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理財對債券市場的影響
設立理財子公司對債券市場的短期影響主要集中在預期變化層面。如果不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非標存在續作和壓縮壓力;而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之後,最大的變化在於投資非標的空間加大。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再受非標資產投資比例不得超過銀行總資產4%的束縛,理財投資非標空間將明顯提升。但是考慮到理財投資非標仍然受制於資管新規對於非標期限匹配的要求,預計非標投資佔比存在小幅提升的可能。由於非標存在一定利率優勢,預計將對債市存在一定擠出效應。
不過,目前銀行理財納入全行統一授信管理,如果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原則上將建立自己的風控體系,可投資標的和范圍將會增大。盡管銀行理財子公司風險偏好難以大幅提高,但新政策有助於緩解當前非標快速收縮的局面,利好房地產等行業信用債。另外,根據《關於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在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且所投資新資產的到期日不得晚於2020年底。從短期來看,這將利好短久期信用債。
銀行理財子公司分流公募貨幣基金的概率較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由於存在各種優勢,預計將分流公募貨幣基金。在這一過程中,雖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的也是類貨幣基金產品,但由於期限錯配等要求較低,很可能將投資范圍拓展到1~3年期債券品種,這明顯比公募貨幣基金久期更長,從而有助於推動短端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
當然,非標資產與債券資產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相互替代的關系。非標融資渠道的萎縮可能會促使實體企業轉向債券融資。受資管新規影響,通道業務面臨較大的收縮壓力,這導致非標融資難度大增。盡管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非標的空間有所加大,但是受制於期限匹配、凈值化轉型等要求,理財逐步壓降非標投資仍將是中長期趨勢。未來需要密切關注非標政策的變化,因為一旦出現明顯放鬆,可能會對純債配置產生替代效應。
㈡ 怎麼看債券市場的風險高低
最主要現在的市場利率處於一個低位水平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且未來利率有可能會出現反彈,對於債券價格來說是隨著利率的下降而上升,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的,最主要是債券對於未來的現金流基本上是可以預期確定的,即債券面值和債券的票面利率基本上是確定的,另外現在新發的債券大多數是票面利率較低,沒有擔保的信用債,若發生違約在沒有擔保的情況下風險很大,基於這些情況所以會有人說現債券債券市場風險已經很高。
㈢ 什麼是債券市場分析和策略
在《債券市場分析和策略》(第5版)中,作者採用切實可行的實務方法對債券投資進行了分析,並對各種類型的債券和利率衍生工具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此外,《債券市場分析和策略》(第5版)還著重介紹了這些投資工具的投機特徵、最新定價方法、利率風險的定量分析技術以及運用這些投資工具的投資組合管理策略。
㈣ 債券市場的市場風險
城投債延續火熱行情 潛在風險仍需警惕
隨著債市的不斷擴容及全社會融資結構的變化,城投債對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正在不斷提升。
年初至今,城投債發行持續趨熱,受到投資者青睞。記者查閱數據後發現,2013年從年初到2月7日,交易所城投債平均上漲超過1.14%,交投非常活躍。
華龍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牟治陽表示:「自去年開始,城投債利率便呈現出了整體下行的趨勢,這一方面緣於整個社會融資利率和債券利率的下行,更重要的一方面緣於城投債風險擔憂的下降,由此帶來了城投債流動性折價的消失。」
㈤ 債券的價格為什麼會有漲落
你好,是債券的利率是固定,但是市場利率是變的,如果市場利率高的話,那麼你拿著債券是不是就吃虧了?把他折價賣掉,換成利率高的別的產品豈不是賺得多了些,這就造成了價格的波動;反過來也是,市場利率低,大家都想買這個債券,價格自然會提起來。但是這家也是有限的,肯定不會波動到本金之下,有的還是將已經有的利息扣除後的價格波動。
㈥ 為什麼信用利差可以衡量風險偏好
自2008年開啟中期票據發行以來,我國信用債券市場經歷了6年的高速成長期,信用債託管余額從當時的8000多億元迅速上升至目前的10萬億元,佔全部債券託管余額的比例也從6.4% 大幅提升至32.6%。信用債券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定向融資工具、中小企業私募債券、資產支持票據等品種不斷推出。同時,我國信用債發行人的信用資質也伴隨市場的擴容有所下沉,中低評級債券佔比不斷放大,宏觀經濟下行周期所帶來的信用事件爆發概率有所上升。如何實現信用債的精準定價、發現「信用利差」的內在變動規律也成為市場越來越關注的命題。
研究企業債券信用利差的決定因素不僅有利於信用風險的管理和信用產品的一級發行定價,也可以幫助二級投資者判斷企業債券相對於國債、金融債等利率品種的相對投資價值,進而為其把握投資時機、選擇投資品種提供研究支撐和決策依據。
雖然我國信用債市場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投資者也經歷了比較完整的經濟和貨幣周期,我們希望藉此文總結出一些適合我國市場特色的信用利差運行特點及運行規律,發掘並提煉我國信用利差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給投資者在二級市場把握信用利差變化、進行投資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
信用利差理論概述
信用利差是指信用債收益率與市場無風險收益率之間的利差,可以理解為對投資者承擔的違約風險的補償。國外通常的計算方法是用信用債收益率減去相同期限的國債收益率。信用利差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Fisher(1959)對信用風險升水決定因素的開創性研究成果。之後Beaver對信用風險進行了定量研究,於1966 年首次驗證了公司財務數據中包含著豐富的違約信息。此後,Black&Scholes提出了期權定價的經典公式,Merton又將這個期權定價公式引入了債券信用風險定價中,被稱為「結構模型」。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2000 年以後發展的「分解模型」逐漸成為美國債券市場信用利差研究領域的前沿,代表人物有Edwin J. Elton(2001)、Driessen(2003)、Amato(2003)、Phihpov(2004)等。該模型認為影響企業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來自違約風險因素、稅收因素、流動性風險因素,以及其他系統性因素等。但是由於信用利差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國外的研究也尚未找到一個通用的模型來解釋信用利差變化。
盡管國外信用利差理論模型仍無法非常精確地分解信用利差並解釋其成因,但並不妨礙我們把信用利差簡單分為風險溢價、預期損失、流動性溢價和稅收利差等幾個部分,以便分別研究可能影響這些部分的主要因素(見圖1)。
特別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影響信用利差的因素,必須先理解預期違約損失、實際違約損失和風險溢價的區別和聯系。預期違約損失主要是由歷史平均違約率決定的,與評級相對應,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列。但違約並不是每年都按照歷史平均違約率發生,而是具有「密集性」「爆發性」的特點,即每年的實際違約率在很多年份低於平均違約率,在違約密集爆發的時段卻會顯著超過平均違約率。因此信用債投資者為了避免絕對的信用損失,除了參考評級外,還必須考慮整個宏觀趨勢和信用周期。
信用利差中的預期違約損失部分更多地反映的是評級的差別和變化,即對歷史平均違約率的覆蓋,而對宏觀信用周期及大規模違約的預期所要求的溢價則主要反映在風險溢價中。此外,投資者對信用風險要求額外的風險補償,還與信用風險的系統性傳染性特徵,以及信用債投資回報的偏態性特徵有關。這些特徵導致信用風險難以分散化,因此投資者會傾向於要求超出預期損失的補償。
由於以上問題的存在,投資者在進行信用債投資時,並不是按照「歷史平均預期損失」進行定價,而是按其預期的損失率進行定價,導致風險溢價的波動幅度可能遠大於實際違約率的波幅。總結來看,預期損失類似股票內涵價值,而信用利差類似股票真實交易價格,兩者的差異主要就是風險溢價(見圖2)。
中國信用利差歷史走勢回顧
探究信用利差的運行規律,最直接也最必要的方法就是「以史為鑒」,觀察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段、不同的供需關系因素影響下,信用利差是如何表現的。由於我國信用債市場創立時間還相對比較短,信用利差的歷史表現可能嚴重受制於市場發展初期的各種特點,歷史數據對未來的指導意義比較有限。但我們認為將影響歷史利差的因素梳理清楚,並判斷這些因素未來可能的變化,仍然可以對預期未來長期的信用利差走勢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在本部分的回顧中,我們按照基準利率的走勢將歷史樣本大致分成了9個區段,每個區段中基準利率的變動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出現方向扭轉後就劃分到下一個區段。這樣可以更好地觀察信用利差變化與基準利率走勢的關系,而且也更容易在類似的宏觀環境中發現信用利差變化驅動因素的異同。
(一)2008年下半年
在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債券牛市行情中,信用利差先收窄再走擴。高等級信用債的收益率在利率債下行的帶動下明顯下降,信用利差在年末和年中相差不大。低等級信用債表現不一,受負面事件打擊嚴重的江銅債等,年末收益率相比年中是提高的,其他個券雖然年末收益率低於年中,但信用利差相比年中是明顯走擴的,評級間利差顯著拉大,體現出典型的受違約風險影響的特徵。
(二)2009年全年
2009年年底與年初相比,銀行間AAA級和AA級信用利差都是小幅走擴,呈現出被基準利率逐步推升的特徵。利率債收益率上行速度快時信用利差被被動壓縮了一段時間,但利率債相對企穩後信用債收益率又繼續上行,信用利差主動擴大。除了基準利率上行的原因外,供給顯著增加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2009年是信用債市場大擴容的第一年,中票在2008年問世後,2009年放量發行,全年非金融類信用債發行量接近9900億元,凈增量達到7000億元,是2008年的2.7倍。供給釋放進一步加大了推升信用利差的壓力。
(三)2010年前8個月
市場處於通貨膨脹抬頭和經濟二次探底擔憂的夾縫中,利率債缺乏一個明顯的牛市方向。而在利率債收益率震盪緩慢下行的情況下,良好的息差收益則成為投資者追逐的對象,信用債受到青睞。加上由於2009年的信用債大擴容和收益率大幅上升,2010年信用債供給回落,整體供需關系改善帶動信用債收益率降幅大於利率債品種,信用利差和評級間利差都出現明顯收窄。
(四)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
這一階段幾乎匯集了所有對信用利差不利的因素,一方面基準利率大幅上行,另一方面信用債供給在2010年的低位基礎上反彈。此外資金利率中樞抬升和波動性增加導致息差保護空間收窄,後期又疊加了嚴重的違約風險擔憂情緒。收益率期初期末比較,信用債收益率大幅上行,信用利差走勢也基本呈現一路走高的態勢,高低評級信用利差均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評級間利差也顯著擴大。
(五)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
信用債在違約風險擔憂緩解以及資金面重歸寬松的帶動下收益率大幅下行,而信用利差的走勢體現出很典型的基準利率下行過程中,信用利差和評級間利差同時收窄的特徵。除了基準利率下行和資金利率下行的配合外,2012年金融脫媒化尤其是銀行理財等產品規模的擴張,是推動票息較高的信用債需求顯著改善,信用利差從高位收窄的重要原因。
(六)2012年下半年
2012年下半年的信用利差小幅走擴主要集中在三季度。當時也是利率債上行幅度相對較大,三季度貨幣資金利率中樞相比二季度趨緊,而且信用債整體供給壓力較大,導致在由牛轉熊時期,信用利差主動走擴。進入四季度以後,市場情緒較為平穩,利率債收益率出現震盪僅小幅上行,資金面也相比三季度出現緩解,息差價值恢復,信用利差變動不大。
(七)2013年前5個月
信用利差延續著牛市中收窄的特徵,同時資金利率中樞的平穩也功不可沒。此外,2013年3月份銀監會發布的《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8號文)要求銀行理財控制投資非標資產的比例,使得理財對標准信用債券的替代性配置需求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信用利差收窄起到了推動作用。
(八)2013年後6個月
此次熊市中的信用利差走擴,有機構止損導致信用債需求萎縮、資金利率中樞上移且波動性加大、非標投資旺盛擠壓債券投資資金等綜合因素,而經濟下行周期所帶來的違約風險擔憂也使得投資者對信用債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如果以國債為基準利率計算,高低評級信用債的信用利差均已超過2008年四季度的高點並接近2011年三季度違約風險擔憂最為嚴重的時點。交易所低評級公司債信用利差也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涌現出一批收益率超過10%的高收益債券。
(九)2014年上半年
信用利差走勢也比較明顯地體現了牛市收窄的特徵。推動此階段信用利差收窄的重要因素是債券配置資金經過2013年非標的「吸金大法」後重回脫媒化軌道。銀行存款被加速分流,銀行理財、券商和基金專戶等各類理財力量異軍突起。由於這部分機構的資金成本很高,非標配置資源又有限,只能轉向配置信用債,尤其是票息較高的低等級信用債以爭取盈利空間。因此此輪債券牛市在風險偏好提升和投資者結構變化的推動下,經歷了從利率債到高等級再到低等級的完美輪動。當然與往年類似周期不同的是,實質違約開始爆發,導致低評級信用利差的壓縮並非一帆風順,期間的波動也蔚為壯觀。
影響我國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
(一)違約風險及投資者對違約風險的預期
與違約風險相關的因素既影響預期違約損失,也影響風險溢價。其中前者主要是通過評級差異體現,後者主要是由投資者對違約風險預期的變化所決定。其一,不同評級的債券具有不同的信用利差,低評級利差在同一時點上總是高於高評級,而且利差波動幅度也更大。其二,評級調整會導致信用利差變化,而且評級下調帶來的負面影響通常要大於評級上調帶來的正面影響。特別是在國內,可投資券種和交易所債回購資格均與主體評級掛鉤,負面評級行動對於信用利差的影響更大。其三,由於違約具有集中性爆發性的特徵,再加上信用風險難以得到有效分散,當違約風險集中到來時,會大幅推升風險溢價、評級間利差顯著擴大。在國內,由於實質違約極其稀少,違約風險顯著影響信用利差的時期並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對信用利差的沖擊幅度要遠遠超過其他負面因素,典型的如2008年下半年、2011年三季度、2013年下半年、2014年一季度等幾個階段。其中2011年三季度由於疊加了基準利率大幅上行、供給壓力提升和資金利率中樞抬升等多項負面因素,再加上違約風險擔憂情緒與機構資金撤出引發流動性危機互相負反饋,信用利差調整的幅度很大而且持續時間較長。
(二)流動性補償
在信用利差理論中,流動性風險溢價是指信用債券的流動性相對弱於國債而產生的溢價。對於單只債券來說,其發行規模、持有人結構、換手率、債券的年齡(新券還是老券)等因素共同決定了其在二級市場上的流動性溢價大小。就不同債券品種而言,由於信用債流動性明顯弱於利率債,投資者需要對此弱勢要求一定的溢價補償。與預期違約損失並不能覆蓋特定時期的違約風險類似,投資者要求的流動性溢價也無法覆蓋特定時間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流動性風險,因此交易員在市場流動性緊張時會傾向於要求相對更高的流動性溢價。比較典型的時期有2011年三季度的交易所城投債板塊,其收益率最初的大幅攀升來自於對信用風險的擔憂,但隨後機構紛紛集中拋售,大量的賣盤導致二級市場的深度捉襟見肘,並最終演變為流動性壓力集中爆發所產生的崩盤效應,帶動交易所城投債收益率以及信用利差大幅攀升至歷史最高的水平。
(三)杠桿操作便利性和息差空間
在我國,對信用債進行杠桿操作相對比較容易也很常見,當信用債收益率與資金利率之間的息差空間較大、資金面比較穩定、質押回購較為便利時,投資者加大杠桿配置信用債的力度就會加強,反之如果去杠桿,需求也會以很快的速度降低。杠桿投資模式是把雙刃劍,實際上放大了市場需求以及信用債收益率和利差的波動。當機構加杠桿時,信用債收益率會加速下行,推動信用利差收窄,而當機構去杠桿時,信用債收益率則容易飆升,使得信用利差大幅走擴。例如,在資金利率的中樞回落以及波動性下降的2009年上半年、2012年上半年以及2014年上半年,息差空間均處於高位水平,信用利差從高位出現一路收窄。而在信用利差大幅攀升至歷史高位水平的2011年三季度和2013年下半年,我們均能觀察到資金成本的高企以及資金利率波動性的明顯加大(見圖3)。
(四)投資者結構變化
國內信用債需求主體主要是銀行、保險和廣義基金三類,其中銀行和保險風險偏好偏低,廣義基金風險偏好較高,對票息的要求也更為剛性。2012年以來的金融脫媒化背景使得銀行理財、基金、專戶等投資者在信用債持有者結構中佔比大幅提升(見圖4),推動了投資者群體整體的風險偏好上升,信用利差尤其是評級間利差的趨勢性降低。2014年以來信用利差一直低於歷史均值水平,而且呈現持續壓縮狀態,這與金融脫媒化背景下各類理財資金成為信用債投資群體的絕對主力有著密切關系。由於理財資金成本居高不下,能夠覆蓋該成本的債券越來越少,而風險暴露非常有限,理財類投資者只能通過被動的信用下沉獲得相對較高的利差,從而推動評級間利差不斷壓縮。
(五)信用債供給壓力
信用債供給量主要是由企業融資意願以及債券與其他融資工具的比較決定的。其中融資意願來自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再融資需求兩個方面。與其他融資工具的比較主要是看企業有哪些可以選擇的融資渠道,以及債券與其他渠道相比是否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國內,由於信用債市場處於發展初期,債券審批政策和發行品種創新也是影響供給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潛在供給量才是影響供需關系和信用利差的本質因素,實際發行量已經是經過需求檢驗過後的結果。銷售困難導致的實際發行量降低本身就已經體現了惡化的供需關系,而不是意味著供給壓力的減輕。歷史經驗看,供給對信用利差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主要是在新產品創新且大幅擴容時出現,其他階段則體現為較長時間內相對緩和的影響。歷史上比較典型的供給提升導致信用利差擴大的主要階段是2009年下半年和2012年下半年,而且這兩個階段都有新產品放量導致供給量大幅跳升,其他年份來看,供給的負面影響相對緩和,而且發生作用會較為緩慢。另外信用債供給量的波動也有一定的順周期性,容易加強債市的熊市或牛市走向。
中國信用利差與基準利率走勢的歷史關系
從我國2008年以來的信用債歷史情況來看,信用利差與基準利率的關系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特點:
(一)一般情況下,信用利差和基準利率的走勢是同向的
也就是說,基準利率下行的牛市過程中,信用利差一般會收縮,而基準利率上行的熊市中,信用利差一般會擴大。
(二)當基準利率快速轉向時,信用利差可能會有滯後反應
其表現為信用利差短時間內與基準利率的走勢相反,經過一段時間後再轉為與基準利率走勢同向,也就是信用利差與基準利率走勢會出現短期背離。
(三)在不存在信用風險沖擊的情況下,無論熊市還是牛市,低評級債券的表現通常比高評級要好
也就是說,熊市中低評級債券收益率上行幅度通常比高等級小,而牛市中低評級債券收益率下行的幅度通常比高等級大。這體現出高票息較強的防禦性。熊市的例子有2009年、2012年下半年,牛市的例子有2010年前8月、2012年上半年、2013年前5月。我們認為形成這種規律與市場缺乏違約和金融脫媒化過程中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有關。
(四)一旦出現違約擔憂情緒或實質信用風險,無論基準利率走勢如何,低評級信用利差和評級間利差都會擴大
如果違約預期的增強疊加利率債調整和資金面緊張,其對收益率產生的負面沖擊會更大。歷史上受到違約因素沖擊的階段主要是2008年四季度、2011年(尤其三季度)、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尤其是超日債違約的3月)。其中2008年和2014年基準利率處於牛市環境,2011年處於熊市環境。違約導致的利差擴大歷史上持續時間不長,但殺傷力大。如果不能安全度過這些高危時期(避免大量違約並扛住流動性沖擊),就無從實現低等級相對高的票息回報。
未來中國信用利差可能出現的長期變化
正如前文提及,盡管我們從各個角度分析了中國歷史上信用利差波動的成因和規律,但如果從更長的歷史周期看,現有規律的成因很多可能是與中國信用債市場的初級發展階段有關的。未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成熟,影響信用利差的主導因素也可能發生變化。站在當前時點,我們認為如下因素在未來更長的歷史周期內,可能推動信用利差出現與以往不同的變化:
(一)「剛性兌付」逐步打破,違約相關因素對信用利差的影響將明顯增強
在2013年以前,中國低等級信用債的信用利差與國際市場相比整體看是相對偏低的。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在今年超日債違約前沒有出現實質違約事件,市場對信用風險缺乏足夠的溢價保護意識。這種剛性兌付的局面伴隨市場的發展和成熟是難以長期維持的,而且也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質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雖然大規模和集中的違約仍然要看宏觀經濟周期的波動,但局部和個體違約的發生可能會成為常態,因此預期損失對於信用利差的影響必然越來越重要,會推高評級間利差的中樞,也會加劇低資質個券的收益率波動。
(二)內部評級法實施,有利於銀行降低對高等級債券的利差要求
目前只有6家銀行獲批採用內部評級法計算風險權重,大部分銀行對各類債權資產採用比較機械的權重分類法,即基本上所有的信用債都適用100%的風險權重,不同評級沒有區分。這就導致銀行購買資質最好的企業發行的債券也要佔用很多的資本金,因此必須要求較高的利差回報來覆蓋資本消耗。未來伴隨更多的銀行採用內部評級法,投資高評級債券在節約資本金方面會更有優勢,銀行對於高低等級信用利差的差異化要求也會更加明顯。
(三)低評級信用債杠桿操作難度增加,可能導致評級間利差拉大
前文提到,杠桿操作是中國信用債市場一個比較常見的操作策略。未來長期看,由於監管機構對債券市場杠桿操作的限定越來越嚴格,銀行從控制資本消耗和違約風險的角度出發,會越來越不願接受中低評級信用債作為抵押物融出資金。這都會導致利用低評級債券質押提高杠桿的難度越來越大,對高低評級之間利差可能產生推升作用,不過會杠桿操作帶來的收益率和利差波動幅度可能會相應減緩。
(四)投資者群體更加多樣化,CDS等對沖違約風險的衍生工具進一步發展,將使得信用風險定價更加敏感和精確
整體而言中國的信用債投資主體風險偏好相對較低,一方面是與中國債券市場風險零容忍的氛圍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在違約破產處置方面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的客觀環境有關。未來隨著有穩定資金實力和深入信用研究能力的機構越來越多,配合違約處置機制和法律制度的完善,風險定價也將更加真實和靈敏。另外伴隨實質違約的陸續出現,長期看信用違約互換等風險衍生工具可能會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由於信用違約互換類衍生產品將信用利差單獨分離出來並對其賦予流動性,對違約風險信息可以更加純粹和及時地在市場上加以反映,未來伴隨參與主體的多樣化,信用利差的定價也將會變得更加精確細致,波動性和流動性也會逐步增強,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也能為市場提供更多的交易性機會。
㈦ 黃金,債券,股票的價格變動相互間有什麼影響越詳細越好,最好說明原因。給個講解的網址也行。
黃金是硬通貨,當社會動盪的時候,價格會上漲,黃金和石油是互補品和美元是替代品,因此石油漲價的時候黃金不漲,美元漲價的時候黃金漲價。
債券沒有價格變動,但是當一個公司發行債券的時候,通常來說股票價格會受到向下的影響,因為增發了,大部分因為資金流動不行。
黃金和股票的價格影響同社會經濟有關,黃金是通貨膨脹最好的避風港,當社會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股票一定是漲的很兇的時候,那麼黃金就成了很好的替代產物,一般來說他倆之間的漲跌有時間差,在股票下跌一定階段的時候,黃金開始上漲,或者在股票大幅度下跌的初期,黃金開始上漲。
這是我的一些理解,不一定都對,有什麼事情歡迎溝通。
㈧ 風險偏好提升 f是變大還是變小
市場風險偏好,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個體對承擔市場風險的基本態度,是個人感知決策情景及制定風險決策的重要前導因素。
市場風險偏好可以解釋為:主動追求風險,喜歡收益的波動性勝於收益的穩定性的態度。風險偏好型者選擇資產的原則是:當預期收益相同時,選擇風險大的,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效益。
風險迴避者選擇資產的態度是:當預期收益率相同時,偏好於具有低風險的資產;而對於具有同樣風險的資產,則鍾情於具有高預期收益率的資產。
與風險迴避者恰恰相反,風險追求者通常主動追求風險,喜歡收益的動盪勝於喜歡收益的穩定。他們選擇資產的原則是:當預期收益相同時,選擇風險大的,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