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
制約關系,同時也是一種保障
金融創新的實質永遠是微觀個體為了利潤最大化而所作的創新, 而這樣的創新是伴隨著諸多風險的。這些風險最後都由投資者買單,做為微觀的金融業個體,為了實現個人利潤的最大化,他們是不會考慮風險波及的影響的。
所以,金融業的所有行業都在為一件事而努力,就是賺錢。
這樣,矛盾就出來了。金融業為了賺錢而創新,不顧及投資者風險;而投資者也不能承擔很大風險做投資,這樣的矛盾使得金融市場就無法運作了。因此,金融監管的作用就在於此了,即為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也同時為了保護良好的投資環境,制約金融創新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為創新的金融產品提供一個保障。中國的股期的上市可是經過了多少年的研究,不斷地選擇最優時期才做出的決定。所以說,這樣的監管為的就是確保金融創新能夠在市場里穩健發展。
Ⅱ 金融制度創新對西方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融工具的創新是金融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在介紹西方發達國家金融創新工具的基礎上,分析新型金融工具的運用對金融發展和貨幣需求的影響,提出加快我國金融工具創新的思路。
一、金融工具創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一般指在信用活動中產生的、能夠證明金融交易金額、期限、價格的書面文件。金融工具的種類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按發行者是否是金融機構分為直接金融工具和間接金融工具兩大類;按期限長短分為貨幣市場的金融工具和資本市場的金融工具;按投資者的權利分為債券憑證和股權憑證。
金融工具的創新是指金融業突破傳統經營的范圍和方式在新的金融運新機制中所創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新型金融工具主要來源於金融業務創新和金融市場創新,集中表現在間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工具方面。在間接金融工具中既有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工具創新,也有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工具創新;在金融市場工具中既有國際金融市場工具創新,又有國內金融市場工具的創新。鑒於美國的金融創新在西方國家中最為發達,下面主要介紹美國的新型金融工具。
銀行金融機構在負債業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創新工具是:(1)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它是1961年由美國花旗銀行首先推出的定期存款創新。針對定期存款的金額方面的無限制性和流動方面被限制的狀況,該銀行創造了金融起點為10萬元、可在二級市場流通轉讓的新型定期存款,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增加了定期存款的流動性。(2)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又稱可轉讓提款通知書賬戶。它是美國儲蓄貸款協會和互助儲蓄銀行針對當時法律禁止為支票存款賬戶支付利息,當利率上升時為競爭資金來源進行的支付工具創新。1970年馬賽諸州的一定互助儲蓄銀行對支票進行了創新,創造了「可轉讓支付命令」新型的支付工具,可轉讓支付命令完全代替了支票的功能,這樣,可鑒發支付命令的賬戶從法律意義上講就不是支票賬戶,對其存款支付利息就不應算作違法行為。在法制健全的國家,不違法就是合法。1972年9月法院正式明確了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的合法性。類似上述由銀行金融機構在負債業務方面的創新工具還有:自動轉帳服務(簡稱
ATS)、貨幣市場存款賬戶(MMDA)、協定賬戶(NA)、清掃賬戶(SA)、股金匯票賬戶(SDA)、個人退休金賬戶、和貨幣市場存單(MMC)等等。相對而言,銀行金融機構在資產業務方面的創新不如負債業務創新那麼活躍,新增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消費信用、住宅貸款、銀團貸款(又稱辛迪加貸款)。
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中創造了各類新型保險單、各類新式基金的股份等金融工具。如創造於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貨幣市場互助基金,就是一種成功的金融創新工具。貨幣市場互助基金(MMMF)是互助基金(又稱投資基金或共同基金)的一種,貨幣市場互助基金是投資於具有較高流動性的貨幣市場的一種短期債務工具,該基金發行一種「股份」,這種股份可按固定價格以開支票的方式兌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的股份實際上是有利息的支票存款,但其在法律意義上並不是存款。這種新型的金融工具成功的規避了繳納准備金和禁止付息的法規限制。
金融市場的創新工具包括相對於傳統國際金融市場的離岸金融市場工具和相對於基礎市場衍生市場工具。
離岸金融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是金融創新的結果,離岸金融市場所創造的新型金融工具主要有票據發行便利、遠期利率協議和互換交易業務等。
票據發行便利是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中期周轉性票據發行融資的承諾。借款人通過周轉性發行短期票據,取得中長期的資金融通效果;
遠期利率協議是一種雙方以降低收益為代價,通過協議預先固定遠期利率以減少利率波動的負面影響,它是實現穩定負債成本或資產保值的一種金融工具;
互換交易包括貨幣互換交易和利率互換交易,曾被西方金融界譽為20世紀80年代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互換作為資金融通工具和風險防範工具,使不同幣種金融工具之間的差別和浮動利率與固定利率之間的差別都趨於縮小。
金融衍生市場創造的新型金融工具,統稱衍生金融工具(又稱衍生證券、衍生產品),如金融遠期、金融期貨、金融期權等,是一類其價值依賴於基本標的資產價格的金融工具。總的來說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種雙邊合約,按合約買方是否具有選擇權可以分為遠期類和期權類。遠期類衍生工具中合約的持有人又權力執行合約,即他可以根據市場情況的變化決定執行或放棄合約。其功能主要是轉移價格風險。
二、金融工具創新的效應分析
金融工具創新的效應是指新型金融工具的運用所產生的影響。金融工具創新的效應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觀影響,也有微觀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消極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推動了金融發展
金融結構理論認為:金融發展是指金融結構的變遷,包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種類、規模的變遷。金融工具創新通過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兩個方面推動了金融發展。
金融工具創新推動了金融工具品種和數量的擴張,金融創新創造了許多新型金融工具,包括銀行金融機構創造的新型金融工具,例如CDS、NOW、
ATS、MMMF、MMDA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創造的各類新型保險單、各類新式基金的股份等;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貨、期權、互換等等,國際金融市場的衍生工具憶達1200餘種。此外,還有技術創新在經營管理中特定的需要,提高了業務競爭力,另一方面擴大了投資者的選擇空間,使投資者較容易地實現投資組合,實現在一定風險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收益水平下的風險最小化。
金融工具的創新還引致金融機構的種類和規模的變遷。如在美國的金融創新中,具有可變利率和控制通貨膨脹風險等功能的金融創新工具的運用,使得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崛起。在美國,1990年投資基金在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中佔比由1970年的3.6%提高到10.5%;在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崛起的同時,商業銀行在金融業的地位卻相對下降,即其金融資產在各類金融中介機構資產總額中的比重下降,1990年於1970年相比上述比重由59.3%下降到44.9%,即下降了15.4個百分點,就是說銀行體系下降的份額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的養老基金、投資基金提高的份額基本持平。比率的一升一降正是金融結構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沖擊了傳統的銀行制度
美國1933年《銀行法》被視為西盿國家金融分業管理制度的里程碑,該《銀行法》規定,活期存款不付利息、儲蓄存款不能開支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限制、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離等。負債業務的創新使上述規定逐個被擊破。NOW賬戶和ATS突破了活期存款不付息和儲蓄賬戶不開支票的規定,
MMDA和MMC突破了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的規定,並使商業銀行的存款賬戶與金融市場的投資賬戶聯系起來。在負債業務創新的沖擊下,美國金融當局不得不對銀行法進行修改,1980年通過的《存款機構和放鬆貨幣控製法》放鬆了對金融機構的業務限制,並由此逐步取消了利率上限的規定。
(三)促進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的發展
CDS問世前,西方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停留在傳統的資產管理階段,通過被動的的資產管理來應對穩定性較差的銀行負債。以CDS為代表的新型金融工具的問世,使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理論發生了質的飛躍,商業銀行可以主動地通過負債業務的增加,推動資產業務的擴張,並主動利用新型工具協調和控制資金的配置狀態,使商業銀行的經管理從傳統的資產管理轉向全面的資產負債管理。負債業務工具的創新推動了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的發展。
(四)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效力
金融工具創新使得貨幣定義和計量復雜化,貨幣外延盡管在擴展,由M1、M2擴張到M3、M4等等。但在確立貨幣控制目標時,一般仍採用狹義貨幣概念即M1。因為M1具有強力貨幣的特徵,是作為媒介的貨幣和作為資產的貨幣的明顯分界,以此為基礎制定的貨幣政策的實際效果是比較好的。但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使得貨幣外延的明顯分界變得模糊,許多賬戶兼有交易功能和投資功能,對於公眾而言,貨幣與其它金融工具之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意義,兩者之間有高度的替代性。在交易賬戶與投資賬戶之間,廣義貨幣與狹義之間,甚至在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之間的差異也正在迅速消失。
由於貨幣定義和計量的日益困難,中央銀行越來越難以把握貨幣總量的變化,傳統貨幣政策的效力正在降低。於是中央銀行可能的選擇是從控制貨幣走向控制流動性資產,這個過渡使貨幣供給的層次在不斷修改。盡管如此,新型金融工具帶來的這方面的問題並未解決,電子貨幣、多功能信用卡究竟屬於哪一個層次,有待深入探索。
(五)改變化貨幣需求的結構
在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中,根據人們保持貨幣的動機將貨幣需求分為交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前兩者都主要取決於收入水平,投機性需求則主要取決於利率。新型金融工具改變了貨幣需求的結構,使交易性和預防性貨幣需求下降,投機性貨幣需求上升。金融工具的創新涌現了大量貨幣性極強的新型信用工具和存款賬戶、如NOW賬戶、貨幣市場互助基金、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自動轉賬服務等等新型的金融工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流動性需要,從而減弱了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導致交易性貨幣需求的下降;金融創新工具使許多交易賬戶具有了投資賬戶的部分功能,在投資性金融資產相對增加的情況下,人們的投機性需求上升。
由於金融工具創新使貨幣與其它金融工具之間的替代性增強,資產流動的交易成本又很低,因而在短期內經濟形勢稍有變化,就會引起資金在各類金融資產之間的大規模轉移。由於新型金融工具既有交易的功能,又能支付較高的利息或隨市場利率浮動,對公眾較有吸引力,通過財富效應的作用,往往導致狹義貨幣需求變動頻繁,且無規律可循。
(六)增加了金融業的系統風險
具有規避風險功能的金融創新工具,如期貨交易、期權交易、互換交易等,就個別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而言,這些創新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轉移和分散風險的作用,但就整個金融系統而言,並不能從總體上減少風險。因為風險的轉移和分散風險載體的改變,並不意味著金融業系統風險的消失或減輕。非但如此,某此新型金融工具的運用反而使金融業在傳統風險的基礎上面臨新的風險。作為表外業務的四大金融創新工具,票據發行便利、遠期利率協議、期權交易和互換交易,一般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透明度較差,其風險具有潛伏性和放大性、一旦爆發,就會給有關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甚至致命性打擊,嚴重的還會引起金融恐慌
Ⅲ 證券投資基金與證券市場穩定發展的關系
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外匯、貨幣等金融工具投資,以獲得投資收益和資本增值。
通俗來講,基金是一種專家理財產品,基金公司擁有個人投資者所不可能擁有的風險控制部門、專家研究部門,將集中的資金用其先進的投資理論和風險控制進行組合投資。擴大收益、減小風險。
、根據基金單位是否可以增加或贖回,證券投資基金可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 2、根據組織形態的不同,證券投資基金可分為公司型投資基金和契約型投資基金。 3、根據證券投資風險與收益的不同,可分為成長型投資基金、收入成長型投資基金(平衡型投資基金)和收入型投資基金。 4、根據投資對策不同,投資基金可劃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期貨基金、期權基金和認股權證基金等。 5、根據資本來源和運用地域的不同,投資基金可劃分為國際基金、國家基金、海外基金、國內基金和區域基金等。 6、根據投資對象貨幣種類,投資基金可劃分為美元基金、日元基金和歐元基金等。 7、根據基金是否收費,投資基金可劃分為收費基金和不收費基金。
Ⅳ 3風險投資基金和風險資本的作用 4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主要目的是什麼 很急啊 跪求啊
商業銀行的創新,目的很明顯,為了利益,商業銀行的性質,以及現在銀行工作人員的業績考核,都和一般的公司一樣了!具體的就不清楚了,需要問內部人員了!
Ⅳ 基金發展過程
從基金發展的歷史來看,開放式基金大體經過了四個發展階段:
●產生階段。自1868年第一家公眾投資基金外國和殖民地信託(the Foreig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Trust)在英國成立到1924年美國波士頓成立世界上第一隻公司型開放式基金--馬薩諸塞投資信託基金為止
●初級發展階段。從1924年至1940年美國《投資公司法》的頒布;
●穩步成長階段。1940年到20世紀80年代;
●迅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全球基金得到迅速的發展。
中國基金發展史
中國基金業真正起步於20世紀的90年代,在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紛紛出台的前提下,中國基金業千呼萬喚,終於走到了前台。
1991年8月,珠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發起成立珠信基金,規模達6930萬元人民幣,這是我國設立最早的國內基金。同年10月,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南山風險投資基金分別經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和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規模分別達1000萬人民幣和8000萬人民幣。但投資基金這一概念從觀念和實踐引入我國則應追溯帶1987年,當年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首開中國基金投資業務之先河,與國外一些機構合作推出了面向海外投資人的國家基金,它標志著中國投資基金業務開始出現。1989拈月,第一隻中國概念基金即香港新鴻信託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新鴻基中華基金成立,之後,一批海外基金紛紛設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投資基金業的起步和發展。
2.迅猛發展階段
1992年,中國投資基金業的發展異常迅猛,當年有各級人行批準的37家投資基金出台,規模共計22億美元。同年6月,我國第一家公司型封閉式投資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由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同年10月8日,國內首家被正式批准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深圳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到1993年,各地大大小小的基金約有70家左右,面值達40億元人民幣。已經設立的基金紛紛進入二級市場開始流通。這一時期是我國基金發展的初期階段。1993年6月,9家中方金融機構及美國波士頓太平洋技術投資基金在上海建立上海太平洋技術投資基金,這是第一個在我國境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的中國基金,規模為2000萬美元。10月建業、金龍和寶鼎三家面向教育界的基金批准設立。1993年8月,淄博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以此為標志,我國基金進入了公開上市交易的階段。90年代初期,我國投資基金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資金規模上,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從政策的出台到中外合資基金的出現,再到基金的上市交易,我國的投資基金走了一段迅速發展的道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3.調整與規范階段
由於我國的基金從一開始就發展勢頭迅猛,其設立和運作的隨意性較強,存在發展與管理脫節的狀況,調整與規范我國基金業成為金融管理部門的當務之急。
1993年5月19日,人民銀行總行發出緊急通知,要求省級分行立即制止不規范發行投資基金和信託受益債券的做法。通知下達後,各級人民銀行認真執行,未再批設任何基金,把經歷放在已經設立的基金的規范化和已批基金的發行工作上。
同時,基金交易市場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1994年3月7日,沈陽證券交易中心和上交所聯網試運行;3月14日,南方證交中心同時和滬、深證交所聯網。1996年11月29日,建業、金龍和寶鼎基金在上交所上市。全國各地一些證交中心和深滬證交所的聯網使一些原來局限在當地的基金通過深滬證券交易所網路進入全國性市場。不難看出,全國性的交易市場開始形成,伴隨其市場表現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認識和熟悉,開拓了中國投資基金業的發展道路。
在新基金出現以前,全國各地共設立基金75隻,基金類憑證47個總募集規模73億。在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5個,占兩交易所上市品種的3%。基金市值達100億元。25家基金中規模逾2億元的7隻,1-2億的7隻,1億以下的11隻此外,還有38個基金在全國各地證交中心掛牌,其中天津9個,南方10個,武漢12個,大連7個。
1994年7月底,證監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就推出股市新政策,提出發展我國的共同投資基金,培育機構投資人,試辦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吸引國外基金投資國內A股市場,基金業基金與海外證券基金業聯絡、商洽,設計和申報了一批中外合資基金的方案。截止到1996年,我國申請待批的各類基金已經達數百家,但由於法律的滯後,基金發展基本上處於停止的狀態。
1998年3月23,開元、金泰兩只證券投資基金公開發行上市,這使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程。1998年我國共成立了第一批5隻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基金金泰、基金興華、基金安信和基金裕陽。
4.穩步發展階段
到2001,我國已由基金管理公司14家,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34隻。2001年9月,經管理層批准,由華安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我國第一支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華安創新,我國基金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2002年,開放式基金在我國出現了超常規式的發展,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2年底,開放式基金已猛增到17隻。2003年10月28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證券投資基金法》的頒布與實施,是中國基金業和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基金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Ⅵ 新形勢下金融創新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要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縣域金融發展難題,聚焦融資難融資貴、存貸比偏低、脫實入虛、風險防控等發展農村金融的突出問題,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徵信體系建設和涉農貸款風險防控;著眼加快普惠金融發展,推進金融資源下沉,在增加縣域信貸總量和擴大服務覆蓋面上下功夫;創新農業產業鏈金融帶動、特色抵質押、綜合經營服務等模式,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和支持力度。政府、銀行、市場主體要各擔其責,在加大政策支持、創新金融產品、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加強配合,形成合力,努力營造縣域金融創新發展良好環境,為加快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和「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Ⅶ 為什麼說行業自律對金融創新的發展至關重要
金融創新對我國貨幣傳導政策的影響主要包括對貨幣供給變動以及貨幣傳導渠道的影響兩個方面。其中貨幣供給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貨幣層次界定、外匯存款、融資貸款以及基金等業務辦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貨幣傳導渠道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Ⅷ 當前,政府大力倡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且把金融上升至國家核心競爭力,至善基金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以具體事例來看,2018年,至善基金先後在麗水、紹興、金華等地攜手當地金融辦,開展「鳳凰行動」學習計劃暨私募股權投資巡講活動,邀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案例中心主任、金融學教授沈紅波、浙江省股權投資行業協會秘書長鄭鈞元、北京國楓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月鵬等專家智庫、行業精英,就「鳳凰計劃」和私募股權投資現狀及發展趨勢作深度解析這也是至善基金支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大體現吧。
Ⅸ 完善金融扶持設立國家什麼發展基金
中國發展基金會
中國發展基金會(又叫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China Development Research Foundation)於1997年12月正式注冊成立,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的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它的成立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志的直接關懷和支持,同時也得到了民政部等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幫助。
中文名
中國發展基金會
外文名
China Development Research Foundation
成立時間
1997年12月
成立單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
快速
導航
業務范圍組織機構理事會財產管理財產處理項目包括內容
簡單介紹
基金會的名稱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基金會屬於公募基金會。基金會面向公眾募捐的地域范圍是境內外。基金會的宗旨是支持政策研究,促進科學決策,服務中國發展。基金會的原始基金數額為人民幣肆仟萬元,來源於境內外企業、機構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本金存款的利息收入;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的收益;其他合法收入。基金會的登記管理機關是民政部,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基金會的住所是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東大街8號。
設立基金會的目的,是支持政策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科學的、民主的決策。基金會於1997年12月正式注冊成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始人和設立基金會的倡議者薛暮橋、馬洪先生被聘為名譽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王夢奎先生任基金會理事長。基金會聘請了房維中、劉國光等關心和支持基金會工作的社會知名人士擔任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