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管理 > 以建立和完善保險管理制度

以建立和完善保險管理制度

發布時間:2021-08-05 17:46:16

Ⅰ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則和意義是什麼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則: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關乎基本民生改善和社會公平正義,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體現,社會關注度高,利益訴求多樣。特別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新形勢下,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緊迫。為確保改革穩步推進、取得實效,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以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保基本為優先目標。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城鄉和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比較大,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經濟基礎仍然比較薄弱,統籌兼顧的難度依然很大。

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程中,要善於把我國基本國情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律結合起來,鞏固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

(1)以建立和完善保險管理制度擴展閱讀:

產生標志:

社會保障制度起源於19世紀末的歐洲工業社會,1601年英國女王頒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為勞動者提供社會保險,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

德國頒布的《疾病社會保險法》、《工傷事故》、《老年和殘障》,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最完整的保險體系的建立,社保制度產生。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障」一詞由此產生,它標志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

目前社會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Ⅱ 簡述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社會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在於使勞動者在生、老、病、死、傷、殘、失業時給予生活保障。主要包括養老、工傷、失業、醫療、生育保險等。這里,主要講一講養老保險。
一、養老保險的概念及特點
養老保險,是指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能夠依法獲得經濟收入、物質幫助和生活服務的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又分為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我下面講的主要是指基本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主要險種之一,是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社會保障體系的范疇。基本養老保險是由國家立法強制實行的政府行為,全體勞動者必須參加。養老保險事務由政府設立的社會保險機構負責經辦。無論在任何國家,養老保險都是依法規范並以社會保險形式所體現的一種政府行為,其基本原則是:保障水平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社會互濟與自我保障相結合。養老保險的基本內容包括覆蓋范圍、制度模式、享受條件、待遇標准、基金籌集、管理體制等方面。
養老保險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是強制性。國家通過立法,強制用人單位和個人必須依法參加養老保險,履行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繳納養老保險費,待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可向社會保險部門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保障退休以後的基本生活。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利益得失來決定是否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二是互濟性。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口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僅僅依靠家庭和企業或單位養老的傳統格局已經難以維持。所以,必須由國家建立起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按照「大數法則」在社會的范圍內統一籌集資金,統一調劑使用,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均衡企業負擔和分散風險。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或單位、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與互濟。
三是普遍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是所有勞動者,由於養老保險的范圍廣,被保險人享受待遇的時間長,費用收支規模龐大,所以具有普遍性的特點。世界上凡是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都是由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在全社會統一立法、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制度組織實施的。
二、養老保險的由來和發展
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是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標志和成果,又是階級斗爭的結果。社會保險制度最早始於德國。在德國,工人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基本的生存權利,進行長期的斗爭,斗爭的內容就包括解決勞動者的生、老、病、死、傷、殘等問題。資產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採取了「鞭子加白糖」的政策,一方面對工人運動進行血腥鎮壓,另一方面認為「鎮壓不是唯一途徑,還應改善工人的福利,改革社會弊端」,以維護其長期統治地位,並於19世紀80年代,第一次以帝國議會法令的形式,制定並公布了疾病、工傷和養老三項社會保險法,成為社會保險的創始人,同時也標志著社會保險從此進入了國家立法的階段。
進入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危機四起,生產下降,企業破產,銀行倒閉,經濟蕭條,許多國家,比如奧地利、英國、瑞典、美國等相繼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從時間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6年—1966年,這十年為保險制度的建立發展階段。其主要標志為:一是全面實施了《勞動保險條例》;二是普遍建立了企業保險機構;三是全面開展了企業保險業務。
第二階段,1966年—1976年,這十年為社會保險制度的破壞階段。一是管理機構被取消,二是退休費用社會統籌被取消。給我國社會保險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後果。
第三階段,1976年—1986年,這十年為社會保險制度的恢復階段。1976年,「文革「結束,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特別是1978年6月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即國發(1978)104號文件,對工人的退休條件,待遇支付標准等做了詳細規定,並一直執行到現在(25年)。養老保險制度的恢復,對於保障廣大職工退休後的基本生活,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安定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四階段,1986年以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提高階段。針對舊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覆蓋面窄、社會化程度低、保險層次單一、權利和義務不統一、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問題,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一是開展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費用社會統籌,改「企業保險」為社會保險。
二是實行了城鎮企業職工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制度,改養老保險費用由企業一方負擔為多方負擔。
三是改革了養老金計發辦法。
四是建立了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新模式。
在不斷改革和試點的基礎上,199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即國發(1997)26號文件,這個文件,標志著我國新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其內容很多,這里主要介紹以下內容:
1、 統一制度的目標和原則
到20世紀末,要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適應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要實行社會互濟和自我保障相結合、公平和效率相結合、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分開、基本養老保險只能保障基本生活等原則,要把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緊密結合起來。
2、 統一和規范費率
統一和規范費率是統一養老保險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文件規定:企業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比例,一般不超過本企業工資總額的2xxxx;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於本人繳費工資的xxxx,1998年起每2年提高一個百分點,2002年個人繳費為xxxx,2003年個人繳費微%,最終達到本人繳費工資的xxxx,有條件的個人繳費提高速度還應適當加快。
3、 個人帳戶
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原則是建立統一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要按職工個人繳費工資1xxxx的數額為職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個人繳費全部計入個人帳戶,其餘部分從企業繳費中劃入。職工或退休人員死亡,個人帳戶中的個人繳費部分可以由法定繼承人領取。
4、 實行新的退休養老金計發辦法
實行統一制度後,已經離退休的人員仍執行原待遇標准,新參加工作的人員直接進入新
制度,即「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對於「中人」,即統一制度之前參加工作、之後退休的職工,在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加一塊過渡性養老金,即「中人」實行過渡辦法。
三、我縣社會保險工作開展情況
寧城縣社會保險工作始於1987年,十幾年來,養老保險由國有企業擴展到集體、私營、個體企業,險種由養老保險擴展到工傷、生育保險,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一是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把新辦企業、第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擴面工作的主攻方向,從造成斷保的源頭抓起,在職工下崗、分流、一次性解除勞動關系之前介入,擴大了養老保險覆蓋面。截止目前,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企事業單位210xxxx,參保職工1686xxxx,實現了全覆蓋。參保離退休人員464xxxx,參統率為10xxxx。
二是工傷、生育保險工作步入了規范化的軌道。規范了職工工傷、生育的申報、審定、鑒定、待遇支付等一系列環節和手續,保證了政策的嚴肅性,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目前全縣參加工傷、生育保險的企事業單位20xxxx,參統職工1404xxxx。
三是及時足額發放了離退休養老金。全部實行了社會化發放。本著「就近、安全、方便、快捷」的原則,在全縣設立了4xxxx養老金發放點,為每人辦理一個存摺,離退休人員可以隨時憑折領取。2002年,共發放離退休養老金251xxxx元,發放工傷保險金8xxxx元,發放生育保險金3xxxx元。
四是退管服務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在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管理體制的同時,按照國務院「一外三化」的要求,積極籌建離退休人員活動中心,為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獨立於企業事業之外的管理服務社會化體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Ⅲ 保險公司完善制度建設

□王福新從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持續經營等目標的角度看,建立管控經營風險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是壽險公司經營的前提和基礎。國外壽險業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以後,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對保險公司持續經營的重要性,因此,壽險公司在堅持穩健經營的前提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並成為壽險公司管控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和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政府監管促進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從國際經驗看,保險監管者一個非常有效的監管方法就是督促保險公司完善其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實施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監管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從償付能力監管的第一個層次來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涵蓋產品開發、銷售、承保、理賠、投資等保險經營的全過程,其中重點包括人力資源、業務、財務、法律以及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國際保險監管官協會在其有關保險監管核心原則中,將內部控製作為單獨的一項原則提出,該原則指出,保險監管機構應當可以監管經董事會核准和採用的內部控制制度,在必要時要求其加強內控;可以要求董事會進行適度的審慎監管,如確立承保風險的標准、為投資和流動性管理確立定性和定量的標准。監管者有權要求保險公司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進行適當控制和謹慎進行各項工作。在歐盟,這些「適當的控制」包括保險公司設立識別和控制承擔風險和再保險的各種衡量指標。加拿大和美國的動態償付能力測試(dynamicsolvencytesting,DST)的發展促進了壽險公司內控制度的建設。動態財務分析(dynamicfinancialanalysis)通過分析在許多種假設組合下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變化,監測保險公司對將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不利變動情況的抵禦能力。動態財務分析報告由保險公司指定精算師負責,此報告被視為指定精算師與董事會和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這樣可以使風險更明確,並且有利於制定適當的策略以減少和管理風險。而且這一專業報告的特點是由指定精算師個人簽署,並以個人的專業責任對其負責,指定精算師有責任從專業角度保證報告合乎要求。由精算師協會制定精算實踐標准,以提高這些報告的一致性,確保重要事項包含在報告內。英國的監管部門現在要求保險公司內部的指定精算師(在專業指導中)對該公司進行動態財務分析,並且及時向公司的董事會及監管部門匯報動態財務分析結果。將內部控制納入公司整個風險管理體系中海外許多公司在實際經營中將內部控制納入公司整體風險管理體系,設立了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者指定專門部門負責公司內部和外部風險的管理。如加拿大宏利人壽保險公司和台灣地區國泰人壽保險公司採取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和模式。加拿大宏利人壽保險公司設有首席風險官和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而國泰人壽則採取了由專門業務部門負責特定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模式。兩種模式都對公司面臨的內部和外部風險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從海外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實踐看,盡管不同公司採取的風險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內部控制一般都是通過完善的制度設計和有效實施機制來完成的。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國外許多壽險公司都建立了規范和完整的內部控制標准,並將內部控制標准融入到流程設計和流程改造中,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教育,將內部控制標准深入到所有員工的日常工作和行為中,以降低壽險公司的經營風險,維護公司的社會形象和股東利益。在崗位設置上,與國內壽險公司相比,國外壽險公司的最大特點是在於制度化的崗位設置。每一項工作均能做到程序化控制,根據業務經營的程序進行崗位設置,並做到重要崗位相互分離和監督制衡。同時,國外壽險公司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比較完善的許可權管理制度國外壽險公司強調權利和責任的制衡。組織機構、管理部門和業務管理崗位間相互監督,彼此制約的特徵十分明顯。公司內部強調行政和業務雙向管理,講求制度第一、權利第二。重要職能與關鍵崗位的設立也存在一定的制衡。公司總經理在行政管理上,可行使直接決策權,但在涉及風險選擇和業務決策上,卻需要業務垂直管理的部門決策。同時,配備專職核保、核賠人員,實行承保與理賠職責分離,展業與核保分離;建立承保和理賠人員的分級授權制度,規定各級承保和理賠人員的授權范圍和職責。同時,重視授權工作並嚴格許可權管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

一,緊緊抓住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點任務。

改革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在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基礎上,同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實現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有效銜接,實現新老制度的合理銜接和平穩過渡;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居民在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資源上的共享;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更好地體現我國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和部分積累相結合的制度要求;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更好地發揮社會統籌的調節作用,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員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合理確定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實現社會保障待遇的正常調整,處理好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關系,使保障水平持續、有序、合理地提高;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更好地保障低收入者和特殊困難人員的基本生活;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

二,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是更好地適應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更好地服務參保人員和保障對象的迫切要求。

根據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展情況和統籌層次的逐步提高,要及時調整和理順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體制,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著力整合社會保障管理資源,加強基層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建設,切實提高管理服務效率。同時,要更好地滿足廣大保障對象的服務需求,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加強社會保障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建設。要加快建立標准統一、全國聯網的社會保險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推行社會保障卡。

三,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實現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平衡,必須抓住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有利時機,擴大和開辟新的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渠道,建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進一步充實已經建立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社會保險基金關系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是參保人員的養命錢和保命錢,既要確保各項待遇當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實加強基金監管,又要加快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積極穩妥推進基金投資運營,適當拓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和運營方式,努力實現保值增值。

Ⅳ 如何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公平、效率與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公平是社會保障的本質和核心,社會保障制度從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濟、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效率是社會保障制度正常運行的物質保證,效率的任何下降,都會造成或加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困難。過分追求公平特別是高保障水平的公平,會導致嚴重的負面效果:一方面,人們逐漸形成依附社會保障的惰性,寧願領取失業保險金,也不願從事體力勞動;另一方面,因社會保障支付水平過高,國家財政負擔日益加重,政府只能通過高稅收來彌補社會保障赤字,導致資本和技術外流,抑制經濟發展。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即使公平,也難以長期有效地實施。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視公平,財富分配的極大不公則可能引發社會動盪,經濟發展也會面臨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制度既要堅持公平,也要體現效率,尋求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從理論上說,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既考慮經濟效率,不降低勞動者的積極性,也要保證分配的公平,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從社會保障實踐看,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是不同國家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國情或文化傳統,對公平與效率之間的不同組合進行選擇的結果。當前,大多數國家進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正是從調整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出發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已逐漸成為各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指導原則。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收入再分配手段,事關廣大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揮。建設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考慮增進公平與提高效率的有機結合。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建立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看,社會保障最初只覆蓋工業工人,隨後依次逐漸擴展到商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公務人員和農業工人、個體勞動者和小業主,甚至工薪勞動者的配偶。擴大社會保障范圍,使之逐步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期奮斗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合理確定支付水平,使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國人口眾多、年齡結構老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未來社會保障負擔沉重的現實情況,再考慮到國家層面上的社會保障資源嚴重不足,社會保障具有剛性、經濟不景氣時社會保障支出反而會急劇增長,因此,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的時候,支付起點應相對低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從整體上只能享受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廣覆蓋應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長期政策選擇。
針對國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社會保障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經濟條件和不同制度的國家中表現為不同的模式。我國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結合自己的國力與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決定了國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礎性作用,解決國民在遇到收入風險時的基本生活問題,尚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這樣,補充保險或政府鼓勵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一是能滿足不同個體和家庭對社會保障的不同需要,有助於在堅持公平的基礎上促進效率的提高;二是有利於解決低保障、廣覆蓋所造成的公平有餘而保障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效率損失問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包括國家強制的最低水平的社會保險、由繳費決定或自願購買的補充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構成。
擴大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往主要採用現收現付制。這種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籌集到足夠的基金以備未來之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社會保障既能體現自己養活自己的原則,又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備將來使用。這就要求實行多樣化的籌資模式,即實行以部分積累制為主體,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並存,個人賬戶制、捐贈、發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願者服務等形式相結合的多種來源渠道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
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形成法治化、規范化、高效化的社會保障運行管理體制。依法辦事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運行、管理只有以法律為依據,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發展。

Ⅵ 國家為什麼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的根本原則就是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所有社會成員效用的最大化。著名經濟學家A.C.庇古教授在《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社會保障政策可以擴大一國的經濟福利,因為窮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於富人效用的損失,使社會總效用增加。」

它通過設計一種制度,使人們不因沒有特權而受到傷害,不因分工所形成的社會地位而變得卑賤。其作用有四:

1、保障權利公平。

公民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在西方被統稱為「福利權利」或「社會權利」,被視為對基本公民權的拓展,或社會公民權的一部分。

聯合國《人權宣言》中有關「福利條款」對這一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如第22條——「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並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

社會保障把保障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會保障,意味著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證,從而在一個公平的起點上參與社會競爭。

2、保障機會公平。

機會公平是指,任何社會成員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都應被覆蓋在社會保障范圍內,均等地獲得社會保障的機會。在中國,一些富人把窮人當作智力低下、不負責任甚至天生懶惰的人。

這是不對的,中國窮人絕大多數勤勞、本分、責任性強,他們之所以受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機會缺乏所致。社會保障制度可使他們中的悲觀者前行,他們中的無力者有力,增強他們的機會,從而為他們創造一個盡可能公平競爭的起點。

3、維護規則公平。

規則公平指一視同仁,既不能對弱勢群體歧視,又不能對特權階層傾斜。通過社會保障機制,重點保護社會的極端貧困人口(即在絕對生存需求線下的群體)。

因為和高收入群體相比,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從風險管理獲得的保護也是最不完善的。這就意味著,不實施社會保障,他們可能落入所謂「貧困陷阱」之中,形成惡性循環。

4、調節分配公平。

我們說,分配公平提高效率,分配不公損害效率。當前,一些國有單位之所以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與分配不公有關。那麼,社會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進行調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差別,緩解社會矛盾,有利於社會穩定。

(6)以建立和完善保險管理制度擴展閱讀

消除貧窮既是個人的事,也是政府的責任。當前有四類人群需重點保障。

第一類人群:失地農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數量在增加。有關研究表明,如果按現行征地制度和城市化發展速度,到2030年,中國失地農民將超過7800萬人。

按理說,農民失地後應該得到合理補償,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大多數失地農民經濟補償不合理、生活水平下降,就業困難、社會保障缺乏,淪落到「種田無地,上班無崗,社保無份」的艱難境地,成為城市中最困難的群體。國土資源部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征地糾紛、違規佔地問題占信訪受理總量的73%。

第二類人群:城市中的下崗職工。目前有3000萬國有企業員工下崗。這類群體生活充滿艱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中年人。用人單位普遍存在嚴重的年齡歧視,讓他們無處就業。一些國有企業在MBO中,實行員工工齡買斷制,幾萬安撫費就把員工打發,把員工無情地推向市場,下崗職工只能在貧窮中跋涉。

第三類人群:外地流動人群。在沒有流動之前,這些人在所居住的城市可能享有相應的社會保障,但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旦他們流動出來,原來享有的社會保障可能終止,這樣,不足以解決流動人口的後顧之憂。

第四類人群:在讀和失業的大學生。在讀的大學生沒有被涵蓋在社會保障之內,在求學的三四年時間里,他們被社會保障所遺忘。目前,公辦大學的醫療保障制度採取的是1998年的標准,每人40-60元不等,這點費用對於大病支出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不少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他們的戶口就放在就業指導中心,屬於既沒有工作單位、又沒有居住城市歸屬的「邊緣人」,與社會保障無緣。

Ⅶ 建立完善大病保險制度有什麼重要意義

開展大病保險是我國建設覆蓋全民醫療保障體系過程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國醫保體系建設從實現「病有所醫」向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邁出了關鍵一步。
採取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大病保險是重大體制機制創新,對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提升全民醫保運行效率,促進商業保險「轉方式、調結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可以幫助政府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專心履行醫保政策制定、籌資管理、指導監督、審計評估等方面的職責,確保大病保險安全運行。此外,通過發揮商業保險機構的專業技術優勢、風險管理優勢、服務優勢和市場化運行機制,可以增強對醫療機構和醫療費用的制約,提高醫保體系的統籌層次、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形成政府、個人和保險機構共擔大病風險,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的機制。

閱讀全文

與以建立和完善保險管理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獄解剖類型電影 瀏覽:369
文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什麼影院可以看VIP 瀏覽:455
受到刺激後身上會長櫻花的圖案是哪部電影 瀏覽:454
免費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國產 瀏覽:122
韓國雙胞胎兄弟的愛情電影 瀏覽:333
法國啄木鳥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84
能看片的免費網站 瀏覽: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24
歐美荒島愛情電影 瀏覽:809
日本有部電影女教師被學生在教室輪奸 瀏覽:325
畸形喪屍電影 瀏覽:99
美片排名前十 瀏覽:591
韓國電影新媽媽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229
黑金刪減了什麼片段 瀏覽:280
泰國寶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3d左右格式電影網 瀏覽:562
跟師生情有關的電影 瀏覽: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942
電影里三節是多長時間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