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管理企業未來將會如何發展
大健康產業迎來投資黃金時期
伴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以及居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健康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新熱點,尤其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後,大健康產業迎來投資黃金時期,成為眾多保險機構爭相搶占的又一高地。
大健康產業投資價值凸顯
從國際上來看,大健康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美國的健康產業佔GDP比重超過15%,加拿大、日本等國健康產業佔GDP比重超過10%。相比之下,我國大健康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來看,我國大健康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達6.2萬億元,為2011年的2.6萬億元的2.4倍,2011-2017年復合增長率達15.6%。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突破7萬億元。根據國家相關規劃,到2020年,「健康中國」帶來的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萬億元。2030年將超過16萬億元,是目前市場規模的3倍。
2011-2030年我國大健康行業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險企爭相布局大健康產業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大健康產業成為保險企業爭相布局的熱點。
1)中國人壽已提出「大資管、大健康、大養老」的發展戰略,要把健康醫療、養老保險、政府購買服務作為重要業務板塊,結合健康醫療產業投資和養老養生社區服務,突破傳統的商業保險保障模式,形成跨界的「大健康、大養老」產業鏈。
2)中國平安積極布局「互聯網+健康醫療產業」,打造了醫網、葯網、信息網三網合一的新型健康產業鏈。2018年,平安好醫生注冊用戶數已達2.65億,全年平均日咨詢量達到了53.5萬,相當於53個大型的三甲醫院日咨詢量的總和,成為國內覆蓋率最高的移動醫療應用。
3)泰康人壽用了10年時間全力打造「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四位一體商業模式,全面推進大健康、大民生、大幸福工程建設,通過遍布全國的線下實體網路和線上互聯網平台,為客戶提供「從搖籃到天堂」持續一生的全方位創新服務。
4)陽光保險於2015年6月與山東濰坊人民醫院和濰坊醫學院共同籌建陽光融合醫院。陽光保險「數據陽光、金融陽光、健康陽光、海外陽光」的「一身四翼」戰略布局已經全面開啟。
險企應探索建立健康服務閉環
雖然目前大健康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保險+健康」還處於探索階段和進場圈地積累數據階段,風險大、盈利難、商業模式模糊等問題不容忽視。因此,現階段的戰略重點應該放在把握正確方向和商業模式探索上。
——找准發力點,圍繞生態鏈進行布局
保險企業的大健康產業戰略布局一般都以某一細分領域為突破口,以此為基礎向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延伸,最終目標是建立醫療健康服務的生態閉環。
例如,泰康人壽以養老社區建設為載體,平安保險以互聯網醫療為平台,陽光保險以投資線下醫院為入口。結合現階段的市場競爭態勢及自身實際情況,保險公司可以與互聯網醫療平台合作,在某一細分領域精耕細作,以此為基礎進行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布局,實現各項業務的全面發展。
或是投資建立新型互聯網化的健康管理整合平台,通過海量獲客、高頻使用等途徑增強其粘性,然後,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精準化保險產品設計和精準推送,實現醫療和保險的良性互動。
——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健康+保險」協同發展
重產品輕技術、重賠付輕服務的傳統商業模式已經無法支撐企業核心價值訴求的實現。大健康產業潛力的發揮和機遇的把握,關鍵在於探索出具備可持續發展及盈利能力的商業模式。
目前,大多數保險公司還屬於市場探索階段。因此,現階段必須要做好長期戰略規劃,必須保證在商業模式上有所突破,才能有目標、有任務、有針對性地進行布局,避免盲目跟風、撒胡椒面式的投資。
現階段,可以嘗試從分析消費者需求痛點出發,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角度切入,努力建立與醫療機構的深入合作,以移動醫療APP及垂直領域的智能硬體服務為先導,從健康管理入手,到亞健康管理,再到疾病的引導和管理,最後是健康保險產品對整個疾病風險的覆蓋和醫療成本的控制,最終目標是形成貫穿病前、病中到病後的健康產業鏈。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健康產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2. 美國醫療保險改革的醫保改革進程
1912年,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謀求連任的競選中提出了建立全民醫保體系的構想,成為該議題首次露面。
1933至1945年間,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主政期間,再次提起全民醫保的話題。
1945至1953年間,杜魯門執政時期曾試圖繼續前任的全民醫保改革構想。
1969至1974年間,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執政,全民醫保再次被提起。隨著一些政客發現自己的既得利益會受到改革的影響,便反戈一擊,致使這一計劃以失敗告終。
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在主政時期對改革醫保做出了巨大努力。他於1993年至1994年推出醫改一攬子計劃,並任命第一夫人希拉里為醫保改革的負責人。然而這一建立國家醫保體系的計劃很快遭到富有的健康保險公司和商業組織組成的強大利益團體反對,同時富有的醫生和醫院在各個州的立法會議上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最終使希拉里的醫改計劃胎死腹中。
2008年美國大選之際,作為總統競選人的奧巴馬指出,要努力為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提供合適的健康計劃,構建真正的全民醫保。這一計劃將使政府的權利空前地擴張。
從1945年美國總統杜魯門首次提出全民醫保方案,到奧巴馬執政後力推改革,這中間經歷了漫長的60多年,可見美國醫保改革的艱難。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實現全民醫療保障的國家,而醫療花費卻是世界上最貴的。數據顯示,美國政府每年投入的醫保資金高達2萬億美元,卻有近5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而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經常會遇到壟斷的保險業巨頭通過「霸王條款」拒付保險費用。奧巴馬的醫保改革方案核心就是為美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醫療保險,針對的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奧巴馬主張擴大醫保覆蓋范圍,把超過3000萬不享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納入醫改范疇。
3. 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產業處於什麼階段產業化發展還需要什麼未來的方向在哪
據統計,從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動醫療行業共發生投資事件61起,披露金額超過1億美元。移動互聯網的火熱催生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的快速發展,如診斷、個人照護、治療等。隨著遠程預約、遠程醫療、慢病監控、大數據綜合解決方案等改變現有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的應用的發展,移動醫療將掀起一輪新的投資熱潮。移動醫療改變了過去人們只能前往醫院就醫的傳統生活方式,將大眾引導入一種更為先進、輕松和便捷的就診模式中,近年來也逐步成為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的熱點。在上一輪以App為中心的移動互聯網泡沫開始破滅之後,整個資本市場急需找到一個新的投資方向。種種跡象表明,移動通信行業的重心正逐漸轉移到醫療健康行業。
無論是創業者還是VC/PE,標的相對集中在普通人群的移動醫療。對於創業者來說,普通人群的移動醫療進入門檻低,行業被普遍看好且尚未出現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產品,移動醫療創業團隊大多集中在這一細分行業。對於VC/PE,相比於之前相對集中在移動醫療軟體,VC/PE越來越青睞於硬體。移動醫療硬體能為用戶提供更精確的數據監測,配套相應軟體能夠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這也是移動醫療主要發展的趨勢。
總的看來,面向普通人群的移動醫療是目前創業和投資的熱點,移動醫療硬體則是熱點中的熱點。
發展
中國的醫療改革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起隨著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終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聯網廠商對移動互聯的催化,引發移動技術繼續發展,移動醫療應用開始大規模出現,資本熱捧移動醫療項目,市場仍屬小范圍市場。由於政策、技術等種種壁壘及發展時間尚短等原因,我國的移動醫療仍處於初級階段,很難在短期內快速規模化。但從市場前景,2014年、2015年由於前期資本的介入,部分企業開始有餘力去仔細設計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框架,這也為後來者提供了發展範式。此階段屬於產業盤整階段,主流廠商集團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動醫療機構開始逐漸累積用戶。預計2021年,市場將得到高速發展,整個產業趨向成熟。
需求
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基於市場需求,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增長最迅猛的移動用戶群,其消費模式多樣化,為移動醫療發展提供了眾多可選擇的細分市場。中國正在進行醫療政策改革,政府作為移動醫療的付費方,在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質量和效率上進行大規模投入,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移動醫療服務市場前景可觀。
另一方面,中國已於2010年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即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14%,預計2035年後,中國將和英國等歐洲國家一起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的20%。醫療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會激增。中國社會一直面臨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問題,醫療需求增長與供給不足的矛盾沖突,也為移動醫療深度發展創造了空間。
從美國移動醫療發展經驗看,移動醫療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醫生方需求則包括醫院內部溝通、患者溝通。雙方面目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包括:實體醫療資源長期匱乏,醫療支付面臨壓力和醫改,互聯網內生的滲透力量及電子、醫療技術的發展;醫療行業本身復雜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務模式及對傳統就診醫療模式的偏好等。
初級階段的商業模式探索
1.產業鏈條上的利益群體作用對商業模式的影響
移動互聯行業的發展需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共同成熟。適宜的技術研發推動了移動醫療發展,但並非主導因素。醫療行業的進入壁壘很厚,市場與政府之間的博弈嚴重,其中產業鏈條專業壁壘和傳統醫療觀念的強大粘性、法律法規是最重要的行政監管因素。
中國醫葯產業鏈從上游的原料葯、中葯材到終端的零售店醫療機構,相應政府部門都會進行相應管制。從葯品價格管理、葯品招投標政策、醫療保障制度到葯品審批也存在相應限制。這些限制,使得中國的醫葯行業永遠充斥著政府與市場、市場與市場間的博弈。
移動醫療行業的利益鏈條主要受三方面影響:付費方政府,產品決策者醫院、醫生,產品供應方葯品、器械生產商。產品決策者、產品供應方都要受政府管制,產品供應方的產品還要觸及醫生。以醫生患者等用戶為核心,提供數據及信息服務。
成功的商業模式要滿足利益鏈條上相關人員的訴求,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同時也要能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服務。但醫療健康行業本身是專業度非常高,管理相對復雜的行業,消費者的議價能力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醫療機構定價。在這種情況下,移動醫療的出現,使互聯網與醫療有了很好的結合,這本身是一種完好的趨向。
移動醫療使用者對於移動醫療的訴求往往不同。比如患者希望通過移動醫療來更好地與醫生及醫院進行溝通,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對已病與未病進行及早的判斷與診治。另一方面醫院、醫生、保險公司則希望通過移動醫療來進行內部溝通與管理,提高效率,同時保險公司則希望通過移動醫療來實現對用戶費用的及早報銷。
2.用戶群體對商業模式的決定作用
中國人口基數大,患者存在看病難,費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實際問題。根據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受訪用戶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動醫療,特別是當移動醫療可以節約他們的看病時間,提高看病效率等實際問題時。截至2014年1月,中國的移動互聯用戶目前已經達到8.38億人,佔全球人口數的28%。這樣的用戶土壤,成為移動醫療發展的巨大潛能,為移動醫療的細分用戶群分類提供了基礎。同時中國移動醫療市場的成長也會成為未來世界各國爭相效仿的對象。
3.按收費模式解析商業模式
在探索中國自身移動醫療行業模式的時候,美國的五種收費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鑒:
向葯企收費: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為醫療提供移動臨床信息參考,另一方面為葯企提供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後者構成了其收入的75%。
向醫生收費:Zocdoc是向患者推薦醫生的平台。通過平台,病人可方便地選擇預約醫生,醫生可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險覆蓋的病人。醫生用戶每月要向ZocDoc付費250美元,此項收入可達千萬美金以上。
向醫院收費:Vocera,為醫院提供移動的通訊解決方案,可使醫生護士與病人在專有的HIPPA法案規范信息下使用和傳輸。出於對患者信息安全的保護,院內即時通訊工具必須符合HIPPA要求,只使得Vocera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專有性。
向保險公司收費:WellDoc是專注於慢性病管理的移動技術公司,產品是手機+雲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機記錄存儲數據。目前得到兩家醫保公司的報銷,提供醫保給患者。WellDoc還與葯企合作,利用葯企的醫葯代筆銷售服務。
向消費者收費:面向消費者的健康移動應用,通過可佩帶硬體,監測生理參數,提供移動睡眠監測和個性化睡眠指導。
以上的收費模式可歸納為B2B和B2C。前者向醫療機構、醫生、葯企、保險公司收費,後者通過向用戶收取服務費和設備銷售額款來盈利,模式上多採用組合模式。
中國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
使用者付費:如好大夫和春雨醫生採用了向用戶收費的模式
轉移支付:即付費者與使用者是兩個群體。在產業鏈條上通常具有感情相關性或利益相關性。如杏樹林就由向醫生收費轉而探索向葯企收費之路。很多患者社區的收費模式也轉向醫葯研產業鏈上的機構和廠商轉移。
循環補貼商業模式:如丁香園,形成多點共振,產業鏈做得足夠長,某一點虧損或策略性虧損後,使用其他市場策略,轉換成其他方面的商業價值。
綜上,中國目前的移動醫療商業模式最可能的收費群體有四個:醫院、醫生護士、葯企、患者。患者為硬體產品、服務產品付費,醫院為HIS、FIS系統付費,醫療機構為企業向它們提供的產品付費,醫生護士向移動醫療平台或app為他們提供的學術參考資料付費用。付費方的付費意願強弱,取決移動醫療企業是否可以出台有吸引力的移動醫療解決方案,從成本、質量、效益上實現一定時間內的投資財務回報,產生增值效益,以及是否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支持。當以上條件都達到,付費方付費意願強烈到一定程度,且付費達到一定規模與數量時,便可以稱這種商業模式走通了。在穩固的商業模式下,移動醫療才能真正提供彌補市場空缺的產品,創新服務,滿足用戶的深層需求。
4. 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大不大,有破產的可能嗎
金融危機一定會影響金融行業 經營有人壽保險的保險公司出分立、合並外 不得解散 所以是不可能的
5. 美國的保險市場現狀分析
美、英、日三國領先
在網路化、信息化背景下,保險業如何融入互聯網浪潮以實現新的發展,是全球保險業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互聯網保險指傳統保險企業或者其他具有資質的金融機構,基於大數據技術搜集的信息,開發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保險產品,並通過互聯網平台為消費者提供保險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部分或全部保險業務流程網路化的經營活動。
與傳統保險的代理人營銷模式不同,互聯網保險是一種新興的以互聯網平台為媒介的保險開發和營銷模式,基於互聯網的營銷模式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傳統保險業帶來變革的沖擊。
目前,美、英、日三國互聯網保險發展走在全球前列。其中,美國是全球保險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最早出現互聯網保險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民第一證券銀行最早推出在互聯網上銷售的保險產品。2007年,美國所有的保險企業都開展了互聯網業務。
在移動互聯網爆發後,美國保險企業的互聯網業務又向移動端傾斜。其中,美國財產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公司在移動業務上領先,尤以汽車應用程序占統治地位。健康保險公司方面,隨著大型醫療改革的進行,醫療保險公司正在測試與保健應用程序結合,新的發展潛力得以發掘。在人壽保險領域,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多移動服務程序,人壽險公司不太熱衷移動業務。
盡管美國移動保險的廣泛傳播和使用率漸增,但仍有一系列的困難妨礙客戶使用移動保險,如保險互動頻率過低、缺少感知價值、年輕用戶購買保險比例低、技術困難等。
未來前景依舊廣闊
歷經了逐漸起步和初步發展,全球互聯網保險行業已具備相當規模,革命化的技術發展和大眾化的網路普及為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未來全球互聯網保險行業前景依舊廣闊。
一方面,不斷壯大的全球網民規模及其對保險行業的密切關注為互聯網保險業務積淀了廣闊的潛在客戶群體,給整個行業調整發展模式、迎合多樣需求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互聯網交易規模的持續增長、信息技術網路的日益成熟以及各國法規環境的日益完善都為全球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長遠發展開辟了道路,在客觀上為實現更便捷、更高質量的線上服務提供了條件。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6. 蘇州極致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蘇州極致醫療技術有限公司(中外合資)成立於2014年8月,注冊資本400萬美元,是移動醫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互聯網醫療公共平台運營商。公司總部位於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在山東設有分公司。公司是江蘇省科技型企業,蘇州工業園區科技領軍企業,也是江蘇省首家獲批「互聯網醫院」資質的中外合資企業。公司以「將眼前的事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呈現」為理念,致力於為國內外醫療機構、保險公司、健康管理公司、體檢機構及社會人群等提供全新的移動醫療產品和極致的服務體驗。
法定代表人:李征
成立時間:2014-08-04
注冊資本:477.732794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32059400033642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
公司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東長路18號中節能(蘇州)環保科技產業園40幢B樓601室
7. 你好,WTO的5年緩沖期即將過去,大量外資通訊,銀行,醫療,保險等等公司都會陸續進入中國是真的嗎
中國99%白領要破產--中國人正在上的四個大當
"中國99%的白領以及他們的家庭即將面臨破產。而且是必然破產!無路可逃!這件事可能是發生在未來2-10年。你可以盡量去懷疑這個數字。但它必然發生,絕非危言聳聽。" 就如我預言中國國營企業職工必然失業一樣,在當時來說沒人信。但確實會發生。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其必然以不斷的以通貨膨脹和改革手段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而每一次改革所帶來的陣痛都是由百姓來承擔的。無論是上山下鄉時迷茫的知青們還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大量國企紛紛倒閉時大量下崗職工。如果他們能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話,那麼我想他們也許會為自己留一點後路。但是由於過分相信文件以及過分相信生活不會突變,所以才導致了他們的人生悲劇。
有人說政府不會坐視不理白領破產,其實政府當然不願意。可有的事情……怎麼說呢。想想當年的下崗職工吧。引起了那麼大的社會震動。又能怎樣呢?今天的白領明天破產的時候也那樣而已。
而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騰飛。但舊的體制並沒有完全更改。各種重要行業依然施行的是政府壟斷機制在運轉。如:銀行,金融,冶金,能源,信息,運輸,醫療,教育,土地。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不可能對這些東西進行全方面的改革開放。但到了今天,壟斷經營所帶來的矛盾日益突出。
首當其沖的就是房地產。由於我國的法制不健全,尤其是金融以及改革領域里出現了各種失誤導致房地產節節攀升。隨著房地產的增加以及外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所以城市新民工也就是所謂的"白領"收入表面上也在提升,以北京為例3000-15000元人民幣的月薪處處可見。但這一部分收入主要用於支付租房或還貸。
為了深入地了解為什麼99%的白領家庭會破產,我們就必須先了解房價為什麼會這么高?高在哪裡?資金是運轉的?(這里的白領指買房或者准備買房族。)以及發展趨勢帶來的相關效應。本文會分三個階段向你闡述。
1:導致房價爆漲的第一個因素:銀行競爭下的貸款開放。
其實房價的爆漲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百姓在替政府所犯下的錯誤買單。比如以前一個開發商通過某銀行貸款了1000萬開發了一個房子。如果還不起那他就倒霉了,因為所有的銀行都是一個體系,你欠了錢沒還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但是中國在銀行改革的基礎上開了一條口子,為了各銀行之間的競爭所以把工行,農行,建設銀行等等全部獨立運營。這本來是好事。但問題是這些銀行都不是私有的,而是國家的。我們不難想像。當一個開發商從工行貸款1000萬的後果。他只需要用500萬來開發房子,然後把售價提升,再把這個開發中的房子按他的售價標准抵押從農行再貸款2000萬,然後再用這 2000萬中的1000萬開發一套售價更高的房子來找建設銀行抵押貸款4000萬。就是這樣一個滾雪球的瘋狂貸款模式。
房子賣不賣得出去不重要,關鍵是房價要高,不得降價。反正銀行的錢不是私人的,所以稍微疏通一下行長加之又有"合法的"高零售價的樓盤做抵押所以自然就越來越好從銀行貸款。
那麼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房子價格只攀不跌!因為不能跌!一跌銀行貸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來了。這可是政府的銀行,政府的錢!所以為了堵住這個資金黑洞一些被收買的專家、媒介便開始瘋狂製造輿論用各種輿論手段威逼利誘人買房子。
比如土地資源嚴重緊張,再不買房將來就只能住在郊區呀之類的。導致人們不得不去買房。其實住不了市中心這種情況這根本不可能發生,城市居民是一個新老替換的過程,要上班的住城裡,老人退休喜歡住郊區。只要人口不爆炸就不會出現上班族住不了市中心的情況。雖然這些輿論造成了很多人買房子,但是僅僅是這樣,房價還沒有高到現在這樣的離譜。緊接著政府又犯了第二個錯誤。
2:導致房價爆漲的第二個錯誤:中國特色的按揭。
按揭本來是一種西方很流行的制度,也很合適。但這個制度一旦運用到中國就有點問題了。因為從大的體制上來說。所有銀行都是國家的,而不是私人的。所以貸款這個關口就不可能控製得住。只要文件上說得過去,人們就能貸到款。
為了早日緩解第一個錯誤所帶來的資金黑洞。政府開始實行個人按揭制度來售房。還經常舉什麼美國來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例子來誘惑人們去按揭。確實有人按揭了,而且是瘋狂的按揭。只要和銀行有點"路子"的人。他們先按揭一套80萬的房子,自己出10萬首付然後再從銀行貸出70萬。之後再把這個房子抬高價格到180萬出售。這個時候他們的親戚或者老爸老媽再去買下,也用按揭的方式自己出首付30萬再從銀行貸出150萬。然後就不管了。他們不還貸款怎麼辦?銀行愛收不收。反正根據合同我還不上錢你可以收走房子,我們兩不相欠。
所以轉了一圈,抬高了幾倍價格的房子又回到了政府回到了銀行手裡。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新樓盤剛開始修就被"炒房團"買走了。他們炒的不是賭房子會升值。而是拿了房子去收拾銀行。
銀行拿到這個房子怎麼辦?更不敢降價了。只好再加點價接著賣。所以普通老百姓現在根本別想買到真正合理價格的房子!即使你直接從開發商手裡買來的房子都說不定已經轉了好幾次手又回到銀行以及開發商手裡的了。說句不好聽的現在8000/平的房子里,有隻有2500才是房價,有5500都是以為決策錯誤帶來的資金黑洞!也就是說你正在替人任勞任怨地擦屁股。
3:第三個問題:白領家庭何時破產??
那麼我們研究了房子價格為什麼會漲,再來研究一下中國城市所謂的白領家庭破產的必然性。
首先國外白領收入確實是高,但是高得有價值。而中國所謂的白領則普遍素質較差。中國企業內耗嚴重。人人相輕,人人頑固。所以難怪外資企業一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就開始驚呼:"在中國辦企業招不到人!"對此我也深有體會。那有人會說:"既然現在的白領不值這個身價,那水木周平你說說為什麼他們還能拿到這樣的薪水呢?" 其實,這由於房地產的火爆造成的一個量子效應。銀行損失的資金大量的經過少數人之手流向了市場。這些人開始在中國的其他領域瘋狂投資。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房地產就快要崩盤了。他們這樣一輪又一輪的投資熱潮正在快速消化這些資金,他們投資互聯網,投資高新技術,投資娛樂,投資很多很多。但起碼付出的工資要夠員工付房子月租或者月供吧。所以正是因為房價的高漲所以造就了中國城市人口工資水平的相對提升。不相信你自己算算你所在的城市白領階級平均收入一旦交完每月的房錢,手上還能剩多少錢?我想這個問題就不用我再羅嗦了吧。大家心理有數。所以我可以說一旦房地產崩盤緊接著崩潰的就是你的工資。
有很多很多我認識的白領們都購了房。他們的算盤很簡單:"兩口子除開各種稅收保險每月純收入還12000。交3000房錢算什麼?我還能再買一套呢!"是的不算什麼。但因為房子貴所以什麼東西都貴。吃的貴,交通貴,學費貴,醫療費用更貴!!!所以交了房錢你再除開生活費用就基本上一分錢存不下來,就算存點也趕不上正常的通貨膨脹率。問題是如果能一直保持這個現狀的話,理論上說應該沒事。你這二十年賺來的錢正好可以彌補政府的兩個錯誤帶來的虧損。
但問題也出在這里。隨著WTO5年緩沖期的結束,大量外資通訊,銀行,醫療,保險等等公司都會陸續進入中國。到時候沒有人能阻止你把錢存入花旗,存入匯豐。請問一下到那個時候誰願意把錢存在呆帳壞帳如此之多的中國國有銀行呢?即使政府再怎麼採取措施也可能擠兌,所以到時候會發生什麼現在還很難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到時中國國有這些銀行的壓力將變得非常巨大。貸款就會難上加上,因為銀行根本無錢可貸!同時大量具備高素質人材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必定帶來市場的強烈沖擊和大量現有企業的倒閉以及白領失業。也就是說。一旦外資企業加入競爭,中國現有的99%的白領都將面臨大環境下的就業壓力!
而且外資銀行一旦積累了資金開始投資房地產,那麼由於它們是正常的操作流程所以造出來的房子就會便宜,其必然拉動全國房地產大幅下跌。如我剛才所說,房價一跌,緊跟著跌的就是你所在的企業的工資收入!可你之前買的房子還貸價格並不會降低或者減少,所以你將無力支付高昂的貸款。那麼你的的房子會被銀行收走,你的存款會被直接凍結。所以未來中國城市中的白領們最大的可能是和幾十年前的中國國有企業職工一樣。辛辛苦苦二十年,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何避免破產?
看到這里您應該明白,不要買房是一個避免破產的好辦法。不過我還要提醒你,為了托住樓市不跌,他們還有個辦法,那就是鼓吹老百姓不買房就不是個爺們兒!您別說,這還真有點效果。現在的人一張口第一句就是:"你有房嗎。"似乎你沒房就是個太監一樣。我實在是氣得連罵人的力氣都沒有了。還有人在網路水木周平這個帖吧里發帖說:"不買房子你住哪裡?"我就奇怪了,住和買有必然聯系嗎?在中國一個土地都不屬於你的房子賣給你和租給你有什麼區別?(笑)。更別提土匪一樣的物業和把人不當人的強制拆遷!這不純粹是"皇帝的新裝"嗎?不過既然WTO中已經說明出版業和傳媒業中國還是不對外開放的。那麼輿論救市就會成為政府和開發商手中的最後一張王牌。
所以我們在面對很多花言巧語的時候還是自己多動動腦子。以後我們聽到的房產的鬼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令人發指!比如最近就有磚家在鼓吹房價不貴時都說: "什麼即使年薪5萬,兩口子也是一年10萬,5年就50萬。所以房價當然不貴。"我奇怪的是居然有人點頭稱是?也許對於這種或者此類已經進化到了不吃不喝不病不穿不動且爹娘早已死絕不用贍養的磚家來說也許還真是那麼回事。所以大家注意提高警惕。
結束語:
已經買房或者准備買房的白領一族必定隨著房價的崩潰而崩潰,那會是一個緩慢發生的過程。短則兩年,長則十年。但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中國99%城市白領一族已經面臨破產一說絕非危言聳聽!今天你往銀行交的每一分房錢都是替政府替炒房者補洞,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房錢。明天大環境一變,你沒有那麼多資金來補洞的時候就會被市場和銀行一腳踢回老家,換一批新人來接著補。不信?走著瞧唄!--PS:為什麼我說99%這個數,是因為根據我的了解99%的人一旦月薪過5000就開始買房,甚至3000,4000都買。小倆口什麼都不明白這樣買下去人生一定會很慘。我只是替他們感到憂傷。當然如果你是那1%的智者,多勸救他們吧。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8. 移動醫療有哪些盈利商業模式
大眾對於健康的巨大剛需加上移動端的迅速普及為移動醫療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很多創業者投資人對移動醫療這個領域趨之若鶩,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大量進入,移動醫療正在迎來它的黃金期。
移動醫療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商業模式。雖然醫療健康行業錢很多,但因為體系的復雜性,商業模式可能並不顯而易見。很多產品「看上去很美」,但恐怕只賺吆喝不賺錢。商業模式涉及為誰創造什麼價值,又如何從中收費的問題。在中國,移動醫療尚沒有很成熟的商業模式。
國外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
1、Epocrates-向葯企收費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今年1月份以近3億美金的價格被收購。Epocrates為醫生提供手機上的臨床信息參考,其主打產品是葯品和臨床治療資料庫。2010年上市的時候,用戶覆蓋了全美40%的醫生。Epocrates2012年營收約為1.2億美金,75%來自於葯企,主要是為其提供的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
2、Zocdoc-向醫生收費
Zocdoc根據地理位置、保險狀態及醫生專業為患者推薦醫生,並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預約。這個成立於2007年的公司,融資總額已接近1億美金。 Zocdoc採取對患者免費,向醫生收費的商業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選擇和預約醫生,醫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險覆蓋的病人,意味著更多收入。每個月醫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Zocdoc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醫生數量,其年收入應該在千萬美金以上。
未來,Zocdoc還有更多的收費模式,就是向醫療保險公司收費。保險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價比」高的醫生,而Zocdoc的推薦可能影響患者的選擇,替保險公司降低成本。
3、Vocera-向醫院收費
Vocera為醫院提供移動的通訊解決方案,其核心產品是一個讓醫生和護士戴在脖子上或別在胸前的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發送、接收信息,通話並設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醫院里使用的BP機。在美國對病人信息安全性要求很高,有專門的HIPPA法案規范信息的使用和傳輸。一般的移動設備是不允許傳輸與病人有關的信息的(比如醫生不能使用個人的email發送患者信息)。Vocera的設備符合HIPPA要求,而且非常適合團隊使用。Vocera在美國有300多家醫院客戶,年收入接近1億美金。公司也在2012年上市,市值超過6億美金。
4、WellDoc-向保險公司收費
WellDoc是一家專注於慢性病管理的移動技術公司,其主打產品是手機+雲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機方便地記錄和存儲血糖數據。雲端的演算法能夠基於血糖數據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及時提醒醫生和護士。該系統已通過FDA醫療器械審批,而且在臨床研究中證明了其臨床有效性和經濟學價值,因此得到了兩家醫療保險公司的報銷,提供給投保的糖尿病患者。Welldoc甚至還和葯企合作,利用葯企的醫葯代筆向醫生銷售該服務。
5、Zeo-向消費者收費
一大類面向消費者的健康移動應用,通過一個可佩帶的硬體,監測心率、飲食、運動、睡眠等生理參數。當前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的硬體銷售。 ZEO便是一個例子。ZEO是一家提供移動睡眠監測和個性化睡眠指導的公司。其產品ZEO是一個腕帶和頭貼,可以通過藍牙和手機或一個床旁設備相連,記錄晚上的睡眠周期,並給出一個質量評分。用戶可以通過監測得分變化或和同年齡組的平均值相比較,對自己的睡眠有一個量化的了解。另外,對於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個性化的睡眠指導,通過一些測試找到可能的問題。ZEO的產品在美國很多百貨公司都能買到,一套149美金。後續的收入還包括個性化推薦產品和葯品的傭金。
可穿戴設備市場被商家視為一片新的藍海,大大小小的商業公司對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谷歌、蘋果、耐克、三星、微軟、網路、索尼等公司都推出了多款產品。業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可穿戴設備最具發展潛力的將會是醫療、健身、工業應用、光學、時尚創意等領域。
美國的可穿戴醫療盈利模式
CardioNet開啟可穿戴醫療盈利新模式
CardioNet是一家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其主要產品是MCOT()能夠記錄30天內患者的心電圖數據,並將數據通過網路傳輸到公司監控中心,後台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診斷並且將報告發送給患者。
美國的移動醫療盈利模式
付費的APP:Eprocrates,WellDocEpocrates,幾乎每位醫生都使用的應用程序,面向醫生收費。提供了數以千計的處方葯和數以百計的非處方葯的信息,以及其他的功能,如醫療計算器。增強版從每年99美元起。每年199元的精裝豪華版Epocrates提供以證據為依據的信息處理、治療指南、實驗室制備及詮釋、醫療字典以及ICD-9和CPT代碼。通常你以搜索開始,例如皮膚狀況、黑色素瘤,然後可以看到圖片,獲得有關病因和相關狀況的信息,而後就可以更加深入得獲得這些狀況的更多信息。它還提供鑒於病史該尋找什麼信息,進行哪些測試和每種體型的患者該選擇何種治療方法的指導。
健康類可穿戴設備的可能商業模式
未來健康類可穿戴設備可能具有以下的商業模式的組合,但最有可能的是硬體以成本價或低於成本價銷售,通過軟體、服務銷售盈利。
●硬體銷售
●在收集用戶運動、睡眠、飲食數據的基礎上,衍生服務銷售
●服務和軟體銷售
我國移動醫療商業模式初具雛形
我國移動醫療商業模式的探索過程中,也已經誕生了一批商業模式的雛形。例如四維科技「與社區醫院和診所共生」商業模式、新元素醫療「健康小屋+會員制服務」商業模式、中衛萊康「從醫院開始,與保險和電信合作,堅持做服務商」商業模式,優加利的「遠程監護服務醫院客戶」。未來我國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商業模式最有可能的是以成本價或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硬體銷售,然而通過軟體、後期運營服務來盈利。
9. 移動醫療有哪些商業模式
目前移動醫療領域有如下商業模式:
第一、C2C模式,做第三方平台將醫生與用戶聯系在一起,企業做通道;
第二、D2C模式,企業本身有醫療行業的資源,然後通過移動終端,將醫療健康輸送到患者手中;
第三、針對葯品的模式,通過建立社區類(可以涵蓋社交),吸引人氣,然後後期根據用戶的病理推薦一些葯品、醫師;
以上模式是主導的3種,因醫療與電商不同,關系民生,所以需要很多資質;
---- -本人混跡於營銷圈子,既在互聯網行業」跑過馬「,也在傳統行業」耕過地」
曾經與朋友也經歷過創業。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和資源貢獻給大家,能夠幫助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砍一砍荊棘,出一把力。---------不忘初衷,心生敬畏,以簡御繁