內+境外」的全方位、主動式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解決方案。目前,該產品已服務百萬級用戶。
⑸ 互聯網醫療對傳統醫療保險有哪些沖擊
2015年將繼續推進基層醫改、醫保支付改革、葯價市場機制、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加強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實時臨時救助制度、加快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等發展方向。那麼在互聯網醫療方面,為了貫徹落實工作任務,政府在2015年到底出台了哪些互聯網醫療產生深遠影響的利好政策呢?
一。《關於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醫師多點執業允許大醫院遠程幫扶基層醫療機構,讓高水平專家遠程指導低水平醫生,促進在線問診、遠程會診等模式發展,未來有望催生遠程醫生等職位
2015年1月12日,衛計委發布《關於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醫師合理流動,放寬條件、簡化注冊審批程序,探索實行備案管理或區域注冊,優化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環境,使得作為醫改重點內容的醫師多點執業進一步放開。(相關內容請
見動脈網之前的文章《各地方醫師多點執業進展如何?綜合評價新鮮出爐》)其實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是政府深化改革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部署之一,通過醫師多點執業,能促進醫療資源分布更均衡、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與科學配置,能更好服務群眾。目前,通過取消多點執業的審批程序,加快多點執業進程,將促使有限的優秀醫生服務更多患者,緩解醫療供需緊張矛盾的現狀。
二。《關於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實施葯品電子監管有關事宜的公告》葯品電子監管碼的實行,與網售處方葯政策放開,將大力推進醫葯電商的業務發展,同時對醫葯O2O行業更是一針強心劑
2015年1月4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葯品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實施葯品電子監管有關事宜的公告》,表示2015年12月31日前,境內葯品制劑生產企業、進口葯品制葯廠商須全部納入中國葯品電子監管網,在葯品各級銷售包裝上加印(貼)統一標識的中國葯品電子監管碼(以下稱賦碼)。2016年起所有葯品在生產、流通環節都必須嚴格納入中國葯品電子監管網管理。葯品的電子監管碼政策對醫葯流通領域有以下幾方面影響,
第一,電子監管碼將成為葯品招標准入各省市場的必要條件,即提高葯品參加投標的門檻;
第二,對葯品管理、銷售等商業公司來說,增加運營成本,同時2016年1月1日之前沒有賦予監管碼的葯品可能在出庫時存在補齊監管碼或開具其他證明等問題;
第三,最重要的是,葯品監管碼終於為網售處方葯打開了迎賓大門,通過為葯品貼上一對一的認證標簽,將方便葯品的流通管理,杜絕假冒葯生產。同時也是對網售葯品的有力規范。
其實,去年2014年5月28日,食葯總局就發布了《互聯網食品葯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提出放開處方葯在電商渠道的銷售。另外2015年5月7日,國務院今日發布《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意見》要求,制定完善互聯網食品葯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規范食品、保健食品、葯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網路經營行為。該意見進一步鼓勵傳統商貿物流發展電子商務,積極利用互聯網、地理位置服務、大數據技術加快物流和服務質量與效率,同時強調加強互聯網食品葯品市場監管體系,推動醫葯電子商務發展。
三。《中醫葯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
年)》提倡中醫葯養老,中醫葯慢病管理,將催生相關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中醫O2O上門保健、診斷、送葯等互聯網服務都將迎來大好的發展機遇 2015年5 月 7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葯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
年)》這是我國第一個關於中醫葯健康服務發展的國家級規劃。《規劃》提到要積極發展中醫葯健康、養老服務,鼓勵新建以中醫葯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診室。推動中醫醫院與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開展合作。《規劃》還提到要支持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發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鼓勵縣級中醫醫院探索開展縣鄉一體化服務,力爭使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7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葯服務能力。推動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和中醫坐堂醫診所規范建設和連鎖發展。所以,政策鼓勵中醫葯與養老服務、慢病管理相結合,基本理念也是醫療服務以預防保健為主,即「上醫治未病」,而中醫作為傳統養生保健的醫療精髓,一直深受國人理解與支持,群眾基礎堅實,所以由中醫切入醫療保健再自然不過,也必將成為養生保健領域的快速發展主力。最後結合醫保控費的大背景,傳統中醫發展為知名品牌也是趨勢,今後有望催生一大批中醫品牌企業或連鎖診所。
四。《中國製造2025》在中國製造的2025年長期規劃中,重點發展方向包括醫療器械創新、高端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智能可穿戴、遠程診斷等,體現政府對互聯網醫療技術發展的強有力支持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在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提出要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列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這部分內容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積極鼓勵國內醫療器械的創新。(相關內容請參見動脈網之前文章《全解:未來互聯網醫療哪些領域最吸金?(中國製造2025)》)《通知》指出戰略目標是「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使得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同時到2020年,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4%.
另外戰略重點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
⑹ 新型醫療保險制度與傳統醫療保險制度的區別
目前國家實行新的醫療保險制度,基本上仍然是建立在保險運作機制上的,即先繳保險費,再享受醫療保險待遇,權利與義務對等。覆蓋范圍也基本上是國有企業或正規就業部門的職工,屬於在職保險。即便如此,一些困難企業職工仍然被排除在醫保范圍之外,雖然在職,卻不一定能享受到醫療保障。而那些其他弱勢群體成員,就更不可能獲得社會醫療保險待遇。
傳統醫療保險制度弊端盡顯我國傳統的醫療保險制度,即所謂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它創建於1951年,曾是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主要支柱。這種醫療制度,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對保障我國職工的健康、維護社會穩定發展起到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這種傳統的醫療保險制度已經落伍、弊端盡顯,其不足有三:
(一)實施范圍不廣傳統的醫療保險制度不能體現社會保險的普遍原則,也存在著社會保險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傳統醫療保險制度適用對象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單位,連同職工家屬在內,其覆蓋面僅為全國人口的20%左右;而佔全國人口約80%的農村人口和一部分非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基本上沒有享受到這種醫療保險待遇。據調查,在城鄉居民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中,農村居民約有58%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住院。這種覆蓋面狹窄的保障制度已明顯影響了社會經濟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籌資渠道不寬傳統醫療保險制度實施所需費用由國家和單位包攬,個人幾乎不承擔支付義務。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醫療技術進步、葯品價格和醫療收費標准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加上一些人為因素的作用,醫療費用急劇攀升。據勞動部的統計資料,1980年我國職工醫療費用僅為60億元,1993年上升至465億元,1995年達653.8億元,1997年高達773.7億元,它以年均20%的速度劇增。另據統計,僅上海市1994年的醫療經費就高達60億元,超過美國最大城市紐約的一倍!如此巨額的支出和增長速度,使得國家和單位不堪重負,並使得醫療費用的收支虧空難以及時平衡,醫療保險基金籌資難暢。甚至在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時,職工的基本保障都得不到。
(三)管理體制不順傳統醫療保險制度,在管理體制上存在「管錢的不管醫,管醫的不管錢」現象。在財務、診斷開方和葯品管理上缺乏有效控制機制。管理機構不健全,某些醫葯單位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收入,大搞精包裝;某些醫療機構缺乏必要的經濟責任和節約意識,提供過量「服務」,開「人情方」、「大處方」;而企業單位對醫葯處方的合理性和規范性缺乏嚴格的審核,隨意報銷。這些現象進一步加劇國家和企業醫療費用支付的壓力,並致使一些虧損企業在內部搞起了醫療「改革」,減少或緩報退休職工的醫葯費,或簡單採取將現有醫療費平攤到人、超支不報的「死包干」辦法。這種不受法律保護的所謂改革,大大損害了職工的醫療權益。新醫療保險制度勢在必行
傳統醫療保險制度的種種弊端使其正常運行難以為繼。在這一大背景下,國務院於1994年在江蘇省鎮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率先進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試點,並於1996年擴大試點。
1998年底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標志著醫療改革的全面展開。 1999年,全國已有24個省出台了醫療改革總體規劃,36個地級以上醫療改革統籌地區已出台方案並正式運行。今年醫改的目標是,力爭在70%的地區組織實施,覆蓋人數達到5000萬左右,基本建立起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由此新的醫療保險制度勢在必行。
與傳統醫療保險制度相比,新醫療保險制度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第一,覆蓋面擴大了。其覆蓋范圍為城鎮所有用工單位和職工。包括企業(國有、集體、三資、私營)、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職工,同時城鎮個體經濟組織業主及其從業人員也可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需要強調的是,基本醫療保險是一種強制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內的任何單位職工都須參加。
第二,管理和服務實行社會化、屬地化。基本醫療統籌范圍原則上以地級以上行政區為統籌單位,也可以縣市為統籌單位(簡稱統籌地區)。4個直轄市原則上在全市范圍內實行統籌。所在統籌地區,執行統一政策,基金統一籌集、使用、管理,解決了傳統制度下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單位醫療待遇差異較大的問題。
第三,醫療保險制度統一化了。醫改後,將統一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模式;並消除職工參加醫療保險因城鎮職工單位性質和職工身份等方面的界限,醫療保險費用由用工單位和個人共同分擔。用工單位的繳費率為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繳費率為本人工資的2%。
第四,同步進行醫療機構改革,強化醫療服務管理。通過「一分、二定、三目錄」的政策,即實行醫、葯分開核算,分別管理;實行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葯店管理,並制定科學合理的費用結算辦法;明確制定基本醫療保險葯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標准及相應的管理辦法,限制了過度服務、超前消費,減少了醫葯費浪費。
第五,對一部分人給予適當照顧。離休人員、老紅軍、二等乙級以上革命傷殘軍人的醫療待遇不變;退休人員個人不繳納保險金,並在個人負擔的費用方面給予適當照顧;國家公務員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基礎上可享受醫療補助政策;國企下崗職工的保險費由再就業服務中心按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規定代職工繳納,並享受相應的醫療保險待遇。
新醫療保險制度的特點:
1.低水平
新建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只能滿足城鎮職工基本的醫療需求,因此不能期望過高。我國現有的國力與國民的收入水平,決定了我們只能實行基本的醫療保險制度。
2.廣覆蓋
受益的人群面空前擴大。包括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不含鄉鎮企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對國有和非國有職工一視同仁。
3.雙方負擔
過去的公費和勞保醫療,個人看病的費用基本上是單位出。近幾年來個人雖然也承擔部分醫療費用,但所佔比例很小。新建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有了個人繳費機制,這對杜絕浪費很有益處。
4.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醫療保險的社會統籌基金,如何與個人帳戶有機結合,尚需進一步探索,但是這二者聯手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社會醫療費用不公平地使用,打破大鍋飯和平均主義。
⑺ 什麼是管理式醫療
,「管理式醫療」(ManagedCare)是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可供選擇的一種方式。「管理式醫療」的做法是對費用發生的過程實施主動、積極的干預,是控制費用最有效、最具持續性的方法。管理式醫療是一個理念:即積極、主動干預醫療行為,以達到降低費用支出的目的。它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的具體措施和做法隨著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和完善。
一是醫療方案審查制度。即凡是醫療費用接近常規支出最高限額的住院患者,保險公司派醫療專家介入,開始實行個案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疾病診斷效率和縮短手術等待時間,審查用葯量的合理性,審查處方的合理性;
二是第二手術方案。在有兩種以上手術方案中選擇具有同樣安全性而費用較低的手術方案。管理機構可以通過經濟杠桿鼓勵醫院和患者採用費用較低的手術方案,從而降低醫療費用。第二手術方案只是一個理念,在醫療臨床實踐中,處理一個醫療方面的問題,技術上都會有多種選擇;
三是縮短住院天數。按目前全國大病報銷的費用水平判斷,平均每位大病患者的住院天數估計至少在80天(包括一年內兩次以上住院)。而三級醫院的平均住院費用在588元左右(2002年數,衛生部提供),二級醫院費用在315元。如果把大病患者在三級醫院的住院天數降低20天,而將這20天(主要是康復期)的住院時間轉移到二級醫院治療和康復,僅此一項,每個患者一次至少可節約5460元的費用;
四是對大額疾病發生率較高的醫院實行重點監控。花費大的疾病一般是疑難重症,這部分病人一般都會直接或轉往技術水平高的大醫院治療。實行重點監控的目的是盡可能剔除那些不必要的診斷措施和不合理的治療方法,減少大額疾病發生量;
五是嚴格轉診制度。必須制定一套合理而又切實可行的轉院制度,不同級別醫院日均花費差別非常大。北京、上海的三級醫院日均住院費用2002年均在850元左右,而一般城市的二級醫院日均在320元左右;
六是實行家庭醫生制度。為高危人群(曾經有大額醫療費用報銷的經歷,心腦血管病患者)提供家庭醫生式的服務,上門服務,甚至上門送醫送葯,主要目的是提供健康咨詢服務,常規性的醫療保健服務,降低高危人群的發病率和住院率。
⑻ 商業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是否一樣,兩者是什麼關系,需要詳細說明
商業醫療保險指的是普通的疾病報銷險種。商業健康保險指的是重大疾病保險,是按保額賠付。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⑼ 請問管理式醫療保險與傳統醫療保險的區別是什麼詳細一點的謝謝大家了。。。。。
管理式醫療保險起源於上世紀6O年代的美國,即藍盾與藍十字計劃。它是一種集醫療服務
提供和經營管理為一體的醫療保險模式,關鍵在於保險公司直接參與醫療服務體系的管理。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把提供醫療服務與提供醫療服務所需資金(保險保障)結合起來,通過保險機構與醫療服務提供者達成的協議向投保者提供醫療服務。在傳統的醫療保險模式下,作為承保方的保險公司處於第三方位置,只是在客戶得到醫療服務後承擔支付相應醫療費的責任,這樣勢必導
致醫療費用的不可控。而在管理式醫療保險中,當醫療提供者同意以一筆事先約定的固定費用負責滿足一個客戶全部的醫療服務時,他就接受和承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經濟風險。通過醫療機構承擔以固定預付金提供並滿足客戶所需醫療服務這樣一種風險,在兼顧醫療資源的利用和控
制醫療費用二者之間就會更富有成效。管理式醫療模式的核心就是保險與醫療服務提供者成為利益共同體,這也是管理式醫療保險模式能夠有效控制風險,降低費用的根本原因。具體來講,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醫療服務籌資和醫療服務提供有機結合,管理醫療組織與診所和醫院簽訂
合同或者直接擁有自己的醫院和診所;二是採取多種費用支付方式使醫療服務提供方與第三方利益共享、風險共負、費用分擔;三是成立第三方協會負責對醫療服務提供方的醫療質量進行監督、計量和評估。同時管理式醫療保險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以外,還將預防和保健也加入其中,將
疾病保險轉化為健康保險,這樣可以促進健康,降低患病風險,從而減少疾病支付費用。管理式醫療保險實現了成功控制醫療費用和保證醫療服務質最,滿足r醫療需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