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信用風險。即由於種種原因造成債務人不能按期還款而違約所形成損失的可能。二是市場風險。即市場的價格變化使頭寸蒙受的損失,它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和價格風險等。三是操作風險。即因不完善的內部管理程序和不規范的內部操作程序而形成的風險。信用風險是最常見的,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損失也是最大的。操作風險主要是由於銀行點多面廣,且管理水平、寬嚴程度不一等原因造成的,也是較容易出現的風險。市場風險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我國的匯率和利率管理還沒有完全放開,這方面造成的損失是較小的。
從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進程和實踐來看,在激烈的競爭環境和千變萬化的市場條件下,如果信貸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夠,這三大風險都會給商業銀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造成商業銀行的倒閉和破產。由於歷史背景和客觀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始終是一個簿弱環節,表現為規模擴張與資產實力不相適應,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質量不相匹配,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完善等。因此,商業銀行要進行有效的風險預警、監測、管理、控制、防範和化解就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構築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形成全程的信貸風險管理流程
按照商業銀行的內部設置和審貸分離原則,設客戶經理、風險經理、內控審計三道防線。客戶經理負責市場營銷和客戶關系的管理與維護,並對營銷的項目及客戶的背景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提出初步意見;風險經理在不接觸客戶的情況下,以客戶經理提供的書面材料為基礎,對客戶的主體資格、融資背景、項目的可行性、合法合規性、合同的完整性以及抵押物產權價值等諸多方面進行獨立的審核審查,形成客觀獨立的書面意見,揭示和預測風險程度,提出降低信貸風險的措施和對策;內控審計主要是在一定時間內負責對客戶經理、風險經理的工作是否依法合規進行檢查監督,整個經營管理過程在沒有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下,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如果發現風險或出現重大失誤和損失,則按照相關規定,對有關部門或相關責任人進行適當的處罰。以上三道防線明確劃分了三個部門之間和崗位之間的職責,形成職責分離、相對獨立、相互制約。[1]
二、打好風險管理的三項基礎,形成全員的信貸風險管理文化
一是進行一定的投資,提高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形成一定規模的資料庫,不斷完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計量分析模型,建立健全風險指標識別系統、預警系統和監控系統,提高各類信息的處理能力。二是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風險管理專業隊伍。信貸風險管理工作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風險管理制度、措施、動態和整個運行機制,都要靠人來執行,所以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風險管理專業人才是風險管理的基本要求。三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約束和激勵制度。使各個業務部門以及下至各個客戶經理,對資本成本、費用成本、風險成本等,都要有所了解,使之在處理各項業務時自覺地處理好收益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市場與風險之間的關系,保證各項業務建康有序的發展。
三、構建風險管理的三個層面,形成全新的信貸風險管理垂直方法
要實現信貸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就必須改變商業銀行現有的分行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總行風險管理部——分行風險管理部——支行風險管理部三個層面的專業垂直管理層次,提高和增強風險政策的貫徹力度和速度。總行風險管理部主要制定風險管理的戰略決策,制定和修改風險管理規章制度和業務流程,建立有效的風險識別、預警、計量、監測和控制系統,確定銀行可以承受的風險水平,並對分行以及風險管理機構的負責人進行績效考評考核;分行風險管理部主要負責貫徹執行總行的風險管理戰略決策,明確細化風險管理政策,制定具體的操作規程,明確盡職、問責和免責的標准,定期監督和檢查基層行風險管理的落實情況和執行結果,並將其結果直接納入行長績效考核;支行風險管理部門做為最基層的執行者,要不折不扣地執行上級行的各項政策和規定,完善專職審批人員和風險經理制度,建立重大風險事項和應急處理機制,以積極的態度經管風險、管理風險、處置風險,努力尋求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實現商業銀行的利潤最大化。
四、建立風險管理的三種機制,形成全面的信貸風險管理方式
嚴謹的風險管理機制不僅是商業銀行規范經營行為的前提,而且也是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必要保證。一是建立以資本為基礎的內在約束機制。規模的擴張和發展速度是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標志,如果只是重發展輕管理,風險的積聚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它總有一天會爆發。因此,應建立資本總量對規范擴張的硬性約束,從整體上計量、把握、監控及限制風險,保證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二是建立資產組合的引導機制。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商業銀行以前的金融產品品種相對較少,90%以上的收入均為利息收入,形成了較大的風險。近年來隨著網路升級和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商業銀行推出的各種金融產品也越來越多。利用資產組合和投資產品的多樣化,可以降低商業銀行的整體風險,進而提升整體的盈利水平和安全性。三是建立商業銀行內部信貸風險管理的互動機制。信貸風險管理不僅是信貸部門的事,也是全行的事,需要銀行內部其它相關部門進行積極的互動,如會計部門、法律部門、內控部門、資金部門、計劃部門等,都應有各自的手段和措施及時發現風險點或找出風險點,及時平衡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營運氛圍。[2]
五、建立風險管理的三個系統,形成全面信貸風險管理的快速反映系統
本著對風險早發現、早預防、早化解的宗旨,建立三個快速反映系統,時刻把握主動權。一是建立快速預警預控系統。充分利用科技提供的技術平台和資料庫,建立嚴密的風險監控機制,定期對存量貸款逐筆、逐戶地進行分析預測,並分級預警通報,做到對風險及時發現、及時預防、及時化解,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系數。二是建立快速的風險處置系統。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處置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涉及面比較廣,政策性比較強,而且不同的管理層只能處置相應的風險,因此更需要一個高效的處置系統上下聯動、根據風險等級系數明確處置策略、處置預案、處置許可權、處置方式和處置程序等,即時處理即將發生或已發生的信貸風險。三是建立快速的風險補償系統。只要經營就必然會遇到風險,這是客觀存在的。但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可以把它降至最低最小,所以建立快速的風險補償還是非常必要的,整個撥備制度涵蓋所有信貸業務,讓自我完善和自我救助來保證整體營運不受到影響,使商業銀行始終健康地向前發展。[3]
『貳』 中國債券市場有哪些應對風險措施
投資分紅保險劃算么?重疾分紅險,投資保障兩不誤。 1.強調債券市場投資者教育
要加強對債券市場從業人員的能力培養,推動投資者加快體制改革、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投資者提高風險管理和市場運作能力,引導機構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有效維護債券市場的健康有效運轉。
2.加強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一般來說,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市場機構的內部風險控制、市場化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和監督管理機構及相關制度安排三個層次。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加快完善信用風險管控的市場化機制建設,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定價、信用評級、信用增進以及信用風險轉移等;同時完善相關監管框架和制度,包括加強對信息披露、信用評級和信用風險管理工具等市場行為的監管,並設立債券持有人集體行動制度和控制權轉移制度。
3.加快產品創新,發展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和信貸資產證券化
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是銀行用以對沖和管理風險的措施,缺少它們信用風險將會集聚於銀行體系,也會加大金融體系的隱患。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提高銀行運營靈活度的工具,一方面它能將銀行的存量貸款資產轉化為證券,從而為銀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資產流動性管理工具,同時還實現了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的轉換。
4.完善投資人結構
要破除對投資者不合理的制約性法規,擴大投資者在債券市場的投資范圍和自由度,增加投資者類型,提高不同類型投資者的投資意願。在債券市場化趨勢和方向已日益成熟的背景下,適度完善法規,為增加機構投資者入市創造條件,已經成為形勢所需。
慧擇提示:應對中國債券市場風險的措施就是以上介紹的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叄』 信用債風險控制如何拿捏
由於國內信用債市場規模小、歷史短,信用評級經驗少, 債券違約記錄很少,違約率、損失率等風險度量無法量化,也無法科學的設立風控指標,總是出現投資部門與風控部門吵架的事情。 2007年以前,因為出現過(非上市)企業發債不能及時兌付,引發普通持有人「討說法」的小規模事件,所以發改委一直比較注重企業違約風險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影響,在選擇發債企業時,條件比較高,審批嚴格,債券市場的信用債比例因此一直很低。由於供遠小於求,可投資債券以有擔保高信用級別債為主,因此機構對於債券信用風險的控制需求不大,信用利差長期保持較小區間。 2008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從依賴直接融資向間接融資轉移,信用債發行條件和審批程序放寬, 央行和發改委鼓勵企業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尤其是短期融資券和城投債大量發行,無擔保、低評級債券逐漸增多,中國信用債市場開始走上成長之路。隨著發債企業的不斷擴大,不但低信用評級債券總量擴大,尤其是近期,同信用級別的不同發債主體的資質逐漸分化日漸明顯。與此同時,在結果導向和賺錢效應的影響下,投資者的低級別信用債投資比例越來越集中,信用風險的控制和評價成了機構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由於各機構信用風險評估人員和經驗的不足,對於信用債風險的控制措施,多以限制可投資債券信用級別下限和單券投資比例等指標進行風險控制。該方法制定簡單,對總體信用風險的控制和分散有一定效果,但對目前我國信用債市場投資的制約也很明顯。從投資的角度,筆者對信用債的風險控制有以下想法。 首先,根據經濟景氣周期,以資產配置策略的為出發點,動態調整(中期)信用債券投資風控指標,更符合投資需求。信用風險首先是宏觀經濟風險,在經濟景氣周期,整體信用風險下降,企業信用評級上移概率大,這時候應加大風險資產配置比例,低風險信用債比例應該增加;反之亦然,在經濟景氣下降周期,應減少信用債投資比例,同時提高信用債券投資級別限制下限。因此,信用債券投資級別下限、比例等限制指標,應該定期(如:季度、年度)根據經濟周期和整體信用風險的評價動態制定和調整。 其次,在中期信用資產配置(信用風險)策略的指引下,通過行業景氣周期和風險分析,制定(短期)行業信用級別投資下限和資產配置比例限制進行風險控制,是相對可行和合理的。國內信用債市場還在起步階段,市場還很小,發債需求很旺盛,發債有一定的門檻和壁壘,如福禧債這樣的非系統性單個債券發生信用違約風險的概率不大,也難以預測,單券比例等指標雖然可以分散風險,但也難以規避由此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肆』 信用風險管理對商業銀行企業有何意義急用。謝謝
所謂商業銀行即是以信用為基礎、以經營貨幣借貸和結算業務為主的高負債高風險行業。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商業銀行區別於一般資本主義工商業具用充當資本家之間的信用中介、充當資本家之間的支付中介、變社會各階層的積蓄和收入為資本以及創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業銀行在一國國民經濟中所處的關鍵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經營特點,導致了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一旦銀行經營風險轉化成現實損失,不僅可能導致銀行破產,而且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嚴重後果。加之中國已經加入WTO,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面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嚴峻形勢,如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使其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已然成為不可迴避且及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銀行信貸市場中,由於種種復雜原因導致大量的貸款無法收回,由此而導致的資產質量狀況和經營效益狀況的惡化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銀行貸款行為日趨謹慎,實行了嚴格的信貸配給制,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了我國銀行經營風險日趨顯現、經營日益艱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那麼就從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率、資本利潤率、收入利潤率等方面來分析我國目前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情況。
1、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是由逾期、呆滯、呆賬貸款三部分組成的。1999年開始,四大商業銀行陸續剝出一萬億元的不良資產由資產管理公司處置,此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佔全部貸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由於政策性任務而戶負的沉重包袱,國有企業的虧損通過信貸關系轉嫁給電子基團國有商業銀行,資金難以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加大了信貸資產的風險和損失。
2、資本充足率是衡量銀行資本安全和承擔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它能有效的衡量銀行機構經營的穩健程度。資本充足率越小,風險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為資本占資產的比率越小,當資產一旦發生損失時,給予補充的能力越小。根據規定,為了加強銀行經營的安全性降低風險性,銀行資本棄足率不得低於8%,但據統計資料業示,我國的各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極少有達到這一標準的,並且這一指標又呈下降趨勢,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資本金不足的情況使得銀行經營處於高風險區域,導致發展後勁乏力、抵禦風險能力低下等不良後果。
3、存貸比率是銀行貸款對存款的比例。該比例越大,風險越大,銀行經營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貸款越多,產生信用風險的幾率也就越大。由於缺乏有效的風險約束和激勵機制,我國銀行經營理念發生扭曲,不惜犧牲信貸資金的安全、流動和效益為代價,片面追求貸款規模,普遍存在著"超貸"的現象。
4、資本利潤率為利潤總額和資產總額之比,收入利潤率為利潤總額與營業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銀行盈利狀況的重要指標,是商業銀行業績的集中體現。資產利潤率和收入利潤率越高,說明銀行的盈利能力越強,實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風險的能力越強。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產利潤率和收入利潤率普遍較低,其中農業銀行更是出現連年負利潤的情況,與其在中國銀行業中的規模和地位極不相稱;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情況則明顯優於國有商業銀行,個別銀行的指標可以和外資銀行相抗衡。
『伍』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個人消費信貸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消費者個人發放的用於購買耐用消費品,或支付其他費用的貨幣貸款。耐用消費品或其他費用支出,是指用於購買那些具有較高價值和普及趨勢的生活消費品,以及用於教育、醫療、旅遊等生活消費方面的較高價值費用的支付。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發展迅速,個人消費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的比重逐年增長,並逐步成為銀行主要的業務和效益來源之一。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發展現狀
我國最早的個人消費信貸始於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但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觀念等因素的制約,發展極為緩慢。1997年我國消費信貸總額為172億元,僅佔全部貸款余額的0.23%。為應對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政府制定和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為了啟動民間消費需求,中國人民銀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商業銀行加大消費信貸的力度。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兩項重要文件:《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和《關於改進金融服務、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1999年又發布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正式要求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面向廣大城市居民開展消費信貸業務。
自1997年以來,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有了快速發展,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國居民消費信貸余額為3.94萬億元,是1997年的229倍。隨著我國銀行消費信貸規模的不斷擴大,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空間不斷拓展,個人住房消費貸款、汽車消費貸款、助學消費貸款、個人旅遊貸款等業務迅速發展,該項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2009年一季度末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住房消費信貸余額為3.49萬億元,占居民消費信貸余額總額的近90%,仍然是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主要形式。前幾年,住房消費貸款發展迅速,各銀行為搶占市場份額而放鬆了發放住房貸款的條件,導致不良貸款率有所增長。從國外經驗來看,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一般是在發放貸款後10年左右中逐步顯現,這使得住房貸款潛在風險不可低估。我國現在的個人房貸余額中,超過80%是2000年以後發放的,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內個人房貸風險將有增無減。
個人消費信貸對象涉及不同的個體消費者、經營范圍廣泛、貸款的期限較長、資信調查困難,在一定程度上給銀行帶來了風險隱患。商業銀行應加強對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的分析與識別,以便及時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二、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風險成因
消費信貸風險是指銀行消費信貸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貸資金損失的可能性。個人消費信貸存在極大的不確定因素,風險隱含其中。對於消費貸款業務來說,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是信用風險,即因個人消費者不能按照與銀行簽訂的協議行事而對銀行信貸資產收益造成的風險。
1、制度方面
(1)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國至今尚未建立有關規范消費信貸活動的法律規范,特別是保護銀行債權的法規不健全,對失信、違約的懲處辦法不具體。消費信貸期限長,客戶分散,不確定因素多,銀行風險控制難以落實,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利用法律的漏洞進行欺詐。此外,關於抵押物的處理、拍賣等問題,銀行在處置個人抵押財產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市場保障。我國消費品二級市場尚處於起步初創階段,交易秩序尚不規范,交易法規也不完善,各種手續十分繁瑣,變現成本較大,導致銀行難以將抵押物變現。由於缺少法律規范,個人消費信貸在實際操作中無章可循、無法可依、隨意性很大,這使得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缺乏法律保障,商業銀行難以通過有效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消費信貸資產,增大了個人消費信貸的風險。
(2)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
在我國,信用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目前雖然已經建立個人徵信系統並投入使用,但系統內許多個人信息尚未完善。加上對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的競爭使銀行之間缺乏溝通,從而使得個人的信用信息披露不夠,信用信息資源無法共享。信息的不對稱又可能致使借款人將貸款惡意挪用,用於經營或投機活動,經營失敗導致貸款償還出現問題。盡管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開始了個人信用聯合徵信工作,但是上述工作還僅限於金融部門,信用信息也僅限於金融信息,很難實現其他非金融信息的匯總。
2、銀行方面
(1)銀行消費貸款設計欠缺
有的消費貸款種類自身存在較大的先天缺陷,導致貸款風險從一開始就存在。如2000年興起一時的「零首付」個人住房貸款和「零首付」汽車貸款。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明令禁止了這種「零首付」,但無指定用途的所謂綜合消費貸款在貸款設計上也存在問題。這種貸款最高限額50萬元,甚至不受限額,這一設計明顯不是或並非主要是為了借款人消費使用的,更不是為普通消費者著想,它是迎合少數優勢消費群體擴大生產的需要而巧立的名目。
(2)銀行自身管理薄弱
從主觀因素來看,國內商業銀行仍舊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重視信用風險,對各部門、各職員的考核只注重業績而忽視風險和損失,造成損失後也沒有強有力的責任機制予以制約。一方面部分商業銀行為了擴大消費信貸規模,對基層行下達硬性的放貸指標,由於市場競爭的激烈,不少銀行擅自降低貸款標准和擔保條件,致使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信貸人員素質偏低,工作責任心欠缺。存在著信貸人員貸前調查不深入、貸中審查不嚴、貸後管理不力的鬆懈行為,重貸輕管,重放輕收,崗位責任制沒有落到實處,放鬆了消費信貸資金使用的有效監控。這些都是導致銀行貸款風險顯著增加的原因。
從客觀因素來看,國內商業銀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費信貸方面的管理經驗。通常,由於客戶分散,銀行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書面信用材料進行篩查,對個人的信用調查基本上依賴於借款人的自報及其就職單位的簡單說明,對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狀況、有無失信情況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進行了解征詢,由此導致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且現階段管理消費信貸業務的規章制度尚不完善,操作手段相對落後,貸後的監督檢查往往跟不上,對消費者個人及其家庭的財務收支缺乏有效的跟蹤、監控機制和經驗。一旦發現風險不能及時採取補救措施,致使消費信貸的潛在風險增大。
3、消費者個人方面
消費者個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消費者行為的不確定性和道德風險的存在。目前,我國缺乏完善的家庭財產登記制度,居民收入缺乏透明度,銀行無法確切計算和查證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者在申請消費信貸時,有可能為獲取更多的消費信貸而誇大自己的償還能力,風險完全由銀行承擔。另外,消費者在取得消費信貸之後,在有償還能力的情況下逃避債務,即為道德風險。以助學貸款為例,由於大學生畢業後,社會就業壓力大,人才的流動十分頻繁,原就讀學校找不到人,造成貸款無法歸還,道德風險因素較大。
三、商業銀行防範消費信貸風險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消費信貸相關法律法規
為了確保消費信貸市場的有序運行,應該盡快制定和頒布消費信貸法規,明確消費信貸活動中相關主體的職責義務和相關權利,合理分散信貸風險。建立健全消費信貸法規體系,一是盡快制定一部綜合性的《個人消費信貸法》,對與個人信貸有關的問題進行明確規范,充實我國《擔保法》中有關個人消費信貸的條款;二是要用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對消費者失信行為的懲罰辦法,用法律手段規范消費者的借貸行為;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制度、醫療制度等相關制度,從而分散和共擔個人信用風險。
2、逐步完善個人信用制度
個人信用制度的健全將有利於降低消費信貸的交易成本,抑制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因此,逐步完善個人信用制度是商業銀行進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必不可少的制度環節,是商業銀行管理消費信貸風險的起點。完善個人信用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全社會范圍的個人徵信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
我國個人徵信系統使用尚處於初級階段,仍需不斷完善。應做到及時更新個人金融信息,做到電子化、集中化、及時化;同時,要加快不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國徵信系統信息,實現信息聯網共享,滿足銀行放貸審核的需要。在建立全社會個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檔案的基礎上,各銀行還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制定具體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以此作為放貸的基本標准,使之從源頭上發揮防範消費貸款風險的作用。譬如,可以建立信用風險評分系統,通過給個人信用打分,嚴格劃分客戶的信用等級。首先對消費信貸的授信對象進行信用評分;然後再根據消費信貸對象的信用記錄、消費信貸的擔保方式、消費信貸項目等方面的情況對消費信貸授信對象的信用評分進行調整,得出該筆消費信貸業務的信用評分,確定其風險等級;對個人的還款意願、還款能力進行預測,為最後的決策作依據。
3、完善銀行內部信貸風險管理體系
必須嚴肅信貸紀律,責任明確到位,一旦出現問題按規定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貸前要嚴把信貸入口,有規劃地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嚴格規范各環節操作流程。在審核貸款申請時,主要側重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個人信用記錄、個人負債比率、個人保險等。抵押擔保並非萬全之策,抵押品也存在風險,要明辨借款人的實際收入水平。貸中,進一步明確各操作崗位的關鍵所在,規范操作,做到任務、許可權和責任的統一。貸後,從跟蹤、監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費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加強貸款後的定期或不定期跟蹤監控。貸款發放後,銀行要密切關注客戶的還款動態,當有拖延現象時,及時找出原因並採取措施。對於具有還款能力而故意不還者,從信函通知到口頭通知、加收逾期貸款罰息,直至處理抵押物甚至訴諸法律。對於多次惡意拖欠貸款者,要將其列入「黑名單」,加大追討力度,並拒絕再度貸款。對於貸款到期潛逃和下落不明的借款者,應提請公安等有關部門協助查尋。
『陸』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作業管理的要求是什麼
一、關於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管理
對債券發行人高層管理人員及有關人員進行現場訪談,是信用評級機構對發行人實地調查中的重要步驟,也是信用評級分析的重要基礎之一。信用評級機構要認真做好現場訪談工作,深入、詳盡地了解發行人的相關情況,按月填寫《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情況表》(見附件1),於月後5個工作日內報送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請以Excel文件報送,並以「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情況表—XX年XX月—XX評級機構」為文件命名)。
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按業務屬地原則,將各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情況表分別下發人民銀行相關分支機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要據此核驗信用評級機構的相關報備材料,並充分發揮一線管理職能。
二、關於評級作業時間要求
(一)信用評級機構初次對某企業開展信用評級時,從初評工作開始日到信用評級報告初稿完成日,單個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15天(遇法定節假日順延,下同),集團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45天。
(二)信用評級機構連續對某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從初評工作開始日到信用評級報告初稿完成日,單個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10天,集團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20天。
信用評級機構連續對某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是指同一信用評級機構對同一企業開展的第二次以上的信用評級,其進場開展評級工作開始日與上次評級報告(包括定期跟蹤評級報告)有效期結束日之間的間隔一般不超過3個月。
三、關於債券發行人是否為集團企業的判定
主承銷商依據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銀監會令2007年第12號)對債券發行人是否為集團企業作出判定,並出具被評企業是否為集團企業的說明文件,該文件須加蓋公章或經有權簽字人簽字。
信用評級機構在進場評級作業前向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和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提交的報備材料中,除信用評級協議復印件、信用評級收費憑證復印件、跟蹤評級安排材料外,還應包括上述說明文件。
請銀行間債券市場各承銷商於2008年3月31日前,將有權簽署上述說明文件的簽字人的姓名、職位、簽字樣本報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備案。有權簽字人發生變更時,應至少提前3個工作日向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備案。
四、關於《信用評級機構評級作業主要流程單》的報備要求
信用評級機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應及時填寫《信用評級機構評級作業主要流程單》(見附件2),經加蓋公章後,隨評級報告向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和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報備。《信用評級機構評級作業主要流程單》應與工作底稿相關內容保持一致。
『柒』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關於加強分支行對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管理的通知
具體內容如下:
一、關於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管理
對債券發行人高層管理人員及有關人員進行現場訪談,是信用評級機構對發行人實地調查中的重要步驟,也是信用評級分析的重要基礎之一。信用評級機構要認真做好現場訪談工作,深入、詳盡地了解發行人的相關情況,按月填寫《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情況表》(見附件1),於月後5個工作日內報送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請以Excel文件報送,並以「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情況表—XX年XX月—XX評級機構」為文件命名)。
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按業務屬地原則,將各信用評級機構現場訪談作業情況表分別下發人民銀行相關分支機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要據此核驗信用評級機構的相關報備材料,並充分發揮一線管理職能。
二、關於評級作業時間要求
(一)信用評級機構初次對某企業開展信用評級時,從初評工作開始日到信用評級報告初稿完成日,單個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15天(遇法定節假日順延,下同),集團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45天。
(二)信用評級機構連續對某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從初評工作開始日到信用評級報告初稿完成日,單個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10天,集團企業主體的信用評級或債券評級一般不少於20天。
信用評級機構連續對某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是指同一信用評級機構對同一企業開展的第二次以上的信用評級,其進場開展評級工作開始日與上次評級報告(包括定期跟蹤評級報告)有效期結束日之間的間隔一般不超過3個月。
三、關於債券發行人是否為集團企業的判定
主承銷商依據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銀監會令2007年第12號)對債券發行人是否為集團企業作出判定,並出具被評企業是否為集團企業的說明文件,該文件須加蓋公章或經有權簽字人簽字。
信用評級機構在進場評級作業前向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和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提交的報備材料中,除信用評級協議復印件、信用評級收費憑證復印件、跟蹤評級安排材料外,還應包括上述說明文件。
請銀行間債券市場各承銷商於2008年3月31日前,將有權簽署上述說明文件的簽字人的姓名、職位、簽字樣本報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備案。有權簽字人發生變更時,應至少提前3個工作日向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