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下面提供的信息寫出符合要求的參考文獻。 論文《論我國金融理財項目的發展》,收錄在《法制與社會
論我國金融理財項目的發展論文發您的文檔給我看看,我幫您。
2. 對金融理財發展趨勢的幾點探討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
今年4月末,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發布,為百萬億元體量的資管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在資管行業中舉足輕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拉開了商業模式轉換和行業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剛性兌付、轉型凈值化的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正發生不小的變化:一方面,保本理財和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佔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速度加快,促進了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短期理財產品佔比明顯下降
資管新規落地一個月後,銀行理財已經出現了發行數量持續下降、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預期收益率上升的顯著變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5月份460家銀行共發行了986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26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9款減少1329款。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5月份新發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002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49款,佔比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7914款,佔比較4月份增長1.62%。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長72.15%,佔比為1.12%。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限來看,在資管新規影響下,5月份3個月以內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理財產品佔比為24.44%,環比下降4.87個百分點。同時,3至6個月、6至12個月(含12個月)理財產品分別較4月份環比上升3.28和1.96個百分點;大於1年期的理財產品佔比較4月環比下降0.36個百分點。
資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鑒於監管要求,未來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將逐步減少,但銀行也會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因此3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數量佔比將上升。2018年,在資管新規的限制下,預計未來的銀行理財平均期限仍不會低於半年。
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凈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此次發布的新規中,明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意味著銀行「沖時點」壓力將得到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集中於月末、收益率翹尾現象或將改善。
整體來看,新規對存款偏離度指標的考核要求較之前有所放鬆,特別是刪除了禁止高息攬儲的規定,可能是為後期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鋪墊。中長期來看,『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大額存單工具』代替保本理財和具有『剛兌』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將促進表外公募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
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問題凸顯
控制資管產品杠桿水平是資管新規的一大要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就是狂飆近3年的銀行委外業務幾近停擺。
本輪監管打擊的是亂加杠桿和資金空轉,但規范化、高質量的委外是有助於委託方和受託方「雙贏」的。管理層針對的並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當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這類委外模式。未來,高質量、規范化的委外將迎來更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作為高杠桿和高風險「幫凶」的委外模式將在監管高壓下逐漸銷聲匿跡。
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測稱,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3. 金融理財發展和競爭的關鍵需要重點考慮哪些要素
平台的安全和平台的真實性,
4. 關於理財方面的
這個應該是只是產品介紹會!你可以聽下,但是別沖動!(其實和傳銷差不多的是,都需要現場洗腦,讓大家激動起來,產生沖動消費)
5. 求中國理財業的發展史
理財行為人類自古就有,「積谷防飢、養兒防老」就是最為樸素的理財觀念。現代理財觀念起源於金融比較發達的美國,萌芽於20世紀30年代的保險業。
眾所周知,保險規劃是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30年代,尤其是1929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後,從破產危機中清醒過來的人們逐漸萌生了對個人生活綜合設計和資產運用規劃的需求,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功能使得保險公司的地位空前提高。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保險推銷員在推銷保險商品的同時,也提供一些生活規劃和資產運用的咨詢服務。這些保險營銷員就是理財規劃師——FP的前身。
真正的理財僅有保險是遠遠不夠的,投資才是金融理財的高級形式。理財的真正發展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馬克維茨資本市場理論和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被提出之後,投資才成為一門科學,建立在金融理論、社會學和投資方法等基礎學科之上的理財也才逐步走向正規。隨著理財成為科學,傳統的保險營銷員式的非標準的咨詢活動已經不再適合理財發展的需要,理財規劃師協會作為培育理財師和維護行業發展方向的標准化組織應運而生。經過20世紀70和80年代這20年的發展,理財規劃師協會不斷摸索出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並初步形成了目前的課程體系。
任何事物的成熟總是與苦難和考驗結合在一起的,理財師行業也不例外。20世紀70和80年代,由於石油危機、美元危機的影響,私人經濟進一步發展,使得個人金融資產膨脹、金融自由化浪潮興起,個人財產管理觀念、金融工具運用的時代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方面使傳統的理財手段難以適應需要,同時也促使人們對理財的需求急劇增加。作為社會變革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所帶來的一個結果,金融商品迅速增加、金融風險加大,個人已經無力自行解決自己的理財問題,人們迫切需要理財師的幫助。這樣就推動了理財業的空前發展,同時理財的內容也從傳統的保險、投資增加了養老、避險避稅的成分,理財師的地位也不斷提升。
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的大變革年,里根領導下的美國經過10年的努力,最終改變了國家的經濟狀況,並在90年代的前5年內收回了過去20年的「失地」,重新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而科學理財也跟隨著美國的發展,最終走向了全世界。美國的理財規劃師協會逐步在全球各地設立分支機構,結合實際情況編寫符合當地實際的理財課程,培養專業化理財師。雖然世界各地均有自己的風土人情,但美國理財業70餘年的歷史還是為世界人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成功與失敗均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CFC作為植根於北美的理財協會,不僅擁有豐富的經驗,並且擁有自己的研究和培訓隊伍,其開設的課程涵蓋了理財發展所經歷的各個階段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中國這樣的新興理財市場的投資者和理財師學習參考。
賺點分
6. 今後金融理財行業的前景,求詳細
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個好的理財習慣容易有錢,暴富是不現實的,暴富之後也會隱藏著一些不法之事或者要承擔極大的風險,所以,我只就咱們老百姓怎麼能有錢談談看法。俗話說:你不理才,才不理你,但回答這位朋友之前,我首先想要明確的是,理財不是教你賺錢,而是叫你合理的花錢,是教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收入情況支配自己的收入,這點請一定搞清楚,並非你有這種習慣以後就會發大財,而是保證你一直以來的生活質量。好了,下面來說說您的問題,作為咱們老百姓,經常看著自己手上不多的工資犯愁,從支出上說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每月的生活開銷,包括食物,房租,水電煤氣等開銷 2:禮尚往來的人情錢 3:服裝,電器以及一些不可預知的開銷 4:給老人的家用 從收入上說,經常會看著別人幾年前買了幾套房子,如今房價暴漲,或者買了股票獲利豐厚感慨自己又沒貪上好時候,錯過了賺錢的機會。在面對一些開銷的時候,也經常會覺得不想花錢,但算算也沒什麼可以省掉的花銷。 我想說的是,無論炒房,炒股,都不是對普通家庭最合理的理財方式。 首先,我們應該養成一個好的理財習慣,我基本上同意樓上把錢分份兒的做法。 生活開銷所用到的錢是無論如何沒辦法省的。索性我們給個人理財做一個概括,做一個理論上的闡述,先了解個人理財的范圍都包括什麼。 個人理財的范圍包括: (一)賺錢--收入 一生的收入包含運用個人資源所產生的工作收入,及運用金錢資源所產生的理財收入;工作收入是以人賺錢,理財收入是以錢賺錢,由此可知理財的范圍比賺錢與投資都還要廣。包含: ① 工作收入:包括薪資、傭金、工作獎金、自營事業所得等。 ② 理財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房租收入、股利、資本利得等。 (二)用錢--支出 一生的支出包括個人及家庭由出生至終老的生活支出,及因投資與信貸運用所產生的理財支出。有人就有支出,有家就有負擔,賺錢的主要目的是要支應個人及家庭的開銷。包含: 生活支出:包括衣食住行育樂醫療等家庭開銷。 理財支出:包括貸款利息支出、保障型保險保費支出、投資手續費用支出等。 (三)存錢--資產 當期的收入超過支出時會有儲蓄產生,而每期累積下來的儲蓄就是資產,也就是可以幫你錢滾錢,產生投資收益的本金。年老時當人的資源無法繼續工作產生收入時,就要靠錢的資源產生理財收入或變現資產來支應晚年所需。 包含: ① 緊急預備金:保有一筆現金以備失業或不時之需。 ② 投資:可用來滋生理財收入的投資工具組合。 ③ 置產:購置自用房屋、自用車等提供使用價值的資產。 (四)借錢--負債 當現金收入無法支應現金支出時就要借錢。借錢的原因可能是暫時性的入不敷出、購置可長期使用的房地產或汽車家電,以及拿來擴充信用的投資。借錢沒有馬上償還會累積成負債要根據負債余額支付利息、因此在貸款還清前,每期的支出除了生活消費外,還有財務上的本金利息攤還支出。 包含: ①消費負債:如信用卡循環信用、現金卡余額、分期付款等。 ②投資負債:如融資融券保證金、發揮財務杠桿的借錢投資。 ③自用資產負債:如購置自用資產所需房屋貸款與汽車貸款。 (五)省錢--節稅 在現代社會中,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可用來支應支出,有所得要繳所得稅、出售財產要繳財產稅、財產移轉要繳贈與稅或遺產稅,因此在現金流量規劃中如何合法節省所得稅,在財產移轉規劃中如何合法節省贈與稅或遺產稅,也成為理財中重要的一環,對高收入的個人更成為理財首要考慮。 包括: ① 所得稅節稅規劃 ② 財產稅節稅規劃 ③ 財產移轉節稅規劃(該項目前境外較多採用) (六)護錢--保險與信託 護錢的重點在風險管理,在指預先做保險或信託安排,使人力資源或已有財產得到保護,或當發生損失時可以獲得理財來彌補損失。保險的功能為當發生事故使家庭現金收入無法支應當時或以後的支出時,仍能有一筆金錢或收益可彌補缺口,降低人生旅程中意料外收支失衡時產生的沖擊。為得到彌補人或物損失的壽險與產險保障,必須支付一定比率的保費,一旦保險事故發生時,理賠金所產生的理財收入可取代中斷的工作收入,來應付家庭或遺族的生活支出,或以理賠金償還負債來降低理財利息支出。此外,信託安排可以將信託財產獨立於其他私有財產之外,不受債權人的追索,有保護已有財產免於流失的功能。 包括: ① 人壽保險:壽險、醫療險、意外險、失能險。 ② 產物保險:火險、責任險。 ③ 信託 看完了分類,結合我多年的經驗,概括了如下幾點理財方式,只做探討。 1:既然想要理財,就一定要理才成為習慣,堅持,積累和敏感是理財的精髓 2:把收入分為四份,(以收入2000元,現有存款5000元為例) 分別為: 一:固定支出(包括生存生活資料消費,老人家用,以及話費,房貸,車貸等支出)預算扣去1000元 二:不可預知支出 感情消費:同事之間家裡有個紅白喜事,同學聚會等,預算扣去300元 電器消費:大到電視,電腦,小到手機,MP3播放器,難免有個壞了或者過時了的情況每月存200元「基金」 三:活期儲蓄(剩餘400+感情消費結余+電器消費結余) 四:小金庫50~100(每月必存,不可擅用),最好有個固定的款額,便於管理 一二項為支出,三四項為收入。這樣,一個月,攢個500應該沒有大問題。如果遇到突發事件,可以動用活期儲蓄里的存款,但第四項不可輕易動用 再說說消費觀念。 善於選擇實用性強的產品,不要輕易相信商場所謂的打折促銷。以免貪小失大。 善於選擇經久耐用的名牌產品,第一提高了你的生活質量,第二,過硬的質量讓你會少付出很多使用之後的維修維護保養甚至更換的費用。 善於選擇必需品,不要輕易購買奢侈品 善於選擇現在就能為生活提供服務的商品,而不是買了沒處用,譬如還沒有孩子,就先把嬰兒床賣買了,我們要相信家裡的東西要添是永遠要添不完的,也要相信你有時刻把握時尚的眼光,你今天為明天購買的消費品等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一般都會看不上了。 善於延長自己所擁有物品的使用壽命,比如手機,說白了實用就好,對過多的功能的追逐是得不償失的。 善於利用過時商品或者說更新後的舊物創造新的價值。如,把不用的傢具商品賣掉,把舊傢具翻新等。 善於計算修理壞舊商品或更新他的價值。 善於發現並保護好家裡能夠升值的財產,如:古董,紀念錢幣,郵票等 善於節約。 最後舉些網上很俗的例子,是幾個故事: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去通州購買了一套房。 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後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 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里,以後還是都歸自己。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再看第二個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並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碟,6張光碟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碟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碟,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希望我費盡口舌的解答能夠讓您滿意,希望您理財成功
7. 投資理財發展現狀與前景
投資理財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和個人財富逐步積累、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而正規金融又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時的必然產物。投資理財在中外各國均長期存在。它的存在與發展,基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體系機構有關,也與其自身所固有的、正規金融機構融資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有關。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次序增長,投資理財市場亦日趨活躍。投資理財又特的競爭優勢。一是具有獲取大量民間財務等信息。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而是手續方便便捷、方式靈活,可以針對不同的借款人提供個性化信貸服務,交易成本低;三是具有特殊的風險控制和靈活的貸款催收方式。
投資理財作為正規金融有益何必要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和「三農」的資金困難,增強了經濟運作的自我調整和適應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正規金融不願涉足或供給不足所形成的資金缺口。規范、有序發展的民間借貸,有利於打破我國長期以來由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壟斷市場的格局,促進多層次信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8. 金融市場與公司理財的關系
1、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市場,是指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雙方通過信用工具進行交易而融通資金的市場,廣而言之,是實現貨幣借貸和資金融通、辦理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交易活動的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定義是:金融市場是交易金融資產並確定金融資產價格的一種機制 。
2、金融市場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l)有利於提高社會資金使用效率。開放金融市場能有效地從社會各個角落中吸收游資和閑散資金,形成根據貨幣供求狀況在各部門、各地區之間重新分配資金的機制。另外,在資金市場上,資金在追逐利益中自由流動,因而必然流向經濟效益高的部門。資金在市場上的融通,也有利於發揮資金的規模效益,而且資金融通能及時滿足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變化的需要,有效地促進全社會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2)有利於企業成為自主經營、且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資金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如果沒有金融市場,企業就不可能具有對資金的籌集和運用的權力,也就沒有對生產要素的選擇和運用的權力;同時,金融市場還可以加強對企業的信用約束,增強企業的投資風險觀念和時間價值觀念,完善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
3)有利於市場機制功能的發揮。完整的市場機制是以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等客觀規律為基礎,通過供求變動、價格變動、資金融通以及利率升降等要素作用的總和而形成的一種綜合的客觀調節過程。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場,資金可以順利流動,信貸機制才能發揮調節作用,利率對企業經濟活動才能起自發的調節作用,才能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4)有利於於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育。金融市場是現代市場體系中最活躍、最有滲透力的因素。它是商品交易和生產要素交換的媒介,使資金在部門間、地區間、經濟單位間流動,因而也是打破封閉、分割,促進全國統一市場形成和發展的有力工具。
3、公司理財是對公司財務活動所進行的管理,MBA、MBA等主流商業管理教育均將其作為一項企業價值管理活動涵括在內。
公司理財主要是根據資金的運動規律,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中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核算和分析,提高資金運用效果,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的管理工作。
4.公司理財具有三大特點:開放性、動態性、綜合性。
5、公司理財的一般步驟:
1)科學的投資決策。確定最佳投資方向和流量,以期獲得最佳的投資效益——籌資決策的基礎。
2)科學的籌資決策。合理選擇籌資方式、規模和結構,對比分析預期籌資效益與籌資成本,以期最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又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
3)科學的收益分配決策,正確確定企業利潤留存與分配的比例和合理的股利政策
9. 理財環境由有哪些因素決定
即使是最周密的理財計劃也有可能失敗,因為理財計劃成功與否極大程度上取決於金融環境因素。我們都是經濟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總要受經濟環境的制約。個人無法改變環境,只能學會去適應環境。我們不能改變通貨膨脹率、利率和經濟增長率,而這些因素卻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入的影響。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制定計劃來盡量減少其不利影響。
1.通貨膨脹率。過去人們認為通貨膨脹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但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軌後,通貨膨脹一度也成為中國百姓的熱點話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通貨膨脹的准確定義是: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漲現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0餘年的時間里,物價水平一直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但社會需求大於供給有逐步增強的趨勢。「一五」期間,矛盾較小。50年代末的大躍進期間,由於人為地擴大社會需求,一度造成商品極度短缺、黑市和國家牌價之間價差懸殊。60年代和70年代出現了典型的隱蔽性通貨膨脹過程:供給極度匱乏,供需矛盾靠票證控制。
經濟體制改革以後,盡管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遇到令人困擾的通貨膨脹問題。特別是1988年,通貨膨脹率接近20%,全國大中城市出現幾次大的搶購風潮。
人們很難承受自己辛辛苦苦象螞蟻搬家一樣積攢下來的錢每年縮水五分之一,人民幣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了。人們紛紛將存款從銀行取出,或是到黑市兌換美元,或是到商店去搶購實物。有一個時期,商店裡的家用電器被搶購一空,甚至包括樣品和殘次品。
近幾年,我國經濟成功地進行了軟著陸,治理整頓取得了成效,通貨膨脹得到了有效控制,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物價總水平的負增長。許多商品價格特別是家電大幅度下降,人們的消費心理漸趨成熟。銀行居民個人儲蓄存款總額連創新高。
可見,通貨膨脹率的高低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通貨膨脹率可以影響人們的收入在近期消費和遠期消費之間的分配,或者說在當前消費和儲蓄之間的分配。通貨膨脹率高,人們會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因為人們有這樣的預期,如果我有可以購買一台彩電的2000元錢,今年不買,明年就可能只夠買個黑白的。
其次,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會影響人們對於投資工具的選擇。通貨膨脹率低,人們會偏向選擇安全性高的投資方式,如儲蓄、國庫券等;反之,人們會偏向選擇有較強保值增值性能的投資工具,如股票、房地產、珠寶等。
2.利率。利率,是指借貸期內所形成的利息額與所貸資金額的比率。現實生活中的利率都是以某種具體形式存在的。如3個月期貸款利率、1年期儲蓄存款利率、6個月期公債利率等。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利率基本上屬於管制利率類型。我國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
利率決定了你為了投資而延遲當前消費所能得到的報償,它與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方向趨於一致。
當通貨膨脹率較高時,同樣的物品在將來會比現在貴很多。如果你現在不消費,以後就必須花比現在多許多的錢去購買。因此,就要求你拿去投資的錢能得到較高的收益,以彌補通貨膨脹的損失。否則,你就寧願現在消費而不願去投資。
既然利率與通貨膨脹率息息相關,而未來的通貨膨脹率是不確定的,則利率的變化也很難准確預測。但是,通常人們認為利率至少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延遲消費的報償、彌補通貨膨脹收益和承擔風險收益。長期投資的利率較高,主要是因為其中的風險補償部分較高,期限越長風險越大。
在理財計劃過程中應採用多高的利率呢?這個問題也很難回答。通常計劃利率應與預期通貨膨脹率一致。如果你預期通貨膨脹率是5%,那麼較安全的短期投資的計劃利率應為8—10%,較安全的長期投資的利率應為10—12%。
現在人們對利率的變化越來越敏感。利率的升降對於人們對投資工具的選擇的影響最為直接。較高的利率,有利於儲蓄的擴大;過低的利率,甚而會使儲蓄余額下降。所謂利率的高低,主要是與物價上漲預期比較而言的。1988年我國社會零售物價指數上升18.5%,上半年人們已能預期到這種形勢,而那時1年的定期儲蓄利率僅為7.2%,人們擠提存款搶購商品,存款余額大幅下降。當政府很快採取按物價指數保值的儲蓄辦法後,搶兌儲蓄的狀況很快扭轉。
1996年來共有7次降息,每一次降息都使人們的資金流向發生較大變化。人們的金融資產中,活期儲蓄的比例逐漸降低,股票、債券、保險、房地產等的比例逐漸上升。特別是去年10月份降息後,由於儲蓄性壽險的收益率未及時下降,許多精明的投資者爭相投保,使得始終溫吞吞的中國保險業著實火了一把。
3.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很少是持續均勻的,總要有上下波動,經歷高漲、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在高漲階段,經濟滿負荷運轉,失業率極低;經濟進入衰退階段時,失業率上升,交易額減少,人們悲觀情緒增加;如果衰退進一步加深,就進入蕭條階段,經濟達到谷底。物極必反,從此,經濟又進入新一輪的擴張期,產量和就業都大大增加,同時伴隨著物價上漲。經濟再一次達到頂峰,完成這一個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理論告訴我們,在制定理財計劃時要考慮到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總是有高峰有低谷。繁榮時不能盲目樂觀,要為未來可能到來的衰退做准備;蕭條時也不要過於悲觀。
為了使大家能對家庭理財有更好的感性認識,介紹大家結識一個美國家庭。通過對這個家庭理財實踐的介紹,使大家將理論更好地應用於實踐。之所以選擇一個美國家庭,是因為國外家庭理財活動開展時間較長,有很多經驗可供我們借鑒,並且國外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方便說明。
10. 四,應該怎樣看待互聯網金融理財的發展前景和存在的問題
大趨勢,也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